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是习作单元,以“妙笔写美景,巧手著奇观”为主题,并围绕这一主题编排了《海上日出》
《记金华的双龙洞》2篇课文。这2篇课文都是按一定的顺序来描写景物的。《海上日出》按日出前、日
出时、日出后的顺序展示了日出这一伟大奇观。《记金华的双龙洞》按路上、洞口、外洞、内洞、出洞
的顺序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所见所闻。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
:《海上日出》!
i学习怎样抓住景物的变化来展开描写。;
7
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
景物的方法,学习按游
览的顺序写景物
(值4不曲聂3点一厂
i、_学__习_按__照__浏__览_的__顺__序_,__选__取_特__别__吸__引_人__的__景_物__作__为__重_点__来__写_。
内容课时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24个字,读准1个多音字,正确读写28个词
海上日出2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美的意识,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
爱。
记金华的双龙
23.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
洞
4.学习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
交流平台•初1.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
1
试身手2.能抓住一处景物的特点,并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介绍。
1.阅读例文,分析例文中按照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作者是如何
习作例文1将游览过程写清楚的。
2.通过阅读例文,结合批注,学习按照游览顺序写景物的方法。
习作21.学习按照游览的顺序写一处景物。
2.运用学过的方法将游览的过程写清楚,注意突出景物的特点。
16海上日出
A教学目标
1.认识“扩、刹、镶"3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荷”;会写“扩、范”等9个字,正确读写
“扩大、范围”等11个词语。
2.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培养美的意识,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3.学习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
A教学重难点
1.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培养爱美的情趣,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学习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
A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重点教学本课要求会认的3个生字和会写9个字,读准多音字“荷”。教学时强调“刹、紫、范”
的读音,指导“镶、紫”的书写顺序,“镶”不要多笔少画。
2.阅读理解。
本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主要采用教师展示课件、学生品读感悟、教师指导点
拨、学生合作探究、师生共同学习等策略。在策略实施过程中,关键是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在品读中感
受海上日出的壮观。
3.表达运用。
仿照作者描写海上日出的方法,按照时间顺序去描写日落的景象。
A教学准备
L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A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A课时目标
1.认识“扩、杀!1、镶"3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荷”;会写“扩、范”等9个字,正确读写
“扩大、范围”等11个词语。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A教学过程
板块一引入课题,简介背景
1.游戏导入。
(1)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灿烂目不转睛
(2)师引导:同学们,看到这2个词语,你的脑海里会浮现哪些画面?
(3)生交流,师适时评价。
示例1:看到“灿烂”,我便不由自主地想到夜空中绽放的美丽的烟花。
示例2:看到“目不转睛”,我就想起大家都目不转睛地看魔术表演,生怕错过了哪个细节的样子。
2.导入课题。
(1)(板书:日出)师:看到日出,你又会想到哪些画面?
(2)示例:我想到了绚丽的朝霞,还有从地平线上慢慢升起的太阳。
3.出示课题,简介写作背景。
(1)师完整出示课题。(板书:海上日出)
(2)生齐读。
(3)师述:这节课就让我们和作家巴金先生一起去欣赏海上日出。虽不能亲眼看到画面,但我们可
以透过语言文字,想象文字背后的画面,领略海上日出的美丽与神奇。
(4)背景简介。(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借助词语想象画面,引入课题,引领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课文的学习中,在激发学生
学习兴趣的同时,简要介绍创作背景,激起学生想要看到海上日出的兴趣。
板块二识记字词,整体感知
1.生自读课文,师出示自读要求。
(1)读一读。自由读课文,要求把语句读正确、读流利。
(2)画一画。画出生字词,拼拼读读,查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2.检查自读情况。
(1)师指名分段读课文,相机正音。
(2)检查字词自学情况。(课件出示本课生字词语)
①师指名读生字、词语,相机正音,重点强调“努、杀!)、镶、紫、荷”五个字的读音。其中,
“荷”在课文中读“展”,可组词“负荷”,它还有一个读音是“h6”,可组词“荷花”。
②全班齐读。
③师指导识记字形,重点指导书写“范、镶”。
a.师在田字格中范写“范”字,提醒生:“范”字上下结构,草字头。“范”组词:范围、模范、
范例、示范、典范等。
b.“镶”字笔画比较多,师重点指导右边“襄”的书写。(视频出示书写笔顺)理解字义。(出示
课件)
课件出示:
(太阳的光芒)替黑云里了一道光亮的金边。
④理解“一刹那”。师:它的近义词有哪些?(预设:转眼间、一转眼、一眨眼、一瞬间)
3.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把这些生字词语送回课文中,你还能读准确吗?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的地方多
读几遍。(生自由读)
(2)师:谁能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海上日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预设:美丽、漂亮、神奇、壮
观、壮丽)
(3)师: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描写了海上日出的景象?(预设:第2〜5自然段)
(4)课件出示几种不同天气情况下的日出。
课件出示:
•一般天气情况下的日出。
4.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师小结:同学们读得真好,不但读出了这么多的感受,还理清了文
章的脉络,下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读课文,可以大声朗读,可以小声轻读,也可以与同学合
作朗读。边读边想象海上日出的美丽画面。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学扫清字词障碍,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这是阅读教学的最基本要求,
也是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前提。对学生容易读错的生字,要传授识记方法,教学多音字时,引导学生在
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区分。
第2课时
1.引导学生学习按时间顺序记叙和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第2课时
A课时目标
品读课文,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学习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
A教学过程
板块一导入新课,明确中心
1.导入新课。
(1)师引导: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同学们非常会朗读,读出了许多的感受,那么巴金先生在
欣赏完海上日出后又有什么感受呢?在那苍茫的大海上,太阳从水天相接的地方慢慢升起,会是怎样的
一种景象,看着这样的景象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海上日出》。
(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2.找中心句。
(1)生听课文朗读音频,边听边在文中找出写作者感受的语句并画下来。
(2)生交流。
(3)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
①指导朗读。
a.师:作者欣赏完海上日出后,情不自禁地说
b.生齐读: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
c.板书:伟大的奇观。
②理解句意。
a.师:“奇”是什么意思?(预设:罕见的、特殊的)
b.师:“观”是景象的意思,“奇观”是什么意思?(师指名回答)(预设:罕见的景象)
c.明确写法。
师:这句话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预设:反问)师:你能换一种说法吗?(预设:这就是很伟
大的奇观)
d.“这”指的又是什么?(预设:海上日出)
指导学生抓住文章的中心句,即作者的感受,与文本的对话,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空间,有共同讨
论的机会,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独立思考、自我检查、合作探究的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读懂课文,更有
益于其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板块二品读课文,感悟“奇观”
1.品读课文。
(1)师:为什么说海上日出是很伟大的奇观呢?现在就让我们去细细地品读课文。
(2)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课件出示: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你从哪儿感受到了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请在课文
中把有关的语句画出来。
(3)生自学课文。
2.交流第2自然段,感受日出是伟大的奇观。
(1)师:你从哪儿感受到了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呢?
预设:“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
强它的亮光。”天空中颜色和光线的变化让我感到这是伟大的奇观。
(2)课件出示句子。
①师指名读句子。
②师:与原文对照,你有什么发现?(预设:少了“转眼间”和“慢慢地”)
(3)课件出示句子。
①师:少了这两个词行不行?为什么?(生自由交流)
示例:“转眼间”写出了日出前天空颜色变化的速度快,“慢慢地”是指红霞扩散的速度慢。
②师指导朗读:既然颜色的变化有快有慢,那我们在朗读的时候,速度也应该是有变化的。(师指
名读;男女生比赛读;全班齐读;师相机评价)
③想象画面。师:透过文字,你能想象到什么样的画面?(生合作交流)
示例:那浅蓝的天空和慢慢扩大的红霞,让我感到这时的天空就好像是一幅美丽的水墨画。
④师小结写法:你的想象力真丰富!作者抓住了天空颜色和光线的变化,让我们感受到了海上日出
真是伟大的奇观。(板书:颜色光亮变化)
⑤师生合作朗读,体会心情。
师:看到天空色彩的变化以及那越来越亮的光,我知道一一
生: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不转眼地望着那里。
师:通过“不转眼”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作者期待、盼望的心情,生怕错过日出的任何一个时刻。
师:是啊,此时,我们和作者的心情是一样的。
3.交流第3自然段,感受海上日出是很伟大的奇观。(相机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
(1)师引导:抓住关键词语来理解课文,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你能从哪里读出太阳上升时艰难吃
力的样子?(生自由读)
①生回答。
预设1:从“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可以看出太阳上升得很艰难、很吃力。
预设2: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太阳上升得很不容易。让我感到太阳就像一个背着重重
的背包在爬山的人,虽然很吃力,但仍坚持不懈地往上爬。
②师小结写法: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但使语言更优美,而且更生动地描绘出太阳冲破重重阻
力,坚持不懈,艰难上升的情景。
(2)师:你还能从哪里感受到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生交流,师相机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
①预设:从“冲破了、跳出了"我感受到太阳刚出来时缓慢上升的情景,也读出了作者见到日出时
那种喜悦的心情。
②指导朗读。
师:你们能透过文字去体会作者的心情,值得大家学习。让我们一起读出自己的体会吧!
(3)师:再想一想,还能从哪里感受到日出时的景象是伟大的奇观?(生交流,师相机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
*
然有了光彩。
①生交流:露出小半边脸的太阳虽然很红,却没有亮光。跳出海面的太阳变成了深红色,而且发出
夺目的亮光。太阳的颜色和光的变化让我感受到日出时的景象是伟大的奇观。
②师小结写法:作者在描写太阳升起的过程时,同样抓住了颜色和光的变化进行描写,让我们感受
到了海上日出真是伟大的奇观。
③生观看日出视频,边欣赏边听师配音朗读第3自然段。
④课件出示第3自然段,全班齐读。
4.交流第5自然段,感受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
(1)课件出示第5自然段。师:谁再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2)生交流。(课件出示课文描写的画面)
示例1:“替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这句话让我感受到黑云虽然遮住了太阳,却遮不住太阳的光
芒。
示例2:“染成”让我觉得阳光就像画家,把天空描绘得绚丽多彩,这种比喻很生动。
5.交流第4自然段。(课件出示段落)
师: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预设:我从“直射到”一词感受到太阳光的无穷威力,它能穿透云层,形成水天一色的壮观景象。
这种水天一色的壮观景象,只有在欣赏海上日出时才会领略到呢!
师: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6.刚刚我们和巴金先生一起欣赏了海上日出,此刻你想说什么?
(1)示例:海上日出不愧是伟大的奇观!
(2)师小结:是啊,无论是晴天时的日出,还是有云时的日出,都是那样的美丽神奇,那样的伟大
壮观,难怪作者会情不自禁地感叹一一(课件出示: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
(3)师: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说“这是很伟大的奇观”?
预设:因为反问的语气更强烈,更能表达作者对海上日出的赞美之情。
(4)请大家带着这样的感情再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从课文出发,紧紧扣住重点词句,挖掘学生的潜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所感所想,从而
把内在的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
板块三配乐朗读,总结写法
师过渡:现在请大家打开课本,请一名同学伴随着美妙的乐曲声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海上
日出那一幅幅美丽而神奇的画面。
1.师配乐,指名朗读课文。
2.总结写法。
(1)课件出示第1自然段。
(2)师指名读第1自然段,相机引导:文章写得这样生动,其实是有秘诀的。你找到秘诀了吗?
预设:“常常早起”说明作者长时间观察海面上的景象。
(3)师:作者在描写日出经过时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的?
预设:作者是按照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时间顺序进行描写的。
(4)师小结:要想写好景物,就要像作者一样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的特点,按一定顺序表达真情实
感。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次回顾全文内容,用智慧的钥匙打开语言表达和想象思维的大门,将课文创
设的意境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教给学生写好景物的方法。
A板书设计
总述时间、地点
晴天时的日出过程热爱自然
分述
有云时的日出景色奋发向上
(总结伟大奇观
A作业设计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或《状元作业本》对应课时作业。
A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层次清晰。以学生为主体,安排教学环节。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重点是体会作者
在不同时间看到的不同的日出景象。文章语句优美,是学生朗读、体会、积累的好资料。学习课文时,
教师安排学生自学体会、朗读语句,以读为主,在读中悟,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这一学习活动的
安排,类文链接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品词、品句的能力。语文的学习就是让学生学习语言,理解运
用语言。学生只有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出本课语言的妙处。这样进行教学与新课标的精神是相符的。这节
课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充分自学、交流,畅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
17记金华的双龙洞
A教学目标
1.认识“浙、簇”等6个生字,会写“浙、罗”等15个字,正确读写“浙江、罗店”等17个词
语。
2.朗读课文,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画出路线图,体会路上景色的特点。
3.学习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
A教学重点
1.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
2.学习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
院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让学生读准字音,并通过联系上下文以及提出疑难的方式,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笔画较多的生字
如''簇、臀、蜿、蜒”,重点指导识记。引导学生根据旅游见闻理解“石钟乳”“石笋”等词语的意
思。
2.阅读理解
读通课文后理清文章思路,通过画示意图的方法,理清作者游览的顺序;深入研读,分别找到途
中、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事物的特点写清楚的,引导学生反复揣摩、品
味重点词句,体会其准确与贴切。
3.表达运用
学生读懂课文以后,设计一些语言运用的训练,如,用“时而……时而……”句式造句;出示写景
物某一特点的一句话,然后用几句具体的话把这一特点描写出来。
A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游览过程示意图。
A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A课时目标
1.认识“浙、簇”等7个生字,会写“浙、罗”等15个字,正确读写“浙江、罗店”等17个词
语。
2.初读课文,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画出路线图,体会路上景色的特点。
A教学过程
板块一导入新课,初读感知
1.导入新课,板出课题。
(1)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跟着叶圣陶爷爷到浙江的金华去旅游,让我们即刻出发吧!
(2)(出示金华双龙洞图片)师引导:叶圣陶爷爷游览过这儿,写下了一篇游记。(板书课题:记
金华的双龙洞)
2.了解课题中的“记”的意思。(课件出示:记,即记录的意思)
3.师:本文是一篇游记,游记就是记录旅行的见闻和感受的文章,一般是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写
的,也叫移步换景。(板书:游记)
4.检查预习:展示课前制作的作者游览过程示意图,对照课文,四人一组交流讨论。
5.师指名汇报。(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路上T(洞口)T(外洞)T(孔隙)T(内洞)T出洞
6.师小结:课前预习是学习的一种好方法,通过预习,我们了解了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交代游
程是游记的一大特点。(板书:游程)所到之处,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有怎样独特的感受
呢?(板书:见闻感受)让我们走进课文,跟随叶圣陶爷爷的脚步,到字里行间去游历一番。
【设计意图】这样直奔主题导入新课的方式,新颖、直观,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
情感共鸣,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板块二学习字词,了解洞名
1.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习生字新词。(课件出示含要求会认、会写的字的词语)
(1)师指名认读,相机指导:注意“浙”读翘舌音。
(2)全班齐读,思考:怎样记住这些字?
(3)师指名交流,重点指导:“浙”,形声字,左边是”,右边是“折”,不要多写一点。
(4)师指导生书写“乳”字。
①视频出示书写笔顺。生书空练习。
②师在田字格中范写;生在田字格中练写。
(5)结合旧知,联系生活,理解“蜿蜒”。
①(课件出示:蜿蜒)师指名读后全班齐读。
②师:这个词并不陌生,你之前在哪儿见过?(课件出示长城图及《长城》一文中的句子)
③师:这就是蜿蜒的长城。谁知道“蜿蜒”的意思?大家可以结合汉字形声字构字法,理解“蜿
蜒”的词义:它是“虫字旁”,意思是形容像虫一样弯弯曲曲延伸的样子。这篇课文中“蜿蜒”形容的
是什么呢?赶快找一找吧。
3.了解双龙洞的得名。(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1)师指名读句子;全班齐读。
(2)感悟“双龙洞”得名的由来。
①男生读课题,女生读句子。
②师指名回答:你发现了什么?(预设:双龙洞因此而得名)
【设计意图】大部分的生字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老师只指导部分难写的生字,让学生养成良好
的识字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指导学生运用回忆已学知识、形声字的构字方式及联系课文中的句子等
方法理解“蜿蜒”一词,这样学生既掌握了词的意思,又理解了课文内容,一举多得。
板块三沿途春色,感悟匠心
1.师过渡:春末的一天,作者踏上了去双龙洞的旅途,一路上的景致不断地映入作者的眼帘,我们
也来感受一下山中的春色吧!
2.交流第2自然段。
(1)生边读边思考:作者见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2)师指名回答,相机出示文中语句。
(3)师:谁能用一个词语概括路上景物的特点?(预设:明艳)(师相机单击课件,让词语变红)
(4)师指导朗读,读出这一片明艳的景色,读出作者当时的心情。
3.体会作者写溪流的句子。
(1)师:山中有花也有水,谁来读一读写这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的句子?(师指名读第3自然段)
(2)师:作者对溪流的描写很有情趣,你能找出相关的句子吗?(相机出示课件)
(3)师:你能找出句中的反义词吗?(师相机将课件句中的反义词“宽、窄”和“缓、急”标红)
(4)师:你认为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预设:排比、拟人)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预
设:愉快、期待)
(5)师指导朗读,提示读出愉快、期待的心情。
(6)生齐读课件出示的句子。
(7)师:注意相同的词语稍微读重些,你体会到了什么?(预设:溪流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4.生练习仿写。
预设1:月亮在云朵里穿行,时而明,时而暗,时而快,时而慢,好像在跟我们捉迷藏呢!
预设2:动物园里的小猴子,时而跳到假山上,时而爬到树干上,时而向游人要吃的,时而躺在那儿
懒洋洋地晒着太阳,太可爱了!
5.师小结:这节课我们跟随着叶圣陶爷爷的脚步前往金华的双龙洞,一路上欣赏着明艳的春景,聆
听着溪流欢快的调子,多么惬意呀!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前行,一睹双龙洞的风采!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教学生读懂文章。这一板块主要是抓住重点词句“明艳”“时
而”,帮助学生体会沿途景物的特点,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对信息的分析能力。
第2课时
院课时目标
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
A教学过程
板块一进入“孔隙”,感受“窄小”
1.导入新课。
(1)师导入:欣赏着沿途美丽的春光,我们不知不觉来到了双龙洞。
(2)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作者游双龙洞?
(3)师指名回答。(预设:第4〜7自然段)
2.初步感受“孔隙”。(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边读边思考:课文的第4〜7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点?这些景点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师指名读。(相机板书: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2)师:这些景点中最令你好奇、难忘的是哪儿?(预设:孔隙)
3.感受“孔隙”的特点。
(1)师:什么是孔隙?(出示课件)
(2)从“孔隙”这个词中,你知道这个景点的特点是什么吗?(板书:窄小)
(3)师: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的窄小的呢?默读课文第5自然段,圈画出相关词句。(生交流,师
相机指导)
4.学习表达方法。
(1)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①师:老师把这两句话改动一下,谁来说说改动前和改动后的句子有什么不一样?
课件出示:
•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
②师:原句的短短两句话用了4个“小”字,就是为了突出小船的小。你还从哪儿感觉到小船的
小?(相机出示:并排仰卧再没法容)
师小结:作者没有用具体的数字写孔隙的窄小,而是用小船的小表现出了孔隙的窄小。
(2)课件出示句子。
①(相机将课件中的词语“后脑、肩背、臀部、脚跟”变为红色)师:你有什么发现?(预设:这
些词语都和身体有关)
②师引导:凡是和身体有关的部位都写出来了,“从……到……到……,没有一处不……”,从这
样细致具体的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预设:孔隙的窄小)
③师:读读这句话,读出作者的感受吧!
(3)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
①师范读,生想象画面并模拟通过孔隙的动作和情形。
②师:你是怎么躺的?(师指名读句子)
③师引导朗读:过洞时你有什么感觉?
生: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师:在这种情况下,你们会不会动?敢不敢动?
生: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④师引导想象交流:要是把肩膀稍微耸起来会怎样?或者把脚稍微翘起来呢?要是你把臀部稍微往
上抬一点又会怎样?(生交流)
⑤师:我们终于穿过孔隙到了内洞,此时你感觉怎样?(生交流)
5.师小结写法:作者写他通过孔隙时的见闻和感受,如小到只能容纳两人并排仰卧的船,几乎与他
擦身而过的山石,表现出了孔隙的窄小。当然,孔隙的“小”是相对于外洞和内洞的宽大来说的。作者
是用常见的事物和自己游览的感受,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的,读后让人印象深刻,仿佛身临其境。
【设计意图】此板块很好地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
清楚的,学习了作者通过见闻和感受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的方法,做到了“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
渔”。
板块二运用学法,自主感悟
L根据第5自然段的写法,生自学其他景点的写法。
(1)师引导:双龙洞的其他几个景点又是怎么写的呢?请大家运用刚才学习“孔隙”景点的方法,
看看其他几个景点有什么特点,作者又是怎样写清楚的。
(2)生默读第4〜7自然段,在相关的词句下画线。
2.生交流,自主感悟。
(1)洞口。
①课件出示段落。
②洞口的特点是“宽、高”。“突兀森郁、像桥洞似的”这些都是作者的感受,这样的描写不仅让
双龙洞具有一种神秘感,也突出了洞口“宽、高”的特点。(相机出示:突兀森郁、像桥洞似的)
(2)外洞。
①根据生的回答相机出示段落。
②师小结:外洞的特点是“大”。(板书:大)“周围、头上”表明作者是按照方位顺序来介绍外
洞的。这句话介绍了外洞的特点一一宽敞、大。
(3)内洞。
①生自由读第6、7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②生回答。(相机板书:奇大)
③师启发想象:摇曳的灯光,忽明忽暗,当我们置身于美丽的景象中,怎能不惊叹自然的神奇?其
实我们看到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内洞里的景物还有很多。展开你想象的翅膀,猜猜还可能有些什么。
④生交流。
⑤师指名读表现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的句子。
⑥师引导生注意表明观看顺序的词语。
a.师述:洞内景物的描写,也是有顺序的,找找看是哪些词。
b.课件出示相关语句。
课件出示:
c.师小结:文中用了“首先、其次”来表明观看顺序,这样写,文章的条理就清楚了。
师过渡:欣赏完洞内浑然天成的奇特景观,我们又随作者仰卧在小船里,通过孔隙出了洞。
3.回顾总结。
(1)师:假如让你当双龙洞的一个小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游客介绍双龙洞呢?请你根据游览示意
图,用小导游的语气,把金华双龙洞的景色特点介绍给大家吧。
(2)同桌互相交流。
(3)师总结:这节课,我们随作者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洞中的景观令人惊叹。那奇妙的孔隙,奇
特造型的石钟乳和石笋,真不愧为大自然中又一奇特的景观。而且,我们还掌握了游记的写作方法。
【设计意图】运用前面对第5自然段写法的学习,让学生自读感悟其他景点的特点及写法,体现了
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理念。
A板书设计
按游览顺序
院作业设计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或《状元作业本》对应课时作业。
A教学反思
在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适当引导的基础上,把课堂交给学生,
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在思考中感悟,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具体做法如下:
1.引导“读进去,读出来”。
课文中作者着墨最多的是关于孔隙的描写。没有华丽的辞藻,近乎白描的写实笔触,把孔隙狭小的
特点描写得十分传神,给人身临其境之感。所以在教学本课时,我采用“以读为突破口,训练学生的语
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既能“读进去”一一读中有思考,又能“读出来”一一读中有感悟。
2.朗读形式多样化。
在教学中,我不断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朗读整篇课文或自然段、关键词句;把自己
喜欢的段落语句读给老师或同学们听等。这种教学方式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学生变得爱读,想读,并
能做到带着情感和体会理解课文内容,读出文章的味道,还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语
言。
类文链接3.活跃思维,调动气氛。
在体验内洞之奇的时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说一说内洞的样子,给它取个名字,学生的思维一
下子被打开了,课堂气氛很活跃。
习作例文
院教学目标
1.阅读例文,分析例文中按照一定顺序来写景物的方法,体会作者是怎样将游览过程写清楚的。
2.通过阅读例文,结合批注,学习按照游览顺序写景物的方法。
院教学重难点
1.学习例文中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的方法。
2.体会作者是怎样将游览过程写清楚的。
A教学策略
把握学生的年龄段的特点,找准训练目标。
A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A教学课时1课时
A教学过程
板块一导入新课
1.回顾课文。
(1)师导入:这单元我们学习了哪几篇课文?
(2)预设:《海上日出》《记金华的双龙洞》。(课件出示两篇课文的插图)
(3)回顾主要内容。
①师: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
②生回答。
2.回顾写作方法。
(1)师引导生找出两篇课文在写作上的共同特点。
(2)根据生交流情况,师相机出示:按一定的顺序。
3.导入新课。
(1)师述:今天我们来学习两篇习作例文,继续了解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写作手法。
(2)课件出示习作例文。
(3)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由回顾课文自然引出新知识,再加上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做到了新旧联系,温故而
知新,简洁而实用。
板块二学习例文
1.学习《颐和园》。
(1)阅读例文,整体感知。
①师:首先让我们翻开课本,走进文本,去欣赏颐和园的宜人风景吧!
②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是怎样的颐和园?
③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这是美丽的颐和园。
④生交流。(师相机出示:美丽)
⑤师引导:你从哪个句子中找到这个词的?(生交流)
⑥课件出示句子。
⑦师小结:这两句是全文的中心句,运用了首尾呼应的写法。
(2)探究讨论,找过渡句。
①师引导:作者游览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呢?你是从哪些句子中发现的?快速在文中圈画出这些句
子。
②生浏览课文,画出句子。
③课件出示句子。
④生朗读句子,结合批注体会句子的作用。
⑤师引导:你从这些句子中读出了什么?
⑥预设:这些句子不仅介绍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还点明了游览的地点。
⑦生根据过渡句画路线图。
⑧根据生交流情况相机强调重点词语和短语。(课件出示:长廊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昆明湖)
(3)分析课文,突破重难点。
①师:作者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又是怎样将景物写清楚的呢?
②生默读课文,结合批注讨论,交流讨论结果,师随机点拨。
a.长廊。(课件出示段落)
预设1:第1句“来到有名的长廊”不仅点明游览的地点,还总写了长廊的“长”。
预设2:通过数据具体描写了长廊“长、间数多”的特点。
预设3:用横槛上的画、两旁的花木突出了长廊的“美”。
生齐读。
b.万寿山脚下。(课件出示段落)
预设1:联系旁边的批注“抬头一看”,我知道了原来观察不同位置的景物时,视角也有变化。
预设2:作者写佛香阁,突出了它位置很“高”,从“耸立”和下文中的“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
眼底”可以感受到。
c.昆明湖。(课件出示段落)
师指名读句子,相机引导:你认为作者抓住了昆明湖的什么特点来写?(预设:静)
师顺势引导:从哪些具体的词句中读出了昆明湖的“静”?
生交流。(相机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
③师:默读旁边的批注,有什么收获?(生交流)
④师小结:作者用“镜子”和“碧玉”来比喻昆明湖,既写出了湖水的静和绿,也是他游昆明湖的
感受。“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这是他的见闻,作者就是通过写自己的感受和见闻,将昆明
湖“静”的特点写清楚的。
(4)总结学法。
师:学习《颐和园》时,我们先找出中心句,再找出文中的过渡句,依据课文内容画出游览路线
图,弄清楚作者写了哪些景点,最后联系旁边的批注和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是怎样将景物的特点写清楚
的。
(板书:画路线图抓住景物特点运用过渡句)
2.按照《颐和园》的学法自学《七月的天山》。
(1)师引导:接下来我们运用学习《颐和园》的方法自学《七月的天山》。
(2)生自学《七月的天山》,边读边思考。
(3)生小组交流后全班汇报。
(4)师根据生交流情况相机总结。
①中心句: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
②过渡句。
a.进入天山,戈壁滩上的炎暑被远远地抛在后边,迎面送来的雪山寒气,会使你感到像秋天似的凉
爽。
b.再往里走,天山显得越来越美。
c.走进天山深处,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美。
③路线图:进入天山一再往里走一走进天山深处。
④主要景点及特点。
a.进入天山:主要写了高耸的雪峰、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的雪水、山脚下的溪流,描写这些景物时
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非常有条理。
b.再往里走:主要写了天山的原始森林。用“蜿蜒无尽”写森林之广大,以马蹄溅水的声音来衬托
它的幽静,以林间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来衬托它的稠密。
c.走进天山深处:主要写了野花。描写野花时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像锦缎、像霞光、像彩虹,多
美呀!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从描写顺序和描写方法方面把握文章内容,明确描写景物
的文章要按一定的顺序来写,还要把景物的特点写清楚,有助于后面的作文指导。
板块三总结运用
1.归纳写法。
(1)师引导:学习了两篇例文,你有什么收获?
(2)生讨论后回答。
预设1:描写景物时可以按移步换景的顺序写,由外到里,由高到低。
预设2:可以运用衬托和比喻等手法把景物的特点写清楚。
2.师归纳。(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描写景物时:
•可以先画出游览路线图,帮助自己理清思路。
•印象深刻的景物要作为重点来写,注意把它的特点写出来。
•可以用过渡句,使景物的转换更自然。
3.学以致用。
(1)师:让我们用上今天学到的方法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早晨的校园、公园的景物、节日
的夜晚等,要求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安排明确的线索,采用合理的顺序即景抒情。
(2)生练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从语言学习到语言实践,打开学生的习作思路,增强学生的习作信心。
A教学反思
教学习作例文,有的老师认为,例文是启迪学生思维的“源点”,有的老师则认为例文可能是限制学
生思维的“镣铐”。我认为只要把握好例文使用的“度”,不需用时不要用,需要用时充分用,就能达到小
学新课标中提到的“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
的要求。
教学时,我把主要精力放在第一篇例文的教学上,先让学生整体感知例文,知道描写景物的主要特
点,再让学生根据过渡句,画出路线图,分析例文中作者是怎样将游览的顺序写清楚的,最后要求学生
运用《颐和园》的学法学习《七月的天山》。
这节课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注重文本的解读,让学生立足文本去分析与理解,避免架空分析。给
予了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与交流讨论的时间,整节课从文意概括到重点品析、难点解读,基本是学生自
己完成的,教师以点拨指导为主,较好地贯彻了高效课堂的理念。
游_________
A教学目标
1.学会选取重点景物,能根据景物的特点选材。
2.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一处景物。
3.运用学过的方法将游览的过程写清楚,注意突出景物的特点。
A教学重难点
写清楚游览过程,突出景物的特点。
A教学策略
1.“借一双慧眼”
对小学生而言,他们并不太了解“观察”和“看”的区别,虽然每天都在看,但不会有意识地去留
意景物的特点。只凭浮光掠影的印象,当然无法写好景物。因此本次习作先指导学生做到“眼中有物”
——确定写什么;“眼中有景”一一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全面认识景物;“眼中有序”一一确定先写什
么,再写什么,在哪儿突出重点;“眼中有神”一一指导学生在描写时加入联想与想象,让景物“活”
起来。
2.“磨一面明镜”
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练眼力,主要指导学生通过赏析教材中写景的句段、篇章,帮助他们“打磨一
面鉴赏的明镜”。进行写作指导时引导学生抓住景物特点,理清写作的顺序,写出条理,写出景物的神
韵。
3.“指一条,材,路”
由于小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阅历有限,尤其是写景类文章,学生更觉得头疼,因此积累材料就显
得尤为重要,写作时教师要为他们指一条生“材”之道:教会学生如何从生活中和阅读中选材,并能将
选取的材料有序地组织起来。
A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习作。
A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A课时目标
明确习作要求,选取重点景物,进行写作片段练习。
A教学过程
板块一创设情境,导语激趣
1.激趣导入。
(1)师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这节课老师请大家欣赏一组风景图片。
(2)课件出示一组有关九寨沟的风景名胜图片。(配乐《神奇的九寨》)
(3)生交流欣赏图片后的感受。
(4)师:这一处处风景就像一幅幅瑰丽壮美的图画,使我们感到大自然是那样的奇妙。摄影师用相
机留住了它们的美,歌手用歌声唱出了它们的神奇,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记录下它们的美呢?
(5)示例: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它的美。
2.回顾课文,引出本次习作内容。
(1)师:在这一单元课文的学习中,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欣赏了“伟大的奇观”一一海上日出,体
验了双龙洞孔隙的“窄小”,参观了美丽的大公园一一颐和园,骑着马儿领略了天山的美景,可谓“处
处都有好风景”。在现实生活中,你游览过哪些地方?哪个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呢?
(2)生交流后板书课题。(本次习作:游)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优美的风景图片,并配以动听的歌曲,使学生置身于神
奇的大自然中,为本节课营造了温馨愉快的学习氛围。从学生旅行的经历切入,调动他们的生活储备,
也为下面的习作做好铺垫。
板块二指导选材,明确要求
1.指导选材。
(1)师:刚才同学们交流了自己游览过的印象最深的地方,现在请大家结合课本中三位同学的对话
说一说,你认为这次习作应该怎样选择材料呢?
(2)课件出示课文中的语段。
(3)师指名朗读对话。
(4)引导选材。
①师:从三位同学的对话中,你认为这次习作可以写些什么景物?
②示例:可以写自然景观,可以写人文景观,也可以写身边的景物。
③师指导:什么是自然景观?什么是人文景观?什么是身边的景物?
④生交流后师小结:自然景观顾名思义就是自然的景色,比如美丽的大海,壮丽的瀑布,极地、荒
漠、沼泽、名山大川等。人文景观又称文化景观,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名胜古迹就是人文景观。我国的
名胜古迹很多:北京的故宫、八达岭长城,南京的雨花台、中山陵,开封的开封铁塔、大相国寺,西安
的大雁塔等。身边的景物,就是你经常看到的、熟悉的景物,如乡村、田野、居住的小区等。
2.明确要点。
(1)生默读课本中的文字,思考:本次习作的要点是什么?
(2)生回答后师出示课件。
3.弄清写法。
(1)师引导:怎样才能将游览的过程写清楚呢?读读课文中的提示。
(2)课件出示写法提示。
课件出示:
•可以先画出游览路线图,帮助自己理清思路。
(3)生分成四人小组,结合本单元课文内容,交流讨论可采用的写法。
示例:我想写游览山的文章,我准备学习《七月的天山》的写法,先画好路线图,按照游览路线来
观察和体验,走到哪里,就描写到哪里。随着观察点的变化,一个个新的景物或景象不断出现,再依次
描写这些景物,选择印象深刻的一两个景点重点写。
(4)师根据生回答,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读写作提示,然后和同学讨论交流后明确习作要求,这样比教师的直接讲
述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更容易理解,更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板块三选取重点,学写片段
1.引导学生明确写作重点。
(1)师:这次习作,你印象最深刻的景物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2)同桌讨论交流后全班交流。
示例1: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乐山的乌龙寺,它庄重森严。
示例2: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家附近湖中的荷叶。一到夏天,一大片荷叶碧绿碧绿的,很美。
2.指导写片段。
(1)师述:赶紧拿起你手中的笔,将印象最深刻的景点记录下来吧!
(2)生写片段,师巡视指导。
3.通过朗读片段,明确怎样突出重点。
(1)师指名朗读自己的写作片段,师及时点评指导。
(2)课件出示习作精选片段。
(3)生自由朗读。
(4)课件出示点评要点。
课件出示:
•是否突出了这个景点的特点。
•动,能否激起读者的游览兴趣。
(5)师指名点评。
(6)师点评:这是一段按空间顺序描写景物的习作片段。先写竹林的光线,阳光透过竹叶,光线由
亮变暗;再写竹林的地,中间有一条碎石的小径;然后写竹叶的声,最后写竹林深处,有灰屋红墙。有
景有物,线条明快,层次清晰。作者笔下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谁能不爱呢?
4.课堂小结。
师:经过讨论和练习写片段,相信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本次习作的要领,在练习写片段中同学们展示
了自己的语言功底。下节课我们就运用已经掌握的方法,完成本次习作。
【设计意图】在这一板块中,选取本次习作时的重难点进行片段练习,有指导,有例文,不但能使
学生对行文构思有清晰的认识,更能让学生对习作时要做到条理清晰、主次分明的要求有了更直观的感
受,写起作文来也更容易上手。
第2课时
A课时目标
1.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一处景物。
2.运用学过的方法将游览的过程写清楚,突出景物的特点。
A教学过程
板块一精选素材,完成初稿
1.师导入:我们去过很多好玩的地方,经过同学的交流讨论后,值得记录的风景也很多。我们习作
时不能“面面俱到”,选取一处你印象最深刻的风景,运用前面学到的描写景物的方法,按照一定的顺
序,条理清晰地把它介绍给大家。现在赶紧拿起手中的笔,描画出你心中最美的风景吧!
2.生习作,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该抓住选材、构思、起草、修改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
实践中学会写作。”写作之前老师的引导起了拨云见日的效果,能打开学生的思路,使学生茅塞顿开。
板块二交流习作,评议修改
1.课件出示几篇习作,师生集体修改。
(1)出示课件。
•指出习作中的错别字、标点符号及语句不通顺的地方。
⑵出示习作。
(3)师生共同点评。
2.赏析例文。
(1)课件出示优秀例文。
(2)生朗读例文。
(3)师引导生品词析句。
(4)师点评:这篇游记的作者按照游览路线“南门一琼岛一白塔一五龙亭一九龙壁一北门”向我们
介绍了所游览的美景,而且详略得当,对琼岛、五龙亭和九龙壁进行了详细描写,优美的语言、多样的
修辞手法,让人如临其境,妙不可言。
3.生修改习作。
(1)自主修改。认真读读自己的习作,修改错别字、使用不正确的标点符号及语句不通顺的地方;
画出好词佳句。
(2)互评互改。
①小组内交换习作,标出别人写得好的地方,对写得不好的地方提出修改意见。
②组内评改完后,生根据同学的建议再次进行修改。
4.课堂总结。
师:经过写作前的认真观察和交流,以及精心的组织和认真的修改,我们本次的习作结束了。在写
作过程中,同学们对写景物的方法又有了新的认识,并能恰当地运用学到的方法,准确生动地组织语
言。此外,同学们的习作内容也有了一定的条理。希望同学们继续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把
生活变成自己习作的源头活水。
【设计意图】讲评环节主要把习作评价的自主权交给学生,提高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引导学生在
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A教学反思
新课标中指出,学生写作时要“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
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从回顾课文内容入手,引导学生交流写作素材,使学生觉得有东西可写。通
过合作分享,师生交流,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明确写什么、怎么写等难题。
本次习作活动设计,体现了创新性学习的基本特征一一参与性。课堂教学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单项教
学活动,而是一种多项活动,提倡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积
极性,增强了课堂效果。
教师的引导消除了学生畏惧习作的心理,同学之间的讨论交流,点燃了学生的智慧火花,学生可以
在互动中理清写作思路。把自我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提高了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第六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的主题是“七彩童年”,围绕这一主题编排了《小英雄雨来》《我们家的男子汉》《芦花
鞋》3篇课文。课文篇幅都较长,写的都是成长的故事,都是按内容的不同,自然地将文章分成了几部
分。《小英雄雨来》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少年雨来为了掩护交通员李大叔,机智勇敢地
同敌人斗争的故事,歌颂了雨来热爱祖国、不畏强敌、机智勇敢的品质。《我们家的男子汉》写了一个
男孩的成长过程,刻画了一个逐步成长的小“男子汉”的形象。《芦花鞋》主要写冬季来临,青铜将一
家人做的一百零一双芦花鞋,拿到油麻地镇上去卖,供葵花上学的事情。在一个鹅毛大雪天,青铜执意
去卖鞋,几个城里人把剩下的十双鞋全买走了,最后连青铜脚上的鞋都被买走了。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
a小,雄雨橐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学校家校合作整改报告范文
- 2025年中国气门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投资规划建议报告
- 中国森林旅游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分析及投资规划建议研究报告
- 分体内嵌式同步打码机行业深度研究分析报告(2024-2030版)
- 厨余垃圾可行性研究报告
- 中国管道检测行业市场全景调研及投资规划建议报告
- 中国功率器件市场全面调研及行业投资潜力预测报告
- 2025年中国籽棉市场发展前景预测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 2018-2024年中国酿酒业市场供需预测及投资战略研究咨询报告
- 2025年中国合金化镀锌板行业市场深度评估及投资战略规划报告
- 固定式启闭机及闸门的检修与维护规范
- 公司个人成长分享
- 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物理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 DB11∕T 2147-2023 连栋玻璃温室建造技术规范
- 生殖健康咨询师复习题
- 2025年高考英语复习专项突破:阅读理解之词义猜测题(解析版)
- 2024年西藏自治区中考化学试题卷(含答案)
- 常用经典日语句子大全
- 2024年中国全屋定制行业市场调查、产业链全景及市场需求规模预测报告
- 物流无人机垂直起降场选址与建设规范
- “四标四实”项目建设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