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实验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阶段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及解析)_第1页
广东省深圳实验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阶段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及解析)_第2页
广东省深圳实验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阶段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及解析)_第3页
广东省深圳实验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阶段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及解析)_第4页
广东省深圳实验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阶段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及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0-2021学年度上学期六校联盟考试高一年级历史试卷卷面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I卷一、单选题(共44题,每题1.5分,共66分)1.考古学家在北京人遗址发现四层面积较大且较厚的灰烬层。这一发现,说明当时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状况是()A.种植水稻 B.会使用火C.烧制彩陶 D.铸造青铜器2.下图是1975年在山东日照市东海峪墓葬中出土的文物,此杯高22.6厘米,口径9厘米,为泥质黑陶,器表乌黑光亮,胎壁薄如蛋壳。此杯属于A仰韶文化 B.大汶口文化 C.龙山文化 D.良渚文化3.西周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史称“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由此形成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是A.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B.诸侯—天子—卿大夫—士C.天子—卿大夫—诸侯—士 D.天子—诸侯—土—卿大夫4.古代一位思想家主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材料中阐述的观点是A.以法治国 B.君舟民水 C.无为而治 D.民贵君轻5.《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大小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材料主要反映出当时A.尊王攘夷,大国争霸B.迁都频繁,异姓反叛C.周室衰微,诸侯争霸D.列国争战,诸侯兼并6.商鞅在推行新法的过程中,实行“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的治国政策,以取代“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传统治国政策。这表明A.集权行政体制建立B.“礼治”逐步让位于“法治”C郡县制取代分封制D.商鞅治国立足普通民众利益7.秦国在正式变法前,秦孝公主持就是否变法问题进行争论,商鞅针对当时守旧势力的观点进行针锋相对的辩驳,下列观点属于他的是A.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B.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C.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D.民贵君轻8.秦始皇首创的制度是A.宗法制 B.宰相制度 C.郡县官僚制 D.皇帝制度9.秦李斯《泰山刻石》曰:“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这反映秦朝A.法律严酷 B.无为而治 C.以法治国 D.重儒尊法10.我国幅员辽阔,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方言,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从未间断,形成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这得益于A.秦朝统一文字B.秦朝统一货币C.秦朝疆域辽阔D.秦朝统一度量衡11.汉初统治者“惩戒亡秦孤立之败”所采取的措施是A.废分封,设郡县 B.郡国并行C.平定七国之乱 D.北击匈奴12.公元前136年,西汉政府在太学中设立五经博士。该举措A.促进儒学独尊地位确立 B.使汉代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C.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D.推动汉代出现“文景之治”13.《汉书》中说:“《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后世称封建王朝统治全国为“大一统”。下列文学成就最早体现出“大一统”气度的是A.汉赋 B.楚辞 C.乐府诗 D.唐诗14.两汉孝廉家世可考知者128人统计分类表:由表可见,汉代察举制官僚贵族弟富豪平民贫民69.6%6%15.7%8.7%A.削弱了身份制、世袭制 B.兼顾了各阶层利益C.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 D.沿袭了世卿世禄制15.唐朝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写道:“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服章之美,谓之华。”这说明春秋时期A.各诸侯国臣服于夏的统治 B.各民族都推崇华夏文明C.该时期少数民族势力增强 D.华夏认同观念初步形成16.《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17.据史书记载,汉武帝以后,名为诸侯王,实际辖地不过数县,等于列侯,其支脉疏远之人,更如一般富室了。“诸侯惟得衣食租税,不与政事”。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A.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B.诸侯王的利益得到保障C.平定了诸侯王的叛乱D.“推恩令”的贯彻实施18.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其中灭掉西晋政权的是A.匈奴 B.鲜卑 C.羌 D.越族19.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公元383年,这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料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这个流亡政府是A.东汉B.西晋C.东晋D.北魏20.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的总体特征是()A.社会大动荡,民族大融合B.政权频更迭,国家大分裂C.南方较稳定,经济大发展D.玄佛道兴起,文化大繁荣21.南方汉人认为北方“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到北魏后期却不得不承认“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材料旨在强调A.鲜卑族被汉族同化 B.南北经济趋于平衡C.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D.北方战乱社会动荡22.据《耒耜经》记载,这种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既简便又轻巧,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材料记载的耕作工具被称为A.耦犁B.耧车C.曲辕犁D.翻车23.五代十国是个大混乱、大破坏时期。这一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实质上是A.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结果B.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C.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D.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24.《新唐书·兵志》记载: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这反映了A.安史之乱的过程 B.藩镇割据的局面C.农民起义的情况 D.宦官专权的形势25.下列有关魏晋南北朝时期中枢政务机构的说法,正确的是A.以尚书为主的中朝决策机构形成 B.三公九卿逐渐演化为一般的执行机构C.宰相会议召开的地方称为中书门下 D.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三省体制形成26.美国基督教传教士、京师大学堂的总教习于韪良曾经说:“当今在英国、法国和美国正在取得进展的文官考试制度,是从中国的经验中借鉴而来的。”材料中“中国的经验”是指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选举制 D.科举制27.北魏孝文帝对赋税制度进行了改革。下列有关“调”的说法正确的是A.是一种代役税 B.征收对象为受田农民C.有利于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D.简化了税收名目28.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A促进农产品商品化 B.放松人身依附关系C.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D.催生新的经济因素29.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思想活跃,宗教呈现多元特征。这一时期道教A.获得独尊地位 B.在洛阳修建了白马寺C.主张“贵儒”和“尊道” D.渐趋中国本土化30.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体现出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A.高度繁荣,共享太平B.世界领先,求同存异C.对外开放,双向交流D.源远流长,泽被东西31.我们通过研究唐代诗人和诗篇发现:杜甫恋君爱民、关怀社会;李白痴想神仙、梦为王佐;王维淡漠世情、静观自适。这体现出唐诗A.实现了三教合一B.服务于儒学主流地位C.风格多元化D.具有极强的世俗性32.“大唐文武孝德皇帝,与大蕃圣神赞普,舅甥二主,商议社稷如一,结立大和盟约,永无沦替!神人俱以证知,世世代代,使其称赞。是以盟文节目,题之于碑也。该碑颂扬与期盼的是A.仰慕唐朝盛世,扩大朝贡贸易B.推进唐蕃联盟,保障丝路畅通C.追念唐蕃和亲,增进汉蕃友谊D.加强唐蕃合作,抵御佛教入侵33.史料记载,唐朝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同时由皇帝临时加以名号的其他官员也成为宰相,唐中宗的时候,居然出现同时有10多个宰相共秉朝政的局面。这一现象A.瓦解了三省制度 B.强化了君主专制C.提高了行政效率 D.有利于科学决策34.成书于唐代的道教经典《玉清经》中说元始天尊讲十戒,第一戒不违戾父母师长,第二戒不杀生,第三戒不叛逆君王,谋害国家。这反映了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B.道教地位上升C.道教深受理学影响D.佛教开始传入中国35.诗歌是人类心灵的窗口,它能让我们体验古人的喜怒哀乐,感悟不同时代的风情。下列作品能体现作者经历时代变迁之后的忧患意识与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的是A.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B.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C.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D.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36.北宋时期,分割宰相财权的是A.参知政事B.转运使C.枢密使D.三司使37.和议规定:宋向金称臣,每年贡纳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宋、金间东以淮水,西以大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为界。这段材料最有可能出自A.孝文帝改革 B.绍兴和议 C.澶渊之盟 D.宋夏和议38.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取得一些成果。下列有关王安石变法说法正确的是A.得到了宋仁宗的支持 B.变法涉及领域比较单一C.强兵的效果比较明显 D.变法过程加重了人民的负担39.北宋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写道:“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借指当时与北宋并立的哪一少数民族政权()A.辽 B.大理C.金 D.蒙古40.《元史·地理志》记载:“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为了有效管辖这些地区,元朝采取的措施是A.推行郡县制度 B.设置中书省C.实行监察制度 D.实行行省制度41.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官方在边界设置“榷场”。“榷场”指()A.娱乐场所 B.贸易场所 C.军事要塞 D.行政机关42.《宋史》记载凡大食、暹罗等诸蕃并通货物,“以金银……杂色铭络线、铅锡、杂色帛、瓷器,市香药、犀、象……”该史料反映了宋代()A.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 B.海外贸易繁荣兴盛C.“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 D.陆上丝绸之路兴盛43.由于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北宋时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交是交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这表明该纸币A.在商品交易中注重了“防伪"功能 B.推动了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C.取代金属货币成为当时主要货币 D.起源于封建政权的强力推行44.1333年,元朝开科取士,在所取进士百人中,有蒙古、唐兀、回回、于阗、哈喇鲁、畏兀儿等民族50名,有58%母亲为汉人,已婚的人中有近70%娶汉人为妻。这说明了元朝A.奉行民族歧视政策 B.已经完全实现汉化C.科举考试更加公平 D.民族交融趋势加强第Ⅱ卷二、材料分析题(共34分)4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距今5300年以来,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了文明阶段。中华文明实际是在黄河、长江和西辽河流域等地理范围内展开并结成的一个巨大丛体。在这个丛体内部,各地方文明都在各自发展。在彼此竞争、相对独立的发展过程中,又相互交流、借鉴,并逐渐于中原地区出现了一个兼收并蓄的核心。——摘编自:《中华文明起源图谱初现》等材料二自古以来,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秦汉时期,中国更是一个有空前统一规模的多民族国家。这时,汉族作为主体民族还没形成,在其境内及其周围,存在着许多民族和部落。汉族是原来居住在中原而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生活的一些民族、部落融合起来而成的人们共同体。当时对于这些民族、部落并没有总的正式名称,现在一般称作华夏族。秦汉皇朝各种有利于统一的措施,以及秦汉时期所宣扬的大一统思想,都为华夏族向汉族转化提供了物质的和政治的条件。华夏族统一的秦皇朝,其族称曾被称为“秦人”,但是秦朝国祚短,“秦人”的称呼很快为“汉”的称呼所取代。特别是与南海诸国以及中亚、西亚、东亚各国友好交往中,声名远播,“汉”之名遂被他族他国称呼为族名。总之,汉族之名自汉朝始称。——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距今5300以来,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了文明阶段,并概括中华文明起源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汉皇朝各种有利于统一的措施”,并概括这些措施产生的积极影响。46.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腮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阅读材料,完成要求。材料一“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废止“田里不鬻”。——《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公元前106年,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对郡国的管理,把全国除了三辅、三河和弘农以外的地区分成了十三个州部、中央在每个州设立刺史一名,负责考察吏治、奖惩官吏、决断冤狱。材料三九品中正制,本想替当时用人定出一客观标准,还是不失此项制度所应有的传统精神的。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唐代针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所谓“怀牒自列”、既不需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各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钱穆《历代政治得失》(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商鞅变法是如何摧毁奴隶主贵族特权,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科举制度的意义。

2020-2021学年度上学期六校联盟考试高一年级历史试卷卷面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I卷一、单选题(共44题,每题1.5分,共66分)1.考古学家在北京人遗址发现四层面积较大且较厚的灰烬层。这一发现,说明当时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状况是()A.种植水稻 B.会使用火C.烧制彩陶 D.铸造青铜器【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较大且较厚的灰烬层”可知,灰烬是用火的痕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过着群居生活,会使用天然火,故B符合题意。根据材料“较大且较厚的灰烬层”可知,灰烬是用火的痕迹,而与是否种植水稻无关,故A选项错误;北京人遗址上发展灰烬层说明这时期已经开始使用火,无法得出烧制彩陶的使用,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青铜器开始出现于夏朝时期,并且材料内容无法得出这时期已经出现青铜器,故D选项错误。2.下图是1975年在山东日照市东海峪墓葬中出土的文物,此杯高22.6厘米,口径9厘米,为泥质黑陶,器表乌黑光亮,胎壁薄如蛋壳。此杯属于A.仰韶文化 B.大汶口文化 C.龙山文化 D.良渚文化【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蛋壳陶是一种制作精致、造型小巧外表漆黑黝亮、陶胎薄如鸡蛋壳的黑陶。如高柄杯,为龙山文化的一种代表性器物,是一种专为礼仪用的器皿,多见于较大型的墓葬中,因此C正确,ABD排除。故选C。3.西周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史称“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由此形成的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是A.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B.诸侯—天子—卿大夫—士C.天子—卿大夫—诸侯—士 D.天子—诸侯—土—卿大夫【答案】A【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分封制是与井田制对应的政治制度。周天子代表国家占有全国的土地,并将土地和土地上的人口分封给为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诸侯国的国君再分封,建立了卿大夫的领地“采邑(食邑)”;士是分封制下最低级别的贵族,没有自己的“封邑”和“邑田”,A正确;B、C、D错误。4.古代一位思想家主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材料中阐述的观点是A.以法治国 B.君舟民水 C.无为而治 D.民贵君轻【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体现的是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因此C正确,ABD排除。故选C。5.《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大小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材料主要反映出当时A.尊王攘夷,大国争霸B.迁都频繁,异姓反叛C.周室衰微,诸侯争霸D.列国争战,诸侯兼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楚庄王在周王所在地的近郊进行阅兵炫耀武力,有问鼎中原的意思;周王面对挑衅,无奈只能派人慰劳,实质上反映了春秋时期周室衰微,诸侯争霸的情况,故C项正确;A项,材料未体现尊王攘夷,排除;B项,题干未反映迁都,排除;D项,题干未涉及诸侯兼并,排除。6.商鞅在推行新法的过程中,实行“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的治国政策,以取代“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传统治国政策。这表明A.集权行政体制建立B.“礼治”逐步让位于“法治”C.郡县制取代分封制D.商鞅治国立足普通民众利益【答案】B【解析】材料强调的是“法令”至行,即要用法治来取代原来的礼治,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并未涉及集权行政体制的问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到郡县制,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商鞅治国并非立足普通民众利益,选项D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搞清备选项的内涵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史实的备选项。7.秦国在正式变法前,秦孝公主持就是否变法问题进行争论,商鞅针对当时守旧势力的观点进行针锋相对的辩驳,下列观点属于他的是A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B.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C.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D.民贵君轻【答案】B【解析】【详解】A项大概的意思是没有百倍的利益,不改变法度;没有十倍的功效,不更换工具,这属于旧势力的观点,排除。B项大概的意思是治国并不是只有一条道路,只要有利于国家,就不一定非要拘泥于古法旧制,属于商鞅的观点,故选B。C项是墨家的尚贤,排除。民贵君轻是孟子的观点,排除。【点睛】本题考查诸子百家的主要观点,可利用选项字面意思进行简单理解。8.秦始皇首创的制度是A.宗法制 B.宰相制度 C.郡县官僚制 D.皇帝制度【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帝制度是秦始皇首创,D正确;ABC在秦统一之前就已经出现,排除。故选D。9.秦李斯《泰山刻石》曰:“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这反映秦朝A.法律严酷 B.无为而治 C.以法治国 D.重儒尊法【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体现的是以法治国思想,C正确;AB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10.我国幅员辽阔,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方言,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从未间断,形成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这得益于A.秦朝统一文字B.秦朝统一货币C.秦朝疆域辽阔D.秦朝统一度量衡【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方言,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从未间断,形成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可知,在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背景下能够交流,并形成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的最主要原因是秦朝统一文字,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故A选项正确;秦朝统一货币有利于促进各民族之间经济的交流,与文化的融合没有直接关系,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文字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与秦朝疆域辽阔没有直接的关系,故C选项错误;秦朝统一度量衡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经济交流,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11.汉初统治者“惩戒亡秦孤立之败”所采取的措施是A.废分封,设郡县 B.郡国并行C.平定七国之乱 D.北击匈奴【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吸取秦亡的历史教训,采取的措施郡国并行制,B正确;A是秦始皇的措施,排除;C是“郡国并行制”带来的消极影响,排除;汉初对匈奴的政策是“和亲”,D排除。故选B。12.公元前136年,西汉政府在太学中设立五经博士。该举措A.促进儒学独尊地位确立 B.使汉代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C.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D.推动汉代出现“文景之治”【答案】A【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为提升儒学地位,在中央设立太学,是儒学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显著标志,故A符合题意;太学是在中央设立的,不能说明汉代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B错误;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的是“推恩令”,故C与题意无关;“文景之治”是在汉武帝之前,D与题意不符。13.《汉书》中说:“《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后世称封建王朝统治全国为“大一统”。下列文学成就最早体现出“大一统”气度的是A.汉赋 B.楚辞 C.乐府诗 D.唐诗【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赋是在汉朝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体现的是“大一统”气度,因此A正确,BCD排除。故选A。14.两汉孝廉家世可考知者128人统计分类表:由表可见,汉代察举制官僚贵族弟富豪平民贫民69.6%6%15.7%8.7%A.削弱了身份制、世袭制 B.兼顾了各阶层利益C.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 D.沿袭了世卿世禄制【答案】A【解析】【详解】由表格内容可知,两汉孝廉的家世虽然依旧以官僚贵族居多,但也有出身平民和贫民的孝廉,这说明汉代的察举制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身份制和世袭制,排除A;表格中仅罗列了官僚贵族、富豪、平民和贫民,并不能说兼顾了各阶层的利益,排除B;公平公正原则无法体现,排除C;两汉的孝廉中有出身于平民和贫民的,所以不能说是沿袭了世卿世禄制,排除D。故选A。15.唐朝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写道:“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服章之美,谓之华。”这说明春秋时期A.各诸侯国臣服于夏的统治 B.各民族都推崇华夏文明C.该时期少数民族势力增强 D.华夏认同观念初步形成【答案】D【解析】【详解】《春秋左传正义》中“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服章之美,谓之华。”可知,春秋时期形成华夏认同观念,故D正确;A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各民族”,排除B。16.《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西汉时期各行业的人通过努力和智慧而致富,体现了社会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故C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B项从材料中无法推出,且汉代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材料反映的是富人影响力较大,不能得出其控制郡县的结论,故D不正确。17.据史书记载,汉武帝以后,名为诸侯王,实际辖地不过数县,等于列侯,其支脉疏远之人,更如一般富室了。“诸侯惟得衣食租税,不与政事”。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A.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B.诸侯王的利益得到保障C.平定了诸侯王的叛乱D.“推恩令”的贯彻实施【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西汉的推恩令。西汉通过推恩令解决了封国问题,而不是用郡县制取代,故排除A项;造成题干中所描述的现象的原因是推恩令的推行,不是通过保障诸侯王利益,故排除B项;平定诸侯王叛乱是应对封国问题的一个手段,但并没有彻底解决封国问题,故排除C项;通过推恩令的贯彻实施,诸侯王的封国越分越小,而且也不能插手政务,由此造成了“诸侯惟得衣食租税,不与政事”,故选D。18.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其中灭掉西晋政权的是A.匈奴 B.鲜卑 C.羌 D.越族【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政权是被匈奴贵族刘渊灭亡的,因此A正确,BCD排除。故选A。19.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公元383年,这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料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这个流亡政府是A.东汉B.西晋C.东晋D.北魏【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317年,司马睿重建晋王朝,以健康为都城,史称东晋。383年,前秦领袖苻坚为了实现统一,南下同东晋王朝在淝水进行决战,最后打败了前秦,故材料中的流亡政府是东晋,故C选项正确;东汉是中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一个大一统的中原王朝,于25-220年期间统治,故A选项与材料不符;西晋是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之后的统一王朝,存在于265-316年,故B选项与材料呈现的时间不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383年打败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是东晋,而不是北魏,北魏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权,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于386-534年存在,故D选项错误。20.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的总体特征是()A.社会大动荡,民族大融合B.政权频更迭,国家大分裂C.南方较稳定,经济大发展D.玄佛道兴起,文化大繁荣【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但在分裂的过程中民族融合不断加强。故答案为A项。B项只说明了国家分裂的状况,未指出民族融合的趋势,说法片面,排除;C项只说明了南方的经济发展,未指出北方的社会状况,说法片面,排除;D项只涉及了思想文化上的特征,未指出当时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说法片面,排除。21.南方汉人认为北方“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到北魏后期却不得不承认“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材料旨在强调A.鲜卑族被汉族同化 B.南北经济趋于平衡C.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D.北方战乱社会动荡【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北魏后期却不得不承认‘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北魏后期出现这样的繁华景象主要和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关,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内容主要反映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繁荣,没有涉及民族融合的内容,排除A项;北方经济的恢复并不能说明南北经济趋于平衡,排除B项;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北魏后期北方经济恢复,社会稳定,并非是战乱动荡,排除D项。故选C。22.据《耒耜经》记载,这种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既简便又轻巧,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材料记载的耕作工具被称为A.耦犁B.耧车C.曲辕犁D.翻车【答案】C【解析】【详解】唐朝时期发明的曲辕犁,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既简便又轻巧,C正确;耦犁属于二牛抬杠式,不适能调节犁耕的深浅,A错误;耧车是西汉时期出现的播种工具,B错误;翻车属于灌溉工具,不符合题意,D错误。23.五代十国是个大混乱、大破坏时期。这一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实质上是A.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结果B.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C.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D.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实质上是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D项正确。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导致东汉开始衰落,A项不合题意;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指一个政权内部的斗争,B项不合题意;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不是五代十国时期的特征,C项不合题意。24.《新唐书·兵志》记载: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这反映了A.安史之乱的过程 B.藩镇割据的局面C.农民起义的情况 D.宦官专权的形势【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可知,“方镇”指的是“藩镇”,B符合题意;据材料“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可知,持续8年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尤其是北方经济遭到浩劫,A与题意不符;材料反映的是安史之乱的影响,C与题意不符;材料没有涉及“宦官专权的形势“,D错误。【点睛】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25.下列有关魏晋南北朝时期中枢政务机构的说法,正确的是A.以尚书为主的中朝决策机构形成 B.三公九卿逐渐演化为一般的执行机构C.宰相会议召开的地方称为中书门下 D.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三省体制形成【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三省体制形成,D正确;AB是在汉武帝时期,排除;C是在唐时期,排除。故选D。26.美国基督教传教士、京师大学堂的总教习于韪良曾经说:“当今在英国、法国和美国正在取得进展的文官考试制度,是从中国的经验中借鉴而来的。”材料中“中国的经验”是指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选举制 D.科举制【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科举考试通过考试选拔官吏,当今在英国、法国和美国正在取得进展的文官考试制度,是借鉴了中国的科举制,故选D;察举制选拔官员的依据主要是品德,九品中正制依靠门第做官,选举制无法体现“考试制度”,ABC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文官考试制度,是从中国的经验中借鉴而来的”,联系所学科举制的内容和特点分析解答。27.北魏孝文帝对赋税制度进行了改革。下列有关“调”的说法正确的是A.一种代役税 B.征收对象为受田农民C.有利于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D.简化了税收名目【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租庸调制是以征收谷物、布匹或者为政府服役为主,是以均田制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因此“调”的征收对象为受田农民,B正确;调是户调,男丁随乡土所产而纳,A排除;输庸代役利于保证农民生产时间,C排除;D是两税法的影响,排除。故选B。28.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A.促进农产品商品化 B.放松人身依附关系C.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D.催生新的经济因素【答案】B【解析】【详解】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就不再将人作为征收赋税的标准,从而放松了人身依附关系,故选B;赋税制度标准的变化并不能促进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更和保证农民生产时间无关,排除AC;赋税制度征税标准的变化与催生新的经济因素无关,排除D。29.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思想活跃,宗教呈现多元特征。这一时期道教A.获得独尊地位 B.在洛阳修建了白马寺C.主张“贵儒”和“尊道” D.渐趋中国本土化【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的道教主张“贵儒”和“尊道”,C正确;A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白马寺是佛教的产物,B排除;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D排除。故选C。30.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体现出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A.高度繁荣,共享太平B.世界领先,求同存异C.对外开放,双向交流D.源远流长,泽被东西【答案】C【解析】【详解】唐朝对外交往活跃,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都是唐朝对外交往中的代表,体现出唐朝的对外开放,双向交流,故选C项;材料无法体现唐朝对外交往高度繁荣、世界领先,排除AB项;材料也不能说明唐朝对外交往的影响,排除D项。31.我们通过研究唐代诗人和诗篇发现:杜甫恋君爱民、关怀社会;李白痴想神仙、梦为王佐;王维淡漠世情、静观自适。这体现出唐诗A.实现了三教合一B.服务于儒学主流地位C.风格多元化D.具有极强的世俗性【答案】C【解析】【详解】由杜甫、李白和王维的诗歌来看,体现了风格多元化,故C符合题意;材料反映唐诗受到儒家和道教的影响比较大,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唐诗服务于儒学的信息,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的唐诗并非迎合市民的审美需要,故D不符合题意。32.“大唐文武孝德皇帝,与大蕃圣神赞普,舅甥二主,商议社稷如一,结立大和盟约,永无沦替!神人俱以证知,世世代代,使其称赞。是以盟文节目,题之于碑也。该碑颂扬与期盼的是A.仰慕唐朝盛世,扩大朝贡贸易B.推进唐蕃联盟,保障丝路畅通C.追念唐蕃和亲,增进汉蕃友谊D.加强唐蕃合作,抵御佛教入侵【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大唐文武孝德皇帝,与大蕃圣神赞普,舅甥二主,商议社稷如一,结立大和盟约,永无沦替!神人俱以证知,世世代代,使其称赞。是以盟文节目,题之于碑也”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唐中宗在位时期把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并与吐蕃赞普尺带珠丹会盟于拉萨大昭寺,并建立了“会盟碑”,C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朝贡贸易,A错误;据所学可知,丝路不经吐蕃,B错误;据所学可知,唐朝奉行崇佛尊儒政策,三教都受到重视,而藏族信奉的就是佛教,D错误。33.史料记载,唐朝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同时由皇帝临时加以名号的其他官员也成为宰相,唐中宗的时候,居然出现同时有10多个宰相共秉朝政的局面。这一现象A.瓦解了三省制度 B.强化了君主专制C.提高了行政效率 D.有利于科学决策【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通过增加宰相人数,完善三省制度,分化了相权,强化了专制君主的权利,B选项符合题意。宰相集体办公不会导致三省制度的瓦解,A选项错误。众多宰相“共秉朝政”的局面,有利于集思广益,但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C选项错误。众多宰相共议朝政,有利于决策,但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科学决策不是最本质的作用,D选项错误。34.成书于唐代的道教经典《玉清经》中说元始天尊讲十戒,第一戒不违戾父母师长,第二戒不杀生,第三戒不叛逆君王,谋害国家。这反映了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B.道教地位上升C.道教深受理学影响D.佛教开始传入中国【答案】A【解析】【分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戒”反映的是佛教,“不叛逆君王”是儒家的忠君思想,唐代的“道教”经典既有“戒”又有“不叛逆君王”,结合起来来看就不难理解材料主要是反映了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而BCD均不能完整全面的揭示材料的主旨,所以本题答案只能是A。【点睛】解答历史选择题,最基本的就是审清题目,这是解题的关键。尤其是题目中的限定词语,不仅规定了试题的属性,也规定了试题具体的解答要求。因而,准确把握题目中的限定词语,明确题目的时间、内容和解答限定,进而以此为突破口,排除错误项,是得出正确选项的常用方法,例如本题的“戒”、“不叛逆君王”等关键词语。【详解】35.诗歌是人类心灵的窗口,它能让我们体验古人的喜怒哀乐,感悟不同时代的风情。下列作品能体现作者经历时代变迁之后的忧患意识与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的是A.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B.飞流直下三千尺,疑银河落九天C.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D.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是盛唐时期王昌龄的诗,与题干经历时代变迁的要求不符;B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歌,李白处于盛唐时期,与题干时代变迁的要求不符,不正确;C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杜甫经历了由盛转衰,其作品充满了忧国忧民的色彩,符合题意;D是王维的作品,意思是:在寂静没有人声的环境里,桂花自开自落,好像可以感觉到桂花落地的声息。夜静更深的时候,景色繁多的春山,也好似空无所有。没有体现出忧患意识,不正确。点睛:本题考查了唐诗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一个基本原理,即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以此作答即可。36.北宋时期,分割宰相财权的是A.参知政事B.转运使C.枢密使D.三司使【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分割宰相财权的是三司使,故D项正确;A项是分割宰相的行政权,排除;B项是地方官职,排除;C项分割宰相的军权,排除。37.和议规定:宋向金称臣,每年贡纳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宋、金间东以淮水,西以大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为界。这段材料最有可能出自A.孝文帝改革 B.绍兴和议 C.澶渊之盟 D.宋夏和议【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绍兴和议的内容是:宋向金称臣,金册宋康王赵构为皇帝;划定疆界,东以淮河中流为界,西以大散关(陕西宝鸡西南)为界,以南属宋,以北属金;宋每年向金纳贡银、绢各25万两、匹,自绍兴十二年开始,每年春季搬送至泗州交纳。绍兴和议确定了宋金之间政治上的不平等关系,结束了长达10余年的战争状态,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因此B正确,ACD排除。故选B。38.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取得一些成果。下列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说法正确的是A.得到了宋仁宗的支持 B.变法涉及领域比较单一C.强兵的效果比较明显 D.变法过程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答案】D【解析】【详解】王安石变法的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D项正确;A项错在“宋仁宗”,应是宋神宗,排除;B项错在“比较单一”,王安石变法涉及领域比较多,排除;C项错在“比较明显”,王安石变法的强兵效果不明显。故选D。39.北宋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写道:“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借指当时与北宋并立的哪一少数民族政权()A.辽 B.大理C.金 D.蒙古【答案】A【解析】【详解】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辽政权,符合“西北望”故答案为A项;大理在北宋的南面,金在北宋的东北,不符题意,排除BC;蒙古政权建立于1206年,此时北宋灭亡,故排除D。【点睛】掌握与北宋并立的政权的地理位置和出现的时间。40.《元史·地理志》记载:“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为了有效管辖这些地区,元朝采取的措施是A.推行郡县制度 B.设置中书省C.实行监察制度 D.实行行省制度【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地方推行的制度是行省制,因此D正确,ABC排除。故选D。41.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官方在边界设置“榷场”。“榷场”指()A.娱乐场所 B.贸易场所 C.军事要塞 D.行政机关【答案】B【解析】【详解】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官方在边境地区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因此“榷场”属于贸易场所,B正确;宋代的娱乐场所称为“瓦肆”或“瓦子”,A错误;“榷场”是贸易场所,不是军事要塞,也不是行政机关,C和D项错误。42.《宋史》记载凡大食、暹罗等诸蕃并通货物,“以金银……杂色铭络线、铅锡、杂色帛、瓷器,市香药、犀、象……”该史料反映了宋代()A.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监管 B.海外贸易繁荣兴盛C.“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 D.陆上丝绸之路兴盛【答案】B【解析】【详解】“大食”是古阿拉伯,“暹罗”今泰国。据材料可知,阿拉伯、泰国等国家与中国经济交流频繁,故B正确;材料反映的海外贸易,而商贸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监管是指国内的商业活动,A不符题意;“朝贡”贸易体制指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进贡和回赐关系,而早在宋朝以前就已存在,C错误;陆上丝绸之路是以长安为起点,经河西走廊、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的陆上通道,D与材料不符。43.由于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北宋时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交是交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这表明该纸币A.在商品交易中注重了“防伪"功能 B.推动了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C.取代金属货币成为当时主要货币 D.起源于封建政权的强力推行【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可知,交子在商品交易中比较注重“防伪”功能,故选A;材料重在强调交子的“防伪”,不能直接从材料得出B项结论,排除;交子并未成为主要货币,排除C;交子的使用起源于民间,排除D。44.1333年,元朝开科取士,在所取进士百人中,有蒙古、唐兀、回回、于阗、哈喇鲁、畏兀儿等民族50名,有58%母亲为汉人,已婚的人中有近70%娶汉人为妻。这说明了元朝A.奉行民族歧视政策 B.已经完全实现汉化C.科举考试更加公平 D.民族交融趋势加强【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在所取进士百人中,有蒙古、唐兀、回回、于阗、哈喇鲁、畏兀儿等民族50名,有58%母亲为汉人,已婚的人中有近70%娶汉人为妻。”可知,在所取进士百人中,有58%母亲为汉人,已婚的人中有近70%娶汉人为妻,这说明了元朝民族交融趋势加强,D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民族歧视政策”和“完全实现汉化”,A、B错误;C不是材料主旨。第Ⅱ卷二、材料分析题(共34分)4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距今5300年以来,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了文明阶段。中华文明实际是在黄河、长江和西辽河流域等地理范围内展开并结成的一个巨大丛体。在这个丛体内部,各地方文明都在各自发展。在彼此竞争、相对独立的发展过程中,又相互交流、借鉴,并逐渐于中原地区出现了一个兼收并蓄的核心。——摘编自:《中华文明起源图谱初现》等材料二自古以来,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秦汉时期,中国更是一个有空前统一规模的多民族国家。这时,汉族作为主体民族还没形成,在其境内及其周围,存在着许多民族和部落。汉族是原来居住在中原而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生活的一些民族、部落融合起来而成的人们共同体。当时对于这些民族、部落并没有总的正式名称,现在一般称作华夏族。秦汉皇朝各种有利于统一的措施,以及秦汉时期所宣扬的大一统思想,都为华夏族向汉族转化提供了物质的和政治的条件。华夏族统一的秦皇朝,其族称曾被称为“秦人”,但是秦朝国祚短,“秦人”的称呼很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