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试题《氧气、碳和碳的氧化物》_第1页
中考化学试题《氧气、碳和碳的氧化物》_第2页
中考化学试题《氧气、碳和碳的氧化物》_第3页
中考化学试题《氧气、碳和碳的氧化物》_第4页
中考化学试题《氧气、碳和碳的氧化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考化学试题《氧气、碳和碳的氧化物》一、单选题1.关于二氧化碳的自述中,你认为不符合事实的是A.我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B.我承认“温室效应”主要是我惹的祸C.我能帮助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D.我能与人体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中毒2.下列总结的部分化学知识有错误的一组是A.安全常识B.生活知识加油站严禁烟火—防止爆炸煤气中毒—CO引起墙内开花墙外香—分子不断运动长期饮用硬度过高的水—对健康不利C.化学用语D.物质分类2N2—两个氮气分子2A13+—2个铝离子生铁、空气—混合物塑料、羊毛和棉花—天然纤维A.A B.B C.C D.D3.下列物质名称与其主要成分不相匹配的是A.大理石――SiO2 B.赤铁矿――Fe2O3C.铝土矿――Al2O3 D.辉铜矿――Cu2S4.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的是A.硫粉 B.铁丝 C.木炭 D.酒精5.下列物质的应用中,体现物质化学性质的是A.生石灰做食品干燥剂 B.洗洁精乳化油污C.稀有气体通电发光 D.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6.下列关于空气的认知正确的是A.鱼能在水中生存,说明氧气易溶于水B.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于食品防腐C.空气质量报告中所列的空气质量级别越大,空气质量越好D.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含量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属于空气污染物7.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对应关系错误的是A.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用于人工降雨B.石墨具有导电性——作干电池的电极C.浓硫酸易吸水——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D.氮气难溶于水——作保护气8.造成煤气中毒的物质是A.甲烷 B.氢气 C.一氧化碳 D.二氧化碳9.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对应关系错误的是A.金刚石硬度大,可用于切割玻璃B.木炭具有吸附性,可用作燃料C.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可用作保护气D.CO具有可燃性,可用于气体燃料10.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操作A鉴别木炭粉和铁粉加稀盐酸,观察有无气泡产生B鉴别氮气和二氧化碳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盛气体的集气瓶中C除去一氧化碳中的氧气将气体缓慢通过灼热的铜网D除去FeSO4溶液中少量的CuSO4加入足量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A.A B.B C.C D.D11.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中,有关几个“口”的位置错误的是A.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B.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集气瓶瓶口应朝上C.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导气管口应伸至集气瓶底D.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验满时,应用带火星的木条置于集气瓶口12.物质性质决定用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石墨有导电性,可用于制铅笔芯B.生铁抗腐蚀性强,可用于制造医疗器械C.CO有可燃性,可用于工业冶炼金属D.镁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可用于制照明弹13.下列用微粒观点解释不正确的是A.闻到花香:分子在不断运动B.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C.吹胀气球:分子的体积增大D.酸有相似的化学性质:酸溶液中都含有H+14.同学们将燃着的蜡烛粘在盘子底部,向盘中加入适量澄清石灰水,再将干而冷的玻璃杯罩在蜡烛上方并倒扣在盘子中(如图)。有关实验现象与分析的描述,正确的是A.实验初,玻璃杯内壁出现水雾 B.实验中,澄清石灰水无明显变化C.实验结束后,玻璃杯内的水面下降 D.蜡烛熄灭后,玻璃杯内气体只有水蒸气15.下列有关碳和碳的化合物说法错误的是A.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B.炭黑常用来制作碳素墨水,是因为碳单质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C.在一定条件下,CO2与CO可以相互转化D.CO有毒,冬季用燃煤取暖时为了防止CO中毒,应该在煤炉旁放一盆凉水16.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变瘪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会鼓起来,是因为球中气体分子受热时间隔变大B.古代书画作品能保存至今,是因为碳不能与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C.洗发精中含有乳化剂,用其洗去头发上的油渍时与乳化作用有关D.摇动可乐时逸出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该气体为二氧化碳17.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胆矾研碎 B.水结成冰 C.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 D.铁生锈18.“性质决定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中,由其物理性质决定的是A.用生石灰作干燥剂 B.氮气用于食品充气包装C.稀有气体用于制造电光源 D.用白醋除去水壶中的水垢19.为了除去二氧化碳中少量一氧化碳,可使气体(

)A.通过氢氧化钙溶液 B.通过燃着的酒精灯C.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D.通过紫色石蕊溶液20.对比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关于CO2和CO的比较,不正确的是A.组成:CO2、CO均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B.性质:CO2、CO都有可燃性C.用途:CO2可用于灭火、CO可用作燃料D.危害:CO2会导致温室效应、CO会引起中毒二、非选择题21.我们的生活与化学密切相关.现有下列生活中常见的物质:①干冰

②小苏打

③食醋

④氯化钠

⑤熟石灰

⑥烧碱。请用上述物质的序号填空(每空只填一种):(1)旱情严重时可用来人工降雨的是_____;(2)可用来治疗胃酸过多的是_____;(3)可用来配置生理盐水的是_____;(4)可用来改良酸性土壤的是_____。22.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1)用红磷燃烧测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______。(2)碳还原二氧化碳_____。(3)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_____。23.碳中和是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1)自然界中有很多含“碳”的物质。其中金刚石是______(选填“单质”或“化合物”)。(2)含碳的矿石燃料,燃烧后均有CO2产生,大气中CO2含量过多的后果是______,目前替代的清洁能源可以有______(任写一种)。(3)将CO2转化为固体含碳化合物,称之为“固碳”,写出一种“固碳”的化学方程式______。(4)中国科学家将CO2转变成淀粉[化学式为(C6H10O5)n],转变的过程中,你认为还需要的原料可能是______。24.碳是人类接触得最早、利用得最多的元素之一。由所学知识回答:(1)金刚石和石墨均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但二者物理性质差异较大,这因为构成它们的碳原子____不同。(2)激光打印机是常见的办公用品。它所用墨粉的主要成分是极细的碳粉。①碳粉不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___(填序号)。A.黑色

B.易溶于水

C.可燃性②将碳粉与氧化铜混合后加强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过程中固体粉末逐渐变成___________色。25.如图A、B、C、D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四种物质,其中A为黑色单质,D为紫红色单质,B、C是组成元素相同的两种气态化合物。“→”表示物质间的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省略)。请回答:(1)实验室制取B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2)C的一种用途______;(3)A→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26.A、B…。H八种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有如下图所示关系:其中A是一种暗紫色固体,B、H是黑色固体,D能使带火是的木条复燃,E、F都是无色液体。(1)B是_______;D是_______。(2)写出D写G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H的文字达式:_______。(3)请再写出一个与③基本反应类型相同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27.为了发展低碳经济,有科学家提出一种“绿色自由”构想:把空气吹入碳酸钾溶液,然后再把CO2从溶液中提取出来,经过化学反应后转变为甲醇(CH3OH)“绿色自由”构想技术简要流程如图所示。(1)写出流程中一种氧化物的名称___________(2)大气中CO2过多会引起___________。(3)写出步骤②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4)甲醇和乙醇同属醇类,请推测甲醇的一个化学性质___________。28.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据图回答有关问题。(1)仪器①的名称_____。(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选用C做发生装置的同时试管口还要放一团棉花,目的是______,选用D装置收集氧气,待________时开始收集。(3)实验室制二氧化碳常选用A装置做为发生装置,与B装置相比其优点是_______,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选用E装置收集二氧化碳时检验是否收集满的方法________。(4)如果用G装置来干燥二氧化碳气体,瓶内应装的物质是_____(填名称)。29.结合如图所示实验室常用装置回答问题:(1)仪器①的名称为______。(2)用装置A制取氧气时试管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用D装置收集氧气,验满的方法是______。(3)实验室制取CO2时,可将B装置改进为C装置,其优点是______。(4)向E装置中通入CO2,m,n处分别放有湿润、干燥的紫色石蕊试纸,证明CO2能与水反应的现象是______。30.常见金属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某化学探究小组对“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为什么会火星四射”有兴趣。于是进行了如下探究:【提出问题】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会火星四射与哪些因素有关呢?【猜想与假设】猜想一:可能与金属的沸点有关;猜想二:可能与氧气的浓度有关;猜想三:可能与铁中含碳量有关。【查阅资料】镁的沸点为1107℃;铁的沸点为2705℃。【设计并实验】该探究小组用将镁丝、纯细铁丝和两种不同含碳量的细铁丝(镁丝和铁丝直径均为0.4mm)分别放入空气和氧气中燃烧。记录燃烧时的现象如下表。实验序号氧气纯度(含氧量)镁丝铁丝中含碳量燃烧时的现象①空气中(21%)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无火星0%(纯铁)不燃烧②纯氧中(100%)更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无火星0%(纯铁)剧烈燃烧,无火星③纯氧中(100%)更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无火星0.05%剧烈燃烧,极少火星④纯氧中(100%)更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无火星0.6%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收集证据】(1)若要比较细铁丝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纯度有关,应选择的实验编号组合是_____。由实验③和④对比可知,产生火星四射的现象与细铁丝中含碳量的关系:_____。【解释与结论】(2)通过探究,了解细铁丝在纯净的氧气燃烧时会火星四射的原因。请写出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的四氧化三铁固体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3)细铁丝中含有不同的含碳量,碳元素在燃烧过程中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将反应生成的熔化物四氧化三铁推了出去,从而产生了火星四射的现象。为保证实验成功,选用的铁丝中含碳量要控制的范围为_____。(4)取一段含碳量0.6%的细铁丝绕成螺旋状,投入盛有足量的稀盐酸的烧杯中充分反应,可观察的现象为_____,并在烧杯底有少量的黑色残渣,其化学式为C。31.实验探究一:小明学习了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知识后,脑洞大开,还想寻找新的催化剂,于是设计了如下探究方案:【提出问题】红砖粉末能否作为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催化剂?如果能,效果如何?实验步骤及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及解释Ⅰ.A中无明显现象,B中产生大量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①产生的气体是_______②红砖粉末能改变过氧化氢分解速率Ⅱ.向B试管中重新加入5%的过氧化氢溶液,反应停止后过滤、洗涤、干燥、称量滤渣①又产生大量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②滤渣质量等于ag红砖粉末的_______在反应前后均没有发生变化,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Ⅲ.两试管中均产生气泡且_______红砖粉末的催化效果没有二氧化锰粉末好【实验探究】请写出红砖粉末(成分以Fe2O3表示)催化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反应的符号表达式_______。实验探究二:小明继续探究带火星的木条在不同体积分数氧气中的复燃情况,部分实验数据记录如表:氧气体积分数(%)30406070带火星的木条不变稍亮复燃复燃①根据上述实验数据得出的结论:能使带火星的小木条复燃的__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是纯氧。②在集气瓶中注入占其容器50%的水(如图),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刚好将瓶内的水排尽,用带火星的木条在该集气瓶中进行实验,小木条_______(填“复燃”或“不复燃”)理由是_____。32.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某次实验中固体的质量变化如下:请计算:(1)生成氧气的质量是多少?(2)生成的氯化钾质量是多少?(3)氯酸钾的分解率是多少?(结果精确到0.1%)33.某学生在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现取一定量的氯酸钾,加入少量二氧化锰,称得该固体混合物的质量为13.8g,记录产生氧气的质量与加热时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求:(1)完全反应后制得氧气的质量是______g。(2)计算该固体混合物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参考答案1.D2.D3.A4.B5.A6.B7.D8.C9.B10.A11.C12.D13.C14.A15.D16.B17.D18.C19.C20.B21.

⑤22.(1)(2)(3)23.(1)单质(2)

导致温室效应

太阳能、水能等(答案合理即可)(3)CO2+Ca(OH)2=CaCO3↓+H2O(4)水24.(1)排列方式(2)

B

红25.

CaCO3+2HCl═CaCl2+H2O+CO2↑

燃料或冶炼金属

C+2CuO2Cu+CO2↑26.(1)

二氧化锰

氧气(2)铁+氧气四氧化三铁(3)碳+氧气二氧化碳27.(1)二氧化碳##水(2)温室效应(3)(4)可燃性28.(1)锥形瓶(2)

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导管口有连续均匀的气泡冒出(3)

可以控制反应速率或节约药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