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四川成都田家炳中学高一新生入学分班质量检测数学试题【含答案】_第1页
2024-2025学年四川成都田家炳中学高一新生入学分班质量检测数学试题【含答案】_第2页
2024-2025学年四川成都田家炳中学高一新生入学分班质量检测数学试题【含答案】_第3页
2024-2025学年四川成都田家炳中学高一新生入学分班质量检测数学试题【含答案】_第4页
2024-2025学年四川成都田家炳中学高一新生入学分班质量检测数学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校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考场____________准考证号学校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考场____________准考证号…………密…………封…………线…………内…………不…………要…………答…………题…………第1页,共4页2024-2025学年四川成都田家炳中学高一新生入学分班质量检测数学试题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A卷(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每小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4分)下列计算正确的是()A. B.2 C.()2=2 D.=32、(4分)某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长为x,y,一边长为6,则x与y的值可能是()A.4和7 B.5和7 C.5和8 D.4和173、(4分)如图,是用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小菱形组成的图案,第1个图形中有1个小菱形,第2个图形中有4个小菱形,第3个图形中有7个小菱形,……,按照此规律,第个图形中小菱形的个数用含有的式子表示为()A. B. C. D.4、(4分)如图,▱ABCD中,,F是BC的中点,作,垂足E在线段CD上,连接EF、AF,下列结论:;;;中,一定成立的是A.只有 B.只有 C.只有 D.5、(4分)如图,在矩形ABCD中(AD>AB),点E是BC上一点,且DE=DA,AF⊥DE,垂足为点F,在下列结论中,不一定正确的是()A.△AFD≌△DCE B.AF=ADC.AB=AF D.BE=AD﹣DF6、(4分)△ABC中,AB=20,AC=13,高AD=12,则△ABC的周长是()A.54 B.44 C.54或44 D.54或337、(4分)把一元二次方程x2-4x-1=0配方后,下列变形正确的是(A.(x-2)2=5 B.(x-2)2=3 C.8、(4分)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为()A. B. C. D.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9、(4分)在一个不透明的袋子中有若千个小球,这些球除颜色外无其他差别,从袋中随机摸出一球,记下其颜色,这称为一次摸球试验,然后把它重新放回袋中并摇匀,不断重复上述过程.以下是利用计算机模拟的摸球试验统计表:摸球实验次数100100050001000050000100000“摸出黑球”的次数36387201940091997040008“摸出黑球”的频率(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三位)0.3600.3870.4040.4010.3990.400根据试验所得数据,估计“摸出黑球”的概率是_______(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10、(4分)已知是一次函数,则__________.11、(4分)如图,△ABC中,AB=AC=5,BC=6,M为BC的中点,MN⊥AC于N点,则MN=(________).12、(4分)已知一组数据3、a、4、6的平均数为4,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______.13、(4分)如图,△ABC的顶点都在正方形网格格点上,点A的坐标为(-1,4).将△ABC沿y轴翻折到第一象限,则点C的对应点C′的坐标是_____.三、解答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共48分)14、(12分)一次函数图象经过(3,1),(2,0)两点.(1)求这个一次函数的解析式;(2)求当x=6时,y的值.15、(8分)已知坐标平面内的三个点,,,把向下平移个单位再向右平移个单位后得到.(1)直接写出,,三个对应点、、的坐标;(2)画出将绕点逆时针方向旋转后得到;(3)求的面积.16、(8分)甲、乙两名自行车爱好者准备在段长为3500米的笔直公路上进行比赛,比赛开始时乙在起点,甲在乙的前面.他们同时出发,匀速前进,已知甲的速度为12米/秒,设甲、乙两人之间的距离为s(米),比赛时间为t(秒),图中的折线表示从两人出发至其中一人先到达终点的过程中s(米)与t(秒)的函数关系根据图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乙的速度为多少米/秒;(2)当乙追上甲时,求乙距起点多少米;(3)求线段BC所在直线的函数关系式.17、(10分)如图,在矩形ABCD中,,,E是AB上一点,连接CE,现将向上方翻折,折痕为CE,使点B落在点P处.(1)当点P落在CD上时,_____;当点P在矩形内部时,BE的取值范围是_____.(2)当点E与点A重合时:①画出翻折后的图形(尺规作图,保留作图痕迹);②连接PD,求证:;(3)如图,当点Р在矩形ABCD的对角线上时,求BE的长.18、(10分)如图,的对角线相交于点分别为的中点.求证:.B卷(50分)一、填空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19、(4分)在正方形中,点在边上,点在线段上,且则_______度,四边形的面积_________.20、(4分)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菱形ABCD的顶点A在x轴负半轴上,顶点B在x轴正半轴上.若抛物线p=ax2-10ax+8(a>0)经过点C、D,则点B的坐标为________.21、(4分)《九章算术》是我国最重要的数学著作之一,其中记载了一道“折竹抵地”问题:“今有竹高一丈,末折抵地,去本三尺,问折者高几何”.译文大意是:“有一根竹子高一丈(十尺),竹梢部分折断,尖端落在地上,竹尖与竹根的距离三尺,问竹干还有多高”,若设未折断的竹干长为x尺,根据题意可列方程为_____.22、(4分)如果根式有意义,那么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23、(4分)如图,AD=8,CD=6,∠ADC=90°,AB=26,BC=24,该图形的面积等于_____.二、解答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共30分)24、(8分)解方程:(1).(2).25、(10分)在平行四边形中,于E,于F.若,平行四边形周长为40,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6、(12分)因式分解(1)a4-16a2(2)4x2+8x+4

参考答案与详细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每小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C【解析】

利用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及立方根的定义,逐一分析四个选项的正误即可得出结论.【详解】解:A、>3>,∴选项A不正确;B、,∴选项B不正确;C、()2=2,∴选项C正确;D、=3,∴选项D不正确.故选C.本题考查了立方根、算式平方根以及二次根式的加减,利用排除法逐一分析四个选项的正误是解题的关键.2、C【解析】分析:如图:因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所,,在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将各答案代入验证即可求得.详解:A、∵,∴不可能;B、∵,∴不可能;C、∵,∴可能;D、,∴不可能;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以及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熟练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式解答本题的关键.3、B【解析】

根据图形的变化规律即可求出第个图形中小菱形的个数.【详解】根据第1个图形中有1个小菱形,第2个图形中有4个小菱形,第3个图形中有7个小菱形,每次增加3个菱形,故第个图形中小菱形的个数为1+3(n-1)=个,故选B.此题主要考查图形的规律探索,解题的关键是根据图形的变化找到规律进行求解.4、C【解析】

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且平行,再由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得出≌,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对应线段之间关系进而得出答案.【详解】是BC的中点,,在▱ABCD中,,,,,,,,,,故正确;延长EF,交AB延长线于M,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为BC中点,,在和中,,≌,,,,,,,,故正确;,,,故错误;设,则,,,,,,故正确,故选:C.此题主要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以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知识,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得出≌.5、B【解析】A.由矩形ABCD,AF⊥DE可得∠C=∠AFD=90°,AD∥BC,∴∠ADF=∠DEC.又∵DE=AD,∴△AFD≌△DCE(AAS),故A正确;B.∵∠ADF不一定等于30°,∴直角三角形ADF中,AF不一定等于AD的一半,故B错误;C.由△AFD≌△DCE,可得AF=CD,由矩形ABCD,可得AB=CD,∴AB=AF,故C正确;D.由△AFD≌△DCE,可得CE=DF,由矩形ABCD,可得BC=AD,又∵BE=BC﹣EC,∴BE=AD﹣DF,故D正确;故选B.6、C【解析】

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进行分析判断,然后根据勾股定理计算出底边BC的长,最后求和即可.【详解】(1)在直角三角形ACD中,有在直角三角形ADB中,有则CB=CD+DB=5+16=21所以三角形的面积为CB+AC+AB=21+13+20=54.(2)在直角三角形ACD中,有在直角三角形ADB中,有则CB=DB-CD=16-5=11所以三角形的面积为CB+AC+AB=11+13+20=44.故答案为:D.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的应用,解题关键在于以高为突破点把三角形分为高在三角形内部和外部的两种情况.7、A【解析】

先把-1移到右边,然后两边都加4,再把左边写成完全平方的形式即可.【详解】∵x2∴x2∴x2∴(x-2)2故选A.本题考查了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的一般步骤:①把常数项移到等号的右边;②把二次项的系数化为1;③等式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8、A【解析】

先解不等式2x-3≤3得到x≤3,然后利用数轴表示其解集.【详解】解:移项得2x≤6,

系数化为1得x≤3,

在数轴上表示为:.

故选:A.本题考查了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解题关键在于运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比较直观,这也是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9、0.1【解析】

大量重复试验下摸球的频率可以估计摸球的概率,据此求解.【详解】观察表格发现随着摸球次数的增多频率逐渐稳定在0.1附近,故摸到白球的频率估计值为0.1;故答案为:0.1.本题考查了利用频率估计概率的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了解大量重复试验中某个事件发生的频率能估计概率.10、【解析】

根据一次函数y=kx+b的定义条件是:k、b为常数,k≠0,自变量次数为1,可得答案.【详解】解;由y=(m-1)xm2−8+m+1是一次函数,得,解得m=-1,m=1(不符合题意的要舍去).故答案为:-1.本题主要考查了一次函数的定义,一次函数y=kx+b的定义条件是:k、b为常数,k≠0,自变量次数为1.11、【解析】

连接AM,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得到AM⊥BC,根据勾股定理求得AM的长,再根据在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即可求得MN的长.【详解】解:连接AM,∵AB=AC,点M为BC中点,∴AM⊥CM(三线合一),BM=CM,∵AB=AC=5,BC=6,∴BM=CM=3,在Rt△ABM中,AB=5,BM=3,∴根据勾股定理得:,又,∴.综合运用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勾股定理.特别注意结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高等于两条直角边的乘积除以斜边.12、3.5【解析】

先根据平均数的计算公式求出x的值,再根据中位数的定义即可得出答案.【详解】∵数据3、a、4、6的平均数是4,∴(3+a+4+6)÷4=4,∴x=3,把这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为:3、3、4、6最中间的数是3.5,则中位数是3.5;故答案为:3.5.此题考查中位数,算术平均数,解题关键在于利用平均数求出a的值.13、(3,1)【解析】

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的特征:横坐标互为相反数,纵坐标相同.【详解】由题意得点C(-3,1)的对应点C′的坐标是(3,1).考点: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本题属于基础题,只需学生熟练掌握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的特征,即可完成.三、解答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共48分)14、(1)y=x﹣2;(2)y=1.【解析】

(1)利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解析式;(2)利用(1)中解析式计算自变量为6所对应的函数值即可.【详解】(1)设一次函数解析式为y=kx+b,把(3,1),(2,0)代入得,解得,所以一次函数解析式为y=x﹣2;(2)当x=6时,y=x﹣2=6﹣2=1.本题考查了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解析式:先设出函数的一般形式,如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时,先设y=kx+b;将自变量x的值及与它对应的函数值y的值代入所设的解析式,得到关于待定系数的方程或方程组;解方程或方程组,求出待定系数的值,进而写出函数解析式.15、(1)点D、E、F的坐标分别为(5,2)、(5,-2)、(2,-3);(2)见解析;(3)1.【解析】

(1)利用点平移的坐标规律写出点D、E、F的坐标;

(2)利用网格特点和旋转的性质画出A、B的对应点A′、B′即可;

(3)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计算.【详解】解:(1)点D、E、F的坐标分别为(5,2)、(5,-2)、(2,-3);

(2)如图,△A'OB'为所作;

(3)△DEF的面积=×4×3=1.

故答案为:(1)点D、E、F的坐标分别为(5,2)、(5,-2)、(2,-3);(2)见解析;(3)1.本题考查作图-平移变换、旋转变换,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的定义、性质,并据此得到变换后的对应点.16、(1)14;(2)乙距起点2100米;(3)BC所在直线的函数关系式为s=2t-300.【解析】

(1)设乙的速度为x米/秒,根据图象得到300+150×12=150x,解方程即可;(2)由图象可知乙用了150秒追上甲,用时间乘以速度即可;(3)先计算出乙完成全程所需要的时间为=250(秒),则乙追上甲后又用了250−150=100秒到达终点,所以这100秒他们相距100×(14−12)米,可得到C点坐标,而B点坐标为(150,0),然后利用待定系数法求线段BC所在直线的函数关系式即可.【详解】解:(1)设乙的速度为x米/秒,则300+150×12=150x,解得x=14,故答案为:14.(2)由图象可知乙用了150秒追上甲,14×150=2100(米).∴当乙追上甲吋,乙距起点2100米.(3)乙从出发到终点的时间为=250(秒),此时甲、乙的距离为:(250-150)(14-12)=200(米),∴C点坐标为(250,200),B点坐标为(150,0)设BC所在直线的函数关系式为s=kt+b(k0,k,b为常数),将B、C两点代入,得,解得∴BC所在直线的函数关系式为s=2t-300.本题考查了一次函数的应用及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先设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kx+b(k≠0),然后把一次函数图象上的两点的坐标分别代入,得到关于k、b的方程组,解方程组求出k、b的值,从而确定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也考查了从函数图象获取信息的能力.17、(1)12,0<BE<12;(2)①见解析,②见解析;(3)2或1.【解析】

(1)由折叠的性质得到推出△BC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即可得到结论;

(2)①由题意画出图形即可;

②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PAC=∠DCA,设AP与CD相交于O,于是得到OA=OC,求得∠OAC=∠OPD,根据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得到结论;

(3)分两种情形,当点P在对角线AC或对角线BD上时,两种情形分别求解即可.【详解】解:(1)当点P在CD上时,如图1,

∵将∠B向右上方翻折,折痕为CE,使点B落在点P处,

∴∠BCE=∠ECP=45°,

∴△BC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BE=BC=AD=12,

当点P在矩形内部时,BE的取值范围是0<BE<12;

故答案为:12,0<BE<12;

(2)①补全图形如图2所示,

②当点E与点A重合时,如图3,连接PD,设CD交PA于点O.

由折叠得,AB=AP=CD,

在△ADC与△CPA中,,

∴△ADC≌△CPA,

∴∠PAC=∠DCA,

设AP与CD相交于O,则OA=OC,

∴OD=OP,∠ODP=∠OPD,

∵∠AOC=∠DOP,

∴∠OAC=∠OPD

∴PD∥AC;

(3)如图4中,当点P落在对角线AC上时,

由折叠得,BC=PC=12,AC==20,

∴PA=8,设BE=PE=x,

在Rt△APE中,(12-x)2=x2+82,

解得x=2.

∴BE=2.

如图5中,当点P落在对角线BD上时,设BD交CE于点M.

由折叠得,BE=PE,∠BEC=∠PEC,∵EM=EM,∴△MBE∽△MEP,∴∠EMB=∠EMP,∵∠EMB+∠EMP=180°,∴EC⊥BD,∴∠BCE=∠ABD,∵∠A=∠ABC=10°,∴△CBE∽△BAD,

∴,

∴,

∴BE=1,

综上所述,满足条件的BE的值为2或1.本题属于四边形综合题,主要考查了矩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勾股定理折叠的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用分类讨论的思想解决问题.18、见解析【解析】

利用平行四边形得到,由E、F分别为OC、OA的中点得到OE=OF,由此证明△OBE≌△ODF,得到BE=DF.【详解】∵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分别是的中点,∴,∴.在和中,∴,∴.此题考查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的性质,线段中点的性质,利用SAS证明三角形全等,将所证明的等量线段放在全等三角形中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思路很关键,解题中注意积累方法.一、填空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19、,【解析】

(1)将已知长度的三条线段通过旋转放到同一个三角形中,利用勾股定理即可求解;(2)过点A作于点G,在直角三角形BGA中求出AB长,算出正方形ABCD的面积、三角形APB和三角形APD的面积,作差即得四边形的面积【详解】解:(1)将绕点A旋转后得到,连接绕点A旋转后得到根据勾股定理得(2)过点A作于点G由(1)知,即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根据勾股定理得故答案为:(1).,(2).本题考查了旋转的性质及勾股定理和逆定理,利用旋转作出辅助线是解题的关键.20、(4,0)【解析】

根据抛物线p=ax2−10ax+8(a>0)经过点C、D和二次函数图象具有对称性,可以求得该抛物线顶点的横坐标和CD的长,然后根据菱形的性质和勾股定理可以求得AO的长,从而可以求得OB的长,进而写出点B的坐标.【详解】解:∵抛物线p=ax2−10ax+8=a(x−5)2−25a+8,∴该抛物线的顶点的横坐标是x=5,当x=0时,y=8,∴点D的坐标为:(0,8),∴OD=8,∵抛物线p=ax2−10ax+8(a>0)经过点C、D,CD∥AB∥x轴,∴CD=5×2=10,∴AD=10,∵∠AOD=90°,OD=8,AD=10,∴AO=,∵AB=10,∴OB=10−AO=10−6=4,∴点B的坐标为(4,0),故答案为:(4,0)本题考查二次函数的性质、二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菱形的性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和数形结合的思想解答.21、x1+31=(10﹣x)1【解析】

根据勾股定理即可得出结论.【详解】设未折断的竹干长为x尺,根据题意可列方程为:x1+31=(10−x)1.故答案为:x1+31=(10−x)1.本题考查的是勾股定理的应用,在应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时勾股定理与方程的结合是解决实际问题常用的方法,关键是从题中抽象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