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实验专题归纳和总结_第1页
高考生物实验专题归纳和总结_第2页
高考生物实验专题归纳和总结_第3页
高考生物实验专题归纳和总结_第4页
高考生物实验专题归纳和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生物实验专题(全面分析和总结)第一部分:高中生物教材经典实验一、教材经典实验(对于实验细节不再赘述,对实验进行归类整理)1.验证性实验版块章节验证性实验内容《分子与细胞》第1章第2节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第2章第1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第3章第2节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的流动第5章第1节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水解作用第5章第4节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第6章第1节观察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遗传与进化》第1章第1节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第2章第1节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装片第3章第3节证明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第5章第2节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变化《稳态与调节》第1章第2节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第5章第4节设计实验,验证植物根向地性的感受部位在根冠《生物与环境》第3章第5节验证昆虫之间是否存在化学信息的传递《生物技术与工程》第1章第1节制作传统发酵食品第1章第2节酵母菌的纯培养第3章第5节设计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2.探究性实验版块章节探究性实验内容《分子与细胞》第3章第3节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模型建构】第4章第1节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探究】第5章第1节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实验探究】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探究】第5章第3节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探究】第5章第4节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实验探究】《遗传与进化》第2章第1节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模型建构】第3章第2节制作DNA双螺旋模型结构【模型建构】第3章第4节分析脱氧核苷酸序列与遗传信息的多样性【数学探究】第5章第3节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社会调查】第6章第3节探究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数学探究】第6章第3节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实验探究】《稳态与调节》第5章第3节探索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实验探究】

【社会调查】《生物与环境》第1章第1节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社会调查】第1章第2节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探究】

【数学探究】第2章第1节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实验探究】第3章第3节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验探究】第4章第1节调查当地的环境状况,提出保护环境的建议或

动计划【社会调查】第4章第2节搜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实例【社会调查】《生物技术与工程》第1章第2节土壤中分解尿素氮细菌分离与技术【实验探究】第2章第1节菊花的组织培养【实验探究】第3章第1节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探究】第3章第2节DNA片段的扩增及电泳鉴定【实验探究】3.提取鉴定类实验生物组织中糖类的鉴定、蛋白质的鉴定、脂肪的鉴定、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DNA的粗提取与鉴定。4.观察类实验实验名称观察

方式观察对象显微

镜染色剂玻片标本生物材料使用高倍镜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直接观察细胞低倍

高倍临时装片

永久切片

血涂片真菌、低等植物细胞、动植物细胞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的流动原色观察叶绿体

细胞质高倍临时装片苔藓叶、番薯叶、菠菜叶的小表皮稍带点叶肉细胞

新鲜黑藻【观察细胞质】观察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染色观察染色体高倍甲紫溶液或醋酸洋红压片法制作临时装片洋葱根尖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装片直接观察染色体

染色质低倍

高倍永久切片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切片5.调查研究类调查研究类题调查对象统计方法分析脱氧核苷酸序列与遗传信息

的多样性核苷酸序列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人类某种遗传病汇总法调查草地中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

密度双子叶植物(个体易于识别,叶脉网状脉)样方法:

五点取样法

等距取样法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土壤中小动物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当地环境状况水质、空气质量、污染物排放汇总法搜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实例生物多样性实例汇总法第二部分:生物学史和科学家的研究方法1.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必修一P34)时间、科学家贡献不足1543年,维萨里(比利时)通过大量的尸体解剖,发表了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构造未深入到细胞水平1543年,比夏(法)指出器官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1665年,虎克(英)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既是细胞的发现者,也是命名者观察的是死细胞1674年,列文虎克(荷兰)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未用细胞描述,也没有考虑到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17世纪,马尔比基(意大利)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的微细结构1838年,施莱登(德)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未与动物界联系1839年,施旺(德)整个植物和动物都是细胞的集合体未搞清细胞来源的过程19世纪40年代,耐格里(德)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植物分生区新细胞的形成,发现新细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未上升到理论水平1858年,魏尔肖(德)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未考虑非细胞结构生命的繁衍建立者主要是施莱登和施旺。意义是揭示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2.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蛋白质的诞生(必修一P33)(1)英国科学家桑格经过10年努力,终于在1953年测得牛胰岛素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2)1965年我国科学家完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全部合成。3.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1)对细胞膜成分的探索(必修一P42)时间、科学家实验依据结论或假说1895年,欧文顿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实验,发现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穿过细胞膜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20世纪初,科学家利用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制备出纯净的细胞膜,并进行化学分析组成细胞膜的脂质有磷脂和胆固醇,其中磷脂含量最多1925年,荷兰科学家戈特和格伦德尔提取人的红细胞中的脂质,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其面积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1935年英国学者丹尼利和戴维森研究了细胞膜的张力细胞膜除含脂质分子外,可能还附有蛋白质(2)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必修一P43)时间、科学家实验依据结论或假说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所有的细胞膜都有蛋白质—脂质—蛋白质构成,为静态的统一结构1970年,科学家将用荧光染料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进行融合实验细胞膜具有流动性1972年,辛格和尼科尔森——提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4.人类对通道蛋白的探索历程(必修一P68)(1)1950年,科学家发现水分子在通过细胞膜时的速率高于通过人工膜。(2)1988年,美国科学家阿格雷成功地将构成水通道的蛋白质分离出来。(3)科学家们进一步开展水通道蛋白研究,在人类细胞发现13种水通道蛋白。(4)科学家在拟南芥细胞中发现35种水通道蛋白。(5)科学家们不仅发现了水通道蛋白,还发现细胞生活必需的钾钙钠也是通过离子通道蛋白进行运输的。(6)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从蚕豆保卫细胞检测出钾离子通道。(7)1998年,美国科学家麦金农测出了钾离子通道的立体结构。5.酶本质的探索(必修一P7980)时间科学家实验发现或结论1773年斯帕兰札尼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1857年巴斯德发酵与活细胞有关,发酵是整个细胞而不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在起作用1857年李比希引起发酵的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是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1897年毕希纳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在酵母细胞破碎后继续起催化作用,就像在活酵母细胞中一样1917年萨姆纳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出脲酶,第一个证明脲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作用为催化尿素分解20世纪80年代切赫、奥特曼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能力6.光合作用(必修一P100104)时间、科学家实验结论1881年恩格尔曼把载有水绵(叶绿体呈螺旋带状分布)和需氧细菌的临时装片放在没有空气的小室内,在黑暗中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发现细菌只向叶绿体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集中;如果把装置放在光下,细菌则分布在叶绿体所有受光的部位。直接证明了叶绿体能吸收光能用于光合作用放氧。19世纪末科学界普遍认为,在光合作用中,CO2分子的C和O被分开,O2被释放,C与H2O结合成甲醛,然后甲醛分子缩合成糖。1928年科学家发现甲醛对植物有毒害作用,而且甲醛不能通过光合作用转化成糖。1937年希尔反应:离体叶绿体在释放条件下发生水的光解、产生氧气的化学反应。1941年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示踪的方法,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1954年、1957年1954年,美国科学家阿尔农发现,在光照下,叶绿体可合成ATP;1957年,他发现这一过程总是与水的光解相伴随。20世纪40年代美国科学家卡尔文用同位素示踪的方法,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7.科学家访谈:袁隆平是中国杂交水稻的创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第一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8.遗传基本规律的发现史时间、科学家实验发现或结论1866年,孟德尔(奥地利)(必修二P12)揭示了生物遗传的两条基本规律即“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1909年,约翰逊(丹麦)(必修二P13)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一词起了一个新名字,叫作“基因”,并且提出了表型和基因型的概念魏斯曼(德国)(必修二P18)预言在精子和卵细胞成熟的过程中存在减数分裂过程,后来被其他科学家的显微镜观察所证实1903年,萨顿(美)(必修二P29)用蝗虫细胞作材料,研究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推论: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即基因在染色体上。摩尔根(必修二P30)用假说演绎法验证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并和学生们测定出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9.遗传物质的发现史时间、科学家实验发现或结论1928年,格里菲思(必修二P43)体内转化实验:已经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含有某种促使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的活性物质一一转化因子。20世纪40年代,艾弗里(必修二P44)体外转化实验:DNA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1952年,赫尔希、蔡斯(必修二P44)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的DNA遗传的。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必修二P46)烟草花叶病毒实验:RNA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10.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的发现史时间、科学家实验发现或结论威尔金斯、富兰克林(必修二P107)为沃森和克里克提供了DNA的X射线衍射物图谱查哥夫(必修二P49)发现DNA分子中腺嘌呤(A)的量总是等于胸腺嘧啶(T)的量,鸟嘌呤(G)的量总是等于胞嘧啶(C)的量,为著名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提供了依据1953年,沃森(美)、克里克(英)(必修二P49)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以威尔金斯和其同事富兰克林提供的DNA衍射图谱的有关数据为基础,推算出DNA分子呈螺旋结构);提出了遗传物质以半保留方式自我复制的假说1957年,克里克(英)(必修二P69)预见了遗传信息传递的一般规律,提出了中心法则1958年,梅塞尔森和斯塔尔(必修二P53)以大肠杆菌为实验材料,运用同位素标记技术,实验证实了DNA的半保留复制尼伦伯格、马太(必修二P70)采用蛋白质的体外合成技术破译了第一个遗传密码11.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史科学家结论或成果拉马克(必修二P107)第一个提出比较完整的生物进化学说,彻底否定了物种不变论,认为生物是不断进化的,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达尔文(必修二P107109)1859年出版《物种起源》,提出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论,使生物学第一次摆脱了神学的束缚,走上了科学的轨道。揭示了生物界的统一性是由于所有的生物都有共同祖先,而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进化的结果。斯坦利(必修二P119)提出了“收割理论”,说明捕食者在进化中的作用。12.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发现(选必一P10)科学家结论或成果贝尔纳(法)内环境保持稳定主要是依赖神经系统的调节坎农(美)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13.促胰液素的发现(选必一P45)科学家实验发现或结论沃泰默实验假设:胰液的分泌只受神经调节的控制;实验结论:小肠上微小的神经难以剔除,胰液的分泌受神经调节的控制。斯他林、贝利斯实验假设:在盐酸的作用下,小肠黏膜细胞可能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这种物质进入血液后,随血液到达胰腺,引起胰液的分泌;实验结论:胰腺分泌胰液受化学物质的调节控制,并将这种物质命名为促胰液素。巴甫洛夫近代消化生理学的奠基人,曾错误地认为小肠中盐酸导致胰液分泌属于神经反射,后做重复实验得出与斯他林和贝利斯一模一样的结果。14.胰岛素的发现(选必一P46)时间、科学家实验发现实验结论1889年切除胰腺的狗会患上与人的糖尿病类似的疾病假说:胰腺能分泌某种抗糖尿病的物质——结扎胰管或因胆结石阻塞胰管都会引起胰腺萎缩,而胰岛却保持完好,机体不会患糖尿病糖尿病与胰岛细胞有关1921年班廷、贝斯特给患糖尿病的狗注射结扎胰管狗的萎缩胰腺(只剩胰岛)提取液,患病狗血糖恢复正常糖尿病与胰岛提取液有关班廷、贝斯特与生化学家抑制胰蛋白酶的活性,可直接提取正常胰腺中的胰岛素得到从正常的胰腺中提取胰岛素的方法15.睾丸分泌雄激素的研究(选必一P47)1849年,德国研究者发现,公鸡被摘除睾丸后,其雄性性征明显消失:鲜红突出的鸡冠逐渐萎缩、不再啼鸣、求偶行为也慢慢消失。如果将睾丸重新移植回去,公鸡的特征又会逐步恢复。16.植物生长素的发现(选必一P9092)时间、科学家实验发现或结论19世纪末,达尔文胚芽鞘的尖端受单侧光刺激后,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了某种“影响”,造成伸长区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使胚芽鞘出现向光性弯曲1913年,鲍森·詹森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1918年,拜尔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1926年,温特进一步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确实是由一种化学物质引起的,并命名为生长素1934年科学家首先从人尿中分离出与生长素作用相同的化学物质——吲哚乙酸1946年从高等植物中分离出生长素,并确认它也是吲哚乙酸(IAA)17.种群与生态系统科学家实验发现或结论高斯(选必二P9)通过实验发现草履虫种群数量增长的S形曲线。马世骏(选必二P12)提出从系统整体调控着眼,运用“改治结合,根除蝗害”的战略,一方面要通过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来降低蝗虫密度,另一方面要改造飞蝗发生区。提出了“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等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生态经济学”设想以及“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等一系列新的观点。林德曼(选必二P95)通过对结构相对简单的天然湖泊——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定量分析,发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两个特点,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18.单克隆抗体(选必三P49)1975年,英国科学家米尔斯坦和德国科学家科勒得到了单克隆抗体,于1984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PCR(选必三P86)钱嘉韵从嗜热菌中成功地分离了耐高温的DNA聚合酶,并于1976年在《细菌学杂志》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相关论文。20.选必三每一章章引言和科技探索之路的科学史

第三部分高中生物学教材习题中的实验设计必修1《分子与细胞》1.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为什么溶酶体膜不被分解?尝试提出一种假说,解释这种现象:①溶酶体膜与其他细胞器膜相比,经过了特殊的修饰,使其不能被水解酶水解;②溶酶体内的酶只有在酸性条件下才能发挥作用,而溶酶体膜介于酸性和中性环境之间且不断地运动着,分解它们的酶难以起作用。(P53“拓展应用”)2.温度变化会影响水分通过半透膜的扩散速率吗?请你提出假设,并设计检验该假设的实验方案。假设:温度变化会影响水分通过半透膜的扩散速率。设计实验:准备渗透装置(漏斗内为蔗糖溶液、烧杯内为清水、漏斗口密封半透膜),将该渗透装置置于不同温度的环境中,通过比较不同温度下漏斗管液面上升速度的快慢,判定温度是否影响水分子的扩散速度。实验中要注意排除各种无关变量的干扰,如置于不同温度中的漏斗内的蔗糖溶液的量和浓度必须相等,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P67“拓展应用2”)3.柽柳是强耐盐植物,它的叶子和嫩枝可以将吸收到植物体内的无机盐排出体外。柽柳的根部吸收无机盐离子是主动运输还是被动运输?如果要设计实验加以证明,请补全下列实验思路、实验步骤及预期结果及结论。(P72“拓展应用T2”)(1)实验思路: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的区别之一是是否需要能量而能量来自细胞呼吸,故可通过抑制根细胞呼吸,并观察无机盐离子吸收速率是否受影响来判断其吸收过程属于主动运输还是被动运输。(2)实验步骤:①取甲、乙两组生长状态基本相同的柽柳幼苗,放入适宜浓度的含有Ca2+、K+的溶液中;②甲组给予正常的细胞呼吸条件,乙组甲组给予正常的细胞呼吸条件,乙组抑制细胞呼吸;③一段时间后测定两组植株根系对Ca2+、K+的吸收速率。(3)预期结果及结论:①若两组植株对Ca2+、K+的吸收速率相同,说明柽柳从土壤中吸收无机盐为被动运输;②若乙组吸收速率明显小于甲组吸收速率,说明柽柳从壤中吸收无机盐是主动运输。

4.在玻璃瓶底部铺一层潮湿的土壤,播下一粒种子,将玻璃瓶密封,放在靠近窗户能照到阳光的地方,室内温度保持在30℃左右。不久,这粒种子萌发长成幼苗。请你预测,这株植物幼苗能够生存一段时间吗,写出你预测的依据。能够生存一段时间。植物的生活需要水无机盐、阳光、适宜的温度、空气(含有二氧化碳),从给出的信息可以看出,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都是满足的,因此,只要没有病虫害等不利因素,这株植物(幼苗)就能够生存一段时间。若分析瓶中二氧化碳,你认为二氧化碳在植物体和瓶中空气之间是能(能、不能)循环,因为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之一,瓶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被植物体利用,转化为有机物。有机物通过植物的呼吸作用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二氧化碳在植物体和瓶中空气之间是可以循环的。(P106“拓展应用2”改编)必修2《遗传与进化》1.某种自花授粉,本来开白花的花卉,因基因突变,偶然出现了开紫花的植株,则该紫花突变属于显性(显性、隐性)突变,若利用染色体变异原理及组织培养等方法,要获得开紫花的纯种,可采取的方法是:用紫花植株的花粉进行花药离体培养,然后用秋水仙素处理,保留紫花的品种;根据基因分离定律,要获得开紫花的纯种,可采取的方法是:让该紫花植株连续自交,直到后代不再出现性状分离为止(或“将获得的紫色花连续几代自交,即将每次自交后代的紫色花选育再进行自交,直至自交后代不再出现白色花为止”)。(P8“思维训练”改编)2.某农场养了一群马,马的毛色有栗色和白色两种,让栗色马和白色马杂交,后代既有栗色又有白色,据此能否确定栗色和白色的显隐性?若能,请阐明理由;若不能,请提出解决方案。不能。可选用多对栗色马和栗色马杂交或多对白色马和白色马杂交,若后代发生性状分离,则亲本性状为显性性状。若已确定栗色和白色分别由B和b基因控制。育种工作者从中选出一匹健壮的栗色公马,拟设计配种方案鉴定它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就毛色而言)(已知在正常情况下,一匹母马一次只能生一匹小马。要求:在一个配种季节里完成这项鉴定),则实验方案及相应结果和结论为:将被鉴定的栗色公马与多匹白色母马配种,若杂交后代全部为栗色马,说明被鉴定的栗色公马很可能是纯合子;若杂交后代中既有白色马,又有栗色马,说明被鉴定的栗色公马为杂合子。(P8“拓展应用2”改编)

3.现有某作物的两个纯合品种:抗病高秆(易倒伏)和感病矮秆(抗倒伏),抗病对感病为显性,高秆对矮秆为显性。如果要利用这两个品种进行杂交育种,获得具有抗病矮秆优良性状的新品种,在杂交育种前,需要正确地预测杂交结果。按照孟德尔遗传规律来预测杂交结果,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其中一个条件是抗病与感病这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的控制,且符合分离定律。其他两个条件是:高秆与矮秆这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符合分离定律;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独立遗传(或“高秆与矮秆这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符合分离定律;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为了确定控制上述这两对性状的基因是否满足这三个条件,可用测交实验来进行检验。请你设计该测交实验的过程:将纯合抗病高秆植株与感病矮秆植株杂交,得到F1,让F1与感病矮秆植株杂交获得F2。获得的F2中有(有、没有)是否有抗病矮秆品种,要获得纯合抗病矮秆品种,还需进行的操作是:将获得的抗病矮秆植株连续自交几代,即将每次自交后代的抗病矮秆植株选育后再进行自交,直至自交后代中不再出现感病矮秆植株为止,请你将该操作过程用图解形式表示出来:。(P16“非选择题2”)

4.用白眼雌果蝇和红眼雄果蝇杂交,通过眼睛颜色可判断子代果蝇的性别;用白眼雄果蝇和红眼雌果蝇杂交,通过眼睛颜色却不能判断子代果蝇的性别,这是因为: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有XWXW和XWXw两种类型,白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wY。如果基因型为XWXW的红眼雌果蝇与基因型为XwY的白眼雄果蝇杂交,则子一代无论雌雄,全部为红眼;如果基因型为XWXw的红眼雌果蝇与基因型为XwY的白眼雄果蝇杂交,那么子代雌果蝇和子代雄果蝇都是既有红眼,也有白眼,因此无法通过眼睛颜色判断子代果蝇的性别。(P32“拓展应用1”)5.果蝇眼睛颜色的杂交实验,共有红眼雌果蝇(XWXW或XWXw)与红眼雄果蝇(XWY)、红眼雌果蝇(XWXW或XWXw)与白眼雄果蝇(XwY)、白眼雌果蝇(XwXw)与白眼雄果蝇(XwY)、白眼雌果蝇(XwXw)与红眼雄果蝇(XWY)杂交(写出三个杂交组合)等组合。只有白眼雌果蝇(XwXw)与红眼雄果蝇(XWY)杂交的子代,红眼全为雌性,白眼全为雄性,因此,可以通过眼睛颜色判断子代果蝇的性别。(P32“拓展应用1”)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1.科研人员用去除脑但保留脊髓的蛙(称为脊蛙)为材料进行反射活动实验,轻轻刺激脊蛙左后肢的趾部,可观察到该后肢出现屈腿反射。该反射的反射弧组成是感受器(趾部皮肤)、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位于脊髓)、传出神经、效应器(后肢肌肉)。用针破坏脊髓后,刺激脊蛙左后肢的趾部,该后肢不能(能、不能)发生屈腿反射;如果刺激的是传出神经,该后肢能(能、不能)完成屈腿反应,不能(能、不能)发生屈腿反射,其原因是缺少反射弧的完整环节,没有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不构成反射。从该实验你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反射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缺少神经中枢,反射就不能完成。从以上实验结果不能(能、不能)得出“蛙后肢的屈腿反射不受大脑控制’的结论,其原因是实验并没有反映大脑对屈腿反射的控制,只是说明了在没有大脑的情况下屈腿反射依旧可以完成。(P25“拓展应用1”)

2.如果你家里养了猫或狗,要通过训练让它在固定的地点大小便,可进行的训练是在猫、狗将要大小便的时候,将它转移到固定大小便的地点,完成大小便后给予一定的奖励;如果随意大小便,便给予一定的惩罚。多次重复,直到建立起条件反射。概括地说,上述训练是通过奖励或惩处,使猫、狗建立定点大小便的条件反射。(P25“拓展应用2”)3.枪乌贼的神经元是研究神经兴奋的好材料。研究表明,当改变神经元轴突外Na+浓度的时候,静息电位并不受影响,但动作电位的幅度会随着Na+浓度的降低而降低。请对上述实验现象作出解释:静息电位与神经元内的K+外流相关而与Na+无关,所以神经元轴突外Na+浓度的改变并不影响静息电位。动作电位与神经元外的Na+内流相关,细胞外Na+浓度降低,细胞内外Na+浓度差变小,Na+内流减少,动作电位值下降。如果要测定枪乌贼神经元的正常电位,应在钠钾离子浓度与内环境相同的环境中进行,这是因为体内的神经元处于内环境之中,其钠钾离子具有一定的浓度,要使测定的电位与体内的一致,也就必须将神经元放在钠钾离子浓度与体内相同的环境中。(P31“拓展应用1”)

4.在记忆英文单词时,有人认为,安静的环境有利于记忆;也有人认为,舒缓的轻音乐有利于记忆。甲、乙两同学就“哪种环境更有利于对单词的记忆”提出了假说,甲同学认为无关信息会干扰记忆,所以,他提出的假设是安静的环境有利于记忆;乙同学提出的假说是舒缓的音乐有利于记忆,你认为乙同学提出假说的依据是:记忆不是由单一脑区控制,舒缓的音乐有利于刺激不同的脑区而促进记忆。请你设计实验证明甲、乙两同学中一位同学的假说,写出你的实验方案:选择年龄基本相同的测试对象若干,随机分成两组,一组在安静的环境中,另一组在舒缓的音乐环境中。在同样的时间内测试两组被试者记忆的单词量。为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实验除需要有对照外,无关变量也必须保持一致。据此,实验中应注意的是测试的单词中需要记忆的字母数应该相同,两组被试者对于单词的熟悉程度也应该相同。若按照上述方案实验后,你得出的结论与别的同学不同,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可能是与记忆相关的神经系统存在着个体的遗传或发展的差异;也可能是测试过程中对条件的控制有所不同,存在误差。(P40“拓展应用1”)5.海蜗牛在接触几次电击后,能学会利用长时间蜷缩的方式保护自己;没有经过电击刺激的海蜗牛则没有类似的防御行为。研究者提取前者腹部神经元的RNA注射到后者颈部,发现原本没有受过电击的海蜗牛也“学会”了防御,而对照组则没有此现象。实验中对对照组的处理是注射从未经点击的海蜗牛腹部神经元中提取的RNA,该实验说明特定的RNA可以使海蜗牛“获得”记忆,该实验不能(能、不能)说明RNA直接决定了动物记忆的形成。你认为该实验的意义是:有助于我们对动物记忆形成机制的研究。(P42“选择题2)6.某科学家为了研究性激素在胚胎生殖系统发育中所起的作用,提出了如下假说。假说1:发育出雄性器官需要来自睾丸提供的激素信号,当这一信号缺失时,胚胎发育出雌性器官;假说2:发育出雌性器官需要来自卵巢提供的激素信号,当这一信号缺失时,胚胎发育出雄性器官。为此,他设计了如下实验:在家兔胚胎生殖系统分化之前,通过手术摘除即将发育为卵巢或睾丸的组织。当幼兔生下来之后,观察它们的性染色体组成及外生殖器的表现。实验结果如下表,表中实验结果验证了假说1。如果另一个假说成立,则相应的结果为:性染色体为XX的家兔胚胎,手术后应发育出雄兔。为了进一步证实他的假说,在摘除即将发育为卵巢或睾丸的组织的同时,给予一定量的睾酮刺激。请你预测,性染色体组成为XX或XY的胚胎的性器官发育情况是:两者都将发育出雄性器官。(P49“思维训练”讨论1、2)

7.1937年,科学家在实验中观察到:阻断实验动物垂体与下丘脑之间的血液联系,可导致其生殖器官萎缩;若恢复垂体与下丘脑之间正常的血液联系,生殖器官的功能也恢复正常。该实验能(能、不能)说明垂体的活动受下丘脑控制;不能(能、不能)说明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受垂体的直接控制;阻断垂体与下丘脑之间的血液联系,依据了实验变量控制中的“减法原理”。“阻断垂体与下丘脑之间的血液联系”中被阻断的激素为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该激素到达作用部位需要血液(或体液)运输,阻断后其生殖器官萎缩的原因是促性腺激素可调节性腺发育,阻断后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不能作用于垂体,导致垂体不能分泌促性腺激素。(P49“概念检测1”改编)8.斯他林等在发现促胰液素之后,继续进行研究:把一条狗的小肠黏膜刮下来,过滤后注射给另一条狗,后者在胰液分泌明显增加的同时,血压还骤然下降。本实验对照组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胰液的增加是小肠分泌促胰液素的结果;该研究不能(能、不能)说明促胰液素还具有降血压的作用,理由是:刮下来的黏膜过滤液为混合物,血压骤降可能是由其他物质引起的,所以,该研究并不能说明降低血压是促胰液素的功能。过滤后的滤液中物质的作用效果多样,不能(能、不能)说明激素不具有专一性,理由是:刮下来的黏膜过滤液为混合物,存在多种物质,所以,滤液中物质的作用效果多样,可能是多种物质的作用结果。(P49“概念检测2”改编)

9.实验发现,摘除大鼠的垂体,甲状腺将萎缩,甲状腺激素显著减少;如果给该大鼠注射垂体的提取物,可以部分地恢复甲状腺的大小。该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为:垂体可产生促进甲状腺生长及甲状腺激素分泌的物质。实验发现,如果向大鼠静脉注射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可增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的量。进一步实验发现,将实验动物下丘脑中分泌TRH的区域损毁,或向该动物的垂体中注射微量的甲状腺激素后,血液中的TSH水平会明显降低。该实验可得出的结论为:下丘脑分泌的TRH可促进垂体分泌TSH,甲状腺激素可抑制垂体分泌TSH。若要进一步证明甲状腺激素可以抑制下丘脑分泌TRH,还应补充的实验处理是:向下丘脑中注射微量甲状腺激素。(P53“思考•讨论”改编)10.若要为胰岛素分泌不足的糖尿病患者设计一个随身携带的智能“人工胰岛”,则该智能“人工胰岛”就能及时监测患者的血糖、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应该模拟人体胰岛,依据血糖数据变化,及时注射相关药物。尤其注意日常生活中饭后时间段注射较大剂量的胰岛素、较小剂量的胰高血糖素,这样更接近人体规律。(P55“拓展应用2”)11.给小口鼠注射TSH,会使下丘脑的TRH分泌减少。基于对甲状腺激素分泌分级调节的认识,对此现象的解释有两种观点:观点1认为TSH直接对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观点2认为TSH通过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某同学拟设计如下实验探究哪个观点是正确的。实验步骤:①选取生长发育正常的小鼠分为甲、乙两组,分别测定它们的基础TRH分泌量。②甲组小鼠,摘除垂体,适量注射甲状腺素,测定TRH分泌量。乙组,摘除甲状腺,适量注射TSH,测定TRH分泌量。实验结果及结论:如果仅是甲组TRH分泌量明显减少,表明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分泌TRH具有负反馈调节作用。如果仅是乙组TRH分泌量明显减少,则表明垂体分泌的TSH对下丘脑分泌TRH具有负反馈作用。如果甲、乙组TRH分泌量均明显减少,则表明TSH和甲状腺激素对TRH的分泌均具有负反馈调节作用。(P64“非选择题3”第2小题)

12.以小鼠为实验材料,验证下丘脑是水盐调节的中枢。写出实验思路:将小鼠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实验组破坏下丘脑,对照组不作处理,两组供给相同的水量,测定各组小鼠的尿量。(P61“图311”改编)13.取一段玉米胚芽鞘,切去顶端2mm,使胚芽鞘不再产生生长素。在上端放一块有生长素的琼脂,下端放一块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如下图1所示,胚芽鞘形态学上端朝上)。过一段时间检测,发现下端的琼脂块逐渐有了生长素(下图2所示)。结论:①下端琼脂块上的生长素来自上端的琼脂块。②生长素在胚芽鞘内只能由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你认为上述实验设计不严密(严密、不严密),你的理由是:上述实验设计没有考虑将胚芽鞘倒过来放置时的情况。从实验结果到结论之间的逻辑推理是否严谨?并说明理由。结论2不严谨。没有实验证明生长素不能从形态学下端运输到形态学上端。请你对上述实验方案改进,以科学合理的验证上述结论。增加一组胚芽鞘形态学上端朝下的实验,以研究生长素能不能从形态学下端运输到形态学上端。(P95“思维训练”讨论1、2、3)14.在用传统方法生产啤酒时,大麦芽是不可缺少的原材料。利用大麦芽,实质是利用其中的a淀粉酶。用赤霉素处理大麦,可以使大麦种子无须发芽就能产生a淀粉酶,这样就可以简化工艺、降低成本。上述事实说明赤霉素具有促进种子萌发的作用,植物体内,赤霉素的合成部位主要是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已知大麦的种子在组成上包括种皮、糊粉层、胚和胚乳几部分,大麦胚和大麦种子的糊粉层细胞都能合成α淀粉酶。为了探究赤霉素处理未发芽的大麦种子中α淀粉酶的来源,请利用未经处理的、未发芽的大麦种子为材料,写出相应的实验设计思路。将未经处理的,未发芽的大麦种子随机均分成三组,一组保持完整、一组去掉胚保留糊粉层、一组去掉糊粉层保留胚,用相同且适宜的赤霉素溶液处理一段时间后,检测各组α–淀粉酶的含量。(P101“事例1”改编)

15.假如现有一种用于麦田除草的除草剂刚刚研究出来。作为厂里的工程师,你的任务是研究这种除草剂在麦田除草时的浓度要求。请列出你的研究思路。用不同浓度的该除草剂分别对若干组小麦和麦田杂草进行叶面喷洒,同时用清水处理另一组小麦和麦田杂草做为对照,观察小麦和麦田杂草的生长状态。假如让你来设汁这个产品的说明书,你认为说明书中除了说明浓度参考范围外,还应该说明的有:适用于哪些庄稼的除草、能除哪些杂草、使用时间、药物毒性及残留、生产日期、有效期、生产者及其他注意事项等。(P104“拓展应用T2”)16.若想以发芽的玉米粒为材料证明植物根向地性的感受部位在根冠,应对实验组的发芽玉米粒进行去除根冠处理,对照组为不去除根冠的正常的发芽的玉米粒。为了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培养发芽玉米粒的温度和光照环境最好是适宜的温度和黑暗的环境。若出现对照组种子根向地生长,实验组种子根不向地生长的结果,则可初步验证此结论。(P108“课外实践”)17.科学家用红光和红外光依次照射的方法,对一批莴苣种子进行处理,然后置于暗处。一段时间后,这些莴苣种子的发芽情况如下表所示。由表中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红光促进莴苣种子发芽,红外光抑制莴苣种子发芽。莴苣种子对红光的反应远比红外光敏感,如果经过红光和红外光处理后,将莴苣种子置于自然光下而不是黑暗条件下,莴苣种子的发芽情况是莴苣种子会发芽,因为自然光包含红光和红外光,莴苣种子对红光更敏感,因此在自然光照射下会发芽。(P109“拓展应用T1”)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1.在对某种鼠的调查中,调查范围为1公顷,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鼠,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15只。这个种群中鼠的种群密度大约是88只/公顷。若捕捉后该鼠不易再被捕捉,则估算的种群密度会偏高(填“偏高”或“偏低”),理由是该鼠被捕捉一次之后不易再被捕捉,再次捕获的被标记的个体数减少,由种群数量=(初次捕获个体数×再次捕获个体数)/再次捕获的被标记的个体数可知,种群数量变大,即估算值大于实际的种群密度。由此可见,在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若被标记个体的被重捕机会降低、标记物易脱落、标记物过于醒目导致被标记个体易于被捕食、在被标记个体稀少处捕获等,都会造成估算的种群密度会偏高(填“偏高”或“偏低”);若由于某种原因,如被标记个体放回后还未充分融入该种群中就再次捕获且在被标记个体密集处捕获等,都会造成估算的种群密度会偏低(填“偏高”或“偏低”)。另外,若在调查期间,调查区域有较多个体出生和死亡或迁入和迁出,也会造成估算中出现较大误差。(P3“教材”改编)2.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要强调随机取样,这样做的目的是:使调查结果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P5“探究•实践”讨论1)3.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样方的多少会(会、不会)影响调查结果。样方的数量太少,其统计结果的误差可能就较大;一般而言,样方越多,其统计结果越接近真实情况。但是,样方数量太多,整体取样花费的时间、精力就越多。从统计学上看,一定数量的样方即可以保证统计结果的真实性。(P5“探究•实践”讨论2)4.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不同小组对同一种群的种群密度调查结果可能不一样(完全相同、可能不一样)的。种群密度的调查结果应当允许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例如5%以内。如果超出了此范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造成不一样的原因应当首先归结为采取不同的样方法所致。所以,要针对实际情况,讨论取样方法是否存在问题。(P5“探究•实践”讨论3改编)

5.科技人员为了检验某新型除草剂对麦田杂草猪殃殃的防治效果,随机选3块麦田,在每块田中做对照实验,施药60天后调查猪殃殃的密度。取样方法为每个处理随机取5个样方,每个样方为1m2。调査结果为对照组411.75株/m2,实验组35.00株/m2。取样时随机取样的目的是为了使调查结果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上述结果说明该除草剂施用效果显著。(P6“概念检测T2”改编)6.某同学在探究落叶在不同上壤中的变化时,提出了新的问题:缺氧环境中的土壤是否也能分解落叶呢?请你帮助他完成实验设计。①实验思路:取含有落叶的土壤装到玻璃瓶甲中,给予适宜的水分和温度等条件,用橡胶塞塞紧,再用抽气机抽气后密闭。处理乙瓶时不抽气,其余条件与甲瓶一样。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落叶腐烂程度。②结果与结论:若甲瓶和乙瓶落叶腐烂程度相同,则缺氧条件下能分解有机物,且能力与有氧条件下相同。若甲瓶比乙瓶落叶腐烂程度高,则缺氧条件下能分解有机物,且能力比有氧条件下强。若甲瓶比乙瓶落叶腐烂程度低,则缺氧条件下能分解有机物,且能力比有氧条件下弱。若甲瓶落叶没有腐烂,则缺氧条件下不能分解有机物。(P65、66“探究•实践”改编)7.未交配的雌蛾能分泌一类挥发性的化学物质——性外激素,性外激素分泌后可直接散布到空气或水中,以及其他媒介物(如滤纸)上,并且作为信号引诱同种的异性个体前来交尾。请你利用放置过未交配雌蛾的滤纸、未处理过的滤纸、未加塞的玻璃瓶若干、雄蛾若干为材料,设计一个实验,证明雌蛾是通过分泌某种化学物质吸引雄蛾前来交配。实验思路为:取甲、乙两组未加塞的玻璃瓶,甲组放入放置过雌蛾的滤纸,乙组放入未处理过的滤纸,置于相同且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相同时间,统计两组瓶子吸引雄蛾的数量。预期实验结果:甲组吸引一定数量的雄蛾,乙组没有。(P72“课外实践”改编)

选择性必修3《生物技术与工程》1.有3位同学分别采用了3种不同的发酵装置来制作果醋。A同学用的是带盖的塑料瓶;B同学用了没有盖的塑料瓶,在发酵过程中无盖的瓶口一直由捆绑在瓶口的8层纱布覆盖;C同学则设计了如右图所示的发酵装置。结合果醋的制作原理,你认为更适合制作果醋是C同学设计的发酵装置,理由是:出料口可以用来取样;充气口可以在发酵时连接充气泵进行充气,从而有利于醋酸菌更好地进行有氧呼吸,提高发酵效率;排气口可以用来排出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气体,它通过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与瓶身连接,可防止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若对该同学的装置做进一步改进,你认为可以进行的改进是:在充气口填充棉花或者安装其他过滤装置,这样改进的好处是:可以防止充入的气体携带外来杂菌污染发酵液等。(P8“拓展应用T3”)2.某同学欲进行“洗手能否减少手上微生物”的探究实验,请你帮其写出简要的实验思路或方案:将5个手指尖在贴有“洗手前”标签的培养基上轻轻按一下。然后用肥皂将该手洗干净,再将5个指尖在贴有“洗手后”标签的同种培养基上轻轻按一下。将这两个培养皿放入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h后,发现贴有“洗手后”标签的培养皿中菌落较少。(P14“拓展应用T1”改编)3.反刍动物,如牛和山羊,具有特殊的器官——瘤胃。在瘤胃中生活着多种微生物,其中许多微生物能以尿素作唯一氮源。若设计实验从瘤胃中分离出能够分解尿素的微生物,则需要准备选择培养基,在实验设计时应参照厌氧菌的培养方法进行实验设计,这是因为瘤胃中的微生物多为厌氧菌,接触空气后会死亡。(P20“拓展应用T1”)

4.已知刚果红是一种染料,它可以与像纤维素这样的多糖物质形成红色复合物,但并不与水解后的纤维二糖、葡萄糖等发生这种反应。当我们在含有纤维素的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时,刚果红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而当纤维素被纤维素分解菌分解后,复合物就无法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这些菌为中心的透明圈。现在要从土壤中分离纤维素分解菌,其实验流程为:土壤取样→选择培养→梯度稀释→将样品涂布到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上→挑选产生透明圈的菌落。选择培养的目的是:增加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以确保能够从样品中分离到所需要的微生物。“土壤取样”应选择纤维素丰富的环境,如树林中多年落叶形成的腐殖土等,其原因是纤维素分解菌大多分布在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有同学说,可以把滤纸埋在土壤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再从已腐烂的滤纸上筛选纤维素分解菌。请你对这一做法作出评价:这是人工设置适合纤维素分解菌生存的环境,腐烂的滤纸上很可能有纤维素分解菌。(P20“拓展应用T2”)5.下图为啤酒的工业化生产流程,图中数字序号处所填写的内容依次为:①焙烤、②糖化、③蒸煮、④发酵、消毒。将大麦和水混合,在适宜条件下发芽,发芽的大麦种子可释放淀粉酶,①操作的目的是杀死种子的胚,但要注意不使酶失活;②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是淀粉分解,形成糖浆;③的目的是:产生风味组分,终止酶的进一步作用,并对糖浆灭菌;④操作前必需将糖浆冷却,④的实质是酵母菌将糖转化为酒精和CO2;④操作后选进行过滤,再进行⑤的操作,⑤操作可以杀死啤酒中的大多数微生物,延长它的保存期。(P24、25“啤酒的工业化生产流程图”改编)6.某化工厂为了处理排出污水中的一种有害的、难以降解的有机化合物A,其研究团队用化合物A、磷酸盐、镁盐和微量元素等配制了培养基,成功地筛选出能高效降解化合物A的细菌(目的菌)。实验的主要步骤如下图所示。在培养基中加入化合物A的目的是筛选出可以降解化合物A的微生物,这种培养基属于选择培养基。培养若干天后,应选择培养瓶中化合物A含量显著降低的培养液,接入新的培养液中连续培养,使目的菌的数量扩增。若要研究目的菌的生长规律,可挑取单个菌落进行液体培养,再采用细菌计数板计数方法进行计数。预测目的菌的种群数量情况是S型增长。将目的菌用于环境保护实践时,还需要解决的问题有:目的菌能否在自然环境中大量生长繁殖、是否会产生对环境有害的代谢物、降解化合物A后是否会产生二次污染等问题都需要研究清楚后,才能进行实践。有人提出,可以通过改造细菌的基因来获得能够降解化合物A的细菌,你认为这种方法可行(可行、不可行)。(P30“复习与提高T1”)

7.某个高温日,某校三位高中学生相约去吃冰激凌,之后两人都出现腹泻现象,于是他们怀疑冰激凌中的大肠杆菌含量超标。老师建议他们利用学过的有关微生物培养的知识对此冰激凌进行检测。经过一番资料查阅,他们提出了如下实验设计思路。立即去卖冰激凌的小店再买一个同样品牌的同种冰激凌;配制伊红一亚甲蓝琼脂培养基(该培养基可用来鉴别大肠杆菌,生长在此培养基上的大肠杆菌菌落呈深紫色,并有金属光泽)、灭菌、倒平板;取10mL刚融化的冰激凌作为原液,然后进行梯度稀释,稀释倍数为1x10~1X105;取每个浓度的冰激凌液各0.1mL,用涂布平板法进行接种,每个浓度涂3个平板,一共培养18个平板;在适宜温度下培养48h,统计菌落数目。他们只打算对一个冰激凌进行检测,理由是:两个人吃过冰激凌后,都拉肚子了,所以再检测一个就足以说明问题。你不同意(同意、不同意)这样的观点,理由是只检测一个冰激凌数据太少,不能排除偶然因素的影响。我国卫生部门规定的饮用水标准是:1mL自来水中细菌总数不可以超过100个(37℃培养24h),1000mL自来水中大肠杆菌菌落数不能超过3个(37℃培养48h)。你认为没有(有、没有)必要对冰激凌原液进行梯度稀释,理由是根据国家的标准,自来水中的大肠杆菌数目应该是非常少的。即使冰激凌中大肠杆菌数目超标了,也不可能很离谱,如果进行梯度稀释,最后培养出来的菌落数可能不在计数要求的范围内,从而导致结果误差大。他们认为,在用该方法统计菌落数目时不需要设计对照组,所以只准备培养18个平板。你认为在这项检测中需要(需要、不需要)设置对照组,如不需要,请说明理由,如需要,请写出对照组的设置及目的。应该设置两组对照组。一组为阴性对照组,不进行涂布或者用无菌水涂布平板;另一组为阳性对照组,涂布大肠杆菌。前者可以说明培养基是否被污染,后者可以说明该培养基能否培养出大肠杆菌。在完善实验设计思路后,三位同学进行了实验。培养结果显示,除了深紫色菌落,还有其他菌落存在,这说明冰激凌中不仅有大肠杆菌,还有其他细菌或真菌等。如果以菌落数代表样品中的大肠杆菌数量,则统计结果比实际值偏少(偏多、偏少),因为有些菌落可能会重叠,统计时容易将其误认为是一个菌落,并且这种计数方法统计的是活菌的数目。如果实验结果显示,检测的冰激凌中大肠杆菌含量超标了。接下来他们应该马上去小店告知店主这批冰激凌不能再卖了;还要告知食品卫生管理部门,以对这批冰激凌的来源进行追踪调查。其他合理答案也可。(P30“复习与提高T2”)

8.假设用于杂交的两种植物细胞分别为A、B,在进行杂交前必须先利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细胞壁,获得原生质体,再经物理或化学方法诱导原生质体融合。在实际操作中,诱导后再生出的植物细胞可能有多细胞融合的细胞、两两融合的细胞、未融合的细胞。若要对融合产生的细胞进行检测,可进行的实验操作是:对诱导产生的细胞进行植物组织培养,然后根据得到的植物性状进行判断。预期结果及结论是:若得到的是一种植物的性状,说明是未融合细胞;若得到的是具有两种亲本性状的植物,说明是杂种植株;若得到的是具有两种亲本性状的植物,且一种植物的性状得到加强,则是多细胞融合体;若得到的是一种植物的性状且效果得到加强,则是同种细胞融合的结果。(P38“图24”改编)9.紫色非甜玉米(基因型为AASuSu)和白色甜玉米(基因型为aasusu)杂交(Su和su代表一对等位基因),得到的F1(AaSusu)再进行自交,F2会有紫色甜玉米的表型产生。F2中的紫色甜玉米的基因型可能为Aasusu或AAsusu。运用常规育种方法筛选出纯合的紫色甜玉米的过程为:将F2中的紫色甜玉米与白色甜玉米(aasusu)进行测交,可以选择出基因型为AAsusu的纯种紫色甜玉米。这种方法比较烦琐,耗时也较长,需要至少三年的选种和育种时间。如果利用花药培养的技术,其操作程序是:利用花药培养的技术培养F1产生的花粉(其中就可能有Asu的组合)获得单倍体植株,再经过诱导染色体加倍,就可以直接得到紫色甜玉米的纯合体。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大大缩短育种周期。(P42“拓展应用T1”)

10.除草剂的有效成分草甘膦能够专一地抑制EPSP合酶的活性,从而使植物体内多种代谢途径受到影响而导致植物死亡。草甘膦没有选择性,它在除掉杂草的同时也会使作物受损。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培育抗草甘膦的作物。下面是探究“转入外源EPSP合酶基因能否使矮牵牛抗草甘膦”的流程,请补充完整。①用限制酶和DNA连接酶等处理含有目的基因的DNA片段和Ti质粒,构建重组Ti质粒;②将重组Ti质粒转入农杆菌中;③利用含有重组Ti质粒的农杆菌侵染矮牵牛转基因细胞,再通过培育得到转基因植株;④用草甘膦同时喷洒转基因植和对照组植株。结果:对照组植株死亡,转基因植株存活,但也受到了影响。结论:矮牵牛对草甘膦产生了一定的抗性。上述对照组为非转基因矮牵牛,如果增加转入的外源EPSP合酶基因的数量,你认为转基因矮牵牛对草甘膦的抗性会(会、不会)增加,你的理由是增加转入的外源EPSP合酶基因的数量,矮牵牛体内EPSP合酶的表达水平会升高,它对草甘膦的抗性会增强。若进一步探究你的观点,请写出探究思路:将不同拷贝数的EPSP合酶基因分别转入矮牵牛细胞中,培育转基因植株,比较它们对草甘膦抗性的差异。(P92“拓展应用T1”)11.科学家将Oct3/4、Sox2、cMyc和Klf4基因通过逆转录病毒转入小鼠成纤维细胞中,然后在培养ES细胞的培养基上培养这些细胞。2〜3周后,这些细胞显示出ES细胞的形态、具有活跃的分裂能力,它们就是iPS细胞。在这个实验过程中,逆转录病毒的作用是作为载体将外源基因Oct3/4、Sox2、cMyc和KIf4送入小鼠成纤维细胞。可以设置对照组来证明iPS细胞的产生不是由于培养基的作用,设置方法及预期结果为:将转入外源基因和没有转人外源基因的细胞分别培养在相同的培养基中,并确保其他培养条件相同。如果只有转入外源基因的细胞转化成了iPS细胞,就可以证明iPS细胞的产生不是由于培养基的作用。如果要设计实验了解Oct3/4、Sox2、cMyc和Klf4基因在诱导iPS细胞时,每个基因作用的相对大小,请你写出实验设计的思路:可以依次去掉1个基因,将其他3个基因转入小鼠成纤维细胞中,然后通过与转入4个基因的小鼠成纤维细胞的诱导情况进行比较,来推测缺失的那个基因对诱导iPS细胞的影响,进而判断每个基因作用的相对大小(其他合理答案均可)。若将病人的皮肤成纤维细胞诱导成iPS细胞,再使它转化为需要的细胞,用这些细胞给该病人治病,这不会(会、不会)引起免疫排斥反应,因为在诱导转化的过程中细胞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理论上产生的还是“自体”细胞。iPS细胞具有分裂活性,用它进行治疗时可能存在(存在、不存在)的风险是,因为iPS细胞拥有分化为各种细胞的潜能,因此存在分化成肿瘤细胞的风险。(P98“复习与提高T2”改编)

第四部分高中生物实验的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的比较试剂组成用量用法原理斐林试剂0.1g/mLNaOH溶液1:1混合均匀使用,现配现用Cu(OH)2+还原糖

→Cu2O沉淀(砖红色)0.05g/mLCuSO4溶液双缩脲试剂0.1g/mLNaOH溶液1ml先加Cu2+(碱性条件)+肽键

→紫色络合物0.01g/mLCuSO4溶液4滴后加高中生物常见的实验颜色归纳试剂实验名称检测的物质或结构颜色变化或现象斐林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还原糖蓝色→砖红色双缩脲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蛋白质蓝色→紫色苏丹Ⅲ染液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脂肪橘黄色碘液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淀粉淀粉蓝色溴麝香草酚蓝溶液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CO2蓝色→绿色→黄色(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酒精橙色→灰绿色甲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观察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染色体深色台盼蓝染液鉴别动物细胞是否死亡活细胞或死细胞死细胞显蓝色刚果红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纤维素红色二苯胺DNA的粗提取与鉴定DNA蓝色关于“盐酸”的整理实验名称试剂作用影响酶活性的条件0.01mol/L的盐酸设定酸性条件观察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与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按1:1的比例混合

制成解离液,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沃泰默、斯他林和贝利斯关于促胰液素发现的实验稀盐酸刺激小肠黏膜分泌促胰液素解离液的成分及作用成分(1:1)作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迅速杀死细胞,固定细胞内染色体的形态和位置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能溶解果胶,从而使细胞壁软化,并促进细胞之间的

中胶层物质溶解,从而达到分离细胞的目的补充:解离时间的影响太短:细胞间质未被完全溶解,压片时细胞不易分散过长:导致细胞解离过度、根尖过于酥软,影响染色和制片生物教材中与“制片”相关的实验实验名称“制片”过程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切片→苏丹Ⅲ染液染色→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洗去浮色

→吸水纸吸去花生子叶周围的酒精→滴一滴蒸馏水→盖上盖玻片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将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放在水滴中展平

→盖上盖玻片→从盖玻片一侧滴入蔗糖溶液,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引流观察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解离→漂洗→染色→制片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变化低温诱导培养→卡诺氏液固定细胞的形态

→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冲洗2次→解离→漂洗→染色→制片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先将盖玻片放在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上→将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培养液自行渗入特殊的“制剂”过程制剂名称制剂方法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将重铬酸钾溶于浓硫酸溶液层析液由20份在60~90℃下分馏出来的石油醚、2份丙酮和1份苯混合而成甲紫溶液将甲紫溶解在质量分数为2%的醋酸溶液中配制而成补充: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的异常现象原因分析异常现象原因分析提取到的滤液绿色过浅①研磨不充分,色素未能充分提取出来;②称取绿叶过少;③加入无水乙醇过多,色素溶液浓度较小;④未加碳酸钙或加入的量过少,色素分子部分被破坏滤纸条色素带不整齐①画滤液细线时,没有做到细且直;②滤纸条一端两角剪得不对称滤纸条上无色素带①忘记画滤液细线;②滤液细线接触到层析液,且时间较长,色素全部溶解到层析液中;③把自来水当成层析液与“分离”有关的实验试剂及“分离”原理辨析实验主要试剂“分离”的原理观察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按1:1的比例配制解离液使细胞壁中层(果胶质)溶解,而使细胞分开,便于最后制片时能被压成一薄层进行显微观察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清水等渗透作用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无水乙醇、层析液、二氧化硅和碳酸钙等绿叶中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层析液在滤纸条上扩散速度不同,溶解度大的色素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的色素扩散速度慢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葡萄糖、尿素、KH₂PO₄等绝大多数微生物都能利用葡萄糖,但是只有能合成脲酶的微生物才能分解尿素。利用以尿素作为唯一氮源的选择培养基,可以从土壤中分离出分解尿素的细菌DNA的粗提取与鉴定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2mol/L的NaCl溶液、二苯胺试剂和蒸馏水等DNA不溶于酒精,但某些蛋白质溶于酒精,利用这一原理,可以初步分离DNA与蛋白质与“洗”有关的实验操作及目的实验名称实验操作实验目的检测生物组织中

的脂肪用吸水纸吸去染液,再滴加1~2滴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洗去浮色;用吸水纸吸去花生子叶周围的酒精洗去浮色,使被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清晰可见观察根尖分生区

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待根尖软化后,用镊子取出,放入盛有清水的玻璃皿中漂洗洗去药液,防止解离过度低温诱导植物细胞

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将根尖放入卡诺氏液中浸泡后,

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冲洗2次冲洗卡诺氏液制作果酒和果醋取新鲜葡萄,用清水冲洗1~2次防止杂菌污染,洗1~2次可避免洗掉葡萄皮上野生酵母菌菊花的组织培养流水冲洗外植体→酒精消毒30s→立即用无菌水清洗2~3次

→用次氯酸钠溶液处理30min→立即用无菌水清洗2~3次既要杀死材料表面的微生物,又要减少消毒剂对细胞的伤害第五部分实验题解答思路及技巧明确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作出实验假设一、正确写出实验目的实验目的——要探究或者验证的某一事实或者做了该实验后,要解决什么问题。(1)实验目的的书写与表达:实验目的的内容包含研究对象、研究现象(因变量)和作用于对象的因素(自变量),格式为“探究(验证)×××(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或“探究(验证)×××(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等。(2)实验目的的确认方法①根据题目信息,直接写出实验目的。②根据实验装置或实验现象,推断实验目的。③根据实验步骤反推实验目的。(3)举例:探究(实验性质)光照强度(自变量)对光合作用强度(因变量)的影响,探究(实验性质)植物细胞在不同条件下(自变量)的失水和吸水(因变量)情况。二、准确写出实验原理(1)实验原理即实验设计的理论依据,包括选择实验材料的依据、作出实验假设的依据、设计实验步骤的依据、分析现象结果的依据和确定观测指标的依据。(2)实验原理的来源:来自题干+课本中的相关知识。(3)实验原理的书写格式一般包含三部分内容:假设(未被证实的结论)+假设与结果的联系+结果(或预期结果)。一般用陈述句、肯定句,其思路为先找到结论或假设,再找到结果或现象,然后根据所学知识、题干信息和实验目的寻找两者之间的联系。三、作出适当的实验假设(1)假设是指用来说明某种现象但未经证实的论题,是对研究结果的预测,是对课题涉及的主要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设想,假设是研究者对研究结果预先赋予的答案,是一种可能的解释和说明。(2)提出的假设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只要能解释题目现象或与题干相符,则提出的假设就可以。(3)一般情况下,若是实验中要求写出你的假设,我们可根据自己平时积累的知识,写出认为最可能的一种假设即可。实验步骤的设计及实验思路的书写一、实验步骤的设计1.实验设计的一般流程2.“三步曲”书写实验步骤3.书写实验步骤需注意的问题(1)步骤设计一般不宜连续描述,而是分段叙述,并加以编号。(2)为使叙述更简洁,对试管、烧杯等一般要加以分组、编号,如A、B或甲、乙等。(3)叙述中尽量用规范的实验术语,不能用含糊的口语,如“等量”不宜说成“一样多”等。(4)一般在时间、温度、物质的量上难以做到准确的量化表达,尽可能用“相同”“适宜”或“适量”等定性的语言表达。(5)实验设计中适时出现“其他培养条件相同”或“培养一段相同时间后”等都是很好的得分点。(6)题目给出的实验材料和试剂一般应充分利用,除非题目条件允许,否则不能自己随意选取实验材料和试剂。二、实验思路的书写1.实验思路答题套路:自变量+因变量+预期结果。2.实验步骤与实验思路的区别实验思路与传统的实验步骤设计的主要区别是实验思路不需要写出细致而具体的可供直接实验操作的步骤,而只需要有一个大致的实验过程的设计。三、练习巩固1.某种绿藻能利用光能将H2O分解为[H]和O2,[H]可参与暗反应;低氧环境中,该绿藻的叶绿体内产氢酶活性提高,则会将[H]转变为氢气。欲探究缺硫对低氧环境中该绿藻产生氢气的影响,请利用该绿藻、完全培养液、缺硫培养液等材料设计实验。请完善实验步骤并写出预期的实验结果和结论。(1)实验步骤:① 。② 。③ ,检测两组装置中的氢气产生总量。(2)预期的结果和结论: 。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一、对照原则(1)对照实验:除了一个因素之外,其他因素都保持相同的实验,通常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2)对照原则:在对照实验中,应使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自变量不同,其他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