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身份证信息滥用犯罪的舆情分析与舆论引导第一部分身份信息滥用犯罪现状分析 2第二部分舆情热点识别及特征研判 4第三部分网络空间舆论形成机制 6第四部分负面舆情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8第五部分舆情管控策略及实施路径 11第六部分法律法规完善与执法规范 14第七部分公众舆论引导的原则与方法 16第八部分舆情监管与舆论生态建设 20
第一部分身份信息滥用犯罪现状分析关键词关键要点个人信息泄露途径多元化
1.网络黑客攻击和网络钓鱼诈骗泛滥,导致个人信息大量泄露。
2.企业内部人员违规操作或数据安全管理不当,造成客户信息泄露。
3.个人信息泄露现象在暗网等非法市场猖獗,助长了犯罪分子利用个人信息牟利。
身份信息滥用犯罪手法多样化
1.冒用他人身份进行贷款、信用卡诈骗和洗钱等金融犯罪,造成受害人经济损失巨大。
2.利用个人信息注册虚假账户,发送垃圾短信或从事网络诈骗,侵犯他人隐私并损害社会秩序。
3.不法分子获取个人信息用于电信诈骗,假冒公检法等权威部门威逼诱骗受害人转账,造成严重社会危害。身份信息滥用犯罪现状分析
一、犯罪规模庞大,危害严重
*据公安部统计,2021年全国警方共破获身份信息滥用案件1.2万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5万人。
*涉案金额高达上百亿元,严重侵害公民个人信息安全和财产权益。
二、犯罪手法多样,科技含量高
*公民信息爬取:利用网络技术非法获取公民身份证号码、姓名、地址等个人信息。
*身份信息买卖:通过网络平台或线下交易,买卖公民身份信息。
*虚假身份注册:使用非法获取的公民身份信息注册银行账户、开办企业、申请贷款。
*冒名诈骗:冒用他人身份进行诈骗、洗钱等犯罪活动。
三、犯罪链条完整,隐蔽性强
*从公民信息爬取到身份信息买卖,再到虚假身份注册和冒名诈骗,形成了完整的犯罪链条。
*犯罪分子利用互联网的匿名性和便捷性,隐蔽性极强,不易被发现和追踪。
四、受害群体广泛,后果严重
*身份信息滥用犯罪的受害群体包括普通民众、金融机构、政府部门等。
*受害后果包括个人信息泄露、财产损失、信用受损、社会秩序混乱等。
五、犯罪动机多元,牟利为主
*犯罪分子的动机主要包括非法牟利、逃避法律制裁、帮助他人犯罪等。
*其中,非法牟利是主要动机,犯罪分子通过买卖身份信息、虚假身份注册等方式获取不法利益。
六、治理难度大,技术手段不足
*身份信息滥用犯罪涉及多种技术手段和复杂的社会因素,治理难度大。
*目前,防范和处置技术手段还不够完善,难以有效阻断犯罪链条。
七、法律法规滞后,执法力度不足
*现行法律法规对身份信息滥用犯罪的规定不够完善,刑罚偏轻。
*执法力度不足,难以对犯罪分子形成有效威慑。第二部分舆情热点识别及特征研判关键词关键要点【舆情热点识别】
1.身份证号码泄露案件频发,引发公众关注和担忧,成为舆论热点。
2.违法分子利用身份证信息进行诈骗、盗窃、洗钱等犯罪活动,给受害者造成严重损失。
3.网络平台缺乏有效的监管,导致身份证信息泄露问题愈演愈烈。
【舆情特征研判】
舆情热点识别及特征研判
识别指标:
*舆论爆发度:短时间内大量网民参与讨论,相关话题讨论量激增。
*传播广度:话题迅速扩散至多个社交平台和媒体渠道。
*讨论热度:网民参与度高,留言、转发、评论等互动行为活跃。
*网民情绪:舆论情绪波动明显,表现为愤怒、担忧、焦虑等。
特征研判:
1.关注度高,影响广泛
身份证信息滥用事件极易引发公众担忧和恐慌,舆论关注度高。
2.舆情发展迅速,易激发情绪化表达
事件曝光后,舆情发展迅速,网民情绪化表达较多,需要及时引导。
3.网络发酵渠道多,传播快
网络社交平台、自媒体、新闻媒体等成为舆情发酵的主要渠道,传播速度快。
4.信息真实性须甄别,警惕谣言扩散
事件涉及敏感信息,容易出现谣言和虚假信息,亟需对信息来源和真实性进行甄别。
5.公众普遍缺乏防范意识,需加强科普
大多数公众对身份证信息保护意识不足,需要加强科普教育,提高安全防范能力。
热点话题具体分析:
1.身份证信息泄露渠道多样化
网民讨论重点集中在身份证信息泄露渠道,认为渠道多样且隐蔽性强,包括网络黑客攻击、内部人员泄露、非法买卖证件等。
2.身份证信息滥用严重损害个人权益
舆论普遍关注身份证信息滥用给个人带来的严重危害,例如冒名贷款、电信诈骗、网络盗窃等。
3.监管不力,执法滞后
网民质疑相关部门对身份证信息保护的监管不力,执法滞后,难以形成有效威慑。
4.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薄弱
舆论指出,公众对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薄弱,缺乏必要的警惕性和防范措施。
5.相关技术防范措施待加强
网民呼吁加强相关技术防范措施,例如建立个人信息保护数据库、实施实名认证等,提升信息安全保障水平。第三部分网络空间舆论形成机制关键词关键要点【舆论领袖的影响】
1.意见领袖在舆论形成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的观点和态度往往会影响大量受众。
2.舆论领袖可以利用社交媒体、传统媒体等渠道传播信息,引导受众的情绪和认知。
3.负责任的舆论领袖应当客观公正地发表意见,避免煽动情绪或传播不实信息。
【公众情绪的传播】
网络空间舆论形成机制
网络空间舆论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因素和环节。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网络空间舆论形成机制进行分析:
1.舆论形成的主体
网络空间舆论形成的主体主要包括:
*网络用户:作为舆论产生的主要来源,网络用户通过网络平台发表意见、传播信息,参与舆论讨论。
*网络平台:作为舆论传播的载体,网络平台为网络用户提供了交流、沟通的场所,影响着舆论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媒体:作为舆论的引导者和放大器,媒体通过报道、评论等方式对网络舆论进行引导和放大,影响着舆论的走向。
*政府部门:作为舆论的管理者和引导者,政府部门通过发布政策、法规等方式对网络舆论进行管理和引导,维护网络空间秩序。
2.舆论形成的渠道
网络空间舆论形成的渠道主要包括:
*社交媒体: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等,为用户提供了发表意见、互动交流的场所,成为网络舆论形成的重要渠道。
*论坛:网络论坛为用户提供了特定主题下的讨论空间,是网络舆论形成和传播的聚集地。
*新闻网站:新闻网站通过报道、评论等方式对网络舆论进行引导和放大,影响着舆论的走向。
*自媒体:自媒体平台,如博客、公众号等,为个人和机构提供了发表意见、传播信息的渠道,成为网络舆论形成的重要力量。
3.舆论形成的影响因素
网络空间舆论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
*议题敏感性:议题的敏感性会影响网络用户的关注度和参与度,进而影响舆论的形成。
*信息传播速度:网络空间信息传播速度快,容易形成舆论热点,进而影响舆论的走向。
*情感共鸣:网络舆论容易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情感共鸣会引发用户的关注和参与,进而影响舆论的走向。
*公众情绪:公众情绪会影响网络舆论的走向,积极的情绪会推动舆论向正面发展,消极的情绪会推动舆论向负面发展。
4.舆论形成的阶段
网络空间舆论形成通常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酝酿阶段:议题出现,网络用户开始关注和讨论。
*爆发阶段:舆论热度上升,形成舆论热点。
*扩散阶段:舆论通过网络平台快速传播,影响范围扩大。
*引导阶段:媒体、政府部门等主体对舆论进行引导和控制,影响舆论走向。
*衰落阶段:舆论热度下降,讨论逐渐减少。
5.舆论形成的规律
网络空间舆论形成具有一定的规律,主要表现为:
*首因效应:最先出现的舆论往往会对后续舆论形成较大的影响。
*从众效应:网络用户容易受到群体意见的影响,会倾向于附和多数意见。
*煽动效应:煽动性语言和信息容易引发网络用户的共鸣,激化舆论冲突。
*回声室效应:网络平台的算法机制会加强用户接触到与自己观点相似的信息,形成回声室效应,加剧舆论极化。第四部分负面舆情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关键词关键要点个人信息泄露
-身份证信息作为重要的个人识别凭证,一旦泄露,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进行诈骗、盗窃等犯罪活动。
-个人信息泄露途径多样,包括网络钓鱼、黑客攻击、商家数据泄露等,给用户造成严重困扰和经济损失。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个人信息面临更广泛的泄露风险,需要提高用户隐私意识,采取有效保护措施。
信息贩卖牟利
-不法分子从各种渠道收集身份证信息,形成完整的个人隐私数据库,并通过网络贩卖或倒卖牟利。
-贩卖的身份证信息可用于开办虚假账户、申请贷款、办理信用卡等,给金融机构和用户造成巨额损失。
-信息贩卖黑色产业链规模庞大,危害严重,需要加强执法打击和行业监管,遏制信息倒卖行为。
冒名顶替犯罪
-不法分子利用获取的身份证信息,冒用他人身份实施犯罪活动,如冒名贷款、虚假购房等。
-冒名顶替犯罪隐蔽性强,取证困难,受害人往往遭受巨额经济损失和声誉损害。
-建立完善的身份认证机制,强化信息共享和协作,加大冒名顶替犯罪打击力度,保护公民合法权益。
社会信任危机
-身份证信息滥用犯罪频繁发生,损害了公民对社会信任,引发公众恐慌和不安。
-信任危机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需要积极引导舆论,重塑社会信任,营造和谐安全的社会环境。
-政府部门、企业、媒体等多方共同努力,通过加强信息保护、提升网络安全意识,重建公民对社会信任。
网络安全隐患
-身份证信息滥用犯罪暴露了网络安全隐患,需要强化网络安全保障,防范黑客攻击和恶意软件侵袭。
-提升网络基建安全水平,完善网络安全管理体系,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筑牢网络安全防线。
-推动网络安全教育,普及网络安全知识,增强全民网络安全意识,共同抵御网络安全威胁。
舆论引导失当
-部分媒体和自媒体在报道身份证信息滥用犯罪时,缺乏专业性,容易引发公众恐慌和过度反应。
-舆论引导失当可能损害社会稳定和公民合法权益,需要加强媒体自律,强化舆论引导,营造理性平和的舆论环境。
-政府部门、媒体、专家等共同发声,科学理性分析问题,发布权威信息,引导公众正视问题,避免舆论过度渲染或负面情绪蔓延。负面舆情产生的原因
*信息泄露频发:身份证信息泄露渠道多样,包括网络黑市交易、不法分子恶意窃取、内部工作人员失职等,导致大量敏感信息流入不法分子手中。
*利益驱动:信息滥用犯罪往往涉及巨大利益,不法分子利用身份证信息进行诈骗、洗钱、贩毒等违法活动,牟取暴利。
*执法不严:对于身份证信息滥用违法行为,执法力度不够,打击不力,导致犯罪分子有恃无恐,加剧了负面舆情的影响。
*社会认知不足:公众对身份证信息保护意识较弱,缺乏防范措施,容易成为不法分子的目标。
负面舆情的影响
对个人:
*财产损失:不法分子利用身份证信息进行诈骗、盗窃等犯罪活动,造成个人财产和资金损失。
*身份冒用:不法分子利用身份证信息冒充他人身份,进行违法活动或从事其他侵害个人利益的行为。
*名誉损害:身份证信息被用于非法目的,可能对个人名誉造成损害。
对社会:
*社会信任危机:身份证信息滥用犯罪破坏了公众对社会制度和执法部门的信任,加剧社会矛盾。
*经济秩序混乱:身份证信息滥用助长了欺诈、洗钱等经济犯罪,扰乱市场秩序,损害经济发展。
*社会安全隐患:不法分子通过身份证信息冒充他人身份,可能从事恐怖活动、破坏社会稳定。
数据支撑:
*根据公安部数据,2022年全国公安机关共破获身份证信息滥用案件16.7万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4.1万人。
*国家金融反诈中心发布的《2022年金融反诈年度报告》显示,身份冒用类诈骗案件占比达到36%,损失金额达186亿元。
*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23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显示,涉及身份证信息泄露的投诉量居高不下,占比达到20.1%。第五部分舆情管控策略及实施路径关键词关键要点加强网络信息监管
1.加强网络信息平台的监管,建立完善的信息内容审核机制,及时发现和删除违法违规内容。
2.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测和分析,识别潜在的信息滥用风险。
3.建立健全网络信息安全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及时处置信息滥用事件,最大程度降低危害。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1.修订完善《刑法》和《网络安全法》,明确身份证信息滥用犯罪的构成要件和处罚标准。
2.制定专门的《身份证信息保护法》,加强对身份证信息的保护和管理。
3.对违法违规收集、使用、贩卖身份证信息的企业和个人实施严厉打击和惩罚,形成有力震慑。
开展普法宣传教育
1.加强面向社会公众的普法宣传,提高公众对身份证信息保护的意识,引导公众自觉抵制身份证信息滥用行为。
2.通过多种渠道开展普法教育,包括网络、电视、社区宣传等,普及相关法律知识,增强防范意识。
3.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和自媒体力量,传播身份证信息保护知识,引导公众积极参与信息安全防护。
强化源头治理
1.加强对身份证的发放和管理,完善身份证申领和核查制度,防止身份证被非法获取。
2.加强对信息收集和使用单位的监管,要求其严格遵守个人信息保护法,规范信息收集和使用行为。
3.推广使用电子身份证等技术手段,减少实体身份证的流通,降低信息泄露风险。
加强国际合作
1.加强与其他国家的执法合作,共同打击跨国身份证信息滥用犯罪活动。
2.参与国际组织和论坛,分享信息和经验,共同制定身份证信息保护的国际标准。
3.建立跨境信息滥用案件的协查和引渡机制,提高执法效率。
重视舆论引导
1.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澄清事实,防止舆论发酵和误导。
2.积极引导舆论方向,宣传身份证信息保护的重要性,营造全民重视和支持的氛围。
3.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和处置不当言论,维护网络空间的秩序和稳定。舆情管控策略及实施路径
一、舆情监测与预警
*建立全天候舆情监测机制,及时捕捉与身份证信息滥用犯罪相关的舆情信息。
*借助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建立智能舆情分析平台,实现舆情风险预警。
*与公共安全部门、媒体平台合作,形成舆情信息共享机制,增强舆情监测能力。
二、舆情引导与澄清
*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准确解释身份证信息滥用犯罪的危害性和法律后果。
*组织专家学者通过媒体渠道,宣讲身份证信息保护知识,提高公众防范意识。
*利用网络辟谣平台,及时澄清不实信息,遏制舆论发酵。
三、舆论引导与社会动员
*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身份证信息保护安全常识,提高公众自我保护能力。
*发动社会组织、社区和基层单位,联合开展打击身份证信息滥用犯罪的宣传活动,营造全民参与的舆论氛围。
*鼓励公众举报身份证信息滥用行为,形成全民监督机制。
四、联合执法与严厉打击
*公安、网信、市场监管等部门联合执法,严厉打击身份证信息滥用犯罪。
*加强跨部门合作,形成打击犯罪合力,震慑犯罪分子。
*依法对涉案人员从严惩处,提高违法成本。
五、技术手段与风险防控
*应用区块链、生物识别等先进技术,提高身份证信息管理和使用的安全水平。
*完善身份证信息数据库安全防护体系,防止信息泄露。
*建立健全国民身份信息保护系统,及时发现和处置风险隐患。
六、制度完善与长效机制
*修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身份证信息保护责任和处罚规定。
*加强个人信息保护监管力度,规范收集、存储、使用和共享个人信息的活动。
*建立身份证信息滥用犯罪预防与控制的长效机制,持续提升社会治安环境。
实施路径
*政府主导:政府部门发挥主导作用,统筹协调各方资源,制定和实施舆情管控策略。
*部门合作:公安、网信、市场监管等部门密切合作,共同打击身份证信息滥用犯罪。
*社会协同:发动媒体、社会组织和基层单位,广泛参与舆情管控和犯罪打击工作。
*公众参与:提高公众防范意识,鼓励公众举报和参与监督。
*科技支撑:应用先进技术手段,提升舆情监测、分析和处置能力。
*法治保障: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为舆情管控和犯罪打击提供法治保障。
*长效机制:建立身份证信息滥用犯罪预防与控制的长效机制,持续保障社会治安稳定。第六部分法律法规完善与执法规范关键词关键要点【完善法律法规,提升威慑力】
1.明确身份证信息滥用犯罪行为的定义和处罚依据,提高违法成本。
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个人信息保护的规范,明确责任主体和监管机制。
3.强化跨部门协作,建立完善的身份证信息滥用犯罪查处机制,形成打击合力。
【规范执法行为,保障权益】
法律法规完善与执法规范
1.法律法规完善
身份证信息滥用犯罪的不断发生暴露出我国在立法方面的不足,因此亟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界定身份证信息滥用的范围、行为方式和刑事责任,为执法和司法提供明确的依据。
1.1刑法修正
2021年3月1日生效的刑法修正案(十一)新增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罪名(第253条之一),将“违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这一罪名的设立为身份证信息滥用犯罪的打击提供了法律依据。
1.2身份证法修订
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自1984年制定以来,经多次修订,但仍存在一定漏洞。2023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了《居民身份证法(修订草案)》,拟进一步完善对身份证信息的保护,严厉打击身份证信息买卖、出租、冒用等违法行为。
2.执法规范
2.1执法主体明确
身份证信息滥用犯罪涉及公安机关、网信部门、通信管理部门等多个执法主体。公安机关作为主要执法主体,需与其他部门加强协作,明确各自职责权限,形成打击合力。
2.2执法标准统一
针对身份证信息滥用犯罪的认定标准、处罚尺度等,公安机关应制定统一的执法标准,避免执法随意性,保障执法公平公正。
2.3执法人员培训
公安机关应加强执法人员对身份证信息滥用犯罪的专业培训,提高识别、查处和打击的能力,形成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执法队伍。
3.其他措施
3.1数据安全管理
身份证信息属于敏感个人信息,应加强数据安全管理,包括严格的身份认证、访问控制、传输加密等措施,防止信息泄露。
3.2技术手段升级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身份证信息滥用行为进行智能识别和预警,提升执法效率和打击力度。
3.3宣传教育
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教育,提高公众对身份证信息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第七部分公众舆论引导的原则与方法关键词关键要点正向引导,营造积极舆论环境
1.以事实为基础,客观公正报道身份证信息滥用犯罪事件,避免夸大或歪曲。
2.弘扬法治精神,强调法律对保障个人信息安全的约束力,增强公众法治意识。
3.树立典型案例,展示有关部门对身份证信息滥用犯罪的严厉打击,增强公众对правоохранительных机关信任。
风险提示,提高公众防范意识
1.普及身份证信息保护知识,教育公众妥善保管和使用身份证件。
2.警示身份证信息泄露的危害,提醒公众警惕钓鱼诈骗、网络盗窃等风险。
3.提供防范建议,如设置复杂密码、定期修改密码、安装防病毒软件等。
协同治理,多方合力打击犯罪
1.加强部门联动,发挥公安、网信、市场监管等部门的协作效能。
2.引入社会力量,鼓励公众举报身份证信息滥用行为,形成全民监督机制。
3.完善立法和执法,提高身份证信息滥用犯罪的成本,形成有力威慑。
理性表达,避免网络暴力
1.引导公众理性看待身份证信息滥用事件,避免以偏概全或过度情绪化。
2.鼓励实名评论,促进网络言论的真实性和责任感。
3.严厉打击网络暴力和造谣传谣行为,维护网络舆论秩序。
舆论监测,及时应对舆情变化
1.建立舆情监测机制,实时掌握舆论走向和热点话题。
2.及时回应公众关切,开展网络问答、辟谣澄清等工作。
3.引导舆论关注重点,将公众关注点从个案转移到制度完善和社会治理。
舆情评估,总结经验教训
1.对身份证信息滥用犯罪舆情事件进行评估,总结经验和不足。
2.提出改进建议,完善舆论引导机制,增强舆情应对能力。
3.将舆论反馈作为决策依据,促进相关政策和措施的优化。公众舆论引导的原则与方法
一、舆论引导的基本原则
1.客观真实性原则:舆论引导应基于真实可信的事件和信息,避免主观臆断和夸大炒作。
2.符合主流价值观原则:舆论引导应遵循xxx核心价值观,弘扬正能量,倡导文明、道德、向上向善的行为。
3.合法合规原则:舆论引导不得违反法律法规,不得从事造谣、传谣、诽谤等非法行为。
4.社会责任原则:舆论引导要承担社会责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避免煽动对立情绪或制造社会恐慌。
5.有效性原则:舆论引导要讲究方法和技巧,做到精准有效,最大化舆论影响力。
二、舆论引导的主要方法
1.舆论引导的内容方法
*正面引导:宣传先进典型、传递正能量,引导公众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和观念。
*反面警示:揭露不良现象、错误思想,通过反面案例警示公众,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知识普及:提供专业知识、科学常识,释疑解惑,破除谣言和迷信。
*价值引领:倡导社会核心价值观,弘扬真善美,抵制假丑恶。
2.舆论引导的形式方法
*新闻报道:通过权威媒体发布新闻稿件,及时准确报道事件真相,引导舆论走向。
*评论员文章:聘请专家学者或资深媒体人撰写评论文章,深入解读事件,引导公众理性思考。
*网络传播:借助新媒体平台,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渠道传播舆论信息,影响更大受众。
*图片、视频:通过视觉冲击力强的图片或视频,营造舆论氛围,增强舆论影响力。
3.舆论引导的互动方法
*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公众舆情,了解民众关切,为舆论引导提供依据。
*热线电话:开通热线电话,及时回应公众关切,解疑释惑,消除负面情绪。
*网络问答:在网络问答平台,主动回答公众提出的问题,及时纠正错误信息,疏导不良情绪。
*新媒体互动:利用新媒体平台与公众直接对话,倾听民声,回应关切,引导舆论走向。
4.舆论引导的协调方法
*部门联动:建立舆情监测预警机制,由不同部门协同联动,及时发现和处置突发舆情。
*媒体配合:与主流媒体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搭建舆论引导平台,发挥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社会团体参与:吸纳社会团体参与舆论引导,发挥社会组织在舆论引导中的作用。
5.舆论引导的监督方法
*舆情监测:建立舆情监测系统,实时收集和分析舆论信息,及时发现问题并应对处置。
*舆论评价:对舆论引导效果进行评价,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舆论引导策略和方法。
*公众监督:鼓励公众参与舆论监督,及时举报虚假信息和错误引导行为,维护舆论生态的健康有序。第八部分舆情监管与舆论生态建设关键词关键要点强化网络安全技术保障
1.探索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提升网络舆情监测预警能力,实现舆情信息的及时发现、快速处理。
2.推进舆情预警平台与公安、网信、市场监管等部门的互联互通,实现部门间信息共享和联合作业。
3.构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舆情信息溯源体系,提升舆情溯源的效率和准确性。
健全舆情监管体系
1.完善网络信息内容管理制度,明确政府监管部门的职责,加强对网络平台、自媒体和个人账号的监督。
2.建立健全舆情风险评估和分级预警机制,对不同级别的舆情事件制定差异化的处置方案。
3.加强跨地区、跨部门的舆情联动机制,及时处置跨区域、多部门涉及的舆情事件。舆情监管与舆论生态建设
引言
互联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按揭借款合同解读
- 2024年工程保险咨询服务合同
- 《当代科学理论正当性重塑的两条认识论路径探析》
- 《microRNA-188-5p靶向LAPTM4B调控mTOR抑制胃癌细胞增殖侵袭的研究》
- 《2024至2028年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案例深度分析报告》范文
- 2024年教学设备借用协议
- 《财政环保支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 2024年太阳能用石英玻璃材料项目资金申请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BT项目融资合同
- 《MicroRNA在肿瘤学的研究进展》
- 枪库应急处置预案
- 老年患者术后谵妄的护理干预
-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课件
- 仓库管理中的客户服务和沟通技巧
- 规划选址及用地预审
- 土砂石料厂项目融资计划书
- 2024年给药错误护理不良事件分析持续改进
- 邮政营销策划方案
- 国际贸易法与跨境业务合规的风险管理与应对策略
- 麻醉科临床诊疗指南2020版
- 供应商QSA-QPA评鉴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