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肝血虚证益气养血中药的质控标准建立第一部分中药材来源与鉴定 2第二部分活性成分提取与含量测定 4第三部分重金属及农残限量标准 7第四部分有效性评价与药理活性研究 9第五部分辅料安全性及稳定性检验 12第六部分中药饮片炮制技术规范 14第七部分中成药制剂工艺优化及标准化 19第八部分质量控制体系与监管 22
第一部分中药材来源与鉴定关键词关键要点【中药材来源与鉴定】
1.来源明确:中药材应从国家认可的种植基地或道地产区采集,确保其品质优良、来源可靠。
2.真伪鉴别:通过植物形态、显微、化学等方法鉴别中药材的真伪,排除掺假和代用品,保障中药材的真实性。
3.产地考证:不同产地的中药材可能具有不同的药用价值和疗效,因此需要考证其产地,确保使用的是疗效确切的中药材。
【中药材有效成分】
中药材来源与鉴定
一、中药材来源
益气养血中药材主要来源于植物、动物、矿物三类中药材。
1.植物药
选用益气养血作用的植物药材,如黄芪、当归、阿胶、熟地黄。考察其药用部位、采收时期、地理分布等特征。
2.动物药
选用具有补血益气作用的动物药材,如阿胶、鹿茸、龟板。重点关注动物来源、饲养条件、加工工艺等因素。
3.矿物药
选用少量具有益气养血作用的矿物药材,如硫磺、琥珀。关注其产地、开采方法和加工工艺的控制。
二、中药材鉴定
中药材鉴定的目的在于确保药材的真实性、有效性,依据《中国药典》等标准规范进行。
1.形态鉴定
观察药材的外形、颜色、质地、气味、滋味等特征,与标准药材样品进行对比鉴定。
2.显微鉴定
利用显微镜观察药材的组织结构、细胞形态和特征成分,以鉴别药材的真伪和质量。
3.色谱鉴定
采用薄层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色谱技术,分析药材中特有成分的含量和组成,辅助鉴别药材的种类和质量。
4.DNA条形码鉴定
提取药材中特异性DNA片段,利用DNA条形码技术进行物种鉴定,准确判断药材的来源和真伪。
5.重金属检测
检测药材中的重金属含量是否符合《中国药典》标准,确保药材安全性。
三、质控标准建立
基于中药材来源与鉴定的基础,建立科学合理的质控标准,包括以下方面:
1.来源
规定药材的药用部位、采收时期、地理分布等来源信息。
2.性状
描述药材的外形、颜色、质地、气味、滋味等感官性状。
3.显微特征
规定药材组织结构、细胞形态和特征成分的显微特征。
4.色谱特征
确定药材特有成分的薄层色谱或高效液相色谱特征图谱。
5.DNA条形码特征
建立药材DNA条形码数据库,规定用于鉴定的特定基因序列。
6.重金属限量
设定药材中重金属铅、镉、砷等元素的限量标准。
通过综合考虑中药材来源、鉴定和质控标准的建立,可以确保益气养血中药材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中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第二部分活性成分提取与含量测定关键词关键要点【活性成分提取与含量测定】
1.提取方法的优化:建立高效、选择性的提取工艺,探索超声波辅助萃取、微波萃取、逆流萃取等新技术,提高活性成分的提取率和纯度。
2.提取溶剂的选择:根据活性成分的极性和溶解度,选择合适的提取溶剂,如乙醇、甲醇、正己烷、二氯甲烷等,优化提取溶剂的浓度和比例。
3.提取条件的优化:确定最佳的提取温度、时间、溶剂体积比等条件,通过正交试验、响应面法等优化手段,确保活性成分的提取效率和可重复性。
【活性成分含量测定方法】
活性成分提取与含量测定
1.活性成分提取
1.1方法选择
活性成分的提取方法根据目标化合物的性质而异,常用方法包括:
*水提法:适用于水溶性成分的提取,常采用浸渍法或回流法。
*醇提法:适用于脂溶性成分的提取,常见溶剂为乙醇、甲醇等。
*超声波提取法:利用超声波的空化效应,增强溶剂对目标化合物的渗透性。
*微波提取法:利用微波的加热效应,缩短提取时间,提高提取效率。
1.2提取条件优化
提取条件包括溶剂种类、浓度、温度、时间等,需要通过正交试验或单因素试验等方法进行优化,以获得最佳提取效果。
2.活性成分含量测定
2.1方法选择
活性成分含量测定方法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含量范围而异,常用方法包括:
*薄层色谱法(TLC):适用于分离和定性分析活性成分,可结合显色反应进行定量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分离度,适用于定量分析活性成分。
*气相色谱法(GC):适用于挥发性成分的定量分析,常与质谱联用进行鉴别。
*分光光度法:适用于具有特定吸收特征的活性成分,可通过比色法或荧光法进行定量测定。
2.2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与验证
2.2.1方法建立
1.选择标准品:应选择纯度高、来源可靠的标准品,其结构和理化性质与所测活性成分一致。
2.绘制标准曲线: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分别配制标准品溶液,测定其吸光度或响应值,绘制标准曲线。
3.样品前处理:按提取方法提取样品后,进行适当的前处理,如过滤、稀释、萃取等。
2.2.2方法验证
1.线性:验证标准曲线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²应满足规定要求。
2.重复性:连续测定同一样品6次或以上,相对标准偏差(RSD)应满足规定要求。
3.重现性:不同仪器、不同操作者在不同时间测定同一样品,RSD应满足规定要求。
4.准确性:加标回收率应符合规定要求,表明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5.稳定性:标准品溶液和样品溶液在一定时间内,含量应保持稳定,RSD应满足规定要求。
2.3活性成分含量的表达
活性成分含量可按提取物重量、生药重量或其他相关基准进行表达,单位通常为mg/g、%或μg/mL。
3.质量控制标准建立
基于活性成分提取和含量测定方法,制定质量控制标准,包括以下内容:
*提取方法:详细描述提取溶剂、温度、时间等提取条件。
*含量测定方法:详细描述测定方法、标准品、标准曲线、样品前处理等内容。
*含量限度:规定活性成分在提取物或生药中的含量下限或上限。
*质控要求:对提取物或生药中活性成分含量的重复性、重现性、准确性、稳定性等指标进行规定。
严格执行质量控制标准,确保所生产的益气养血中药提取物或生药中活性成分的含量满足规定要求,为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提供保障。第三部分重金属及农残限量标准关键词关键要点主题名称:重金属限量标准
1.重金属限量参照国家标准《中药材中重金属限量》(GB2762-2022)执行,包括铅、镉、汞、砷等多种重金属的限量要求。
2.重金属限量检测方法采用ICP-OES、ICP-MS等仪器分析技术,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3.超标重金属对人体健康有较大危害,建立重金属限量标准旨在保障中药材的用药安全。
主题名称:农残限量标准
重金属及农残限量标准
重金属
*铅:≤5.0ppm
*砷:≤2.0ppm
*汞:≤0.2ppm
*镉:≤0.3ppm
农残
*六六六:≤0.05ppm
*滴滴涕:≤0.02ppm
*林丹:≤0.02ppm
*氯丹:≤0.01ppm
*异狄氏剂:≤0.01ppm
*七氯:≤0.01ppm
*甲胺磷:≤0.2ppm
*对硫磷:≤0.2ppm
*敌敌畏:≤0.2ppm
*甲拌磷:≤0.1ppm
*三唑磷:≤0.1ppm
*辛硫磷:≤0.1ppm
*乙拌磷:≤0.1ppm
采样及检测方法
重金属检测方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农残检测方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或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MS)
限量值制定依据
限量值的制定依据如下:
*国家标准(GB/T18812-2015,中药材重金属限量)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公告(2012年第45号,中药材农残限量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WHO)农药残留允许限量值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食品中农药残留的最高残留限量(MRL)
质量控制要求
*原材料控制:对原材料产地、来源、加工方式等进行严格监控,保证原材料符合质量要求。
*生产过程控制:严格遵守生产工艺规程,控制提取、浓缩、干燥等关键环节,确保重金属及农残符合限量标准。
*成品检测:按照规定方法对成品进行重金属及农残检测,合格后方可出厂。
*质量记录保存:保留原材料来源、生产过程记录、检测报告等质量记录,以便追溯。
*定期抽查:定期对生产企业进行抽查,确保产品质量稳定符合标准。第四部分有效性评价与药理活性研究关键词关键要点【药理活性研究】
1.建立药理学模型:建立针对肝血虚证的动物模型或体外细胞模型,评估中药方剂对模型的改善或保护作用。
2.确证药效成分:通过分离、纯化和鉴定技术,确定中药方剂中的有效成分,并研究其作用靶点和机制。
3.探究分子机制:利用分子生物学、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等技术,研究中药方剂对肝脏功能相关基因表达、蛋白修饰和代谢途径的影响。
【有效性评价】
有效性评价与药理活性研究
1.有效性评价
1.1临床疗效评价
*研究设计: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评估指标:肝脏功能指标(如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等)、症状评分(如乏力、食欲不振等)、患者自觉症状改善率。
*统计分析:组间比较,应用统计学方法,如t检验、卡方检验等。
1.2动物模型评价
*建立动物模型:构建肝血虚动物模型,如缺铁性贫血、失血性休克等。
*药物干预:将中药配方或有效成分给予动物模型服用。
*评估指标:血液学指标(如血红蛋白、白蛋白等)、肝脏组织学指标(如肝脏重量、病理切片等)。
2.药理活性研究
2.1抗肝纤维化活性
*体外实验:利用肝星状细胞激活模型,检测药物对肝星状细胞增殖、转化和胶原合成的影响。
*体内实验:建立肝纤维化动物模型,评价药物对肝脏组织胶原沉积、纤维化程度的影响。
2.2抗氧化和保肝活性
*体外实验:利用自由基诱导的肝细胞损伤模型,检测药物的抗氧化和保肝作用。
*体内实验:建立肝损伤动物模型,评价药物对肝脏组织损伤、炎症反应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2.3益气养血活性
*体外实验:利用红细胞生成或血红蛋白合成模型,检测药物对红细胞生成或血红蛋白合成的影响。
*体内实验:建立失血性贫血或缺铁性贫血动物模型,评价药物对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浓度和铁代谢的影响。
数据示例:
临床疗效评价
*治疗组总胆红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治疗组患者自觉症状改善率为85%,显著高于对照组(55%)。
动物模型评价
*中药配方显著降低缺铁性贫血动物模型的血清谷丙转氨酶水平(P<0.01)。
*中药配方显著抑制肝纤维化动物模型肝脏胶原沉积(P<0.05)。
药理活性研究
*体外实验表明,药物能有效抑制肝星状细胞增殖和转化,减少胶原合成。
*体内实验显示,药物能减轻肝损伤动物模型的肝脏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
*益气养血活性研究表明,药物能显著提高贫血动物模型的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浓度。第五部分辅料安全性及稳定性检验关键词关键要点辅料安全性检验
1.辅料的毒理学研究:评估辅料在不同剂量和给药途径下的急性、亚慢性毒性,以及致癌性、致突变性和生殖毒性等潜在风险。
2.限量检验:检测辅料中是否存在有害杂质、重金属和微生物,并确保其含量低于安全限度,避免对患者健康造成危害。
3.生物相容性试验:验证辅料与人体组织和液体接触时的相容性,确保其不会引起局部刺激、过敏反应或其他不良效应。
辅料稳定性检验
1.储存稳定性试验:模拟实际储存条件(温度、湿度、光照),监测辅料在一定时间内的性质变化,评估其保质期和储存条件。
2.加速稳定性试验:在更极端的条件(高温、高湿)下进行试验,加速辅料的降解反应,预测其长期稳定性。
3.应力稳定性试验:通过光照、热处理、酸碱作用等应力条件,考察辅料的耐受性,评估其在极端情况下保持有效性的能力。辅料安全性及稳定性检验
1.安全性检验
1.1急性毒性试验
采用小鼠模型进行急性毒性试验,观察给药后24小时内的死亡率和中毒症状。计算半数致死量(LD50)并评估辅料的急性毒性。
1.2亚慢性毒性试验
采用大鼠模型进行3个月的亚慢性毒性试验,观察给药后的体重变化、血常规、生化指标、组织病理学等。评估辅料的亚慢性毒性。
1.3遗传毒性试验
进行Ames试验和染色体畸变试验,评估辅料的遗传毒性。
2.稳定性检验
2.1理化稳定性检验
在不同温度(室温、40℃、60℃)、湿度(25%、65%)和光照(黑暗、荧光灯)条件下,测量辅料的理化性质(如pH值、透光率、粘度等)的变化。
2.1.1pH值稳定性:
将辅料溶液在不同温度(室温、40℃、60℃)下储存不同时间(0、1、3、6个月),测量pH值的变化。
2.1.2透光率稳定性:
将辅料溶液在不同温度(室温、40℃、60℃)下储存不同时间(0、1、3、6个月),测量透光率的变化。
2.1.3粘度稳定性:
将辅料溶液在不同温度(室温、40℃、60℃)下储存不同时间(0、1、3、6个月),测量粘度变化。
2.1.4浊度稳定性:
将辅料溶液在不同温度(室温、40℃、60℃)下储存不同时间(0、1、3、6个月),测量浊度变化。
2.1.5颜色稳定性:
将辅料溶液在不同温度(室温、40℃、60℃)和光照(黑暗、荧光灯)条件下储存不同时间(0、1、3、6个月),观察颜色变化。
2.2微生物稳定性检验
在不同温度(室温、30℃、40℃)和湿度(25%、65%)条件下,评估辅料的微生物稳定性。
2.2.1菌落总数:
将辅料溶液接种到培养基中,在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培养后,计数菌落总数。
2.2.2耐药菌:
从辅料溶液中分离菌株,并检测其对不同抗生素的耐药性。
2.2.3革兰氏染色:
对从辅料溶液中分离的菌株进行革兰氏染色,以区分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3.结论
通过安全性检验和稳定性检验,确保辅料无毒性和良好的稳定性,保证中药制剂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稳定性。第六部分中药饮片炮制技术规范关键词关键要点中药饮片炮制技术规范的总则
1.明确中药饮片炮制的定义、目的和重要性。
2.规定炮制技术规范的适用范围,包括适用对象、药材类型等。
3.强调炮制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药材在使用前必须按照规范进行炮制。
中药饮片炮制基本原则
1.遵循"君臣佐使"配伍原则,根据不同药材的功效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炮制。
2.把握炮制时机,在最佳时机进行炮制,以最大限度发挥药材效用。
3.控制炮制火候和时间,避免过度或不足炮制,影响药材质量。
中药饮片炮制操作流程
1.明确不同药材的炮制方法,如水煎、蒸煮、炒制、炙烤等。
2.详细描述炮制过程的具体操作步骤,包括时间、温度、器具等。
3.规范炮制后的药材验收标准,确保炮制质量。
中药饮片炮制质量控制
1.建立中药饮片炮制质量标准,包括炮制工艺、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等。
2.实施严格的质量监控措施,包括原料验收、过程控制、成品检验等。
3.制定质量标准、管控体系和追溯机制,保障药材炮制质量。
中药饮片炮制新技术
1.介绍新型炮制技术,如微波炮制、超声炮制、酶促炮制等。
2.阐述新技术的原理、优势和应用前景。
3.推动中药饮片炮制技术创新,提升药材质量。
中药饮片炮制行业发展趋势
1.强调中药饮片炮制行业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2.提出智能化、自动化、绿色化的行业发展趋势。
3.展望中药饮片炮制技术的未来发展,为行业创新提供指引。中药饮片炮制技术规范
《中药饮片炮制技术规范》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一系列指导性文件,旨在规范中药饮片的炮制工艺、质量控制和标准化生产。其中涉及肝血虚证益气养血中药饮片的炮制技术规范如下:
1.当归
炮制方法:
*取干燥根,除去须根,洗净,切片或丝。
*经酒浸润,透心后取出,晾干。
质量标准:
*片厚0.5-1.0mm,长3-6cm,宽1-2.5cm。
*色泽暗紫色,有光泽,断面紫红色。
*气味浓香,味甘、微苦。
2.白芍
炮制方法:
*取干燥根,除去须根,洗净。
*经酒浸润,透心后取出,晾干。
质量标准:
*根粗细均匀,切块,厚0.5-1.0cm,长3-5cm,宽1-2cm。
*表面淡黄色,有光泽,断面白色或淡黄白色。
*气味清香,味微苦、微酸。
3.川芎
炮制方法:
*取干燥根茎,除去须根,洗净,切片或丝。
*经酒浸润,透心后取出,晾干。
质量标准:
*片厚0.5-1.0mm,长3-6cm,宽1-2.5cm。
*色泽棕褐色,有光泽,断面淡棕色。
*气味清香,味微苦、微麻。
4.熟地黄
炮制方法:
*取干燥根,洗净,蒸至透心,取出,切片。
*经黑豆汁或醋浸润,透心后取出,晾干。
质量标准:
*片厚0.5-1.0mm,长3-6cm,宽1-2.5cm。
*色泽黑褐色,有光泽,断面紫黑色。
*气味香,味甘、微苦。
5.丹参
炮制方法:
*取干燥根,洗净,切片或丝。
*经酒浸润,透心后取出,晾干。
质量标准:
*片厚0.5-1.0mm,长3-6cm,宽1-2.5cm。
*色泽紫红色,有光泽,断面紫红色。
*气味清香,味微苦。
6.山茱萸
炮制方法:
*取干燥果实,除去果核,洗净。
*经酒浸润,透心后取出,晾干。
质量标准:
*果肉片厚0.5-1.0mm,长2-4cm,宽1-2cm。
*色泽紫红色,有光泽,断面紫红色。
*气味浓香,味酸、微甜。
7.枸杞子
炮制方法:
*取干燥果实,洗净,除去杂质。
*经硫磺熏蒸,透心后取出。
质量标准:
*果实饱满,表面紫红色,有光泽。
*气味清香,味甘。
8.阿胶
炮制方法:
*取驴皮,浸水泡软,刮去毛,切碎。
*经水煎,浓缩,凝固成块。
质量标准:
*块状,色泽黑褐色,有光泽,断面紫黑色。
*气味腥,味甘。
9.鹿角胶
炮制方法:
*取鹿角,锯成块,水煮,除去杂质。
*经浓缩,凝固成块。
质量标准:
*块状,色泽黄褐色或棕黄色,有光泽,断面黄色或棕黄色。
*气味腥,味甘。
10.龟板胶
炮制方法:
*取龟板,除去杂质,洗净。
*经水煎,浓缩,凝固成块。
质量标准:
*块状,色泽棕黄色或黄褐色,有光泽,断面淡黄色或棕黄色。
*气味腥,味甘。第七部分中成药制剂工艺优化及标准化关键词关键要点中成药制剂工艺优化
1.优化药材选用与炮制:基于药材产地、生长条件、炮制工艺等因素,建立科学的药材评定标准,确保药材质量和有效成分含量。
2.完善提取分离工艺:采用现代化提取技术,如超临界流体萃取、逆流萃取等,提高提取效率,同时通过工艺优化降低杂质含量。
3.合理化制剂配方:根据药物的药性、配伍禁忌,优化中成药配方,平衡药物的功效与安全性,提高疗效。
中成药制剂标准化
1.建立规范化的质量控制体系:制定涵盖原料、提取物、成品的质量检测标准,采用先进的检测技术,确保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和安全性。
2.统一剂型和规格:针对不同中成药品种,制定统一的剂型、规格标准,方便临床用药和药学管理,保证疗效的一致性。
3.实施全过程质量监控:从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储存运输到临床使用,建立全面的质量监控体系,确保中成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追溯性。中成药制剂工艺优化及标准化
1.工艺优化
1.1原材料选择
选用优质药材,建立原料药材质量标准,控制品种、产地、采收季节、炮制工艺等关键因素。
1.2提取工艺优化
优化提取溶剂、温度、时间等提取工艺参数,提高有效成分提取率,同时降低杂质和毒性物质含量。
1.3精制分离工艺
采用先进的分离技术,如色谱分离、膜分离等,去除杂质,提高有效成分纯度和含量。
2.标准化
2.1质量控制标准
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包括:
*有效成分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薄层色谱法(TLC)等方法测定有效成分含量。
*杂质限度:采用气相色谱法(GC)、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等方法控制杂质含量。
*理化性质:包括外观、色泽、气味、口感、溶解性、pH值等。
2.2工艺过程控制
建立工艺过程控制标准,对关键工艺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和控制,确保产出品质量的一致性。
2.3稳定性评价
进行稳定性评价,考察制剂在不同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下的稳定性,确定有效期并制定相应的储存条件。
3.标准化实施
3.1质量管理体系建立
建立符合国家药品管理规范(GMP)要求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生产过程的规范性和可追溯性。
3.2标准操作规程制定
制定标准操作规程(SOP),明确工艺流程、操作要点、检验项目、质量标准等,规范生产人员的操作行为。
3.3生产过程监控
定期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控,检查工艺参数、环境条件、原材料质量等,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4.案例研究
举例说明中成药制剂工艺优化和标准化的实际案例:
4.1六味地黄丸
通过优化提取工艺,提高了有效成分含量。通过精密分离技术,降低了杂质含量。
4.2参苓白术丸
通过优化炮制工艺,提高了有效成分的析出率。通过工艺过程控制,确保了制剂的稳定性。
结论
通过中成药制剂工艺优化和标准化,可以提高有效成分含量,降低杂质含量,保证产出品质量的一致性,为中成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第八部分质量控制体系与监管关键词关键要点质量控制的方法与技术
1.建立健全的中药材质量标准体系,包括中药材的炮制规范、质量控制标准和检验方法。
2.引入现代分析技术,如色谱法、光谱法、电化学法等,提高中药材质量控制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3.采用多项式回归、主成分分析等统计学方法,优化中药材的质量控制指标和提取工艺。
质量溯源体系
1.建立从产地到终端市场的全过程质量追溯体系,确保中药材的来源可靠和质量可控。
2.应用区块链技术、物联网技术等新兴技术,增强质量溯源体系的透明度和可信度。
3.鼓励第三方检测机构参与中药材质量溯源,提高质量溯源体系的公信力。
质量管理体系
1.贯彻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和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建立健全中药材生产、经营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
2.加强企业内部质量控制,建立原料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的质量管理制度和质量责任制。
3.定期进行质量审核和内部培训,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监管体系
1.加强政府监管,制定和实施中药材质量监管法规,规范中药材市场秩序。
2.建立健全中药材质量标准体系,定期修订和完善相关标准。
3.加大对中药材生产、经营企业的监督检查力度,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国际合作
1.加强与国际相关组织的合作,参与国际中药材质量标准制定和监管工作。
2.引进国际先进的质量控制技术和经验,提升我国中药材质量控制水平。
3.促进中药材国际贸易,建立全球中药材质量管理体系。
中医药质量文化
1.传承和弘扬中医药质量文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