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09年版(最终20100113)_第1页
华中师范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09年版(最终20100113)_第2页
华中师范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09年版(最终20100113)_第3页
华中师范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09年版(最终20100113)_第4页
华中师范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09年版(最终2010011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STYLEREF"标题1"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第第页华中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条例本科毕业论文(含毕业设计)是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之一,是授予学士学位的必要条件。凡我校本科学生毕业前必须撰写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毕业论文(设计)合格且其它方面符合学籍管理规定要求者方可授予学士学位。毕业论文(设计)的撰写不仅有助于本科生巩固已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而且是培养本科生科学思维、科研能力和学术规范的重要环节,也是对本科生综合能力和本科教学工作的检验。为提高我校人才培养质量,加强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管理,特制定本条例。第一条毕业论文及时间安排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包括选题、开题、资料准备(或实验)、论文撰写、论文答辩等程序。毕业论文(设计)应在第七学期开始选题。各院(系)应根据具体情况,在第八学期集中安排毕业论文的撰写时间,不得少于六周。各院(系)须在第八学期的5月底前完成全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第二条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与开题1.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应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及基本业务要求。2.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应尽可能与本学科发展的前沿和社会实际相结合。3.院(系)应根据学校的要求建立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库,并于第七学期向学生提供毕业论文(设计)参考选题。选题库由各院(系)统一组织,由本专业学术带头人或教研室主任主持拟定,并应根据学校要求每年作一定比例更新。参考选题应有一定的学术性和社会应用价值,最好能与本教研室的学术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可以从院(系)提供的选题库中选择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也可以自行选题。提倡学生结合课程论文、学年论文、大学生科研立项及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进行选题4.学生选定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后应进行论证,撰写开题报告,交指导教师指导。指导教师应认真审查并指导学生的开题报告。5.院(系)应统一布置并由教研室具体组织和成立指导教师小组对学生的开题报告进行集中开题指导。学生根据指导教师小组开题指导的意见对开题报告进行修改,并认真填写《华中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表》(见附件三)。第三条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教师及其职责1.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教师必须由讲师(或相当于讲师)以上职称有教学和科研经验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应由教研室安排,院(系)教学主管领导审定。指导教师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更换。2.每位指导教师指导学生人数一般不能超过6人,最多不得超过8人。3.指导教师既要指导毕业论文(设计),又要指导学风,特别注意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求是创新的科学精神和良好的学术品德。4.指导教师应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和创新能力方面,具体指导任务有:(1)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2)指导学生收集与课题有关的资料;指导学生的实验;(3)指导并审核学生的论文开题报告;(4)定期检查学生的论文进度并作相应的修改指导;(5)审阅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提出恰当的评审意见,并指导学生参加论文答辩。(6)评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成绩。第四条毕业论文(设计)环节中对学生的要求1.进行选题论证,写出开题报告,开题报告的内容包括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选题研究现状、研究或设计思路、主要参考文献、研究计划等。开题报告经指导教师和指导教师小组开题指导后,学生必须认真填写《华中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表》(见附件三)。在论文答辩时,学生应当向答辩小组提交《开题报告表》,由答辩小组在完成答辩工作后将《开题报告表》与毕业论文正本一起上交所在院(系)存档。学生在具体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写作时必须执行经审定的《开题报告表》,不得作实质性改变。2.按计划认真收集资料,采集数据,开展有关实验和调查报告,在实践中努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论文(设计)的内容要有一定的创新性,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内容充实,材料可靠;论文的撰写符合学术规范。4.不得弄虚作假,不得剽窃他人成果。第五条毕业论文(设计)写作的规范要求1.格式要求:毕业论文(设计)正式文本包括以下内容:(1)封面(2)目录;(3)中、英文内容摘要和关键词;(4)正文;(5)主要参考文献;(6)注释或实验设备说明。毕业论文(设计)正式文本必须用计算机打印。毕业论文(设计)的写作与排版打印必须符合学校规定的统一格式,具体格式见附件1。2.文字要求:语言流畅,图表清晰,技术性错误不能超过千分之一。3.份量要求:一般文科不少于8000字符,理工科不少于5000字符。音、体、美等专业可酌减份量要求,具体由相应院(系)统一确定,报教务处审核。第六条毕业论文(设计)的审阅、答辩与成绩评定(一)审阅毕业论文(设计)完成后,首先由指导教师结合开题报告进行评审,写出书面评审意见并填写《华中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表》(见附件四)。指导教师的评审意见主要包括如下内容:1.对毕业论文(设计)的学术评价,主要涉及以下方面:(1)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的意义及写作难度;(2)毕业论文(设计)内容的质量评价;(3)毕业论文(设计)形式的规范性;(3)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2.评定出毕业论文(设计)的成绩。(二)答辩1.毕业论文(设计)完成后必须进行答辩。答辩的毕业论文(设计)必须在答辩十天前送交答辩小组。2.各院(系)的毕业论文的答辩工作由各院(系)负责组织,各院(系)根据情况成立若干答辩小组,具体负责论文答辩。答辩小组成员不得少于三人,且应为单数。答辩小组成员应具有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资格。3.答辩过程(1)学生陈述。首先由学生陈述毕业论文(设计)的撰写情况,主要包括选题根据和研究意义;毕业论文(设计)的基本思路、主要内容;论文(设计)的主要创新点及不足;研究资料或实验情况等。(2)答辩小组老师提问。答辩小组老师每人可提1~2个问题,所提问题应与答辩论文有一定联系,并具有一定质量。(3)学生回答问题。学生应针对答辩老师的提问作出回答,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答辩老师应有适当的追问。每位学生答辩的过程应不少于20分钟。(三)成绩评定1.毕业论文(设计)的成绩评定,应以学生的学风、论文质量和答辩水平为依据,既看学生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掌握的程度,又要看学生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重视学生答辩时的表达能力和其它有关情况。2.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采用结构评分方法:先由指导教师评定出论文成绩(以百分计),而后由答辩小组根据论文质量和答辩情况评定出答辩成绩(以百分计),最后由院(系)结合指导教师评定的成绩(占40%)和答辩成绩(占60%)评定出毕业论文(设计)综合成绩。综合成绩同时记百分制成绩和等级成绩,等级成绩分为优秀(90-100分)、良好(80-89分)、中等(70-79分)、及格(60-69分)和不及格(60分以下)五等。各院(系)优秀论文(设计)的比例应控制在该院(系)应届毕业生总人数的20%以内。《华中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表》见附件3。3.凡有抄袭、剽窃现象者,经认定属实,毕业论文(设计)成绩一律以零分计算;情节严重者,根据学校的有关规定给予相应处分。第七条优秀毕业论文(设计)的评选与毕业论文(设计)存档管理1.各院(系)在毕业论文(设计)答辩结束并评定出成绩后,应从获得优秀成绩的毕业论文中推荐参加学校及省级优秀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评选,并推荐出1~2篇优秀论文(设计),由指导教师或其它专家写出评审意见,连同毕业论文(设计)文本和电子文本一并送交教务处,结集出版。2.毕业论文(设计)正本一式二份,一份留院(系)存档,一份由学生自己保存;《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表》一式二份,一份留院(系)长期保存,一份送教务处加盖公章后装入学生档案。《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表》和《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记录表》各一份,于论文答辩后交院(系)保存。3.各院(系)可对学生是否提交毕业论文(设计)电子文本及其提交方式作出具体规定。第八条毕业论文(设计)的组织领导及职责分工全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在主管校长统一领导下进行,实行分级管理,层层负责。学校教务处的主要工作职责:1.研究、制定有关毕业论文(设计)的规范性管理文件;2.统一组织和协调全校毕业论文(设计)工作;3.组织毕业论文(设计)评估工作;4.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结束后,抽样分析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做好工作总结,组织经验交流,编辑出版《华中师范大学优秀学士学位论文(设计)集》;5.组织并负责推荐省级优秀毕业论文评选。院(系)的主要工作职责:1.根据学科特点和学校的有关规定,制定本院(系)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具体要求、评分标准及管理细则等;2.组织审查全院(系)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向各教研室布置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任务;3.定期检查各教研室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进展情况,协调处理本院(系)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中有关问题;4.组织、布置毕业论文(设计)审查、答辩及成绩复查等;5.评选本院(系)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并向学校推荐;6.做好本院(系)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总结。教研室的主要工作职责:1.安排指导教师;2.做好毕业论文(设计)期间工作检查,督促指导教师认真履行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职责,及时研究和处理出现的有关问题;3.具体组织毕业论文(设计)开题、答辩和成绩评定工作;4.认真做好教研室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总结。第九条其它1.学生未做毕业论文(设计),或没有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答辩,或论文(设计)综合评定成绩不及格者,不予毕业,学校允许其随下一届学生补做一次毕业论文(设计)并按规定参加论文答辩。毕业论文(设计)补做及答辩合格后,根据学校学籍管理规定办理毕业手续。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补做及答辩由原所在院(系)负责安排,报教务处备案。补做毕业论文的学生应向所在院(系)缴纳一定的论文(设计)指导费和答辩费。2.应届毕业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经费,由学校按毕业生人数下拨到院(系),具体标准另定。3.毕业论文(设计)的封面、封底和《开题报告表》、《成绩评定表》、《指导记录表》由教务处统一印制发放。毕业论文(设计)所需纸张、打印等费用由学生自理。4.本条例的解释权在教务处。附件:1.《华中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写作与排版打印规范》2.《华中师范大学院(系)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单篇质量评估方案》3.《华中师范大学院(系)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工作水平评估方案》4.毕业论文(设计)评分标准(文科)5.毕业论文(设计)评分标准(理科)(源自华师行教字〔2004〕185号)华中师范大学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新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等文件精神,结合我校教学改革的实际,学校决定启动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现就修订工作提出如下意见:一、指导思想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向,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握国内外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趋势,在致力于培养民族创新能力和国家实施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的背景下,根据学校战略发展目标,结合社会需求和学校实际,继往开来,系统改革,大胆创新,进一步明确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环节,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二、基本原则1.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分类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国家政策和教育教学改革实际,按照师范、非师范、交叉培养试验班三种类型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区分专业性质,凝炼专业方向,明确培养目标,突出培养特色。2.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并重,贯彻少而精的原则,继续推行相近专业统一搭建学科专业基础课平台的模式,整体优化课程体系,为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提供条件。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最新研究成果纳入课程教学。合理设计通识教育课程模块,强化通识教育课程管理,提高通识教育课程质量。3.加强素质教育,强化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将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处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科学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增加实践教学课程学分,制定相应质量标准。修订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推进研究型教学进程。完善素质拓展学分制度,把素质拓展学分要求融入人才培养方案。4.贯彻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注重因材施教,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继续推进“博雅计划”实施办法,加大优秀拔尖人才培养力度。进一步完善学分制,全面落实导师制,探索按学分收费制度。形成有利于多样化创新人才成长的培养体系。5.系统设计师范专业培养方案,提升学生执教能力。坚持学科专业基础、教师基本技能、教育基本理论并重,实现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的有机融合,形成完整的师范专业培养方案。夯实专业基础,在专业课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执教能力的培养,落实师范技能培训测试计划。加强教育理论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力度,全方位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三、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总体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较强的学习研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师范类专业:为国家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的一流师资。毕业生职业走向以重点高中师资为主体,同时要求具备从事初中及小学教育教学的能力。非师范类专业(普通班):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基础学术型人才及应用型人才;为硕士研究生教育提供生源。非师范类专业(基地班、试验班):为硕士研究生教育提供优质的生源。对毕业生的总体要求:1.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自信宽容的态度、团结协作的精神、正确判断的能力。2.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和一定领域的学科知识。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本专业的发展趋势和新进展,具有较强的综合应用能力和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3.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的终身学习能力。有基本的信息收集、分析、处理和应用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责任感;有较强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习惯及求实与探索精神。4.具有良好的表达和沟通能力。能熟练运用一门外语进行交流和沟通;有较强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5.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掌握基本健身技能。6.师范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现代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较强的教育教学组织能力与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同时具备乐教、懂教、会教、善教等教师教育专业素养。四、总体框架1.学制各本科专业学制为四年。以毕业学分数为主要标准,学生可提前一年或推迟一至两年毕业。2.周数分配按四学年计算,总周数为208周,除去寒暑假44周(每学年暑假8周,寒假3周),教育周数为164周,大体分配如下:军事训练3周,教育实习8周(师范类专业),专业实习6周(非师范类专业),毕业论文(毕业设计)6-8周,复习考试12周,入学、毕业教育2周,学年小结1.5周,机动1.5周,上课128周。3.学分标准理论课学分以一学期(16周以上)每周上课1学时为1学分;实验课、体育课等每周上课2学时为1学分;实践环节教学一周为1学分。五、课程体系在这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本着“拓宽基础、提高素质、发展个性、因材施教”的原则,分师范类、非师范类(含基地班)、交叉培养试验班三种类型,确定课程体系。设置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课程三级课程平台、实践教学环节和素质拓展学分。各课程平台由若干课程模块组成。师范类和非师范类专业(含基地班)学制四年的课程总学分控制在150学分以内,其中课内学时折算学分约为146学分左右;交叉培养试验班(学制为四年)课程总学分控制在180学分左右。(一)通识教育平台1.通识教育平台必修课程安排见下表:模块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学时学分课内总学时周学时每学期上课周数课外学时建议修读学期备注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必483483161、2(师范类专业第一学期,非师范类专业第二学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必3422438101、2(师范类专业第二学期,非师范类专业第一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51334217173、4(师范类专业第三学期,非师范类专业第四学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必102651317513、4(师范类专业第四学期,非师范类专业第三学期)外语基础大学英语阅读与写作必1958195314、171-4非音、体、美专业开设大学英语听力与口语必130865114、17651-4大学综合英语必26016260414、171-4音、体、美专业开设信息技术基础计算机基础必90356414341数据库技术应用(文)必58234217242高级程序语言设计必75351317242综合素质高等数学(D)(文)必704705141高等语文(理)必523524131体育大学体育必1304282141021-4第1学期集中安排,第2至4学期选项上课2.通识教育平台选修课程通识教育平台选修课程学分为12个。文理互选不少于4学分,艺术类不少于2学分,其它6学分由学生自主选修。(二)学科基础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主要设置专业基础课程。对不属于同一个二级学科门类但专业基础要求相近的各专业,应在前2至3学期尽可能开设相同的专业基础课;对属于同一个二级学科门类的各专业,要求前4至5学期统一设置专业基础课。原则上要求各专业开设一门以上相关学科基础课。(三)专业课程平台在专业课程平台上,各院系可按照不同层次和类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设计自成体系的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专业课程平台中的课程应尽可能反映最新的研究成果,体现科学性、前沿性。1.非师范类专业(含基地班)学科基础平台和专业课程平台的课程总学分,不得超过95学分,两个平台中选修课总学分不得低于30学分。必修课应在前6学期开设。2.交叉培养试验班学科基础平台和专业课程平台的课程总学分不超过125个,原则上两个平台中选修课总学分不得低于30学分。必修课应在前6学期开设。3.师范类专业学科基础平台、专业课程平台和教师教育的课程总学分,不得超过95学分。其中学科基础和专业课程必修课学分不超过65个,且必须开设15学分教师教育类课程;选修课总学分不得低于30学分,且教育、心理类课程不少于3学分,学科教育类课程不少于2学分。必修课应在前6学期开设。教师教育模块课程安排见下表:课程类别课程名称课程性质学生应修学分开课学期备注基础课程心理学基础必修33-4必修:6个学分;选修:3个学分教育学基础必修34-5教育、心理类选修35-8技能课程教师口语(普通话)必修11-7必修:7个学分教师书法必修11-7多媒体技术与应用必修22-3现代教育技术必修24-5教学技能训练(分专业开设)必修15-6学科教育类课程各学科教学论(分专业开设)必修25-6必修:2个学分;选修:2个学分各学科教育类课程(分专业开设)选修26-8实践课程教育见习必修23-6必修:10个学分教育实习必修87(四)实践教学1.非师范类专业(含基地班)、交叉培养试验班①专业见习4-6学分,时间为4-6周,尽量安排在寒暑假期间进行。②专业实习6学分,时间为6周,安排在第7学期进行。③毕业论文(设计)6—8学分,时间为6-8周,安排在第8学期进行。2.师范类专业①教育见习:2个学分,时间为2周,安排在第3-6学期进行。②教育实习:8-16个学分,时间为8-16周,安排在第7学期进行。③毕业论文(设计)6—8学分,时间为6-8周,安排在第8学期进行。(五)素质拓展学分1.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类:必修8个学分。2.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类:必修2个学分。3.社会实践与社会工作类:必修1个学分。4.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类:必修4个学分。5.技能培训及其他类(学生自主选择修读)。6.国防教育:必修5个学分。学生需获取20个必修学分,10个选修学分,方可毕业。六、辅修、双学位课程推行辅修和双学位制是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各专业应在第1学期至第6学期确定50学分左右的双学位课程供其他专业高年级学生修读。学生选修另一专业双学位课程达到规定学分,并完成该专业的毕业论文,符合双学士学位授予条例的,学校颁发双学士学位证书。其中,符合学校辅修条例的,学校发给辅修专业证书。七、关于编制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说明(一)各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必须包含以下内容(以下各内容的格式以现行培养计划为标准):1.专业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2.主要课程。3.学制。4.授予学位。5.教学时间分配表。6.课程教学学时、学分分布表。其中:a.学分为总学分;b.学时为课内学时;c.专业选修课和通识教育选修课学分为学生应修学分,学时是根据应修学分折算的总学时。7.课程计划表。其中:打通培养的课程或多个专业合上的、名称相同、学分相同的课程必须使用统一的课程编号,并在备注栏中注上“合”字。8.说明。该部分应包括以下内容:第一,本专业哪几学期与哪些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相同;第二,本专业分哪几个培养方向,修学专业选修课的方式;第三,建议学生选择哪些学科门类的课程获取通识教育选修课学分。9.课程简介。(二)本科课程编号的要求:本科课程编号由八位数字组成,按下列方式编排。☆☆☆☆☆☆☆☆开课单位编号课程类别码专业方向序号课程序号1.开课单位编号:开课单位按专业进行编号,公体部编号为330;理论课部编号为340;公外系编号为350。2.课程类别码:通识教育必修课(全校公共必修课)代码为0,专业必修课代码为1,专业选修课代码为2,通识教育选修课(公共选修课)代码为3。3.专业方向序号:若专业选修课分方向组设置,同一方向的专业选修课专业方向序号应相同。如为各方向均可选修的专业选修课,该序号为“0”。4.课程序号:每类课程从“001”开始按顺序编排。八、其他要求1.有先行课的课程必须注明先行课的编号,且先行课必须提前开设。2.要求每学期的周学时数控制在22—25学时的范围内,各学期学时应均衡分布。3.原则上要求每学期开设专业选修课的总学分应是学生必须选修专业课学分的两倍以上。4.实验课达到30学时,应作为单独课程开设。附:理科各专业的数学类专业基础课程安排见下表,各专业根据专业性质选择开设。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学时学分课内总学时周学时每学期上课周数建议修读学期备注高等数学(A)(上、下)必1926、6192615、171、2高等数学(B)(上、下)必1435、41435、415、171、2高等数学(C)必906906151高等数学(D)必704705141也作为素质课开设线性代数A、B必51/343/251/343/2172、3概率统计A、B必51/343/251/343/2172、3★2009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学生修取学分结构一览表2009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学生修取学分结构一览表(非师范专业)类别模块学分(个)备注通识教育课程(55个学分)必修(43个学分)思想政治理论课14理论课部开设外语基础16外国语学院开设信息技术基础文科5,理科6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开设综合素质文科4,理科3文学院和数学与统计学院开设体育4体育学院开设选修(12个学分)文科或理科类41、学生可从学校开设的综合素质课程、本专业或其他专业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程中修取;2、学生在辅修专业所修取的课程学分可按要求冲抵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学分;3、文科专业学生需选修4个理科类课程学分,理科专业学生需选修4个文科类课程学分艺术类2其他6学科、专业课程(95个学分)必修(65个学分)学科基础、专业课程65各专业所在院系开设。学科专业必修课程不超过65个学分,选修课程不少于30个学分选修(30个学分)学科基础、专业课程30实践教学(16-20个学分)必修(16-20个学分)专业见习4-6各专业所在院系安排,教务处审核专业实习6毕业论文(设计)6—8素质拓展学分(30个学分)必修(20个学分)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类81、学生需同时修满规定的专业课程学分和素质拓展学分方可毕业。具体修取办法见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中的相关规定;2、此模块学分由院系、教务处、学工部、团委等单位评定。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类2社会实践与社会工作类1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类4国防教育5选修(10个学分)10

2009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学生修取学分结构一览表(师范专业)类别模块学分(个)备注通识教育课程(55个学分)必修(43个学分)思想政治理论课14理论课部开设外语基础16外国语学院开设信息技术基础文科5,理科6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开设综合素质文科4,理科3文学院和数学与统计学院开设体育4体育学院开设选修(12个学分)文科或理科类41、学生可从学校开设的综合素质课程、本专业或其他专业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程中修取;2、学生在辅修专业所修取的课程学分可按要求计入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学分;3、文科专业学生需选修4个理科类课程学分,理科专业学生需选修4个文科类课程学分艺术类2其他6学科、专业课程(85个学分)必修(65个学分)学科基础、专业课程65各专业所在院系开设。学科专业必修课程不超过65个学分,选修课程不少于20个学分选修(20个学分)学科基础、专业课程20教师教育课程(20个学分)必修(15个学分)基础课程6教育学院和心理学院开设技能课程7教师职业能力训练与测试基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信息技术系和专业所在院系开设学科教育类课程2各专业所在院系开设选修(5个学分)教育、心理类课程3教育学院、心理学院、信息技术系开设学科教育类课程2各专业所在院系开设实践教学(16-24个学分)必修(16-24个学分)教育见习2各专业所在院系安排,教务处审核教育实习8-16毕业论文(设计)6—8素质拓展学分(30个学分)必修(20个学分)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类81、学生需同时修满规定的专业课程学分和素质拓展学分方可毕业。具体修取办法见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中的相关规定;2、此模块学分由院系、教务处、学工部、团委等单位评定。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类2社会实践与社会工作类1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类4国防教育5选修(10个学分)10

2009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学生修取学分结构一览表(交叉培养班)类别模块学分(个)备注通识教育课程(55个学分)必修(43个学分)思想政治理论课14理论课部开设外语基础16外国语学院开设信息技术基础文科5,理科6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开设综合素质文科4,理科3文学院和数学与统计学院开设体育4体育学院开设选修(12个学分)文科或理科类41、学生可从学校开设的综合素质课程、本专业或其他专业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程中修取;2、学生在辅修专业所修取的课程学分可按要求计入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学分;3、文科专业学生需选修4个理科类课程学分,理科专业学生需选修4个文科类课程学分艺术类2其他6学科、专业课程(125个学分)必修(95个学分)学科基础、专业课程95各专业所在院系开设。学科专业必修课程不超过95个学分,选修课程不少于30个学分选修(30个学分)学科基础、专业课程30实践教学(16-20个学分)必修(16-20个学分)专业见习4-6各专业所在院系安排,教务处审核专业实习6毕业论文(设计)6—8素质拓展学分(30个学分)必修(20个学分)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类81、学生需同时修满规定的专业课程学分和素质拓展学分方可毕业。具体修取办法见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中的相关规定;2、此模块学分由院系、教务处、学工部、团委等单位评定。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类2社会实践与社会工作类1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类4国防教育5选修(10个学分)10STYLEREF"标题1"华中师范大学本科专业、试验班、交叉培养班设置一览表★华中师范大学本科专业、试验班、交叉培养班设置一览表序号专业名称部颁代码学校编码学位授予门类所在院系1思想政治教育(师)030404801法学政法学院2哲学010101802哲学3法学030101803法学4国际政治030402804法学5经济学020101805经济学经济学院6工商管理110201806管理学7国际经济与贸易020102807经济学8房地产经营管理110106W856管理学9社会学030301808法学社会学系10社会工作030302809法学11教育学(试验班)040101878教育学教育学院12学前教育(师)040102811教育学13特殊教育(师)040103812教育学14心理学(师)071501814理学心理学院15应用心理学071502871理学16教育技术学(师)040104816理学信息技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