《福建省水务行业低碳评价技术标准》(征求意见稿)_第1页
《福建省水务行业低碳评价技术标准》(征求意见稿)_第2页
《福建省水务行业低碳评价技术标准》(征求意见稿)_第3页
《福建省水务行业低碳评价技术标准》(征求意见稿)_第4页
《福建省水务行业低碳评价技术标准》(征求意见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DB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号:DBJ/T13-XXX-XXXX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J1XXXX-20XXTechnicalstandardforlowcarbonassessmentinFujianwaterindustry福建省水务行业低碳评价技术标准TechnicalstandardforlowcarbonassessmentinFujianwaterindustry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号:DBJ/T13-XXX-XXXX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J1XXXX-20XX批准部门: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实施日期:2024年XX月X日2024年福州3闽建科〔2022〕86号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由同济大学、福州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编制的《福建省水务行业低碳评价技术标准》,经组织审查,批准为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号DBJ/T13-XXX-XXXX。在执行过程中,有何问题和意见请函告省厅科技与设计处。该标准由省厅负责管理,具体技术内容由主编单位负责解释。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XX年XX月XX日4根据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福建省水务行业低碳评价技术标准》编制计划的通知(闽建[2022]86号)的要求,标准(或规范,或规程)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内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标准。本标准适用于评估福建省城镇供排水系统低碳运行水平,促进福建省城镇供排水系统可持续发展。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与符号;3.基本规定;4.碳排放强度核算;5.低碳运行评价;6.供排水系统低碳运行评价报告内容和格式。本标准由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同济大学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寄送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科技与设计处(地址:福州市北大路242号,邮编:350001)和同济大学(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四平路1239号,邮编:200092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本标准主编单位:同济大学福州水务集团有限公司本标准参编单位: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本标准主要审查人:6 2术语与符号 22.1术语 22.2符号 3基本规定 4碳排放强度核算 94.1一般规定 4.2城镇供水系统 104.3城镇排水系统 155低碳运行评价 265.1一般规定 265.2城镇供水系统 265.3城镇排水系统 306供排水系统低碳运行评价报告内容和格式 34附录A实际主要碳排放因子取值 35附录B城镇供排水系统低碳运行评价报告编写提纲 40附录C城镇供排水系统低碳评价运行报告书格式 41本标准用词说明 42引用标准名录 43 441GeneralProvisions 2TermsandSymbols 22.1Terms 22.2Symbols 33BasicRequirements 84CarbonIntensityAccounting 94.1GeneralRequirements 94.2UrbanWaterSupplySystem 4.3UrbanDrainageSystem 5Low-carbonOperationalEvaluation 265.1GeneralRequirements 265.2UrbanWaterSupplySystem 265.3UrbanDrainageSystem 306EvaluationofLow-carbonOperationofWaterSupplyandDrainageSystemsReportContentandFormat 34AppendixARealMajorCarbonEmissionFactorValues 35AppendixBOutlineforthePreparationofaReportontheEvaluationofLow-carbonOperationofUrbanWaterSupplyandDrainageSystems 40AppendixCFormatofOperationalReportforLow-carbonEvaluationofUrbanWaterSupplyandDrainageSystems 41ExplanationofWondinginThisSpecication 42ListofQuotedStandards 43Addition:ExplanationofProvisions 441.0.1为规范城镇供排水系统低碳运行质量评价,提高运行管理水平,完善绩效考核手段,推动城镇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标准。1.0.2本标准适用于福建省行政区内行政单元所管辖的城镇供排水系统低碳运行的技术评价。1.0.3城镇供排水系统的低碳运行评价,应能反映其城镇基础设施的功能定位并注重低碳实效,所有评价指标应以实际运行数据作为依据。1.0.4城镇供排水系统的低碳运行评价,除应执行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和福建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2.1术语2.1.1城镇供排水系统urbanwatersupplyanddrainagesystems指在城市或城镇范围内建设与管理的供水和排水设施的集合,它包括供水系统和排水系统两个主要部分。2.1.2城镇供排水子系统urbanwatersupplyanddrainagesubsystems指城镇供水系统或排水系统中服务功能和管理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城镇供水系统的子系统包括取水系统、制水系统、输配水系统和二次供水系统。城镇排水系统的子系统包括管道收集系统、污水处理系统和污泥处置系统。2.1.3低碳运行low-carbonoperation城镇供排水系统在达到规定排放的前提下,通过精细化管理、优化运行或技术改造以达成与同类可比活动相比较低或更低的温室气体排放的活动。2.1.4活动水平activitylevel量化导致温室气体排放的生产或消费活动的活动量,例如人口、处理水量、污染物浓度、电量消耗等。2.1.5碳排放强度carbonemissionintensity城镇供水或排水系统在某一评价年内处理单位体积水产生的碳排放量。2.2符号2.2.1碳排放核算及评价符号:Es——城镇供水系统碳排放强度;Ed——城镇排水系统碳排放强度;E1——取水系统碳排放强度;E2——制水系统碳排放强度;E3——输配水系统碳排放强度;E4——二次供水系统碳排放强度;E5——管道收集系统碳排放强度;E6——污水处理系统碳排放强度;E7——污泥处置系统碳排放强度;E1-ec——取水系统中电耗碳排放强度;E1-chem——取水系统中所消耗的药剂碳排放强度;E2-ec——制水系统中电耗碳排放强度;E2-chem——制水系统中所消耗的药剂、材料的碳排放强度;E2-trans——制水系统污泥运输碳排放强度;E5-CH4——管道收集系统中CH4碳排放强度;E5-N2O——管道收集系统中N2O碳排放强度;E5-ec——管道收集系统泵站设备电耗碳排放强度,kgCO2-eq/m3;E6-CH4——污水处理系统中CH4碳排放强度;E6-N2O——污水处理系统中N2O碳排放强度;E6-ec——污水处理系统中电耗碳排放强度;E6-chem——污水处理系统中消耗的药剂、材料的碳排放强度;E7-trans——排水系统污泥运输碳排放强度;E7-landuse——污泥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4E7-landfill——污泥填埋碳排放强度;E7-in——污泥焚烧碳排放强度;E7-building——污泥建材利用碳排放强度;E7-com——污泥堆肥碳排放强度;E7-land——污泥土地利用的替碳强度;Ein-CO2——污泥焚烧化石源CO2碳排放强度;Ein-N2O——污泥焚烧N2O碳排放强度;E7-material——污泥建材综合利用替代建材产生替碳强度;E--,——设区市本级供水系统碳排放强度基准值;E---u-,——设区市本级供水子系统碳排放强度基准值;Es,x——某设区市本级所管辖的城镇供水系统碳排放强度;Es-u,x——某设区市本级所管辖的城镇供水子系统碳排放强度;E--,——县级市供水系统碳排放强度基准值;E---u-,——县级市供水子系统碳排放强度基准值;Es,y——某县级市所管辖的城镇供水系统碳排放强度;Es-u,y——某县级市所管辖的城镇供水子系统碳排放强度;E--,——县供水系统碳排放强度基准值;E---u-,——县供水子系统碳排放强Es,z——某县所管辖的城镇供水系统碳排放强度;Es-u,z——某县所管辖的城镇供水子系统碳排放强度;E--,——设区市本级排水系统碳排放强度基准值;——设区市本级排水子系统碳排放强度基准值;Ed,x——某设区市本级所管辖的城镇排水系统碳排放强度;Ed-v,x——某设区市本级所管辖的城镇排水子系统碳排放强度;E--,——县级市排水系统碳排放强度基准值;——县级市排水子系统碳排放强度基准值;Ed,y——某县级市所管辖的城镇排水系统碳排放强度;Ed-v,y——某县级市所管辖的城镇排水子系统碳排放强度;E--,——县排水系统碳排放强度基准值;——县排水子系统碳排放强度基准值;Ed,z——某县所管辖的城镇排水系统碳排放强度;Ed-v,z——某县所管辖的城镇排水子系统碳排放强度;ηs,a——被评价设区市本级供水系统的碳排放强度相对值;ηs-u,a——被评价设区市本级供水子系统的碳排放强度相对值;ηs,b——被评价县级市供水系统的碳排放强度相对值;ηs-u,b——被评价县级市供水系统的碳排放强度相对值;ηs,c——被评价县供水系统的碳排放强度相对值;ηs-u,c——被评价县供水系统的碳排放强度相对值;ηd,a——被评价设区市本级排水系统的碳排放强度相对值;ηd-v,a——被评价设区市本级排水子系统的碳排放强度相对值;ηd,b——被评价县级市排水系统的碳排放强度相对值;ηd-v,b——被评价县级市排水子系统的碳排放强度相对值;ηd,c——被评价县排水系统的碳排放强度相对值;ηd-v,c——被评价县排水子系统的碳排放强度相对值。2.2.2计算参数:E1-ec,i——取水系统服务区内第i座取水泵站耗电量;EFec——生态环境部最新全国电网平均排放因子;6Qs——评价年内供水系统服务区内售水总量;M1-chem,j——取水系统评价年内第j种药剂总消耗量;EFchem,j——第j种药剂的排放因子;E2-ec,i——供水系统服务区内第i座制水厂耗电量;M2-chem,j——制水系统评价年内第j种药剂总消耗量;M2-ss,k——制水系统第k种运输方式的污泥运输量;L2-k——制水系统第k种运输方式的污泥运输距离;EFss,k——第k种运输方式碳排放因子;E3-ec,i——供水服务区内第i座二级泵房或中途增压泵房耗E4-ec,i——供水服务区内第i座二次加压泵房耗电量;P——排水系统服务人口数;e——人均日生化需氧量排放量;Qd,i——排水系统服务区内第i座污水处理厂进水水量;cBOD5,i——排水系统服务区内第i座污水处理厂进水BOD5浓度;Bo——最大CH4产率系数;MCF——CH4修正因子;f——人均日总氮排放量;cTN,i——排水系统服务区内第i座污水处理厂进水TN浓度;EF5-N2O——排水系统管道中N2O排放因子;CODin,i——排水系统服务区内第i座污水处理厂年平均进水COD浓度;CODeff,i——排水系统服务区内第i座污水处理厂年平均出水COD浓度;EF6-CH4——污水处理系统中CH4排放因子;TNin,i——排水系统服务区内第i座污水处理厂年平均进水TN浓度;TNeff,i——排水系统服务区内第i座污水处理厂年平均出水TN浓度;EF6-N2O——污水处理系统中N2O的排放因子;E6-ec,i——排水系统服务区内第i座污水处理厂耗电量;M6-chem,j——污水处理系统评价年内第j种药剂总消耗量;M7-ss,k——污泥处置系统第k种运输方式的污泥运输量;L7-k——污泥处置系统第k种运输方式的污泥运输距离;M7sscom——污泥堆肥量;M7--ssland——污泥土地利用量;EFCH4-la——污泥好氧堆肥中CH4排放因子;EFN2O-la——污泥好氧堆肥中N2O排放因子;PN——污泥中氮的质量分数;wN——污泥中可被植物吸收的氮的比例;EFN-FERT——全国尺度氮肥生产的能耗排放因子;Ppo——污泥含磷的质量分数;wpo——污泥中可被植物吸收的磷的比例;EFP-FERT——全国尺度磷肥生产的能耗排放因子;M7--sslandfill——污泥卫生填埋量;DOC——污泥中可降解有机碳含量;DOCf——可分解的DOC比例;F——填埋产气中CH4浓度(体积分数OX——释放前被氧化比例;M7--ssin——污泥焚烧量;FCF——污泥中化石碳比例;CF——干物质中含碳比例;OF——氧化因子;EFN2O-in——污泥焚烧中N2O排放因子。83.0.1本标准仅针对城镇供排水系统运行阶段碳排放进行评价,不含基础设施生命周期的其他阶段,如建造、改造和拆除阶段的碳排放。3.0.2在本标准城镇供排水污泥处理处置碳排放核算中,污泥处置方式为焚烧,应含化石碳排放的估算。3.0.3在本标准电力消耗的碳排放核算中,太阳能等非化石能源产生的电力消耗不计入碳排放强度计算。3.0.4本标准应以福建省内行政单元所管辖的某一城镇供水系统及其子系统或排水系统及其子系统为评价对象。3.0.5城镇供水系统或排水系统的评价年或基准年应为一个完整的日历年,且评价年应与基准年为同一年。3.0.6城镇供水系统或排水系统在评价年应达到所执行的水质标准、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污泥泥质控制标准。3.0.7城镇供排水系统的低碳评价应在充分、客观地掌握本标准所涉及相关内容基础信息的基础上进行。3.0.8评价年内应按相关标准的指标项和频次要求规范开展化验分析,准确记录工艺运行参数和能量及物料消耗。94.1一般规定4.1.1城镇供水系统和城镇排水系统运行阶段碳排放核算应明确核算边界。4.1.2城镇供水系统运行阶段的碳排放边界应按照下列规定执行:1取水系统中水泵等机械运行消耗电力和使用药剂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应计入;2制水系统中设施设备消耗电力和药剂消耗、污泥运输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应计入,其中设施设备电力消耗含污泥浓缩脱水单元,但不包括送水泵房;3输配水系统中泵房运行消耗电力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应计入;4二次供水系统中二次加压泵房消耗电力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应计入。4.1.3城镇排水系统运行阶段的碳排放边界应按照下列规定执行:1污水管道收集系统管道中的微生物反应产生的CH4与N2O及泵站设备消耗电力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应计入;2污水处理系统中的微生物反应产生的CH4与N2O及运行设备消耗电力、药剂消耗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应计入,其中设施设备电力消耗含污泥浓缩脱水处理;3污泥处置系统中污泥运输至处置地点及不同处置方式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应计入。4.1.4城镇排水系统运行阶段碳排放核算采用的碳排放因子可参考IPCC推荐值,也可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进行实地调查或实测获4.1.5温室气体排放监测可参考《城镇污水处理厂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监测技术标准》。4.1.6应定期手动监测或自动监测获取下列参数并取平均值:1取水泵站耗电量、药剂消耗量;2制水厂耗电量、药剂消耗量;3二级泵房或中途增压泵房耗电量;4二次加压泵房耗电量;5供水系统服务区内售水总量;6排水系统服务人口数;7人均日生化需氧量排放量;8管道收集系统中泵站设备耗电量;9污水处理厂进水水量、BOD5浓度;10污水处理厂进水和出水COD、TN浓度;11污水处理厂耗电量、药剂消耗量;12污泥不同运输方式的运输距离;13污泥中氮、磷的质量分数;14污泥中可被植物吸收的氮、磷的比例。4.2城镇供水系统4.2.1城镇供水系统运行期间的碳排放强度应按下式计算:Es=E1+E2+E3+E4(4.2.1)式中Es——城镇供水系统碳排放强度,kgCO2-eq/m3;E1——取水系统碳排放强度,kgCO2-eq/m3;E2——制水系统碳排放强度,kgCO2-eq/m3;E3——输配水系统碳排放强度,kgCO2-eq/m3;E4——二次供水系统碳排放强度,kgCO2-eq/m3。4.2.2取水系统的碳排放强度应按下式计算:E1=E1-ec+E1-chem(4.2.2-1)式中E1——取水系统碳排放强度,kgCO2-eq/m3;E1-ec——取水系统运行电耗碳排放强度,kgCO2-eq/m3;E1-chem——取水系统运行中所消耗的药剂碳排放强度,kgCO2-eq/m3。1取水系统的电耗碳排放强度应按下式计算:E1-ec=(4.2.2-2)式中E1-ec——取水系统中电耗碳排放强度,kgCO2-eq/m3;E1-ec,i——取水系统服务区内第i座取水泵站耗电量,kWh;EFec——生态环境部最新全国电网平均排放因子,kgCO2-eq/kWh,按本标准表A.0.2确定;n——供水系统服务区内泵站总数;Qs——评价年内供水系统服务区内售水总量,m3。2取水系统的药剂消耗碳排放强度应按下式计算:E1-chem=(4.2.2-3)式中E1-chem——取水系统中消耗的药剂的碳排放强度,kgCO2-eq/m3;M1-chem,j——取水系统评价年内第j种药剂总消耗量,kg;EFchem,j——第j种药剂的排放因子,kgCO2-eq/kg,按本标准表A.0.3确定;m——总计使用m种药剂;Qs——评价年内供水系统服务区内售水总量,m3。II制水系统4.2.3制水系统的碳排放强度应按下式计算:E2=E2-ec+E2-chem+E2-trans(4.2.3-1)式中E2——制水系统碳排放强度,kgCO2-eq/m3;E2-ec——制水系统中电耗碳排放强度,kgCO2-eq/m3;E2-chem——制水系统中所消耗的药剂的碳排放强度,kgCO2-eq/kg;E2-trans——制水系统污泥运输碳排放强度,kgCO2-eq/m3。1制水系统的电耗碳排放强度应按下式计算:E2-ec=(4.2.3-2)式中E2-ec——制水系统中电耗碳排放强度,kgCO2-eq/m3;E2-ec,i——供水系统服务区内第i座制水厂耗电量,kWh;EFec——生态环境部最新全国电网平均排放因子,kgCO2-eq/kWh,按本标准表A.0.2确定;n——供水系统服务区内制水厂总数;Qs——评价年内供水系统服务区内售水总量,m3。2制水系统的药剂消耗碳排放强度应按下式计算:E2-chem=(4.2.3-3)式中E2-chem——制水系统中消耗的药剂的碳排放强度,kgCO2-eq/m3;M2-chem,j——制水系统评价年内第j种药剂总消耗量,kg;EFchem,j——第j种药剂的排放因子,kgCO2-eq/kg,按本标准表A.0.3确定;m——总计使用m种药剂;Qs——评价年内供水系统服务区内售水总量,m3。3制水系统的污泥运输消耗碳排放强度应按下式计算:E2-trans=(4.2.3-4)式中E2-trans——制水系统污泥运输碳排放强度,kgCO2-eq/m3;M2-ss,k——制水系统第k种运输方式的污泥运输量,kg干污泥;L2-k——制水系统第k种运输方式的污泥运输距离,km;EFss,k——第k种运输方式碳排放因子,kgCO2-eq/(t·km),按本标准表A.0.6确定;T——污泥运输方式总数;Qs——评价年内供水系统服务区内售水总量,m3。III输配水系统4.2.4输配水系统的碳排放强度应按下式计算:(4.2.4)式中E3——输配水系统碳排放强度,kgCO2-eq/m3;E3-ec,i——供水服务区内第i座二级泵房或中途增压泵房耗电量,kWh;EFec——生态环境部最新全国电网平均排放因子,kgCO2-eq/kWh,按本标准表A.0.2确定;n——供水系统服务区内二级泵房或中途增压泵房总数;Qs——评价年内供水系统服务区内售水总量,m3。IV二次供水系统4.2.5二次供水系统的碳排放强度应按下式计算:(4.2.5)式中E4——二次供水系统碳排放强度,kgCO2-eq/m3;E4-ec,i——供水服务区内第i座二次加压泵房耗电量,kWh;EFec——生态环境部最新全国电网平均排放因子,kgCO2-eq/kWh,按本标准表A.0.2确定;n——供水系统服务区内二次加压泵房总数;Qs——评价年内供水系统服务区内售水总量,m3。4.3城镇排水系统4.3.1城镇排水系统运行期间的碳排放强度应按下式计算:Ed=E5+E6+E7(4.3.1)式中Ed——城镇排水系统碳排放强度,kgCO2-eq/m3;E5——管道收集系统碳排放强度,kgCO2-eq/m3;E6——污水处理系统碳排放强度,kgCO2-eq/m3;E7——污泥处置系统碳排放强度,kgCO2-eq/m3。I管道收集系统4.3.2管道收集系统的碳排放强度应按下式计算:E5=E5-CH4+E5-N2O+E5-ec(4.3.2-1)式中E5——管道收集系统碳排放强度,kgCO2-eq/m3;E5-CH4——管道收集系统中CH4碳排放强度,kgCO2-eq/m3;E5-N2O——管道收集系统中N2O碳排放强度,kgCO2-eq/m3;E5-ec——管道收集系统泵站设备电耗碳排放强度,kgCO2-eq/m3。1管道收集系统的CH4碳排放强度应按下式计算:式中E5-CH4——管道收集系统中CH4碳排放强度,kgCO2-eq/m3;P——排水系统服务人口数,人;e——人均日生化需氧量排放量,范围为40~60gBOD5/(人·d),缺省值BOD5/(人·d);n——排水系统服务区内污水处理厂总数;Qd,i——排水系统服务区内第i座污水处理厂进水水量,m3;cBOD5,i——排水系统服务区内第i座污水处理厂进水BOD5浓度,mg/L;Bo——最大CH4产率系数,取值0.6kgCH4/kgBOD5;MCF——CH4修正因子。范围为0.4~0.8,推荐缺省值为0.5;28——CH4的全球升温潜势,kgCO2-eq/kgCH4。2管道收集系统的N2O碳排放强度应按下式计算:E5-N2O=/1000×EF5-N2O(4.3.2-3)式中E5-N2O——管道收集系统中N2O碳排放强度,kgCO2-eq/m3;P——排水系统服务人口数,人;f——人均日总氮排放量,范围为8~12gTN/(人·d),缺省值可取10gTN/(人·d);n——排水系统服务区内污水处理厂总数;Qd,i——排水系统服务区内第i座污水处理厂进水水量,m3;cTN,i——排水系统服务区内第i座污水处理厂进水TN浓度,mg/L;EF5-N2O——排水系统管道中N2O排放因子,kgN2O/kgTN,按本标准表A.0.4确定;265——N2O的全球升温潜势,kgCO2-eq/kgN2O。3管道收集系统的泵站设备电耗碳排放强度应按下式计算:E5-ec=(4.3.2-4)式中E5-ec——管道收集系统中泵站设备电耗碳排放强度,kgCO2-eq/m3;E5-ec,i——管道收集系统中第i座泵站设备耗电量,kWh;EFec——生态环境部最新全国电网平均排放因子,kgCO2-eq/kWh,按本标准表A.0.2确定;n——供水系统服务区内泵站总数;Qd——评价年内排水系统服务区内处理污水总量,m3。II污水处理系统4.3.3污水处理系统的碳排放强度应按下式计算:E6=E6-CH4+E6-N2O+E6-ec+E6-chem(4.3.3-1)式中E6——污水处理系统碳排放强度,kgCO2-eq/m3;E6-CH4——污水处理系统中CH4碳排放强度,kgCO2-eq/m3;E6-N2O——污水处理系统中N2O碳排放强度,kgCO2-eq/m3;E6-ec——污水处理系统中电耗碳排放强度,kgCO2-eq/m3;E6-chem——污水处理系统中消耗的药剂、材料的碳排放强度,kgCO2-eq/m3。1污水处理系统中CH4碳排放强度应按下式计算:E6-CH4=×Qd,i/1000×EF6-CH4(4.3.3-2)式中E6-CH4——污水处理系统中CH4碳排放强度,kgCO2-eq/m3;CODin,i——排水系统服务区内第i座污水处理厂年平均进水COD浓度,mg/L;CODeff,i——排水系统服务区内第i座污水处理厂年平均出水COD浓度,mg/L;n——排水系统服务区内污水处理厂总数;Qd,i——排水系统服务区内第i座污水处理厂进水水量,m3;EF6-CH4——污水处理系统中CH4排放因子,kgCH4/kgCOD;宜实测,当不能获取时,按本标准表A.0.4确定;28——CH4的全球升温潜势,kgCO2-eq/kgCH4。2污水处理系统中N2O碳排放强度应按下式计算:E6-N2O=×Qd,i/1000×EF6-N2O×44(4.3.3-3)式中E6-N2O——管道收集系统中N2O碳排放强度,kgCO2-eq/m3;TNin,i——排水系统服务区内第i座污水处理厂年平均进水TN浓度,mg/L;TNeff,i——排水系统服务区内第i座污水处理厂年平均出水TN浓度,mg/L;EF6-N2O——污水处理系统中N2O的排放因子,kgN2O-N/kgN;宜实测,当不能获取时,按本标准表A.0.4确定;n——排水系统服务区内污水处理厂总数;Qd,i——排水系统服务区内第i座污水处理厂进水水量,m3;44/28——转换系数,kgN2O/kgN2O-N;265——N2O的全球升温潜势,kgCO2-eq/kgN2O。3污水处理系统中电耗碳排放强度应按下式计算:式中E6-ec——污水处理系统中电耗碳排放强度,kgCO2-eq/m3;E6-ec,i——排水系统服务区内第i座污水处理厂耗电量,kWh;EFec——生态环境部最新全国电网平均排放因子;按本标准表A.0.2确定;n——排水系统服务区内污水处理厂总数;Qd,i——排水系统服务区内第i座污水处理厂进水水量,m3。4污水处理系统中消耗的药剂、材料的碳排放强度应按下式计算:E6-chem=Qd,i(4.3.3-5)式中E6-chem——污水处理系统中消耗的药剂的碳排放强度,kgCO2-eq/m3;M6-chem,j——污水处理系统评价年内第j种药剂总消耗量,kg;EFchem,j——第j种药剂的排放因子,kgCO2-eq/kg;按本标准表A.0.3确定;n——排水系统服务区内污水处理厂总数;m——总计使用m种药剂;Qd,i——排水系统服务区内第i座污水处理厂进水水量,m3。III污泥处置系统4.3.4污泥处置系统的碳排放强度应按下式计算:E7=E7-trans+E7-landuse+E7-landfill+E7-in+E7-building(4.3.4-1)式中E7——污泥处置系统碳排放强度,kgCO2-eq/m3;E7-trans——污泥运输碳排放强度,kgCO2-eq/m3;E7-landuse——污泥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kgCO2-eq/m3;E7-landfill——污泥填埋碳排放强度,kgCO2-eq/m3;E7-in——污泥焚烧碳排放强度,kgCO2-eq/m3;E7-building——污泥建材利用碳排放强度,kgCO2-eq/m3。1污泥运输碳排放强度应按下式计算:E7-trans=Qd,i(4.3.4-2)式中E7-trans——污泥运输碳排放强度,kgCO2-eq/m3;M7-ss,k——污泥处置系统第k种运输方式的污泥运输量,kg干污泥;L7-k——污泥处置系统第k种运输方式的污泥运输距离,km;EFss,k——第k种运输方式碳排放因子,kgCO2-eq/(t·km),按本标准表A.0.6确定;T——污泥运输方式总数;n——排水系统服务区内污水处理厂总数;Qd,i——排水系统服务区内第i座污水处理厂进水水量,m3。2污泥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应按下式计算:(4.3.4-3)(4.3.4-4)(4.3.4-5)式中E7-landuse——污泥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kgCO2-eq/m3;E7-com——污泥堆肥碳排放强度,kgCO2-eq/m3;E7-land——污泥土地利用的替碳强度,kgCO2-eq/m3;M7--sscom——污泥堆肥量,kg干污泥;M7--ssland——污泥土地利用量,kg干污泥;EFCH4-la——污泥好氧堆肥中CH4排放因子,kgCH4/kg干污泥;宜实测,当不能获取时,按本标准表A.0.5确定;EFN2O-la——污泥好氧堆肥中N2O排放因子,kgN2O/kg干污泥;宜实测,当不能获取时,按本标准表A.0.5确定;28——CH4的全球升温潜势,kgCO2-eq/kgCH4;265——N2O的全球升温潜势,kgCO2-eq/kgN2O。n——排水系统服务区内污水处理厂总数;Qd,i——排水系统服务区内第i座污水处理厂进水水量,m3;PN——污泥中氮的质量分数,kgN/kg干污泥;宜实测,当不能获取时,可取缺省值0.03kgN/kg干污泥;wN——污泥中可被植物吸收的氮的比例,%;可取61%;EFN-FERT——全国尺度氮肥生产的能耗排放因子,kgCO2-eq/kgN;按本标准表A.0.5确定;Ppo——污泥含磷的质量分数,kgP/kg干污泥;宜实测,当不能获取时,可取缺省值0.006kgP/kg干污泥;wpo——污泥中可被植物吸收的磷的比例,%;可取70%;EFP-FERT——全国尺度磷肥生产的能耗排放因子,kgCO2-eq/kgP;按本标准表A.0.5确定。3污泥卫生填埋碳排放强度应按下式计算:E7-landfill=M7--sslandfill×DOC×DOCf×MCF×F×(1-OX)×n28×16/12/Qd,i(4.3.4-6)式中E7-landfill——污泥卫生填埋碳排放强度,kgCO2-eq/m3;M7--sslandfill——污泥卫生填埋量,kg干污泥;DOC——污泥中可降解有机碳含量,kgC/kg干污泥,供水系统可取0.1(参考AquaticSciences78(2016):561-572.排水系统可取0.3(参考《2019年IPCC报告》推荐值DOCf——可分解的DOC比例,可取《2019年IPCC报告》推荐值,50%;MCF——CH4修正因子,可取《2019年IPCC报告》推荐值(厌氧填埋1;F——填埋产气中CH4浓度(体积分数可取《2019年IPCC报告》推荐值,50%;OX——释放前被氧化比例,可取《2019年IPCC报告》推荐值,0.1(管理良好并覆盖透气材料时)或0(处理不善时28——CH4的全球升温潜势,kgCO2-eq/kgCH4;16/12——CH4与C分子质量比;n——排水系统服务区内污水处理厂总数;Qd,i——排水系统服务区内第i座污水处理厂进水水量,m3。4污泥焚烧碳排放强度应按下式计算:(4.3.4-7)(4.3.4-8)(4.3.4-9)式中Ein——污泥焚烧碳排放强度,kgCO2-eq/m3;Ein-CO2——污泥焚烧化石源CO2碳排放强度,kgCO2-eq/m3;Ein-N2O——污泥焚烧N2O碳排放强度,kgCO2-eq/m3;M7--ssin——污泥焚烧量,kg干污泥;FCF——污泥中化石碳比例,污水厂进水中化石源有机物比例5%~20%,污泥中化石源有机物比例可取12%;CF——干物质中含碳比例,可取《2019年IPCC报告》推荐值,30%;OF——氧化因子,%,在管理良好的焚烧炉中进行焚烧时可取《2019年IPCC报告》推荐值,100%;44/12——CO2与C分子质量比;n——排水系统服务区内污水处理厂总数;Qd,i——排水系统服务区内第i座污水处理厂进水水量,m3;EFN2O-in——污泥焚烧中N2O排放因子,kgN2O/t干污泥,可采用《2019年IPCC报告》推荐值,0.99kgN2O/t干污泥;265——N2O全球升温潜势,kgCO2-eq/kgN2O。5污泥建材利用碳排放强度应按下式计算:E7-building=E7-in-E7-material(4.3.4-10)式中E7-building——污泥建材利用碳排放强度,kgCO2-eq/m3;E7-in——污泥焚烧碳排放强度,kgCO2-eq/m3;E7-material——污泥建材综合利用替代建材产生替碳强度,应根据建材生产量,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碳排放计算标准》GB/T51366的有关规定计算。5.1一般规定5.1.1城镇供排水系统低碳运行评价应区分不同行政管理级别:设区市本级、县级市和县。5.1.2评价时,应包含评价对象核算边界内所有正常运营的设施。所包含设施需已完成竣工验收,且投入使用一年以上。5.1.3低碳运行等级应根据碳排放强度相对值进行划分。5.1.4碳排放强度相对值为评价对象在某一基准年内碳排放强度和基准值的比值。5.2城镇供水系统5.2.1设区市本级。1碳排放强度基准值应按下式计算:(5.2.1-1)(5.2.1-2)式中E--,——设区市本级供水系统碳排放强度基准值,kgCO2-eq/m3;——设区市本级供水子系统碳排放强度基准值,kgCO2-eq/m3;Es,x——某设区市本级所管辖的城镇供水系统碳排放强度,kgCO2-eq/m3;Es-u,x——某设区市本级所管辖的城镇供水子系统碳排放强度,kgCO2-eq/m3;Qs,x——某设区市本级所管辖的城镇供水系统服务区内售水总量,m3;u——城镇供水子系统(u=1,2,3,4X——福建省内设区市本级行政单元总数。2碳排放强度相对值应按下式计算:式中ηs,a——被评价设区市本级供水系统的碳排放强度相对值,%;ηs-u,a——被评价设区市本级供水子系统的碳排放强度相对值,%。3低碳运行评价等级应按下表进行划分:ηs,a>1ηs-1,a>1ηs-2,a>1ηs-3,a>1ηs-4,a>1注:评价等级采用分类评价:碳排放强度相对值≤1为低碳运行级,碳排放强度相对值>1为非低碳运行级。5.2.2县级市。1碳排放强度基准值应按下式计算:(5.2.2-1)(5.2.2-2)式中E--,——县级市供水系统碳排放强度基准值,kgCO2-eq/m3;E---u-,——县级市供水子系统碳排放强度基准值,kgCO2-eq/m3;Es,y——某县级市所管辖的城镇供水系统碳排放强度,kgCO2-eq/m3;Es-u,y——某县级市所管辖的城镇供水子系统碳排放强度,kgCO2-eq/m3;Qs,y——某县级市所管辖的城镇供水系统服务区内售水总量,m3;Y——福建省内县级市行政单元总数。2碳排放强度相对值应按下式计算:ηs,b=Es,y/(5.2.2-3)ηs-u,b=Es-u(5.2.2-4)式中ηs,b——被评价县级市供水系统的碳排放强度相对值,%;ηs-u,b——被评价县级市供水子系统的碳排放强度相对值,%。3低碳运行评价等级应按下表进行划分:ηs,b>1ηs-1,b>1ηs-2,b>1ηs-3,b>1ηs-4,b>1注:评价等级采用分类评价:碳排放强度相对值≤1为低碳运行级,碳排放强度相对值>1为非低碳运行级。5.2.3县。1碳排放强度基准值应按下式计算:(5.2.3-1)(5.2.3-2)--式中Es,c——县供水系统碳排放强度基准值,kgCO2-eq/m3;-----Es-u,c——县供水子系统碳排放强度基准值,kgCO2-eq/m3;Es,z——某县所管辖的城镇供水系统碳排放强度,kgCO2-eq/m3;Es-u,z——某县所管辖的城镇供水子系统碳排放强度,kgCO2-eq/m3;Qs,z——某县所管辖的城镇供水系统服务区内售水总量,m3;Z——福建省内县行政单元总数。2碳排放强度相对值应按下式计算:(5.2.3-3)(5.2.3-4)式中ηs,c——被评价县供水系统的碳排放强度相对值,%;ηs-u,c——被评价县供水子系统的碳排放强度相对值,%。3低碳运行评价等级应按下表进行划分:ηs,c>1ηs-1,c>1ηs-2,c>1ηs-3,c>1ηs-4,c>1注:评价等级采用分类评价:碳排放强度相对值≤1为低碳运行级,碳排放强度相对值>1为非低碳运行级。5.3城镇排水系统5.3.1设区市本级。1碳排放强度基准值应按下式计算:(5.3.1-1)(5.3.1-2)式中E--,——设区市本级排水系统碳排放强度基准值,kgCO2-eq/m3;——设区市本级排水子系统碳排放强度基准值,kgCO2-eq/m3;Ed,x——某设区市本级所管辖的城镇排水系统碳排放强度,kgCO2-eq/m3;Ed-v,x——某设区市本级所管辖的城镇排水子系统碳排放强度,kgCO2-eq/m3;Qd,x——某设区市本级所管辖的城镇排水系统服务区内处理污水总量,m3;v——城镇排水子系统(v=5,6,7X——福建省内设区市本级行政单元总数。2碳排放强度相对值应按下式计算:ηd,a=Ed,x/(5.3.1-3)ηd-v,a=Ed-v,x/(5.3.1-4)式中ηd,a——被评价设区市本级排水系统的碳排放强度相对值,%;ηd-v,a——被评价设区市本级排水子系统的碳排放强度相对值,%。3低碳运行评价等级应按下表进行划分:ηd,a>1ηd-5,a>1ηd-6,a>1ηd-7,a>1注:评价等级采用分类评价:碳排放强度相对值≤1为低碳运行级,碳排放强度相对值>1为非低碳运行级。5.3.2县级市。1碳排放强度基准值应按下式计算:(5.3.2-1)(5.3.2-2)式中E--,——县级市排水系统碳排放强度基准值,kgCO2-eq/m3;——县级市排水子系统碳排放强度基准值,kgCO2-eq/m3;Ed,y——某县级市所管辖的城镇排水系统碳排放强度,kgCO2-eq/m3;Ed-v,y——某县级市所管辖的城镇排水子系统碳排放强度,kgCO2-eq/m3;Qd,y——某县级市所管辖的城镇排水系统服务区内处理污水总量,m3;Y——福建省内县级市行政单元总数。2碳排放强度相对值应按下式计算:式中ηd,b——被评价县级市排水系统的碳排放强度相对值,%;ηd-v,b——被评价县级市排水子系统的碳排放强度相对值,%。3低碳运行评价等级应按下表进行划分:ηd,b>1ηd-5,b>1ηd-6,b>1ηd-7,b>1注:评价等级采用分类评价:碳排放强度相对值≤1为低碳运行级,碳排放强度相对值>1为非低碳运行级。5.3.3县。1碳排放强度基准值应按下式计算:(5.3.3-1)(5.3.3-2)式中E--,——县排水系统碳排放强度基准值,kgCO2-eq/m3;——县排水子系统碳排放强度基准值,kgCO2-eq/m3;Ed,z——某县所管辖的城镇排水系统碳排放强度,kgCO2-eq/m3;Ed-v,z——某县所管辖的城镇排水子系统碳排放强度,kgCO2-eq/m3;Qd,z——某县所管辖的城镇排水系统服务区内处理污水总量,m3;Z——福建省内县行政单元总数。2碳排放强度相对值应按下式计算:(5.3.3-3)(5.3.3-4)式中ηd,c——被评价县排水系统的碳排放强度相对值,%;ηd-v,c——被评价县排水子系统的碳排放强度相对值,%。3低碳运行评价等级应按下表进行划分:ηd,c>1ηd-5,c>1ηd-6,c>1ηd-7,c>1注:评价等级采用分类评价:碳排放强度相对值≤1为低碳运行级,碳排放强度相对值>1为非低碳运行级。6.0.1行政主管单位或企业应委托有碳核算能力的第三方单位编制低碳运行评价报告。6.0.2低碳运行评价报告内容应包括:1报告主体信息;2数据及来源;3排放因子数据及来源;4碳排放强度及相对值;5低碳运行评价等级。6.0.3报告格式可按照本标准附录C执行。6.0.4报告主体应为负责低碳运营评价对象的相关企业或行政单位。6.0.5报告主体应根据碳排放位点的识别情况,分别报告评价过程中所需的各项数据。6.0.6报告主体应报告各项数据所对应的排放因子或其他必要计算参数,并说明其数据来源、参考出处、相关假设及理由等。6.0.7报告主体应阐述核算边界、排放单元等关键信息。A.0.1温室气体变暖潜能宜按表A.0.1取值。fcHfN0注:本表数据来自《2019年IPCC报告》,数值随IPCC官方数据更新。A.0.2国内各分区电力的碳排放因子宜按表A.0.2取值。表A.0.2全国电网平均排放因子(kg注:本表数据来自生态环境部《关于做好2022年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管理相关重点工作的通知》,评价时应采用评价年内生态环境部官方更新的数据。A.0.3化学药剂种类与碳排放因子宜按表A.0.3取值。表A.0.3化学药剂种类与碳排放因子(kg123456789注:本表数据来源:1.《城镇水务系统碳核算与碳减排路径技术指南》2.《城镇污水处理厂碳减排评估标准》A.0.4管道及污水处理碳排放因子宜按表A.0.4取值。12kgCH4/kgBOD53-456kgCH4/kgCOD7kgN2O-N/kgN注:本表数据来源:1.《室外排水设计标准》2.《2019年IPCC报告》,数值随IPCC官方数据更新。A.0.5污泥处置碳排放因子宜按表A.0.5取值。12kgN2O/kg干污泥34kgCO2-eq/kgP5kgN2O/t干污泥注:本表数据来源:1.《2019年IPCC报告》,数值随IPCC官方数据更新。A.0.6污泥运输碳排放因子宜按表A.0.6取值。表A.0.6污泥运输碳排放因子[kgCO123456789注:本表数据来源于国家标准《建筑碳排放计算标准》GBT51366-2019。1.概述1.1.评审目的1.2.评审范围1.3.评审准则2.评审过程和方法2.1.核查组安排2.2.文件评审2.3.现场访问3.评审发现3.1申报企业的基本信息3.2申报企业与评价指标符合性3.3申报企业的评价结果4.资料清单封页:福建省水务行业低碳评价报告书格式报告书编号评价机构名称(加盖公章)封二:报告书名称:XXXX系统低碳运行评价报告书评审组组长:姓名、技术职务、资质证书号,签名评审组成员:姓名、技术职务、资质证书号,签名报告书编写人:姓名、技术职务、资质证书号,签名报告书审核人:姓名、技术职务、资质证书号,签名报告书签发人:姓名、签名正文:按照目录内容编写,纸质规格A4纸,字体为国标仿宋体,标准4号。页眉:XXXX系统低碳运行评价报告书、报告书编号、字体为国标宋体,标准小5号。页脚:评价机构名称,页码(第X页共XX页),字体为国标宋体,标准小5号。附件:城镇供排水系统低碳运行评价委托书、其他应该列入的有关资料。1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如下: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先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时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1《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和使用指南》GB/T240012《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20213《工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通则》GB/T321504《建筑碳排放计算标准》GB/T51366-20195《低碳企业评价技术导则》DB/11T13706《城镇污水处理厂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监测技术标准》T/CUWA*****-20**福建省水务行业低碳评价标准条文说明《福建省水务行业低碳评价标准》DBJ/T13-XXX-202X,经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2X年XX月XX日以闽建科〔2022〕86号文批准发布,并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备案号为J1XXXX-202X。本标准制订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城镇供排水系统碳排放的调查研究,总结了我省城镇供排水系统工程碳排放核算与评价的实践经验,同时参考了国外先进技术法规、技术标准。为便于广大设计、施工、科研、学校等单位有关人员在使用本标准时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条文规定,《福建省水务行业低碳评价标准》编制组按章、节、条顺序编制了本标准的条文说明,对条文规定的目的、依据以及执行中需要注意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说明。但是,本条文说明不具备与标准正文同等的法律效力,仅供使用者作为理解和把握标准规定的参考。 472术语与符号 483基本规定 504碳排放强度核算 514.2城镇供水系统 514.3城镇排水系统 515低碳运行评价 525.1一般规定 521.0.1本条旨在响应国家“双碳”发展目标,规范城镇供排水系统低碳运行质量评价,提高运行管理水平,完善绩效考核手段,推动城镇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标准。1.0.2现有标准一般针对污水处理厂作为评价对象来进行低碳运行评价,但从城镇供水或排水系统的角度进行低碳评价的经验积累不足。本标准主要适用于福建省行政区内的城镇供排水系统的低碳运行评价。1.0.3本条旨在确保城镇供排水系统的低碳运行评价科学、客观。评价应着重于反映系统在城镇基础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