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测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测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测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测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测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一、选择题1.据如表可知,原始农耕时期()半坡氏族河姆渡氏族相同过上定居生活;饲养猪、狗;普遍采用磨制石器不同建筑为半地穴式;种粟;烧制彩陶建筑为干栏式;种水稻;学会挖井A.经济形态都以畜牧为主B.南北经济文化交流频繁C.不同地域文明各具特色D.早期国家形态初步形成2.传说在虞舜之时,禹作司空、契作司徒、弃作后稷、夔作乐官、龙作纳言。他们既在部落联盟中各司其职,又是各自氏族的首领,如禹、契、弃分别来自夏、商、周族。这反映了()A.夏商周三代政权曾经短暂并存B.王权与神权相结合C.部族因素与官职结构混融不分D.宗法制度渐趋成形3.据如图可知,分封制()西周重要封国示意图A.利用宗族纽带与族群笼络B.确保了周朝统治长治久安C.兼顾政府威权与行政效能D.推动了中国疆域开始形成4.如表为西周王室子弟所须掌握的“六代舞”。由此可知,西周统治者()名称时期(据载)所歌颂内容《云门》黄帝黄帝创制万物、团聚万民之圣德《咸池》尧帝尧之仁德《大韶》舜帝舜之贤德《大夏》夏代大禹治水之功绩《大濩》商代商汤灭夏桀、救护万民之功德《大武》周代武王伐纣灭商之伟业A.追求人的全面发展B.以礼乐教化彰显正统C.深受儒家思想影响D.借助神权以巩固王权5.据题下表信息可知,当时两地深圳、台湾地区出土新石器时代文物()遗址及文物名称出土文物花纹样式深圳咸头岭遗址彩陶台湾圆山文化遗址陶罐A.过着群居生活B.存在必然的联系C.农业生产发达D.陶艺具有相似性6.西周晚期中原地区兴起一种宽大的长“深衣”,上衣下裳相连;春秋晚期逐渐发展成为短款的“深衣”,其外形与西北地区人们着装相似。该变化主要得益于()A.民族交融的加强B.早期国家的建立C.中央集权的确立D.等级观念的强化7.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分威武、酒泉地置张掖、敦煌郡,徙民以实之”;到西汉末年时,威武郡“户万七千五百八十一”、张掖郡“户二万四千三百五十二”。这表明,当时()A.休养生息初见成效B.中央机构不断完善C.地方建设取得发展D.专制皇权高度强化8.下表为距今约7000—6000年的山东北辛文化遗址出土的生产工具,其中最多的是石器。这可以证实,当时该地区()石器生产工具石斧、石铲、石刀、石镰、石磨盘、石磨棒等。数量最多的是石斧,用于砍伐树木或开垦土地。其次是石铲,安柄后主要用作翻土。其他生产工具骨器、角器、蚌器等,其中翻松土地的鹿角锄、点播作物的蚌铲、收割庄稼的蚌镰较多。加工粮食的工具加工粮食的工具有石磨盘、磨棒、磨饼,不仅能脱粒,还能磨面粉。A.文明发展程度领先于全国B.适宜人类居住和农业生产C.最早培育了粮食作物水稻D.人们过着群居采集的生活9.经考证发现,殷墟出土近15万片带字甲骨卜辞中,前期卜辞多由贞人选定卜问内容及时间,且由贞人发布占辞,即使商王占卜内容和卜兆也由贞人操纵。到商代最后几王时,卜辞中已不见贞人名,“王不但亲贞,而且新卜”“贞卜全由帝王一人主持”。这一变化说明商代后期()A.实行神权政治 B.文字走向成熟C.王权有所加强 D.行政管理严密10.战国时期,各国基本形成了“国君在上、万民在下”的二元社会结构。对此,有学者认为:“战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与春秋社会均有所不同,此一时期……群体性家族组织的社会功能已十分微弱,传统家族形态已基本瓦解。”这表明战国时期()A.新的国家形态出现B.贵族政治开始出现C.家国同构观念消亡D.诸侯纷争局面结束11.秦、西汉时期的祭祖排在社祭(祭祀土地神)与鬼神亡祭之后,已非最主要的祭祀活动。这反映了秦和西汉时期()A.政治统治的世俗化趋势B.破除了宗法等级观念束缚C.祭祀活动的仪式化倾向D.重视社会秩序的重新建构12.秦律和汉律并不只是刑律,还包括了大量的行政规章,农业管理有田律,市场管理有关市律,货币及财务有金布律,畜牧有厩苑律等等,兵刑钱谷、考课铨选无所不及。这反映了秦汉时期()A.行政管理的法制化B.法家思想全面渗透社会生活C.刑法与礼制相结合D.经济发展影响国家政策法规13.汉初沿用了秦代按军阶大小向个人分配耕地和住宅的做法,并拓宽田宅划拨的范围,公卒、士伍以及庶人等也可以获得一定的田地和一处住宅。这一做法()A.有效地抑制了土地兼并B.有利于稳固小农经济C.确立了个体土地私有制D.旨在削夺贵族的特权14.据《史记》载,张骞在首次抵达大月氏(今阿姆河流域)时,发现王宫中有少量中国丝绸的存在。这一记载可以()A.推翻张骞凿空西域的论断B.说明中华文明已辐射西域诸国C.推断出丝绸之路由来已久D.论证先秦中原与南亚联系密切15.传统数学经典《九章算术》中将方田、粟米、均输、商功(测量体积,计算工程用工)、勾股等作了分类,并列举了246个数学问题求解。这反映出《九章算术》()A.注重运用演绎方式叙述问题B.体现了士人阶层的价值追求C.凝结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D.形成了完整的数学理论体系16.西汉时期,水利灌溉主要依赖官府统一兴修的水利工程。到了东汉,民间兴修的陂塘、井灌等水利设施遍布南北各地。这一变化源于()A.田庄经济的发展B.政府组织能力提高C.南方地区的开发D.个体农耕普遍存在二、非选择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以环太湖地区为分布中心的良渚文化,影响波及淮河流域地区、华南地区。良渚文化的代表包括有着高水平的制玉工艺、精美的磨光黑皮陶、通体磨光石器、精致漆木器。良渚文化遗址中虽并未发现黍、粟等旱作农业品种遗存,但发现了大量的炭化米(谷)、颖壳和小穗等不同的稻谷存在形态,其中以炭化米数量为多。稻米是良渚社会居民的食物主要来源。良渚文化中的墓葬,可分为两类。一类,如马桥文化中见到的那些小墓,其中有的无随葬品,有的仅随葬一些日常用品;另一类,如张陵山墓葬,往往不与“小墓”为伍,而葬于人工堆筑土台上,常使用棺、椁,以玉钺、琮、璧这类重器随葬。良渚社会在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经济基础等方面已经具备文明社会特征。——摘编自郑云飞《良渚文化时期的社会生业形态与稻作农业》等材料二从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陆续发现了以玉器为主要随葬品的良渚文化大墓,琮、壁等玉礼器以及墓葬等级的差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发达程度。2007年发现良渚古城,2015年确认水利系统,这些都将良渚文化推到了国家文明的高度,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被列为世界遗产。如果没有对良渚80多年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中国在距今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已经存在如此成熟发达的文明社会。通过再现良诸文明的历史,可以发现它对其他新石器时代文化乃至后世中华文明,均产生了礼制、艺术、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这一过程同时见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演进历程。——摘编自刘斌《良渚与中国百年考古——被低估的中国新石器时代》(1)根据材料一,概括良渚文化的特征。(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80多年的良渚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的历史意义。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士”原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的“食田”,受过“六艺”教育,能文能武,战时可充当下级军官,平时可作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战国之际,“士”发生了分化,既无田可食,又失去原来的职守,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主持仪式的赞礼人,于是“士”就成为知识分子的统称。——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二汉朝皇帝的高招是,延揽始终坚持封建制度的学派来支持中央集权的国家……中央集权国家的理念逐渐与这个文人阶层和儒家信徒紧密结合起来。这个文人阶层原来捍卫的是旧封建制锻度,但是在此之后,他们一直反对任何分裂活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士”社会地位转变的原因。指出春秋战国之际,以孔子为代表的“士”追求的目标。(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时期促使儒家信徒的国家理念发生变化的措施及这些措施产 生的影响。参考答案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答案CCABDACCCA题号111213141516答案DABCCA二、非选择题17.(1)特征:以环太湖地区为中心,影响范围广;以精美的玉、黑皮陶、磨制石器等为物化特征;手工业发展和社会分工细化;以稻作生产为主要形态;社会成员存在等级差别;已具备文明社会特征。(答出三点即可)(2)意义:为研究我国新石器时代农业、手工业、城市建设、社会状况以及国家文明等提供了重要史料;丰富了人们对中华民族文明起源的认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谱系,同时见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演进的历程。(答出三点即可)18.(1)原因:经济上,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