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教学设计_第1页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教学设计_第2页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教学设计_第3页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教学设计_第4页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教学设计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单元体例单元主题历史要素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科技文化进一步繁荣,世界形势发生变化,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单元备课说明一、单元课标要求基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的课标阐述,本单元描述的是明清时期的历史,结合2022年版课标要求,学生将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加强皇权的举措,初步认识君主专制带来的社会弊端;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的经济改革和全球性经济互动,初步认识这一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因和外因;通过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史事,了解明朝的对外关系;通过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在台湾的建制、册封达赖和班禅及设置驻藏大臣等中央政权在边疆地区的各种举措,认识西藏地区、新疆地区、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的领土,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通过了解《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认识明朝的科技成就及其影响;通过了解小说、戏曲的繁荣,知道明清时期文学艺术的特色;通过明末李自成起义,以及清中叶以来的政治腐败、故步自封和19世纪的国际局势,认识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严重危机。二、单元教材分析第三单元主要介绍明清时期的历史,其时代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明朝建立后,统治者在积极恢复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在政治上采取一系列措施,从地方到中央全面改革官制,以强化皇权。明朝一度出现强盛局面,郑和下西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加强了中外交流。明朝后期,统治危机不断加深,明政权最终在农民大起义和后金政权的双重夹击下崩溃。清朝统一全国后,加强君主专制,并对西藏、新疆、台湾及附属岛屿、南海诸岛等进行有效的管辖,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的基础。面对世界形势的巨变,清朝君臣故步自封,古老的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三、单元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学习历史的时间较短,仅仅学习了半年时间,对学习历史的许多方法还不曾掌握,只是依靠兴趣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置一些简单的、学生们容易理解的知识点,还有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情境再现、问题引领、故事讲述和多样化的资源运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历史。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要了解明清时期皇权加强的措施,面对外来入侵,中国人民英勇抵抗,抗击倭寇,收复台湾,展现出中华民族伟大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四、单元学习目标1.知道明清时期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2.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维护祖国统一的主要措施。3.知道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史实。4.知道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5.概述郑和下西洋的时间、历程和影响。6.列举闭关锁国政策的重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7.通过明长城和北京城的修建,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8.知道《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名著,了解明代的科技成就及影响。9.通过清朝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史实,了解清朝前期的兴盛局面。明朝的统治设计说明本课主要介绍了明朝的建立,明朝时期加强皇权的措施,明朝时期经济的发展,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要了解明朝时期的发展。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教学,知道明朝的建立、明朝强化皇权的措施等史实。2.概括明朝皇权加强的特点,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3.认识到明朝皇权的强化,既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又是中国社会逐步走向衰弱的原因之一。教学重难点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难点:八股取士的内容及影响。教学方法观察法阅读法小组讨论法资源与工具(一)资源1.图片:《朱元璋像》。2.影视作品:“明朝初期”相关视频。(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展示《朱元璋像》,介绍朱元璋的身世。朱元璋出身贫苦,17岁时父母双亡,他被迫到寺院里当了和尚,元末农民起义爆发后,他参加了反元起义军,之后他领导起义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建立明朝,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通过他的故事,你有什么样的感受?设置疑问,导入本课。二、预习检查1.说出明朝建立的相关史实。2.朱元璋为强化皇权采取了什么措施?3.明朝科举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4.说出明朝经济发展的概况。三、学习任务一明朝的建立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提出问题——明朝建立的背景是什么?学生活动:根据教材P66相关内容,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很快发展到江淮地区,出现了多支反元队伍。其中,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步强大,先是消灭东南各地群雄,然后向北进军。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的统治。【设计意图】通过以教材为材料,增强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通过勾画关键词,学生真正理解其含义。四、学习任务二朱元璋强化皇权教师活动:提出问题——朱元璋为强化皇权采取了哪些措施?学生活动:根据教材P67—P68相关内容,回答问题。(1)地方: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设立“三司”,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2)中央:废除了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3)军事:为分散兵权,朱元璋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4)特务机构: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成立东厂。这两个机构合称“厂卫”,明朝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之一。教师活动:朱元璋通过一系列措施加强了皇权,提出问题——总结明太祖时期皇权的特点。学生活动:做出回答——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设计意图】以教材内容为史料,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史料分析、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同时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五、学习任务三科举考试的变化教师活动:出示《举子看榜图》和材料,提出问题——八股文既然有如此危害,为何明朝统治者要设置八股取士?材料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顾炎武举子看榜图学生活动:阅读材料,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活动:八股取士制度的危害就相当于秦始皇焚书造成的危害,对于人才的迫害有甚于咸阳之郊的坑儒。顾炎武的这句话反映了八股取士制度对文化和人才培养方面的消极影响。提出问题——明朝科举制度从内容和文体上发生了哪些变化?并说明八股取士的危害。学生活动:根据教材P68—P69内容,回答问题。(1)内容上: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否则,考生就会被认为是离经叛道,即使文章写得再好,也不可能录取。(2)文体的变化:严格规定文体格式、段落划分,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为主体,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因此称为“八股文”。(3)危害: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设计意图】以教材内容为史料,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史料分析、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六、学习任务四经济的发展教师活动:明朝皇权的强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明初经济的发展。提出问题——明朝的经济发展有哪些表现?学生活动:根据教材P69相关内容,回答问题。(1)农业:明代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2)手工业: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3)商业:出现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北京和南京;许多富人积极从事商贸活动,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晋商、徽商等。知识拓展:晋商,通常意义上是指明清500年间的山西商人,晋商经营盐业、票号等商业,尤其以票号最为出名。晋商也为中国留下了丰富的建筑遗产,著名的有乔家大院、常家庄园、曹家三多堂等。徽商,即徽州商人、新安商人,俗称“徽帮”,是徽州(府)籍商人的总称。徽商来自徽州,包括歙、休宁、婺源、祁门、黟、绩溪六县,即古代的新安郡。六县之中,歙县和休宁县的商人特别著名。徽商在宋朝开始活跃,全盛期则在明朝后期到清朝初期。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商帮,徽商皆处于贫困山区,种地无以生存。【设计意图】通过对教材的阅读,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七、过程性评价《七彩作业》课堂练习。八、课堂小结朱元璋通过农民起义消灭了元朝,建立了明朝,完成了统一。明太祖吸取元朝灭亡的教训,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化皇权、巩固统治,奠定了明朝君主专制的基本格局。政治上,在中央,废除了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在地方,设立“三司”;军事上,设置五军都督府,使其与兵部相互制约;思想文化上,推行八股取士,以达到思想控制的目的;除此以外,还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监视臣民。这些措施具有不同于前代的明显特点,一方面巩固了明朝的统治,使社会安定,促进了明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另一方面也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使封建社会开始走向衰落。九、布置作业1.基础型作业:完成课后活动题,并标明所考查的知识点。2.发展型作业:完成《七彩作业》课时练习。十、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明朝的对外关系设计说明本课主要介绍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教学目标1.掌握郑和下西洋的经过、意义,以及郑和下西洋的条件。2.了解戚继光抗倭的背景、功绩和取胜的原因。3.了解郑和下西洋的盛况,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教学重难点重点:郑和下西洋的意义;抗倭战争的性质。难点:郑和成功实现远航西洋的条件;戚继光抗倭斗争取得胜利的原因。教学方法教法:讲解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学法:阅读理解、史料分析、讨论合作等。资源与工具(一)资源1.拓展阅读:《明史郑和传》。2.影视作品:电视剧《郑和下西洋》。(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播放电视剧《郑和下西洋》片段,同学们有什么感受?设置疑问,导入本课。

二、预习检查1.说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时间、经过和意义。2.戚继光抗倭的背景是什么?三、学习任务一郑和下西洋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提出问题——郑和下西洋的背景和目的是什么?学生活动:根据教材P70相关内容,回答问题。(1)背景: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2)目的: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设计意图】通过以教材为材料,增强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课外拓展】郑和,原姓马,回族,云南人。明军攻克云南后,11岁的郑和被俘,被送进皇宫当了宦官。后来跟随燕王朱棣,屡建战功,被赐姓郑。朱棣称帝,是为明成祖。明成祖十分器重他,提拔他为宦官首长太监。因他小名“三宝”,所以人称“三宝太监”。西洋:指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71—P72,制作表格,归纳郑和下西洋的概况。学生活动:制作郑和下西洋的概况表。

时间1405—1433年次数7次出发地点刘家港装载物品中国的优质丝绸、精美瓷器、上等茶叶和漆器等各类物品,以及大量的金银货币物品用途慷慨送礼,展现大国风度,发展相互之间的友好关系;用于贸易,互通有无,互补互利到达范围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特点时间早、次数多、时间长、规模大、到达范围广、设备先进、影响深远意义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教材的阅读和理解,完成表格的填写,培养总结、归纳的能力。教师活动:郑和下西洋意义重大,提出问题——当时郑和下西洋有哪些有利条件?学生活动:分析郑和成功远航的有利条件,回答问题。(1)根本原因:明朝前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2)技术原因:造船技术和航海水平高超;指南针的应用;地理知识的进步;等等。(3)郑和的个人因素:郑和具备丰富的地理和航海知识、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英勇无畏的气概、团结合作的精神及组织能力。教师活动:郑和下西洋选择冬季出行、夏季返回,突出了历史与地理知识的交叉,北印度洋地区属于季风气候,冬天是东北季风,带动海水向西流动,夏天是西南季风,带动海水向东流,这样船队无论去还是回都是顺流行驶。【设计意图】通过课外知识的拓展,开阔学生的眼界,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四、学习任务二戚继光抗倭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提出问题——倭寇的含义是什么?学生活动:根据教材P72相关内容,回答问题——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教师活动:提出问题——明朝中期为什么会爆发倭患?给中国造成了什么危害?学生活动:根据教材P72相关内容,回答问题。(1)原因:明朝中期,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2)危害:倭寇所到之处,杀居民,劫财货,无恶不作,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设计意图】通过对教材的阅读理解,提高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73—P74相关内容,找出戚继光抗倭的经过。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问题。在东南倭寇最猖獗的时候,明王朝派年轻将领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戚继光临危受命,南下浙江抗倭,多次击退倭寇的侵犯。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彻底打败倭寇,戚继光大力整顿军队,并招募农民和矿工10000多人,进行严格训练,操练新阵法。他统领的军队,由于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能征善战,被人们誉为“戚家军”。1561年,倭寇大举侵犯浙江。戚继光率军英勇作战,在台州九战九捷,先后歼灭倭寇10000多人,烧毁倭船无数,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此后,戚继光又率军进入福建、广东地区,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带领广大军民与倭寇激战,先后消灭了两地的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教师活动:提出问题——戚继光抗倭为什么能取得胜利?学生活动:根据教材相关内容,回答问题。(1)正义的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2)“戚家军”纪律严明,能征善战。(3)“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联合作战。(4)戚继光卓越的军事指挥韬略和指挥才能。教师活动:提出问题——怎样评价明朝抗倭的戚继光?你认为他有哪些高尚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学生活动:根据教材P74相关内容,回答问题。(1)评价: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2)高尚品质:淡泊名利,忧国忧民,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设计意图】以教材内容为史料,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史料分析、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

五、学习任务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提出问题——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的背景是什么?学生活动:根据教材P74相关内容,做出回答——从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74“相关史事”,简要讲述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的经过。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回答问题。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谎称遇到风浪,请求暂时借地晾晒货物。他们买通广东地方官员,许诺每年缴纳白银500两,得到允许,在澳门上岸,擅自搭篷建房,进行贸易。1573年,他们将500两白银改交明朝政府,获得了在澳门的租借居住权。但是,澳门的领土主权仍然属于中国。明政府在澳门设置守澳官,驻扎军队,对澳门实施全面管理。【设计意图】通过以教材内容为材料,增强学生的阅读、分析和总结概括的能力。

六、过程性评价《七彩作业》课堂练习。七、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明朝前期的中国是综合国力位居世界前列的强国,郑和的远洋航行促进了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和共同进步。同时也了解到戚继光是我国的民族英雄,面对外来入侵,不惧危险奋勇杀敌,展现了中华民族儿女的优秀品质,也了解了葡萄牙攫取在澳门居住权的史事。八、布置作业1.基础型作业:完成课后活动题,并标明所考查的知识点。2.发展型作业:完成《七彩作业》课时练习。九、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设计说明本课主要介绍明朝时期科技、建筑与文学的发展,这一时期的科技名著主要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和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建筑有明长城和北京城,著名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教学目标1.要求学生了解明长城和北京城;掌握李时珍与《本草纲目》,宋应星与《天工开物》,知道徐光启与《农政全书》。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时期,小说、戏曲等大众化的文学艺术形式有了突出的发展。2.通过对雄伟的北京城和明长城的学习与了解,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无比的创造力,激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对三位科学家刻苦钻研、勤奋好学、不甘平庸、敢于进取精神的学习,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升华,使自己的努力变为行动;通过引导,学生了解这一时期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成就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知道它们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学重难点重点:明长城和北京城,《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明朝时期的文学成就和思想艺术特色。难点:明朝文学成就反映的时代特色。教学方法教法:讲解法、情境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以启发教学和问题教学为主的综合性教学方法等。学法:自主学习、阅读理解、史料分析、思考探究、合作讨论等。资源与工具(一)资源1.拓展阅读:《本草纲目》。2.影视作品:电视剧《西游记》。(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出示《天工开物》《本草纲目》、长城、故宫、《西游记》的图片,让学生欣赏,从而引出本课的题目《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二、预习检查《草本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的作者、内容、地位和影响分别是什么?三、学习任务一科技名著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提出问题——明朝能够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76相关内容,回答问题——明代中后期,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教师活动:提出问题——明朝时期的科技著作有哪些?学生活动:回答问题——《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76—P78,制作表格,归纳这些科技名著的概况。学生活动:制作科技名著概况表。著作作者主要内容地位《本草纲目》李时珍对各种药物进行了新的分类,详细介绍它们的产地、形色、气味及其主要疗效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天工开物》宋应星几乎涵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具体介绍了各种物品、生产工具及生产流程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农政全书》徐光启分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种植、牧养、制造、荒政等大类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设计意图】通过对教材的阅读和理解,学生完成表格的制作,提高总结、归纳的能力。四、学习任务二明长城和北京城教师活动:出示明长城的图片,提出问题——说出修筑明长城的目的和明长城的起止点。学生活动:根据教材P79—P80相关内容,回答问题。(1)目的: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2)起止点: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设计意图】通过以教材为材料,增强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提出问题——找出对明长城的评价。学生活动:根据教材相关内容,做出回答——明代修筑长城的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布局更合理,技术更先进,设施更为完善,工程质量更为优异。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提出问题——明长城的修筑有什么作用?学生活动:根据教材P80相关内容,做出回答——长城处于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在它附近的多民族聚集的地区,建立了许多农牧贸易场所,使长城同时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设计意图】以教材内容为史料,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史料分析、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提出问题——总结北京城的概况。学生活动:根据教材P80—P81相关内容,回答问题。(1)明朝的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经过扩建和改造发展起来的。(2)明朝北京城有宫城(宫城即紫禁城,今称故宫)、皇城、内城和外城。整个北京城平面呈“凸”字形,由一条中轴线纵贯南北,对称展开,均衡布局。北京城的建筑,以宫殿为重点,紫禁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设计意图】通过以教材为材料,增强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五、学习任务三小说和艺术教师活动:明朝时候,文学艺术的发展与市民文化结合起来,小说、戏曲等大众化的文学艺术形式有了突出的发展。播放电视剧《西游记》片段,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82—P83,提出问题——明朝时期最著名的长篇章回体小说有哪些?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问题——《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82—P83,制作表格,归纳明朝时期小说和艺术的概况。学生活动:制作小说和艺术概况表。小说和戏剧作者时代主要内容评价《三国志通俗演义》罗贯中元末明初描写了魏、蜀、吴三国之间政治、军事和相互交往上的各种矛盾冲突,也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统一的强烈愿望是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最为流行的长篇历史小说之一《水浒传》施耐庵元末明初以官逼民反为主题,揭示了从皇帝到各级贪官污吏的丑恶嘴脸,描写了宋代梁山泊各路好汉反抗官府压迫的武装斗争是元末明初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运用白话描写故事进程和人物性格,洗练明快,生动传神《西游记》吴承恩明代中期描写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艰难历程,突出刻画了胆大艺高、爱憎分明、满怀智慧的孙悟空这一神话英雄运用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笔调,语言生动流畅,故事引人入胜《牡丹亭》汤显祖明朝后期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神奇的爱情故事,有力地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曲文流丽,人物内心描写细致,艺术水准很高【设计意图】通过对教材的阅读和理解,学生完成表格的制作,提高总结、归纳的能力。教师活动:同学们,明朝除了上述名著外,还有其他名著吗?学生活动:《徐霞客游记》。【知识拓展】《徐霞客游记》既是一部地理学巨著,也是一部文学名著。【设计意图】拓展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使其感受学习历史的乐趣。六、过程性评价《七彩作业》课堂练习。七、课堂小结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与本课相关的练习题,引导学生完成并进行适当的梳理总结,以此巩固本课学习的新知识。八、布置作业1.基础型作业:完成课后活动题,并标明所考查的知识点。2.发展型作业:完成《七彩作业》课时练习。

九、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明朝的灭亡设计说明本课主要介绍明朝的灭亡。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社会矛盾尖锐,李自成起义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明朝后期,活动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不断发展壮大,进入中原。教学目标1.了解明代中后期的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明朝末年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及李自成推翻明朝统治的基本过程,知道后金的发展和清兵入关等基本史实。2.明朝末帝崇祯是一位励精图治的皇帝,但也无法挽救明朝的覆灭,从中认识到明朝腐败政治的巨大破坏力。教学重难点重点:明朝末年的腐败统治,李自成起义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教学方法教法:讲解法、情境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学法:自主学习、阅读理解、史料分析、思考探究、合作讨论等。资源与工具(一)资源拓展阅读:历史小说《李自成》。(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一、教学情境“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是明朝的祖训,一部分人敬重明朝的骨气,一部分人对明朝怀有愤恨,认为明朝的统治最为黑暗。同学们,让我们共同学习《明朝的灭亡》。二、预习检查1.说出李自成起义的经过及影响。2.满洲是什么时候兴起的?三、学习任务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提出问题——明朝灭亡的背景是什么?学生活动:根据教材P84—P85相关内容,小组讨论交流。(1)政治:明代中后期,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官员结党营私,宦官专权,统治黑暗。如明神宗朱翊钧在位48年,竟然长期不上朝,致使不少机构瘫痪,政事乏力。明武宗时期,宦官刘瑾代替皇帝处理政事。明熹宗时期,魏忠贤权倾朝野,人称“九千岁”。(2)经济:土地兼并剧烈,财政危机加重。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肆意侵占民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3)社会: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通过明代《流民图》(局部)能看出,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异常尖锐。(4)自然:当时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当时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饥民遍野,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征如故。【设计意图】通过以教材为材料,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和概括总结能力。

四、学习任务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提出问题——当时的农民是如何选择的?是继续忍受压迫还是揭竿而起,参加起义呢?学生活动:做出回答——灾难深重的广大农民再也无法忍受下去,纷纷举行起义,反抗朝廷的统治。教师活动:在各支农民起义军中,李自成的队伍发展迅速,成为起义的主力军。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85—P86,找出李自成起义的口号及过程。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问题。(1)口号: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2)过程: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接着,李自成挥师北上,直抵北京。1644年4月,百万大军在李自成的统一指挥下,对北京城发起猛烈进攻,不到两天就攻进城内,明朝末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了。【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教材的阅读、理解,提高总结概括的能力。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当时流行这样的歌谣:“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教师活动:广大民众为什么欢迎和拥护李自成的起义军?学生活动:做出回答——李自成的起义军军纪严明,不侵占民房、不烧杀抢掠,还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设计意图】通过对材料的阅读,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其学会分析材料。

五、学习任务三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一)满洲兴起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提出问题——女真族是由谁在哪一年统一的?后来改称为什么?学生活动:根据教材P86相关内容,做出回答——1616年,努尔哈赤基本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努尔哈赤率军与明朝交战,接连取胜,使明朝的北部受到严重威胁。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位,继续进攻明朝。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大清。教师活动:出示努尔哈赤的图片,提出问题——清朝又是什么时间建立起来的?建立者是谁?学生活动:思考问题,交流讨论,做出回答——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大清。皇太极就是清太宗。皇太极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注意发展生产,重用人才,使清朝的势力不断发展,随后对明朝加强攻势。(二)清兵入关教师活动:对清兵入关的过程进行讲解。明朝灭亡以后,正当李自成力图推进全国统一的时候,驻守重镇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军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李自成在山海关交战失利,退回北京,随即离京西行,转战各地,最后失败。问题探究:清统治者进入中原是偶然吗?谈谈你的看法。学生活动:思考问题,做出回答——是必然的。明朝后期的腐朽不堪,以及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局限性都注定了他们的失败,满洲贵族建立的清政权不断发展。或者回答是偶然的。吴三桂为了个人利益而投降,打开山海关让清军入了关。【设计意图】通过问题链的形式,帮助学生树立历史知识。六、过程性评价《七彩作业》课堂练习。

七、课堂小结本课主要讲述了明朝灭亡的原因、过程及明末农民起义,着重介绍了李自成起义的原因、发展过程、口号、结果及影响;还从侧面介绍了清军入关,清朝全国性政权的建立与发展。八、布置作业1.基础型作业:完成课后活动题,并标明所考查的知识点,2.发展型作业:完成《七彩作业》课时练习。九、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设计说明本课主要介绍清朝对全国的统治、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清廷对西藏地方的有效管辖、巩固西北边疆等。教学目标1.了解清朝对全国的统治、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知道清朝册封达赖和班禅、设置驻藏大臣。2.知道西北边疆的巩固,认识到台湾、西藏和新疆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学重难点重点:清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难点:如何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教学方法教法:讲解法、情境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学法:自主学习、阅读理解、史料分析、思考探究、合作讨论等。资源与工具(一)资源拓展阅读:诗歌《七子之歌·台湾》。(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清朝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安定边疆,清朝作出了哪些努力?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二、预习检查1.说出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经过。2.清朝为巩固西北边疆采取了什么措施?三、学习任务一清朝对全国的统治教师活动:清朝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后,在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自身的统治?学生活动:根据教材P88相关内容,做出回答——在政治制度方面基本上沿袭中原历代王朝的做法,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在思想文化方面推崇儒家学说,继承历代文化传统。这样,清朝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巩固了自身的统治。【设计意图】通过以教材为材料,增强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四、学习任务二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一)郑成功收复台湾教师活动:出示材料,提出问题——下面的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史实?材料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学生活动:做出回答——郑成功收复台湾。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基本史实。学生活动:1662年2月,经过8个月的围攻,郑成功发动总攻,荷兰殖民长官被迫投降。至此,被荷兰侵略者占据了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设计意图】通过对材料的阅读,使学生从中感受真实的历史事实,找出历史事件。(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清朝在台湾的建制的相关史实。学生活动:根据教材P89相关内容,做出回答——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教师活动:郑成功收复台湾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民族压迫,用反抗的手段解除压迫的光荣传统。我国各族人民都曾为捍卫国家主权、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作出过贡献。【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五、学习任务三清廷对西藏地方的有效管辖教师活动:出示布达拉宫内部五世达赖喇嘛觐见顺治皇帝的壁画、西藏博物馆中金册和金印的图片。学生观看图画,感受真实的历史,提出问题——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位皇帝是如何加强对西藏地方的有效管辖的?学生活动:根据教材P90—P91相关内容,回答问题。(1)顺治皇帝隆重接见了五世达赖喇嘛,并赐予封号“达赖喇嘛”。(2)康熙皇帝册封格鲁派另一位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封号。(3)雍正时期(1727年),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4)乾隆时期(1751年),清朝在西藏地方设立噶厦,授达赖喇嘛和驻藏大臣管理政教事务。教师活动:除了上述措施外,清朝还采取了什么措施?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做出回答——1793年,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规范了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和法规。章程明确驻藏大臣政治上与达赖、班禅地位平等,共同管理西藏政教事务;驻藏大臣还掌管地方军事、外交等事务;西藏地方达赖与班禅等大活佛的转世,需要通过金瓶掣签,依照宗教仪轨和历史定制,最后报请朝廷批准。清朝的这些措施,有效地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设计意图】通过以教材为材料,增强学生阅读、分析、概括、总结的能力。调用已学知识,明确西藏和中央政权的既往交往和归属关系,确认西藏宗教领袖和中央政府的从属关系,利用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发展史料实证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六、学习任务四巩固西北边疆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提出问题——清朝的新疆地区,我们把它称作什么?学生活动:根据教材P91相关内容,做出回答——在我国西北天山以南的广大地区,居住着维吾尔等族人民,清代把这个地区称为“回部”。教师活动:提出问题——清朝为巩固西北边疆采取了哪些措施?学生活动:做出回答——康熙时,天山北路的蒙古族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发动叛乱。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康熙皇帝三次率军亲征,在多次战役中打败噶尔丹,平定了叛乱,稳定了西北部边疆地区。乾隆皇帝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土尔扈特部杰出首领渥巴锡为摆脱沙俄压迫,率领部众战胜重重困难,返回新疆,得到了清政府的妥善安置。【设计意图】以教材内容为史料,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史料分析、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七、学习任务五雅克萨之战教师活动:出示清俄两国军队在雅克萨作战的示意图。在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面对这种情况,清朝是如何应对的?学生活动:根据教材P93相关内容,做出回答——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命令清军两次进攻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军。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尼布楚进行谈判,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识图、认图的能力,从地图中挖掘历史知识。八、学习任务六清朝的疆域教师活动:出示《清朝疆域图(1820年)》,提出问题——说出清朝前期中国的疆域范围。学生活动:根据教材P93—P94相关内容,做出回答——清朝前期,中国的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至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教师活动:选取部分学生的学案进行投影展示,请其他同学进行评价。【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点的理解。九、过程性评价《七彩作业》课堂练习。十、课堂小结清朝前期,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力强大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清朝前期的疆域,基本奠定了今天我国版图的基础。十一、布置作业1.基础型作业:完成课后活动题,并标明所考查的知识点。2.发展型作业:完成《七彩作业》课时练习。十二、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设计说明本课主要介绍清朝前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表现,人口的增长等内容。教学目标了解清朝前期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掌握清朝前期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表现,理解清朝人口增长的原因和表现。教学重难点重点: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难点:人口增长的影响。教学方法教法:讲解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学法:自主学习、史料分析、合作讨论等。资源与工具(一)资源图片:《清朝织布图》《盛世滋生图》(局部)。(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在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清朝在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方面采取的措施,那么在经济方面,清朝又采取了哪些措施?设置疑问,导入本课。二、预习检查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繁荣表现在哪些方面?三、学习任务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提出问题——清朝前期的农业生产为什么能够得到恢复和发展?学生活动:根据教材P96相关内容,做出回答——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教师活动:当时的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来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学生活动:做出回答——大力推行垦荒政策。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有哪些表现?学生活动:思考问题,根据教材相关内容,回答问题。(1)耕地面积不断扩大。(2)兴修水利:治理黄河、淮河等大河以及大运河。(3)庄稼种植方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同时,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有了较大的发展。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有什么影响?学生活动:做出回答——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设计意图】以教材内容为史料,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史料分析、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四、学习任务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提出问题——清朝前期手工业发展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97相关内容,做出回答——丝织业、棉织业、印染业、矿冶业、制瓷业、制糖业、制茶业等手工业都有很大的发展。教师活动:展示图片《清朝织布图》《盛世滋生图》(局部),提出问题——清朝前期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手工业工场有什么特点?学生活动:做出回答——有些手工业工场颇具规模,生产的产品品种繁多,产品精良。教师活动:举例进行说明,如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设计意图】通过以教材内容为材料,增强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教师活动:提出问题——清朝前期商业的发展有什么表现?学生活动:根据教材P98相关内容,做出回答——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陆路和水路的商旅往来频繁,各地的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如晋商和徽商。【设计意图】以教材内容为史料,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史料分析、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五、学习任务三人口的增长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提出问题——清朝前期人口增长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活动:根据教材P99相关内容,做出回答——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教师活动:提出问题——清朝人口快速增长有哪些表现?学生活动:做出回答——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教师活动:虽然人口的增长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一个重要表现,但是,人口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提出问题——人口的快速增长给社会带来了哪些问题?学生活动:根据教材P100相关内容,做出回答——有些地方,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逐渐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荒垦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设计意图】以教材内容为史料,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史料分析、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六、过程性评价《七彩作业》课堂练习。七、课堂小结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出现了一些大的商业城市和商帮。经济的发展促使人口快速增长,而人口的过度增长,又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八、布置作业1.基础型作业:完成课后活动题,并标明所考查的知识点。2.发展型作业:完成《七彩作业》课时练习。九、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设计说明本课主要介绍清朝军机处设立的背景和影响、文化专制政策对清朝社会的影响、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教学目标1.知道清朝设立军机处的基本史实,能说出清朝社会矛盾加剧的表现。2.文字狱和文化专制政策的目的和社会危害,理解政策制定得当与否直接影响社会的发展。3.知道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表现和影响。教学重难点重点: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闭关锁国政策。难点:清朝君主专制强化的影响。教学方法教法:讲解法、情境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学法:自主学习、阅读理解、史料分析、思考探究、合作讨论。资源与工具(一)资源影视作品:“清朝闭关锁国”相关视频。(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出示秦朝、宋朝、清朝大臣在与皇帝议政时由坐到站再到跪的图片,让学生分析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君主专制不断强化)。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下清朝是如何进一步强化君主专制的,引出本课题目《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二、预习检查1.军机处设立的背景及影响分别是什么?2.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是什么?三、学习任务一军机处的设立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提出问题——军机处设立的过程是什么?学生活动:根据教材P101相关内容,做出回答——康熙时,设立南书房,绕开了议政王大臣会议。雍正年间,设立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乾隆时期,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设计意图】通过以教材为材料,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教师活动:出示材料,提出问题——军机处的作用是什么?材料“(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赵翼《檐曝杂记》卷一《军机处》学生活动:做出回答——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军机处的设立有什么影响?学生活动:做出回答——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设计意图】通过对材料的理解,增强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四、学习任务二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提出问题——清朝制造文字狱的目的、文字狱的含义和影响是什么?学生活动:根据教材P102相关内容,回答问题。(1)目的: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2)含义:从知识分子的文章、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甚至祸及亲友。(3)影响: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人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教师活动: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集权统治,在文化上实行专制政策,具体表现是什么?学生活动:根据教材P103相关内容,做出回答——一方面,大力提倡尊孔读经,组织人力大规模进行整理文献和编纂书籍的活动;另一方面,对全国书籍进行全面检查,把认为是对清朝统治不利的书籍列为禁书,收缴并销毁。【设计意图】通过以教材为材料,增强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五、学习任务三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提出问题——清朝社会矛盾加剧的表现是什么?有什么危害?学生活动:根据教材P103—P104相关内容,回答问题。(1)社会矛盾加剧的表现:在清朝的君主专制统治下,官僚体制从整体结构上呈现出日益腐败的趋势,军队军风军纪日益败坏,军备废弛。(2)社会矛盾加剧的危害:官场的腐败之风蔓延,官僚机构臃肿,政治腐败导致经济衰退,造成国力越来越虚弱。清朝中期以后,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社会的贫富分化十分严重,广大民众的生活日益困苦,社会危机重重。【设计意图】通过以教材为材料,增强学生阅读、分析、概括、总结的能力。六、学习任务四闭关锁国政策教师活动:播放“清朝闭关锁国”相关视频,提出问题——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活动:根据教材P105相关内容,做出回答——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当时西方的殖民者正向东方扩展势力,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犯,又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教师活动:提出问题——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是什么?学生活动:做出回答——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教师活动:提出问题——闭关锁国政策的表现是什么?学生活动:做出回答——顺治时期,颁布“禁海令”,严厉限制海上贸易;1757年,下令关闭其他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规定由朝廷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教师活动:提出问题——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有什么影响?学生活动:根据教材P105相关内容,回答问题。(1)积极:面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2)消极:清廷故步自封,闭关自守,导致国家闭塞,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设计意图】通过以教材内容为材料,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七、过程性评价《七彩作业》课堂练习。八、课堂小结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严重阻碍了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九、布置作业1.基础型作业:完成课后活动题,并标明所考查的知识点。2.发展型作业:完成《七彩作业》课时练习。十、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设计说明本课主要介绍清朝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过程,《红楼梦》的思想内容和创作特色,昆曲、京剧的发展演变。教学目标1.了解清朝古典小说《红楼梦》的思想艺术特点和造诣;掌握昆曲与京剧艺术的繁荣等基本史实。2.通过对清朝前期文学艺术的学习,认识到事物如果脱离广大民众和现实生活就必定会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