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五代史伶官传序》课后练习、探究性阅读含答案解析翻译_第1页
2024年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五代史伶官传序》课后练习、探究性阅读含答案解析翻译_第2页
2024年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五代史伶官传序》课后练习、探究性阅读含答案解析翻译_第3页
2024年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五代史伶官传序》课后练习、探究性阅读含答案解析翻译_第4页
2024年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五代史伶官传序》课后练习、探究性阅读含答案解析翻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①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②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③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④《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1.解释下列加点字。①抑本其成败之迹()

②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2.填入第②段方框中的词应是(

)A.必 B.则 C.其 D.乃3.对第①段划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事物兴衰的道理,虽说由天命掌控,难道跟人一点关系都没有吗?推究庄宗取得天下与失掉天下的过程就可以知道了。B.王朝兴废的道理,虽说由天命掌控,其实跟人一点关系都没有吗?推究庄宗取得天下与失掉天下的过程就可以知道了。C.事物兴衰的道理,虽说由天命掌控,其实是由人的行为所决定的。推究庄宗取得天下与失掉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D.王朝兴废的道理,虽说由天命掌控,难道是由人的行为所决定的?推究庄宗取得天下与失掉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4.从语言特点的角度,分析第③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5.分析本文的写作意图。【答案】1.也许、或许全2.C3.D4.多用四字短语,不仅描绘了庄宗出逃的惨状,而且读来节奏鲜明流畅,增强了感叹的气势,发人深思。5.此文写作意图是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力戒骄侈纵欲。【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实词的能力。①抑:也许、或许。句意:也许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②举:全。句意:全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和他相争。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尔□无忘乃父之志!”,晋王临终时把三件遗憾的事告诉庄宗,并叮嘱他,让他不要忘记为父报仇的志向,此处需要一个表示祁使语气的词语。A.是副词,表示“必须”“一定”,语气过于肯定和强硬,不符合晋王临终对庄宗的请求的语气;B.连词,表示顺承、转折等关系,不符合要求;C.语气助词,表示祁使、婉商语气,符合要求;D.连词,表示顺承、转折等关系,不符合要求。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句意:王朝兴废的道理,虽说由天命掌控,其实是由人的行为所决定的。推究庄宗取得天下与失掉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重点词:此文是针对国家的治理而言的,因此“盛衰”,应翻译为“王朝兴废”;“之所以”应翻译为“……的原因”。全部翻译对的是D。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欣赏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画线句是叙述庄宗失败时的惨状。这段文字多用四字句,如“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描写伶人作乱,庄宗仓皇出逃的情景;“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誓天断发,泣下沾襟”描写庄宗君臣无路可走泣下沾襟的惨状,十分生动。短句的使用读来节奏明快,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流畅中分明透着凝重哀惋,增强了感叹的气势。且与前文庄宗极盛时期的意气风发形成对比,发人深思。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五代史伶官传序》选自欧阳修所作《新五代史·伶官传》,是一篇史论。此文通过对五代时期的后唐盛衰过程的具体分析,推论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说明国家兴衰败亡不由天命而取决于“人事”,借以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力戒骄侈纵欲。全文紧扣“盛衰”二字,夹叙夹议,史论结合,笔带感慨,语调顿挫多姿,感染力很强,成为历来传诵的佳作。参考译文:啊!王朝兴废的道理,虽说由天命掌控,其实是由人的行为所决定的。推究庄宗取得天下与失掉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世人传言晋王李克用临死时,曾把三支箭交给庄宗,并对他说:“梁是我的仇人,燕王是我扶持的,契丹与我结为兄弟,但都背叛了我而归附于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给你三支箭,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心愿。”庄宗收下箭藏在宗庙里,此后打仗时,就派官员以少牢之礼祭祀于宗庙,恭敬地取出箭,放入锦锻织的袋子里,背着它冲杀在前,等打了胜仗,又把箭放回宗庙。当庄宗用绳子捆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放着梁王君臣的头颅,进宗庙,把箭交还先王,禀告报仇成功的消息的时候,他意气之盛,可以说是豪壮啊!等仇敌已灭,天下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叛乱的人四方响应,庄宗慌张东逃,还没等见到敌人,官兵们就离散了,只剩下君臣互相瞧着,不知投奔哪里是好,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裳,这又是多么衰败啊!难道真是得天下难而失天下易吗!还是推究他成功或失败的原因,都在于人为的缘故呢?《尚书》说:“自满招致损失,谦虚得到好处。”忧患与勤劳可以使国家兴盛,贪图安逸享乐可丧失性命,这是很自然的道理。所以当庄宗气势旺盛时,天下所有豪杰无人能同他对抗,等到衰败时,几十个伶人就可使他命丧国亡,为天下人所耻笑。可见祸患常常是由微小的事情积累而成的,聪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困扰,难道仅仅是伶人的事吗?(2021春·上海徐汇·高二统考期中)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甲)《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①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②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③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④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乙)《读通鉴论·五代上·二一》王夫之①李存勗(1)不可以为天子,然固将帅之才也,知用兵之略矣,得英主而御之,与韩信齿。②奚以明其然邪?麏(2)之走也捷于虎,卒为虎获者,数反顾也。规规恃其穴以为所据,其偶败也,急奔而护其穴,其胜也,复虑人之乘己而内荧,于是内未溃而外失可乘之机,敌且蹙之使自毙于穴中,未有不败者也。存勗知此

。③自克用以来,太原其根本也,则泽潞其喉吭也;太行之险一失,则井陉之道且危。存勗殚全力以图东方,澶、郓悬隔千里之外,间以赵、魏,潞州叛,泽州陷,太原内蹙,而东出之师,若脊断而不能举。于斯时也,不知兵者,必且舍澶、郓以旋师而西顾,乃一受其掣,而踉跄以返,王彦章之流,蹑其迹而乘之,太原其委命之墟矣。而存勗之计此决矣,李继韬之内叛,视若疥癣;泽州之失,唯惜裴约(3),而弃若赘疣;急攻杨刘(4),疾趋汴、雒,一战而朱氏以亡,其神矣哉!太原自克用修缮城隍以来,非旦夕可拔者,大兵集于东方,继韬虽狡,梁人虽鸷,必不敢遽尔合围,不忧归师之夹逼。敌见吾视泽、潞之乱若罔闻,则益不测吾之所为,胆先自破,沮其乘虚之计,而河上之师(5)终恃此以为挠我之令图,则虑我之情缓,而相防之计疏。此一举而袭梁都、夷友贞(6)、平河南,规恢之大略也。微韩信,孰足以及此?谓存勗为将帅之才,非虚加之矣。【注】:(1)李存勗:即李存勖,后唐庄宗。(2)麏:一种鹿。(3)裴约:后唐将领,战死泽州。(4)杨刘:黄河上的一个渡口。(5)河上之师:指后梁将领段凝统率的军队,驻防黄河渡口。(6)友贞:朱友贞,后梁末代君主。6.填入(乙)文第②段横线处的虚词,最恰当的是(

)A.矣 B.哉 C.乎 D.者7.对(甲)(乙)两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开篇一叹一问,一退一进。一起笔就发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B.(甲)文中作者把“晋王三矢”写入《伶官传序》并加上“世言”二字这表现了他写史的谨严态度。C.(乙)文中泽州、潞州的失陷对后唐影响很大,是李存勖的一个失策。D.(乙)文认为李存勖在这场战争中取得胜利的一个原因是他舍得放弃。8.(乙)文作为材料,能否证明(甲)文观点的成立?请作出判断并阐述理由。【答案】6.A7.C8.不能。(乙)文作者认为李存勖有将帅之才。以小鹿被虎捕获来论证李存勖对已有城池的患得患失将导致军事失败一清二楚,再次证明其有将帅之才。后通过李存勖灭后梁的战斗经过,论证李存勖不忧虑已有城池的得失最终取得胜利,是个军事奇才。(乙)文主要突出其将帅之才,且是勤于善于战斗。而(甲)文中是认为李存勖之所以亡国是因为“逸豫”,这与(乙)文中的形象不符合。【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就全文内容而言,作者对李存勖的用兵才能是肯定的,而第二段是用鹿打比方,说明用兵的错误做法;然后第三段是用历史事实证明李存勖懂得这个道理。因此所填句子是陈述语气。排除BC;而D项的“者”一般用于上半句结尾,不能用于句子最末尾,排除。故选A。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泽州、潞州的失陷对后唐影响很大,是李存勖的一个失策”错误。原文是“于斯时也,不知兵者,必且舍澶、郓以旋师而西顾,乃一受其掣,而踉跄以返,王彦章之流,蹑其迹而乘之,太原其委命之墟矣。而存勗之计此决矣……急攻杨刘,疾趋汴、雒,一战而朱氏以亡,其神矣哉”,文章先分析一般人的做法,回护泽州、潞州,但结果是失败的,“太原其委命之墟矣”;再说李存勖的做法,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并称赞其为“神”。可见“决策失误”的说法不正确。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甲文的观点是“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提出驳论的观点,后面提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可知甲文主要提出李存勗失败的原因是安于享乐。乙文按照:①首先提出观点,“李存勗不可以为天子,然固将帅之才也,知用兵之略矣,得英主而御之,与韩信齿”;②接着写麏“规规恃其穴以为所据,其偶败也,急奔而护其穴,其胜也,复虑人之乘已而内荧,于是内未溃而外失可乘之机,敌且蹙之使自毙于穴中,未有不败者也”,以麏和虎为喻,反面论证恃其穴、“护其穴”往往遭致失败;③然后分析李存勖策略的正确性,先假设“于斯时也,不知兵者,必且舍澶、郓以旋师而西顾,乃一受其掣,而踉跄以返,王彦章之流,蹑其迹而乘之,太原其委命之墟矣”,再说李存勖的做法,“而存勗之计此决矣,李继韬之内叛,视若疥癣;泽州之失,唯惜裴约,而弃若赘疣;急攻杨刘,疾趋汴、雒,一战而朱氏以亡,其神矣哉”,然后对当时的形式稍作分析,得出“微韩信,孰足以及此?谓存勗为将帅之才,非虚加之矣”的结论,呼应开头;④最后总结“纳其身于内,而外日陵乘而不能御;投其身于外,则内虽未固而自可无虞”,并以项羽和后唐为例正反对比再次强化论点,感慨懂得这个道理的人太少,并用“明此者哲,昧此者愚,岂徒用兵为然哉?”将道理从军事领域的观点扩展到其他领域。提出李存勖有将帅之才。故乙文无法印证甲文的观点。参考译文:《五代史伶官传序》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憾;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仓皇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普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可见祸患常常是由微小的事情积累而成的,聪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困扰,难道只有宠爱伶人才会这样吗?于是作《伶官传》。《读通鉴论·五代上·二一》①李存勗不能当一个好天子,然而他本来就是将帅之才,懂得用兵的谋略,假如能得到一个英明的君主而使用他,是能够与韩信并驾齐驱的。②凭什么明白这一点呢?鹿奔跑起来比虎迅捷,而最终却被老虎捕获的原因,是因为它多次回头看。它心惊胆战地依靠它的巢穴认为有所依凭,它逃跑偶尔失败,就急忙跑回来守护它的穴,如果它取胜了,又担心人趁机而来因而内心迷惑,于是在内还没有溃败而在外已经失去了可乘之机,敌人再逼迫它使它在穴中自杀,这样一来它就没有不失败的了。存勗懂得这个道理吗?③从李克用掌权以来,太原是他们的根基,而泽潞是他们的咽喉;太行的天险一旦失去,那么井陉的道路就将要危险了。存勗竭尽全力以谋图东方,澶、郓远隔千里之外,再加上赵、魏的窥伺,潞州反叛,泽州失陷,太原国内形势紧迫,而东出的军队,就像人断了脊骨一样不能再有举动。到这时候,不懂行军打仗的人,一定会暂且舍弃澶、郓来回师去守护西侧,而一旦受其掣肘,匆匆忙忙返回,王彦章这些人,追踪而来趁人之危,太原就只能成为他的葬身之地。而李存勗的计策是如此有决断,李继韬在内叛乱,他看待此事像对待毒疮一样;泽州失去的时候,他只为裴约之死而惋惜,像放弃一个肉瘤一样放弃了泽州;然后赶紧去攻打杨刘,急急忙忙赶赴汴、雒,一战而朱氏就被灭亡,真是神人啊!太原从李克用修缮城墙和护城河以来非常坚固,不是一时半会能够攻下的,大兵集结在东方,继韬虽狡滑,梁人虽然凶猛,一定不敢马上就包围,不担忧回师的军队的夹击逼迫,敌军见我看泽、潞的叛乱好像没有看到一样,那么敌人更加不敢揣测我的所作所为,胆子先自己吓破了,阻止了他们想乘虚而入的计策,而河上之师想要最终依仗这个认阻挠我军的计划失败,那么他们顾虑我军的情绪得到舒缓,而提防的计策疏漏。这一次行动就偷袭了梁都、夷友贞、平定了黄河以南,谋划出雄图大略。除了韩信,谁还能到这个地步?说李存勗是将帅之才,不是虚夸之词啊。(2022秋·北京石景山·高二统考期末)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过秦论贾谊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9.在文言文学习中,要丰富语言积累。某同学阅读学习,做了如下文言知识卡片。请阅读上述文章,补充该同学梳理的文言词语使用现象,丰富你的学习积累。①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名词作状语,意为“在北边”②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夜,名词作状语,意为“在夜里”③④10.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2)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11.用原文内容填空。两篇史论文章,分别探讨了秦朝和后唐灭亡的历史教训。《过秦论》指斥秦的过失,揭示出秦速亡的原因是“①”。《五代史伶官传序》推究后唐庄宗得失天下的根由,证明“②”的观点,在论证中引古语而进一步明确“③”的道理,并总“④”的教训。12.《过秦论》以赋体写史论,铺张扬厉,气势充沛;《五代史伶官传序》以散体写史论,叙议结合,笔带感慨。请从两文中各找一例,具体分析两文的论述风格。【答案】9.③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南,名词作状语,意为“向南”④仓皇东出

东,名词作状语,意为“向东”10.(1)然后凭借华山为城墙,依据黄河为城池,凭借着高耸的华山,往下看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认为这是险固的地方。(2)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11.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12.贾谊用写赋的手法来写史论文。文章通篇都采用了铺陈和夸张的手法。比如第一段“有席卷天下”四句,“席卷”“包举”“囊括”“并吞”等词,基本同义铺陈;“天下”“字内”“四海”和“八荒”,也是不断铺排。“铺张扬厉”,是指这类句子气势充沛,笔锋锐不可当,有说服力。《五代史伶官传序》以散体写史论,比如第四段。“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起句是叙,但叙中见议,叙议结合,再一次回应“人事”。文章第一段以“鸣呼!”起笔,以“……哉!”结束,笔带感慨。【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本题梳理的文言词语使用现象为名词作状语。答案不确定,只要符合要求即可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南,名词作状语,意为“向南”;句意:秦始皇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仓皇东出东,名词作状语,意为“向东”;句意:他仓皇向东出逃。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内,外,名词作状语,意为“对内、对外”;句意:对内建立法规制度……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负而前驱前,名词作状语,意为“向前”;句意:背着它走在前面。乱者四应四,名词作状语,意为“在四面”;句意: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因”,依据;“据”,凭借;“以为”,认为;“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险固的地方。(2)“岂……欤”,难道……吗;“抑”,或者;“本”,推究;“自于”,由于。11.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仁义、势、盛衰、逸豫、忽微、溺。1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艺术特点的能力。贾谊用写赋的手法来写史论文。这篇文章通篇都采用了铺陈和夸张的手法。比如第一段“有席卷天下”四句,“席卷”“包举”“囊括”“并吞”等词,基本同义铺陈;“天下”“字内”“四海”和“八荒”,也是不断铺排。同一个意思而一连写上好几句,既有排比又有对仗,这就是写赋的铺陈手法。所谓“铺张扬厉”,主要就是指的这一类句子。这样,气势自然就充沛了,自然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笔锋锐不可当,咄咄逼人,读起来极富有语势,有不断重复带来的说服力,而且有欲罢不能之感。《五代史伶官传序》以散体写史论,全篇句式整散结合,娓娓道来,婉转动人。即使是在慨叹庄宗败亡时,也只是寓惋惜之意而无责难之词,可谓意正言婉。全文从“呜呼”起笔,到“岂独伶人也哉”收尾,一叹再叹,以叹始终,笔带感慨,于反复叹咏之中显现委婉的韵致。论证过程叙议结合,比如第四段。“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起句是叙,但通过对比叙中见议,再一次回应“人事”的中心。接着直接发表议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深化主旨。参考译文:过秦论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来伺机夺取周王室的权力,(秦孝公)有统一天下的雄心。正当这时,商鞅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从事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因此,秦人轻而易举地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土地。秦孝公死了以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承继先前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夺取汉中,向西攻取巴、蜀,向东割取肥沃的地区,向北占领非常重要的地区。诸侯恐慌害怕,集会结盟,商议削弱秦国,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为一体。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封君,都见识英明有智谋,心地诚而讲信义,待人宽宏厚道而爱惜人民,尊重贤才而重用士人,以合纵之约击破秦的连横之策,联合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部队。在这时,六国的士人,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等人为他们出谋划策,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等人沟通他们的意见,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等人统率他们的军队。他们曾经用十倍于秦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攻打函谷关来攻打秦国。秦人打开函谷关口迎战敌人,九国的军队有所顾虑徘徊不敢入关。秦人没有一兵一卒的耗费,然而天下的诸侯就已窘迫不堪了。于是,纵约失败了,各诸侯国争着割地来贿赂秦国。秦有剩余的力量趁他们困乏而制服他们,追赶逃走的败兵,百万败兵横尸道路,流淌的血液可以漂浮盾牌。秦国凭借这有利的形势,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划分山河的区域。强国主动表示臣服,弱国入秦朝拜。延续到孝文王、庄襄王,统治的时间不长,秦国并没有什么大事发生。到始皇的时候,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以武力来统治各国,将西周、东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皇帝的宝座来统治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秦始皇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愿意服从投降),把性命交给司法官吏。秦始皇于是又命令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守卫边境,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向下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秦始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来使百姓愚蠢;毁坏高大的城墙,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销毁兵刃和箭头,冶炼它们铸造十二个铜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凭借华山为城墙,依据黄河为城池,凭借着高耸的华山,往下看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认为这是险固的地方。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己认为这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防,是子子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