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的新成就。东汉三国(220-280)魏吴蜀西晋东晋(317-420)十六国(前秦统一北方)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宋齐梁陈北朝(386-581)北魏隋朝统一南朝(420-589)(266-316)灭灭383年淝水之战分裂为主,但分裂中蕴含统一阶段特征: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政权更替频繁;区域开发;民族交融一、三国与两晋1、三国鼎立到南北对峙(1)三国鼎立参战方:袁军约110000人、曹军约20000人参战方:孙刘联军5万,曹军20余万199年-200年官渡之战基本上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208年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一、三国与两晋1、三国鼎立到南北对峙(1)三国鼎立国号时间建立者都城魏220曹丕蜀221刘备吴229孙权洛阳成都建业三国鼎立形势图(262年)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实行屯田制;大力兴修水利,保护农桑。北方出现“家家丰足,仓库盈溢”的景象。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加强台湾与内地联系。蜀汉: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促进西南地区发展。蜀国的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220年曹操去世后,曹丕废汉献帝建立魏国,定都洛阳——东汉灭亡,正式进入三国时期。魏吴蜀一、三国与两晋1、三国鼎立到南北对峙(2)西晋统一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西晋政权263年司马昭灭蜀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①西建立和统一

西晋初年,晋武帝恢复分封制,以郡建国。之后不断扩大宗室诸王的权力。西晋思考:西晋的统一长久吗,为什么?②五族内迁

背景:①统治阶级为补充兵源及劳动力,强迫西、北边陲的少数民族内迁中原;②少数民族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③北方气候寒冷,游牧民族面临生存危机①促进了民族融合;②有利于少数民族逐渐封建化;③一定程度上激化了民族矛盾,加剧中原地区的动荡。④迫使北民南迁思考:五胡内迁产生了哪些影响?西晋时期,少数民族为何内迁?8内迁民族逐渐汉化,有利于民族融合;但民族矛盾也被激化。

316年,匈奴人刘曜率军攻破长安,西晋灭亡。原因:①内部原因:宗室诸王争权夺势,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八王之乱);②外部原因:内迁的少数民族趁机夺权二、东晋与南朝1、东晋建立

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重建晋朝,史称东晋。2、士族政治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名声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东晋皇族司马氏琅琊王氏二、东晋与南朝1、东晋建立司马睿能够建立东晋:一是大江阻隔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二是依靠南北士族支持。形成了皇权衰微,门阀专政的政治格局。【知识拓展】“士族门阀”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很重要官职(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出现东晋门阀政治的局面,先后有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继掌权。他们争权夺利,势力逐渐衰弱。东晋门阀政治是皇权政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变态,具有暂时性和过渡性,其存在形式是门阀士族与皇权的共治。

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宋。此后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四个王朝均定都建康(今南京),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吴和东晋,又统称为六朝。割据南朝政权一览表朝代建立者时间都城称帝前曾任官职南朝宋刘裕420年—479年建康平北将军齐萧道成479年—502年骠骑大将军梁萧衍502年—557年大司马、总领中外军事陈陈霸先557年—589年车骑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3、南朝

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jiōng,盖东西之极盛也……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ěn,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鄠、杜之间,不能比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𣏌sì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卷五四《沈昙庆传》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江南经济发展的成就及其原因?成就:人民生活安定;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业繁荣;城市繁华;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材料一:(江南)地广野丰……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宋书》材料二:(东晋)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宴如(即安定)也。

——《宋书·沈昙庆传·史臣曰》材料三:北人相继南移,同时携来高级栽培技术,南方灌溉、防洪、运河等水利工程不断修筑,富源也不断开发,始终江南的经济力量趋于壮胜。——摘编自邹纪万:《魏晋南北朝史》③劳动力和技术因素:北方汉人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南方地区民族交融,加速经济开发;南方统治者重视。②社会环境:江南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相对安定。①自然环境:江南自然条件优越,具备良好的开发基础。【学思之窗】魏晋南北朝唐安史之乱后南宋

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南方开始大规模发展)

开始正式南移(南方逐渐超过北方)完成南移(南方成为经济重心)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2)表现:(3)影响:①农业:②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①促进了民族融合;②带动了南方文化的进步;③促进了江南的开发,南方经济逐步赶上北方,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耕耙耱技术:北方旱地耕耙磨技术、南方水田耕耙技术形成。曹魏改进翻车用于灌溉。南北朝灌钢法演示图北朝白釉绿彩罐北齐仰覆莲青瓷尊4、江南经济开发:二、东晋与南朝民族融合的表现魏晋墓葬壁画耕牛图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汉代跪俑北齐校书图由跪坐转变为垂脚落座民族融合:各民族间平等相处、经济文化交流、生活习惯互相影响、生产方式渐趋于一致,民族差异和民族隔阂消除。【随堂演练】《齐民要术》中记载:“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胡人在烹饪牛羊肉时加入了米和面;在汉代之前汉民族的饮食中很少有乳制品,此时饮酪也慢慢在汉族中普及开来。”此现象说明(

)A.汉族饮食更受游牧民族喜爱 B.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C.胡人颠要了汉族的饮食习惯 D.民族交融丰富了饮食文化【随堂演练】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反映了西晋末年中原动乱、人口南迁的情况。此次人口南迁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有利于江南的开发和民族交融 C.为东晋门阀政治奠定了基础 D.南方的经济实力已经超过北方三、十六国与北朝1、十六国概况:(1)形成:与东晋同时期的北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匈奴羯鲜卑汉·前赵北凉夏后赵前燕后燕南燕南凉西秦氐羌賨汉前秦后凉后秦成汉前凉北燕西凉十六国统治者族属表◎东晋十六国形势图永兴元年(304),刘渊在左国城正式登上汉王位。他以复汉为名,追尊汉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高祖刘邦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汉有天下世长,恩德结于人心,是以昭烈崎岖于一州之地,而能抗衡于天下。吾又汉氏之甥,约为兄弟,兄亡弟绍,不亦可乎?且可称汉,追尊后主,以怀人望《晋书·卷一百一·载记第一》(2)特点①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

十六国官制虽发生了扭曲变态,但其架构,大致仍以汉晋制度为本,例如诸公制度,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的三省制度,地方州郡县制度,以及用于等级身份管理的军号、封爵及散官制度等。

——阎步克虽旦夕小朝,兵戈云扰,而文教之盛,转胜江东,岂非盗亦有道者欤?——清李慈铭其重视法学,转非中国之主所能逮也!——吕思勉石勒《辛亥制度》慕容超《燕律》政权掌权者民族吸收汉人典章文化任用的汉人北魏太武帝(拓跋焘)鲜卑征召高门士族,加以重用;祭祀孔子,建太学,命王公子弟进太学学习卢玄、崔浩孝文帝在政治、经济、风俗各层面推行一系列汉化措施,借以汉化鲜卑人李冲北齐文宣帝(高洋)祭祀孔子,兴郡国学及国子学杨愔、崔暹西魏宇文泰参考《周礼》改定官制;崇尚儒术,选德行高洁的儒生侍读苏绰北周武帝(宇文邕)精通“三礼”,曾为君臣亲讲《礼记》卢思道、李德林(2)特点②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存在依靠华夏文化来彰显国家正统的心态。三、十六国与北朝1、十六国概况:◎东晋十六国形势图⑶意义:①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②民族隔阂依然存在。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各国彼此攻战,北方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人民颠沛流离。长期混战打乱原有族群布局,各民族差异逐渐缩小,但民族隔阂依然存在。三、十六国与北朝4世纪下半叶,氐族人建立的前秦政权基本统一了北方,与南方的东晋政权以淮水为界,南北对峙。前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北方的非汉族政权(2)淝水之战时间:公元383年双方:前秦—东晋地点: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特点:东晋仅以8万军力大胜80余万前秦军。前秦军队民族成分复杂,部分民族不满前秦统治,希望其战败以摆脱统治。指挥不当,战线过长。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的思想激励下,士气高昂。将领指挥得当。东晋前秦天王苻坚东晋主将谢玄淝水之战的影响:

消除了前秦对江南地区的战争威胁,使江南的社会环境更加安定。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前秦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三、十六国与北朝嘎仙洞—鲜卑拓跋部先祖所居石室嘎仙洞刻石拓片4世纪末,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于439年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3、北魏28

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位,主持改革。

北魏在中原建立政权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

——节选自:白寿彝《中国通史》2、北朝:(1)北魏的建立及统一:(2)北魏孝文帝改革:(1)前期: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三长制等。内容:前期重点改新制俸禄制推行俸禄制和官吏考核制度;严惩贪污;加速游牧部落走向封建化三长制废除宗主督护制,设三长(邻、里、党),负责督查户口、田耕和征役均田制国家把控制的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交纳租税,承担徭役和兵役租调制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每年向政府缴纳粟(称为租),帛或布(称为调)后期重点是汉化汉化政策迁都洛阳

讲汉语改汉姓穿汉服通婚姻兴学校祭孔子

巧妙设计迁都洛阳:以“南伐”为借口,493-495由平城迁到洛阳。北魏迁都洛阳←前

后→孝子郭巨画像(2)后期: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等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439年统一北方。三、十六国与北朝鲜卑姓汉姓拓跋元贺楼楼邱穆陵穆步六孤陆贺兰贺独孤刘(2)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质:影响:①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②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③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少数民族政权自上而下的封建化改革(政权封建化经济农业化民族汉化)材料1:(北魏)南迁,革夷从夏。于是中朝江左,南北混淆,华壤边民,虏汉相杂。——唐代史学家刘知几①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推动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阅读材料,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材料2: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所谓帝京翼翼,四方之极。

——(东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②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材料3: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③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三、十六国与北朝499年孝文帝去世后,北魏即进入内部动乱不已的多事之秋,后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

577年,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581年,杨坚受禅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北周亡。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终于结束了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十六国与北朝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民族交融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汉人食用烧烤食品【思维拓展】魏晋时期民族交融的途径魏晋时期民族交融的途径民族迁徙联合斗争友好往来民族征战统治者的改革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大批内迁,与汉族人民杂居相处。统治者的剥削和连年战乱,迫使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斗争。各民族人民频繁交往,使民族交融进程进一步加快。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打破了各族原有的部落组织,有利于民族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民族交融特点:①以汉化为总体趋势;②民族交融的内容具有双向性;③方式具有多样性;④肯定以往成果。三、十六国与北朝东汉魏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