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总论)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_第1页
刑法(总论)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_第2页
刑法(总论)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_第3页
刑法(总论)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_第4页
刑法(总论)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刑法(总论)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章节答案2024年试论述刑法的人权保障机能及其与刑法法益保护机能之间的关系。

答案:参见PPT试论述刑法的行为规制机能

答案:参见Ppt1、简述红皮书与黄皮书对刑法概念界定的区别

答案:参见PPT6、从对刑法解释的效力进行分类,下列哪些主体可以成为司法解释的主体:

答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4、关于刑法解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20190132】

答案:A.将虐待罪的对象“家庭成员”解释为包括保姆

在内,属于类推解释;D.根据论理解释,倒卖文物罪中倒卖是指以牟利为目的,买入或者买出国家禁止经营文物4、关于刑法及司法解释的时间效力,下列选项正确的有?【20180164】

答案:A.甲在

2010

年受贿

500

万,2016

年司法解释规

定受贿罪“数额特别巨大”的标准为

300

万元,2017

年司法解释规定受贿罪“数额特别巨大”的标准为

600

万元,甲在

2018

年被抓获,应适用新的司法解释,

不能认定为受贿“数额特别巨大”;B.2016年司法解释规定了受贿罪的数额标准,乙于

2015

年至

2018

年连续多次受贿,乙的所有受贿行

为均可以适用该司法解释3、①对于同一刑法条文中的同一概念,既可以进行文理解释也可以进行论理解释②一个解释者对于同一刑法条文的同一概念,不可能同时既作扩大解释又作缩小解释③刑法中类推解释被禁止,扩大解释被允许,但扩大解释的结论也可能是错误的④当然解释追求结论的合理性,但并不必然符合罪刑法定原则关于上述4句话的判断,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2011年试卷二第51题)

答案:A.第①句正确,第②③④句错误;B.第①②句正确,第③④句错误;C.第①③句正确,第②④句错误2.关于刑法解释,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2015年试卷二第51题)

答案:

B.《刑法》对抢劫罪与强奸罪的手段行为均使用了“暴力、胁迫”的表述,且二罪的法定刑相同,故对二罪中的“暴力、胁迫”应作相同解释

;

C.既然将为了自己饲养而抢劫他人宠物的行为认定为抢劫罪,那么,根据当然解释,对为了自己收养而抢劫他人婴儿的行为更应认定为抢劫罪,否则会导致罪刑不均衡;D.对中止犯中的“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既可解释为自动采取措施使得犯罪结果未发生;也可解释为自动采取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有效措施,而不管犯罪结果是否发生根据有关司法解释,关于利用互联网实施的犯罪行为,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2017年试卷二第51题)

答案:A.在网络上建立赌博网站的,属于开设赌场;B.通过网络传播淫秽视频的,属于传播淫秽物品;C.在网络上传播电子盗版书的,属于复制发行他人文字作品;D.盗用他人网络账号、密码上网,造成他人电信资费损失的,属于盗窃他人财物11、关于刑法解释,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20180121】

答案:D.将刑法第

111

条(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

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中“情报”解释为“关

系国家安全和利益、尚未公开或者依照有关规定不应

公开的事项”,属于缩小解释10.关于刑法用语的解释,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根据2014年试卷二第3题改编)

答案:

B.按照同类解释规则,对于刑法分则条文在列举具体要素后使用的“等”、“其他”用语,应按照所列举的内容、性质进行同类解释

9.关于刑法解释,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2013年试卷二第3题)

答案:A.学理解释中的类推解释结论,纳入司法解释后不属于类推解释8、根据《刑法》第111条的规定,为境外的机构、组织、人员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或者情报的,构成犯罪。司法解释将其中的"情报"解释为"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尚未公开或者依照有关规定不应公开的事项"。这一解释属于下列何种解释?(2008年延期考试试卷二第1题)

答案:D.缩小解释7、①立法解释是由立法机关作出的解释,既然立法机关在制定法律时可以规定"携带凶器抢夺的"以抢劫罪论处,那么,立法解释也可以规定"携带凶器盗窃的,以抢劫罪论处"。②当然,立法解释毕竟是解释,所以,立法解释不得进行类推解释。③司法解释也具有法律效力,当司法解释与立法解释相抵触时,应适用新解释优于旧解释的原则。④不过,司法解释的效力低于立法解释的效力,所以,立法解释可以进行扩大解释,司法解释不得进行扩大解释。关于上述四句话正误的判断,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08年试卷二第20题)

答案:B.第②句正确,其他错误6、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根据2006年试卷二第20题改编)

答案:D.将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中的"情报"解释为"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尚未公开或者依照有关规定不应公开的事项",属于缩小解释5、下列表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答案:C、刑法规范就是刑法法条4、关于刑法解释的说法,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09年试卷二第1题)

答案:D.将信用卡诈骗罪中的"信用卡"解释为"具有消费支付、信用贷款、转账结算、存取现金等全部功能或者部分功能的电子支付卡",属于类推解释3、下面哪个选项不属于对刑法机能的表述?

答案:D、刑法的调整具有谦抑性和最后手段性2、从应然角度对刑法进行研究而形成的学科,称为什么?

答案:A、刑法哲学

1.1997年3月刑法修订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颁布了几个单行刑法和几个刑法修正案?(根据2005试卷二第1题修改)

答案:C.一个单行刑法和十一个修正案

关于罪刑法定原则的论述题(2008年司法考试试卷四第7题论述题,本题25分)

案例一:2005年9月15日,B市的家庭主妇张某在家中利用计算机ADSL拨号上网,以E话通的方式,使用视频与多人共同进行"裸聊"被公安机关查获。对于本案,B市S区检察院以聚众淫乱罪向S区法院提起公诉,后又撤回起诉。案例二:从2006年11月到2007年5月,Z省L县的无业女子方某在网上从事有偿"裸聊","裸聊"对象遍及全国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电脑上查获的聊天记录就有300多人,网上银行汇款记录1000余次,获利2.4万元。对于本案,Z省L县检察院以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起诉,L县法院以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判处方某有期徒刑6个月,缓刑1年,并处罚金5000元。关于上述两个网上"裸聊"案,在司法机关处理过程中,对于张某和方某的行为如何定罪存在以下三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应定传播淫秽物品罪(张某)或者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方某);第二种意见认为应定聚众淫乱罪;第三种意见认为"裸聊"不构成犯罪。[1]问题1:以上述两个网上"裸聊"案为例,从法理学的角度阐述法律对个人自由干预的正当性及其限度问题2:根据罪刑法定原则,评述上述两个网上"裸聊"案的处理结果答题要求:1.在综合分析基础上,提出观点并运用法学知识阐述理由;2.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严谨,文字通顺;3.不少于500字,不必重复案情。

问题:根据罪刑法定原则,评述上述两个网上"裸聊"案的处理结果。[2]《刑法》参考条文:第3条、第363条第1款,第364条第1款、第301条第1款、第367条。

答案:案例一中张某的行为不构成聚众淫乱罪,这是因为聚众淫乱是指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群奸群宿,这里的“淫乱”应当是指多人同时发生性关系。而网上裸聊未发生性关系,所以不构成聚众淫乱。因此,该检察院的做法是正确的。张某的行为是否构成传播淫秽物品罪或者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关键在于张某是否与不特定或者多数人进行“裸聊”,而且还要看“裸聊”中裸露的部位,如果张某是在与不特定或者多数人进行裸聊,而且是全身裸露,由于这种“裸聊”是通过视频进行了,将自己用视频拍摄下来的载有裸露身体的图片,通过网络视频传播给社会上不特定或者多数人,可以认定为传播淫秽影片、音像或者图片的行为,构成了传播淫秽物品罪,如果张某主观上是为了牟利的目的,可以认定为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案例二中方某的行为可以认定为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因为从题目所给的信息来看,方某是与不特定的多数人进行网络视频“裸聊”,并且获利,其“裸聊”的行为也是通过影片、音像或者图片来进行的,这种行为有伤社会风化,侵犯了社会有关性的公序良俗,具有法益侵害性,应该认定为犯罪,因此,该法院的做法是正确的。对此,张明楷教授也认为,这种通过裸聊的方式,将自己裸露身体的图像通过电脑传送给他人,其裸露图像也是一种淫秽图片,属于淫秽物品,可以认定为传播淫秽物品罪。[1]当然,有学者从罪刑法定原则的立场出发,认为形式理性与实质理性之间往往存在着矛盾冲突,在法治刑法中形式理性是最重要的,即形式判断应优于实质判断,从而避免把法律没有规定的行为入罪,并基于这种理念主张对刑法条文进行形式上的解释,认为上述“裸聊”行为均不构成传播淫秽物品罪或者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因为裸聊传播的是一种信息,不是物品,因此,也就谈不上淫秽物品。[2]但笔者认为,裸聊除了传递一些淫秽信息外,还传递一些动态的裸体照片。从这个角度来看,传递动态的裸体照片无异于传递淫秽物品,因此,不管是从形式解释的角度,还是从实质解释的角度,认定为传递淫秽物品罪也是妥当的。具体判断方法,在认定裸聊行为符合构成要件的前提下,再对裸聊行为结合刑法条文进行实质性的解释,通过考查刑法条文的规范目的,对刑法条文中的有关法律术语进行适当的扩张解释。而事实上,针对社会上不特定或者多数人的“裸聊”行为,其传播速度以及造成的社会危害并不亚于一般的传播淫秽物品罪,应当将那些与社会上不特定或者多数人的“裸聊”行为认定为传播淫秽物品罪或者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当然,如果是特定的、少数的成年人之间基于自己的同意进行秘密的“裸聊”,不构成犯罪,因为这是成年人之间行使性的自我决定权的表现,如果把这种行为也认定为犯罪,就会侵犯公民有关性的自我决定权(自由权),违背了罪刑法定原则所追求的保障人权的基本精神。1.某民法典第一条规定:"民事活动,法律有规定的,依照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依照习惯;没有习惯的,依照法理。"(2006年试卷四第6题论述题,本题35分)[1]请:1.比较该条规定与刑法中"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原则的区别及理论基础;2.从法的渊源的角度分析该条规定的涵义及效力根据;3.从法律解释与法律推理的角度分析该条规定在法律适用上的价值与条件。答题要求:1.在上述3个问题中任选其一作答,或者自行选择其他角度作答;2.在分析、比较、评价的基础上,提出观点并运用法学知识阐述理由;3.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严谨,文字通顺;4.不少于600字。

答案:根据这一条的规定,站在法官的角度而言,对任何民事活动,都不得由于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就不受理或不作出判决。在《法国民法典》中,就明确规定:法官不得由于法律没有规定而拒绝受理案件,违者要受到处罚的。所以,当法官面临着一个民事案件,如果法律没有规定的,依照习惯;没有习惯的,依照法理,总之,民法基本原则具有扩张机能,可以作为法官判案的根据,当某个案件民法规范没有规定时,法官必须从民法的基本原则中引申出实质性的判断,并根据自己的自由裁量权和正义良心的理念作出公平和公正的判决。而对某一行为而言,由于罪刑法定的价值内涵在于限定司法机关的权力,法官认定某行为构成犯罪必须根据刑法的具体规范,而不能引用刑法的基本原则,此时就要求法官在认定犯罪的时候要有明确的刑法规范,而不能做出超越法律的实质判断,所以,只要刑法没有规定某个行为是犯罪,就不能根据自己的自由裁量权作出判决,哪怕这个行为罪大恶极,这正是刑法具有保障人权的机能的体现,也是刑法规范(公法)和民法规范(私法)的重大区别。正是这样,决定了刑法是一个相对封闭式的规则体系,而民法是一个开放式的规则体系。而站在民众的角度,由于民法作为私法,是权利性规范体系,只要法律没有禁止,公民都是可以自由活动,而且公民也是按照民法的规定来从事日常的民事活动。相反,刑法是公法,其主要目的是限制国家的公权力,国民的活动同样只要没有违背刑法的规定,就不应该受到处罚。总之,民法是一个针对公民权利的开放的规则体系,公民的活动范围比较广泛,其灵魂和思想是“私法自治或者意思自治”,而刑法主要是针对国家的封闭规则体系,其灵魂思想在于限制国家刑罚权的滥用,保障人权。只要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国家就不能任意处罚公民,公民的自由也同样得到了保障。因此,在法治社会中,始终要牢牢记住:“对公权力,法无明文规定(授权)的,不得行使之(法无授权不可为)。对于私权利,法无明文禁止(限制)的,不得惩罚之.下列关于罪刑相适应原则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2005年试卷二第51题)

答案:B.罪刑相适应原则要求刑事立法制定合理的刑罚体系;C.罪刑相适应原则要求刑罚与犯罪性质、犯罪情节和罪犯的人身危险性相适应;D.罪刑相适应原则要求在行刑中合理地运用减刑、假释等制度关于罪刑法定原则与刑法解释,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2016年试卷二第51题)

答案:A.对甲法条中的“暴力”作扩大解释时,就不可能同时再作限制解释,但这并不意味着对乙法条中的“暴力”也须作扩大解释;

D.对刑法分则条文的解释,必须同时符合两个要求:一是不能超出刑法用语可能具有的含义,二是必须符合分则条文的目的1.下列哪些选项不违反罪刑法定原则?(2014年试卷二第51题)

答案:

A.将明知是痴呆女而与之发生性关系导致被害人怀孕的情形,认定为强奸“造成其他严重后果”

;

C.将重度醉酒后在高速公路超速驾驶机动车的行为,认定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D.《刑法》规定了盗窃武装部队印章罪,未规定毁灭武装部队印章罪。为弥补处罚漏洞,将毁灭武装部队印章的行为认定为毁灭“国家机关”印章关于公平正义理念与罪刑相适应原则的关系,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2014年试卷二第1题)

答案:C.根据案件特殊情况,为做到罪刑相适应,促进公平正义,可由最高法院授权下级法院,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8.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罪刑法定原则的关系有以下观点:(2013年试卷二第2题)①罪刑法定的思想基础是民主主义与尊重人权主义,具备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②罪刑法定既约束司法者,也约束立法者,符合依法治国理念的基本要求③罪刑法定的核心是限制国家机关权力,保障国民自由,与执法为民的理念相一致④罪刑法定是依法治国理念在刑法领域的具体表现关于上述观点的正误,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答案:D.第①②③④句均正确7.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罪刑法定的表述,下列哪一理解是不准确的?(2011年试卷二第1题)

答案:D.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网民对根据《刑法》规定作出的判决持异议时,应当根据民意判决6.甲男与乙女于某日中午公开在某公园内发生性关系,引起游客的极大愤慨,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对甲、乙的行为应如何认定?(2000年试卷二第25题)

答案:

D.无罪5.关于罪刑法定原则有以下观点:(2012试卷二第3题)①罪刑法定只约束立法者,不约束司法者;②罪刑法定只约束法官,不约束侦查人员③罪刑法定只禁止类推适用刑法,不禁止适用习惯法;④罪刑法定只禁止不利于被告人的事后法,不禁止有利于被告人的事后法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答案:C.第④句正确,第①②③句错误3.我国刑法规定了_____法定原则,_____法定原则的经典表述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刑法同时规定了_____相适应原则,即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_____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在这段话的空格中:(根据2005试卷二第2题改编)

答案:A.3处填写"罪刑",1处填写"罪行"

2.关于罪刑法定原则,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06年试卷二第1题)

答案:C.罪刑法定原则禁止不利于行为人的溯及既往,但允许有利于行为人的溯及既往1.关于罪刑法定原则及其内容,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04年试卷二第16题)

答案:C.罪刑法定原则禁止适用不利于行为人的事后法,但不禁止适用有利于行为人的事后法简述我国刑法中规定的属地原则

答案:参考教材关于刑法及司法解释的时间效力,下列选项正确的有?【20180164】

答案:A.甲在

2010

年受贿

500

万,2016

年司法解释规

定受贿罪“数额特别巨大”的标准为

300

万元,2017

年司法解释规定受贿罪“数额特别巨大”的标准为

600

万元,甲在

2018

年被抓获,应适用新的司法解释,

不能认定为受贿“数额特别巨大”;B.2016年司法解释规定了受贿罪的数额标准,乙于

2015

年至

2018

年连续多次受贿,乙的所有受贿行

为均可以适用该司法解释关于刑事管辖权,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2007年试卷二第51题)

答案:A.甲在国外教唆陈某到中国境内实施绑架行为,中国司法机关对甲的教唆犯罪有刑事管辖权;

B.隶属于中国某边境城市旅游公司的长途汽车在从中国进入E

国境内之后,因争抢座位,F

国的汤姆一怒之下杀死了G

国的杰瑞。对汤姆的杀人行为不适用中国刑法;D.外国人丁在中国领域外对中国公民犯罪的,即使按照中国刑法的规定,该罪的最低刑为

3

年以上有期徒刑,也可能不适用中国刑法下列哪些犯罪行为应实行属地管辖原则?(2005试卷二第56题)

答案:A.外国人乘坐外国民航飞机进入中国领空后实施犯罪行为;C.外国人乘坐中国民航飞机进入法国领空后实施犯罪行为下列关于中国刑法适用范围的说法哪些是错误的?(2004年试卷二第56题)

答案:A.甲国公民汤姆教唆乙国公民约翰进入中国境内发展黑社会组织。即使约翰果真进入中国境内实施犯罪行为,也不能适用中国刑法对仅仅实施教唆行为的汤姆追究刑事责任;B.中国公民赵某从甲国贩卖毒品到乙国后回到中国。由于赵某的犯罪行为地不在中国境内,行为也没有危害中国的国家或者国民的利益,所以,不能适用中国刑法;C.A国公民丙在中国留学期间利用暑期外出旅游,途中为勒索财物,将B国在中国的留学生丁某从东北某市绑架到C国,中国刑法可以依据保护管辖原则对丙追究刑事责任关于刑法的管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2020)

答案:D.保护性管辖适用的前提是这种行为在犯罪地国家也构成犯罪2.关于刑事司法解释的时间效力,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17年试卷二第1题))

答案:B.行为时无相关司法解释,新司法解释实施时正在审理的案件,应当依新司法解释办理1.《刑法修正案(八)》于2011年5月1日起施行。根据《刑法》第12条关于时间效力的规定,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2013年试卷二第4题)

答案:C.2011年4月30日前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的,适用修正后的刑法条文某外国商人甲在我国领域内犯重婚罪,对甲应如何处置?(2005年试卷二第3题)

答案:A.适用我国刑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试论述你支持哪一种犯罪构成理论并说明理由

答案:参考教材(红皮书、黄皮书、以及付立庆著《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周光权著《刑法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简述犯罪的特征

答案:参考教材对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有:

答案:犯罪对象;行为手段;行为的时间、地点;行为造成的危害结果《刑法》第246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关于本条的理解,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2012年试卷二第51题)

答案:A.“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属于客观的构成要件要素;B.“他人”属于记述的构成要件要素;C.“侮辱”、“诽谤”属于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D.“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属于相对确定的法定刑《刑法》第三百八十九条第一款规定:"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的,是行贿罪。"同条第三款规定:"因被勒索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没有获得不正当利益的,不是行贿。"关于上述规定,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2008年延期考试试卷二第51题)

答案:

B."不正当利益"是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C."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是客观的构成要件要素、积极的构成要件要素;

D.第三款规定的内容,属于消极的构成要件要素关于构成要件要素的分类,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2008年试卷二第51题)

答案:A.贩卖淫秽物品牟利罪中的"贩卖"是记述的构成要件要素,"淫秽物品"是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C.强制猥亵妇女罪中的"妇女"是记述的构成要件要素,"猥亵"是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D.抢劫罪的客观构成要件要素是成文的构成要件要素,"非法占有目的"是不成文的构成要件要素下列分类,不属于理论上对犯罪分类的选项是:

答案:亲告罪与非亲告罪下列不属于犯罪构成特征的是

答案:犯罪构成为认定犯罪提供了规格和标准以下关于犯罪本质的界定,错误的是

答案:犯罪是法律类型化了的行为关于构成要件要素,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2014年试卷二第4题)

答案:D.“国家工作人员”是受贿罪的主体要素、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主观的构成要件要素简述不作为犯

答案:见ppt/star3/origin/75fe129b137f5734afa3768668909619.png

答案:见PPt简述危害行为

答案:见PPT下列哪些属于对孕妇的处遇原则

答案:不得适用死刑;符合缓刑条件的,应当适用缓刑下列哪种情况属于减轻刑事责任能力

答案: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八周岁人的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又聋又哑的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刑罚处罚;盲人犯罪的,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刑罚处罚;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犯罪,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关于因果关系,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2017年试卷二第52题)

答案:A.甲以杀人故意用铁棒将刘某打昏后,以为刘某已死亡,为隐藏尸体将刘某埋入雪沟,致其被冻死。甲的前行为与刘某的死亡有因果关系;B.乙夜间驾车撞倒李某后逃逸,李某被随后驶过的多辆汽车辗轧,但不能查明是哪辆车造成李某死亡。乙的行为与李某的死亡有因果关系;C.丙将海洛因送给13周岁的王某吸食,造成王某吸毒过量身亡。丙的行为与王某的死亡有因果关系;D.丁以杀害故意开车撞向周某,周某为避免被撞跳入河中,不幸溺亡。丁的行为与周某的死亡有因果关系关于因果关系,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2015年试卷二第53题)

答案:

C.甲夜晚驾车经过无照明路段时,不小心撞倒丙后继续前行,随后的乙未注意,驾车从丙身上轧过。即使不能证明是甲直接轧死丙,也必须肯定甲的行为与丙的死亡之间有因果关系

;D.甲、乙等人因琐事与丙发生争执,进而在电梯口相互厮打,电梯门受外力挤压变形开启,致丙掉入电梯通道内摔死。虽然介入了电梯门非正常开启这一因素,也应肯定甲、乙等人的行为与丙的死亡之间有因果关系关于因果关系的认定,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2013年试卷二第52题)

答案:A.甲、乙无意思联络,同时分别向丙开枪,均未击中要害,因两个伤口同时出血,丙失血过多死亡。甲、乙的行为与丙的死亡之间具有因果关系;B.甲等多人深夜追杀乙,乙被迫跑到高速公路上时被汽车撞死。甲等多人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具有因果关系;C.甲将妇女乙强拉上车,在高速公路上欲猥亵乙,乙在挣扎中被甩出车外,后车躲闪不及将乙轧死。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关于因果关系,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2008年试卷二第52题)

答案:B.乙以杀人故意瞄准李某的头部开枪,但打中了李某的胸部(未打中心脏)。由于李某是血友病患者,最后流血不止而死亡。乙的行为与李某的死亡之间没有因果关系;C.丙与同伙经预谋后同时向王某开枪,同伙射击的子弹打中王某的心脏,致王某死亡。由于丙射击的子弹没有打中王某,故丙的行为与王某的死亡之间没有因果关系;D.丁以杀人故意对赵某实施暴力,导致赵某遭受濒临死亡的重伤。赵某在医院接受治疗时,医生存在一定过失,未能挽救赵某的生命。丁的行为与赵某的死亡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关于不作为犯罪,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2015年试卷二第52题)

答案:A.儿童在公共游泳池溺水时,其父甲、救生员乙均故意不救助。甲、乙均成立不作为犯罪

;

C.甲在火灾之际,能救出母亲,但为救出女友而未救出母亲。如无排除犯罪的事由,甲构成不作为犯罪;D.甲向乙的咖啡投毒,看到乙喝了几口后将咖啡递给丙,因担心罪行败露,甲未阻止丙喝咖啡,导致乙、丙均死亡。甲对乙是作为犯罪,对丙是不作为犯罪关于不作为犯罪,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2013年试卷二第51题)

答案:B.甲为县公安局长,妻子乙为县税务局副局长。乙在家收受贿赂时,甲知情却不予制止。甲的行为不属于不作为的帮助,不成立受贿罪共犯;D.甲将弃婴乙抱回家中,抚养多日后感觉麻烦,便于夜间将乙放到菜市场门口,期待次日晨被人抱走抚养,但乙被冻死。甲成立不作为犯罪关于不作为犯罪,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2011年试卷二第52题)

答案:A.宠物饲养人在宠物撕咬儿童时故意不制止,导致儿童被咬死的,成立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C.父母能制止而故意不制止未成年子女侵害行为的,可能成立不作为犯罪;D.荒山狩猎人发现弃婴后不救助的,不成立不作为犯罪关于不作为犯罪,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2010年试卷二第52题)

答案:B.甲盗伐树木时砸中他人,明知不立即救治将致人死亡,仍有意不救。甲不救助伤者的行为构成不作为犯罪;

C.甲带邻居小孩出门,小孩失足跌入粪塘,甲嫌脏不愿施救,就大声呼救,待乙闻声赶来救出小孩时,小孩死亡。甲不及时救助的行为构成不作为犯罪;D.甲乱扔烟头导致所看仓库起火,能够扑救而不救,迅速逃离现场,导致火势蔓延财产损失巨大。甲不扑救的行为构成不作为犯罪下列哪些选项成立不作为犯罪?(2008年延期考试试卷二第52题)

答案:B.成年人乙带邻居小孩出去游玩,小孩溺水,乙发现后能够救助而不及时抢救,致使小孩被淹死;C.丙重男轻女,认为女儿不能延续香火,将年仅1岁的女儿抱到火车站,放在长椅上后匆匆离开。因为天冷,等警察发现女孩将其送到医院时,女孩已经死亡关于不作为犯,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2007年试卷二第59题)

答案:A.刑法规定,依法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丢失枪支不及时报告,造成严重后果的构成犯罪。该罪以不

报告为成立条件,属于不作为犯罪;C.遗弃罪是一种不履行扶养义务的行为,属于不作为犯罪梁某与好友强某深夜在酒吧喝酒。强某醉酒后,钱包从裤袋里掉到地上,梁某拾后见钱包里有5000元现金就将其隐匿。强某要梁某送其回家,梁某怕钱包之事被发现,托辞拒绝。强某在回家途中醉倒在地,被人发现时已冻死。关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2007年试卷二第52题)

答案:A.梁某占有财物的行为构成盗窃罪

;D.梁某对强某的死亡不构成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关于单位犯罪,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2015年试卷二第54题)

答案:A.就同一犯罪而言,单位犯罪与自然人犯罪的既遂标准完全相同;D.公司被吊销营业执照后,发现其曾销售伪劣产品20万元。对此,应追究相关自然人销售伪劣产品罪的刑事责任关于单位犯罪,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2010年试卷二第53题)

答案:单位只能成为故意犯罪的主体,不能成为过失犯罪的主体;

单位犯罪时,单位本身与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直接责任人员构成共同犯罪;对单位犯罪一般实行双罚制,但在实行单罚制时,只对单位处以罚金,不处罚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与直接责任人员;对单位犯罪只能适用财产刑,既可能判处罚金,也可能判处没收财产关于单位犯罪,下列选项错误的是:(2008年延期考试试卷二第92题)

答案:A.甲注册某咨询公司后一直亏损,后发现为他人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可以盈利,即以此为主要业务,该行为属于咨询公司单位犯罪;C.丙虚报注册资本成立进出口公司,主要从事正当业务经营,后经公司股东集体讨论,以公司的名义走私汽车,利益均分。由于该进出口公司成立时不符合法律规定,该走私行为属于个人犯罪;D.丁等5名房地产公司领导以公司名义非法经营烟草业务,所得利益归5人均分。该行为属于单位犯罪2.下列哪些行为不构成单位犯罪?(2005年试卷二第52题)

答案:A.甲、乙、丙出资设立一家有限责任公司专门从事走私犯罪活动;B.甲、乙、丙出资设立的公司成立后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为主要经营活动;C.某公司董事长及总经理以公司名义印刷非法出版物,所获收入由他们二人平分;D.某公司董事长及总经理组织职工对前来征税的税务工作人员使用暴力,拒不缴纳税款2.下列哪些说法是错误的?(2000年试卷二第69题)

答案:A.脱逃罪与破坏监管秩序罪的主体是依法被关押的罪犯、被告人与犯罪嫌疑人;B.伪证罪的主体是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辩护人与诉讼代理人;C.贷款诈骗罪的主体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关于因果关系的认定,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16年试卷二第2题)

答案:C.丙酒后开车被查。交警指挥丙停车不当,致石某的车撞上丙车,石某身亡。丙的行为与石某死亡无因果关系关于因果关系,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15年试卷二第1题)

答案:

D.司法解释规定,虽交通肇事重伤3人以上但负事故次要责任的,不构成交通肇事罪。这说明即使有条件关系,也不一定能将结果归责于行为甲与素不相识的崔某发生口角,推了他肩部一下,踢了他屁股一脚。崔某忽觉胸部不适继而倒地,在医院就医时死亡。经鉴定,崔某因患冠状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致急性心力衰竭死亡。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12年试卷二第6题)

答案:C.甲的行为与崔某死亡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这是客观事实关于因果关系,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2011年试卷二第3题)

答案:D.丁毁坏被害人面容,被害人感觉无法见人而自杀。丁行为与被害人死亡具有因果关系关于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下列哪一判断是正确的?(2010年试卷二第3题)

答案:D.甲以杀人故意向乙的食物中投放了足以致死的毒药,但在该毒药起作用前,丙开枪杀死了乙。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不具有因果关系关于因果关系,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2006年试卷二第2题)

答案:D.甲与乙都对丙有仇,甲见乙向丙的食物中投放了5毫克毒物,且知道5毫克毒物不能致丙死亡,遂在乙不知情的情况下又添加了5毫克毒物,丙吃下食物后死亡。甲投放的5毫克毒物本身不足以致丙死亡,故甲的投毒行为与丙的死亡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关于危害结果,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17年试卷二第2题)

答案:

C.以杀死被害人的方法当场劫取财物的,构成抢劫罪的结果加重犯2010年某日,甲到乙家,发现乙家徒四壁。见桌上一块玉坠,断定是不值钱的仿制品,甲便顺手拿走。后甲对丙谎称玉坠乃秦代文物,值5万元,丙以3万元买下。经鉴定乃清代玉坠,市值5000元。关于本案的分析,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2013年试卷二第6题)

答案:D.甲诈骗丙的诈骗数额为5万元,其中3万元既遂,2万元未遂关于犯罪数额的计算,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09年试卷二第11题)

答案:A.甲15周岁时携带凶器抢夺他人财物价值3万元;17周岁时抢劫他人财物价值2万元。甲的犯罪数额是5万元关于危害结果的相关说法,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2008年试卷二第1题)

答案:A.甲男(25岁)明知孙某(女)只有13岁而追求她,在征得孙某同意后,与其发生性行为。甲的行为没有造成危害后果

关于不作为犯罪,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16年试卷二第1题)

答案:D.危害公共安全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侵犯财产罪中均存在不作为犯关于不作为犯罪的判断,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2014年试卷二第5题)

答案:

C.甲看见儿子乙(8周岁)正掐住丙(3周岁)的脖子,因忙于炒菜,便未理会。等炒完菜,甲发现丙已窒息死亡。甲不成立不作为犯罪下列哪一选项构成不作为犯罪?(2012年试卷二第4题)

答案:C.丙与贺某到水库游泳。丙为显示泳技,将不善游泳的贺某拉到深水区教其游泳。贺某忽然沉没,丙有点害怕,忙游上岸,贺某溺亡甲因家中停电而点燃蜡烛时,意识到蜡烛没有放稳,有可能倾倒引起火灾,但想到如果就此引起火灾,反而可以获得高额的保险赔偿,于是外出吃饭,后来果然引起火灾,并将邻居家的房屋烧毁。甲以失火为由向保险公司索赔,获得赔偿。对于此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08年延期考试试卷二第13题)

答案:A.就放火罪而言,甲的行为属于不作为犯下列与不作为犯罪相关的表述,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06年试卷二第4题)A.甲警察接到报案:有歹徒正在杀害其妻。甲立即前往现场,但只是站在现场观看,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此时,县卫生局副局长刘某路过现场,也未救助被害妇女。结果,歹徒杀害了其妻。甲和刘某都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都没有履行救助义务,均应成立渎职罪

答案:C.甲下班回家后,发现自家门前放着一包来历不明、类似面粉的东西。甲第二天上班时拿到实验室化验,发现是海洛因,于是立即倒入厕所马桶冲入下水道。甲虽然没有将毒品上交公安部门,但不构成非法持有毒品罪甲女得知男友乙移情,怨恨中送其一双滚轴旱冰鞋,企盼其运动时摔伤。乙穿此鞋运动时,果真摔成重伤。关于本案的分析,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13年试卷二第5题)

答案:C.甲具有伤害乙的故意,但不构成故意伤害罪3.关于单位犯罪的主体,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2006年试卷二第5题)

答案:不具有法人资格的私营企业,也可以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1.下列有关单位犯罪的说法哪一项是错误的?(2005年试卷二第4题改编)

答案:D.经企业领导集体研究决定并实施的盗窃电力的行为,可以成立单位犯罪,但不对单位判处罚金,只处罚做出该决定的单位领导和直接实施盗窃行为的责任人员1.①特殊身份是指行为人在身份上的特殊资格,以及其他与一定的犯罪行为有关的、行为人在社会关系上的特殊地位或者状态。②由于特殊身份必须与一定的犯罪行为有关,所以,性别、国籍等不可能成为特殊身份,首要分子则属于特殊身份。③挪用公款罪是真正身份犯,只有国家工作人员可以构成挪用公款罪,但非国家工作人员可以成为挪用公款罪的共犯。④根据《刑法》第三百零七条的规定,司法工作人员犯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的,从重处罚。这种情形称为不真正身份犯。关于上段话正误的判断,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08年延期考试试卷二第3题)

答案:第②句错误,其他正确下列关于已满12周岁不满14周岁的行为人的表述,正确的是()

答案:犯故意杀人、致人死亡,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犯故意伤害罪,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农民甲醉酒在道路上驾驶拖拉机,其认为拖拉机不属于《刑法》第133条之一规定的机动车。关于本案的分析,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根据2016年试卷二第4题改编)

答案:A.甲未能正确评价自身的行为,存在事实认识错误;B.甲欠缺违法性认识的可能性,其行为不构成犯罪;D.甲受认识水平所限,不能要求其对自身行为负责关于故意与违法性的认识,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2015年试卷二第55题)

答案:

C.甲拘禁吸毒的陈某数日。甲认识到其行为剥夺了陈某的自由,但误以为《刑法》不禁止普通公民实施强制戒毒行为。甲有犯罪故意,应以非法拘禁罪追究刑事责任;D.甲知道自己的行为有害,但不知是否违反《刑法》,遂请教中学语文教师乙,被告知不违法后,甲实施了该行为。但事实上《刑法》禁止该行为。乙的回答不影响甲成立故意犯罪甲在从事生产经营的过程中,不知道某种行为是否违法,于是以书面形式向法院咨询,法院正式书面答复该行为合法。于是,甲实施该行为,但该行为实际上违反刑法。关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根据2008年试卷二第4题改编)

答案:A.由于违法性认识不是故意的认识内容,所以,甲仍然构成故意犯罪;C.甲虽然不成立故意犯罪,但成立过失犯罪;D.甲既可能成立故意犯罪,也可能成立过失犯罪《刑法》规定,在拐卖妇女、儿童过程中奸淫被拐卖的妇女的,仅定拐卖妇女、儿童罪。15周岁的甲在拐卖幼女的过程中,强行奸淫幼女。对此,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2008年试卷第53题)

答案:

A.《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没有规定15周岁的人对拐卖妇女、儿童罪负刑事责任,所以,甲不负刑事责任

;B.拐卖妇女、儿童罪包含了强奸罪,15周岁的人应对强奸罪承担刑事责任,所以,对甲应认定为拐卖妇女、儿童罪;

D.拐卖妇女、儿童罪重于强奸罪,既然15周岁的人应对强奸罪承担刑事责任,就应对拐卖妇女、儿童罪承担刑事责任,所以,对甲应以拐卖妇女、儿童罪与强奸罪实行并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实施下列哪些行为应当承担刑事责任?(2006年试卷二第51题)

答案:C.参与强迫卖淫集团,为迫使妇女卖淫,对妇女实施了强奸行为的;D.参与走私,并在走私过程中暴力抗拒缉私,造成缉私人员重伤的对下列哪些情形应当追究刑事责任?(2002年试卷二第41题)

答案:A.15周岁的甲在聚众斗殴中致人死亡;B.15周岁的乙非法拘禁他人使用暴力致人伤残;

C.15周岁的丙贩卖海洛因8000克

;D.15周岁的使用暴力奸淫幼女关于罪过,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2010年试卷二第51题)

答案:A.甲的玩忽职守行为虽然造成了公共财产损失,但在甲未认识到自己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时,就不存在罪过

;

C.甲翻墙入院欲毒杀乙的名犬以泄愤,不料该犬对甲扔出的含毒肉块不予理会,直扑甲身,情急之下甲拔刀刺杀该犬。甲不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而属于意外事件;

D.甲因疏忽大意而致人死亡,甲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的危害结果,既可能是发生他人死亡的危害结果,也可能只是发生他人重伤的危害结果甲乘坐长途公共汽车时,误以为司机座位后的提包为身边的乙所有(实为司机所有);乙中途下车后,甲误以为乙忘了拿走提包。为了非法占有该提包内的财物(内有司机为他人代购的13部手机,价值2.6万元),甲提前下车,并将提包拿走。司机到站后发现自己的手提包丢失,便报案。公安人员发现甲有重大嫌疑,便询问甲,但甲拒不承认,也不交出提包。关于本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2004年试卷二第88题)

答案:A.由于甲误认为提包为遗忘物,所以,甲的认识错误属于事实认识错误;B.由于甲误认为提包为遗忘物,因而没有盗窃他人财物的故意,根据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甲的行为成立侵占罪丁某盗窃了农民程某的一个手提包,发现包里有大量现金和一把手枪。丁某将真情告诉崔某,并将手枪交给崔某保管,崔某将手枪藏在家里。关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2007年试卷二第61题)

答案:A.丁某构成盗窃罪

;

D.崔某构成非法持有枪支罪关于认识错误的判断,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2011年试卷二第53题)

答案:

A.甲为使被害人溺死而将被害人推入井中,但井中没有水,被害人被摔死。这是方法错误,甲行为成立故意杀人既遂;C.丙打算将含有毒药的巧克力寄给王某,但因写错地址而寄给了汪某,汪某吃后死亡。这既不是对象错误,也不是方法错误,丙的行为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刘某基于杀害潘某的意思将潘某勒昏,误以为其已死亡,为毁灭证据而将潘某扔下悬崖。事后查明,潘某不是被勒死而是从悬崖坠落致死。关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2007年试卷二第54题)

答案:A.刘某在本案中存在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

;

D.刘某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甲、乙合谋杀害丙,计划由甲对丙实施砍杀,乙持枪埋伏于远方暗处,若丙逃跑则伺机射杀。案发时,丙不知道乙的存在。为防止甲的不法侵害,丙开枪射杀甲,子弹与甲擦肩而过,击中远处的乙,致乙死亡。关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2017年试卷二第53题)

答案:A.丙的行为属于打击错误,依具体符合说,丙对乙的死亡结果没有故意;D.不论采用何种学说,丙对甲都不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甲、乙共同对丙实施严重伤害行为时,甲误打中乙致乙重伤,丙乘机逃走。关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2016年试卷二第52题)

答案:C.甲误打中乙属偶然防卫,但对丙成立故意伤害罪未遂D.不管甲是打击错误、对象错误还是偶然防卫,乙都不可能成立故意伤害罪既遂;C.甲误打中乙属偶然防卫,但对丙成立故意伤害罪未遂甲欲杀乙,便向乙开枪,但开枪的结果是将乙和丙都打死。关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2008年试卷二第54题)

答案:

A.根据具体符合说,甲对乙成立故意杀人既遂,对丙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B.根据法定符合说,甲对乙与丙均成立故意杀人既遂

甲欲开枪杀乙,射击的结果却是导致乙重伤,同时导致乙身边的丙死亡。关于本案,下列哪些说法是错误的?

(2002年试卷二第31题)

答案:

A.根据具体符合说,甲对乙成立故意杀人既遂,对丙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

B.根据法定符合说,甲对乙与丙均成立故意杀人既遂

甲举枪射击乙,但因没有瞄准而击中丙,致丙死亡。关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2006年试卷二第52题)

答案:

A.甲的行为属于打击错误;

B.甲的行为属于同一犯罪构成内的事实认识错误;C.甲构成故意杀人(既遂)罪

黄某意图杀死张某,当其得知张某当晚在单位值班室值班时,即放火将值班室烧毁,其结果却是将顶替张某值班的李某烧死。下列哪些判断不符合黄某对李某死亡所持的心理态度?(2002年试卷二第50题)

答案:

A.间接故意;

B.过于自信的过失;

C.疏忽大意的过失;D.意外事件甲与乙因情生仇。一日黄昏,甲持锄头路过乙家院子,见甲妻正在院内与一男子说话,以为是乙举锄就打,对方重伤倒地后遂发现是乙哥哥。甲心想,打伤乙哥哥也算解恨。关于甲的行为,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2010年试卷二第54题)

答案:A.甲的行为属于对象错误,成立过失致人重伤罪

;

B.甲的行为属于方法错误,成立故意伤害罪

;

C.根据法定符合说,甲对乙成立故意伤害(未遂)罪,对乙哥哥成立过失致人重伤罪;D.甲的行为不存在任何认识错误,理所当然成立故意伤害罪关于犯罪故意、过失与认识错误的认定,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2013年试卷二第53题)

答案:B.甲、乙在路边争执,甲推乙一掌,致其被路过车辆轧死。甲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致死)罪;C.甲见楼下没人,将家中一块木板扔下,不料砸死躲在楼下玩耍的小孩乙。甲的行为属于意外事件;D.甲本欲用斧子砍死乙,事实上却拿了铁锤砸死乙。甲的错误属于方法错误,根据法定符合说,应认定为故意杀人既遂下列哪些案件不构成过失犯罪?(2012年试卷二第52题)

答案:

A.老师因学生不守课堂纪律,将其赶出教室,学生跳楼自杀;

B.汽车修理工恶作剧,将高压气泵塞入同事肛门充气,致其肠道、内脏严重破损

;C.路人见义勇为追赶小偷,小偷跳河游往对岸,路人见状离去,小偷突然抽筋溺毙

;D.邻居看见6楼儿童马上要从阳台摔下,遂伸手去接,因未能接牢,儿童摔成重伤甲男明知乙女只有13周岁,误以为法律并不禁止征得幼女同意后的性交行为。于是在征得乙女的同意后与乙女发生了性交。甲的行为属于下列何种情形?(2002年试卷二第4题)

答案:

B.法律认识错误,构成奸淫幼女罪关于刑事责任能力的认定,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17年试卷二第3题)

答案:

D.丁大醉后步行回家,嫌他人小汽车挡路,将车砸坏,事后毫无记忆。丁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关于责任年龄与责任能力,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15年试卷二第2题)

答案:

C.丙将毒药投入丁的茶杯后精神病突然发作,丁在丙丧失责任能力时喝下毒药死亡。对丙应以故意杀人罪既遂论处1.甲患抑郁症欲自杀,但无自杀勇气。某晚,甲用事前准备的刀猛刺路人乙胸部,致乙当场死亡。随后,甲向司法机关自首,要求司法机关判处其死刑立即执行。对于甲责任能力的认定,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11年试卷二第4题)

答案:C.甲虽患有抑郁症,但具有责任能力,应当承担故意杀人罪的责任甲(十五周岁)的下列哪一行为成立犯罪?(2010年试卷二第4题)

答案:

B.骗取他人数额巨大财物,为抗拒抓捕,当场使用暴力将他人打成重伤

关于犯罪主体,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09年试卷二第2题)

答案:C.丙(15岁)在帮助李某扣押被害人王某索取债务时致王某死亡,丙不应当负刑事责任甲15周岁,系我国某边镇中学生。甲和乙一起上学,在路上捡到一手提包。打开后,发现内有1000元钱和4小袋白粉末。甲说:“这袋上有中文‘海洛因’和英文‘heroin’及‘50g’的字样。我在电视上看过,这东西就是白粉,我们把它卖了,还能发一笔财。”二人遂将4袋白粉均分。甲先将一袋白粉卖与他人,后在学校组织去邻国旅游时,携带另一袋白粉并在境外出售。甲的行为:(2004年试卷二第6题)

答案:C.构成贩卖毒品罪

路某(15岁)先后唆使张某(15岁)盗窃他人财物折价1万元;唆使李某(19岁)绑架他人勒索财物计2000元;唆使王某(15岁)抢劫他人财物计1500元。路某的行为构成何罪?(2000年试卷二第23题)

答案:B.抢劫罪

张某在火车站候车室窃得某人一提包,到僻静处打开一看,里面没有钱财,却有手枪一支,子弹若干发,张某便将枪支、子弹放回包内,然后藏于家中。张某的行为构成何罪?(2003年试卷二第3题)

答案:A.非法持有枪支、弹药罪

甲想杀害身材高大的乙,打算先用安眠药使乙昏迷,然后勒乙的脖子,致其窒息死亡。由于甲投放的安眠药较多,乙吞服安眠药后死亡。对此,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08年试卷二第3题)

答案:C.甲已着手实行杀人行为,应认定为故意杀人既遂甲意图勒死乙,将乙勒昏后,误以为乙已经死亡。为毁灭证据,又用利刃将所谓的"尸体"分尸。事实上,乙并非死于甲的勒杀行为,而是死于甲的分尸行为。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08年延期考试试卷二第4题)

答案:D.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既遂)罪吴某被甲、乙合法追捕。吴某的枪中只有一发子弹,认识到开枪既可能打死甲也可能打死乙。设定吴某对甲、乙均有杀人故意,下列哪一分析是正确的?(2016年试卷二第5题)

答案:A.如吴某一枪没有打中甲和乙,子弹从甲与乙的中间穿过,则对甲、乙均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关于事实认识错误,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14年试卷二第7题)

答案:

A.甲本欲电话诈骗乙,但拨错了号码,对接听电话的丙实施了诈骗,骗取丙大量财物。甲的行为属于对象错误,成立诈骗既遂甲为杀害仇人林某在偏僻处埋伏,见一黑影过来,以为是林某,便开枪射击。黑影倒地后,甲发现死者竟然是自己的父亲。事后查明,甲的子弹并未击中父亲,其父亲患有严重心脏病,因听到枪声后过度惊吓死亡。关于甲的行为,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07年试卷二第5题)

答案:A.甲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关于过失犯的论述,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2011年试卷二第6题)

答案:

C.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这里的“法律”不限于刑事法律

朱某因婚外恋产生杀害妻子李某之念。某日晨,朱在给李某炸油饼时投放了可以致死的“毒鼠强”。朱某为防止其6岁的儿子吃饼中毒,将其子送到幼儿园,并嘱咐其子等他来接。不料李某当日提前下班后将其子接回,并与其子一起吃油饼。朱某得知后,赶忙回到家中,其妻、子已中毒身亡。关于本案,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2004年试卷二第12题)

答案:C.朱某对其子的死亡具有过失

卡车司机甲在行车途中,被一吉普车超过,甲顿生不快,便加速超过该车。不一会儿,该车又超过了甲,甲又加速超过该车。当该车再一次试图超车行至甲车左侧时,甲对坐在副座的乙说,“我要吓他一下,看他还敢超我。”随即将方向盘向左边一打,吉普车为躲避碰撞而翻下路基,司机重伤,另有一人死亡。甲驾车逃离。甲的行为构成:(2004年试卷二第3题)

答案:

B.交通肇事罪下列哪一行为构成故意犯罪?(2012年试卷二第5题)

答案:D.作客的朋友在家中吸毒,主人装作没看见关于故意的认识内容,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根据2011年试卷二第5题改编)

答案:D.成立为境外非法提供国家秘密罪,要求行为人认识到对方是境外的机构、组织或者个人,没有认识到而非法提供国家秘密的,不成立任何犯罪行为人在实施不纯正不作为犯罪时,其罪过:(2004年试卷二第15题)

答案:C.既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过失关于故意的认识内容,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08年试卷二第2题)

答案:C.成立猥亵儿童罪,要求行为人知道被害人是或者可能是不满14周岁的儿童养花专业户李某为防止偷花,在花房周围私拉电网。一日晚,白某偷花不慎触电,经送医院抢救,不治身亡。李某对这种结果的主观心理态度是什么?(2003年试卷二第1题)

答案:间接故意甲贩运假烟,驾车路过某检查站时,被工商执法部门拦住检查。检查人员乙正登车检查时,甲突然发动汽车夺路而逃。乙抓住汽车车门的把手不放,甲为摆脱乙,在疾驶时突然急刹车,导致乙头部着地身亡。甲对乙死亡的心理态度属于下列哪一选项?(2006年试卷二第3题)

答案:B.间接故意不法侵害

答案:参见PPt严重精神病患者乙正在对多名儿童实施重大暴力侵害,甲明知乙是严重精神病患者,仍使用暴力制止了乙的侵害行为,虽然造成乙重伤,但保护了多名儿童的生命。(2014年试卷二第52题)

观点:

①正当防卫针对的“不法侵害”不以侵害者具有责任能力为前提

②正当防卫针对的“不法侵害”以侵害者具有责任能力为前提

③正当防卫针对的“不法侵害”不以防卫人是否明知侵害者具有责任能力为前提

④正当防卫针对的“不法侵害”以防卫人明知侵害者具有责任能力为前提

结论:

a.甲成立正当防卫

b.甲不成立正当防卫

就上述案情,观点与结论对应错误的是下列哪些选项?

答案:A.观点①②与a结论对应;观点③④与b结论对应;

C.观点②③与a结论对应;观点①④与b结论对应;D.观点①④与a结论对应;观点②③与b结论对应5.刑法第20条第3款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关于刑法对特殊正当防卫的规定,下列哪些理解是错误的?(2005年试卷二第59题):

答案:A.对于正在进行杀人等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没有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能称为正当防卫;C.由于特殊正当防卫针对的是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而这种犯罪一旦着手实行便会造成严重后果,所以,应当允许防卫时间适当提前,即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处于预备阶段时,也应允许进行特殊正当防卫;D.由于针对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进行防卫时可以杀死不法侵害人,所以,在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结束后,当场杀死不法侵害人的,也属于特殊正当防卫经被害人承诺的行为要排除犯罪的成立,至少符合下列4个条件:

①被害人对被侵害的_____具有处分权限

②被害人对所承诺的_____的意义、范围具有理解能力

③承诺出于被害人的_____意志

④被害人必须有_____的承诺

下列哪一选项与题干空格内容相匹配?(2011年试卷二第8题)

答案:D.法益——事项——真实——现实关于被害人承诺,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08年试卷二第5题)

答案:D.李某同意丁砍掉自己的一个小手指,而丁却砍掉了李某的大拇指。丁的行为成立故意伤害罪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2006年试卷二第16题改编)

答案:D.甲在收买被拐卖的妇女乙后,按照乙的意愿没有阻碍其返回原居住地,对甲不应当追究收买被拐卖的妇女罪的刑事责任鱼塘边工厂仓库着火,甲用水泵从乙的鱼塘抽水救火,致鱼塘中价值2万元的鱼苗死亡。仓库中价值2万元的商品因灭火及时未被烧毁。甲承认仓库边还有其他几家鱼塘,为报复才从乙的鱼塘抽水。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15年试卷二第4题)

答案:

B.甲从乙的鱼塘抽水,是不得已采取的避险行为甲遭乙追杀,情急之下夺过丙的摩托车骑上就跑,丙被摔骨折。乙开车继续追杀,甲为逃命飞身跳下疾驶的摩托车奔入树林,丙一万元的摩托车被毁。关于甲行为的说法,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09年试卷二第4题)

答案:B.属于紧急避险

关于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比较,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17年试卷二第4题)

答案:若正当防卫需具有防卫意图,则紧急避险也须具有避险意图关于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16年试卷二第6题)

答案:D.为保护个人利益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也可通过损害公共利益的方法进行紧急避险甲深夜盗窃5万元财物,在离现场1公里的偏僻路段遇到乙。乙见甲形迹可疑,紧拽住甲,要甲给5000元才能走,否则就报警。甲见无法脱身,顺手一拳打中乙左眼,致其眼部受到轻伤,甲乘机离去。关于甲伤害乙的行为定性,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14年试卷二第8题)

答案:C.属于正当防卫,不构成犯罪

甲对正在实施一般伤害的乙进行正当防卫,致乙重伤(仍在防卫限度之内)。乙已无侵害能力,求甲将其送往医院,但甲不理会而离去。乙因流血过多死亡。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13年试卷二第7题)

答案:C.甲的行为属于防卫过当关于排除犯罪的事由,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06年试卷二第18题)

答案:C.放火毁损自己所有的财物但危害公共安全的,不属于排除犯罪的事由关于正当防卫的论述,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12年试卷二第7题)

答案:B.乙发现齐某驾驶摩托车抢劫财物即驾车追赶,2车并行时摩托车撞到护栏,弹回与乙车碰撞后侧翻,齐某死亡。乙不成立正当防卫乙基于强奸故意正在对妇女实施暴力,甲出于义愤对乙进行攻击,客观上阻止了乙的强奸行为。观点:①正当防卫不需要有防卫认识②正当防卫只需要防卫认识,即只要求防卫人认识到不法侵害正在进行③正当防卫只需要防卫意志,即只要求防卫人具有保护合法权益的意图④正当防卫既需要有防卫认识,也需要有防卫意志结论:a.甲成立正当防卫

b.甲不成立正当防卫就上述案情,观点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哪一选项?(2011年试卷二第7题)

答案:A.观点①观点②与a结论对应;观点③观点④与b结论对应甲乙两家有仇。某晚,两拨人在歌厅发生斗殴,甲、乙恰巧在场并各属一方。打斗中乙持刀砍伤甲小臂,甲用木棒击中乙头部,致乙死亡。关于甲的行为,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10年试卷二第7题)

答案:

D.属于故意杀人关于正当防卫,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2009年试卷二第3题)

答案:D.基于过失而实施的侵害行为,不是不法侵害甲手持匕首寻找抢劫目标时,突遇精神病人丙持刀袭击。丙追赶甲至一死胡同,甲迫于无奈,与丙搏斗,将其打成重伤。此后,甲继续寻找目标,见到丁后便实施暴力,用匕首将其刺成重伤,使之丧失反抗能力,此时甲的朋友乙驾车正好经过此地,见状后下车和甲一起取走丁的财物(约2万元),然后逃跑,丁因伤势过重不治身亡。关于甲将精神病人丙打成重伤的行为,下列选项正确的是:(2008年试卷二第93-94题),

答案:A.甲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因为对精神病人的不法侵害也可以进行正当防卫陈某抢劫出租车司机甲,用匕首刺甲一刀,强行抢走财物后下车逃跑。甲发动汽车追赶,在陈某往前跑了

40

米处将其撞成重伤并夺回财物。关于甲的行为性质,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07年试卷二第2题)

答案:

C.正当防卫

宋某持三角刮刀抢劫王某财物,王某夺下宋某的三角刮刀,并将宋某推倒在水泥地上,宋某头部着地,当即昏迷。王某随后持三角刮刀将宋某杀死。关于王某行为的性质,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1999年试卷二第24题)

答案:B.王某的行为属于防卫过当甲外出时在自己的住宅内安放了防卫装置。某日晚,乙撬门侵入甲的住宅后,被防卫装置击为轻伤。甲的行为是什么性质?(2002年试卷二第6题):

答案:B.正当防卫张某的次子乙,平时经常因琐事滋事生非,无端打骂张某。一日,乙与其妻发生争吵,张某过来劝说。乙转而辱骂张某并将其踢倒在地,并掏出身上的水果刀欲刺张某,张某起身逃跑,乙随后紧追。张某的长子甲见状,随手从门口拿起扁担朝乙的颈部打了一下,将乙打昏在地上。张某顺手拿起地上的石头转身回来朝乙的头部猛砸数下,致乙死亡。对本案中张某、甲的行为应当如何定性?(2003年试卷二第12题):

答案:A.张某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甲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根据刑法第20条前两款的规定,

行为不负刑事责任;但

必须符合一定条件,否则就会造成新的不法侵害。误认为存在不法侵害,进行“防卫”的,属于

;不法侵害已经结束后,进行“防卫”的,属于防卫不适时。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属于

;关于

的罪过形式,刑法理论上存在争议,但可以肯定的是,

不是独立罪名,应根据其符合的犯罪构成确定罪名;对于

,应当酌情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在这段话的空格中(2004年试卷二第20题):

答案:2处填写“正当防卫”,4处填写“防卫过当”,1处填写“假想防卫”甲乘在路上行走的妇女乙不注意之际,将乙价值12000元的项链一把抓走,然后逃跑。跑了50米之后,甲以为乙的项链根本不值钱,就转身回来,跑到乙跟前,打了乙两耳光,并说:"出来混,也不知道戴条好项链",然后将项链扔给乙。对甲的行为,应当如何定性?

答案:抢夺罪(犯罪既遂)。具体理由自己表述案例分析题甲男与乙男于2004年7月28日共谋入室抢劫某中学暑假留守女教师丙的财物。7月30日晚,乙在该中学校园外望风,甲翻院墙进入校园内。甲持水果刀闯入丙居住的房间后,发现房间内除有简易书桌、单人床、炊具、餐具外,没有其他贵重财物,便以水果刀相威胁,喝令丙摘下手表(价值2100元)给自己。丙一边摘手表一边说:“我是老师,不能没有手表。你拿走其他东西都可以,只要不抢走我的手表就行。”甲立即将刀装入自己的口袋,然后对丙说:“好吧,我不抢你的手表,也不拿走其他东西,让我看看你脱光衣服的样子我就走。”丙不同意,甲又以刀相威胁,逼迫丙脱光衣服,丙一边顺手将已摘下的手表放在桌子上,一边流着泪脱完衣服。甲不顾丙的反抗强行摸了丙的乳房后对丙说:“好吧,你可以穿上衣服了。”在丙背对着甲穿衣服时,甲乘机将丙放在桌上的手表拿走。甲逃出校园后与乙碰头,乙问抢了什么东西,甲说就抢了一只手表。甲将手表交给乙出卖,乙以1000元价格卖给他人后,甲与乙各分得500元问题:针对抢劫罪而言,甲乙的行为分别成立抢劫罪的何种停止形态?

答案:甲犯罪中止,乙犯罪未遂。具体分析理由自己表述正当防卫的概念和特殊防卫成立的条件

答案:参见教材简述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的区别

答案:参见教材下列哪些选项不构成犯罪中止?(2011年试卷二第54题)

答案:A.甲收买1名儿童打算日后卖出。次日,看到拐卖儿童犯罪分子被判处死刑的新闻,偷偷将儿童送回家;B.乙使用暴力绑架被害人后,被害人反复向乙求情,乙释放了被害人;C.丙加入某恐怖组织并参与了一次恐怖活动,后经家人规劝退出该组织;D.丁为国家工作人员,挪用公款3万元用于孩子学费,4个月后主动归还关于犯罪中止,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2010年试卷二第57题)

答案:

A.甲欲杀乙,埋伏在路旁开枪射击但未打中乙。甲枪内尚有子弹,但担心杀人后被判处死刑,遂停止射击。甲成立犯罪中止;B.甲入户抢劫时,看到客厅电视正在播放庭审纪实片,意识到犯罪要受刑罚处罚,于是向被害人赔礼道歉后离开。甲成立犯罪中止

根据犯罪主观要件、犯罪形态的理论分析,下列关于犯罪中止的表述哪些是错误的?(2003年试卷二第42题)

答案:B.乙基于杀人的意图对他人实施暴力,见被害人流血不止而心生怜悯,将其送到医院,被害人经治疗后仍鉴定为重伤。乙不是犯罪中止。;D.丁为了杀害李四而对其投毒,李四服毒后极端痛苦,于是丁将李四送往医院抢救脱险。经查明,毒物只达到致死量的50%,即使不送到医院,李四也不会死。丁将被害人送到医院的行为和被害人的没有死亡之间,并无因果关系,所以丁不能成立犯罪中止犯罪中止可以发生在:(2005试卷二第57题)

答案:A.犯罪的预备阶段

;

B.犯罪的实行阶段;C.犯罪行为尚未实行完毕的情况下

;D.犯罪行为已经实行完毕的情况下关于犯罪未遂的认定,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2015年试卷二第53题)

答案:B.乙持刀拦路抢劫周某。周某说“把刀放下,我给你钱”。乙信以为真,收起刀子,伸手要钱。周某乘乙不备,一脚踢倒乙后逃跑。乙属于犯罪未遂;C.丙见商场橱柜展示有几枚金锭(30万元/枚),打开玻璃门拿起一枚就跑,其实是值300元的仿制品,真金锭仍在。丙属于犯罪未遂列哪些选项中的甲属于犯罪未遂?(2014年试卷二第54题)

答案:

C.乙欲盗窃汽车,让甲将用于盗窃汽车的钥匙放在乙的信箱。甲同意,但错将钥匙放入丙的信箱,后乙用其他方法将车盗走;D.甲、乙共同杀害丙,以为丙已死,甲随即离开现场。一个小时后,乙在清理现场时发现丙未死,持刀杀死丙于故意犯罪形态的认定,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2013年试卷二第54题)

答案:A.甲绑架幼女乙后,向其父勒索财物。乙父佯装不管乙安危,甲只好将乙送回。甲虽未能成功勒索财物,但仍成立绑架罪既遂;C.乙欲盗汽车,向甲借得盗车钥匙。乙盗车时发现该钥匙不管用,遂用其他工具盗得汽车。乙属于盗窃罪既遂,甲属于盗窃罪未遂甲欲枪杀仇人乙,但早有防备的乙当天穿着防弹背心,甲的子弹刚好打在防弹背心上,乙毫发无损。甲见状一边逃离现场,一边气呼呼地大声说:"我就不信你天天穿防弹背心,看我改天不收拾你!"关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2009年试卷二第52题)

答案:B.甲构成故意杀人未遂;C.甲的行为具有导致乙死亡的危险,应当成立犯罪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2006试卷二第54题)

答案:A.甲、乙二人合谋抢劫出租车,准备凶器和绳索后拦住一辆出租车,谎称去郊区某地。出租车行驶到检查站,检查人员见甲、乙二人神色慌张便进一步检查,在检查时甲、乙意图逃离出租车被抓获。甲、乙二人的行为构成抢劫(未遂)罪;C.甲意图杀害乙,经过跟踪,掌握了乙每天上下班的路线。某日,甲准备了凶器,来到乙必经的路口等候。在乙经过的时间快要到时,甲因口渴到旁边的小卖部买饮料。待甲返回时,乙因提前下班已经过了路口。甲等了一阵儿不见乙经过,就准备回家,在回家路上因凶器暴露被抓获。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未遂)罪;D.甲意图陷害乙,遂捏造了乙受贿10万元并与他人通奸的所谓犯罪事实,写了一封匿名信给检察院反贪局。检察机关经初查发现根本不存在受贿事实,对乙未追究刑事责任。甲欲使乙受到刑事追究的意图未能得逞。甲的行为构成诬告陷害(未遂)罪乙成立恐怖组织并开展培训活动,甲为其提供资助。受培训的丙、丁为实施恐怖活动准备凶器。因案件被及时侦破,乙、丙、丁未能实施恐怖活动。关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2016年试卷二第56题)

答案:A.甲构成帮助恐怖活动罪,不再适用《刑法》总则关于从犯的规定;B.乙构成组织、领导恐怖组织罪;C.丙、丁构成准备实施恐怖活动罪;D.对丙、丁定罪量刑时,不再适用《刑法》总则关于预备犯的规定下列有关犯罪预备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2000年试卷二第66题)

答案:A.犯罪预备既可以是为了自己实行犯罪而预备,也可以是为了他人实行犯罪而预备;B.实施预备行为后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着手实行的,属于犯罪预备;C.犯罪预备阶段的行为既可能成立犯罪中止,也可能成立犯罪预备甲深夜进入小超市,持枪胁迫正在椅子上睡觉的店员乙交出现金,乙说“钱在收款机里,只有购买商品才能打开收款机”。甲掏出100元钱给乙说“给你,随便买什么”。乙打开收款机,交出所有现金,甲一把抓跑。事实上,乙给甲的现金只有88元,甲“亏了”12元。关于本案,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2012年试卷二第8题)

答案:D.甲虽“亏了”12元,未能获利,但不属于因意志以外的原因未得逞,构成抢劫罪既遂甲趁在路上行走的妇女乙不注意之际,将乙价值12000元的项链一把抓走,然后逃跑。跑了50米之后,甲以为乙的项链根本不值钱,就转身回来,跑到乙跟前,打了乙两耳光,并说:"出来混,也不知道戴条好项链",然后将项链扔给乙。对甲的行为,应当如何定性?(2008年试卷二第15题)

答案:C.抢夺罪(既遂)国家工作人员甲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某单位谋取利益。随后,该单位的经理送给甲一张购物卡,并告知其购物卡的价值为2万元、使用期限为1个月。甲收下购物卡后忘记使用,导致购物卡过期作废,卡内的2万元被退回到原单位。关于甲的行为,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06试卷二第19题)

答案:B.甲的行为构成受贿(既遂)罪某甲和某乙合谋盗窃一电器仓库,由某乙先配制一把"万能钥匙",数日后,某乙将配制的钥匙交给某甲,二人约定当晚12点在仓库门口见面后行窃。晚上,某乙因害怕案发后受惩,未到现场。而某甲如约到现场后,因未等到某乙,便用"万能钥匙"打开库房,窃得手提电脑二部,价值人民币2万元,销赃后得赃款13000元。事后,某甲分300元给某乙,某乙推脱后分文未取。某乙的行为属于下列哪个选项?(1999年试卷二第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