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概论(第五版)》全套教学课件_第1页
《经济法概论(第五版)》全套教学课件_第2页
《经济法概论(第五版)》全套教学课件_第3页
《经济法概论(第五版)》全套教学课件_第4页
《经济法概论(第五版)》全套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济法概论(第五版)

全套可编辑PPT课件第一章经济法基础理论与相关法律制度第一节法律的一般知识一、法律的特征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以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的,体现国家意志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与其他社会规范相比较,法律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法律是调整人的社会行为规范。(2)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者认可的行为规范。(3)法律是以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的行为规范。(4)法律是体现国家意志的行为规范。(5)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第一节法律的一般知识二、法律规范(一)法律规范的概念法律规范是国家立法机关制定或认可、反映由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的意志,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一般行为准则。第一节法律的一般知识二、法律规范(二)法律规范的种类(1)按照法律规范的性质和调整方式的不同,可以将法律规范分为授权性规范、义务性规范和禁止性规范。授权性规范是规定人们可以作出某种行为或者不作出某种行为,以及可以要求他人作出一定的行为或者不作出一定的行为的法律规范,即“可以怎样”。义务性规范是要求人们必须作出一定行为、承担一定积极作为义务的法律规范,即“必须怎样”“应当怎样”。禁止性规范是禁止人们作出一定行为或者必须不作出一定行为的法律规范,即“不能怎样”“不得怎样”。第一节法律的一般知识二、法律规范(二)法律规范的种类(2)按照法律规范的强制性程度的不同,可以将法律规范分为强制性规范和任意性规范。强制性规范又称命令性规范,是指法律规范所确定的权利和义务十分明确,不允许人们以任何方式变更或违反的法律规范。任意性规范又称允许性规范,是指法律规范允许人们在法定的范围内自行确定其权利和义务的法律规范。第一节法律的一般知识二、法律规范(二)法律规范的种类(3)按照法律规范的确定性程度,可以将法律规范分为确定性规范和非确定性规范。

确定性规范是指法律规范的内容十分明确、具体,不需要援引其他法律规范来说明的法律规范。绝大多数的法律规范都属于确定性规范。非确定性规范是指没有明确规定某一法律规范的内容,需要援引其他法律规范加以说明的法律规范。第一节法律的一般知识二、法律规范(三)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法律规范通常由三个部分组成,即假定、处理、制裁,它们是构成法律规范的三个要素。假定是指法律规范中规定的适用规范的情况和必要条件,只有合乎该种条件、出现了该种情况,才能适用该规范。处理是指法律规范中规定的允许人们做什么、应当做什么、禁止做什么的部分。制裁是指法律规范中规定的违反该规范将要承担什么样的法律后果。第一节法律的一般知识三、法律渊源和法律体系(一)法律渊源法律渊源,也就是法的表现形式,是指一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或者认可的具有法律效力和地位的法的不同表现形式。我国正式的法律渊源可分为以下几类。1.宪法2.法律3.行政法规4.地方性法规5.规章第一节法律的一般知识三、法律渊源和法律体系(一)法律渊源我国正式的法律渊源可分为以下几类。6.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7.特别行政区的法律8.司法解释9.国际条约、协定第一节法律的一般知识三、法律渊源和法律体系(二)法律体系法律体系是指一国的全部现行的法律规范根据法律规范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的不同,划分为若干的法律部门,并由这些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形成的一个呈体系化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我国法律体系由七个主要的法律部门构成,包括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第二节法律关系一、法律关系概述法律关系是法律在调整、规范人们行为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与其他社会关系相比较,法律关系具有以下特征:(1)法律关系是以法律为前提而产生的社会关系。(2)法律关系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3)法律关系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根据形成所依据的法律不同,可以分为民事法律关系、经济法律关系、行政法律关系和刑事法律关系等。第二节法律关系二、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法律关系由三个要素构成———主体、内容和客体,三者缺一不可。1.法律关系的主体法律关系的主体又称权利主体,是指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即在法律关系中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当事人或参与者。享受权利的一方称为权利主体,承担义务的一方称为义务主体。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国家。2.法律关系的内容任何法律关系都是在法律关系主体间形成的一种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因此,权利和义务就构成了法律关系的内容。第二节法律关系二、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法律关系由三个要素构成———主体、内容和客体,三者缺一不可。3.法律关系的客体法律关系的客体又称权利客体,是指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法律关系客体应当具备的特征是:能为人类所控制并对人类有价值。在不同国家与不同历史时期,法律关系客体的具体内容及范围不同,并且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不断出现新的法律关系客体,一般认为,法律关系的客体主要包括物、行为、人格利益、智力成果,以及信息、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第二节法律关系三、法律关系的变动原因法律关系的变动是指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消灭。法律规范和法律主体只是法律关系产生的抽象的、一般的前提,并不能直接引起法律关系的变化,只有当法律规范规定的法律事实发生时,才会引起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消灭。依法能够使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消灭的客观情况称为法律事实。根据是否有人的意识参与其中,又可将法律事实分为法律事件、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1.法律事件法律事件是指不以法律关系主体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能够使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现象。它包括自然事件和社会事件两种。自然灾害、人的自然出生等为自然事件,人类战争则为社会事件。第二节法律关系三、法律关系的变动原因2.法律行为法律行为是指根据法律关系主体的意志形成的,为达到一定目的而进行的有意识的活动。法律行为按其性质可分为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这两种行为都可以引起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消灭。3.事实行为民事领域中,在法律行为之外还存在事实行为。事实行为是与法律关系主体的意思表示无关,由法律直接规定法律后果的行为。民法中常见的事实行为有无因管理行为、正当防卫行为、紧急避险行为,以及侵权行为、违约行为、遗失物的拾得行为、埋藏物的发现行为等。第三节经济法的基础理论一、经济法的概念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经济管理和协调经济运行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1)经济法具有特定的调整对象。经济法调整的社会关系是特定经济关系。(2)经济法是调整经济关系的一系列法律规范的总称。(3)经济法调整的经济关系是国家在管理经济和协调经济运行活动过程中发生的。第三节经济法的基础理论二、经济法律责任经济法律责任是指经济法律关系主体因实施违反经济法律法规的行为而依法应当承担的法律上的不利后果。经济法律责任的目的侧重于保护社会公共利益不受侵犯,其主要形式是限制或者剥夺经营性资格和经济补偿。根据我国经济法的规定,经济法律责任的基本类型有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三种。(一)民事责任民事责任是指民事主体违反了约定或法定的义务所应承担的不利民事法律后果。根据《民法典》的规定,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主要有: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修理、重作、更换;继续履行;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上述责任承担方式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第三节经济法的基础理论二、经济法律责任(二)行政责任经济法中的行政责任是指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行为人所应承受的由国家行政机关依行政程序对其所给予的制裁。行政责任可以分为行政处分、行政处罚等。第三节经济法的基础理论二、经济法律责任(三)刑事责任刑事责任是指犯罪人因实施犯罪行为所应承受的由国家审判机关(人民法院)依照刑事法律给予的制裁后果,是法律责任中最严厉的责任形式。第三节经济法的基础理论三、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经济纠纷是指经济法律关系主体之间因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的矛盾而引发的权益争议。在我国,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和方式主要有协商、调解,行政复议,仲裁,诉讼等。(一)协商、调解对于经济纠纷,当事人可以在相互谅解的基础上,充分协商,自愿达成和解。彼此不能达成和解的,可以由第三方如仲裁机构或者人民法院主持进行调解,从而在自愿的基础上达成调解协议。第三节经济法的基础理论三、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二)行政复议行政复议,是指行政相对人认为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复查该具体行政行为的申请,行政复议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对被申请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适当性审查,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一种法律制度。第三节经济法的基础理论三、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三)仲裁仲裁是指纠纷当事人在自愿的基础上达成协议,将纠纷提交仲裁机构进行审理,仲裁机构就纠纷居中评判是非,并作出对争议各方均有拘束力的裁决的一种解决纠纷的制度。第三节经济法的基础理论三、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四)诉讼诉讼是国家审判机关即人民法院依照法律的规定,在当事人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解决纠纷的活动。一般而言,解决平等主体间的经济纠纷适用民事诉讼法,经济诉讼是民事诉讼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不平等主体间的纠纷适用行政诉讼法,公民、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第四节民事法律行为制度一、民事法律行为概述(一)民事法律行为的含义根据《民法典》第133条的规定,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通过意思表示设立、变更或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民事法律行为是法律关系变动的原因之一,是重要的法律事实。当事人可以通过民事法律行为自主设立、变更或终止某种法律关系,实现自己追求的法律效果,真正体现意思自治精神。第四节民事法律行为制度一、民事法律行为概述(二)民事法律行为的特征(1)民事法律行为以取得预期的民事法律后果为目的。(2)民事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要素。第四节民事法律行为制度一、民事法律行为概述(三)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1.单方民事法律行为、双方民事法律行为和多方民事法律行为2.有偿民事法律行为和无偿民事法律行为3.诺成性民事法律行为和实践性民事法律行为4.要式民事法律行为和不要式民事法律行为5.主民事法律行为和从民事法律行为第四节民事法律行为制度一、民事法律行为概述(四)民事法律行为的形式根据《民法典》的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采用特定形式的,应当采用特定形式。1.明示形式明示形式是指行为人以明确的意思表示表达自己的意志的形式。它具体包含下面几种形式。(1)口头形式。这是指以对话的方式所作出的意思表示,诸如当事人之间当面表达、电话交谈等。第四节民事法律行为制度一、民事法律行为概述(四)民事法律行为的形式(2)书面形式。这是指行为人以文字进行意思表示的民事法律行为,诸如合同书、信件、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3)视听资料记载形式。这是指以录音、录像、电子计算机储存的资料等来表达、记载行为人的意思表示的形式。视听资料具有生动逼真、便于使用、易于保管等特点,但易被伪造、剪接、篡改。第四节民事法律行为制度一、民事法律行为概述(四)民事法律行为的形式(4)公证形式。这是指由公证机构根据当事人的申请,依照法定程序对民事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的真实性、合法性予以证明的活动。经过公证的民事法律行为,具有较强的证明力;经公证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可以不经诉讼直接进入执行阶段。2.默示形式行为人未以语言或文字等明示的方式,但法律认为可以从他的行为中推断出他的意志和愿望的,这种形式叫默示形式。它具体包含下面几种形式。第四节民事法律行为制度一、民事法律行为概述(四)民事法律行为的形式2.默示形式(1)推定形式。这是指根据行为人实施的行为而推定他的意思表示,如租期届满后,承租人继续交纳房租,出租人接受,由此可推知当事人双方作出了延长租期的法律行为。(2)沉默形式。这是指行为人以不作为方式所作的意思表示,或是他人根据行为人的沉默推定他具有某种意思。沉默只有在法律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双方有约定的情况下,才可以被视为意思表示的形式。第四节民事法律行为制度二、意思表示(一)意思表示的概念与方式民事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核心,意思表示是指向外部表明意欲发生一定私法上效果的意思的行为。意思表示可以采用明示或者默示方式。明示的意思表示是通过语言或文字直接表现表意人的意思表示。默示的意思表示指通过特定行为间接推知行为人的意思表示。第四节民事法律行为制度二、意思表示(二)意思表示的生效意思表示可以分为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和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于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不存在意思表示所针对的相对人,如遗嘱行为、抛弃动产等单方民事法律行为,无相对人。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于表示完成时生效;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又分为对话的意思表示和非对话的意思表示。以对话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相对人知道其内容时生效。以非对话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到达相对人时生效。如订立合同过程中的要约和承诺、债务免除、授予代理权、合同解除等意思表示,均采取到达主义。第四节民事法律行为制度二、意思表示(二)意思表示的生效以非对话方式作出的采用数据电文形式的意思表示,相对人指定特定系统接收数据电文的,该数据电文进入该特定系统时生效;未指定特定系统的,相对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数据电文进入其系统时生效。当事人对采用数据电文形式的意思表示的生效时间另有约定的,按照其约定。以公告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公告发布时生效。第四节民事法律行为制度二、意思表示(三)意思表示的撤回与解释意思表示可以撤回。撤回意思表示的通知应当在意思表示到达相对人前或者与意思表示同时到达相对人。意思表示存在解释问题。根据《民法典》第142条的规定,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解释,应当按照所使用的词句,结合相关条款、行为的性质和目的、习惯以及诚信原则,确定意思表示的含义。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解释,不能完全拘泥于所使用的词句,而应当结合相关条款、行为的性质和目的、习惯以及诚信原则,确定行为人的真实意思。第四节民事法律行为制度三、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与效力(一)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民事法律行为要产生法律效力,首先应当符合民事法律行为的构成要素,即必须具有当事人、意思表示、标的三个要素。一些特别的民事法律行为,除应具备上述三个要素以外,还必须具备其他特殊事实要素,如实践性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还必须有标的物的交付。第四节民事法律行为制度三、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与效力(二)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是指已经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因为符合法律规定的有效要件而取得法律认可的效力。民事法律行为生效,应当具备一定的条件,即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包括实质要件和形式要件。1.民事法律行为有效的实质要件(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2)意思表示真实。(3)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第四节民事法律行为制度三、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与效力(二)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2.民事法律行为有效的形式要件民事法律行为有效的形式要件,是指民事法律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形式方有效。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民事法律行为只要具备实质要件就发生法律效力,但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民事法律行为还需具备形式要件才能发生法律效力。所以形式要件也被称为特别生效要件。根据《民法典》第135条的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采用特定形式的,应当采用特定形式。第四节民事法律行为制度三、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与效力(三)无效民事法律行为1.无效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无效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已经成立,但因欠缺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行为人设立、变更或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意思表示自始确定地、当然地、完全不能发生民事法律效力的行为。2.无效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2)以虚假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3)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4)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民事法律行为。第四节民事法律行为制度三、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与效力(三)无效民事法律行为3.民事法律行为被确认无效的法律后果民事法律行为被确认无效以后,依照《民法典》及有关法律规定,会产生以下法律后果。(1)返还财产。(2)赔偿损失。第四节民事法律行为制度三、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与效力(四)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1.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因不完全符合民事法律行为的发生要件,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或变更的民事法律行为。2.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的种类(1)因重大误解所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因重大误解所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是指行为人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或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发生错误认识,按照通常理解,如果不发生该错误认识,行为人就不会作出相应的意思表示的,人民法院可以认定为《民法典》所称的重大误解。第四节民事法律行为制度三、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与效力(四)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2.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的种类(2)显失公平的民事法律行为。显失公平是指一方当事人利用优势或者利用对方没有经验,致使双方的权利、义务形成时明显违反公平原则的民事法律行为。(3)欺诈、胁迫的民事法律行为。行为人故意告知虚假情况,或者负有告知义务的人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致使当事人基于错误认识作出意思表示的,人民法院可以认定为《民法典》所称的欺诈,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第四节民事法律行为制度三、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与效力(四)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3.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果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的当事人可以通过自己单方的意思表示请求对该民事法律行为予以撤销。撤销权在性质上属于形成权,形成权是指权利人依单方意思表示就能使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与消灭的权利。形成权必须通过行使才能产生效力,权利人虽享有该权利但不行使,不会影响现存的法律关系。当事人的撤销权只能行使一次,当事人享有的撤销权一经行使,即归于消灭。撤销权的行使期间为除斥期间。依照《民法典》第152条的规定,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销权消灭:第四节民事法律行为制度三、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与效力(四)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3.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果(1)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1年内、重大误解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90日内没有行使撤销权;(2)当事人受胁迫,自胁迫行为终止之日起1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3)当事人知道撤销事由后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放弃撤销权。当事人自民事法律行为发生之日起5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的,撤销权消灭。如撤销权人请求撤销该民事法律行为,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查明请求人享有撤销权,即查明该民事法律行为存在可撤销的事由后,应作出撤销的裁决。民事法律行为一经撤销,撤销的效力溯及于行为开始时,发生与无效民事法律行为相同的法律后果。第四节民事法律行为制度三、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与效力(五)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为1.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是指民事法律行为虽已成立,但是否生效处于不确定状态,尚待享有形成权的第三人同意(追认)或拒绝的意思表示来确定其效力的民事法律行为。2.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为的种类(1)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2)无权代理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3)欠缺债权人同意的债务移转行为。第四节民事法律行为制度三、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与效力(五)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为3.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果(1)追认。追认权为形成权,一经行使,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为即转为有效行为,且自始有效。(2)相对人享有催告权。相对人有权催告追认权人于法定期限内予以追认。相对人可以催告法定代理人在30日内予以追认。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视为拒绝追认。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为经催告后,追认权人未于法定期限内予以确认的,视为拒绝追认。第四节民事法律行为制度四、附条件和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一)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1.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在民事法律行为中规定一定的条件,并且把该条件的成就或者不成就作为确定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开始或终止的根据的民事法律行为。2.条件的特点(1)具有未来性,即条件应当是将来发生的事实。(2)具有或然性,即条件必须是将来发生与否不确定的事实。(3)具有意定性,即条件应当是双方当事人依其意志所选择的事实。(4)具有合法性,即条件应当是符合法律规定的事实。(5)具有特定的目的性,即条件应当是约定用于限制民事法律行为之效力的事实。第四节民事法律行为制度四、附条件和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一)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3.条件的种类(1)延缓条件与解除条件。延缓条件又称停止条件,是指如果该条件成就,则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发生。附延缓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虽已成立,但并不立即产生效力,其效力处于停止状态,条件成就后才生效。解除条件是指如果该条件发生,则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终止。附解除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本已生效,只是条件成就后,其效力终止。第四节民事法律行为制度四、附条件和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一)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2)积极条件与消极条件。积极条件又称肯定条件,以发生某种客观事实为条件的内容,即该事实发生为条件成就,不发生为条件不成就。例如,甲、乙约定,如果甲的儿子从外地调回,则甲、乙之间的房屋租赁合同即行终止。消极条件又称否定条件,以不发生某种客观事实为条件的内容,即该事实不发生为条件成就,发生为条件不成就。例如甲、乙约定,如果甲的儿子不从外地调回,则甲、乙之间就续签房屋租赁合同。第四节民事法律行为制度四、附条件和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一)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4.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其效力是否发生或是否消灭,取决于条件成就或不成就。附延缓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在条件成就时发生法律效力;附解除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在条件成就时其效力消灭。条件的成就,就肯定条件来说,就是事实发生;就否定条件来说,就是事实的不发生。当事人负有顺应条件的自然发展而不是加以不正当干预的义务。如果当事人违背此项义务,恶意促成或者阻止条件的成就,法律就要加以干预,拟制条件成就或不成就的效力。《民法典》第159条规定,当事人为自己的利益不正当地阻止条件成就的,视为条件已成就;不正当地促成条件成就的,视为条件不成就。第四节民事法律行为制度四、附条件和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二)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1.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双方当事人在民事法律行为中约定一定的期限,以一定期限的到来决定其效力产生或者消灭的民事法律行为。2.期限的特征(1)期限必须是民事法律行为实施时尚未到来的时日。(2)期限应当是在将来确定发生的,具有未来性。(3)期限必须是当事人约定的,而不是法定的。第四节民事法律行为制度四、附条件和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二)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3.期限的种类根据期限对民事法律行为之效力的作用,可以将期限分为延缓期限和解除期限。延缓期限,又称“始期”,即民事法律行为效力的发生以特定期限的到来为条件,该特定期限即为延缓期限。解除期限,又称“终期”,指已生效的民事法律行为于特定期限到来时效力终止,该特定期限即为解除期限。第四节民事法律行为制度四、附条件和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二)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4.期限的效力(1)期限到来前的效力。1)附始期的民事法律行为,在期限届至前,不生效;而附终期的民事法律行为,在期限届满前,其效力不终止。2)因期限届至而享有利益的当事人取得“利益期待权”,该权利可作为处分行为和继承的标的,并受侵权法的保护。因期限未到来而享有的利益,是为“期限利益”,亦受法律保护。(2)期限到来后的效力。附始期的民事法律行为,在期限届至时,发生效力;而附终期的民事法律行为,当期限届满时,其效力终止。第五节代理制度一、代理的概念与特征代理是指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与第三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直接由被代理人承担的一种法律制度。代理的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代理是代理人在代理权限范围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为民事法律行为;(2)代理人是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代理行为;(3)代理是由代理人独立为民事法律行为,不是由被代理人为民事法律行为;(4)代理人主要实施的是民事法律行为;(5)代理行为直接对被代理人发生效力。第五节代理制度二、代理的适用范围一般认为,代理的适用范围包括:(1)代理各种民事法律行为。(2)代理申请行为,即请求国家有关部门授予某种资格或特许权的行为,如代理专利申请、商标注册等。(3)代理申报行为,即向国家有关部门履行法定的告知义务和给付义务,如代理缴税等。(4)代理诉讼行为,即在民事诉讼、行政诉讼中,代理人以原告、被告或第三人的诉讼代理人身份参加诉讼,维护被代理人的合法权益。这是当事人实现和保护其民事权利的重要方式。第五节代理制度三、代理的种类代理可分为委托代理、法定代理。委托代理又称意定代理或授权代理,是指代理人按照被代理人的委托而进行的代理。《民法典》第165条规定:委托代理授权采用书面形式的,授权委托书应当载明代理人的姓名或者名称、代理事项、权限和期限,并由被代理人签名或者盖章。第164条规定:代理人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职责,造成被代理人损害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代理人和相对人恶意串通,损害被代理人合法权益的,代理人和相对人应当承担连带责任。法定代理是基于法律的直接规定而取得代理权的代理。《民法典》第23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是其法定代理人。第五节代理制度四、代理权代理权,是指代理人基于被代理人的意思表示或法律的直接规定或有关机关的指定,能够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为意思表示或受领意思表示,其法律效果直接归属于被代理人的资格。设定代理权的目的在于扩展被代理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弥补其欠缺。(一)代理权的发生1.基于法律规定而发生2.依本人的授权行为而发生第五节代理制度四、代理权(二)代理权的授予委托代理授权采用书面形式的,授权委托书应当载明代理人的姓名或者名称、代理事项、权限和期间,并由被代理人签名或者盖章。(三)代理权的行使依据《民法典》和有关规定,代理人应在代理权限内行使代理权,并且代理人应亲自行使代理权,不得任意转托他人代理;代理人应积极行使代理权,尽勤勉和谨慎的义务,代理人行使代理权应维护被代理人的利益。第五节代理制度四、代理权(四)代理权的滥用代理权的滥用,是指代理人行使代理权时,违背代理权的设定宗旨和代理行为的基本准则,实施了有损被代理人的利益的行为。滥用代理权的行为因其违背诚实信用原则而被各国法律明确予以禁止。滥用代理权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自己代理自己代理是指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与自己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在自己代理关系中,代理人同时也是第三人,即交易中的相对人。如自然人甲委托乙购买手机,乙以甲的名义与自己订立合同,把自己的手机卖给甲。第五节代理制度四、代理权(四)代理权的滥用2.双方代理双方代理是指代理人在同一民事法律行为中,同时代理该行为的双方当事人为民事法律行为。例如,甲受乙的委托购买电脑,又受丙的委托销售电脑,甲于是以乙、丙双方的名义订立了购销电脑的合同。3.代理人和相对人恶意串通,进行损害被代理人的利益的行为恶意串通是指代理人与相对人共谋实施损害被代理人的利益的行为。《民法典》第164条第2款规定,代理人和相对人恶意串通,损害被代理人合法权益的,代理人和相对人应当承担连带责任。第五节代理制度四、代理权(五)代理权的消灭代理权的消灭,是指代理人与被代理人之间的代理法律关系消灭,代理人不再具有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为民事法律行为的资格。《民法典》第173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委托代理终止:(1)代理期限届满或者代理事务完成;(2)被代理人取消委托或者代理人辞去委托;(3)代理人丧失民事行为能力;(4)代理人或者被代理人死亡;(5)作为代理人或者被代理人的法人、非法人组织终止。第五节代理制度四、代理权(五)代理权的消灭《民法典》第174条规定,被代理人死亡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委托代理人实施的代理行为有效:(1)代理人不知道并且不应当知道被代理人死亡;(2)被代理人的继承人予以承认;(3)授权中明确代理权在代理事务完成时终止;(4)被代理人死亡前已经实施,为了被代理人的继承人的利益继续代理。作为被代理人的法人、非法人组织终止的,参照适用前述规定。《民法典》第175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法定代理终止:(1)被代理人取得或者恢复完全民事行为能力;(2)代理人丧失民事行为能力;(3)代理人或者被代理人死亡;(4)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第五节代理制度五、无权代理无权代理,是指代理人没有代理权,却以本人的名义与第三人进行民事活动。(一)无权代理的种类根据无权代理发生的原因不同,无权代理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行为人自始没有代理权而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代理行为。(2)超越代理权而为代理行为,即代理人虽自始有代理权,但是代理人擅自超越代理权限实施代理行为。(3)代理权终止后仍为代理行为。第五节代理制度五、无权代理(二)无权代理的效力《民法典》第171条规定: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仍然实施代理行为,未经被代理人追认的,对被代理人不发生效力。相对人可以催告被代理人自收到通知之日起30日内予以追认。被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视为拒绝追认。行为人实施的行为被追认前,善意相对人有撤销的权利。撤销应当以通知的方式作出。行为人实施的行为未被追认的,善意相对人有权请求行为人履行债务或者就其受到的损害请求行为人赔偿,但是,赔偿的范围不得超过被代理人追认时相对人所能获得的利益。相对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行为人无权代理的,相对人和行为人按照各自的过错承担责任。第五节代理制度六、表见代理所谓表见代理,是指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的无权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进行的民事法律行为在客观上足以使第三人相信其有代理权而与其为民事法律行为。表见代理应具备以下构成要件:(1)行为人无代理权。(2)第三人有正当理由信赖该无权代理人有代理权。(3)第三人须为善意。(4)行为人与第三人之间所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须具备民事法律行为的一般生效要件和代理行为的表面特征。第五节代理制度六、表见代理表见代理的效力,实际就是代理结果的归属问题。表见代理具有同有权代理一样的效力:表见代理成立后,即在第三人与被代理人之间产生民事法律关系,被代理人应受到表见代理人与第三人之间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的约束,承担由此产生的权利、义务;被代理人不得以无权代理来抗辩,不得以表见代理人具有故意或过失为理由而拒绝承受表见代理的后果,也不得以自己没有过失来抗辩、对抗善意第三人。被代理人承担行为带来的损害后,可以按过错分担原则向表见代理人求偿。执行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工作任务的人员,就其职权范围内的事项,以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的名义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对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发生效力。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对执行其工作任务的人员的职权范围的限制,不得对抗善意相对人。第二章个人独资企业与合伙企业法律制度第一节个人独资企业法律制度一、个人独资企业概述(一)个人独资企业的概念个人独资企业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独资企业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由一个自然人投资,财产为投资人个人所有,投资人以其个人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的营利性的经济组织。(二)个人独资企业的特征个人独资企业具有如下特征:(1)个人独资企业是营利性的经济组织。(2)由一个自然人投资,其财产为投资人个人所有。(3)投资人以其个人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4)个人独资企业是非法人企业。个人独资企业虽然不具有法人资格,但是独立的民事主体,可以自己的名义从事民事活动。第一节个人独资企业法律制度一、个人独资企业概述(三)个人独资企业法的概念个人独资企业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个人独资企业法,是指国家关于个人独资企业的各种法律规范的总称。狭义的个人独资企业法是指1999年8月30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独资企业法》,该法自2000年1月1日起施行。第一节个人独资企业法律制度二、个人独资企业的设立(一)个人独资企业的设立条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独资企业法》(以下简称《个人独资企业法》)第8条,设立个人独资企业应具备以下条件。(1)投资人为一个自然人,且只能是中国公民。投资人必须具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2)有合法的企业名称。(3)有投资人申报的出资。(4)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和必要的生产经营条件。(5)有必要的从业人员。第一节个人独资企业法律制度二、个人独资企业的设立(二)个人独资企业的设立程序(1)提出申请。(2)工商登记。(三)个人独资企业的变更个人独资企业的变更,是指个人独资企业在其存续期间,企业的名称、住所、经营范围等登记事项发生的改变。个人独资企业在其存续期间发生登记事项变更的,应当在作出变更决定之日起15日内依法向市场监督管理机关申请办理变更登记。第一节个人独资企业法律制度三、个人独资企业的事务管理、解散和清算(一)个人独资企业的事务管理1.个人独资企业的投资人(1)个人独资企业的投资人的条件。个人独资企业的投资人为一个具有中国国籍的自然人,且该自然人应具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但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禁止从事营利性活动的人,不得作为投资人申请设立个人独资企业,如国家公务员、法官、检察官等不得作为投资人申请设立个人独资企业。(2)个人独资企业的投资人的权利。投资人的权利不同于个人独资企业的权利。个人独资企业的投资人对本企业的财产依法享有所有权,可以依法进行转让、继承。第一节个人独资企业法律制度三、个人独资企业的事务管理、解散和清算(一)个人独资企业的事务管理(3)个人独资企业的投资人的责任。个人独资企业以其财产清偿债务,当个人独资企业的财产不足以清偿债务时,其投资人应以其个人的其他财产予以清偿。如果个人独资企业的投资人在申请企业设立登记时明确以其家庭共有财产作为出资的,应当依法以家庭共有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第一节个人独资企业法律制度三、个人独资企业的事务管理、解散和清算(一)个人独资企业的事务管理2.个人独资企业的事务管理方式依据《个人独资企业法》第19条第1款的规定,投资人有权自主选择企业事务的管理形式。个人独资企业的事务管理主要有三种方式:(1)自行管理,即由个人独资企业的投资人自行经营管理企业事务。(2)委托管理,即由个人独资企业的投资人委托其他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人负责经营管理企业事务。(3)聘任管理,即个人独资企业的投资人聘用其他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人负责经营管理企业事务。第一节个人独资企业法律制度三、个人独资企业的事务管理、解散和清算(一)个人独资企业的事务管理2.个人独资企业的事务管理方式投资人委托或者聘用他人管理个人独资企业事务,应当与受托人或者被聘用的人签订书面合同,明确委托的具体内容和授予的权利范围。受托人或者被聘用人员的应当履行诚信、勤勉义务,按照与投资人签订的合同负责个人独资企业的事务管理。投资人对受托人或者被聘用人员的职权的限制,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在这里,善意第三人应该指对于投资人对受托人或者被聘用人员的职权的内部限制毫不知情的第三人。第一节个人独资企业法律制度三、个人独资企业的事务管理、解散和清算(一)个人独资企业的事务管理3.受托人或者被聘用的人员在管理个人独资企业事务时的义务受托人或者被聘用的人员应当履行诚信、勤勉义务,按照与投资人签订的合同负责个人独资企业的事务管理。《个人独资企业法》规定,投资人委托或者聘用的管理个人独资企业事务的人员不得从事下列行为:(1)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或者收受贿赂;(2)利用职务或者工作上的便利侵占企业财产;(3)挪用企业的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4)擅自将企业资金以个人名义或者以他人名义开立账户储存;(5)擅自以企业财产提供担保;(6)未经投资人同意,从事与本企业相竞争的业务;第一节个人独资企业法律制度三、个人独资企业的事务管理、解散和清算(一)个人独资企业的事务管理3.受托人或者被聘用的人员在管理个人独资企业事务时的义务(7)未经投资人同意,同本企业订立合同或者进行交易;(8)未经投资人同意,擅自将企业商标或者其他知识产权转让给他人使用;(9)泄露本企业的商业秘密;(10)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4.个人独资企业事务管理的内容(1)财务会计事务管理。(2)用工事务管理。(3)社会保险事务管理。第一节个人独资企业法律制度三、个人独资企业的事务管理、解散和清算(二)个人独资企业的解散个人独资企业的解散,即个人独资企业作为经济实体资格的消灭。根据《个人独资企业法》第26条的规定,个人独资企业出现下列情形之一时,应当解散:(1)投资人决定解散;(2)投资人死亡或者被宣告死亡,无继承人或者继承人决定放弃继承;(3)被依法吊销营业执照;(4)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第一节个人独资企业法律制度三、个人独资企业的事务管理、解散和清算(三)个人独资企业的清算(1)确定清算人。(2)通知和公告债权人。(3)财产清偿顺序。(4)清算期间对投资人的要求。(5)投资人的持续偿债责任。(6)注销登记。第二节合伙企业法律制度一、合伙企业的概念和特征合伙首先体现为合伙人之间的合同关系;在合伙人依照合伙企业法进行登记并取得营业资格后,便体现为合伙企业。合伙企业,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的规定,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在中国境内设立的普通合伙企业和有限合伙企业。合伙企业的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合伙企业是不具有法人资格的营利性的经济组织。(2)普通合伙人对合伙企业的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3)合伙企业的设立和内部管理是以合伙协议为基础的。(4)合伙人共同出资、合伙经营、共享收益、共担风险。第二节合伙企业法律制度二、合伙企业法的适用范围《合伙企业法》第2条第1款规定:“本法所称合伙企业,是指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依照本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的普通合伙企业和有限合伙企业。”但同时该法作出了一些限制性的规定,如第3条规定:“国有独资公司、国有企业、上市公司以及公益性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不得成为普通合伙人。”第二节合伙企业法律制度三、合伙企业的设立程序(一)提交的法律文件(二)核发营业执照第二节合伙企业法律制度四、普通合伙企业(一)普通合伙企业的概念和特征普通合伙企业,是指依照《合伙企业法》在我国境内设立的由各普通合伙人订立合伙协议,共同出资、合伙经营,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并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营利性组织。普通合伙企业具有以下特征:(1)普通合伙企业是两个以上的合伙人共同出资设立的营利性组织。(2)普通合伙企业是由各普通合伙人共同出资、合伙经营、共享收益、共担风险的营利性组织。(3)普通合伙企业不是法人企业。(4)普通合伙人对普通合伙企业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第二节合伙企业法律制度四、普通合伙企业(二)普通合伙企业的设立根据《合伙企业法》的规定,设立普通合伙企业应具备下列条件。1.有2个以上合伙人2.有书面合伙协议3.有合伙人认缴或者实际缴付的出资4.有合伙企业的名称和生产经营场所5.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第二节合伙企业法律制度四、普通合伙企业(三)普通合伙企业的财产1.普通合伙企业财产的构成《合伙企业法他财产,均为合伙企业的财产。可见,合伙企业的财产由三部分构成:合伙人的出资、所有以合伙企业名义取得的收益、依法取得的其他财产。2.普通合伙企业财产的性质普通合伙企业的财产具有独立性、完整性的特征。第二节合伙企业法律制度四、普通合伙企业(三)普通合伙企业的财产3.普通合伙企业财产的使用和管理对合伙企业财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均应当依据全体合伙人的共同意志,因此,合伙企业的财产只能由全体合伙人共同管理和使用。《合伙企业法》第21条第1款规定,除具备法定事由外,在合伙企业进行清算前,合伙人不得请求分割合伙企业的财产。第二节合伙企业法律制度四、普通合伙企业(三)普通合伙企业的财产4.普通合伙企业财产份额的转让和出质(1)合伙企业财产份额的转让。合伙人将其在合伙企业中的全部或部分财产份额转让于他人的行为是合伙企业财产的转让。《合伙企业法》对合伙企业财产份额的转让作了以下限制性规定:1)合伙人之间转让财产份额的限制。合伙企业存续期间,合伙人之间转让在合伙企业中的全部或者部分财产份额时,应当通知其他合伙人。也就是说,当发生合伙人财产份额的内部转让时,不需要经过其他合伙人一致同意,只需要通知其他合伙人即可产生法律效力。第二节合伙企业法律制度四、普通合伙企业(三)普通合伙企业的财产4.普通合伙企业财产份额的转让和出质2)合伙人向合伙人以外的人转让财产份额的限制。除合伙协议另有约定外,合伙企业存续期间,合伙人向合伙人以外的人转让其在合伙企业中的全部或者部分财产份额时,须经其他合伙人一致同意。3)合伙人的优先购买权。合伙人向合伙人以外的人转让其在合伙企业中的财产份额的,在同等条件下,其他合伙人有优先购买权;但是,合伙协议另有约定的除外。第二节合伙企业法律制度四、普通合伙企业(三)普通合伙企业的财产4.普通合伙企业财产份额的转让和出质(2)合伙企业财产份额的出质。《合伙企业法》第25条规定,合伙人以其在合伙企业中的财产份额出质的,须经其他合伙人一致同意;未经其他合伙人一致同意,其行为无效,由此给善意第三人造成损失的,由行为人依法承担赔偿责任。这里的“出质”是指合伙人将其在合伙企业中的财产份额对外提供担保进行质押。第二节合伙企业法律制度四、普通合伙企业(四)普通合伙企业的事务执行1.普通合伙企业事务执行的形式(1)全体合伙人共同执行合伙事务。(2)委托一名或数名合伙人执行合伙事务。(3)各合伙人分别执行合伙事务。第二节合伙企业法律制度四、普通合伙企业(四)普通合伙企业的事务执行2.普通合伙企业事务执行后果的承担执行合伙企业事务的合伙人,对外代表合伙企业,其执行合伙企业事务所产生的收益归全体合伙人,所产生的亏损或者民事责任由全体合伙人承担。被聘任的合伙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在合伙企业授权范围内的行为后果,应由全体合伙人承担;超越合伙企业授权范围从事经营活动,或者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给合伙企业造成损失的,依法应承担赔偿责任。第二节合伙企业法律制度四、普通合伙企业(四)普通合伙企业的事务执行3.普通合伙企业事务的决议办法《合伙企业法》规定:合伙人对合伙企业有关事项作出决议,按照合伙协议约定的表决办法办理。合伙协议未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实行合伙人一人一票并经全体合伙人过半数通过的表决办法。但是对于《合伙企业法》第31条规定的六项事项,除合伙协议另有约定外,应由全体合伙人一致通过。每个合伙人都拥有一票否决权。第二节合伙企业法律制度四、普通合伙企业(四)普通合伙企业的事务执行4.普通合伙人在执行合伙事务中的权利和义务(1)对执行合伙事务享有同等的权利。(2)执行合伙事务的合伙人对外代表合伙企业,即只有执行合伙事务的合伙人才能对外代表合伙企业。(3)不参加执行事务的合伙人的监督权。(4)查阅账簿权。(5)提出异议权。(6)撤销委托执行事务权。第二节合伙企业法律制度四、普通合伙企业(四)普通合伙企业的事务执行4.普通合伙人在执行合伙事务中的权利和义务(1)报告义务。(2)竞业禁止。(3)自己交易禁止。(4)其他损害行为的禁止。第二节合伙企业法律制度四、普通合伙企业(五)普通合伙企业的损益分配普通合伙企业的损益分配包括合伙企业利润的分配及亏损和风险的负担。对于合伙损益分配,《合伙企业法》第33条作了原则性规定,即:合伙企业的利润分配、亏损分担,按照合伙协议的约定办理;合伙协议未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由合伙人协商决定;协商不成的,由合伙人按照实缴出资比例分配、分担;无法确定出资比例的,由合伙人平均分配、分担。合伙协议不得约定将全部利润分配给部分合伙人或者由部分合伙人承担全部亏损。第二节合伙企业法律制度四、普通合伙企业(六)普通合伙企业的对外关系1.普通合伙企业与第三人的关系《合伙企业法》第37条规定,合伙企业对合伙人执行合伙企业事务以及对外代表合伙企业权利的限制,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显然,这里的善意第三人依据诚实信用原则与合伙企业事务执行人进行了交易,并且确信该合伙人是有这项权利的。如果第三人明知该合伙人无此权利,或者依正常的判断应当知道该合伙人无此权利,但第三人仍与该合伙人恶意串通,损害合伙企业的利益,则不属于善意的情形。当执行事务的合伙人给善意第三人造成损失时,合伙企业要对第三人的损失承担责任。合伙企业不能以合伙企业事务执行人没有按照法律或者合伙协议的要求执行事务为由,而拒绝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第二节合伙企业法律制度四、普通合伙企业(六)普通合伙企业的对外关系2.合伙企业的债务清偿与合伙人的关系合伙企业的债务是指在合伙企业存续期间所产生的债务。(1)合伙人的连带清偿责任。《合伙企业法》第38、39条规定,合伙企业对其债务,应先以其全部财产进行清偿;合伙企业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各合伙人承担无限连带责任。(2)合伙人之间的债务分担和追偿。《合伙企业法》第40条规定:合伙人由于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清偿数额超过其亏损分担比例的,有权向其他合伙人追偿。对合伙企业债务,以合伙企业财产清偿时,其不足的部分,由合伙人按照合伙协议约定的比例分担,用其在合伙企业出资以外的财产承担清偿责任。第二节合伙企业法律制度四、普通合伙企业(六)普通合伙企业的对外关系3.合伙人的个人债务清偿与合伙企业的关系关于合伙人的个人债务清偿与合伙企业的关系问题,《合伙企业法》规定了以下三种情况:(1)合伙人发生与合伙企业无关的债务,即合伙人个人负有债务的,相关债权人不得以其债权抵销其对合伙企业的债务。(2)合伙人发生与合伙企业无关的债务,即合伙人个人负有债务的,相关债权人不得代位行使合伙人在合伙企业中的权利。第二节合伙企业法律制度四、普通合伙企业(六)普通合伙企业的对外关系3.合伙人的个人债务清偿与合伙企业的关系(3)合伙人的个人财产不足以清偿其个人所负债务的,该合伙人只能以其从合伙企业中分取的收益用于清偿;债权人也可以依法请求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该合伙人在合伙企业中的财产份额用于清偿,债权人不得自行接管该合伙人在合伙企业中的财产份额。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该财产份额的,应当通知其他合伙人。对该合伙人的财产份额,其他合伙人有优先购买权。其他合伙人未购买,又不同意将该财产份额转让给他人的,应依照《合伙企业法》第51条第1款规定的退伙结算办法为该合伙人办理退伙结算,或者办理削减该合伙人相应财产份额的结算。第二节合伙企业法律制度四、普通合伙企业(七)入伙与退伙入伙与退伙,从合伙企业的角度讲,涉及的是合伙企业的变更问题。1.入伙入伙是指合伙企业存续期间,合伙人以外的第三人加入合伙企业,从而取得合伙人的资格的行为。(1)入伙的条件。《合伙企业法》第43条规定:新合伙人入伙,除合伙协议另有约定外,应当经全体合伙人一致同意,并依法订立书面入伙协议。订立入伙协议时,原合伙人应当向新合伙人如实告知原合伙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第二节合伙企业法律制度四、普通合伙企业(七)入伙与退伙1.入伙(2)入伙的后果。新合伙人入伙后,原则上享有与原合伙人同等的权利和承担同等的责任,但是,入伙协议另有约定的,依照合伙协议的约定执行。《合伙企业法》规定,新合伙人对入伙前合伙企业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第二节合伙企业法律制度四、普通合伙企业(七)入伙与退伙2.退伙退伙是指在合伙企业存续期间,部分合伙人退出合伙企业,从而丧失合伙人资格的行为。(1)退伙的种类。根据原因的不同,合伙人退伙的种类可以分为两种:一是自愿退伙,二是法定退伙。1)自愿退伙,又称声明退伙,是指合伙人基于自愿的意思表示而退出合伙企业的行为。自愿退伙可以分为协议退伙和通知退伙两种。第二节合伙企业法律制度四、普通合伙企业(七)入伙与退伙2.退伙关于协议退伙,《合伙企业法》第45条规定:合伙协议约定合伙期限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伙人可以退伙:A.合伙协议约定的退伙事由出现;B.经全体合伙人一致同意退伙;C.发生合伙人难以继续参加合伙的事由;D.其他合伙人严重违反合伙协议约定的义务。合伙人违反上述规定,擅自退伙的,应当赔偿由此给其他合伙人造成的损失。关于通知退伙,《合伙企业法》第46条规定:合伙协议未约定合伙期限的,合伙人在不给合伙企业事务执行造成不利影响的情况下,可以退伙,但应当提前30天通知其他合伙人。合伙人违反上述规定,擅自退伙的,应当赔偿由此给其他合伙人造成的损失。第二节合伙企业法律制度四、普通合伙企业(七)入伙与退伙2.退伙2)法定退伙,是指合伙人因为出现法律规定的事由而退出合伙企业的行为。法定退伙分为两类:一是当然退伙,二是除名退伙。关于当然退伙,《合伙企业法》第48条规定,合伙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然退伙:A.作为合伙人的自然人死亡或者被依法宣告死亡;B.个人丧失偿债能力;C.作为合伙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或者被宣告破产;D.法律规定或者合伙协议约定合伙人必须具有相关资格而丧失该资格;第二节合伙企业法律制度四、普通合伙企业(七)入伙与退伙2.退伙E.合伙人在合伙企业中的全部财产份额被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合伙人被依法认定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经其他合伙人一致同意,可以依法转为有限合伙人,普通合伙企业依法转为有限合伙企业。其他合伙人未能一致同意的,该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合伙人退伙。退伙事由实际发生之日为退伙生效日。第二节合伙企业法律制度四、普通合伙企业(七)入伙与退伙2.退伙关于除名退伙,《合伙企业法》第49条规定,合伙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其他合伙人一致同意,可以决议将其除名:A.未履行出资义务;B.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给合伙企业造成损失;C.执行合伙事务时有不正当行为;D.发生合伙协议约定的事由。对合伙人的除名决议应当书面通知被除名人。被除名人接到除名通知之日,除名生效,被除名人退伙。被除名人对除名决议有异议的,可以自接到除名通知之日起30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第二节合伙企业法律制度四、普通合伙企业(七)入伙与退伙2.退伙(2)退伙的后果。1)退伙人丧失合伙人资格。退伙人退伙后,其合伙人资格不复存在。2)财产继承。3)退伙结算。4)退伙后的责任承担。第二节合伙企业法律制度四、普通合伙企业(八)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1.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的概念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是指合伙企业中的一个合伙人或者数个合伙人在执业活动中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合伙企业债务的,应当承担无限责任或者无限连带责任,其他合伙人以其在合伙企业中的财产份额为限承担责任;合伙人在执业活动中非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的合伙企业债务以及合伙企业的其他债务,由全体合伙人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普通合伙企业。第二节合伙企业法律制度四、普通合伙企业(八)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2.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的责任形式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的责任形式分为两种。(1)无限责任或者无限连带责任与有限责任相结合。(2)无限连带责任。第二节合伙企业法律制度四、普通合伙企业(八)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3.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合伙人的责任追偿依据《合伙企业法》,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的合伙人在执业活动中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的合伙企业债务,以合伙企业财产对外承担责任后,该合伙人应当按照合伙协议的约定对其给合伙企业造成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4.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的执业风险防范依据《合伙企业法》,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应当建立执业风险基金、办理职业保险。执业风险基金用于偿付合伙人的执业活动造成的债务。执业风险基金应当单独立户管理,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规定。第二节合伙企业法律制度五、有限合伙企业(一)有限合伙企业的概念和特征依据《合伙企业法》第2条第3款和第61条的规定,我国的有限合伙企业是指由有限合伙人和普通合伙人共同组成的,普通合伙人对有限合伙企业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有限合伙人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有限合伙企业的债务承担责任的合伙企业。特征:(1)有限合伙企业的合伙人有普通合伙人和有限合伙人两种,其中至少一人为普通合伙人。(2)有限合伙企业成立的法律基础是合伙协议。(3)普通合伙人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有限合伙人对合伙企业债务只以认缴的出资额为限承担责任。(4)有限合伙企业中的有限合伙人一般不参与合伙企业事务的具体经营管理,而是由普通合伙人从事具体的经营管理。第二节合伙企业法律制度五、有限合伙企业(二)有限合伙企业的成立1.有限合伙企业由2个以上、50个以下合伙人设立2.有限合伙企业至少应当有一个普通合伙人3.有限合伙企业名称中应当标明“有限合伙”字样4.有合伙协议5.出资第二节合伙企业法律制度五、有限合伙企业(三)有限合伙企业的事务执行(1)有限合伙企业由普通合伙人执行合伙事务。(2)执行合伙事务的合伙人可以要求在合伙协议中确定执行事务的报酬及报酬提取方式。(3)有限合伙人的下列行为,不被视为执行合伙事务:1)参与决定普通合伙人入伙、退伙;2)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提出建议;3)参与选择承办有限合伙企业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4)获取经审计的有限合伙企业财务会计报告;5)对于涉及自身利益的情况,查阅有限合伙企业财务会计账簿等财务资料;6)在有限合伙企业中的利益受到侵害时,向有责任的合伙人主张权利或者提起诉讼;7)在执行事务合伙人怠于行使权利时,督促其行使权利或为了本企业的利益以自己的名义提起诉讼;8)依法为本企业提供担保。第二节合伙企业法律制度五、有限合伙企业(四)有限合伙人与本企业交易及竞业自由对于普通合伙人,《合伙企业法》第32条规定了竞业禁止义务。但对于有限合伙人来说,这两项不再是义务,而是特别权利。《合伙企业法》第70条规定,有限合伙人可以同本有限合伙企业进行交易;但是,合伙协议另有约定的除外。也即只要合伙协议没有明确禁止,有限合伙人可以与本合伙企业进行自己交易。《合伙企业法》第71条规定,有限合伙人可以自营或者同他人合作经营与本有限合伙企业相竞争的业务;但是,合伙协议另有约定的除外。也就是说,只要合伙协议没有相反的明确约定,有限合伙人可以进行与本合伙企业相竞争的业务。第二节合伙企业法律制度五、有限合伙企业(五)有限合伙人财产出质、财产份额转让、债务承担及利润分配1.有限合伙人财产的出质普通合伙人出质其财产份额须经其他合伙人一致同意,而对于有限合伙人的出质份额,《合伙企业法》第72条规定,有限合伙人可以将其在有限合伙企业中的财产份额出质,但是,合伙协议另有约定的除外。2.有限合伙人财产份额对外的转让《合伙企业法》第73条规定,有限合伙人可以按照合伙协议的约定向合伙人以外的人转让其在有限合伙企业中的财产份额,但应当提前30日通知其他合伙人。这不同于普通合伙企业的合伙人转让财产份额需要经其他合伙人一致同意。第二节合伙企业法律制度五、有限合伙企业(五)有限合伙人财产出质、财产份额转让、债务承担及利润分配2.有限合伙人财产份额对外的转让有限合伙人财产份额的转让需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依合伙协议的约定进行转让;(2)提前30日通知其他合伙人。因为有限合伙人对外转让自己的财产份额时,其他合伙人是有优先购买权的,所以一定要提前通知其他合伙人,以便确定其他合伙人是否行使优先购买权。第二节合伙企业法律制度五、有限合伙企业(五)有限合伙人财产出质、财产份额转让、债务承担及利润分配3.有限合伙人债务的清偿《合伙企业法》第74条规定,有限合伙人的自有财产不足以清偿其与合伙企业无关的债务的,该合伙人可以将其从有限合伙企业中分取的收益用于清偿;债权人也可以依法请求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该合伙人在有限合伙企业中的财产份额用于清偿。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有限合伙人的财产份额时,应当通知全体合伙人。在同等条件下,其他合伙人有优先购买权。4.有限合伙企业的利润分配有限合伙企业不得将全部利润分配给部分合伙人,但是,合伙协议另有约定的除外。有限合伙企业的合伙协议可以约定,部分合伙人(通常是有限合伙人)享有全部企业利润或者一定期限内的全部利润。第二节合伙企业法律制度五、有限合伙企业(六)有限合伙人入伙与退伙1.有限合伙人入伙的债务承担《合伙企业法》第77条规定,新入伙的有限合伙人对入伙前有限合伙企业的债务,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承担责任。有限合伙人对有限合伙企业的债务承担与普通合伙人对普通合伙企业的债务承担是不同的:前者只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有限合伙企业的债务承担责任,所以新入伙的有限合伙人对于入伙前有限合伙企业的债务只能以他认缴的出资额为限承担责任。第二节合伙企业法律制度五、有限合伙企业(六)有限合伙人入伙与退伙2.有限合伙人的退伙(1)当然退伙的情形。1)作为有限合伙人的自然人死亡、被依法宣告死亡;2)作为有限合伙人的法人及非法人组织被依法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或者依法被宣告破产;3)法律规定或者合伙协议约定,合伙人必须具有相关资格,然而丧失了该资格;4)合伙人在合伙企业中的全部财产份额被法院强制执行。(2)不得被退伙的情形。由于有限合伙人对有限合伙企业只进行投资,而不执行企业事务,所以,如果作为有限合伙人的自然人在有限合伙企业存续期间丧失了民事行为能力,并不会因此影响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那么,其他合伙人不能以此为理由,要求其退伙。第二节合伙企业法律制度五、有限合伙企业(六)有限合伙人入伙与退伙3.有限合伙人资格的继受有限合伙企业存续期间,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变化,有限合伙人作为独立民事主体的资格可能不复存在,那么他/它在有限合伙企业中的相关权利也就只能由他/它的继承人或者权利继受人依法取得。作为有限合伙人的自然人死亡、被依法宣告死亡,或者作为有限合伙人的法人及非法人组织终止时,其继承人或者权利继受人可以依法取得该有限合伙人在有限合伙企业中的资格。发生资格继受的情形包括:(1)作为有限合伙人的自然人死亡;(2)作为有限合伙人的自然人被依法宣告死亡;(3)作为有限合伙人的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终止。第二节合伙企业法律制度五、有限合伙企业(六)有限合伙人入伙与退伙4.有限合伙人退伙后责任的承担有限合伙人退伙后,对于基于其退伙前的原因发生的有限合伙企业债务,以其退伙时从有限合伙企业中取回的财产为限承担责任。第二节合伙企业法律制度五、有限合伙企业(七)有限合伙人的表见代理和无权代理第三人有理由相信有限合伙人为普通合伙人并与其交易的,该有限合伙人对该笔交易承担与普通合伙人同样的责任。此即为有限合伙人的表见代理。有限合伙人未经授权以有限合伙企业名义与他人进行交易,给有限合伙企业或者其他合伙人造成损失的,该有限合伙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此即为有限合伙人的无权代理。第二节合伙企业法律制度五、有限合伙企业(八)合伙人形态的转化1.形态转化依照《合伙企业法》的规定,除非合伙协议另有约定,有限合伙人转变为普通合伙人,或普通合伙人转变为有限合伙人的,应当经全体合伙人一致同意。合伙人转变其身份,势必对其他合伙人和有限合伙企业的利益产生影响,因此有限合伙企业两类合伙人的转变,除合伙协议另有约定外,应当经过全体合伙人的一致同意。第二节合伙企业法律制度五、有限合伙企业(八)合伙人形态的转化2.转化后的债务承担有限合伙人转变为普通合伙人的,对于其作为有限合伙人期间有限合伙企业发生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普通合伙人转变为有限合伙人的,对于其作为普通合伙人期间有限合伙企业发生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第二节合伙企业法律制度六、合伙企业的解散、清算(一)合伙企业的解散合伙企业解散,是指因发生法律规定的事由而使合伙企业归于消灭。《合伙企业法》第85条规定,合伙企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解散:(1)合伙期限届满,合伙人决定不再经营;(2)合伙协议约定的解散事由出现;(3)全体合伙人决定解散;(4)合伙人已不具备法定人数满30天;(5)合伙协议约定的合伙目的已经实现或者无法实现;(6)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或者被撤销;(7)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原因。第二节合伙企业法律制度六、合伙企业的解散、清算(二)合伙企业的清算合伙企业解散的,应当进行清算。合伙企业的清算,是指清理合伙企业的债权、债务,了结尚未完结的事务,使合伙关系终止,合伙企业归于消灭的行为。《合伙企业法》规定的关于清算的程序规则如下。1.确定清算人清算人由全体合伙人担任;经全体合伙人过半数同意,可以自合伙企业解散事由出现后15日内指定一个或者数个合伙人,或者委托第三人担任清算人。第二节合伙企业法律制度六、合伙企业的解散、清算(二)合伙企业的清算自合伙企业解散事由出现之日起15日内未确定清算人的,合伙人或者其他利害关系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指定清算人。这里的其他利害关系人指的是这个合伙企业的债权人,他们与该合伙企业有利害关系。2.通知和公告债权清算人自被确定之日起10日内将合伙企业解散事项通知债权人,并于60日内在报纸上公告。债权人应当自接到通知之日起30日内,未接到通知的自公告之日起45日内,向清算人申报债权。债权人申报债权,应当说明债权的有关事项,并提供证明材料。清算人应当对债权进行登记。清算期间,合伙企业存续,但不得开展与清算无关的经营活动。第二节合伙企业法律制度六、合伙企业的解散、清算(二)合伙企业的清算3.清算人的职责在清算期间,清算人代表合伙企业进行各种活动,主要有以下几项:(1)清理合伙企业财产,分别编制资产负债表和财产清单;(2)处理与清算有关的合伙企业未了结事务;(3)清缴所欠税款;(4)清理债权、债务;(5)处理合伙企业清偿债务后的剩余财产;(6)代表合伙企业参加诉讼或者仲裁活动。第二节合伙企业法律制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