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第十二高级中学2020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1页
江苏省扬州市第十二高级中学2020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2页
江苏省扬州市第十二高级中学2020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3页
江苏省扬州市第十二高级中学2020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4页
江苏省扬州市第十二高级中学2020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扬州市第十二高级中学2020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老师给了个题目,说能不能写一篇《我理想中的老师》。因有过不少这方面的思考,便应允下来。过后想来,觉得这不是一个轻松可谈的话题:说浅了没意思;说深了怕“离题万里”;勉强说又怕落得个“不在此山中,只在云深处”的尴尬境地。所以,这里只就我目力所及,谈一点感想。先来讲个教学故事。一位优秀小学教师上公开课时说:“古人就是聪明,他们掌握了造字的规律,凡是和树有关的字,都有一个‘木’字。”讲到这里,一位男生高高地举起了手,要求发言,但老师就是不给他机会,而这位学生的手也一直举着。众目睽睽之下,那位优秀教师终于招架不住,几乎是愤怒地说:“同学,你有什么话就说吧。”那个男生站起来说:“老师,你说错了,有个字和树有关就没有‘木’字。”学生挑战老师,是不符合我们的文化背景的。所以,那位优秀教师的愤怒达到了极点,她立马毫无顾忌地说:“你如果写出这个字来,我当着大家的面,一口把它吃掉!”那位男生跑到讲台上,在黑板上写下一个大大的“叶”字。那位优秀教师的脸唰一下红了,她愤然回到办公室……其实,叶的繁体就带“木”字,因对峙中的师生皆缺乏这一认识,才导致那令人难堪的一幕,这真是“一叶障目”了。表面看,是那位老师缺乏雅量,实际却反应了我们文化背景的弱点。进一步说就是,我们的文化始终贯穿着这样一种思想:课本上的准没错,为人师者也没错。这种观念固化了老师的思维,久而久之,老师也就无法承受来自学生的挑战。日本虽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但他们维新后教育观念发生根本性转变。我手头有份资料,是一个中国人写的,他通过孩子在日本上小学,认识了日本的教育制度。如作者问他的孩子:“你日语不好,上课发言还那么积极,就不怕出错?”孩子说:“不怕!老师说教室就是出错的地方。如果人人都怕出错,不敢说自己的想法,正确的答案从哪里来呢?让老师一个人讲才是最糟糕的。”你听听,老师说“教室就是出错的地方”,举一反三,此话简直可以称之为至理名言。换言之,老师也可以出错,因为谁都不是完人。进而言之,只有允许老师出错、宽容老师的缺点,老师才会从容地回归到人性美这个自然法则之下去育人。牛津、剑桥两校在宽松的文化背景下,就充分展示了他们教与学的人性美。比如教授们从不强迫学生选什么课,或怎么上课,一切全凭学生自己决定。从老师的角度而言,如果你教不好,由开学时班上几十人到学期终了变成没有人,没有学生也就无所谓先生了。当年的西南联合大学就有过类似的教与学,这也叫“自然平衡”。学生呢?每个星期爱学什么就学什么,他与导师会谈时,把导师辩倒,他才快乐。这就叫“自然学习”。如果有学生把导师给辩倒,那一定是导师最快乐的一天(而这恰恰是我上文中那位优秀女教师最愤怒的一天)。不仅教师与学生是这样的散漫,连各院的院长也自然得可以,他们竟然不知道一个学院是怎么工作的,但他们的创造力是如此的惊人。两校的这一教学“模式”,为英国人所自豪,他们说:“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似乎把学生当成了生物,让生物生长;别的大学,似乎把学生当成了矿物,让矿物定型。”身在其中的学子,也乐此不疲。比如写《罗马衰亡史》的吉朋,他是牛津的,他就说,在牛津的三年,是他一生中最懒惰、最不出产的三年!再比如创物竞天择论的达尔文,他是剑桥的,他就说,在剑桥的三年,他什么事也没做!有人就此评论说:“如果说在牛津睡了三年觉,结果变成了吉朋;在剑桥睡了三年觉,结果变成达尔文,这些结果也并不太坏呀!”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叙述小学教师上公开课的教学故事,表面反映了部分教师缺乏雅量,实质反映出文化背景的弱点。B.文章中的“自然平衡”是一种教师不强迫学生,学生可自由选课,从而使教与学达到平衡的教学样式。C.文章所说的“自然学习”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学习,与导师会谈时可以把导师辩倒的一种“散漫”的学习方法。D.文章以吉朋和达尔文在牛津和剑桥的学习生活为例,是为了阐明年轻时的懒惰、什么事也不做,也不会影响后来的成就这一观点。2.说说你对“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似乎把学生当成了生物,让生物生长;别的大学,似乎把学生当成了矿物,让矿物定型”这句话内涵的理解。3.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参考答案:1.D

2.牛津和剑桥大学注意到了学生自由学习的重要性;其他大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教学模式刻板。学校要给学生以宽容和自由的学习时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促使学生自主自由成长,“生物”和“矿物”形象地阐述了教与学的人性美。

3.首先借老师布置自己的任务写起,引出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话题;接着通过两个教育故事,提出论点(教室就是出错的地方);最后以牛津、剑桥教育为例,指出教学人性美的重要性。【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D项,“文章以吉朋和达尔文在牛津和剑桥的学习生活为例”错误。结合文本内容“比如写《罗马衰亡史》的吉朋,他是牛津的,他就说,在牛津的三年,是他一生中最懒惰、最不出产的三年!再比如创物竞天择论的达尔文,他是剑桥的,他就说,在剑桥的三年,他什么事也没做”分析可知,吉朋在牛津,达尔文在剑桥大学。故选D。【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的方法如下:语境分析法、关键词分析法、句子特色分析法、句间关系分析法。首先回归文本找到设题的句子,然后结合前后的语境理解意思。结合文本内容“教授们从不强迫学生选什么课……把导师辩倒,他才快乐”分析,“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似乎把学生当成了生物,让生物生长”,牛津和剑桥大学注意到了学生自由学习的重要性;“别的大学,似乎把学生当成了矿物,让矿物定型”,其他大学教学模式刻板。结合文本内容“他们的创造力是如此的惊人。两校的这一教学‘模式’,为英国人所自豪”“牛津、剑桥两校在宽松的文化背景下,就充分展示了他们教与学的人性美。比如教授们从不强迫学生选什么课,或怎么上课,一切全凭学生自己决定”分析可知,学校给学生以自由,促使学生自主自由成长,“生物”和“矿物”形象地阐述了教与学的人性美。点睛: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文章是由一个个的句子组成的,因此考生在理解某一个句子时,不能孤立地进行分析,而要把它放在文章的整体语言环境中,从其与前后语句的联系推断句子的意思,推敲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只有把握住全文,才不会理解错句子的意思。认真阅读题干,明确答题方向,弄清题目的限制与提示,确定要求理解的句子的有效阅读区间。找准、找全与选项对应的原文,明确区域内有哪些关键性的词语和句子提供了什么信息。具体来说,要求考生把握句子的以下内容:1.抓关键词。把握重要句子中重要词语的含义。2.分析句子结构。3.留心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4.关注句子的位置。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5.揣摩句子的表达意图。尤其是对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考生要弄清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本的论述层次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分析论证思路,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的词语。将文段(文章)内容进行分层。开始概括每层次所写的内容。概括时尽量使用原句,并把原句用引号引起来。开头通过生活现实为由头引出“话题”,再借助故事现象提出论点;结合文本内容“‘教室就是出错的地方’,举一反三……老师才会从容地回归到人性美这个自然法则之下去育人”分析可知,提出论点教室就是出错的地方;结合文本内容“牛津、剑桥两校在宽松的文化背景下,就充分展示了他们教与学的人性美”“比如教授们从不强迫学生选什么课,或怎么上课,一切全凭学生自己决定”“身在其中的学子,也乐此不疲”分析,以牛津、剑桥教育为例,指出教学人性美的重要性。2.阅读下文,完成各题。一片晚霞的消失阿

舍我必须小心对待我生活里的诗意。比如,眼前的这片晚霞,面对它的时候,我不应该轻易地抒情。但是我还是描述一下它吧,我力求对它的描述接近于宁静,而非抒情。这是八月山区的傍晚,远处的山峦形成一个辽远的背景,地势由高而低,开阔舒缓。一条河流同时从这里经过,它并不汹涌,也不浑浊,它的河岸以及河滩都是光滑白净的鹅卵石,它浅浅细流,是这片开阔的背景上一处柔软的记忆。晚霞给这个场景带来了绚丽,山区的云层向来诡异,天使可以迅速狰狞,雄伟可以顿时委顿,只是晚霞,自始至终的圣美,红润,深阴,金黄,河流为它幻化成一条悠长的七彩碎片。此时河岸上有一个懦弱的男子,他是一个喜欢抒情的男子。河岸上的草地开满细碎的野花儿,那片晚霞的红润鼓动着他的胸膛,每当这样的时候,他就会情不自禁,扯开嗓子“漫”起花儿。他唱得真好,十里八乡都知道他的名气,他从一个年轻的后生唱到脊背已经弯曲的老汉,他的花儿越唱越悲凉。可是今天,他拒绝歌唱,他倔强地不开口。我看见他的嘴唇在抖动,他不敢抬头多看一眼那片晚霞,他羞愧地低下头,扛起硕大的一捆青草,朝着晚霞的反向走去。我知道他已经很久不唱了。他的脊背不是被青草压弯,更像是来自于声声的责骂和抱怨。除了唱花儿,他一无所长。他娶了媳妇,养了孩子,但家境贫穷。他不是一个好劳力,他的力气都用在了“漫”花儿上,母亲、妻子和孩子都因此而鄙视他,怨恨他。他娶了媳妇,还在山上“漫”花儿,那些挑逗的花儿,唱得村子里的姑娘也红了脸,姑娘们爱听,但他遭受痛斥。他真的一无所长,臂膀的肌肉始终比不过乡邻的汉子,他不会做地里的活儿,整日“漫”在花儿的妄想里。后来他去了镇上,他来到镇文化站,告诉站里的干部,他会唱花儿,他的花儿是最好的,他可以代表镇上唱,代表市里唱,代表他的民族唱,他的条件是每月一百元的生活费。他说他有了这笔生活费,他的家人就可以放过他,不再责骂他,他可以整天地唱了。文化站的干部说没有钱给他,让他回去了。后来他又跑到了旅游景点,但是很快被辞退,大家说,他的花儿总是悲戚感伤,总是让客人心绪不佳。事实上真是如此,那些欢快的唱得姑娘们脸红的花儿,他已经没有心境再唱出口了。他回到了家乡,从此失声。山区八月的晚霞红火诱人,生活里我时常想记住这样一些美景,朴素的,纯净的,那一刻,虽然我再三劝说自己,但还是固执地认为消失在这样一片晚霞里是一件十分值得怀念的事情。于是我面对它,闭上眼睛,虔敬地镌刻它,它无限展开,直到山那边传来了花儿声:“尕妹妹是牡丹花院子里长,哥哥是空中的凤凰,旋来旋去没妄想,吊死在牡丹的树上……”我在镌刻它的时候,其实心里已经充满感伤,因为我如此固执地想到镌刻,一定是知道了我将要面对的消失。歌声的消失,或者晚霞的消失。9.从全文看,本文以“一片晚霞的消失”为题,有什么寓意?10.第三段描写了一位民间歌手的形象,请分条概括这位歌手艺术人生的主要历程。1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A.文章开头说“对生活中的诗意”“需要小心地对待”,表露了作者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珍重和下文那位“民歌手”的敬意。B.文章第2段对晚霞及其背景的描写紧紧抓住了“宁静”的特点,从而与第1段的有关暗示构成内在联系。C.第2段描写晚霞的美丽是为了烘托民歌手的美好形象。D.第3段说那位民歌手“他真的一无所长”,是为了揭示他终于“失声”的根本原因。E.结尾处叙述“山那边传来了花儿声:‘尕妹妹是牡丹花院子里长,哥哥是空中的凤凰,旋来旋去没妄想,吊死在牡丹的树上……’”是说民歌手又恢复了歌唱。参考答案:9.“晚霞”象征那位从青年一直唱到老年的非常优秀的民歌手,“消失”是说这位民歌手在贫困的生活和贫瘠的文化土壤中最终“失声”。

10.(1)他酷爱民歌,而且极有天赋,但他不擅长田间劳作。(2)山乡的贫困和封闭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3)他虽抗争,但又无力挣脱,最后终于“失声”。

11.AB【9题详解】本题针对标题设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标题意蕴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从全文看,本文以‘一片晚霞的消失’为题,有什么寓意”,然后按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顺序,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探究标题的寓意。首先分析标题的表面意思,标题由两个部分组成,即中心词“消失”和修饰词“一片晚霞”,从文中来看,“比如,眼前的这片晚霞”“晚霞给这个场景带来了绚丽”,由此可知,这“一片晚霞”表面意思是指自然界天空的晚霞,而“消失”自然指天空的晚霞的消散;然后结合文本的内容来分析其寓意,由“我必须小心对待我生活里的诗意。比如,眼前的这片晚霞”可知,文中的“晚霞”应是象征美好诗意的东西,文章第三段写到“此时河岸上有一个懦弱的男子,他是一个喜欢抒情的男子。……每当这样的时候,他就会情不自禁,扯开嗓子‘漫’起花儿。他唱得真好,十里八乡都知道他的名气,他从一个年轻的后生唱到脊背已经弯曲的老汉,他的花儿越唱越悲凉。可是今天,他拒绝歌唱,他倔强地不开口……他回到了家乡,从此失声”,这“一片晚霞”应该是象征那位从青年一直唱到老年的非常优秀的民歌手,这“消失”应结合民歌手“失声”的原因进行分析,从第三段民歌手的经历来看,这原因既有生活的贫困,也有文化土壤的贫瘠,由此可知,这“消失”是指这位民歌手在贫困的生活和贫瘠的文化土壤中最终“失声”。【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情节,概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第三段描写了一位民间歌手的形象,请分条概括这位歌手艺术人生的主要历程”,然后浏览第三段,根据人物的生活经历进行概括。首先看年轻时候的民歌手,他“除了唱花儿,他一无所长。他娶了媳妇,养了孩子,但家境贫穷。他不是一个好劳力,他的力气都用在了……他不会做地里的活儿,整日‘漫’在花儿的妄想里”,此时的民歌手酷爱唱歌,而且有天赋,但他不擅长田间的劳作;接着“他去了镇上,他来到镇文化站,告诉站里的干部,……他的条件是每月一百元的生活费。他说他有了这笔生活费,他的家人就可以放过他……文化站的干部说没有钱给他,让他回去了。后来他又跑到了旅游景点,但是很快被辞退,大家说,他的花儿总是悲戚感伤,总是让客人心绪不佳”,由于山村的贫困和封闭让他没有用武之地,最后“事实上真是如此,那些欢快的唱得姑娘们脸红的花儿,他已经没有心境再唱出口了。他回到了家乡,从此失声”,面对这样的境况,民歌手抗争也罢,努力也罢,但最终只能放弃,终于“失声”。【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要求选出“正确的”“两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C项,“第2段描写晚霞的美丽是为了烘托民歌手的美好形象”错误,从文中来看,应是用以反衬民歌手晚景的悲凉,渲染了一种凄美,故错误;D项,“第3段说那位民歌手‘他真的一无所长’,是为了揭示他终于‘失声’的根本原因”错误,从第三段来看,他“失声”的根本原因是贫困的现实和世俗的偏见,故错误;E项,“是说民歌手又恢复了歌唱”错误,歌声并没有恢复,这里只是一种想象或情景幻化,故错误;A项,侧重对第一段内容作用的考查,正确;B项,侧重对第二段描写作用的考查,正确。故选AB。【点睛】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字面和深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字面的意思较为浅显,不难理解,深层含义要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注意是对某事物的赞美,或是对某种人的鞭挞等。作用是注意结合内容和形式作答,内容上就答上面的含义,形式上主要回答收否是文章的线索,或是运用什么特殊的手法等。分析含义注意从字面和深层含义的角度分析,深层含义注意结合文章的主旨;分析作用注意从内容的统领,情感基调的奠定等角度分析,结构上从线索以及手法的角度分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魏晋风度的文化内涵魏晋时期是地道的乱世,因此文人的普遍心理即是思治,这就促使魏晋名士开始探索宇宙自然与人生本体的关系,并开始追求新的思辨哲理。在这种背景下,“文的觉醒”与“人的觉醒”时代到来,思想开放与自由论辩的风气成为当时文人名士的生活常态,而“魏晋风度”正是在这种氛围中应运而生的。“魏晋风度”所代表的这种文化,有何晏、王弼首发其端,他们酷爱庄老,而起清谈之风;发展至“竹林七贤”时代,这一群体成为魏晋风度的典型代表。“竹林七贤”即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成、向秀和王戎等七人,他们都是当时的文人名士,他们大都崇尚老庄之学,对社会现实有着无比清醒的认识。然而,由于身处乱世,虽有济世报国之才,却没有值得辅佐的明主,只好用形骸放浪、不拘小节的行为来掩饰内心的痛苦,用不合事宜的言行来表达对朝政的不满。魏晋名士用自己的言行、诗文等外化行为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具体表现为不同常人的放旷、真率与智慧。这种艺术的人生是自然的,是个人的真实处境与心境的流露。正是由于残酷的政治迫害和生命的命悬一线,使得魏晋士人的人生充满了无尽的忧虑恐惧和深重的哀伤。这构成了魏晋风度深刻沉重的一面。玄学是这个时期文人的思想灵魂与源泉。他们用老庄的哲学思想解释儒家经典。在空谈中探讨自然与人本体的关系,探求更本质的人生意义,将关注点从无能为力的政治转向了自身存在价值的讨论。《周易》《老子》和《庄子》被奉为玄学经典。玄学给两汉以来保守腐朽的儒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给中国的哲学文化领域带来了一种不同以往的自由、理性、思辨的哲学思维,同时是魏晋名士们自我肯定的强烈自信与率性自由的外化表现。魏晋名士以率性率真的人性来品味玄趣,由此生发出一种由外知内、以形显神的美学观念,这使他们开始转向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探究,以空灵之心审视山水自然的大道之美。正是这种超越形的束缚的情怀,使自然山水被赋予了人性化的灵性与无穷的玄趣。另一方面,他们把在政治理想上的绝望转向文学艺术,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在“神韵”这一独特的审美追求指导下,魏晋时期的文学、绘画、书法等艺术门类都不同程度地呈现出一片空前繁荣的景象。魏晋风度是魏晋名士人生态度、处世方式和人格精神的具体展现,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士大夫阶层的价值取向,它不仅在那时具有广泛的时代意义,对后世中国传统文人的文化哲学和思想,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魏晋士人通过自身在乱世中真实而坚定的实践,以前所未有的气魄和感染力,融入了中国文人的灵魂深处。一方面,魏晋风度造就了中国文人清高的气质与清醒的思辨;另一方面,它为后世处于低谷困境的文人知识分子提供了精神的慰藉与平静,并得以发展为自省与放旷的生活理念,用以追求人本质的回归、精神的解放和个性价值的真正体现。1.下面对“魏晋风度”文化内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晋名士用言行、诗文将自己的人生艺术化,具体表现为放旷、真率与智慧。B.以自由、理性、思辨的哲学思维,表现出自我肯定的强烈自信与率性自由。C.超越形的束缚,品味玄趣,生发了一种由外知内、以形显神的美学观念。D.融入了中国文人的灵魂深处,造就了文人自古至今清高的气质和清醒的思辨。2.以下不是“魏晋风度”形成的原因的一项是(

)A.魏晋乱世,文人思治,他们开始探索宇宙自然与人生本体的关系。B.魏晋文人清醒认识现实,怀才不遇,统治者对其进行残酷的迫害。C.魏晋名士放浪形骸,追求个性,寄情山水,醉心文学艺术。D.魏晋时期的文人酷爱老庄,以玄学作为自己的思想灵魂和源泉。3.下面的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的觉醒”促进了当时思想解放和自由论辩风气的形成,这是魏晋风度的突出表现。B.魏晋士人厌倦了社会的动荡,对黑暗政治不满,只好转而研究老庄之学,借此麻痹自己。C.玄学是魏晋名士的精神支柱,他们以此来关照自我,探寻苦难社会中人生的价值和意义。D.魏晋风度以自省与放旷的生活理念使后世落魄的文人知识分子获得了精神的真正解放。参考答案:1.A

B项人生境界是按照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划分的,不是以年龄段划分的,“从幼年到成年,人的每一个时期都要经历这四个层次”错;C项文中说:“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因此,“由低到高”错。D项“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同阶段”错,

“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和“人生的不同阶段”没有必然联系。2.B

“道德境界”“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是同时发生”,因此“求知境界”为“道德境界”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是错误的,文中也没有相应的说法。3.B

A“这种境界是任何一个具有高级境界的人所极力排斥的”错,文中说“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C“‘道德境界’中的人不再关注自我”错,文中说这一境界“把自己看作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这就是关注自我。D到了这一境界就能自由地超越并摒弃其他三种境界。“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他次之”。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节选自王羲之《兰亭集序》)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永和”是晋穆帝的年号。古人常以年号纪年,即用帝王即位时确定的名号来纪年。B.“癸丑”,古人用“天干”十二个字和“地支”十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C.“暮春”为春季的最后一个月。“孟春”为农历一月,“仲春”为农历二月。D.“禊”是一种祭礼。古人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三国魏以后改为三月三日。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2)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参考答案:8.B

9.(1)又有清澈而成势很急的水流,辉映围绕在(它的)四周。(2)足够用来穷尽视听的乐趣,实在快乐啊!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B.应是“天干”十个字和“地支”十二个字。点睛:识记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9.试题分析: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1)“带”围绕“左右”四周。(2)“极”穷尽“信”实在。参考译文: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环绕在亭子的四周,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热闹的音乐,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万物的繁多,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放鹤亭记苏轼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1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夏之交,草木际天

际:接近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和:和睦C.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全:保全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阴:北边1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直接描写放鹤亭周围景物的一组是(

)①彭城之山,冈岭四合

②秋冬雪月,千里一色③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④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⑤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

⑥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A.②④⑥

B.①③④

C.①②⑤

D.③⑤⑥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放鹤亭建于熙宁十年秋,云龙山人在故居遭水灾后迁居时作此亭。B.放鹤亭得名的原因是云龙山人养了两只驯良善飞能朝出夕归的鹤。C.文章歌颂隐逸者的乐趣,寄寓了作者政治失意时向往清远闲放的情怀。D.文章用活泼的对答歌咏方式抒情达意,显得轻松自由,读来饶有兴味。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⑴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⑵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参考答案:11.B(“和”读hè,应和,跟着唱)12.C(③⑥不符合题干要求)13.A(A项放鹤亭建造时间有误)14.⑴早晨,山人就朝着西山的缺口把它们放出去,听任它们飞到哪里。⑵独自整天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踩着白石头。【译文】熙宁十年秋,彭城暴发洪水,云龙山人张君的草屋,洪水漫上他家大门的一半。第二年春天,洪水退去,山人搬家到原来住屋的东面,在东山的山脚下。山人登高眺望,找到了一块奇异的地方,就在它的上面造了一座亭子。彭城地方的山,冈岭四面围拢,隐约地象个大环,只缺它的正西一面,山人的亭子刚巧对准那个缺口。春夏两季交替的时候,草木茂盛,似乎接近天空;秋月冬雪,使广阔的大地一片洁白;风雨阴晴,瞬息万变。山人有两只鹤,很驯服,而且很会飞。早晨,山人就朝着西山的缺口把它们放出去,听任它们飞到什么地方。它们有时站在池塘边、田野里,有时飞翔到云层的上面,傍晚,它们就向着东山回来,所以给亭子起名叫“放鹤亭”。郡守苏轼时常带着幕友和下属去看望山人,在这座亭子上喝酒,感到很快乐。苏轼斟了杯酒给山人喝,并且告诉他说:“您知道隐居的快乐吗?即使是朝南坐的君主,也不能跟他交换。《易经》上说:‘鹤在山上的北面叫,它的孩子雏鹤在应和它。’《诗经》上说:‘鹤在低洼的地方叫,声音一直传到天上。’这是因为作为鸟类来说,鹤清净深远幽闲旷达,超脱世俗之外,所以《易经》和《诗经》的作者把它比作明智的人、有才能的人和身怀高尚品德的人。跟它亲昵,跟它玩耍,好象是有利而无害的。然而,卫懿公爱好鹤,就丧失了自己的国家。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都认为荒废事业,迷惑性情,败坏和搅乱国家的,没有什么象酒那样严重的了;可是刘伶、阮籍这班人却因此保全了自身,而且名声传到后代。唉!朝南坐的君主,即使清净深远幽闲旷达像鹤这样,还不能过分享受;过分喜好就会使他的国家灭亡。然而,在山林间逃避世俗的人,即使是荒废事业、迷惑性情、败坏和搅乱国家象酒那样的东西,爱好它尚且不能成为祸害,何况爱好鹤呢?从这看来,国君和隐士的快乐是不可以同日而语的。”山人听了我的话,高兴地微笑着说:“有这样的道理吗?”于是,我作放鹤和招鹤的歌,说:“鹤飞去呀,望着西山的缺口。在高空飞翔,向下面观察,选择它们认为应该去的地方。很快地回过身体,收起翅膀,似乎打算飞下来休息;忽然看到什么东西,又昂首飞向天空,准备再作奋然一击。独自整天在山涧溪谷中,啄食青苔,脚踏白石。鹤归来了,在东山的北面。那下边有个人,头戴黄帽,足登草鞋,身穿葛衣,正在坐着弹琴。他亲自种田过活,把那剩余的粮食喂你。归来吧!归来吧!西山不能够长久停留。”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5题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烛之武退秦师》4、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越国以鄙远

鄙:边邑。B.何厌之有

厌:满足。C.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D.唯君图之

唯:希望。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B.焉用亡郑以陪邻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C.夫晋,何厌之有?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D.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参考答案:4、A(鄙:当做边邑)5、D(A前一个“以”:把;后一个“以”:因为。B前一个“焉”:何;后一个“焉”:句尾语气词。C前一个“之”:宾语前置的标志;后一个“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乃”:于是,就。)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某中学准备在本市报刊上刊登一则邀请函,其中有5处在表达方面欠妥,请指出3处并加以改正。(3分)邀请函

本校第七届艺术节将于2015年5月12日至5月15日隆重开幕。我们向本市教育系统的各位领导和教师们,以及一贯鼎力支持我们工作的社会各界人士发出诚挚邀请。

艺术节期间,您会看到师生们优美的舞蹈,聆听师生们精彩的演唱。我们也希望您能粉墨登场,一展才艺,同时也希望您能对我们学校的发展提出美芹之献。

春晖中学

2015年5月2日修改:①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修改:①“开幕”改为“举行”②“向本市教育系统的各位领导和教师们”改为删去“各位”或“们”③“聆听”改为“听到”(聆听指虔诚而认真听取,带有尊敬的色彩,因此一般表示下级听取上级的意见、报告)④“粉墨登场”改为“登台表演”⑤“美芹之献”改为“宝贵意见”(美芹之献用于自谦所献菲薄,不足当意。)略8.阅读下面材料,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其内涵。(6分)(1)姐姐:上大学还习惯吗?弟弟:还行,就是上课时候人不是很多。姐姐: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