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重点中学5G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答案_第1页
湖北省武汉市重点中学5G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答案_第2页
湖北省武汉市重点中学5G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答案_第3页
湖北省武汉市重点中学5G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答案_第4页
湖北省武汉市重点中学5G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下学期武汉市重点中学5G联合体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卷考试时间:2024年6月27日试卷满分:100分★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卷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于本世纪初启动。以下是该研究就“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取得的部分重要认识。其中“万年奠基”的核心依据是()重要认识主要依据“万年奠基”华北驯化了粟和黍,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始种植稻;先民们开始磨制石器和制作陶器;各地出现了小型的定居村落。A.南稻北粟的格局 B.原始农业的产生C.石器工具的进步 D.定居村落的出现【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根据材料“华北到化了粟和季,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始种植稻;先民们开始磨制石器和制作陶器;各地出现了小型的定居村落”并结合所学可知,距今一万年前,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出现,社会生产力发展,为文明发展奠定基础,B项正确;南稻北栗格局、石器工具进步、定居村落出现都是这一时期发展的部分表现,是对材料的部分解读,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2.南阳出土的汉画像石不仅是精美的石刻艺术品,也是研究汉代时代风貌的宝贵资料。乐舞图中人物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真实记录了当时的乐舞风韵。“乐舞百戏”里音乐、舞蹈与杂技、魔术表演相结合的场景,形成了一种综合性的表演艺术。这反映了当时()A.商品经济繁荣 B.市民阶层壮大C.娱乐生活丰富 D.石刻艺术高超【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南阳出土的汉画像石中的乐舞图,生动地记录了汉代的音乐、舞蹈以及杂技、魔术等表演艺术,这些艺术形式的结合,展现了当时社会娱乐生活的丰富多彩,C项正确;商品经济繁荣通常与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变化有关,但是材料主要体现汉朝的娱乐生活,排除A项;市民阶层壮大发生在唐宋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画像石作为艺术品,虽然也能体现出石刻艺术的高超技艺,但题目更侧重于通过这些艺术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面貌,排除D项。故选C项。3.《资治通鉴》记载:“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予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役悉省。”这反映该时期()A.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门第观念逐渐淡化C.实行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 D.商品经济发展迅速【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予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唐朝实行两税法,而两税法将征税标准由人丁转移到资产,这样减轻了政府对百姓的人身控制,A项正确;材料涉及唐朝的财政以及赋税,没有涉及当时的门第观念,排除B项;两税法是以资产为主的赋税制度,不是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排除C项;材料反映唐朝的赋税制度,没有涉及当时的商品经济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4.宋英宗时,朝中大臣开展了一场关于科举录取的争论。据表可知,这一争论反映的社会背景是()代表人物主张司马光(今山西省夏县人)“古之取士,以郡国户口多少为率。今或数路中全无一人及第,请贡院逐路取人”欧阳修(今江西省吉安市人)“以谓王者无外,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A.人口分布北多南少 B.科举制度不断完善C.南北人才形成均势 D.文化教育中心南移【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背景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在宋英宗时期,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的文化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文化教育中心也逐渐南移,导致南北人才分布出现了变化,不再是一边倒的情况,可能逐渐形成均势,才会有关于科举录取是否要考虑地域差异的争论,归根到底是文化教育中心南移,引发了科举录取是否要考虑地域差异的争论,D项正确;司马光的主张“请贡院逐路取人”,这意味着他关注到不同地区的差异,希望按路来录取人才。再看欧阳修的观点“王者无外,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他强调不论地区,只根据才能选拔。两则材料与人口分布无关,排除A项;科举制度不断完善在材料中体现不明显,排除B项;南北人才形成均势属于现象,不是背景,排除C项。故选D项。5.明清之际,“泰州学派”王艮创立“百姓日用之学”,李贽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命题,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的本末论,顾炎武也从同样的人性观点出发,提出圣人“用天下之私成一人之公,而天下治”的思想。上述认识的共同点在于()A.重视功利主义的经济伦理 B.提倡个性自由的鲜明倾向C.蔑视权威教条的叛逆色彩 D.反对重农抑商的进步理念【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信息“用天下之私成一人之公,而天下治”,“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可知,这些观点都反映了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对传统儒家思想的反思和批判,他们试图从人性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经济活动和社会伦理,推动了当时社会思想的进步,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思想家中,“提倡个性自由的鲜明倾向”主要是李贽,顾炎武等人的思想反而不具备个性自由的鲜明倾向,排除B项;“蔑视权威教条的叛逆色彩”只能体现李贽等部分思想家的思想特色,排除C项;材料中只有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才能体现“反对重农抑商的进步理念”,这只能体现部分材料,排除D项。故选A项。6.1851年首届世博会在伦敦召开,展品以工业原材料、机械、工业制成品等为主,但总理衙门无力处理展出事宜,最终由民间商人选送“荣记湖丝”参展;在1873年维也纳世界博览会上,清政府委托以洋员为主体的海关办理参展,但也是按照西方人标准去选择和展示中国“特色”。这些行为表明晚清政府()A.欠缺塑造国家形象 B.注重宣传本土特色C.主动融入国际社会 D.固化中国形象认知【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在1873年维也纳世界博览会上,清政府委托以洋员为主体的海关办理参展,但也是按照西方人标准去选择和展示中国‘特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委托以洋员为主体的海关办理参展,按照西方人的标准去选择和展示中国的“特色”,这进一步说明政府在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方面的被动和缺乏主动性,也直接反映了晚清政府在国际舞台上展示国家实力和文化特色方面的不足,A项正确;“注重宣传本土特色”与实际行为不符,因为清政府并没有主动选择和展示本土特色,排除B项;虽然参展世博会可以看作是一种融入国际社会的行为,但清政府的做法更多是被动和缺乏策略的,说明清政府被动融入国际社会,排除C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清政府的行为更多是无力和缺乏主动性,而不是有意固化某种形象,排除D项。故选A项。7.1911年,《时报》曾刊登一篇《新内阁铭》讽刺当时一现象:“斯是新阁,推吾得享。势力我独张,权衡我自操……有改革之形式,无立宪之真相。”据此可推知该内阁()A.旨在促进政治转型 B.使得清政府空前孤立C.主动适应时代潮流 D.提升清政府治理能力【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根据《新内阁铭》的描述,可以看出该内阁虽然有改革的外表,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实现立宪政治的本质。这种讽刺表明,内阁的改革更多是形式上的,而不是实质性的,这种形式上的改革反而加剧了清政府与民众之间的隔阂,导致清政府更加孤立,B项正确;材料表明内阁改革是形式上的,而非实质性的,说明清政府设立的内阁的目的不是促进政治转型,而是维护统治清政府的封建统治,排除A项;“主动适应时代潮流”也与材料不符,因为内阁的改革并非真正的适应时代潮流,而是维护其统治,排除C项;“提升清政府治理能力”与材料不符,因为内阁的改革并没有带来实质性的治理能力提升,排除D项。故选B项。8.甲午战后,李鸿章采用“以夷制夷”的手法,利用俄日矛盾相互制衡;在欧战爆发之后,民国政府谋求加入和会,通过“边缘会谈”的方式争取有利于中国的结果,这些行为()A.标志中国开启外交近代化进程 B.表明中国试图以外交手段维护利益C.推动中国成功收回了山东主权 D.寻求中日通过直接交涉来缓和矛盾【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推断类、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李鸿章采用‘以夷制夷’的手法,利用俄日矛盾相互制衡;在欧战爆发之后,民国政府谋求加入和会,通过‘边缘会谈’的方式争取有利于中国的结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的中国政府应对复杂的国际现状,试图以外交手段维护中国的利益,B项正确;中国开启外交近代化进程的标志性事件《北京条约》的签订,排除A项;中国成功收回了山东主权在1921年的华盛顿会议上,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政府利用其外交手段维护利益,不是寻求中日通过直接交涉,排除D项。故选B项。9.下图为一位同学研究抗日战争某一时期的相关地图资料,符合该地图所反映历史事件、说法的是()A.标志全国抗战局面开始 B.是对日军作战的重大胜利C.标志全面抗战路线形成 D.粉碎日军三个月亡华企图【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图片中的信息“北平”,“卢沟桥”等信息可知,这是卢沟桥事变的地图,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卢沟桥事变标志全国抗战局面开始,A项正确;是对日军作战的重大胜利的历史事件是“平型关大捷”以及“台儿庄战役”等事件的描述,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标志是1937年的洛川会议,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粉碎日军三个月亡华企图的是淞沪会战,排除D项。故选A项。10.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建设四川攀枝花的设想,1964年建筑队从四面八方来到攀枝花正式拉开了建设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序幕。攀枝花的城市发展得益于()A.大炼钢铁运动的推动 B.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C.内外整体形势稳定 D.改善工业布局的需要【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建设是在1964年正式拉开序幕的,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建设发生在中国历史上的"三线建设"时期。三线建设是中国在1960年代至1970年代进行的一项大规模的国防和工业建设计划,目的是在国家的西部地区建立一个新的工业基地,以改善国家的工业布局,增强国防安全,D项正确;大炼钢铁运动指的是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时期的大炼钢铁运动,虽然对钢铁工业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建设是在大炼钢铁运动之后,排除A项;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发生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与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建设时间不符,排除B项;“内外整体形势的稳定”是一个较为宽泛的因素,虽然稳定的形势对于任何大型建设项目都是必要的,但它并不是攀枝花钢铁基地建设的直接原因,且当时外部形势并不稳定,排除C项。故选D项。11.许多民族独立地“发明”了不同动植物的驯化。事实上,不同地区独立地“发明”了农业,这些地区远至公元前5000年的中国黄河流域和公元前3000年的中美洲。考古证据显示,东非的大湖区和乍得湖之间的地区,在公元前1000—前600年期间存在过早期的炼铁活动,这时西亚技术尚未传播到埃及。这表明()A.古代文明交流传播 B.农业发明推动文明产生C.古代文明多源发展 D.考古发现决定历史认知【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的世界。根据材料“许多民族独立地‘发明’了不同动植物的驯化”和“不同地区独立地‘发明’了农业”等可知古代文明是多源发展的,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文明发展的独立性,不是文明交流,排除A项;材料中不止有农业还有动植物的驯化和炼铁技术等,单独的说农业发明推动文明产生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B项;考古发现对历史认知有很大的作用,但不能说是决定历史认知,排除D项。故选C项。12.观察如图的“三角贸易示意图”。下列关于“三角贸易”的说法正确的是()A.使英国成为最大殖民国家 B.开始人口全球流动C.推动了西方资本原始积累 D.加速白银流入中国【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角贸易推动了西方资本原始积累,C项正确;三角贸易时期,英国还不是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排除A项;人口全球开始流动,在新航路开辟之后,不是在三角贸易之后,排除B项;加速白银流入中国是商品的世界性流动,不是三角贸易,排除D项。故选C项。13.英国工业革命被誉为“被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一幅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它在不过三代人的时间里,改变了整个英格兰的面貌:从家庭手工业过渡到大工厂生产,从手工劳动过渡到机器劳动,从乡村社会过渡到都市化社会,从经验社会向科学技术社会过渡。这些变化源于()A.工业革命造成环境污染 B.工业革命提高了生产力C.工业革命建立工厂制度 D.工业革命改变社会生活【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据材料的信息可见,体现的是工业革命的积极影响促进了的英格兰的变化,B是经济根源,B符合史实,B项正确;A是消极影响,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A项;C符合史实,但体现的只是工业革命的组织形式的变化,不是变化的原因,排除C项;工业革命改变社会生活体现的是材料变化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其变化的根源,排除D项。故选B项。14.列宁提出“应该尽量少干蠢事,尽快地纠正已经干了的蠢事,尽量冷静地考虑:在什么时候,哪些任务可以用革命方法完成,哪些任务不能用革命方法完成……目前的新事物,就是我国革命在经济建设的一些根本问题上必须采取改良主义的、渐进主义的、审慎迂回的行动方式。”据此可知()A.七月流血事件表明和平夺取政权已不可能B.十月革命胜利标志苏维埃政权在俄国建立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社会危机需要更正D.新经济政策允许私营企业发展恐颠覆政权【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苏俄)。根据材料“应该尽量少干蠢事,尽快地纠正已经干了的蠢事,尽量冷静地考虑:在什么时候,哪些任务可以用革命方法完成,哪些任务不能用革命方法完成”可知,材料引述是列宁的一段话,他在这段话中提出了应该尽量避免犯错误,一旦犯了错误要尽快纠正,还提到了新的行动方式,即采取改良主义、渐进主义和审慎迂回的行动方式来进行经济建设,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苏俄内战期间实行的政策,这个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社会危机。列宁的这段话就是在强调要纠正已经犯的错误,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和平夺取政权的信息,排除A项;列宁的话语中没有涉及其对于十月革命的评价,无法得出“十月革命胜利标志苏维埃政权在俄国建立”的结论,排除B项;列宁的这段话没有涉及列宁对于私营企业发展的评价,无法得出“新经济政策允许私营企业发展恐颠覆政权”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5分,其中第16题14分,第17题13分,第18题16分,第19题12分。)15.【文书和奏折】材料一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睡虎地秦幕竹简·行书》材料二朱批奏折缴回之举肇始于清康熙朝,制度确立于雍正朝,乾隆朝又有新的补充发展,虽朱批“览”“朕安”一二字者亦需缴回,由此逐步形成了严格的朱批奏折缴回制度,并为以后所承继。清廷最初规定臣僚所存朱批奏折于下次上奏时趁便奏缴,其后改为按年呈缴,清末又改为年终交由军机处汇缴。朱批奏折需连同奏匣、奏夹、封套一并缴回,在京官员赴衙门,在外官员则赴该省督抚处呈缴,休致或降革官员则呈明该省督抚、该旗都统代缴。臣僚所存朱批奏折不得隐匿存留,违者严加惩处。——摘编自项旋《皇权政治与信息控制——清代朱批奏折缴回制度考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文书制度的特点及积极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清代奏折缴回制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原因。【答案】(1)法律保障;制度化(制度严密);管理严格。积极影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巩固发展;有助于规范行政,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有利于及时传递政府决策,提高行政效率;为历朝文书档案工作奠定了基础。(2)变化:由非正式到形成严格的朱批文书缴回制度;由大臣趁便奏缴到每年由专门机构汇缴。原因:君主专制的强化;出于信息控制,保密的需要;官僚体系监督制度的发展;中枢决策机制的变化;大一统国家的发展。【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与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的中国。第一小问法律保障,根据材料一“留者以律论之。”可知,制度化(制度严密);根据材料一“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毕,勿敢留”可知,管理严格。第二小问积极影响,根据材料一“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巩固发展以及有利于及时传递政府决策,提高行政效率;根据材料一“留者以律论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助于规范行政,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历朝文书档案工作奠定了基础。【小问2详解】本题是对比类与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的中国。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二“虽朱批‘览’‘朕安’一二字者亦需缴回,由此逐步形成了严格的朱批奏折缴回制度,并为以后所承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非正式到形成严格的朱批文书缴回制度;根据材料二“清廷最初规定臣僚所存朱批奏折于下次上奏时趁便奏缴,其后改为按年呈缴,清末又改为年终交由军机处汇缴。”可知,由大臣趁便奏缴到每年由专门机构汇缴。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朱批奏折缴回之举肇始于清康熙朝,制度确立于雍正朝,乾隆朝又有新的补充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君主专制的强化;根据材料二“臣僚所存朱批奏折不得隐匿存留,违者严加惩处。”可知,出于信息控制,保密的需要;根据材料二“清廷最初规定臣僚所存朱批奏折于下次上奏时趁便奏缴,其后改为按年呈缴,清末又改为年终交由军机处汇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枢决策机制的变化;根据材料二“在京官员赴衙门,在外官员则赴该省督抚处呈缴,休致或降革官员则呈明该省督抚、该旗都统代缴”可知,官僚体系监督制度的发展;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一统国家的发展。16.【友好城市】材料一明清时期,武汉地区繁荣昌盛,既因为水陆交通枢纽的位置成为“九省通衢”,又因经济发达得以与北京、苏州、佛山并称为“天下四聚”。晚清以来,武汉成为洋务运动的先驱城市之一,并建立了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湖北枪炮厂等一批中国早期的近代化企业,奠定了一定的工业基础。近代武汉铁路网的形成,带动了武汉近代化的发展。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工程第八营士兵在武昌打响了“辛亥革命第一枪”,拉开了推翻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序幕。杜伊斯堡位于西欧第一大河、德国的摇篮莱茵河畔,是位于德国西部的重要工业城市,被称为德国的钢铁心脏。19世纪上半叶,随着鲁尔区的工业发展,杜伊斯堡也成为著名的煤矿和钢铁生产基地,对德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材料二武汉与杜伊斯堡于1982年建立友好关系,这也是中德两国结成的第一对友好城市。2015年,中欧班列(武汉)将欧洲终点站延伸至杜伊斯堡,大大加深了两市在经济和贸易上的联系,推动了两市以及中德在高质量发展和国际经贸合作上的进一步深化由武汉园林工匠打造的楚文化风格的中式花园——郢趣园深受杜伊斯堡市民游客喜爱,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摘编自《中德友好省市清单,你在哪座城?》(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武汉和杜伊斯堡在近现代发展中的相似之处。(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武汉和杜伊斯堡结为友好城市的认识。【答案】(1)相似之处:地理位置重要,交通发达;近代钢铁制造业具有领先优势;推动了所在国家的近代化进程。(2)从背景方面答:经济全球化发展,各国联系加深;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中、德两国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武汉和杜伊斯堡在历史发展中有诸多的相似经历。从影响方面答:增加双方政治互信;加深经贸往来,深化国际贸易合作;推动文化交流,促进文化多样性发展。【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现代的世界。根据材料一“武汉地区繁荣昌盛,既因为水陆交通枢纽的位置成为‘九省通衢’”与材料一“杜伊斯堡位于西欧第一大河、德国的摇篮莱茵河畔”可知,地理位置重要,交通发达;根据材料一“武汉成为洋务运动的先驱城市之一,并建立了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湖北枪炮厂等一批中国早期的近代化企业,奠定了一定的工业基础”与 杜伊斯堡也成为著名的煤矿和钢铁生产基地,对德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可知,近代钢铁制造业具有领先优势;根据材料一“ 杜伊斯堡也成为著名的煤矿和钢铁生产基地,对德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可知,推动了所在国家的近代化进程。【小问2详解】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现代的世界。根据题干“对武汉和杜伊斯堡结为友好城市的认识”可以从背景方面以及影响方面进行作答。从背景答,根据材料二“武汉与杜伊斯堡于1982年建立友好关系,这也是中德两国结成的第一对友好城市”可知,中、德两国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以及武汉和杜伊斯堡在历史发展中有诸多的相似经历;根据材料二“2015年,中欧班列(武汉)将欧洲终点站延伸至杜伊斯堡,大大加深了两市在经济和贸易上的联系”可知,经济全球化发展,各国联系加深;根据材料二“由武汉园林工匠打造的楚文化风格的中式花园——郢趣园深受杜伊斯堡市民游客喜爱,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可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从影响方面答,根据材料二“武汉与杜伊斯堡于1982年建立友好关系,这也是中德两国结成的第一对友好城市”可知,增加双方政治互信;根据材料二“由武汉园林工匠打造的楚文化风格的中式花园——郢趣园深受杜伊斯堡市民游客喜爱,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可知,推动文化交流,促进文化多样性发展;根据材料二“2015年,中欧班列(武汉)将欧洲终点站延伸至杜伊斯堡,大大加深了两市在经济和贸易上的联系”可知,加深经贸往来,深化国际贸易合作。17.法德关系与欧洲一体化】材料一法德1870—1970百年大事记(部分)1870年,普鲁士取得普法战争胜利,法兰西第二帝国灭亡。德国完成统一。1871年,法德正式签订《法兰克福和约》,和约规定:法国赔款50亿法郎,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1914-1918年,一战期间,德法分别加入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作战,德国最终战败1919年,巴黎和会,法国主张最大限度削弱德国,德国被迫签订苛刻的《凡尔赛和约》。1939-1945年,二战期间,德国闪击法国,法国败降,但德国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打击下最终战败。1949年,第一次柏林危机导致德国分裂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1951年,法国、联邦德国等西欧六国签订《巴黎条约》,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63年,法国和联邦德国签订《法德友好条约》材料二1950年5月,法国外交部长舒曼提出了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计划,主张以法国和联邦德国煤钢工业为基础,把西欧各国的煤钢工业部门联合起来,由一个超国家的高级机构共同管理“联营”。“舒曼计划”立即得到了德国的赞同和接受。1958年9月,法国总统戴高乐与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举行会谈,表示加强法德合作,建立统一的欧洲是绝对必要的。1963年1月,双方签订了《德法友好合作条约》。这标志着法德两国在国家层面上建立起了和解的制度框架。1965年4月8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等六国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签署条约,决定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1967年7月1日,《布鲁塞尔条约》生效,欧洲共同体正式诞生。——摘编自熊光清《百年宿敌法德和解与欧洲一体化的当前启示》(1)根据材料一概括百年间法德关系的变化历程,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经济一体化形成的特点及其影响。【答案】(1)变化历程: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上半期,法德为争夺欧洲霸权成为宿敌,长期处于对立和对抗之中。20世纪中期二战结束后,欧洲实力衰落,法德逐渐和解,并走向地区联合。变化原因:两国长期对抗纷争带来的教训;二战后法德两国实力的削弱;受美苏冷战的影响;两国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需要;两国领导人的积极推动。(2)特点:建立在法德和解的基础上;由政府推动;合作内容不断丰富,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影响:加强了欧洲国家间的经济联系,促进欧洲经济的发展;提高欧洲的国际地位;西欧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冲击了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对比类与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现代(世界)。第一小问变化历程,根据材料一“1914-1918年,一战期间,德法分别加入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作战,德国最终战败”与“1870年,普鲁士取得普法战争胜利,法兰西第二帝国灭亡。德国完成统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上半期,法德为争夺欧洲霸权成为宿敌,长期处于对立和对抗之中;根据材料一“1951年,法国、联邦德国等西欧六国签订《巴黎条约》,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与“1963年,法国和联邦德国签订《法德友好条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中期二战结束后,欧洲实力衰落,法德逐渐和解,并走向地区联合。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1939-1945年,二战期间,德国闪击法国,法国败降,但德国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打击下最终战败”可知,两国长期对抗纷争带来的教训;根据材料一“1949年,第一次柏林危机导致德国分裂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法德两国实力的削弱以及受美苏冷战的影响;根据材料一“1951年,法国、联邦德国等西欧六国签订《巴黎条约》,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国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需要;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国领导人的积极推动。【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与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世界)。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二“1963年1月,双方签订了《德法友好合作条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立在法德和解的基础上;根据材料二“法国总统戴高乐与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举行会谈,表示加强法德合作”可知,由政府推动;根据材料二“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等六国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签署条约,决定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合作内容不断丰富,合作领域不断拓展。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二“ 主张以法国和联邦德国煤钢工业为基础,把西欧各国的煤钢工业部门联合起来,由一个超国家的高级机构共同管理‘联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加强了欧洲国家间的经济联系,促进欧洲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二“1967年7月1日,《布鲁塞尔条约》生效,欧洲共同体正式诞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欧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冲击了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提高欧洲的国际地位。18.【爱国主义与留学生回国】近代中国留学教育有一条突出的主线--爱国主义,站在国破家亡的边缘,近代中国留学生背负了救国救民的责任,他们立于国家的需求、社会的需求,选择学习的内容国家需要技术,他们便学习机械、驾驶;国家需要改革,他们便学习先进制度;国家需要改造国民性,他们便学习思想,近代中国留学生成为了当时社会中最具爱国主义思想的群体。近现代中国三次大规模的留学生归国潮次数时间代表人物第一次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前后李大钊、周恩来、胡适、李四光等第二次抗日战争时期陶行知、冼星海、经济学家吴裴丹、光学家龚祖同等第三次新中国成立初期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邓稼先等——摘编自陈一鸣《近代中国留学教育探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拟定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表述成文,史论结合)【答案】示例:论题:近(现)代中国留学生回国热潮凸显爱国主义的主题。论述: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和中外的巨大反差激发了留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怀,他们从救国强国的目的出发,学成后多选择回归报效祖国。如辛亥革命时期,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