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期中冲刺-选择题(答题技巧+专练60题)(答案解析版)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3/26/2D/wKhkGWcDStGAQ4kyAAJZFDvzQO0830.jpg)
![七下期中冲刺-选择题(答题技巧+专练60题)(答案解析版)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3/26/2D/wKhkGWcDStGAQ4kyAAJZFDvzQO08302.jpg)
![七下期中冲刺-选择题(答题技巧+专练60题)(答案解析版)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3/26/2D/wKhkGWcDStGAQ4kyAAJZFDvzQO08303.jpg)
![七下期中冲刺-选择题(答题技巧+专练60题)(答案解析版)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3/26/2D/wKhkGWcDStGAQ4kyAAJZFDvzQO08304.jpg)
![七下期中冲刺-选择题(答题技巧+专练60题)(答案解析版)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3/26/2D/wKhkGWcDStGAQ4kyAAJZFDvzQO0830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期中冲刺选择题专练60题考查范围:七年级下册1—13课答案速查:12345678910ABDACDDCCC11121314151617181920BCBCCBCBBA21222324252627282930DCCCBCDBAA31323334353637383940ACAAAACDCC41424344454647484950ADDACCACDC51525354555657585960BCDCCDACBD1.A【详解】根据“时间轴②处对应的政权”可知,②处对应581年,北朝的最后一个王朝是北周,北周末年,外戚杨坚掌握大权,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A项正确;唐朝建立的时间是618年,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宋朝建立的时间是960年,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元朝建立的时间是1271年,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2.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B项错误,符合设问,选B项;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年号开皇,杨坚是隋文帝,夺了外孙(一词作外甥解)的皇位,A项正确,不符合设问,排除A项;CD项说法正确,但是与设问不符,排除CD项。故选B项。3.D【详解】根据题干“自洛河逆水而上可达当时的首都东都洛阳,逆黄河而上可达陕西潼关和当时的西京长安,顺水而下可达山东至海口,同时与大运河相通,还能南到江苏、浙江,北到河北等省。”可知,材料反映了影响洛口仓选址的主要因素是地理因素,D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政治因素,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文化因素,排除B项;题干没有涉及经济因素,排除C项。故选D项。4.A【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流程最长的人工运河........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开凿的大运河一直流传至今,经久不衰,A项正确;题干并没有相关内容能直接说明大运河的开通维护了社会秩序的安定、加强了南北经济的交流,排除BD项;题干内容反映的是大运河开凿的历史悠久,并未对古代人民在开通大运河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智慧进行叙述,无法说明大运河的开凿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排除C项。故选A项。5.C【详解】据题干“大运河河南滑县段所具备的优越的交通地理条件,带来了道口古镇的繁荣”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清至民国期间,道口古镇贸易繁盛;清代,口烧鸡作为老字号名扬海内外。”体现了大运河带动了道口古镇的繁荣,C项正确;材料体现大运河促进道口古镇经济的繁荣,无法体现大运河促进了南北方经济交流,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大运河促进了道口古镇经济的繁荣,“道口烧鸡家喻户晓”过于片面,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大运河促进了道口古镇经济的繁荣,“使道口与天津齐名”过于片面,排除D项。故选C项。6.D【详解】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②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从唐到清朝一直实行科举制度。故D符合题意;分封制是西周实行的地方制度,排除A;察举制是西汉时期实行选官制度,排除B;刺史制度是西汉时期监察制度,排除C。故选D。7.D【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文景之治,国家统一,统治者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关心农桑,唐太宗贞观之治时,国家统一,统治者注重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开元盛世时,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工程,减轻百姓负担,由此可知,其共同点有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治世出现的前提、③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注意减轻百姓负担,D项正确;科举制是隋朝时期诞生的,文景时期,还没有科举制,推行垦荒政策不是盛世出现的必然原因,②④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8.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创立了科举制,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用分科考试选拔官吏,到唐朝时经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又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隋唐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为读书人创造了相对公平的竞争机会,相对来说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①②④说法符合题意,C项正确;③“为读书人创造了绝对公平的竞争机会”说法过于绝对,排除含有③的ABD项。故选C项。9.C【详解】根据题意中的关键词玄武门之变,贞观可知,该人物是唐太宗,C项正确;隋文帝与题意中的玄武门事件不符,排除A项;隋炀帝与题意中的贞观事件不符,排除B项;唐玄宗开创的盛世局面是开元盛世,排除D项。故选C项。10.C【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贞观时期民族关系和谐,原因是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使许多少数民族自愿要求内附,少数民族首领把能与唐室通婚视为荣耀,唐太宗宽厚平等对待败降的少数民族,使其得到妥善的安置,唐朝民族关系和谐的史实有文成公主入藏、唐太宗被少数民族尊奉为“天可汗”、唐蕃会盟等,①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了佛教和中国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不属于民族关系,②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11.B【详解】根据材料“冶金而为之者曰犁镵,曰犁壁;斫木而为之者曰犁底,曰压镵,曰策额,曰犁箭,曰犁辕,曰犁梢,曰犁评,曰犁建,曰犁槃”,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此工具是曲辕犁,此工具可以根据需要调节耕种的深浅,B项正确;A项为播种工具“耧车”,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C项为灌溉工具“筒车”,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D项是一种拔秧工具“秧马”,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12.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当时的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弈棋仕女图》、戴帷帽女子骑马雕塑展现了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的开放,②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马王堆帛书的内容涉及战国至西汉初期政治、军事、思想、文化及科学等各方面内容,与唐朝无关,①表述错误,排除A项;《洛神赋图》是东晋顾恺之的画作,与唐朝无关,③表述错误,排除含③的B、D项。故选C项。13.B【详解】依据题干可知,日本的和同开珎银币明显是仿造唐朝开元通宝的形制和重量,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期日本派遣唐使到唐朝学习,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因此材料中日两国的货币说明当时中日之间文明交流频繁,B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日本借鉴学习中华文化,并没有体现中日两国审美观念一致,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奢侈风气突显,排除C项;材料不能反映当时的铸银水平,排除D项。故选B项。14.C【详解】根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为日本设计唐招提寺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唐太宗贞观年间,玄奘历尽艰辛,西游天竺学习佛法。玄奘的见闻,由弟子整理成书《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可知两位僧人发挥的共同作用是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C项正确;加强了中日友好关系与鉴真东渡日本相关,排除A项;密切了唐与新罗的往来,与朝鲜交流相关,与图片信息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游天竺不符,排除B项;使唐朝进入鼎盛时期,与唐玄宗相关,与图片信息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游天竺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5.C【详解】据题干“河南洛阳举办‘神都奇幻志’全城剧本杀活动”,可知洛阳是唐朝设立的东都,也是唐朝中后期的首都,由“‘千灯之约’展太平盛世”,在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繁荣与开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国家统一、强盛,交通便利,四通八达。盛世局面的出现,如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以“和”为贵的民族关系。如文成公主入吐蕃等;对外的友好交往关系。如玄奘到天竺取经,鉴真东渡日本等;辉煌的隋唐文化,如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在时代。因此在我国封建社会里,隋唐时期是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期,C项正确;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是秦朝,与隋唐时期不符,排除A项;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社会变化是宋元时期,与隋唐时期不符,排除B项;早期国家建立是夏商周时期,与隋唐时期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6.B【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唐高宗为纪念太宗功业的昭陵十四国蒂君长像的具体身份及分布位置图”并结合所学可知,“昭陵14国蕃君雕像(实则为11国14君王雕像)”位于昭陵陵园内,是唐太宗被各国君主封为天可汗后,和周边国家友好交往的象征,是唐朝走向强大的重要见证,也是唐高宗李治纪念父皇“贞观伟业”的直接体现,从这10多个国家和李世民的交往情况,并结合所学可知,李世民时期的外交是刚柔并举,在国家利益的不受损的情况下和周边国家展开平等共赢的外交,这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丝绸之路的阻碍,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隋朝民族关系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孝亲关系的影响,排除C项;近代民族国家是以民族为族群基础发展起来的政治共同体,是近现代国际关系中的基本政治文化单元,材料所述与民族国家观念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7.C【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忆昔》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意思的开元全盛时期,连小县城都有上万户人家,农业连年获得丰收,粮食装满了公家和私人的仓库,人民生活十分富裕;根据材料“《无家别》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意思是天宝以后,农村寂寞荒凉,家园里只剩下蒿草蒺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755年,唐玄宗后期,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对唐朝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这两首诗歌《忆昔》和《无家别》,反映了唐朝社会的变化是由繁荣转衰落,C项正确;先南后北统一,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经济重心南移,题干内容没有涉及,题干信息内容体现的史实是由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排除B项;由开明到专制,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18.B【详解】依据材料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表列举了东周、西汉、东汉、西晋和唐朝时期地方与中央的冲突,研究了分封制分封的诸侯国和唐朝藩镇等地方建制对中央集权的危害,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文化专制的弊端关系”,排除A项;图表中的历史都处于分裂情况,没有展示大一统时代的辉煌,无法反映分裂违背历史潮流这一主题,排除C项;重文轻武的得失是宋朝历史提供的教训,与图表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9.B【详解】根据图片信息可知,图片反映了南北朝时期到隋朝的统一的历史进程,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这段历史实现了从分裂到统一,B项正确;民族大交融,与材料反映的从分裂到统一的主题无关,排除A项;分封制在西周创立,与图片信息不符,排除C项;经济重心南移,与材料反映的从分裂到统一的主题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20.A【详解】根据所学结合图片可知,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达余杭,经过江都,由此可知,洛阳、江都、余杭等成为著名的经济城市与繁盛的内河航运有关,A项正确;江都、余杭和洛阳都处于内陆,与海运无关,排除B项;安定的社会环境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但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经济重心的南移开始于唐朝中期,且洛阳位于北方,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21.D【详解】据题干“《旧唐书》主要肯定了他的善于用人和虚心纳谏”“《新唐书》主要肯定了他在平隋建唐和国家治理方面的贡献,同时也提到了他好大喜功等不足。”可知,《旧唐书》《新唐书》对唐太宗的评价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不同,说明历史评价带有主观性,需多方考证,D项正确;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帝王,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两部史书对唐太宗的评价并不完全一致,排除B项;《新唐书》的史学价值高于《旧唐书》,题干未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22.C【详解】据题干“《唐朝人口统计表》”可知,649年至741年唐朝人口不断增加。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治世局面“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达到鼎盛时期。因此,唐朝前期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发展,为人口的增长奠定了基础,C项正确;人口的增长与社会风气无关,排除A项;唐玄宗重视文教事业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但与人口的增加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有利于民族关系的发展,与人口增加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23.C【详解】据题干“《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趋势图》”结合所学可知,②处的时间是754年,是我国的唐朝时期,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到达鼎盛,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C项正确;文景之治出现在西汉时期,排除A项;光武中兴出现在东汉初年,排除B项;康乾盛世出现在清朝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24.C【详解】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还创制了新式灌溉工具筒车,C项正确;铁制农具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排除A项;耧车是西汉时期发明的农具,排除B项;“秧马”是种植水稻时,用于插秧和拔秧的工具,北宋开始大量使用,排除D项。故选C项。25.B【详解】据所学可知,《步辇图》反映的是唐太宗接见吐蕃求亲使者的场景,B项正确;唐太宗问政于房玄龄与题干图片内容不符,排除A项;玄奘生活于唐太宗时期,排除C项;平定安史之乱的是唐肃宗,排除D项。故选B项。26.C【详解】根据题意“儒童”“县府级考试”“中央礼部考试”等信息可知是科举制,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C项正确;私学的兴起,打破贵族对教育的垄断,排除A项;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作为主要参考标准,排除B项;重文轻武是宋朝建立后的国策,与材料强调科举制流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27.D【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的“青海是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地区……均在这里留下了历史印记……等记载着青海的历史和文化”可知,青海文化具有多样性,“青海与中原文化、欧亚草原文化、南亚文化等多种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表明青海文化具有开放性,D项正确;盲目性、排外性,封闭性、保守性,单一性、狭隘性均不是青海文化的特点,均与材料不符,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28.B【详解】根据题干框架图“盛唐气象”,需要补充在民族交融方面的具体表现,唐太宗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各个部落,定都逻些,实行了一系列发展生产、完善制度的措施。他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唐太宗同意将文成公主嫁给他,并派专使护送文成公主远行。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松赞干布为了更好地学习中原文化,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学习,还请求唐朝给予蚕种,派遣掌握各种专业技能的工匠。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B项正确;西汉,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排除A项;北宋,宋真宗时期北宋与辽达成澶渊之盟,排除C项;1727年,清朝雍正帝设置驻藏大臣,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排除D项。故选B项。29.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步辇图》描绘的是以贞观十五年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与公主联姻的历史事件为题材,描绘唐太宗接见来迎娶公主的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641年,文成公主入藏,将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带到了西藏,促进了西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为汉藏友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深得藏族人民的爱戴。文成公主去世后,当地人把她看作是救苦救难的白度母,也就是观音菩萨的化身。唐穆宗时,唐蕃会盟,立“唐蕃会盟碑”,此碑至今仍屹立在大昭寺门前,成为汉藏人民团结、友好的历史见证。据此可知,三幅图片是唐蕃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反映了汉藏兄弟民族的友好情谊。因此,题干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是民族交融,A项正确;由此可知,题干三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是民族交融,没有涉及对外交流,也没有涉及经济发展的内容,排除BC项;仅绘画和雕塑不能反映艺术的丰富多彩,排除D项。故选A项。30.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宋代武举开科28榜取士的人数不及一帮文举取士的人数,主要是因为宋代实行重文轻武的治国政策,A项正确;科举制促使社会阶层流动加强,但材料强调重文轻武政策,排除B项;北宋时,与辽、西夏并立,但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推动了文化的传播,但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31.A【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宋太祖建立宋朝之后,吸取唐朝藩镇割据的教训,加强对全国的统治,重用文臣,限制武将的权利,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A项正确;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员互相推卸责任,导致办事效率下降,排除B项;武将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降低了宋朝军队在战场上的应对能力,排除C项;重文轻武的政策,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政治机构办事效率下降,不可能杜绝地方和军队贪污腐化现象的发生,排除D项。故选A项。32.C【详解】根据图片和材料“设立了专门的社会福利机构,救济的对象包括孤寡老人、贫困人口等诸多无法自立的群体。”得出宋朝有社会福利制度,根据图片和材料“专业的消防队伍、巡夜队伍也在京城建立”得出宋朝社会管理得到重视,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经济重心和政治中心的南移,排除A项;儒家学说和传统节日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内容是社会保障和城市管理,与民族交融和科举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33.A【详解】根据题干“李冰秦国”、“文翁西汉”、“诸葛亮蜀汉”、“范成大南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冰是战国时期秦国的蜀郡郡守;西汉是继秦朝之后的又一个大一统的朝代;蜀汉是三国时期割据政权之一;南宋是宋朝第二个时期,因以临安(今浙江杭州)为都城,史称南宋,所以按照时代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②③④,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34.A【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湖熟,天下足反映宋代农业的发展情况,与休养生息无关,A项符合题意,选择A项;“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意思是:早上还是在地里劳动的种田郎,晚上就成了天子朝堂上的大臣。这体现了科举考试有利于阶层的流动,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这反映了宋朝文人地位高于军人,体现宋朝重文轻武,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反映的是少数民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关系融洽,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35.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北宋时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宋代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由此同学的读书笔记可以判断出他学习的朝代是宋朝,A项正确;“交子”出现于宋朝,不是宋朝后面的元朝和明朝,排除BC两项;清朝朝廷设立“广州十三行”管理海外贸易,排除D项。故选A项。36.A【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各类小吃不计其数,丰富多彩”可知,北宋的东京开封小吃店众多,这反映宋朝商品经济的繁荣,A项正确;材料只展示了小吃的众多,没有展示市民的购买情况,无法反映出市民生活富裕,也没有展示市民购买商品浪费的情况,无法反映当时是否盛行奢靡之风,也没有通过一部分人能买得起而另一部分人无法购买的情况反映当时社会阶层分化的情况,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37.C【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由于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北宋出现了纸币,这样,方便了商品流通,反过来又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纸币的出现是为了交换方便,这是直接为商业服务的,不能体现农业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市舶司的设立体现了对外贸易的繁荣,排除B项;金属货币需要铸币技术的进步,纸币需要印刷术的进步,排除D项。故选C项。38.D【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北宋商品经济发达,城市繁荣,图片4体现了这一点,D项正确;图1司母戊鼎是研究商朝青铜器的重要资料,图2农业工具的发明有利于耕作农业的发展,图3高僧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39.C【详解】据题干卡片内容“1080年比例为2:5;‘苏湖熟,天下足’;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可知,宋朝时期,南方人口超过了北人,南方成为农业、手工业等的中心,这些都说明经济重心南移,C项正确;题干未涉及海外贸易,排除A项;“苏湖熟,天下足”并不能说明水稻产量增加,排除B项;都市经济繁荣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40.C【详解】根据题干信息,750年人口分布黄河流域多,到1078年人口分布长江流域多,说明当时经济重心不断南移。安史之乱后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因此从唐朝中期开始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起来,人口逐渐超过北方,因此出现材料中长江流域人口超过黄河流域人口,C项正确;材料强调南北人口分布变化,不能体现土地兼并空前严重,排除A项;材料无法反映财政收入,排除B项;耕地面积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41.A【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平江官窑具体位置长期悬而未决,直至2023年3月,经专家论证,苏州元和塘古窑址群为其所在地,从而解开了这一难题”可知,考古终于确定了平江官窑具体位置,这说明文献记载大体可信,也就是说,该考古发现可证明相关文献记载基本可信,A项正确;宋高宗举行郊祭不能体现宋高宗对北方故土的怀念,排除B项;平江府烧制瓷器不能体现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排除C项;“平江府烧变”,说明它的位置重要,但不能体现苏州是南宋制瓷业的中心,排除D项。故选A项。42.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说明汉族学习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鲜卑族改用汉姓说明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唐代胡汉乐舞交织壁画反映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融;回族的形成是民族交融的结果。故四幅图片反映的都是民族融合,D项正确;图片反映的是民族交融,与君权强化、经济活跃、文学繁荣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43.D【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代蒙古语和汉语相互融合形成“驿站”一词,发展为如今车站的“站”义,这是民族交融的表现,也丰富了我们的文化,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儒家思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文化融合,B项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元代重视文化建设”,排除C项。故选D项。44.A【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岳飞、辛弃疾的词中,都表达了豪迈的报国之情,A项正确;浓郁的思乡之情、飘逸的山水之情、凄婉的惜别之情,都与岳飞、辛弃疾在各自的词中表达的共同情感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45.C【详解】根据“北宋时匠人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可知印刷术、指南针、火药都属于科技发展,因此材料反映的是宋元时期科学技术的进步,C项正确;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是秦汉时期,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排除D项。故选C项。46.C【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唐朝末年,火药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寻找的素材与史实相符合,C项正确;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主张“以德治国”,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排除A项;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排除B项;《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排除D项。故选C项。47.A【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写了北宋首都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北宋都城开封,是当时著名的商业中心,《清明上河图》,代表了宋代社会风俗画的最高成就,“正居”室当时的灯箱广告,反映了展示了当时丰富多彩的市民物质和文化生活,A项正确;《清明上河图》是当时人对北宋都城的描绘,排除B项;宋代时期城市的商业活动打破了时间的限制,夜市比较活跃,排除C项;《清明上河图》是文献史料,无需与考古材料印证就有史料价值,排除D项。故选A项。48.C【详解】根据图示可知,图一是宋代的火箭,图二是元代的火铳,从图一到图二,火器威力更强了,C项正确;火药运用到军事领域始于唐朝末年,排除A项;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排除B项;材料中体现的是中国的火器,并不能得出火药和火器已经传入了欧洲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49.D【详解】据题干“唱出慷慨之声,将个体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结合所学可知,南宋词人辛弃疾,词风豪放,具有报国情怀,通过词表达爱国情感,D项正确;杜甫、王维都是唐朝诗人,排除AB项;李清照是两宋之交时期的女词人,词风委婉、细腻、清秀。以北宋灭亡为界,前期描写真挚的夫妇情感,后期反映战乱带来的灾难,抒写深沉的忧患情怀,排除C项。故选D项。50.C【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把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其他地区设置了10个行省,在行省之下,设置路、府、州、县,这一行政区划和管理制度,被称为“行省制度”,从此,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在历史上影响深远,C项正确;西周实行分封制,排除A项;郡县制是中国古代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管理行政制度,是秦朝正式实施的,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科举制是隋朝创立的选官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51.B【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形成一个新的民族”等内容可知,元朝时期的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这得益于元朝统一后的人口流动,B项正确;元朝实行人分四等的四等人制,带有明显的民族歧视色彩,不利于社会稳定和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因此AC两项表述不恰当,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排除AC两项;元朝时期的确强化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台湾,设立宣政院统辖西藏等,但材料未提及这些,排除D项。故选B项。52.C【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元大都城东、南、西三面各三门,北面二门,元大都是中国古代最后一座按完善规划平地新建的都城,也是惟一的一座按街巷制创建的新都城。全城规划的中轴线,南起丽正门,穿过皇城的棂星门,宫城的崇天门和厚载门,经万宁桥,直达中心阁。在这全城格局的核心地带筑有皇城,中轴在线安排着皇城中最主要宫殿。元大都的街道,规划整齐,经纬分明,相对的城门之间一般都有大道相通。故都城平面示意图为元大都平面图,C项正确;唐朝时,长安城建筑分三大部分:宫城、皇城和外郭城,宫城位于全城北部中心,皇城在宫城之南,外郭城则以宫城、皇城为中心,向东西南三面展开,城内街道纵横交错,划分出110座里坊,此外还有东市、西市等大型工商业区,市和坊是分开的,元大都时,市和坊已经没有明显的界限,排除A项;北宋的都城开封,共有外城、内城及皇城三重,皇城内宫阙大都依西京洛阳建制,都城布局为东西短、南北长的长方形,排除B项;明朝北京城有故宫、皇城、内城和外城,整个北京城平面呈“凸”字形,有一条中轴线纵贯南北,从宫城到外城都以这条中轴线对称展开,均衡布局,形成了完整而和谐的巨大建筑群,排除D项。故选C项。53.D【详解】根据题干“中国古代南北方人才比重”可以看出,在北宋之前北方人才比重超过南方,南方人才在北宋之后开始超过北方。根据题干“文化发展与生产力水平密切相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宋代南方经济发展逐渐超过北方,所以说南北方人才比重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经济重心逐渐南移,D项正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台阶》课件(公开课)
- 《风险认知与行为》课件
- 《陈再道世贸天街》课件
- 数控车床技能鉴定培训单元1数控车削加工基础知识
- 2025年固原货运从业资格证模拟考试
- 成人教育超市――现代成人教育模式的探索
- 七夕节营销策略解析模板
- 2025年灯柱灯杆项目发展计划
- DeepSeek科普学习解读
- 贫困生申请书400字
- 建设项目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指引(咨询企业版)(征求意见稿)
- 2020年度安徽省中考数学科目试卷
- 员工培训、考试、积分记录表
- 风冷热泵主机改造-模块机汇总
- 摄影摄像技术专业申请表
- 牡丹区中心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培训课件
- 职业卫生工程控制技术课件
- 高中英语常用词汇表(动词、名词、形容词和副词)
- 16万吨_年液化气综合利用装置废酸环保综合利用项目环境报告书
- 品牌简单之道讲义
-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