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自尊水平的关系实证探究10000字(论文)】_第1页
【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自尊水平的关系实证探究10000字(论文)】_第2页
【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自尊水平的关系实证探究10000字(论文)】_第3页
【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自尊水平的关系实证探究10000字(论文)】_第4页
【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自尊水平的关系实证探究10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2摘要儿童的人格长成期的重要因子和内在动力是自尊。近几年有关孩童自尊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们的关注,已然成为教育学和心理学重点关注的新兴研究方向。与此同时,研究过程中对于自尊这一因子的测量学界也出现了一些新兴的测量方式及其辅助工具。从近几年的研究成果来看,限制或推动儿童自尊健全发展的关键要素包括以下几点,分别是家庭、自身以及学校。其中,人们降世之后接触到的首个社会载体就是家庭,家庭对于每个人人生历程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家庭这一要素对于孩童自尊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组成家庭的关键人物—父母对孩童自尊发展的影响也会远远高于学校和老师。国内对于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自尊水平的研究较晚,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出现了许多相关的测量工具。本文通过对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自尊发展两者间的具体关系进行研究,并进一步研究两者之间内部作用机制,比较不同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自尊的具体影响。此外基于前人研究成果,此次研究将严格控制被试者的父母文化程度、性别,城乡生活环境等变量。本次研究的小学生受测对象共271名,进行问卷施测。本研究发现:自尊受父母教养方式的四个维度的影响,并且这样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其中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拒绝维度与自尊总分负相关,而其他维度与自尊总分正相关。第二,性别对自尊的影响差异不显著,但是父母教养方式中过度保护维度上,男女差异显著,男孩相比女孩感受到更多的消极教养方式,这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第三,有兄弟姐妹家庭的孩子自尊水平要低于无兄弟姐妹家庭的孩子。【关键词】自尊水平;父母教养方式;小学生 目录27941_WPSOffice_Level11引言 12文献综述 12.1自尊 12.1.1自尊的定义 12.1.2自尊的评估工具 12.1.3自尊的相关研究 32.2父母教养方式 32.2.1父母教养方式的定义 32.2.2父母教养方式的评估工具 42.2.3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53研究方法 63.1研究对象 63.2研究工具 63.2.1自尊量表 63.2.2父母教养方式量表 74结果与分析 74.1自尊水平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现状 74.2自尊水平及父母教养方式在性别上的差异 84.3是否独生子女在自尊水平发展、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 84.4自尊水平发展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95讨论 95.1儿童的自尊水平发展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95.2性别及是否独生子女对自尊水平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 96结论 101引言自尊不仅是自我中的情感成分,还是儿童人格发展的重要因子和内在动力。学界对于儿童自尊的研究越来越重视,该领域的研究已然成为教育学和心理学界的研究重点;学者们通过对小孩子自尊发展进行细致研究,尝试预估小孩的性格和社会化的成长路径,进而为家庭、学前和小学教育,还有孩童自尊的培养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参考。自尊对人们的人格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它不仅会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而且还会影响人们对世界的认知以及一系列社会性行为。自尊是人们对自身价值和能力的估量和情感体验的存在,能够对自身行为结果产生关键的预测作用。有研究成果就已经表明自尊在通过父母教养方式来预测其社会创造力这一过程中是桥梁一般的存在。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梳理,发现个人自尊层级与个人心理健康水平呈现出突出的正相关性﹐当人们抱有一种略微过度积极向上的念头时有助于其心理健康发展。此外,当前已经有许多研究成果表明抑郁和焦虑的产生与自尊有着紧密关系,一个人出现抑郁和焦虑的症状时往往会有自尊水平低的表现,甚至自尊水平低在一定程度上是造成这一症状出现的原因;此外个体自尊水平低或自尊心丧失还会导致其产生不良性格,甚至直接产生心理疾病的犯罪。另外,综合大量研究发现,在人际沟通的认知层面上,个体自尊水平与个体对人际信任、人际容纳、人际理解的认知全部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这也就意味着当这个个体为学生时,其自尊水平越高,相应的在其人际关系上也就会拥有更好认知和评定,同时也会更能理解和包容他人;但是在人际沟通的情绪层面上,个体自尊水平与个体对人际孤独、人际焦虑和人际敏感全部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然而与人际愉悦却呈现出正相关关系,这也就意味着当这一个体为学生时,学生的自尊水平越高,人际交往过程中的积极情绪更容易被他们所感知,同时较少感知到那些类似于紧张、孤独、焦虑、自卑等消极情绪;在人际沟通的行为层面上,个体自尊水平与人际回避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与人际适应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这也就意味着当这一个体为学生时,拥有较高自尊水平的学生采取的沟通方式往往是积极主动的,并且能够在公共场合活动自如,懂得展现自己,从而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针对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自尊发展特点以及影响自尊发展的因子,还有跨文化研究等方面的研究是当前学界众多学者们所主要研究方向。人们降世之后接触到的首个社会载体就是家庭,家庭对于每个人人生历程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父母作为儿童亲密关系中最亲近的重要他人,父母教育方式对儿童的成长是极具影响的。故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选用更加合理、科学的教养方式是十分有必要的。这将为培养儿童的自尊并且进一步促进他们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2文献综述2.1自尊2.1.1自尊的定义自尊简单说来就是自我尊重和自我爱护,具体而言就是指个人对自身在社会中所担任的角色的自我评定,这种评定往往是通过与社会其他个体进行比较而得出的结果。个体的自尊除了表现在自我尊重和爱护之外,还表现在社会,集体以及他人对自己尊重的期望。自尊对人们的人格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是人格自我调节结构的重要心理成分。它不仅会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而且还会影响人们对世界的认知以及一系列社会性行为。积极心理学家在研究时发现,并非与生俱来,是后天不断培养起来的。自尊水平高的个体能够更好的突破困境,对生活有着更为积极的态度。所以研究自尊的发展,以用于提高自尊水平是非常有必要的。2.1.2自尊的评估工具有关自尊的评估手段主要有问卷法、实验法、访谈法、观察法。本研究采用的是罗森伯格自尊量表(RosenbergSelf一EsteemScale,RSES):该量表是由Rosenberg于1965年创制,并最先使用于青少年关于自我评价和自我接纳的总体感受研究中。该量表因其良好的信用度。成为我国心理学界使用最广,最为频繁的自尊测量工具(汪向东,王希林,马弘,1999)。2.1.3自尊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之后,各领域的学者们相继展开了对自尊的研究。最为主要的研究方向为,研究与探讨自尊的发展受到社会、家庭、文化等不同方面的影响。Mark

Leafy(2000)认为自尊可直接体现个体与其他人是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Leary和

Baumeister(2000)一文中将自尊定义为个人对自身价值的评价,总体自尊指的就是自身对自己总体的评价,特定领域的自尊是指个人对自身在一个特定领域的存在价值的评价。林崇德(1995)一文提出自尊作为个体意识核心要素,他不仅影响着自我评价,还是评定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社会学领域则将他们的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在社会因素对自尊发展所造成的影响。罗森博格(Rosenberg)一文中将自尊当做一种个体态度,并考察某一社会因素在自尊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自尊对个体社会态度和个体行为所造成的影响。费斯廷格提出了自尊的社会比较论,表示个人对自身价值的评价是通过与他人能力和条件进行比较而得出的结果。许多心理学家也对自尊的发展展开了研究与探讨。怀特(R.White)基于心理动力学理论,提出了自尊的需要动机论。他指出自尊与之前的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理论做提到的动机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库伯史密斯(CooperSmith)则采用实证法对个体自尊与个体行为之间存在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父母所给予的温暖,明确界定的限制以及被尊重都会影响自尊的发展。而以上这些因素,都不是与生俱来的,这也就意味着,自尊也是后天习得而成的。库伯认为提高自尊水平的有效方式包括了结构化治疗情景,并且库博的自尊量表至今依然为学界广泛运用。刘翠秀和韦耀波(2008)一文通过调查研究上海、广西两地共330名中学生的自尊水平、人际关系特点以及影响要素,该研究的自变量为自尊,因变量为人际关系,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研究发现,中学生的自尊水平与人际关系呈显著的正相关。下面我们将影响自尊发展的各个因素主要划分为以下两大类别,分别是,外在因素和自身因素。其中,外在因素又可以划分为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首先是家庭因素。父母教养方式会对儿童自尊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他不仅影响着小孩子自尊发展的速度,还影响着小孩子自尊发展的方向。国内外的研究都证明了这一点。比如,Cooley等所提出的镜像自我理论就表明,儿童镜像自我的形成受到他人态度的影响,而父母作为儿童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他人角色,其态度与行为对儿童镜像自我的行程也会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其次是学校因素。对于青少年来说,学校是继家庭之后第二大活动场所,是他们初步接触社会的场所。已有研究表明,儿童自尊发展的转折期为初一,也就是13岁左右,大约13岁,自尊将呈现出下降的态势。也就是说,整个小学、初中阶段儿童自尊的发展属于一个非常动荡的时期。再次是社会环境因素。受文化影响,不同国家、不同的民族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底蕴。通常而言,与亚洲国家相比,欧美国家的青少年自尊心通常较强。此外,还有研究成果表明,城乡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状态有着显著的差异,因此其自尊心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往往城市学生比农村学生自尊心更强。自身因素可以分为外貌与年龄。①外貌。青春期这一阶段少年开始注重自己的外貌,更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与看法。这一时期,他们会更为敏感,你要得到他人的认可。往往会采取比较极端的方式,例如将自己装扮成一个特立独行的人。由此可见,外貌会对青少年的自尊心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外貌姣好的人,往往会更受大家的喜爱与欢迎,从而有着较高的自尊水平;外貌相对而言不那么出色的人,自尊水平也就相对较低。②年龄。儿童在小学和初中阶段的自尊水平发展处于一个动荡时期,自尊水平忽高忽低。大约三岁个人的自尊就已经开始出现,一直到11-12岁,大概是5~6年级,都呈现上升状。接着在初一年级自尊水平依旧呈现出上升的状态。但是此时儿童自尊发展水平发展已经到了一个转折的关键时期,到了初二,初三自尊水平开始下降,到高中阶段又开始缓慢上升。2.2父母教养方式2.2.1父母教养方式的定义最开始研究父母教养方式的学者是

Baumrind,他提出,所谓父母教养方式是指即包含了父母对孩子提出的命令的数量与类别,也包含了父母对孩子呈现出的行为方式的实时回馈。此外,父母教养方式还可以理解为孩子对社会的适应程度的问题。Coleman和

Karraker二人表明,父母教养方式指的是包含了行为、情感和认知等多种成分在内的一种复杂结构。Frances则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指的是一种信念与态度,该方式不仅是与父母的教养有关的,还是稳定的,同时也是综合的。我国学者也在该领域开展了一定的研究。顾明远指出有关父母教养方式定义是有狭义和广义的区别的。广义的概念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家庭成员之间互相进行的教育,它不仅是指长辈对晚辈的教育,同时也指晚辈对长辈的影响;而狭义的概念则认为父母教养方式就是指长辈对晚辈的一种教育,是单一的,其方向是有定的。张文新提出父母与子女之间交往与沟通的实质,往往通过父母教养方式所反映出来,也就是说,父母教养方式实质上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以及对孩子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李彦章表示父母教养方式其实是父母在一定环境下为了实现其教育目的而表现出来的教育子女的一种行为取向。综合来看,父母教养方式实际上就是父母的教养态度,教养行为以及其他非言语表达的汇总,具体而言,指的是父母在教育和培养孩子的时候,所呈现出的一种态势,它概括了父母各种教养方式的具体特点,反映了亲子互动的实质具有跨情境的稳定性。2.2.2父母教养方式的评估工具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共有81个项目,囊括了父母15种教养行为,比如,咒骂、剥夺、惩戒、侮辱、拒绝、过度维护、过度干预等。对15个分量表进行主因素分析,抽取了四主因素分别是:因子I是管束、行为取向和归罪行为,因子II和因子III是一个维度,一面是情感温暖和鼓励行为,另一面是爱的剥夺和拒绝行为,因子IV是偏爱同胞或被试,是过保护。只不过国内学者多使用大学生被试自我报告的方式来收集实验数据,这也就意味着年龄较小的被试者被国内学者所忽略,也就无法保证其问卷的有效性和科学性。Castro等人专门制定了7~12岁的小学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gnaMinnenBe-traiffendeUppfostranforChildren,简称EMBU一C)。该调查问卷一共有41道题。囊括了拒绝、情感温暖、过度保护和偏爱被试这四个维度。因其良好的信效度,并且能够适用于年龄较小的小学学生,该问卷被广泛运用于全球各地各领域,学者们也纷纷基于此修订了与其研究关系更为密切的问卷。目前最新版本为Muris修订的40题版。由于并非所有孩子都拥有兄弟姐妹。此前的偏爱被试维度并不适用于绝大多数的研究。因此,最新版本的调查问卷将该维度删除。此外还添加了与父母焦虑性教养相关的项目,进一步完善该问卷。最新修订版的调查问卷包括以下四个维度,分别是“拒绝(Rejec-tion)”、“情感温暖(EmotionalWarmth)”、“焦虑性教养(AnxiousRearing)”和“过度保护(Overprotection)”。2.2.3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父母对孩子的不同教养方式会对孩子自尊水平的发展起到不同的作用。大量研究成果显示,父母的接纳程度往往会使孩子拥有较高的自尊水平,而父母拒绝以及心理控制则会导致子女拥有较低的自尊水平。有关儿童和青少年的研究也表示,父母的温暖关怀与理解包容有助于儿童自尊水平健康发展。相反,惩戒以及过度干预会对儿童自尊的健康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家庭中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往往由父母教养方式所决定。在一个民主开放的家庭中,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往往更为融洽,孩子的自尊心也更强。相反,在专制或过于散漫的家庭中,父母孩子的关系更为紧张,孩子自尊心也相对而言更弱。我国针对父母教养方式与孩子自尊水平的研究起步较晚,但也取得了广泛的成果。魏运华(1997)认为合理、合适的教养方式对子女的自尊水平起到正向的作用,反之,会影响子女的自尊水平发展。王欣、阮新、阮军(2003)研究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与自尊水平的关系,也得到相同的结论。并且,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受的影响更大。张巧明(2005)一文表示,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因孩子的性别产生明显区别。相比女孩,男孩感受到的更多是惩罚和过度干预等消极教养方式。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自尊水平的发展,不仅仅体现在以上四个维度,还可能与父母双方所担任的角色有关。

Milevsky等人发现权威型母亲教养方式与儿童拥有高水平的自尊有相关性,但是权威型父亲的教养方式则与儿童拥有高水平自尊是没有相关性的。此外,宽松型母亲教养方式相较于宽松型父亲教养方式对儿童自尊水平发展的危害更严重。新春等人的研究也显示父亲对于孩子教育培养的投入会受到母亲态度类型的影响。综上所述,父母教养方式对孩子自尊水平发展的影响既存在着共性,也会由于父母双方家庭角色的不同而存在个性。魏运华(1999)运用量表法研究了小学以及初中学生。研究发现,父母的教养方式是“温暖与理解”时会有助于儿童自尊水平健康发展。反之,父母采取“惩罚与严厉”、“过分干涉”、“拒绝与否认”等消极教养方式会约束儿童自尊水平的健康发展,甚至降低孩子自尊水平。程学超等人(2001)则调查研究了母亲的教养方式对孩子自尊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母亲对孩子不支持的教养方式与孩子的自尊发展水平呈现出负相关。母亲的不支持行为越多,孩子的自尊水平也就越低。也就是说,父母对孩子的行为有着合理的期望值并进行合理的支持,是有助于孩子自尊水平发展的;相反,过度的约束与控制是不益于孩子自尊水平的发展。需要注意的是,并非一味的民主和称赞就会被孩子的发展造成有利的影响,过度的民主与称赞容易让儿童产生自负心理。然而无论是自卑情绪还是自负情绪,都不利于儿童心理健康发展。3研究方法3.1研究对象本研究在盐城市某小学5、6年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一共发放了314份问卷,最终回收271份有效问卷,其中回收有效率为86.3%。有效数据中,男生份额为56.8%,女生占43.2%。如下表所示,本次调查的271名对象中,独生子女所占份额为41.7%,非独生子女所占份额为58.3%。表4-1样本性别和是否为独生子女分布情况频率百分比性别男15456.8女11743.2是否独生独生子女11341.7非独生子女15858.3合计2711003.2研究工具本研究采用SPSS26.0、AMOS、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3.2.1自尊量表本研究中使用罗森伯格自尊量表(RosenbergSelf一EsteemScale,RSES):该量表是由Rosenberg于1965年创制,并最先使用于青少年关于自我评价和自我接纳的总体感受研究中。该量表由十个条目组成,分别是五个正向计分条目和五个负向计分条目,采取四级评分制,总分在10分到40分之间。分数与自尊水平和自我接纳程度呈正相关水平。该量表因其良好的信用度。成为我国心理学界使用最广,最为频繁的自尊测量工具(汪向东,王希林,马弘,1999)。本研究施测后,测量RSES的克伦巴赫α系数为0.752,符合测量学要求。3.2.2父母教养方式量表本研究采用的是国内学者王美芳,牛骅,赵晓所修订的适用于我国儿童自我报告的父母教养方式EMBU-C调查问卷。修订版本EMBU-C的父母维度一致,囊括了四个维度的39个项目,这些题目中包括有关情感温暖的12道题、有关焦虑性教养的12道题、有关拒绝的9道题以及有关过度保护的6道题。研究发现,该问卷具有良好的项目区分性;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该问卷的四个因素结构良好;EMBU-C的四个维度Cronbach'sα系数在0.51-0.86之间,分半信度在0.57-0.89之间,重测信度在0.62-0.76,说明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本研究经过测量后,EMB-C的克伦巴赫α系数为0.85,符合测量学要求。4结果与分析4.1共同方法偏差检验由于在使用问卷调查法时可能会存在共同方法的偏差。为了保证研究的科学性以及有效性。本文将运用Harman单因子检验法来检验此次研究中共同方法偏差。检验结果显示本研究中有5个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这之中最大因子方差解释度为31.448%,符合Harman单因子检验40%的标准,也就意味着本量表受共同方法偏差影响较小。盐城市某小学生源相对繁杂,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代表性,具体研究结果如下:4.1自尊和父母教养方式的结描述性统计本研究中样本一共271人,自尊总分最高为40分,最低为16分,标准差为4.82。父母教养方式的情感温暖、焦虑性教养、拒绝和过度保护的标准差在5.12-8.30之间。表4-2自尊和父母教养方式的描述性统计(N=271)N极大值极小值标准差均值自尊总分27140164.8231.32情感温暖27182308.3060.11焦虑性教养27174308.2253.32拒绝27169196.8234.38过度保护27142175.1227.79本研究中的样本在自尊总分,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四个维度(情感温暖、焦虑、拒绝、过度保护)的得分情况如下。自尊和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性统计分析(N=271)MSD12345自尊31.324.821情感温暖60.118.300.14*1焦虑性教养53.328.220.100.78**1拒绝34.386.82-0.22**0.43**0.51**1过度保护27.795.120.090.71**0.77**0.42**1**.在0.01级别(双尾),相关性显著*.在0.05级别(双尾),相关性显著本研究的相关性统计说明,自尊受父母教养四个维度的影响,并且这样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其中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拒绝维度与自尊总分为负相关,而其他维度与自尊总分为正相关。考虑到各个维度间具有相关关系,如过度保护与拒绝维度为强正相关(r=0.765),考虑各个维度之间交互作用的存在。4.2自尊水平及父母教养方式在性别上的差异检验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自尊水平在性别上的差异,结果如下表。表4-3自尊水平在性别上的差异(M±SD)男女(n=154)(n=117)自尊总分31.69±4.7030.84±4.95t1.441.43*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下同。经过方差齐性检验后,儿童自尊水平在性别上的方差齐性(F=1.46),而通过t检验我们发现,性别在自尊水平上所造成的差异不显著(P=0.15>0,05)。即我们可以认为性别对自尊的影响差异不显著。表4-4父母教养方式在性别上的差异(M±SD)M±SDM±SDt男(n=154)女(n=117)情感温暖61.42±8.4558.38±7.803.33**焦虑54.07±08.3350.03±7.504.13**拒绝35.87±7.2432.42±5.684.26**过度保护30.25±5.1529.17±5.040.89**表示p<0.01经过方差齐性检验,情感温暖、焦虑、拒绝三个维度上方差齐性。而在过度保护维度上,(F=0.02<0.05),说明在过度保护维度上,男性与女性的差异显著,说明男孩在父母教养方式上相比女孩感受到更多的消极教养方式,这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4.3是否独生子女在自尊水平发展、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独生子女与否在自尊水平发展存在的差异,研究结果见下表。表4-6是否独生子女在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得分差异(M±SD)M±SD独生子女(n=113)M±SD非独生子女(n=158)T自尊总分31.95±3.9730.87±5.311.82情感温暖59.80±7.4460.34±8.87-0.53焦虑52.53±8.1052.18±8.320.35拒绝33.67±7.5834.89±6.19-1.45过度保护30.32±5.4029.41±4.901.45由上表可知,非独生子女在情感温暖、焦虑维度以及拒绝和过度保护维度上超过独生子女,但是差异不显著;而在自尊水平上低于非独生子女。5讨论5.1儿童的自尊水平发展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本研究发现在对整体数据的描述统计中,儿童自尊水平的发展会受到父母教养方式的四个层面的影响,并且这样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其中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拒绝维度与自尊总分负相关,而其他维度与自尊总分正相关。父母在教养孩子过程中总是拒绝、否定孩子,不利于孩子自尊水平健康发展,来自父母的负性教养方式,可能会使孩子陷入负面情绪。各个维度之间具有相关关系,如过度保护与拒绝维度为强正相关,由于父母对孩子保护过度,会更大程度上拒绝孩子的一些请求。5.2性别及是否独生子女对自尊水平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研究表明,性别在自尊水平上所造成的差异不显著,即我们可以认为性别对自尊的影响差异不显著,男女生自尊发展均较好。这可能与所选被试家庭经济条件大多不错,父母文化程度也较高有关,他们在教养子女过程中更多选择给予孩子鼓励支持等肯定态度教养孩子,采用积极的教养方式,儿童自尊发展较高。在本研究中,父母教养方式中过度保护维度上,男女差异显著,说明男孩在父母教养方式上相比女孩感受到更多的消极教养方式,这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俗话说“穷养儿,富养女”,在我国传统教养理念中,男孩相对于女孩来说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以及未来的家庭责任,所以父母在教养男孩时会更加严厉,磨炼他们的意志,认为只有这样,长大后才会有出息;而对于女孩则没有一定要“出人头地”的要求,所以在教养女孩身上更多的是选择比较宠爱、宠溺的教养方式,不会过多严厉要求。由研究结果可知,有兄弟姐妹家庭的孩子自尊水平要低于无兄弟姐妹家庭的孩子。究其原因,有兄弟姐妹家庭的孩子与没有兄弟姐妹家庭的孩子的成长环境和个人成熟度是大不相同的,这样的差异可能造成其更加自信。绝大多数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都是“6+1模式”,也就是说,家中所有长辈将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这些长辈包括孩子的父母,孩子的爷爷奶奶,以及孩子的外公外婆。他们父母以及家庭其他成员给予的关注度以及支持会更高于非独生子女家庭,这使得独生子女的自我认同感更强,自我效能感更高。而根据以往研究,父母往往对较早出生的孩子期望更高、要求更严格;而对较晚出生的孩子期望较低,要求更宽松。被试中的非独生子女大都为“一孩”,父母要求相对较严,较少的情感温暖可能使得这类孩子在父母面前得到的肯定少于独生子女的孩子,因此他们的自尊发展水平略低于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在拒绝和过度保护维度上高于非独生子女,这可能与独生子女的家庭生活模式有关。由于家里只有唯一的一个孩子,长辈在其成长过程中会倾入更高的关注度,爷爷奶奶辈的过度溺爱从而担心孩子有任何意外,会不允许孩子做一些“家长认为比较危险的事情”,而非独生子女由于家庭中不止一个孩子,其他家庭成员的关注度不会完全放在他们身上,所以有兄弟姐妹的家庭的孩子受到的干预相对较少,因此其在情感温暖和焦虑层面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