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柔性生产线开发及应用方案设计_第1页
智能制造柔性生产线开发及应用方案设计_第2页
智能制造柔性生产线开发及应用方案设计_第3页
智能制造柔性生产线开发及应用方案设计_第4页
智能制造柔性生产线开发及应用方案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智能制造柔性生产线开发及应用方案设计TOC\o"1-2"\h\u1378第1章绪论 3120271.1研究背景及意义 355821.2国内外研究现状 372141.3研究内容与目标 426490第2章智能制造与柔性生产线概述 4321322.1智能制造的定义与特征 4230482.2柔性生产线的发展历程与分类 554432.3智能制造与柔性生产线的关联性 511057第3章柔性生产线设计原理 694023.1柔性生产线设计理念 639883.1.1模块化设计 6277353.1.2集成控制 6212603.1.3信息交互 6269133.2柔性生产线的设计原则 6175883.2.1用户需求导向 690133.2.2系统优化 651163.2.3安全可靠 7156083.2.4易于维护 7121603.2.5环保节能 7125763.3柔性生产线的关键技术 7316193.3.1智能技术 7240063.3.2传感器技术 795193.3.3数据分析与处理技术 7115333.3.4通信技术 7166643.3.5工业互联网技术 7287253.3.6智能制造执行系统(MES) 75778第4章柔性生产线系统架构设计 7266394.1总体架构设计 8181254.1.1系统模块划分 836194.1.2系统集成与协同 8137934.2硬件系统设计 830914.2.1设备选型 833754.2.2设备布局 8314794.3软件系统设计 9106824.3.1软件架构 948134.3.2功能模块设计 97789第5章柔性生产线关键设备选型与布局 9292335.1设备选型原则与方法 9290315.1.1设备选型原则 9104825.1.2设备选型方法 9135015.2关键设备选型分析 10174785.2.1数控加工设备 10241605.2.2柔性制造单元 10209045.2.3仓储物流设备 1081885.3设备布局设计 11137385.3.1设备布局原则 11181925.3.2设备布局方法 11241235.3.3设备布局实施 1111924第6章柔性生产线控制系统设计 11215506.1控制系统概述 11222366.2控制策略与算法 1136016.2.1控制策略 1175876.2.2控制算法 12139646.3控制系统实现 1280346.3.1硬件设计 12273606.3.2软件设计 12215946.3.3系统集成与测试 1223104第7章智能制造技术在柔性生产线中的应用 12202227.1人工智能技术 12135987.1.1智能调度与优化 12283237.1.2故障预测与维护 1350187.1.3质量检测与控制 13124357.2技术 13298817.2.1系统集成 13233027.2.2编程与调试 13174267.2.3视觉与感知 13226647.3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 135217.3.1数据采集与传输 1340457.3.2数据存储与管理 13191637.3.3数据分析与决策 1389767.3.4数据可视化 136915第8章柔性生产线的信息集成与数据交互 1470148.1信息集成架构设计 14255318.1.1架构概述 14265438.1.2数据层设计 14227038.1.3传输层设计 1451308.1.4应用层设计 14266498.2数据交互协议与标准 1415308.2.1数据交互协议 1463648.2.2数据交互标准 14109088.3数据采集与处理 1598168.3.1数据采集 15121908.3.2数据处理 15123068.3.3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1525812第9章柔性生产线调试与优化 15172519.1调试方法与步骤 1550279.1.1调试方法 15306649.1.2调试步骤 15170529.2生产过程优化策略 16231779.2.1设备优化 16202109.2.2控制系统优化 1632879.2.3生产管理优化 16211789.3敏捷制造与快速响应 16203649.3.1敏捷制造 16179419.3.2快速响应 1621039第10章柔性生产线应用案例分析 163140810.1案例一:某汽车制造企业柔性生产线应用 16178010.1.1背景介绍 171951910.1.2柔性生产线设计 17301610.1.3应用效果 173017610.2案例二:某电子制造企业柔性生产线应用 173088910.2.1背景介绍 171524410.2.2柔性生产线设计 17969210.2.3应用效果 172046810.3案例三:某家电制造企业柔性生产线应用 172067310.3.1背景介绍 172522510.3.2柔性生产线设计 173182810.3.3应用效果 172418910.4案例总结与启示 18第1章绪论1.1研究背景及意义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制造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压力。为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实现生产模式的转型升级已成为当务之急。智能制造作为制造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其柔性生产线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缩短产品研发周期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柔性生产线可根据市场需求快速调整生产任务和产量,有效提高生产设备的利用率,为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本研究围绕智能制造柔性生产线开发及应用方案设计展开,旨在为我国制造业提供一种高效、灵活、可靠的生产模式。研究智能制造柔性生产线对于提升我国制造业整体水平、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1.2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外在智能制造柔性生产线领域的研究较早,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已取得了显著成果。美国提出了工业互联网概念,强调通过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德国提出工业4.0战略,致力于打造高度灵活、智能化的生产线;日本则通过发展技术,提高生产线的自动化水平。国内在智能制造柔性生产线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许多企业和研究机构纷纷投入到柔性生产线的研发与实践中,如、海尔、沈阳自动化所等。国内研究主要聚焦于生产线关键技术研究、系统集成和工程应用等方面。1.3研究内容与目标本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展开:(1)智能制造柔性生产线关键技术研究:分析智能制造柔性生产线的核心技术和关键环节,包括设备选型、控制系统设计、生产调度策略等。(2)智能制造柔性生产线系统设计与集成:结合实际生产需求,设计一套具有高度灵活性、可扩展性的智能制造柔性生产线系统,并实现各模块间的集成。(3)智能制造柔性生产线应用方案设计:针对不同行业和领域,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智能制造柔性生产线应用方案,为制造业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本研究的目标是:提出一种适用于我国制造业的智能制造柔性生产线开发及应用方案,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质量,为我国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第2章智能制造与柔性生产线概述2.1智能制造的定义与特征智能制造是基于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技术,通过集成先进制造系统、智能控制系统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柔性化和智能化管理。其主要特征如下:(1)数据驱动:以数据为核心,通过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技术,为生产过程提供实时、准确的信息支持。(2)高度集成:将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高度集成,实现全流程数字化管理。(3)智能决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控、预测和优化,提高生产效率。(4)自适应调整:根据市场需求和产品变化,快速调整生产策略和资源配置,提高生产线的柔性。(5)协同作业:通过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技术,实现设备、系统、人员之间的协同作业,提高生产协同效率。2.2柔性生产线的发展历程与分类柔性生产线是市场需求多样化和个性化而发展起来的,其发展历程可分为以下阶段:(1)刚性生产线:以单一产品为主,设备专用,生产效率高,但无法适应多样化需求。(2)模块化生产线:将生产线划分为若干模块,通过模块的组合与调整,实现生产线的柔性化。(3)自动化生产线:采用自动化设备和控制系统,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提高生产效率。(4)智能化生产线: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管理,提高生产线的自适应能力。柔性生产线按其结构形式可分为以下几类:(1)直线型柔性生产线:设备按直线排列,适用于单品种、大批量生产。(2)U型柔性生产线:设备呈U型排列,适用于多品种、小批量生产。(3)环型柔性生产线:设备呈环状排列,适用于多品种、变批量的生产。(4)混合型柔性生产线:结合以上几种形式,根据生产需求进行组合和调整。2.3智能制造与柔性生产线的关联性智能制造与柔性生产线在技术、管理和应用等方面具有密切的关联性:(1)技术层面:智能制造技术为柔性生产线提供支持,如智能传感器、控制系统、大数据分析等,使生产线具备自适应和智能决策能力。(2)管理层面:智能制造强调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实现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预测和优化,为柔性生产线提供高效的管理手段。(3)应用层面:智能制造与柔性生产线相结合,能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生产需求,提高企业的竞争力。(4)发展层面:智能制造与柔性生产线相互促进,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推动柔性生产线向更高水平发展,而柔性生产线的发展又为智能制造提供更广泛的应用场景。第3章柔性生产线设计原理3.1柔性生产线设计理念柔性生产线是智能制造的核心组成部分,其设计理念围绕着提高生产系统的适应性、灵活性和效率。柔性生产线通过模块化设计、集成控制、信息交互等手段,实现多种产品共线生产,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同时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3.1.1模块化设计模块化设计是将生产线划分为多个独立的模块,每个模块具有特定的功能。模块之间通过标准化的接口进行连接,便于快速组合、调整和升级。模块化设计有利于提高生产线的灵活性,降低设备投资风险。3.1.2集成控制集成控制是将生产线的各个模块通过先进的控制系统进行统一协调,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集成控制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故障和损失。3.1.3信息交互信息交互是指生产线各模块之间、生产线与外部系统之间进行实时信息共享与传递。通过信息交互,可实现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数据分析、远程诊断等功能,为生产决策提供依据。3.2柔性生产线的设计原则柔性生产线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3.2.1用户需求导向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充分了解用户的生产需求、产品特点和市场变化,保证生产线设计能够满足用户的生产需求。3.2.2系统优化从整体角度出发,对生产线各模块进行优化配置,提高生产线的整体功能,降低生产成本。3.2.3安全可靠保证生产线的安全功能,减少生产过程中的风险,提高生产设备的可靠性。3.2.4易于维护生产线设计应便于设备的日常维护和故障排除,降低维护成本,提高设备利用率。3.2.5环保节能充分考虑生产线的环保功能,降低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实现绿色生产。3.3柔性生产线的关键技术柔性生产线涉及的关键技术包括:3.3.1智能技术智能技术是柔性生产线的基础,通过编程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在生产线上的自适应、协同作业。3.3.2传感器技术传感器技术为生产线提供实时监测功能,实现对生产过程的精确控制,提高生产质量。3.3.3数据分析与处理技术数据分析与处理技术对生产过程中的大量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为生产决策提供支持。3.3.4通信技术通信技术是实现生产线各模块之间、生产线与外部系统之间信息交互的关键,保障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3.3.5工业互联网技术工业互联网技术通过将生产线与互联网相连接,实现远程监控、故障诊断等功能,提高生产线的智能化水平。3.3.6智能制造执行系统(MES)智能制造执行系统(MES)是实现生产线智能化管理的关键,通过实时采集、处理生产数据,优化生产计划,提高生产效率。第4章柔性生产线系统架构设计4.1总体架构设计本章主要针对智能制造柔性生产线系统架构进行设计,包括总体架构、硬件系统及软件系统。总体架构设计从宏观角度出发,充分考虑生产线的柔性、可扩展性及稳定性,将生产线系统划分为若干个子系统,实现各子系统间的协同作业。4.1.1系统模块划分柔性生产线系统主要由以下模块组成:(1)原料存储与输送模块:负责原料的存储、拣选及输送。(2)加工模块:完成对原料的加工处理,包括切割、焊接、组装等。(3)检测模块:对生产过程中的产品质量进行实时检测,保证产品质量。(4)控制模块:负责对整个生产线进行集中监控与控制,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5)物流模块:负责成品的存储、输送及发货。4.1.2系统集成与协同为实现各模块的高效协同,本设计采用面向服务的架构(SOA),通过统一的数据交换平台,实现各模块间的数据交互与共享。同时利用工业物联网技术,实现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提高生产线的整体协同效率。4.2硬件系统设计4.2.1设备选型根据生产线实际需求,选用具有高精度、高稳定性及高可靠性的设备,主要包括:(1)加工设备:如数控机床、自动化装配线等。(2)检测设备:如视觉检测系统、三坐标测量机等。(3)输送设备:如皮带输送机、气动输送线等。(4)控制系统:如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工业控制计算机等。4.2.2设备布局根据生产流程及工艺要求,合理布局各设备,实现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和高效性。设备布局应考虑以下因素:(1)设备之间的距离:保证设备间物料输送顺畅,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物料搬运时间。(2)生产流程的优化:根据生产流程,合理规划设备布局,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耗和物耗。(3)安全防护:设置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保证生产过程中的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4.3软件系统设计4.3.1软件架构软件系统采用分层架构,分为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表示层负责与用户进行交互,业务逻辑层处理具体业务逻辑,数据访问层负责与数据库进行交互。4.3.2功能模块设计软件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功能模块:(1)生产计划管理:制定生产计划,分配生产任务,监控生产进度。(2)工艺管理:管理生产过程中的工艺参数,实现生产过程的标准化。(3)设备管理:实时监控设备状态,进行设备维护和故障诊断。(4)质量管理:对产品质量进行实时检测,记录检测数据,分析产品质量。(5)库存管理:管理原料库存和成品库存,实现库存的实时更新。(6)数据分析与优化:分析生产数据,优化生产过程,提高生产效率。通过以上各模块的协同工作,实现对柔性生产线的全面管理,提高生产线的智能化水平。第5章柔性生产线关键设备选型与布局5.1设备选型原则与方法5.1.1设备选型原则(1)满足生产需求:设备应具备满足生产任务所需的技术功能和产能;(2)高可靠性:设备应具有稳定的运行功能,降低故障率;(3)可扩展性:设备应具备一定的可扩展性,便于后期生产线的升级和扩展;(4)经济性:在满足生产需求的前提下,力求设备投资成本最低;(5)节能环保:设备应具备节能、环保等特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5.1.2设备选型方法(1)分析生产需求:根据产品工艺要求,确定设备类型和功能参数;(2)市场调研:了解国内外设备供应商的产品功能、价格、服务等情况;(3)技术评审:对比分析各设备供应商的技术方案,评估设备功能、可靠性等;(4)综合评价:结合设备投资成本、运行维护成本、设备寿命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5)确定设备供应商:根据综合评价结果,选择合适的设备供应商。5.2关键设备选型分析5.2.1数控加工设备数控加工设备是柔性生产线的关键设备,主要包括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等。选型时需关注以下要点:(1)加工精度:保证加工精度满足产品要求;(2)加工效率:提高设备运行速度,缩短生产周期;(3)自动化程度:提高设备的自动化程度,降低人工干预;(4)可靠性:选择品牌信誉好、售后服务完善的设备供应商。5.2.2柔性制造单元柔性制造单元是柔性生产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自动化上下料设备、搬运、检测设备等。选型时需关注以下要点:(1)兼容性:保证设备之间具有良好的兼容性,提高生产线的整体运行效率;(2)可靠性:选择高可靠性设备,降低故障率;(3)扩展性:设备应具备一定的扩展性,便于后期生产线升级;(4)智能化程度:提高设备的智能化程度,实现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和优化。5.2.3仓储物流设备仓储物流设备主要包括自动化仓库、搬运、输送设备等。选型时需关注以下要点:(1)存储容量:保证存储容量满足生产需求;(2)搬运效率:提高搬运速度,降低物料在生产线上的等待时间;(3)信息化程度:实现仓储物流设备与生产管理系统的高度集成,提高物流效率;(4)安全性:保证设备运行安全,防止发生意外。5.3设备布局设计5.3.1设备布局原则(1)流程最短:保证生产线流程最短,减少物料搬运距离;(2)空间利用:合理利用空间,提高生产场地利用率;(3)安全性:保证设备布局符合安全规定,保障生产安全;(4)可扩展性:预留足够空间,便于后期生产线扩展。5.3.2设备布局方法(1)分析工艺流程:根据产品工艺流程,确定设备布局顺序;(2)绘制布局图:利用专业软件绘制设备布局图,优化设备布局;(3)仿真分析:通过仿真分析,验证设备布局的合理性;(4)调整优化:根据仿真分析结果,调整设备布局,直至满足生产需求。5.3.3设备布局实施(1)设备安装:按照设备布局图进行设备安装;(2)调试与验收:对设备进行调试,保证设备正常运行;(3)运行监测:实时监测设备运行状态,发觉异常及时处理;(4)持续优化:根据生产实际,不断优化设备布局,提高生产效率。第6章柔性生产线控制系统设计6.1控制系统概述柔性生产线控制系统是智能制造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主要负责对生产过程中各单元的协调控制、生产任务的调度以及生产数据的实时监控。本章主要介绍柔性生产线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包括控制系统的结构、功能模块以及关键技术。6.2控制策略与算法6.2.1控制策略柔性生产线控制策略主要包括生产任务调度策略、设备控制策略和故障处理策略。生产任务调度策略根据订单需求、设备状态等因素,合理分配生产任务,优化生产流程;设备控制策略负责对生产线上各单元设备进行实时控制,保证生产过程稳定可靠;故障处理策略针对生产线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故障,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降低故障对生产的影响。6.2.2控制算法控制算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PID控制算法:对生产线上的关键设备进行速度、位置等参数的控制,保证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和精确性。(2)模糊控制算法:针对生产过程中难以建立精确数学模型的环节,采用模糊控制算法进行控制,提高系统的适应性和鲁棒性。(3)神经网络控制算法:利用神经网络的自学习、自适应能力,对生产线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建模和控制,提高系统功能。6.3控制系统实现6.3.1硬件设计根据控制系统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控制器、执行器、传感器等硬件设备。硬件设计应考虑系统的可扩展性、可靠性和经济性。6.3.2软件设计软件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1)任务调度模块:根据订单需求和设备状态,最优的生产任务调度方案。(2)设备控制模块:实现对生产线上各单元设备的实时控制,保证生产过程稳定可靠。(3)故障处理模块:对生产线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进行诊断和处理,降低故障对生产的影响。(4)数据监控模块:实时采集生产数据,为生产管理和优化提供数据支持。6.3.3系统集成与测试将各硬件设备和软件模块集成到柔性生产线控制系统中,进行系统测试和调试。通过测试验证控制系统的功能、稳定性和可靠性,保证其满足生产需求。第7章智能制造技术在柔性生产线中的应用7.1人工智能技术7.1.1智能调度与优化在柔性生产线中,人工智能技术可实现生产调度的智能化,根据生产任务、资源状况等因素,自动优化生产计划。通过深度学习和强化学习算法,不断提高调度策略的合理性和效率。7.1.2故障预测与维护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柔性生产线设备进行实时监测,采集设备运行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实现对设备潜在故障的预测,并提前进行维护,降低设备故障率。7.1.3质量检测与控制采用图像识别、深度学习等技术,对生产线上的产品质量进行在线检测,实时发觉缺陷并分类。同时根据检测结果,调整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7.2技术7.2.1系统集成将各种类型的与柔性生产线设备进行集成,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通过与设备的协同作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7.2.2编程与调试针对柔性生产线中的不同任务,开发相应的程序,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通过离线编程与在线调试,使具备较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7.2.3视觉与感知利用视觉传感器、力传感器等设备,使具备视觉与触觉感知能力。在复杂环境下,实现精准定位、抓取、装配等操作,提高生产线的柔性。7.3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7.3.1数据采集与传输在柔性生产线中,部署大量传感器和监测设备,实时采集生产数据。通过工业以太网、无线网络等技术,实现数据的高速传输与处理。7.3.2数据存储与管理采用大数据技术,对采集到的生产数据进行存储、管理。通过构建数据仓库,为后续数据分析提供支持。7.3.3数据分析与决策利用云计算平台,对生产数据进行深度分析,挖掘设备运行、生产质量等方面的潜在规律。根据分析结果,为生产决策提供依据,优化生产线运行。7.3.4数据可视化通过数据可视化技术,将生产数据以图表、曲线等形式展示,便于管理人员实时了解生产线运行状况,为生产调度和决策提供直观依据。第8章柔性生产线的信息集成与数据交互8.1信息集成架构设计8.1.1架构概述本章节主要针对柔性生产线的信息集成架构进行设计,以实现生产线上各个单元、设备以及管理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与交互。信息集成架构主要包括数据层、传输层和应用层三个层面,旨在构建一个高效、稳定、可靠的信息传递与处理机制。8.1.2数据层设计数据层主要包括生产线上各个设备、传感器、执行器等的数据存储与管理。为实现数据的高效存储与查询,采用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将数据存储在云端和边缘端。同时对数据进行分类、编码和标准化处理,以便于后续的数据处理与分析。8.1.3传输层设计传输层负责实现数据在不同设备、系统间的传输与交换。采用工业以太网、无线通信等技术,构建一个高带宽、低延迟、高可靠性的网络环境。同时通过消息队列、数据订阅等机制,保证数据的实时性和一致性。8.1.4应用层设计应用层主要包括生产管理系统、设备管理系统、质量管理系统等,通过数据接口与算法实现对生产过程的监控、调度、优化等功能。应用层设计应遵循模块化、可扩展的原则,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生产需求。8.2数据交互协议与标准8.2.1数据交互协议为保障数据交互的顺利进行,制定一套统一的数据交互协议。协议包括数据格式、传输方式、加密算法、认证机制等内容,以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8.2.2数据交互标准遵循国际、国内相关标准,如OPCUA、MQTT等,实现设备间的数据交互。同时结合我国智能制造发展战略,积极参与相关标准的制定,为柔性生产线的信息集成提供技术支持。8.3数据采集与处理8.3.1数据采集数据采集主要包括生产设备、传感器、执行器等的数据获取。采用有线和无线相结合的通信方式,实现数据的实时采集。同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如滤波、去噪等,提高数据质量。8.3.2数据处理数据处理主要包括数据清洗、数据存储、数据分析等环节。采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采集到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挖掘生产过程中的潜在规律,为优化生产调度、提高生产效率提供支持。8.3.3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在数据采集与处理过程中,重视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采取加密传输、身份认证、访问控制等措施,保证数据不被非法获取、篡改或泄露。同时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保护用户隐私。第9章柔性生产线调试与优化9.1调试方法与步骤9.1.1调试方法本章节主要介绍柔性生产线调试的方法,包括在线调试、离线调试和模拟调试。a.在线调试:在生产线运行过程中,对设备、控制系统及软件进行实时调试,以解决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b.离线调试:在生产线下线或暂停生产时,对设备、控制系统及软件进行调试,以避免影响正常生产。c.模拟调试:利用仿真软件对生产线进行虚拟调试,验证设备、控制系统及软件的正确性,降低实际调试风险。9.1.2调试步骤柔性生产线调试步骤如下:a.设备调试:检查设备硬件、传感器、执行器等是否正常工作,并对设备进行单体调试。b.控制系统调试:配置控制器参数,实现设备之间的协同工作,保证控制系统稳定、可靠。c.软件调试:对生产管理软件、数据分析软件等进行调试,以满足生产需求。d.整体调试:将设备、控制系统和软件进行集成调试,保证柔性生产线正常运行。9.2生产过程优化策略9.2.1设备优化a.通过对设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