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学问和智慧》教案_第1页
初中语文《学问和智慧》教案_第2页
初中语文《学问和智慧》教案_第3页
初中语文《学问和智慧》教案_第4页
初中语文《学问和智慧》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学问和智慧》教案

初中语文《学问和智慧》教案「篇一」

《学问和智慧》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理解学问和智慧之间的关系。

2.学习课文语言精练,生动有趣。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观点。

教学难点:语言的精练。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过了《创造学思想录》,懂得了创造性思维就是“从你的箱子里

走出来”“以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迁就你自己的规则”,其实创造性思维就

是我们常说的“智慧”,这种智慧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里固有的,而

是以丰富的“知识”“学问”为基础的。今天我们学一篇新课文《学问与智慧》。

二、默读课文,画出每段的中心句

讨论并归纳:

第1段:学问与智慧有显然的区别。

第2段:有人认为学问就是智慧,其实有学问的人何问曾都来有智慧。

第3段: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

第4段:世间不但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也有缺少智慧的书。

第5段:学问固然不能离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

第6段: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

视学问,运用学问。

三、理清文章结构

讨论并归纳:

全文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一2段):解释“学问”与“智慧”的区别。

第二部分(3—6段):论述学问与智慧的关系。

四、默读课文1一2段,用最简洁的语言解释“学问”和“智慧”。

讨论并归纳:

学问:是一种人生必备的工具,是根据人的兴趣日积月累而成的。

智慧:是一种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

五、第四段“有智慧的书”与“无智慧的书”主要区别是什么?请在文中找

出并归纳。

讨论并归纳:

主要区别是一个能启发人的心灵,开辟人的思想,另一个不能得到启示,浪费

时间。

六、第3段中心论点是什么?举了哪些例子加以论证?

讨论并归纳:

中心论点是“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

举了孟德研究豆子的,居然悟出遗传的定律,奠定了遗传学和优生学的基础的

例子。

举了达文从海边的蚌壳、山中的化石、类人的.猩猿、初民的种族中发现优胜

劣汰的天演公例的例子。

举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我的发明其实很简单,只是你们看不见罢了”的例子。

以上都是人类重大的发明创造,都是从别人司空见惯之处看见了人之所未见之

处,以证明智慧是不可缺少的,有了智慧纵然研究一个极小的问题,也能探骊得

珠,找到核心所在。

七、课堂小结

本文形象而准确地阐释了“学问”和“智慧”的辩证关系,作者强调,需要学

问,更需要智慧,需要知识,更需要能力,这个观点与我们新课程改革理念十分吻

合,对我们很有启发。

八、布置作业:

摘录有关智慧与学问及其关系的名言警句。

九、板书设计:

学问和智慧

需要学问,更需要智慧

需要知识,更需要能力

初中语文《学问和智慧》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理解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

2、了解比喻论证的方法及其作用。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名言积累:

智慧胜于知识。一一【法】帕斯卡

知识可以言传,但智慧则不然。人们可以去发现它,用它生活,以它自强,凭

借它去创造奇迹,但却无法把它交流和传授。一一【德】海塞

读准字音,看清笔画:陶冶寸积铢累大ULL穷年探骊得珠犀锐

词语解释:

探骊得珠:无关宏旨:鞭辟入里:浮光掠影:融会贯通:读破五车:寸积铢

累:

对于积累的这些成语,你了解了他们的意思了吗?

这是做学问的一种方法,就是积累,用我们刚才所学的成语,那叫?寸积铢累

二、接下来我们要速读课文,咀嚼内容,找每一节的中心句。请你用文章的哪

一个成语来形容一下?(鞭辟入里、探骊得珠)

教师投影寻找中心句的方法。学生快读。

学习指导:

1、阅读议论文要抓住中心句。中心句就是能表达一个文段观点的句子。

2、找中心句要从理解内容入手,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

3、中心句可能在文段中的位置有三种:段首、段尾、中间,还有可能需自己

概括。

(注意2、4、5小节的归纳。)

三、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探骊得珠)

“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一一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

问、运用学问。”

投影:(1、中心论点是对所议论的问题(论题)所指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

文的灵魂。论点不同于论题。论题是所论述的话题,而论点:①是作者看法的完整

陈述;②是明确的判断;③在形式上是完整的句子。论点不能是疑问句或是一个短

语,不能使用比喻。

2、中心论点在文中的位置有三种:开头、结尾、中间,还有可能需自己概

括。

3.一篇文章中的中心论点只有一个,要分清中心论点与分论点,分论点是中心

论点的一个方面,是为中心论点服务的。)

初中语文《学问和智慧》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1、弄清“学问”和“智慧”的区别与联系,了解作者所阐述的学习观,理解

作者所说的“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需要智慧”的观点。

2、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设想:本文以自学为主,老师只是引导和点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纸上谈兵”的故事吗?请同学们讲讲。赵括有没有学问?他为什么

却大败呢?(学生答)大家说的便是学问和智慧的关系。这便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

内容。

二、检查预习

三、浏览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划出每节的‘中心句。

2、学问和智慧的区别是什么?

3、学问和智慧的联系是什么?

4、作者得出怎样的结论?

四、论证方法:

1、老师引导学生回顾以前所学议论文,有哪些论证方法。

2、老师归纳:(1)内容:事实论证(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2)方式:引证、比喻论证

(3)角度:正面论证、反面论证、侧面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3、小组结合,找出文中所用的论证方法。并体会比喻论证的作用。

五、讨论题:

1、请结合上下文概括什么是“著书的智慧”,什么是“读书的智慧”?这一

节与“开卷有益”矛盾吗?

2、作者认为读书“若是像讽诵高头讲章的读法,则虽读破五车,也是没有用

的。”这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观点是否矛盾?为什么?

3、了解了“智慧比学问更重要”后,有的同学可能会对要求记诵的内容产生

了疑惑,认为那是死读书,读死书。对此,你的看法如何呢?试作简要分析。

初中语文《学问和智慧》教案「篇四」

学习目标:

1、理解作者观点把握学问与智慧的关系

2、品位作者典雅富丽,丰富多彩的语言

3、学习文章严谨的论述结构和多重的论证方法

4.学会在学习中以智慧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课文分析:

学问不能等同于智慧

学问(learning)与智慧(wisadom),有显然的区别。学问是知识的聚集

(accumulationofknowledge),是一种滋养人生的原料,而智慧却是陶冶原料的

熔炉。学问好比是铁,而智慧是炼钢的电火。学问是寸积铢累而来的,常是各有疆

域独自为政的;它可吸收人生的兴趣,但是它本身却是人生的工具。智慧是一种透

视,一种反想,一种远瞻;它是人生含蕴的一种放射性;它是从人生深处发出来

的,同时它可以烛照O1人生的前途。

有人以为学问就是智慧,其实有学问的人,何曾都有智慧?世界上有不少学问

渊博的人,可是食古不化02,食今亦不化,不知融会贯通,举一不能反三,终身

都跳不出书本的圈子,实在说不上智慧二字。这种人西洋便叫做“有学问的笨伯

03"(alearned-fool),在中国便可称为“两脚书橱04”或“冬烘先生05”。

反过来说,有智慧的人也不见得都有很好的学问。有一种人,读书虽然不多,但他

对于人情事理,都很通达,凭借经验,运用心得,“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

批大郤,导大薪06”。这样的人,你能说他没有智慧吗?

学问离不开智慧

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有许多人从事研究

工作,搜集了很多材料,但往往放破07穷年,找不到问题的中心,得不到任何的

结果,纵有结果,亦复无关宏旨08——这便是由于没有智慧。而有智慧的人则不

然,他纵然研究一个极小的问题,也能探骊得珠09,找到核心所在;其问题虽

小,而其映射的范围,却往往甚大。譬如孟德尔010(Mendel)研究豆子的交x,

居然悟出遗传的定律,奠下了遗传学和优生学的基础,就是一个例子。再说进化论

的创立者达尔文Oil。在达尔文以前,何曾没有富于学问的生物学家,看见过海边

的蚌壳、山中的化石、类人的猩猿、初民012的种族?何以不能发现物竞天择

013,最适者存的天演公例?等达尔文发现以后,赫胥黎014慨然叹曰:“这个

道理,傻子都应该知道,为什么我以前不知道?”于是,他奋身而为达尔文的“牛

头狗015”(bulldog),为他张目016。当代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有人称他为

牛顿后第一人,他的相对论是科学上一个稀有的创获017,但是他自己却对人说:

“我的发明其实很简单,只是你们看不见罢了!”他能看见别人所看不见的,便是

他的智慧过人之处。

世间不但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也有缺少智慧的书。我们可以把书分为两大

类:一类是有智慧的,一类是无智慧的。有智慧的书,是每字每句,都如珠玉似的

晶莹,斧凿般的犀锐018,可以启发人的心灵,开辟人的思想,有时可以引申成一

篇/lw/Index.html>论文,或成一本专书。这就是英文中所谓“灿烂的

书”(brilliantbook)0无智慧的书,往往材料堆积得和蚁邱019一样,议论虽

多,见解毫无。纵然可以从他得报导,却不可以从他得启示,在著者是“博而寡约

020”,在读者是“劳而无功”。这就是英文中所谓“晦塞021的书”(dull

book)o然而这类的书多极了,读者要不浪费时间,就不能不精为选择。须知著书

固要智慧,读书也要智慧。”读书得间022”,就是智慧的表现。“鞭辟入里

023”“豁然贯通”,都不是容易的事。若是像讽诵高头讲章024的读法,则虽

“读破五车025”,有何用处?

智慧离不开学问

学问固然不能离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有学问的人,虽然不一定

就有智慧,正和有智慧的人不一定有很深的学问一样,但是智慧却必须以学问做基

础,才靠得住。无学问的智慧,只是浮光掠影,瞬起瞬灭的。他好像肥皂泡一样,

尽管可以五光十色,但是一触即破。惟有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才不是浮光,

而是探照灯,可以透过云层,照射到青空026的境地。惟有从学问中锻炼出来的

智慧,才不是瞬息幻灭的肥皂泡;他永远像珍珠泉027的泉水一般,一串串不断

的从水底上涌。也惟有这种有根底的智慧,才最靠得住,最为精澈,最可宝贵。

若把学问譬作建筑材料,那智慧便是建筑师的匠心。有木、有石,甚至有水泥

钢骨,决不能成为房子;就是懂得材料力学、结构原理,也只可以造成普通应用的

房子,而决不能造成庄严华丽的罗马圣彼得(St.Peter's)或巴黎圣母院(Notre

Dame)教堂。这种绝代的美术作品,是要靠艺术家的匠心的。但是材料愈能应手,

匠心愈能发挥;构造的原理愈进步,艺术家愈能推陈出新。材料与技术对于作风的

影响,整个的美术史,尤其是建筑史,都可以证明。所以学问与智慧是相辅为用,

缺一不可的。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一一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

视学问、运用学问。

♦运用比喻,生动地说明学问与智慧的区别

♦整齐的句式让人琅琅上口

♦运用反问,加强自己的语气

♦巧创新词,与食古不化相对应,在幽默进行调侃

♦旁征博引

♦正反对比,再度强调学问不等于智慧

♦正反论证

♦列举孟德尔和达尔文作为事实根据

♦文采斐然

♦由人而及书,不独人如此,书亦如是

♦分类对比

♦引经据典,词汇丰富

♦首尾呼应,再次点题。

♦智慧与学问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描写细腻生动

♦大段形象的比喻,可谓妙语如珠

♦用词准确到位,一一递进

课堂教学

第5课时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1导入:“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由古人的名言导入,思考一

F,你认为知识与学问究竟哪一个更加重要?思考

2组织讨论讨论交流

3布置要求:运用学过的知识自学这篇课文。

自主思考一质疑一提问一合作一解答聆听要求,明确目的

4要求带着目的认真阅读课文认真阅读

5巡回指导如何提炼问题思考文章中自己不明白或者重要的知识

6指导小组交流自己的问题,再三咀嚼,将问题加以整合和提升

7组织评价交流、评价。明确自己的问题

课后学习:将自己的问题进行整理,自主思考,尝试解答

第6课时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1.总结上节课自我阅读提问的收获自我反思

2将全班的问题归类后出示阅读、思考问题

3组织学生根据文章讨论问题选择自己能够回答的问题思考讨论

4交流、评价发言

5.总结,将活动提升至“如何熟读精思”的高度.总结

课后学习:将课堂上交流的问题记录下来,进行整理

板书设计

学问不能等同于智慧

没有智慧的学问是死的学问

学问离不开智慧(举例:孟德尔、达尔文、爱因斯坦)

世间不但缺少有智慧的人而且缺少有智慧的书

(旁征博引)

智慧离不开学问智慧必须以学问为基础(肥皂泡与珍珠泉水作比喻)

无学问的智慧只会是浮光掠影

智慧与学问相辅相成(建筑材料和建筑师的匠心作比喻)

初中语文《学问和智慧》教案「篇五」

学习目标:

1、理解"学问"和"智慧"的区别及联系,懂得”不但需要学问,更需要智慧”的

道理。

2、学习文中运用的多种论证方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学习重难点:

1、了解论点和论据的关系。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学习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在讨论中体会,在朗读中领悟。

课前预习:

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了解议论文的相关知识。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讲述故事,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纸上谈兵”的图片、(多媒体显示)

2、学生说出图片显示的成语是什么,并说出其来历。

3、教师提问:这个成语故事给你的启发是什么

4、赵括有一定学问,可缺少的是一种运用知识的能力、至于知识和能力之间

是什么关系,有哪些联系和区别,一起来学习罗家伦的文章《学问和智慧》、(板

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

⑴在文中画出下列词语,注意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⑵在文中找出学问和智慧间区别的句子。

2、师生交流:

⑴学生说该注意的字音,字形和词义,并齐读两遍。

⑵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学问和智慧的.区别是:

学问就是知识,智慧则是能力、(板书)

三,细读课文,探究思路

1、学生浏览3—6节,找出表明作者关于学问和智慧间关系看法的句子。

2、教师引导学生从中确定中心论点。

归纳中心论点的语言要求:明确,精练。

指出中心论点的常见位置:开头,题目,结尾。

中心论点:我们不但需要学问,更需要智慧、(板书)

3、小结:本文先指出学问和智慧的区别,再论述二者间的联系,最后得出中

心论点。

四,品读课文,揣摩特色

1、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文章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2、师生交流: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3、品读运用了比喻手法的句子。

第4节:有智慧的书形成一本专书

⑴"晶莹"和"犀锐"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⑵说说自己读过的〃有智慧的书”。

⑶齐读

第五节:无学问的智慧最可宝贵

⑴这里论述了什么观点

⑵"精澈"能否改为"清澈",为什么

⑶齐读

4、小结

五,联系课文,拓展延伸

1、多媒体显示名人名言

2、学生讨论:

⑴哪一句不能作为本文的论据,为什么

⑵其余儿句可以分别放在文章的什么位置,为什么

3、师生交流

六,熟记警句,课堂总结

1、找到自己认为可以作为警句当堂背诵的,快速读记。

2、课堂总结:

本文作者罗家伦学识渊博,曾担任清华大学的校长、论述学问和智慧,例证典

型,语言精练,也很形象、最后老师想送大家一句话”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

即文章〃,书本知识固然要学好,但处理事情,解决问题的能力显得更为重要、正

如作者所强调:”我们不但需要学问,更需要智慧、”

七,布置作业

巩固当堂背诵的警句。

板书:

区别:联系:中心论点:

知识学问需要学问

能力智慧更需要智慧

初中语文《学问和智慧》教案「篇六」

十一《学问与智慧》教案设计

执笔:李华芹

教学目标

1、解作者观点,把握学问与智慧的关系,学会在学习中以智慧笼罩学问、透

视学问、运用学问。

2、学习文章严谨的论述结构和多重的论证方法。三、品味作者智慧典雅、丰

富多彩的语言。

3、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1、明确学问和智慧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弄清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2、了解课文采用的多种论证方法,体会其作用。

3、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置情境,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过了《创造学思想录》,懂得了创造性思维就是“从你的箱子里

走出来”“以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迁就你自己的规则”,其实创造性思维就

是我们常说的“智慧”,这种智慧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里固有的,而

是以丰富的“知识”“学问”为基础的。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现代著名学者、教育家

罗家伦的文章《学问与智慧》。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大声自读此文,并试着给每一段找出中心句。

【明确】:第1段:学问与智慧有显然的区别。

第2段:其实有学问的人,何曾都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也不见得都有很好的学

问。

第3段;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

第4段:世间不但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有缺乏智慧的书。读书也要智

慧。

第5段: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

第6段: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一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

学问、运用学问。

2、从中可见,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中心论点在文末:“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需要智慧一需要以智

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同时也是文章的结论。

3、解题,理清文章的思路。

【明确】:标题“学问和智慧”是一个并列短语,是全文的中心论题。作者针

对中国教育存在的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对“学问”和“智慧”作出准确的解释,并

阐述了“学问”和“智慧”两者的关系。最后,揭示中心论点,强调一种新的学习

理念。可以说是思路清晰,有条不紊。

三、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研读文章的第一部分】

1、在同一个人的身上,如果只有学问而没有智慧,会怎么样?相反如果没有

智慧只有学问又是怎么样?如果同时具备学问与智慧呢?

【明确】:第一种则是“有学问的笨伯”或“两脚书橱”“冬烘先

生”;

第二种情况则可能不见得有很好的学问或者是对于人情事理,都很通达,凭借

经验,运用心得。

第三种则是既有学问又有智慧的人,他们对人情和事理都有独特的见解,对于

学问有自己的独见。只有同时兼备了这两种的人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智者或学问

家。

2、既然学问与智慧有显然的区别,那么什么是学问,什么是智慧呢?两者谁

更重要?

【明确】:学问是知识的‘聚集,是反映人生、客观事物的工具。智慧是发

现,是创造,是一种能力。智慧更重要。

3、学问和智慧是两个抽象深奥的概念,为了将这两个概念阐述得通俗易懂,

易被接受,为了突出智慧比学问更重要,作者运用了哪一种修辞手法来阐述

的?

【明确】:作者作了一系列的精彩的比喻,将学问比作滋养人生的原料、铁,

将智慧比作陶冶原料的熔炉、炼钢的电火。这些比喻贴切,是因为对学问与智慧及

其相互关系认识准确。

四、拓展延伸

摘录有关智慧与学问及其关系的名言警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研读文章的第二部分】

1、学问与智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两者之间又有着一定的联系,表现在

什么地方呢?速读第3段-第6段思考。

【明确】:①学问离不开智慧。②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

2、为什么说“学问离不开智慧”?

【明确】:①有学问而无智慧者,找不到问题的中心,得不到任何的结果。

②有智慧者,探骊得珠,找到核心所在。

3、为了证明“有智慧者,探骊得珠,找到核心所在”这个观点,作者还列举

了哪三个人的事例?

【明确】::系露发现遗传定律。4.银文创立进化论。0因斯坦发明相对

论。

4、为什么说“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

【明确】:①无学问的智慧,是浮光,是肥皂泡,浮光掠影,瞬起瞬灭。

②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是探照灯,是珍珠泉的泉水,最靠得住,最为清

澈,最可宝贵。)

5、在这里,作者用了那些论证方法?

【明确】:①论述“学问离不开智慧”,运用了对比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②论述“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运用了对比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6、可见,学问与智慧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阐述两者的概念时,在介绍两者

的关系时,顺序能否交换,为什么?小区讨论完成。

【明确】:顺序不能交换。因为学问是智慧的基础,智慧是一种能力,它可以

帮助我们更透彻地理解和把握学问。

7、既然这样,我们应如何对待学问与智慧呢?

【明确]: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需要智慧一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

学问、运用学问。)这就是此文的中心论点。

8、此文强调的一种新的学习理念是什么呢?

【明确】:此文强调的一种新的学习理念一需要学问,更需要智慧;需要知

识,更需要能力。这在当时封建教育思想尚存的社会,是非常难能可贵

的。

9、结束语用“不但而且”句式的作用?

【明确】:对全文进行了归纳总结,使全文脉络更加清楚,结构更加紧凑,形

成一气呵成、不可辩驳的雄辩气势。

10、最后一段主要采用哪一种论证方法论证的?

【明确】:比喻论证。把“学问”比喻“建筑材料”,把“智慧”比喻成“建

筑师的匠心”,把“大智慧一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比喻成

“建筑”,告诉我们两者相辅相成,大智慧显得更为重要。论述生动形象,贴切恰

当。

三、总结:

这篇文章针对不辨“学问”与“智慧”差别的认识误区,对二者作出准确的解

释,并阐述了“学问”与“智慧”的辨证关系:学问离不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

离开学问。进而提出“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

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这一观点,同时强调一种新的学习理念:需要学问,更

更需要智慧;需要知识,更需要能力。

四、拓展延伸: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值得仔细地品读,在品读的过程中进行相关的积累训练,

是阅读的重要任务。

例句:唯有从学问中锻炼出来的智慧,才不是瞬息幻灭的肥皂泡;他永远像珍

珠朱的泉水一般,一串串不断的从水底上涌。

仿造该句造一个句子,用“友谊”与“理解”为相互关系的词造一个句子。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研读第2段、第4段】至此,课文的主题已经揭示出来了,课文是一篇完整

的课文。为何还要写第2、4段?一起探讨。

1、齐读第2段,思考主要写了什么?有何作用?

【明确】:内容:论述了“有学问的人不一定就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也不

一定都有很好的学问”。

作用:是对第1段的补充。

2、自读第4段,思考主要写了什么?什么是有智慧的书,什么是无智慧的

书,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它们两者的区别是什么?既然这样,我们应如何读书?

这一段的论述有何作用?

【明确】:内容: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来说明著书、读书要有智慧。世间

不但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有缺乏智慧的书。

启发:启示读者要选择有智慧的书读,且要获得知识、要有所发现。发人深

省。【品味作者智慧典雅、丰富多彩的语言】

本文强调了智慧的重要,作者的语言也充满了智慧。

一是作者正确的、体现进步思想的观点。

二是作者以常见的事物比喻比较抽象的道理,通俗易懂。

三是以高度概括的语言揭示哲理,警策睿智。

四是比喻与高度概括的语言揭示哲理两者兼有,既形象生动,又高度概括。行

文足见作者是一代饱学之士。

三、投影五拓展延伸。

1、有人说“既然智慧比学问更重要,那么我就注重自我能力的培养,知识的

掌握多少是无关紧要的”,你赞成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2、罗家伦说“没有智慧的学问是死学问”,罗曼罗兰也说“我创造,所以我

生存”。学了本文,你在学习上有何启示呢?

四、板书设计

学问与智慧

罗家伦

板书一(区别)

学问智慧

原料熔炉

工具透视、反想、远瞻

(有)(无)一有学问的笨伯

(无)(有)一不见得有很好的学问;能

通达事理人情

板书二(联系)

学问离不开智慧,否则便是死学问

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一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

用学问

教学反思:

初中语文《学问和智慧》教案「篇七」

李翠萍

这篇教案我只写了上课的大致流程,望各位老师多提宝贵建意。

教学目标:

1、弄清“学问”和“智慧”的区别与联系,了解作者所阐述的学习观,理解

作者所说的“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需要智慧”的观点。

2、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设想:本文以自学为主,老师只是引导和点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纸上谈兵”的故事吗?请同学们讲讲。赵括有没有学问?他为什么

却大败呢?(学生答)大家说的便是学问和智慧的关系。这便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

内容。

二、检查预习

三、浏览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划出每节的中心句。

2、学问和智慧的区别是什么?

3、学问和智慧的联系是什么?

4、作者得出怎样的结论?

四、论证方法:

1、老师引导学生回顾以前所学议论文,有哪些论证方法。

2、老师归纳:(1)内容:事实论证(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2)方式:引证、比喻论证

(3)角度:正面论证、反面论证、侧面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3、小组结合,找出文中所用的.论证方法。并体会比喻论证的作用。

五、讨论题:

1、请结合上下文概括什么是“著书的智慧”,什么是“读书的智慧”?这一

节与“开卷有益”矛盾吗?

2、作者认为读书“若是像讽诵高头讲章的读法,则虽读破五车,也是没有用

的。”这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观点是否矛盾?为什么?

3、了解了“智慧比学问更重要”后,有的同学可能会对要求记诵的内容产生

了疑惑,认为那是死读书,读死书。对此,你的看法如何呢?试作简要分析。

作者邮箱:

初中语文《学问和智慧》教案「篇八」

夜阑

一、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文本,认识前辈学者读书治学的经验,并能有所启示。

2.熟读精思,学会对充满智慧的经典作品深读精思,含英咀华,反刍品味作

者的观点和作品的内涵,能发现隽永智慧的语句,并能说出这些语句的含义和在文

章中的作用。

3.学习不同的论述方法(谈话式、随录式、独白式),并能模仿一定的表达

方式写出有思想智慧的语句;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4.学习在与别人的交谈中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

二、单元教学设计: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学学牛吃草”,即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泛读”和“精

读”的读书方法,尤其是对一些经典之作像牛“反刍”一样反复品味,含英咀华,

直至得其精髓。

本单元的4篇文章均为经典之作,其内容都是论述与读书治学修身相关的道

理,但论述的角度和论述的方法却不一样,语言风格也不相同。因此,要让学生反

复阅读,仔细品味。特别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有所发现,并能就一些共性问题展开

讨论,得出自己新的感悟。

“反刍”式的读书方法要建立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因此,与课文的阅读教学

同步,要指导学生利用好课外的阅读训练,以加深巩固对课文的理解和品味,如某

一种说理的方式,或某一位作者的创作风格等等。

最后,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要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对表达自

己对某个问题的看法的能力,要进行相关的写作训练。

三、教学过程:

第1课时单元导读

学习目标:

1.能够清楚的知道本单元学习内容。

2.能够知道学习本单元所要运用的读书方法。

教学过程:

(-)学习精读泛读的读书方法。

阅读单元导读“学学牛吃草",说说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参考:牛大量的吃草,但吃下去还不够,它有一个特殊的硝化方式一反刍,这

就好比我们读书,能大量的阅读固然是好事,但更需要对充满智慧的经典作品进行

深度精思,反复品味。

(二)泛读本单元课文,明确单元学习内容。

1.快速阅读本单元课文,概括这四篇课文有哪些相同点。

参考:都是作者关于读书治学修身的看法,语言都比较有哲理,等等。(学生

言之有理即可。)

2.对照单元导读要求,安排本单元学习计划。

(1)利用一个礼拜寻找并阅读与读书治学修身相关内容的书籍。摘抄精彩

处,反复深读品味,写出自己的发现,并积累一些相关的言语。最后进行单元总评

价。

(2)在品读课文前,于课外寻找并整理与课文相内容相关的材料,以加深对

课文的理解。

第2课时九《成功》

学习目标:

1.能够准确的说出作者的观点,学习作者“大题小做”的写法。

2.熟读精思,理清作者的论述思路,品味谈话式的语言风格。

课前准备:

1.通读课文,借助文下注释,理解几处文言句的意思。

2.运用查找资料和询问的方法,能叙述囊萤、映雪、悬梁、刺骨等故事内

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成功,人人都追求的目标,那么,你又是如何看待成功的呢?”

(学生谈自己的理解)。“是啊,生活的经验给了我们一些有关成功的启示。

今天,我们来阅读北大教授季羡林根据他七十多年的生活经验,所得出的成功之

道,相信会给我们每个同学有益的启发的。

(二)朗读课文,并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三)熟读课文,理清作者的论述思路。

1、作者阐述了成功的三个条件,在作者眼里,这三个条件的意义一样吗?作

者是如何阐述的?

参考:作者先承认有“天资”,但不惟天资;接着肯定“勤奋”的作用,即使

天资再高,不勤奋也无用,这是众所周知的公理;然后说“机遇”,以实例为证,

指出要正视它的存在,而且指出其重要性。接下来,通过引用比较分析三个必要条

件,指出无论是治学或是干事业,都不能依赖天资和机遇,只有通过勤奋,才能走

向成功。

2、你认可作者的看法吗?请援引实例为作者进一步证明,或者有理有据的表

明自己的看法。

教师适当提供关于“天资”、“机遇”、“勤奋”的材料。

(四)精读品味课文,学习谈话式说理的方法。

你喜欢这篇文章吗?为什么?

1、从前面的学习内容中概括要点:“大题小做”、说理清晰等。

2、反刍品味,有新的发现:谈话式说理等。

(五)课后延伸:

1、积累文中隽永智慧的语句。

2、收集更多的成功人士的实例,并能从中概括出成功的道理。

第3课时十《创造学思想录》

学习目标:

1.能够通过阅读课文,简单说说创造学思想理论的含义。

2.从课文中得到启示,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发展创造性思维。

3.品味文中隽永智慧的语言,分析它们的含义。

课前准备:

1.尽可能多地了解作者及《创造学思想录》这部书。

2.积累有关创造的故事或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有一句名言“我创造,所以我生存”,他阐明了创造的意

义,要想创造就必须有创造性思维。今天,我们一起阅读美国思维科学学者冯奥赫

的《创造学思想录》节选,相信大家能从中有所启发和收获的。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把无法理解的片断提出来,师生共同讨论。

2.对你认为讲得很有道理的片断进行比较详细的解释和分析,适当给这个片

断寻找新的事实或理论依据。

(三)品读课文,获得启示:

1.用通俗易懂的话概括作者在语录中所阐述的有关创造学思想理论。

2.这些创造学思想读来非但不觉得晦涩难懂,反而觉得饶有情趣。品读课

文,说一说产生如此效果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充分发挥语录体的特点,形式不拘一格,有的用小故事和创造者的实

例,有的引用名人富有哲理的名言,有的直接说出自己的生活感受,是作者的思想

碎片和智慧火花,生动形象,又有生活气息,这些奇思妙想、惊人之语把读者印象

深广高远的创造性思维空间,引燃了读者思维的激情。

3.关于创造性思维的道理远不止这些,你能否说出一两点来,并能从生活中

举一两个“聪明人做聪明事”的例子,用类似课文的夹叙夹议的方法来说明你的道

理。

(四)课后延伸:

1.摘抄文中隽永(精炼油意味深长、耐人寻味)的语句,并能加以分析和体

会,说出自己的感受。

2.想办法阅读奥赫德《创造学思想录》全文。

第4课时十一《学问和智慧》(一)

学习目标:

1.弄清“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并能找出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观

点。

2.学习用论据证明论点,分析文章的说理层次。

课前准备:

1.通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摘抄文中对你有吸引力的词句,并能尽可能的理解其含义。

3.课外收集一些关于学问与智慧的小故事。

教学过程:

(-)导入:

“学问”和“智慧”是大家熟悉的两个词汇,你能否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

对这两个词的理解。(肯定学生认为两者有关系的看法,指正把两者割裂开来的说

法。)

今天我们一起来阅读我国教育家、思想家罗家伦的《学问和智慧》,希望能对

我们今后的学习有所帮助。

(二)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朗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连贯。

参考:生字新词有寸积铢累、LL穷年、探骊得珠等;还有一些文言词句。

2.读完后思考:作者通过本文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用简单的话概括,并能

结合文章内容简单说说理由。

(三)解读课文,理清结构。

1.再读课文,梳理一下作者说理的思路,即作者是如何逐步地摆出其观点

的?

参考:全文可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二自然段,解说学问和智慧的概

念的不同;余下的为第二部分,论述学问与智慧的关系,学问离不开智慧,智慧也

离不开学问,二者相辅为用,只会显得更为重要;最后自然而然的归纳全文,作者

站到了俯视问题的高度上,展示了正确的观点。

2.在整个过程中,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看法,运用了许多有说服力的材料,

浏览课文,在文中做好记号,并在旁白处点评一下这些材料的特点及在文中的作

用。

参考:文中给抽象的概念和道理作比,显得更加的通俗易懂;通过具体的例

子,有力的证明了自己的正确看法;通过正面说理和反面说理的比较,突出了自己

的观点是正确的。

(四)课后延伸:

对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观点,你完全同意吗?同意的话,找点实例进行加以进

一步的证明;如果有不同的看法,表达清楚,也找相关论据加以说明。

第5课时~\^一《学问和智慧》(二)

学习目标:

1.继续理解学问与智慧的关系,懂得智慧比学问更重要的道理。

2.分析品味文中警策睿智的语言。

课前准备:

批阅学生完成的课后延伸的作业,按照内容和学生作业的质量分组,已备学生

课堂上阅读讨论。

教学过程:

(-)复习:

回顾上堂课的内容,说说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观点是什么?

(二)思辨训练:

1.对作者的这个观点,有同学认可,也有同学不完全同意,并且也摆出了自

己的理由。按照老师的分组,进行小范围的辩论。通过辩论,各小组要能够得出一

个更完整的结论。

2.阅读《学问与智慧》一文后,有同学认为学语文不必费太多的力气,你以

为这种想法正确吗?如果不正确,你会怎样劝说他?

参考:懂得学问是知识的聚集。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1.说理最忌枯燥,说理也很容易流于枯燥,你阅读本文有无这种感觉?本文

为什么会让读者喜爱?

参考:(复习)作者运用举例、比喻、对比的方法论述道理,显的通俗易懂;

本文的语言充满智慧,意趣盎然,不失幽默。

2.读自己认为警策睿智幽默的语言,在书旁白处进行点评。

3.完成练习“三”。

4.诵读这些句段,争取背诵。

第6课时十一《论美》

学习目标:

1.通过课文能说出培根的审美观。

2.品味形象睿智的语言。

3.学习杂感的写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对美的理解。

课前准备

收集并积累一些关于美的格言警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们常说:“鸟美在羽毛,人没在灵魂。”爱美是人类的天性,那么,我们应

该追求怎样的美呢?今天我们就向英国大哲学家、美学家培根请教一下。

(二)初读课文,认识“美”:

朗读课文,你觉得作者眼中“真正的美”是怎样的美?为什么?

参考:“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的美。作者强调了美的德行,认为

和美的外表相比,美德是最具价值的,但作者并没有否定外表之美。

(三)再读课文,梳理“美”:

1.这是一篇杂感,杂感不受论述形式束缚,比较自由,培根的论说经常是断

想式的,具有跳跃性。那么你在读本文的时候,有无杂乱之感,试着梳理一下文章

的层次。

参考:以两种人为例,论述“内在美”的重要。

(2)勉励人们把

通过颜色之美、形体之美、行为之美的比较,美的形貌和

(1)美德最美论述最高的美是行为之美,即美德之美。(3)美

的德行结

通过某些老人与年轻人相比,强调美德最美。(4)合起来。

(5)

2.在整个论述过程中,作者又是通过什么方法是自己的观点具备说服力的?

参考:多用实例。有的具体,有的概括;有的用来直接证明观点,有的用来作

比较;这样,使得道理得到了充分的论证和说明。

(四)深读课文,品味“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