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列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性考试(二)暨半期考试语文试题_第1页
四川省成都市列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性考试(二)暨半期考试语文试题_第2页
四川省成都市列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性考试(二)暨半期考试语文试题_第3页
四川省成都市列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性考试(二)暨半期考试语文试题_第4页
四川省成都市列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性考试(二)暨半期考试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成都列五中学20232024学年度(下)阶段性考试(二)暨半期考试高2023级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3.答非选择题时,除特别要求外都分点作答,否则记0分。一、现代文阅读(一)(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与现代气候研究的依据是大量的气象监测数据不同,在古气候研究中,对气候参照物的分析研究一般从三个“维度”展开:第一,文字资料——主要是研究分析文字记载中的古气候;第二,考古资料——主要是研究分析古生物活动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第三,地质资料——主要是研究分析某些特殊的岩石、沉积物判断古气候的变化。而大型计算机出现之后,人们将各种古气候资料汇集成数据库,根据气候形成理论及统计规律,建立了气候的数值模拟和实验模拟,使得古气候的面貌逐渐清晰起来。这些年来,气候科学发展进步,古气候研究成果丰硕,使得我们对古气候的变化有了更多的认识,我们能够对地质时代的气候变化勾画出一个大体清晰的粗线条轮廓。地球诞生时呈现熔融状态,温度非常之高。随着地球表面温度的降低,岩石冷却固化,大约在40~38亿年前形成了最初的地壳,地球的地质年代由冥古宙进入太古宙。太古宙已经有了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并孕育了生命。太古宙的气候温暖潮湿,但后期逐渐变冷,出现第一次冰川活动。元古宙藻类植物繁盛,大气中含氧量增加,气候延续温暖潮湿,但有较广泛的数次冰川活动。元古宙的震旦纪出现全球性的剧烈降温,导致了“雪球事件”。寒武纪气候温暖,出现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奥陶纪气候分带明显,早期温暖,末期冰川活动活跃。志留纪早期延续寒冷,中、晚期转暖。泥盆纪是相对温暖和干旱的时期。石炭纪气候潮湿、多雨,植被茂盛,末期进入冰川期。二叠纪气候由冷转暖。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气候都十分温暖,几乎找不到冰川活动痕迹。第三纪气候有波动,但延续了温暖,南方古猿出现在第三纪末期。第四纪气候转为寒冷,出现了第四纪冰川期,非洲的晚期智人被迫离开家园,走向了世界各地,直至全新世气候才逐渐转暖。从全新世开始,人类逐步进入了农业社会,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产生重要影响。全新世气候分为三个阶段:早期增暖、中期温暖、晚期转冷。从全新世气候转暖起始,中华大地先后出现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孕育了灿烂的古文明;夏商周处于大暖期的后期,中华文明得到延续,诞生了最初的国家形态;春秋战国由温暖转温凉,战国出现了大规模的战争杀戮;秦至东汉晚期气候相对温暖,开创并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东汉末年及魏晋南北朝进入寒冷期,这是一个极糟糕的战乱不已的时代;隋唐气候总体温暖,一度展现盛唐气象;唐中叶并延至五代时期气候转凉,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的时期;宋至元中叶为气候温暖期,宋朝经济繁荣曾经举世无双;明清气候相对寒冷,明末农民大起义与清朝太平天国运动都与当时农业生产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有一定关系。(摘编自徐鸣《历史上的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变迁》)材料二:我国古代的气候变化一直以来都是历史地理学者关注的问题。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蓝勇教授关于《唐代气候变化与唐代历史兴衰》的研究表明,按百年尺度而论,在唐朝300多年的历史中,气候可划分成冷暖两个时期,其中以8世纪中叶(公元750年左右)为转折点。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教授满志敏在《唐代气候分期及各期气候冷暖特征的研究》中也认为唐代气候以8世纪中叶为转折点,分为两个时期:从7世纪初至8世纪中叶,气候冷暖特征与当代相近;而8世纪中叶至10世纪中叶则气候转寒,气候带要比现代南退一个纬度。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在其晚年的著作《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初步研究》中通过对梅树、柑橘物候和农作物生长期的对比研究,认为唐代是一个温暖湿润的时代,同时又用一万年挪威雪线、格陵兰(位于北美洲)冰块反映的气候特征做了印证。有关专家根据物候和柑橘分布的研究也表明,唐代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出1℃。据历史记载,唐代发生的水灾比较多,由此可知,唐代长安气候温和湿润多雨。由于气候温暖湿润,这一时期农牧业界线北移,农耕区扩大,可供农作物的生长期增长,复种指数提高,农作物单产量提高,水利建设也成效显著。由于国力强盛,南方地区的开发有了保证,气候的温暖湿润为唐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农业经济的发展也为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基础。然而从8世纪中叶至10世纪中叶,各类寒冷事件频繁发生,秋季冷空气南进的时间提前,春季则推迟。相应的,霜冻与降雪出现的最早、最晚时间都有提早或推迟,无霜期变短。从对河湖海冰冻现象的研究发现,当时的气候带要比现代南退一个纬度。这种相对寒冷的时期从安史之乱前后一直延续到五代时期。(摘编自谢爱民《气候变化与盛唐转衰》)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气候与现代气候的研究依据有所不同,前者一般通过文字资料、考古资料和地质资料展开,而不能依靠数据。B.地球诞生后,生命衍化乃至人的活动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从全新世气候转暖开始,人类便逐步进入农业社会。C.气候变迁对农业生产活动影响重大,因此,中国古代社会朝代的盛与衰大体伴随着气候的暖与冷,规律较为清晰。D.大量研究表明中国唐代的气候在8世纪中叶开始趋冷,这为气候变化影响了唐代盛衰的认识提供了科学依据。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一项是()A.材料一第四段中“宙”“纪”“世”都是地质年代分期单位,三者中“世”的层级最大。B.在历史上不止一个时代气温偏高,说明了全球变暖未必源于温室气体排放。C.人类在全新世步入农业社会,因此后来的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不属于全新世。D.竺可桢通过格陵兰冰块印证了唐代气候温暖,说明同时期北美气温偏低。3.下列关于古代气候的研究,方法不当的一项是()A.通过统计明清两代咏雪诗词的各自数量,来对比两个时代的气候不同。B.通过考古资料证明,汉武帝时期一些亚热带植物生长北界远超过当代。C.通过对岩溶石笋开展研究,揭示长期气候变化趋势中自然因素的作用。D.通过《竹书纪年》中周孝王时汉江结冰等史料,佐证该时期中国偏冷。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两幅图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A.图1说明,气温高时,雪山的雪线就高;气温低时,雪线也会相应变低。B.中国气温与挪威雪线的高低并非完全一致,说明气温在时空上有复杂性。C.从图2来看,在历史上,挪威雪线与中国气温高低的整体走势并不一致。D.图2显示,中国气温在唐代整体上偏高,与材料中的相关描述基本吻合。5.农业稳定和粮食安全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材料二中唐朝发展受气候变化影响的教训,给我国长远发展带来哪些启示?【答案】1.A2.B3.A4.C5.①不断提高对长期气候变化的研究和预报水平,对不利影响防患于未然。②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彻底告别“靠天吃饭”。③守住基本农田数量红线,以抵御各种天灾带来的粮食减产风险。④加强赈灾、抗灾、救灾体系建设,确保大灾面前农业和社会稳定。⑤加强国家层面粮食储备,避免潜在的气候风险对农业发展的冲击。【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不能依靠数据”错。材料一“与现代气候研究的依据是大量的气象监测数据不同,在古气候研究中,对气候参照物的分析研究一般从三个‘维度’展开……”,可见,不是不能依靠数据,应是不依靠气象监测数据,因为从第二段“人们将各种古气候资料汇集成数据库,根据气候形成理论及统计规律,建立了气候的数值模拟和实验模拟”看,其研究也依靠“数据”。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A.“‘世’的层级最大”错,从“大约在40~38亿年前形成了最初的地壳,地球的地质年代由冥古宙进入太古宙”“元古宙藻类植物繁盛”“寒武纪气候温暖”“从全新世开始,人类逐步进入了农业社会”的先后顺序看,“世”的层级最小。C.“因此后来的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不属于全新世”错,前后推理不当。材料一是“从全新世开始,人类逐步进入了农业社会,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产生重要影响”,可见,原文只是说从全新世开始,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产生重要影响,但是并不能推出后来的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不属全新世的结论。D.“同时期北美气温偏低”错,从“认为唐代是一个温暖湿润的时代,同时又用一万年挪威雪线、格陵兰(位于北美洲)冰块反映的气候特征做了印证”来看,应该是偏高。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原文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A.“通过统计明清两代咏雪诗词的各自数量,来对比两个时代的气候不同”错,因为明清两代咏雪诗词的数量不同受多种因素影响,所以“通过统计明清两代咏雪诗词的各自数量,来对比两个时代的气候不同”的方法不科学。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图表信息的能力。C.“挪威雪线与中国气温高低的整体走势并不一致”错,读图2,挪威雪线与中国气温高低的走势虽不完全一致,但整体上走势是一致的。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由“我国古代的气候变化一直以来都是历史地理学者关注的问题”“从7世纪初至8世纪中叶,气候冷暖特征与当代相近;而8世纪中叶至10世纪中叶则气候转寒,气候带要比现代南退一个纬度”“从8世纪中叶至10世纪中叶,各类寒冷事件频繁发生,秋季冷空气南进的时间提前,春季则推迟”分析,要不断提高长期气候变化研究和预报水平,对不利影响防患于未然。由“据历史记载,唐代发生的水灾比较多”分析,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彻底告别“靠天吃饭”。由“由于气候温暖湿润,这一时期农牧业界线北移,农耕区扩大,可供农作物的生长期增长,复种指数提高,农作物单产量提高,水利建设也成效显”分析,要守住基本农田数量红线,以抵御各种天灾带来的粮食减产风险。由“霜冻与降雪出现的最早、最晚时间都有提早或推迟,无霜期变短。从对河湖海冰冻现象的研究发现,当时的气候带要比现代南退一个纬度”分析,要加强赈灾、抗灾、救灾体系建设,确保大灾面前农业和社会稳定。由“由于国力强盛,南方地区的开发有了保证,气候的温暖湿润为唐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农业经济的发展也为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基础”分析,要加强国家层面粮食储备,避免潜在的气候风险对农业发展的冲击。(二)(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吃饸饹刘心武“吃饸饹!”这顿午饭,在荀家引起了每个人不同的心理反应。郭杏儿到达荀家时,只有荀大妈一人在家。呈现在她眼前的一切,使她吃惊,使她惶惑。原来她朦胧地觉得,城里人一切方面都该比乡下人强;可是踏进荀大爷家门,定睛一看,他们住的房子竟如此狭小。小还不算,房子的走向也差劲。她不明白荀大爷他们为什么不把房门和窗户开在南墙上,直接通向胡同,使这房子变成北房。置身在城里大爷家的小屋子里,她感觉好多东西跟屋子的比例都不相称,这使她从心底浮上来一种由衷的自豪——所以跟荀大妈没说上十来句话,她就一个劲儿地邀请大爷跟大妈“到俺们家住一阵去”。但落座没有多久,当她观察得更加仔细时,她却又逐渐自卑起来了,因为这屋子虽小,里头的家具摆设,却似乎样样都比她以前所见过的同类东西精致美观。比如她所坐的那张长沙发,颜色就跟核桃仁外头那层膜儿似的,透着油亮,手摸着又软和又细腻,上头就跟钉着钉子似的,形成一个一个的窝儿,看着比平绷的面子新奇多了,四边、拐角的地方,全都那么匀称自然,一点不露缝缝钉钉的痕迹……其余的家具,像大立柜、小衣柜、酒柜……也全都比杏儿以往看见过的做工细、模样俊:就连荀大妈用来给自己沏茶倒水的茶具,端过来、揭开盖让自己吃糖的糖盒……①也都显得瓷儿细,画儿精,形状俏,色彩美。“吃点这个糖吧——这叫酒心巧克力!”接过荀大妈递到手里的糖,低下眼睛一看,分明是条金鱼儿;剥去那支楞着“鱼尾”的糖纸,没想到里头竟是酱黑的——杏儿只知道牛奶糖是最好的糖,好糖都是白色的,越白越好;酱黑就酱黑吧,大妈给的,要痛痛快快地吃——杏儿咬了一口,没想到舌尖上又甜又苦又辣,还滋出了一包子水来,洒在了她的衣服上。荀大妈笑了:“那外头是巧克力,里头是酒,洒出来点不要紧,酒不脏衣!”杏儿觉得那糖不好吃,她问多少钱一斤,荀大妈告诉她:“四块八一斤。贵吧?你荀大爷跟我也嫌又贵又不中吃,还不又是你那磊子哥买的。你坐的这沙发也是他挑来的,比一般的贵好几十块哩——他如今除了工资,不也还有些个‘外快'吗。他搞点子翻译,就是把那外国人写的东西,变成咱们中国字儿,他时不时能得着三十五十的,叫做‘稿费’……你不看看他的窝儿么?”荀大妈便带她去参观磊子哥的房间。推门一进去,杏儿就傻眼了。如果说外间屋给她的感觉,还只不过是比她自己家精致美观,这里间屋可就连比也不好比了,她由惊奇而不快,由陌生而鄙薄。屋子顶棚的犄角上,挂着两个黑匣子,说是什么“音箱”,任凭什么箱也不该那么怪里怪气地悬着呀,何况黢黑黢黑的,多丧气!②书橱占了一面墙,嗬,那么多书,中国书,洋书。书是好东西,看不懂也知道它们比金银珠宝还珍贵,可那些点缀在书橱里的摆设,可真让人皱眉发愣,一箍节树根,在俺们村只配捅到灶里烧火,磊子哥却把它摆在亮闪闪的玻璃门里,神码子似地供着;一些个石头子儿,俺们村东河滩上一捧一堆,磊子哥却也宝贝似地摆在那儿;还有几件瓷器,方脑袋的牛,怪模样的鹿,瞅上去还只不过是扎眼,那瓷夜猫子怎么能也搁书橱里呢?多不吉利、多不喜幸呀!“你猜咱们一会儿吃什么?”杏儿不知不觉之中,又随荀大妈来到了厨房。这厨房盖得倒挺大,而且从里外两间屋都有门通进去,厨房里不但有煤气罐、煤气灶以及做饭的全套家什,也还有地漏以及洗脸池子和洗衣机,并且当中支开了铺着白塑料桌布的圆饭桌,做得了饭可以就在那里吃。杏儿的眼光把整个厨房打量了一圈,最后随着荀大妈的声音落在了煤气灶一侧的小柜上——“③咱们今儿个中午吃饸饹!专为你来才做的,是你大爷的主意!”啊,在那小柜上,的确有一架饸饹床子——杏儿走过去一看,心里不由得惊疑慌乱起来。大爷为什么要让俺吃饸饹呢?说实在的,这几年日子越来越好,细米白面早不觉得金贵,谁还吃那荞麦面、白薯面、红高粱面搅合着压出来的饸饹呢?杏儿家的饸饹床子早就撂在仓房旮旯里,几乎被人遗忘了,那铁皮打孔做成的漏子,怕已经生锈了吧?可眼巴巴地找到北京城,进了荀大爷家,他们给自己准备的头一顿饭,却是饸饹!“你大爷他这是念旧。他不光是要跟你一块吃饸饹,他也要你磊子哥……跟着吃。你琢磨他那个心劲儿吧……这饸饹床子,是他头几天现做的,你大爷别的优点没有,就有那么两条:心实,手巧……”说着,荀大妈便搁上一团酱色的面,压了起来,并且笑着对杏儿解释说:“不像,是吧?因为找不着白薯面、高粱面,就单用的荞麦面——粮店里买的,如今我们这儿的粮店也买点杂粮,给居民们倒换口味。一会儿吃的时候,④咱们不光拌上葱、醋、蒜……咱们还拌烤羊肉呢,哈……咱们吃荤饸饹!”杏儿听完这番话,觉得自己一下子完全明白了荀大爷的心思,说到底,这不就是对待如同亲闺女般的儿媳妇的做派吗?疑云飘散,心里大畅,杏儿卷起袖子,挨过去说:“大妈,让俺来吧,俺压得比您好哩!”(节选自长篇小说《钟鼓楼》,题目为临时所加)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荀大妈给的糖是酱黑的,磊子哥屋里的音箱是黢黑黢黑的,从郭杏儿“酱黑就酱黑吧”和“多丧气”的话看,这些她都不喜欢。B.身为农村姑娘,郭杏儿认为瓷夜猫子搁到书橱里很不吉利、很不喜幸,这多少反映出她在农村受到了某些传统观念的影响。C.生活好了,郭杏儿家的饸饹床子早就放在仓房里,郭杏儿进了生活在北京城的荀家,头一顿饭却吃饸饹面,她一时不能理解。D.“你琢磨他那个心劲儿吧”,荀大妈的这句话让郭杏儿疑云飘散,心里大畅,她明白了荀大爷的想法,欣然接受了吃饸饹面。7.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运用短小精悍的排比句和四个准确的形容词,写出荀家用具精致美观的特点。B.句子②叹词“嗬”模拟郭杏儿的口吻,既意味着荀家书多,也暗示了她对知识的渴望。C.句子③荀大妈的这句话,近处照应本段第一句,远处照应本文开头“吃饸饹”这句话。D.句子④荀大妈的话中反复使用“咱们”一词,能让郭杏儿产生一种如同回家的亲切感。8.郭杏儿来到荀家,先是吃惊、惶惑,接着“心底浮上来一种由衷的自豪”,然后又“逐渐自卑起来”。请简要分析其中“自豪”和“自卑”的缘由。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和下面这段文字均写到主人公看到新鲜事物时的表现。请分析二者在人物刻画上的异同。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砣般的一物,却不住地乱晃。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什么爱物儿?有啥用呢?”正呆时,陡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不防倒唬的得一展眼。接着又是一连八九下。(选自《红楼梦·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答案】6.D7.B8.①自豪:郭杏儿认为,荀家房屋的大小、走向,屋里的好多东西与屋子的比例等都不能和自己家的房屋相比。②自卑:郭杏儿觉得,荀家屋内的家具摆设,样样都比自己所见同类东西精致美观。9.同:二者均注重人物心理的刻画,郭杏儿看到音箱,将其视为黑匣子,认为挂的位置不好,颜色也难看,很“丧气”;刘姥姥看见挂钟,听到响声,心中纳闷,不知这是什么“爱物”,有啥用。这些都是对人物的心理刻画。异:①写郭杏儿,作者先对郭杏儿看到荀家的房屋不比自己家的好的感觉和心理进行议论评价,然后才写她看到音箱时的心理感受。②写刘姥姥,作者不置议论,完全从刘姥姥视角加以表现,从听觉、视觉、行为,情态等多角度、多侧面表现刘姥姥看到挂钟时的心理反应。【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D.“‘你琢磨他那个心劲儿吧’,荀大妈的这句话让郭杏儿疑云飘散”错,原文为“杏儿听完这番话,觉得自己一下子完全明白了荀大爷的心思”,而不是听了“你琢磨他那个心劲儿吧”这句话“疑云飘散,心里大畅”的。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句子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也暗示了她对知识的渴望”错,叹词“嗬”表现了郭杏儿看到磊子哥书房中书籍很多时的惊讶情态,没有暗示她渴望知识的意味。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1)分析其自豪感文中说“踏进荀大爷家门,定睛一看,他们住的房子竟如此狭小。小还不算,房子的走向也差劲。她不明白荀大爷他们为什么不把房门和窗户开在南墙上,直接通向胡同,使这房子变成北房。置身在城里大爷家的小屋子里,她感觉好多东西跟屋子的比例都不相称”,荀家房屋太狭小,房子的走向也差,房门和窗户开在北墙,屋里的好多东西与屋子的比例等,郭杏儿认为这些都不能和自己家的房屋相比,所以她“心底浮上来一种由衷的自豪”。(2)分析其自卑感文中说“这屋子虽小,里头家具摆设,却似乎样样都比她以前所见过的同类东西精致美观。比如她所坐的那张长沙发,颜色就跟核桃仁外头那层膜儿似的,透着油亮,手摸着又软和又细腻,上头就跟钉着钉子似的,形成一个一个的窝儿,看着比平绷的面子新奇多了,四边、拐角的地方,全都那么匀称自然,一点不露缝缝钉钉的痕迹……其余的家具,像大立柜、小衣柜、酒柜……也全都比杏儿以往看见过的做工细、模样俊:就连荀大妈用来给自己沏茶倒水的茶具,端过来、揭开盖让自己吃糖的糖盒……也都显得瓷儿细,画儿精,形状俏,色彩美”,郭杏儿仔细看时,荀家屋内的家具摆设,她觉得样样都比自己所见同类东西精致美观,比如沙发颜色油亮,手感软和细腻,窝儿新奇,四边和拐角的地方匀称自然;其余的家具也都比杏儿看见过的做工细、模样俊;糖盒瓷儿细,画儿精,形状俏,色彩美,所以她又“逐渐自卑起来”。【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1)分析相同点作者均注重人物心理的刻画。“屋子顶棚的犄角上,挂着两个黑匣子,说是什么“音箱”,任凭什么箱也不该那么怪里怪气地悬着呀,何况黢黑黢黑的,多丧气”,运用心理描写,郭杏儿看到音箱,将其视为黑匣子,认为挂的位置不好,颜色也难看,很“丧气”;“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什么爱物儿?有啥用呢’”,刘姥姥看见挂钟,听到响声,心中纳闷,不知这是什么“爱物”,有啥用。这些都是对人物的心理刻画。(2)分析不同点“如果说外间屋给她的感觉,还只不过是比她自己家精致美观,这里间屋可就连比也不好比了,她由惊奇而不快,由陌生而鄙薄”,作者先对郭杏儿看到荀家的房屋不比自己家的好的感觉和心理进行议论评价,然后才写她看到音箱时的心理感受——“任凭什么箱也不该那么怪里怪气地悬着呀,何况黢黑黢黑的,多丧气”。“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砣般的一物,却不住地乱晃。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什么爱物儿?有啥用呢?’正呆时,陡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不防倒唬的得一展眼”,作者完全从刘姥姥的视角来写,从刘姥姥的听觉、视觉、行为,情态等多角度表现刘姥姥看到挂钟时的心理反应,作者不置议论。二、文言文阅读(一)(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若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斯故君臣合契,古来所重。至如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朕与卿等可得不慎,无为后所嗤!”四年,太宗论隋。魏征对曰:“臣往在隋朝,曾闻有盗发,炀帝令於士澄捕逐。但有疑似,苦加拷掠,枉承贼者二千余人,并令同日斩决。大理丞张元济怪之,试寻其状。乃有六七人,先禁他所,亦遭推勘,不胜苦痛,自诬行盗。有司以炀帝已令斩决,遂不执奏,并杀之。”太宗曰:“此岂唯炀帝无道,臣下亦不尽心。须相匡谏,不避诛戮,岂得惟行谄佞,苟求悦誉?君臣如此,何得不败?朕赖公等共相辅佐遂令囹圄空虚愿公等善始克终恒如今日。”十年,太宗谓侍臣曰:“帝王之业,草创与守成孰难?”魏征对曰:“帝王之起,必承衰乱,覆破昏狡,百姓乐推,四海归命,天授人与,少不为难。然就得之后,志趣骄逸,百姓欲静而徭役不休,百姓凋残而侈务不息,国之衰弊,恒由此起。以斯而言,守成则难。”太宗曰:“魏征与我安天下,虑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所以见守成之难也。”(节选自《贞观政要》)文本二: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节选自《谏太宗十思疏》)10.文章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把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朕赖A公等B共相辅佐C遂令囹圄D空虚E愿公等F善始克终G恒H如今日11.下列对于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宗”是中国古代帝王常见的庙号,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开国皇帝的庙号多为“太宗”。B.“岂得惟行谄佞”与《齐桓晋文之事》中“此惟救死而恐不赡”的两个“惟”意思相同。C.“苦加拷掠”与《阿房宫赋》中“剽掠其人”的两个“掠”意思不同。D.“国之衰弊”与《六国论》中“弊在赂秦”的“弊”意思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太宗认为,不管国家混乱还是安定,君臣都应该同舟共济。臣进直言,君纳忠谏,方是治国之道。B.唐太宗认为,隋朝盗窃案处理不当是因为臣不尽忠,并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因此告诫群臣要吸取教训。C.魏征辅助唐太宗安定天下,深知出现骄奢淫逸的苗头,必使国家陷入危亡境地,所以告诫太宗守成更难。D.在两则选文中,魏征都强调了人君之德多衰于功成志得之后,认为君主在“善始”之后,仍要“克终”。13.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前事不远,朕与卿等可得不慎,无为后所嗤!(2)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3)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4)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14.唐太宗和魏征君臣配合默契,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二人默契的具体表现。【答案】10.CEG11.A12.B13.(1)这个惨痛的教训离我们并不远,我和各位大臣能不谨慎吗?我们不能被后人所耻笑啊。(2)竭尽诚心,吴越也能结成一体,看不起别人,骨肉亲人也会成为陌路之人。(3)把宝鼎当作铁锅,把美玉当作石头,把黄金当作土块,把珍珠当作沙砾,丢弃满地,秦人看到这些,也很不爱惜。(4)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14.①唐太宗认为君主自己应当贤能、“善纳忠谏”,魏征劝谏君主警惕“纵情傲物”“志趣骄逸”;②唐太宗认为臣应匡正君主,魏征认为君主应“竭诚待下”;③唐太宗赞同魏征“取之易而守之难”的观点。【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依靠你们共同辅佐,就能使监狱空无一人希望你们能善始善终,常像今天一样。“公等共相辅佐”为主谓短语,作“赖”的宾语,需要在C处断开;“囹圄空虚”为主谓结构,语义完整,需要在E处断开;“公等善始克终”为主谓结构,语义完整;“恒”与“如今日”意思紧密相关。需要在G处断开。故选CE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和分析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开国皇帝的庙号多为‘太宗’”错误,开国皇帝庙号多为“太祖”“高祖”。B.正确。都相当于“只是”。句意:怎能一味谄媚奉迎。/这样,只是使自己摆脱死亡还怕不足。C.正确。拷打;/掳掠,掠夺。句意:就苦苦拷打。/从人民那里掠夺来的。D.正确。疲困,衰败;/弊端。句意:国家的衰败。/弊端在于贿赂秦国。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隋朝盗窃案处理不当是因为臣不尽忠,并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因此告诫群臣要吸取教训”错误。根据原文“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可知,唐太宗认为,隋朝灭亡是因为皇帝无道和大臣不尽忠两个原因造成的,而不仅仅是大臣的原因;并且“隋朝灭亡”并非“盗窃案处理不当”直接导致的。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为……所”,表被动;“嗤”,耻笑。(2)“傲物”,看不起别人;“行路”,路人。(3)“鼎”“玉”“金”“珠”,均为名作动,把……当作……;“逦迤”,到处都是。(4)“再”,两次;“诛”,被杀害,被动句。【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①文本一中,太宗强调了君臣关系的重要性,认为君主应当接受忠言直谏。他以隋炀帝为例,指出君主如果刚愎自用,不听忠言,最终会导致国家灭亡和个人悲剧。魏征通过叙述隋炀帝对待盗贼的事件,提醒太宗不要像隋炀帝那样行事。他还提到,在国家建立之后,君主往往会变得骄奢淫逸,这正是导致国家衰败的原因之一。这些意见与太宗的观点一致,都是希望君主能够保持谦逊、谨慎的态度,避免走向骄奢淫逸的道路。②文本一中,太宗提到君臣应该互相配合,共同治理国家。他认为臣子应当勇于进谏,即使冒着被惩罚的风险也要直言不讳。文本二中,魏征认为当君主处于忧虑之中时,会真诚地对待臣民;一旦得志,则可能变得骄傲自大,不再真诚待人。这种真诚对待臣民的态度与太宗希望臣子能够匡正君主的行为相呼应,体现了君臣之间相互支持的精神。③文本一中,唐太宗询问魏征关于创建基业与守护基业哪个更难的问题。魏征的回答是创建基业相对容易,因为是在混乱中崛起,人民渴望新秩序;而守护基业更难,因为成功后容易滋生骄奢淫逸之心。魏征的观点得到了太宗的认可。太宗认为魏征帮助他安定天下,同时也警惕着骄奢淫逸的苗头,这是认识到守护基业之难的表现。参考译文:文本一:贞观三年,唐太宗对侍臣说:“无论国家安定还是混乱,安全还是危险,君臣都应该同舟共济。如果君主能接受忠言,臣子能够直言进谏,那么君臣之间就会非常默契,这是自古以来治国所重视的方法。像隋炀帝,他为人非常暴虐,臣下不敢进言,这使他不知道自己的过失,最后国破家亡,大臣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杀死。这个惨痛的教训离我们并不远,我和各位大臣能不谨慎吗?我们不能被后人所耻笑啊。”贞观四年,唐太宗谈论隋朝统治的时候,魏征回答说:“我过去在隋朝,曾听说有盗窃案发生,炀帝派於士澄追捕。只要发现可疑的人,就苦苦拷打,被迫含冤承认自己是盗贼的有二千多人,隋炀帝下令在同一天全都斩决。大理丞张元济感到奇怪,试查有关案件的文书,竟有六七人在盗窃案发生的那天,原先就关押在别的地方,可也被审问拷打,受不了痛苦,自己屈认行盗。有关部门因为炀帝已下令斩决,就不把真相上奏,结果把这些人都杀掉。”太宗说:“这不仅是隋炀帝暴虐无道,臣下们也不尽心办事。他们应当匡正谏诤,不怕有杀身之祸,怎能一味谄媚奉迎,不讲原则地去讨皇上的欢心和称誉。隋朝君臣都是这样,怎么能不失败?我依靠你们共同辅佐,就能使监狱空无一人。希望你们能善始善终,常像今天一样。”贞观十年时,唐太宗问侍从的大臣:“在帝王的事业中,创业与守业哪件事比较艰难?”魏征回答说:“帝王的兴起,一定是在前朝衰乱的时候,这时推翻昏乱的旧主,百姓就乐于拥戴,四海之内也都会先后归顺,这正是天授人与,如此看来创业不那么艰难。然而已经取得天下之后,骄傲放纵,百姓需要休养生息而徭役没有休止,百姓已经穷困凋敝而奢侈的事务还仍然不停,国家的衰败,常常就是这样开始的。这样看来,守业更难。”太宗说:“魏征辅助我安定天下,担心出现骄奢淫逸的苗头,会使国家陷入危亡,所以知道守业的艰难。”文本二:过去夺取天下时德行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德行不足,这是为什么呢?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已经实现了志愿,就会放纵自己的性情,看不起别人。竭尽诚心,吴越也能结成一体,看不起别人,骨肉亲人也会成为陌路之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察人民,用盛怒来威吓人民,他们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顺,内心里却不服气。怨恨不在于大小,可畏惧的是百姓心怀怨恨: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奔驰的马车却用朽烂的绳索,怎么可以忽视呢!(二)(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野泊对月有感①南宋·周莘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②病客情。斗柄③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欲问行朝④近消息,眼中群盗尚纵横。【注】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②逋逃,此处意为逃避战乱。③斗柄,指北斗七星中玉衡、开阳、摇光三星,形似杓柄。④行朝,迁徙不定的朝廷。15.对本诗的分析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歌首联承题,上句切合题目“野泊对月”的内容,下句点明了“野泊”之因:“逋逃”在外,漂泊无家,故有“野泊”。B.后人评此诗“最近杜味”。如本诗颔联与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都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境界开阔,情感悲壮。C.诗歌颔联上句写静景,下句写动景。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D.颈联含蓄蕴藉,写了酒化成过客之泪如愁绪滴溅,浪花仿佛卷动归乡之心使人暗自惊叹的内容,与尾联共同表现了“野泊”时所思、所感、所痛。16.本诗在书写漂泊思归之情中寓含“忠愤”之意,被方回在诗集《瀛奎律髓》中编入了“忠愤”类。请结合全诗分析其“忠愤”的具体表现。【答案】15.D16.①忠:诗人自己为逃避战乱而“野泊”,一身乱离,却还“欲问行朝旧消息”,心系朝廷,表现其对国家之忠。②愤:愤时局动荡,兵荒马乱,使自己被迫成为“逋逃病客”,欲归而不得。愤“盗贼尚纵横”,内有贼臣当道,外有金兵入侵,导致政权不稳、国家不安,消息虽欲问而无由。【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含蓄蕴藉”错,颈联用“客泪”“愁”“惊”等词鲜明直接地表达了诗人的思归之情。故选D。【16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忠”字的体现:尾联中“欲问行朝近消息”一句的意思是:多么想打听一下南宋朝廷近来的消息啊。“欲问行朝”体现忧国之情,从一身乱离,想到朝廷迁流不定,由忧一身到忧朝廷,表现其对国家之忠。“愤”字的体现:诗中首联写诗人对月兴叹,在这乱世之中,江月依然那么明亮可爱,但它应该懂得流亡在外的病人的心情,表现了时荒世乱的局势;“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一句以酒浇愁,酒随泪溅,所谓“举杯消愁愁更愁”。听浪思归,而无所归,故暗自惊心。可眼前,群盗正在四处流窜纵横,心生愤恨。结句把遍地兵荒马乱的情景写足,消息虽欲问而无由,其为忧愤,更何以堪。三、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用比喻手法劝谏皇帝要有度量,不能骄傲自满;“______”劝谏皇帝要“兼听则明”,多听取臣下的意见。(2)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但也有人提出批评,如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3)《六国论》中,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六国子孙不珍惜土地,拿地换一夕安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4)《阿房宫赋》中描写秦始皇喜繁华奢侈,连梁柱上光彩耀目的钉头都比粮仓里的米粒还要多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阿房宫中的宫人梳妆打扮时的情景,她们倒掉洗脸水后,就会出现“____________”的景象;她们焚香熏衣时,就会出现“____________”的景象。(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称自己用三年时间治理一个内忧外患的国家,就能取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成效,被孔子批评“其言不让”。【答案】①.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②.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③.至丹以荆卿为计④.始速祸焉⑤.举以予人⑥.如弃草芥⑦.钉头磷磷⑧.多于在庾之粟粒⑨.渭流涨腻⑩.烟斜雾横⑪.可使有勇⑫.且知方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壅蔽、祸、芥、磷、庾、粟、腻。四、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有谚语说“甲”,其实大雪这一天未必会下雪,但天气较小雪时节更为寒冷。古人根据这一天的气温和降雪情况预测来年的天气和粮食丰歉情况。“大雪纷纷落,明年吃馍馍”,就是“乙”的另外一种说法;“大雪晴天,立春雪多”,意思是如果大雪当天是大晴天,第二年立春的时候可能会出现降雪。关于雪,诗人们也有许多奇思妙想。“丙”,这种惊喜,像不像你第一次看见雪的南方朋友?“丁”,这首听起来心情就比较好,是唐诗版的“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顺应时节,休养生息,大雪的物候已经告诉我们,新的希望正在萌动。二十四节气的思想理念是人们对“天时、地利、人和”的追求。历代文人墨客用各种形式不断丰富着二十四节气,把天地万物容纳在节气的框架中,今天的我们能有一种与天地感应的诗意浪漫。18.文中引用了一些谚语或诗句,请从下列谚语和诗句中选出四句,填入文中四个空缺处。(填序号即可)①小雪封地,大雪封河②寒风迎大雪,三九天气暖③冬雪是个宝,春雪是根草④瑞雪兆丰年⑤瑶台雪花数千片,片片吹落春风香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19.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①④⑥⑤19.历代文人墨客用各种形式不断丰富着二十四节气内涵,把天地万物容纳在节气的框架中,使今天的我们能有一种与天地感应的诗意浪漫。【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①意思是指我国北方某些地区在小雪期间土地会上冻,大雪期间河水会结冰。②意思是说如果大雪这天刮起寒冷的风,那么三九的时候天气就会比较温暖,也就是说今年会有个暖冬。③意思是说明了冬天下雪是非常有好处的。④意思是适时的冬雪预示着来年是丰收之年。⑤意思是数千点雪花纷纷扬扬从瑶台飘落来,每片都带着春风里的花香。这样描写出来的雪景带有美感。⑥意思是枝头落满了积雪的样子像极了盛放的梨花,仿佛是美丽的春天突然到来了一样。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甲处,依据后文“大雪这一天未必会下雪,但天气较小雪时节更为寒冷”可知,这里是通过与“小雪”比较,突出“大雪”时更寒冷,所以选“小雪封地,大雪封河”。乙处,所填诗句应与“大雪纷纷落,明年吃馍馍”意思相同,“大雪纷纷落”照应“瑞雪”,“明年吃馍馍”照应“丰年”,所以选“瑞雪兆丰年”。丙处,照应后文的“这种惊喜”,可用“忽”字,所以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丁处,依据“听起来心情就比较好”“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可知,所填诗句既要有“冬”的元素,又要有“春”的希望。而“春雪是根草”不是“希望”,不符合“听起来心情就比较好”的语境,所以选“瑶台雪花数千片,片片吹落春风香”。故应选①④⑥⑤。【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①成分残缺。“丰富着”后缺少与之搭配的宾语中心词,应在“节气”后添加“内涵”一词。②结构混乱。句子的主语是“历代文人墨客”,“今天的我们能有一种与天地感应的诗意浪漫”的主语则变成了“我们”,偷换主语,应在“今天的我们”前加上动词“使”。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古人尝拿“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来譬喻朋友的交互影响。这譬喻实在是很恰当。玉石有瑕疵棱角,用一种器具来切磋琢磨它,它才能圆融光润,才能“成器”。①,如私心、成见、骄矜、暴躁、愚昧、顽恶之类,要多受切磋琢磨,才能洗刷净尽,达到玉润珠圆的境界。②,与自己愈不同,磨擦愈多,切磋琢磨的影响也就愈大。这影响在学问思想方面最容易见出。一个人多和异己的朋友讨论,会逐渐发现自己学说的不圆满处,对方学说的有可取处,逼得自己不得不作进一层的思考,这样做学问才能逐渐登堂入室。在朋友互相切磋中,一方面被“磨”,③。一个人被“磨”的方面愈多,吸收外来的滋养也就愈丰富。你对于一个人愈同情,就愈能了解他;你愈了解他,也就愈同情他。法国人有一句成语说:“了解一切,就是宽容一切。”这句话说来像很容易,却是人生的最高智慧,需要极伟大的胸襟才能做到。修养这种胸襟的捷径是多与人做真正的好朋友,多与人推心置腹,从对于一部分人得到深刻的了解,做到对于一般人类起深厚的同情。2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分析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第一段第一行的两处“譬喻”,也可以用“比喻”来代替。B.文中第一段引号,有引用和强调的作用。C.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与“了解与同情是互为因果的”,表意相近。D.文中最后一段中加点的两个“对于”,改为“对”,不符合语境。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20.D21.(1)人(的性格)也难免有瑕疵棱角(2)朋友便是切磋琢磨的利器(答“朋友间的切磋琢磨、朋友相交亦如此”也可)(3)一方面也在受滋养【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A.正确。“譬喻”,比喻,打比方。所以可以用“比喻”代替。B.正确。“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中引号表示引用;“成器”来自“玉不琢不成器”,引号有引用的作用,同时在这里也表强调。C.正确。划线句分号为界,前面说的是同情是了解的基础,后面说的是了解是同情的前提。与“了解与同情是互为因果的”,表意相近。D.错误。“对于”引进对象或事物的关系者;“对”,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第一个“对于”所在的句子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应该修改为“对”。故选D。【21题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语境中将人的性格比喻为玉石,玉石有瑕疵棱角,需要经过切磋琢磨才能成为完美的器物。同样,人也有性格上的缺陷,需要通过朋友的帮助来改正和完善。因此,此处应填写与人的性格缺陷相关的句子。可填写“人(的性格)也难免有瑕疵棱角”。②此处需要一个过渡句,连接上下文,说明朋友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特别是那些与自己观点不同的朋友。可填写“朋友便是切磋琢磨的利器”或者“朋友间的切磋琢磨、朋友相交亦如此”。③语境中讨论的是朋友之间的互动不仅有助于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而且还能从朋友那里学到新的东西,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因此,这里需要补充说明人在接受朋友“磨砺”的同时也在从朋友那里获得正面的影响或收获。因此可填写“一方面也在受滋养”。五、作文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庖丁向我们揭示了自己解牛技术高超的奥秘:“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传统的绘画中也谈及“目视”与“神遇”。中西绘画区别很多,但最根本的区别是西画以“目视”,而中国画以“神遇”。“目视”即用眼睛去看,“神遇”是用心神去领会、思考。比如,西方人认为玫瑰花很美,花红而大,叶绿而肥,这靠的是“目视”;中国文人认为梅花冬天开放,有冒风雪抗严寒的精神,具有君子的人格力量,这靠的是“神遇”。请你结合自己对高中生活的感悟,给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与他们分享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以“目视”之卉,绽“神遇”之华亲爱的学弟、学妹们:岁月骛远,山陵浸远。我将从高中毕业,你们才刚刚踏上一段新旅程。在这三年时间里,我收益颇丰,但我最想与你们分享的是“以目视之卉,绽神遇之华”。生活如诗如画,也会遇上不少的挫折与考验,但最重要的是,你可以选择“目视”,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