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教学课件_第1页
《马说》教学课件_第2页
《马说》教学课件_第3页
《马说》教学课件_第4页
《马说》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韩愈说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大意,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2.反复诵读,深入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3.体会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和托物寓意的妙处。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曾与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一、作者简介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虽是议论文体,却讲究文采,写法十分灵活,可以叙事,可以议论,托物寓意的一种体裁。“马说”即谈马、论马。

《爱莲说》:莲——人,托物言志

《马说》:马——人,托物寓意三、文体知识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伯乐相马食一食或尽粟一石shísìsì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祗zhĭ骈pián策cè槽枥cáolì石尽粟sùdàn四、初读,正字音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韩愈朗读课文五、再读,知文意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表转折,可是,却虽然称号仆役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虽然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凭借千里马的名气而著称。只,仅两马并驾这样之后用,凭借初读课文,知“马之境遇”自由朗读课文第一段,思考:文中作者写到的千里马有着怎样的境遇?要求:请用文中的原句回答。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五、再读,知文意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粮食才能;美好素质怎么同“饲”,喂这有时;译文: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相等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虽然同“现”,表现喂尚且相等要求五、再读,知文意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拿着鞭子面对唉加强诘问语气语气词,吗其实译文: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名作动,用马鞭驱赶喂竭尽才能,才干通晓表修饰细读品味,明“作者之情“再读课文第2、3段,分析作者对食马者持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具体的词语或者句子来分析。)要求:独学3分钟,研学3分钟。

回归文体,悟“说”之深意标题《马说》,作者仅仅是在说千里马的问题吗?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十分灵活,可以叙事,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讲究文采,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常常运用托物寓意的手法。“说”就是“谈谈”的意思。说知识回顾《马说》到底在说“谁”?

1.韩愈,25岁中进士;2.文起八代之衰,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3.有大量诗文作品,《马说》《师说》《进学解》《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4.他是一代语言巨匠,其语句形成的成语有:一视同仁、异曲同工、袖手旁观、弱肉强食、名存实亡、落井下石……5.留下大量名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幕下,郁郁不得志。

托物寓意千里马韩愈/人才伯乐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食马者愚妄浅薄的统治者《马说》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表达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此篇以马喻人,谓英雄豪杰必遇知己者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斯可展布其材。”——《古文观止》评点“伯乐与千里马”之佳话“伯乐与千里马”之佳话周文王——姜子牙秦穆公------百里奚齐桓公-------管仲唐太宗-------魏征刘备------诸葛亮刘邦------张良……

当今社会,人才济济,假如你是一匹千里马,却暂时不被重用,你会怎么做呢?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毛遂自荐

1、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什么观点?表达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并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亦即人才常有,而善于发现和选用人才的伯乐却不常有。2、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六、三读,感知内容“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千里马的被埋没是不可避免的。3、千里马的重要特性是什么?食马者又是如何对待千里马呢?一食或尽粟一石;(千里马食量惊人)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不饱,力不足”。所以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也是“食不饱”的严重后果。讽刺了食马者的浅薄无知。六、三读,感知内容4、还有哪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浅薄和无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食马者真不知马也。结尾段运用设问的修辞,强烈讽刺了那些不识千里马的人。六、三读,感知内容5.《马说》仅仅是为了说马吗?其实说的是和千里马有同样遭遇的人的命运和心声。六、三读,感知内容六、析读,品悟情感1、结合背景资料,说说文中的“千里马”“食马者”“伯乐”分别比喻什么?千里马——人才;食马者——埋没人才的统治者;伯乐——欣赏人才的人(明君)。2、文章借千里马的遭遇寄寓了什么情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悲愤。对像千里马一样的贤才被埋没的痛惜;对像食马者一样不识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统治者的批判、愤恨;对像伯乐一样善用人才的明君的渴求和期盼。创作背景

《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间。韩愈25岁中进士后,长期得不到任用,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被辞。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仕途坎坷。再加上当时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郁郁不得志。这些都让他感到明主难遇,在这种悲愤心情下,写下寓意深刻的《马说》。感受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在文言虚词中,跟语气表达有关的是助词(如本文的五个“也”)、连词(如“而伯乐不常有”的“而”)、副词(如“其真无马邪”的“其”)和叹词(如“鸣呼”)这四类。感受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马说》中的五个“也”字“也”是个常见的文言虚词,大多置于句末表示说话人的语气,有时也放在句中表示短暂的停顿,用来提醒读者注意下面将要说到的内容。这篇文章共分三段,每段最后一句都用“也”字收住。第一段主要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即“伯乐不常有”,而写得有声有色的却是千里马被埋没的情形,即“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这一形象的概括已经显出作者的愤愤不平之意;最后用“不以千里称”作结,再着一个“也”字,更流露出无限痛惜的感情。第二段从千里马的特点出发进一步揭示它的才能得不到施展的原因,把责任归于“食马者”的无知,然后步步紧逼,到段末再用反诘句“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而这句话中的“也”字,不仅凝聚着作者这种强烈的感情,而且包含着诉诸读者的正义感的意图。感受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第三段是全文的总结,作者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把“真无马”和“真不知马”对照起来,“无马”一句用“邪”字轻轻带过,而“不知马”一句则用“也”字收住,其间固然有作者的痛切之感,而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也跃然纸上了。以上三个“也”字,都跟文章的全局有关,从某种意义上看,也可以说是全篇脉络的标志,是应当反复推敲的。剩下的两个“也”字都在行文中间:一个在句末,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中的“也”字,这是作者故作顿笔,有暂时了结,不再说下去的意思,可以省却一些无用的话。另一个在句中,即“是马也,虽...中的“也”字,则显然是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所造成的难堪的后果。托物寓意千里马人才伯乐赏识人才的人

《马说》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你认为千里马和伯乐,谁更重要?如果你是千里马,如何获得伯乐的赏识呢?大家谈文言知识积累(一)通假字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才美不外见

4.食之不能尽其材

“祗”通“只”,只是“食”通“饲”,喂“见”通“现”,表现“材”通“才”,才华(二)古今异义1.一食或尽粟一石2.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4.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有时;今义:也许,或许

古义:这;今义:对,正确(跟“非”相对)古义:等同,一样;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