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绥化市绥棱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_第1页
黑龙江省绥化市绥棱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_第2页
黑龙江省绥化市绥棱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_第3页
黑龙江省绥化市绥棱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_第4页
黑龙江省绥化市绥棱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高一9月月考试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诗歌传情达意有两大基本手段,即音韵节奏和意象形象。诗的音韵节奏作用于人们的听觉感受和内在的节奏感受,而意象、形象则作用于人们的视觉、想象和知解力。要完美地鉴赏、理解一首诗,必须充分调动人们的这两大类感觉能力。任何一类感觉能力的缺乏,都会导致对诗歌理解的障碍。当我们仅专注于意象的显现和内涵时,往往就会对音韵节奏的表现作用“听而不闻”,甚至把它当作一件可有可无的东西。尤其面对那些没有什么意象,而主要诉诸音韵节奏的诗时,我们就会显得木然无知,处于一种所谓的“失语”状态。这种能力的缺乏还容易导致另一个毛病。由于对音韵节奏的感悟本是一种关系性的、整体性的感悟,这种能力的缺乏就会带来对诗歌的整体感受、把握能力的缺失。于是就会出现这样一种诗歌解读现象:往往对一些局部(通常都是意象或所谓象征)大加穿凿,大加发挥。在诗歌的理解中经常出现的那种“阐释过度”的毛病,就常常是由这一原因引起的。与音韵节奏感悟能力缺乏的毛病相对,在诗歌理解中出现的另一个毛病就是对意象的领悟能力的欠缺。一旦诗有一些稍深厚复杂的意象或象征,就感到不知所措。尤其是当一些诗并不主要依赖于音韵节奏而主要借助意象的新颖深厚以及意境来表现时,他们就基本失去了领悟诗歌的意旨及其巧妙之处的兴趣。这样一种对待诗歌的态度对于理解诗歌,尤其是理解新诗往往会造成很大的障碍。这样对待诗,对待那些缺乏音韵节奏的诗,实则也是偏颇的。因为诗,本来就是音乐因素与造型艺术因素的混合物。它有时这个方面的因素重一点,有时那个方面的因素重一点,对诗而言都属于正常现象。当一首诗主要诉诸意象等因素时,我们就应当主要从意象、形象的角度去欣赏它,而不要再计较于它的音韵节奏是否优美。当然,我们也希望,诗在音韵节奏和意象两方面总是能和谐统一,但我们也要知道,诗作为一门混合型的艺术,它有时候的确能够做到如此,但有时候的确会有所偏重。那么,我们欣赏诗,就应当具有两副眼光,而且有时候要更多地用这一副眼光,有时候要更多地用那一副眼光。(摘编自谭德品《现代诗歌理论与技巧》)材料二:综观20世纪中国新诗,从创作实践到理论批评,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到观念题旨、艺术精神。它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诸多优良传统。不过,这种继承不是亦步亦趋的墨守成规的仿效,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胡适的《尝试集》作为白话新诗的发轫,其秉承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即至为明显,胡适自己就承认,他的新诗“实在不过是一些刷洗过的旧诗”。胡适之后,白话诗人的创作或强或弱、或显或隐、或多或少,都无法完全远离古典诗歌传统的一脉血缘。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像戴望舒名篇《雨巷》的中心意象“丁香”,即来自李璟《摊波浣溪沙》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卞之琳就说《雨巷》“读起来好像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余光中《碧潭》诗句“如果舴艋舟再舴艋些/我的忧伤就灭顶”,活用李清照《武陵春》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古今诗歌作品之间,郑愁予名篇《错误》的艺术构思,显然借鉴了苏轼《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下片中的无焦点冲突和戏剧化情境:舒婷名篇《船》表现的咫尺天涯的永恒阻隔,与《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同出机杼。古今诗人之间,像郭沫若诗歌的豪情气势与李白诗歌,艾青诗歌的深沉悲郁与杜甫诗歌,戴望舒、何其芳诗歌的辞色情调与晚唐温、李诗词,卞之琳诗歌的炼字琢句与南宋姜、吴雅词,等等;古今诗体之间,胡适之体的浅白与元白体的浅俗,俞平伯、严阵、流沙河诗歌的语言节奏与古代词曲句式,郭小川的新辞赋体诗歌与古代辞赋歌行,白话小诗的体式与古代绝句小令,等等;古今诗歌流派之间,像新边塞诗的激昂豪迈、地域特色显明,与盛唐边塞诗的激情悲壮、异域风光独特等;古今诗歌主题之间,像社会政治主题、爱国主题、爱情主题、时间生命主题、历史主题、自然主题、乡愁主题等;古今诗歌形式手法之间,像构句分节押韵、意象化、比兴象征、构思立意、意境营造与氛围渲染、叙事性和戏剧化、互文与用典等。其间均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开展扎实有效的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有利于古代诗歌研究者扩大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形成关于中国诗歌史发展演变的整体观,理清20世纪新诗的诗学背景和诗艺渊源,从而对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做出较为准确的评估;并以辉煌灿烂的古典诗艺为参照,剖析新诗艺术的利弊得失,提升新诗的艺术水准,促使古典诗艺的现代性转化;它还有望在中国诗学领域拓展出一片边缘交叉的新垦地,形成一个新的分支学科;而在广泛的意义上,它更有益于培养现代学人丰富的审美趣味、宏通的历史视野和对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能力。(摘编自杨景龙《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的音韵节奏作用于人们的听觉、内在的节奏感受,诗的意象、形象作用于人们的视觉、想象和知解力,二者都有助于理解诗歌。B.只关注意象的显现和内涵会让我们处于一种“失语”状态,出现对诗歌过度解读的毛病,同时失去了领悟诗歌意旨及其巧妙之处的兴趣。C.中国新诗对古典诗歌的继承不是墨守成规式仿效,古今诗歌在作品之间、诗歌体裁之间以及诗人之间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D.胡适的《尝试集》发轫之后,白话诗人的创作在诗歌风格、遣词造句、诗歌主题、诗歌体式等方面,都体现出古典诗歌传统的一脉血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是音乐因素与造型艺术因素的混合物,当一首诗中的意象较多时,说明其缺乏音乐节奏之美,在鉴赏时对音韵节奏无须关注。B.诗作为一门混合型艺术,其在音韵节奏和意象两方面总是能和谐统一,我们欣赏诗,就应当具有两副眼光。C.我们研究古今诗歌的传承,对评估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提升新诗的艺术水准等方面具有深远意义。D.只要实现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中国新诗就能继承古典诗歌的优良传统,实现对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材料一论据的一项是(3分)()A.“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首诗优美的语言节奏如舒缓的音乐旋律,踏歌而来,虽只有“云彩”这一个意象,但读之如饮佳酿。B.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发出“死了”以后连“羽毛”也要“腐烂在土地里面”的呼号,表达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爱国主义情感,“土地”在诗中具有多重象征、意义。C.郑愁予《错误》中的“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一句,用“东风”“柳絮”营造氛围,“不来”“不飞”读起来如低吟浅唱,达到了音韵节奏与意象的和谐统一。D.李商隐的诗爱用偏僻意象与典故,容易引起读者的误解或过度解读,如《海上谣》中“刘郎旧香炷”的“香炷”,隐射汉武帝晚年求仙问道之事,富有象征暗示色彩。4.材料一与材料二在论证方法和论证语言上有何不同之处?请简要说明。(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请结合材料,谈一谈我们应该如何提升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袁门立雨(一)毛泽东不满作文只得了40分,在课堂上顶撞袁吉六,并愤怒地冲出了教室。当晚,杨昌济把毛泽东约到了君子亭。杨昌济背着双手,仰望着星空,突然背起了文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润之,这篇文章你读过吗?”毛泽东忐忑不安地坐着,小声回答:“读过,是韩愈的《马说》。”“对,《马说》。这个世上,真人才易得,识才者难求啊。为什么呢?”杨昌济在毛泽东身边坐下,“因为人都有个毛病,自以为是。凡事总觉得自己是对的,看不到别人的优点。比方……”毛泽东微微侧开了头,显然已经在等着挨批,杨昌济忙话锋一转:“比方袁仲谦老先生,这方面的毛病就不小。”毛泽东愣住了。“怎么,你不同意我的看法?”“不是,老师怎么突然批评起袁先生来了?”毛泽东不好意思地说。“他做得不对我当然要批评他。你看啊,像你这样的学生,作文写得那么好,他居然看不上,这像话吗?不就是文章锋芒过甚,不太含蓄吗?又不是什么大不了的毛病,值得这么抓住不放?就算是有毛病吧,你改不改,关他什么事嘛?他要这么一而再再而三跟你过不去,真是吃饱了饭没事做!你说对不对?”毛泽东尴尬得不知道怎么回答“还动不动搬出什么韩柳欧苏,要人学什么古之大家。韩柳欧苏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上千年来人人都觉写得好吗?难道你毛润之非得跟千年来的读书人看法一样?说不定你比这千年来所有的读书人都要高明得多呢?他怎么就想不到这一层?这不是自以为是是什么?”毛泽东越发不安了。“最可气的是,他居然看不上梁启超的文章。梁启超的文章有什么不好?就算比不得韩柳欧苏有名气,就算许多人觉得太直白,只适合打笔仗,上不得大台面,那又怎么样?你做学生的偏要喜欢,偏要当他十全十美,他老师管得着吗?还要在课堂上,当着那么多同学教训你,跟你争个面红耳赤,哪有一点虚心的样子,哪有一点容人的气度吗?”“老师,我……”毛泽东垂下了头,擦了一把头上的汗。杨昌济不再说了,只是盯着他,直盯得他深深埋下了头。许久,杨昌济站起身,向亭外走去。走出几步,又站住了,回头说:“润之,道理我就不多说了,你自己慢慢体会。不过我想告诉你,你入学的作文的确是我敲定为第一名的。可那次阅卷其实是袁先生负责的,当时他把你定为第二名。袁先生是长沙国学界公认的权威,把你定为第二名,足见他多么赏识你的才华。之所以定为第二名,也是因为你的文章还有明显缺陷。他一次次指出这些缺陷,一次次降低你的作文分,乃至降到40分,为什么?他看中的第二名写出的文章在他眼中真的只值40分吗?一个老师,当他碰上自己非常欣赏的学生总不改正缺点的时候,他会是什么心情?我告诉你,五个字——恨铁不成钢!”他说完,转身就走,只把夜空中闪闪的星光留给了发愣的毛泽东。(二)毛泽东连夜去道歉,袁吉六只说睡了不肯见他,毛泽东站在院子里。上半夜满天的星斗早已不知踪影。寒风骤起,在树枝间呜咽,卷起满地秋叶,掠过毛泽东一动不动的双脚。风是雨的脚,风吹雨就落。雨点落在静静伫立的毛泽东的脸上。寒风和着秋雨,刹那间笼罩了整个院落。不平的地面上,很快形成了许多小水潭。全身透湿的毛泽东平静而倔强,他垂手而立,一动不动,仿佛雨中一尊雕像。他那被雨水浸透了的头发一绺绺沾在他的前额上,雨,正顺着发梢不断滴落。他的衣裳已经湿透,一双布鞋全被雨水浸湿……晨曦初露,雨终于停了。渐渐地,东方的天际,一片火红。晨光中,雨水冲刷过的大自然,是那么干净、耀眼。袁吉六伸展着胳膊一走出卧室门,就听到一声“老师”。袁吉六扣着扣子,扫了一眼仍站在原地的毛泽东,一言不发。毛泽东往前走了几步,抬头正视着袁吉六逼人的目光,一字一顿地说:“老师,我错了,请您原谅我。”然后,深深地向袁吉六鞠了一躬。在毛泽东身后,残留的雨水悄然灌进了两个深深的脚印里,袁吉六心里一动,威严的目光从那两个脚印移到了毛泽东身上,看到眼前的学生静静地伫立着,浑身上下都湿淋淋的,脸上却平静谦和,全无半分疲色。良久,袁吉六口气硬冷地说了声“跟我来”。师生俩进了袁家古色古香、四壁皆书的书房。袁吉六踮起脚,小心翼翼地从书架上端取下了厚厚的一整套线装古书——足足二十多本的《韩昌黎全集》。“古文之兴,盛于唐宋,唐宋八大家,又以昌黎先生开千古文风之滥觞,读通了韩文,就读通了古文,也就懂得了什么是真文章。你的文章,缺的就是古之大家的凝练、平稳、含蓄、从容,如满弦之弓,只张不弛,令人全无回味。这是作文的大忌!这套《韩昌黎全集》是先父留给我的,里面有我几十年读此书留下的笔记心得。今天我借给你,希望你认真读,用心读,读懂什么是真正的千古文章!”“是,老师。”“遇到问题,只管来找我。我袁吉六家的门,你随时可以进,这间书房里所有的书,你也随时可以看,但有一条,毛病不改正,文章不进步,小心我对你不客气!”在袁吉六炯炯目光的注视下,毛泽东用力点头:“放心吧,老师!”(节选自黄晖《恰同学少年》,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杨昌济能够说服毛泽东,一是了解毛泽东的脾气性格,二是谈话艺术高超,但更主要的是自身的学术水平高。“亲其师,信其道”,毛泽东自然信服他说的话。B.毛泽东勤学好问,有才华,有见识,虽然也有性子急、脾气倔等毛病,但毕竟是个难得的人才;袁先生虽然给毛泽东的作文只打了40分,但他依然不失为一个好伯乐。C.袁先生虽然很有学问,是长沙国学界公认的权威,但有点泥古不化,只喜欢韩柳欧苏这些古文大家的文章,不喜欢梁启超这样直白的文章。D.毛泽东当堂顶撞老师确实不对,但袁吉六不肯接受毛泽东的道歉,罚他大冷天站在院子里淋了一夜的雨,这就缺少一点国学大师该有的胸襟和气度了。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的标题“袁门立雨”,既概括了小说的主要内容,又化用了“程门立雪”的典故,能够引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B.小说用简洁的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把有个性、有想法、有脾气、有毅力又知错能改的青年毛泽东刻画得栩栩如生。C.第(二)部分的环境描写运用比喻、拟人、借代等手法,绘声绘色。早上雨过天晴、晨曦初露象征了师生误会的消除与和解。D.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写毛泽东与两位老师间的故事,这种叙述方式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8.毛泽东曾说:“谢谢袁大胡(袁吉六),必要时我现在还可以作一篇清通的古文。”袁吉六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有人说小说第(一)部分结尾处毛泽东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写完“杨昌济站起身,向亭外走去”即可收笔,后面写他再回头对毛泽东进行一番说教是画蛇添足,实为赘笔。你是否认同这种观点?说说你的理由。(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是人也,乃曰:“不如舜,吾之病也。”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曰:“能善是,是亦足矣。”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吾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鸣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节选自韩愈《原毁》,有删改)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士A之B处C此世D而望E名誉之F光G道德之H行I难已!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彼能是”与“是故无贵无贱”(《师说》)两句中“是”的含义不同。B.“取其一”与“用心一也”(《劝学》)两句中“一”的含义不同。C.“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与“非利足也”(《劝学》)两句中“利”的含义相同。D.韩愈,字退之,推崇古体散文,后人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过去的君子谈论一个人现在的表现,而不计较一个人的过去,小心谨慎地只担心别人做好事却得不到应得的表扬。B.文章开篇两段将过去的君子和现在的君子进行对比,借以批评现在的君子对别人求全责备,却对自己要求很少。C.韩愈认为一个人事业成功,对他的毁谤会随之而生;一个人德望高了,坏话跟着就来,因此现在的人建立功业、德行并不是一件好事。D.现在的君子认为一个人虽然能做这个,但其为人却不值得赞美;一个人虽然擅长这些,但其才能不值得称道。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韩愈认为造成“今之君子”这些行为的根源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6题。(9分)渔歌子李珣①荻花秋,潇湘夜,橘洲佳景如屏画。碧烟中,明月下,小艇垂纶初罢。水为乡,篷作舍,鱼羹稻饭常餐也。酒盈杯,书满架,名利不将心挂。[注]①李珣:晚唐至五代十国词人,前蜀灭亡后,词人不仕后蜀,从蜀中乘船沿长江东下,经巫峡,入湖湘,在湖南、湖北一带生活了一段时期。这首《渔歌子》便是作于此时期。15.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荻花秋”三句将橘子洲头的景色比作“屏画”,描绘了湘江美丽的景色,突出了词人此时的悠然自得。B.“碧烟中”三句写江面云烟淡淡,月光皎洁,垂钓者划着小艇在水上荡漾,描绘了一幅小艇垂纶欲归图。C.“水为乡”三句由写景转入叙事,描述词人居住在水乡篷舍,只能吃些鱼羹稻米饭,生活境况可谓困窘不堪。D.面对着盈杯的水酒和满架的诗书,词人心满意足,再也不用将外在功名利禄放在心上,表现了词人的隐居之乐。16.这首词的上阕与《沁园春·长沙》的上阕同是描写湘江美景,但选取的意象和诗歌的意境却有所不同,请从意象和意境两方面简要分析不同之处。(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在《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深切回忆了与同学们到湘江中游泳,不畏艰险一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劝学》中作者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说明君子善于借助外界条件,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3)《师说》中提到不知句读的要从师,有疑问解不开的却不从师,作者对这种行为的看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课内基础知识(9分)18.下列选项中,各句中的加点词都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3分)()①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③用心一也④金就砺则利 ⑤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⑤ D.①③⑤1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组是(3分)()A.其曲中规(合乎) 金就砺则利(磨刀石)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片刻)B,假舟楫者(借助) 声非加疾也(劲疾) 劝学(鼓励C.而绝江河(横渡) 驽马十驾(劣马) 风雨兴焉(起)D.金石可镂(雕刻) 圣心备焉(完备) 积水成渊(深水)20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C.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四、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3题。(11分)诗歌是文学女神桂冠上的璀璨的明珠。现代诗歌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它是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思想,以打破旧体诗格律形式束缚为主要标志的新体诗。“现代诗”名称是1956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提出确立并开始使用。代表新诗创始期最高成就的是创造社的主将、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