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套单元概述和课时安排_第1页
西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套单元概述和课时安排_第2页
西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套单元概述和课时安排_第3页
西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套单元概述和课时安排_第4页
西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套单元概述和课时安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教材分析在一年级上册学生已经认识了20以内的数,建立了计数单位“十”的概念,知道了“十几”的组成。数100以内的数是学习100以内数的计算的基础,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着广泛应用。这一课教学就是要帮助孩子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让学生知道可以一个一个地数,也可以一十一十地数,在数数和交流过程中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熟悉整十数的顺序,知道10个一是10,2个十是20……,10个十是100,认识数位。为以后学习数学其他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数学课程标准》对于数感的描述是:“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选择适当的算法;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将培养学生的数感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在不同学段中都有明确的要求,这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需要,符合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培养目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数学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大多数学生将来不会成为数学家或数学工作者,但每一个学生都应建立一定的数感,这对他们将来的生活和工作都是有价值的。中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数感,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学会用数的方法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数感的培养在数学教育中起重要的作用。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2)使学生知道个位和十位的意义,能够正确地、熟练地读写100以内的数。(3)结合数的认识,能正确使用计数器数数,拨出相应的数。(4)结合具体事物,使学生感受100以内数的意义,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重点、难点重点1.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2.难点1.数数过程中,当数到接近整十数时,下一个整十数应是多少。2.理解数位的意义。3.探索读数、写数的方法。教学建议本单元是在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100以内数的认识,是认数范围的进一步扩展。它不仅是学习100以内数的计算的基础,也是今后学习万以内及以上数的基础,对发展学生的数感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在整个小学阶段具有重要意义。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在一年级上册学生已经认识了20以内的数,建立了计数单位“十”的概念,知道了“十几”的组成。数100以内的数是学习100以内数的计算的基础,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着广泛应用。教学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自主学习100以内的数,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主动建构。2、加强观察、注重操作,让学生经历数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对一年级学生来讲,百以内的数对他们来说已经是大数了,在生活中虽然有所接触,但机会比较少。所以,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现实、有趣的情境,组织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数一数小棒,并借助小棒和计数器等学具进行操作,然后抽象、概括,理解100以内的数的意义,弄清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尤其是对新的计数单位“百”和新的数位“百位”,教学中教师要加强操作,让学生经历数概念的形成过程。3、加强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首先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建立数感。课时安排数感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数学地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学生学习数学,一方面是为了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另一方面要学会用数学方法和数学的观点认识周围的事物和世界的规律,学会用数学的方法自觉有意识地观察认识和理解周围的事物、处理有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起联系。

其次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经验的丰富,引导学生探索数、形及实际问题中蕴涵的关系和规律,初步掌握一些有效地表示、处理和交流数量关系以及变化规律的工具,会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数感。把数感的建立与数量关系的理解和运用结合起来,将有助学生整体数学素养的提高。课时安排本单元用5课时完成教学,其中机动1课时。课题课时数数数的组成1写数读数2数的顺序1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1整理和复习1总计6第2单元位置教材分析“位置”的教学内容具有丰富性、开放性和鲜明的时代特点,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儿童在生活中对上、下、前、后、左、右已有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学习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如某个同学在第几组第几个的情况,使学生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设计是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依照儿童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进行编排。也就是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场景,如汽车站牌、左右手的作用教室的座位等引入教学,在各种操作、探索的活动中,观察、感知、猜测、感觉“上、下、前、后、左、右”的含义及其相对性。在亲身经历物体的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之后,引导学生把空间方位的知识应用于生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方位观念。教学目标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2、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3、学生能够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4、培养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方位观念。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和掌握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2、能够在具体情境中,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物体在行列的相对位置。难点在具体情境中,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物体在行列的相对位置。教学建议一般学生在6岁就能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但以自身为中心的“右”辨别尚未发展完善,所以对“上下”、“前后”可以尽量放手独立辨别,而“左右”则要老师引导学生从他们自身为中心过渡到以自然标志为中心进行辨别。教学时因“左右”的相对性比较难理解,教师应允许学生逐步理解,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又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数学的兴趣。课时安排本单元用5课时完成教学,其中机动1课时。课题课时认识上和下1认识前和后1认识左和右1总计3第3单元认识图形教材分析《认识图形》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西师版)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它通过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引入教学,让学生感知两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了解立体图形各个表面的特征;再从众多不同的平面图形中分类,概括、抽象出不同的平面图形的一般特征,并能辨认、拼组。以动手操作为主线,注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无论是平面图形的引入,还是对平面图形的进一步认识,教材都设计了大量的操作的活动,以使学生在操作中逐步加深对平面图形的认识,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在这些操作活动中,学生将更深入认识这几个平面图形。教学目标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与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2、通过、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和特征。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和能力。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5、在愉悦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初步建立空间观念。重点、难点重点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初步建立空间观念。难点通过、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和特征。教学建议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初步认识。由于在现实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把立体图形的认识放在平面图形之前,这是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的。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这一部分知识可以按三个层次进行:知识的引入―――知识的教学―――知识的应用,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在知识的引入和运用上,要注意体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和生活化。在这部分知识中,应考虑到学生认识事物都有一个从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所以对于每一种图形,都要按三个层次进行:从实物引入――抽象为一般模型――给出图形名称。最后,让学生说出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分别是这四种立体图形,使学生尝试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描述所处的生活空间,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这一部分知识要求充分利用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来引入平面图形,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同时,本单元的活动设计具有开放性,可以满足不同特点学生的需要。课时安排本单元用4课时完成教学。课题课时图形的认识(一)1图形的认识(二)1找规律1图形的拼组1总计4第4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材分析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是100以内的口算,但教材的编写改变了过去教学中单纯教计算的现象,把计算与解决问题紧密结合在一起,注意了这个双重目标的达成,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运算意义,学习口算方法,在掌握算法的基础上,再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激发学生计算的积极性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培养了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掌握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熟练的口算2、经历解决问题、探索、交流算法的过程,实现算法的多样性,培养初步的抽象、概括、推理能力。3、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4、在学习活动中,增强环保意识,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重点、难点重点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难点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口算。教学建议1、计算要与解决问题紧密结合。本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虽然是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但教学的侧重点应有两个,一是从四则运算意义的角度出发,解决情景图中的问题;二是学习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口算方法。要注意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运算意义,学习口算方法,在掌握算法的基础上,再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激发学生计算的积极性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培养了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重视直观操作,充分利用学具帮助学习。教材中每个学习小组的课桌上都摆有小棒等学具,教学是要充分发挥小棒的直观作用,特别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这一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部分,为了让学生切实理解好算理和算法,应该让学生经历由形象到抽象的过程。教学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各种直观手段,展示自己的思考过程,从而以模型展示算理,以算理推动算法的形成和巩固,对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是直观重要的。3、实现算法多样化。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是展示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本单元教材为算法多样化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教师在教学时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尝试。要充分调动学生探索计算方法的积极性,让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方法和经验,通过分析、综合、讨论、交流等活动,解决新的计算问题,展示了不同的算法,让学生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教学时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各种算法的优劣,应引导他们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4、切实加强练习,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口算是重要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数与代数”领域中的重要目标之一。本单元的加、减法口算都是基本口算,直接影响着学生今后其他内容的学习。注重了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教师除用好这些已有的课程资源之外,也可根据学生实际,创造性地设计一些练习,不断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5、关注三个维度的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在生活中经常用到,对今后的学习也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在评价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时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考察:一是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评价要重点考察学生是否能灵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二是考察他们在学习中的心理状态、合作意识、参与程度,重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评价,用发展的眼光去评价每一个孩子,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三是看学生的环保意识是否得以确立,这方面“丰收园”里“我们要爱护自己的家园”的自评已给我们作了范例和提示。课时安排本单元用7课时完成教学。课题课时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一)1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二)1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一1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二)1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一)1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二)1整理与复习1总计7第5单元认识人民币教材分析教科书在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一)后,安排了认识人民币的内容,100以内数的认识有助于推动人民币的认识,同时通过认识人民币还能加深对100以内数的理解。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也为人民币的简单换算和计算提供计算方法做了准备。此外,学生通过人民币的使用更能体会100以内的数及加减法的应用价值。本单元的内容包括: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人民币单位元、角、分,人民币单位之间的进率及人民币的简单换算与计算。认识种面值的人民币是认识人民币的基础,教科书首先通过商场的情境引出问题,让学生知道买东西需要人民币,接着引导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以及了解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了解人民币的单位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是认识人民币的核心内容,也是把握人民币大小关系的基础。了解人民币单位之间的进率,是进行人民币单位之间的换算及计算,及至使用人民币的重要基础。同时,掌握人民币单位之间的进率,并沟通自然数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对于人民币单位之间的进率的联系,有助于加深对100以内数的认识与理解。因此,例2让学生学习人民币单位之间的进率。对于人民币单位之间进率的学习,特别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用人民币图片直观形象呈现,让学生掌握元、角、分之间的进率,并通过讨论和简单的换算促进学生掌握进率。人民币的简单换算及计算是人民币知识的具体应用,教材通过例3、例4的教学,一方面加深对人民币单位进率的掌握,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应用人民币购买商品的能力。此外,通过人民币的简单换算与计算,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数学文化:五套人民币”是本单元知识的拓展,教科书通过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五套人民币发行时间、面额、种类,以及面值逐步增大、防伪功能不断增强等情况,拓展了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使学生感受到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2.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培养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3.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知道如何爱惜人民币,培养勤俭节约的美德。重点、难点重点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及简单的。难点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及简单的计算。教学建议1、以人民币单位及其相互之间的进率为重点,搞好认识人民币的教学。认识人民币,应以认识人民币的单位,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为重点。因为人民币的面值是由数和单位共同决定的,同一个数,带上不同的单位,它的面值就发生了变化。况且,人民币的换算,也是以单位来衡量人民币的多少的。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人民币单位的大小关系,结合生活经验掌握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关系,以便为人民币的换算及应用做好准备。2、运用100内数的基础作用,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100以内数与人民币具有直接的联系,因此教学中应注意沟通它们之间的联系。一是利用100以内数的计数单位对认识人民币的积极影响。100以内数的计数单位有个、十、百,同一数字在不同的单位上表示不同的数值,人民币的面值也是一样,同一个数带上不同的单位就表示不同的面值。因此,教学中应注意提示他们之间的这种必然联系。二是通过合情推理探索人民币单位之间的关系。百以内数的单位个、十、百之间的进率是10,人民币元、角、分之间的关系也是十进制,教学时应鼓励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大胆猜想,根据一个一个数,10个一是十,猜想一分一分数,10个1分是1角……从而让学生发现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3、重视实际换算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通过实践体验活动不但有助于加深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还有助于能力的发展。学生认识人民币初期对人民币初期对人民币单位之间的进率不熟悉,特别是对人民币的换算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人民币换算的体验活动,一方面可以通过用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之间的互换活动,加深对人民币单位间进率的掌握。另一方面有意设计买、卖东西的实际情境,让学生在模拟购物或实际购物活动中学习应用人民币,在应用中加深对人民币换算与计算的体验。4、介绍数学文化,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认识人民币这一内容本身就具有思想品德教育的功能,教学中应注意挖掘这一教育功能,有机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体现学科育德的课程理念。一是在观察认识人民币的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人民币上有国徽、伟人头像、少数民族代表、美丽的河山等图案,因此我们应自觉爱护人民币。二是让学生结合自己在生活中花钱的情况,唤起学生节约用钱、合理用钱的意识和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三是通过介绍我国五套人民币的事行情况及面值的不断增大,让学生感受到我国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生活热情。课时安排本单元用2课时完成教学。课题课时认识人民币(一)1认识人民币(二)1总计2第6单元认识钟表教材分析本单元是时间教学的起始单元,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结合实际初步学会看钟表,体会钟表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时间的知识打下基础。这部分内容在教材中虽然是第一次出现,但学生已具有这方面的一些生活经验。因此,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实际,运用教材提供的现实情境,向学生充分提供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的机会,开展好教学活动。要求学生对整时、半时、大约几时的认识,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本节课中,学生对时针、分针的整体认识有些不习惯,所以教学难点应放在通过观察时针和分针来判断所表示的时刻。教材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小组合作探究,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认识钟面;认识各时刻:整时、半时、大约几时。另外,教师和学生都要准备钟表模型,以便课堂上进行操作和演示。教学目标1、结合现实情境初步认识钟表,能正确认读“整时”和“半时”,会辨认“大约几时”。2、在认识钟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3、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养成按时作息的良好习惯。重点、难点重点认识“整时”和“半时”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难点认识“大约几时”是教学难点。教学建议通过拨表、观察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念。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和半时,从小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1、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开展学习活动。2、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和操作活动中学习。3、加强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息习惯。钟表的应用在生活中非常广泛,所以,除了重视课堂中的学习体验外,还应注意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应用。如让学生留心观察自己几时起床、几时吃早饭、几时上学、几时吃午饭、几时吃晚饭、几时睡觉……在应用中逐步养成按时作息的良好习惯。课时安排本单元用2课时完成教学。课题课时认识钟表(一)1认识钟表(二)1总计2第7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教学一、两位数加、减一、两位数的笔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包括两位数加一、两位数的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一、两位数的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估算等内容本单元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两位数加减法的笔算既是对已经学过的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巩固和应用,又是学习多位数加、减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课程实施中,要引导学生通过旧知迁移、学具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理解算理,掌握算法;通过适度的专项练习、综合练习、针对练习和改错练习,形成计算技能,提高学生的初步运算能力。同时,在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与“连续两问”的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连贯地思考,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本单元的编排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将笔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的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计算的同时,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编排顺序是:先从现实情境中提出要解决的计算问题,突出学习计算的价值;接着通过直观是学生的操作活动探讨、理解计算的算理,明确计算的方法;再来看能否用计算解决前面提出的问题。二是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突出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教材在解决问题的编排中继续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并通过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问题,用画图的策略帮助学生分析、理解数量关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解决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会连贯思考,获得数学的思考方法,形成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三是鼓励学生在动手实践、主动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生的活泼地学习数学,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体会数学的学习方法。如:在加、减法的教学中,安排了用小棒、图片等直观学具的操作活动,借助操作探索加、减法的算理和笔算方法。四是选取学生熟悉、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目标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进位)、减(退位)一、两位数;经历探究两位数加一、两位数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全过程,理解两位数加一、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两位数加一、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经历探究两位数减一、两位数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全过程,理解两位数减一、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掌握两位数减一、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重点、难点重点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进位)、减(退位)一、两位数的计算方法。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教学建议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景图。本单元教材除安排了大量插图外,在两位数加两位数和两位数减两位数之前还专门安排了情景图,教学时要充分发挥情景图的作用,用情景图去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首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并让学生详细说一说画面上的内容,以此一方面让学生切实感受这些画面中有两位数加两位数或两位数减两位数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两位数加、减法计算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另一方面让学生全面熟悉情景图中的内容,为后面的加减法计算的学习提供丰富的实际背景。然后,在教学中尽量引导学生联系情景图的画面思考所计算的问题,使抽象的加、减计算变得生动具体,也进一步体现加减法计算在生活中的现实性。2.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旧知识学习新知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是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更是直接建立在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基础上的。由于100以内的加、减法不存在连续进位和连续退位的问题,只要明确了加法个位上满十向十位进“1”和减法个位不够减向十位退“1”的问题,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难点也就突破了。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一年级学习的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原有知识基础,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口算中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思路直接迁移到笔算中来。计算过程中的退位是怎么一回事和为什么要退位。这样,不仅可以通过旧知识的迁移去突破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计算中的难点,还可以促进两位数减两位数和两位数减一位数的联系,让学生获得100以内减法的整体认识。3.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根据这一要求,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教材的编排,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学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给抽象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计算提供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生活背景,一方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另一方面又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两位数加、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我们所学习的加、减法估算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4.关注学生对计算过程和方法的理解。在本单元教学中要注意改变传统计算教学中重视学生对计算法则的记忆和应用,而忽视学生对计算过程理解的做法,要特别关注学生对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计算过程和方法的理解。让学生切实理解“为什么要退位”和“怎样退”两大核心问题。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标志着学生对两位数退位减法计算过程的全面理解。对于两位数加两位数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在教学中要淡化法则的文字表述,既不必要求学生严格概括出法则,也不必要求学生去记住这些结论,重在学生对其计算方法的理解和灵活运用。为了促进学生对两位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更好理解,在教学中特别是在整理和复习的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搞清楚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使学生在计算中切实感受到笔算加法和减法都要把相同的数对齐,都是从个位算起,它们主要区别是加法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减法个位不够减时要从十位退“1”。5.沟通口算、笔算的联系。本单元教材虽然只安排了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和估算,但是它们是建立在口算基础上的,不论是笔算还是估算,其计算过程都要用到口算,因此在教学中不要孤立地去处理笔算和估算,要把它们同口算联系起来,从而全面提高学生100以内加、减法计算能力。首先,在教学中特别是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练习中鼓励学生利用口算和笔算两种方法计算,并利用两种方法计算的结果都相同的客观事实让学生实际感受到100以内加、减法既可以笔算也可以口算,从而体现两位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其次,在计算过程中特别是总结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计算方法时,引导学生比较口算和笔算两种算法,让学生发现两者之间的联系(都需要把相同数位对齐,都可以从个位算起也可以从十位算起,但个位有进位时,笔算从十位算起比较麻烦。)根据这种联系发现他们在计算方法上的共同性。再次,在笔算中特别是在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中,凡是能口算的要鼓励学生口算,将两种计算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其计算能力。另外,在估算教学中通过把相加或相减的两个数看成整十数后再口算的过程,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估算离不开口算,从而进一步促进估算和口算的融合。6.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本单元安排了大量的合作学习内容,这为引导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