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备考策略讲座_第1页
新高考背景下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备考策略讲座_第2页
新高考背景下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备考策略讲座_第3页
新高考背景下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备考策略讲座_第4页
新高考背景下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备考策略讲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高考背景下的教学质量提升高三一轮地理备考策略高考评价体系与学科核心素养高考地理试题特点与命题趋势2025年高考备考策略探究第一部

分第二部

分第三部

分学习提

纲高考评价体系与学科核心素养第一部

分2017版课标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课标的各个部分都紧紧围绕核心素养进行论述,这是我国教育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再向“素养立意”的转变。不论是课程理念的设置、教学目标的表述、课程内容的要求,还是学业质量标准的划分和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等都围绕地理核心素养进行论述。1、新课标的突出特点四层一核四翼为什么考“一核”为核心功能,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是对素质教育中高考核心功能的概括,回答“为什么考”的问题。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是素质教育的评价维度在高考中的体现,回答“怎么考”的问题。考什么“四层”为考查内容即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是素质教育目标在高考中的提炼,回答“考什么”的问题。怎么考“四翼”为考查要求,2、高考评价的理论体系和功能引导教学服务选拔为深化新时代高考内容改革和命题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南考查目的考查内容考查要求解题的前提得分能力图文信息要穷尽1、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解题的核心能力

灵活迁移用知识2、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组织答案用术语3、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基本原理与规律;评价能力有理有据可持续4、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3、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三个维度:核心知识、核心能力、核心观念四个要素: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人地观念是地理课程最为核心的价值观。综合思维和区位认知,是学生分析、理解自然地理过程和规律的重要思想和方法。地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以致用,是学生地理实践力的体现。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解题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前提条件区域认知(区域定位,区域特征,区域差异)是解题的路径和思维方法综合思维(多要素、多角度综合分析,整体联系)用所学原理,分探究生活现象或实际案例,是解题品格地理实践力(论证探讨现实问题,实践应用)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兼顾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情感)人地协调观(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地理核心素养的具体体现出门看天气——区域差异(准备衣物行李)区域认知坐车选座位——前进方向、时间、季节地理实践力研学看风景——拍摄典型自然、人文景观是否体现人地和谐探究高考题——不同景观形成的区位条件综合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山西文水苍儿会一片草地上为什么会出现明显的亮度差异?学会用“地理眼”看世界!辐射逆温的生消过程:注意abcde发生的时间辐射逆温往往在晴朗无云、无风夜晚,山谷、盆地,日落后开始于近地面,然后厚度加大,黎明时段厚度最大,日出后,随着近地面气温回升,逆温现象从近地面开始自下而上逐渐消失。分析一场大雨过后的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热点新闻:塔里木盆地罕见洪灾,原因有哪些?原因:全球变暖,冰川融水剧增;气温升高,空气携带水汽含量增加,水汽在山地迎风坡受地形抬升,山地降水增加等。(3)从全球变暖的角度考虑,说明未来纳木错能够与仁错贯通的理由。两湖分水岭海拔低于4740M;纳木错湖面海拔曾达到4748M,高于分水岭和仁错湖面海拔,说明两湖曾经贯通;随着全球变暖,注入两湖的冰雪融水和降水增加,湖面上涨;如果湖面上涨超过分水岭海拔,两湖将再次贯通。2022年广东卷高考真题热点新闻:台风“摩羯”袭击海南,可能带来哪些影响?台风形成的条件?源地:发源于热带、副热带海洋,水温在26°C以上的辽阔洋面,条件:气温高、水温高、气流上升,形成低压系统、有足够地偏力。多发季节:夏秋季深圳和海南高层建筑都不允许封闭阳台的原因?湿热气候区的气状跟和板状根——水多气少,呼吸、支撑作用A.冬季气温较高C.冬季降水较多B.夏季气温较高D.夏季降水较多【解析】决定气候类型的主要指标是冬季的气温。据材料“

峰丛洼地内为雨林,其顶层多被望天树(热带雨林的代表性树种)”可知,雨林发育于洼地,从图中也可看出该洼地很深,因此冬季时不易受到冬季风影响,且洼地地形封闭,不易散热,使得该峰丛洼地冬季气温较高,加之洼地水分条件较好,故发育了雨林,故选A。热带雨林气候是指年均温在24℃以上,且各月气温都在15℃以上的地区。这种气候下的降水量非常大,一般每年都在2000毫米以上。6.与我国同纬度多数地区相比,该地区峰丛洼地内发育雨林主要得益于( )2024 新课标7.该地区峰丛顶部多为旱生型矮林,主要原因是A.气温低 B.土层薄C.降水少 D.土壤黏重【解析】该地区为喀斯特地区,地表易受侵蚀导致土层贫瘠、浅薄,土壤保水性能弱,故峰丛顶部坡度大,土层薄,渗漏严重,保水能力差,故多为旱生型矮林,B正确;旱生型矮林的形成与气温关系不大,且该地区纬度低,气温并不低,A错误;该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丰富,C错误;土壤黏重主要是红壤的特点,石灰岩广布地区不易形成红壤,D错误。故选B。该地区为喀斯特地区,地表易受侵蚀导致土层贫瘠、浅薄峰丛顶部土壤保水性能弱,植被扎根较浅,抗倒伏能力弱,故多为旱生型矮林【能力素养】迁移喀斯特地貌的特征2024 新课标8.图中所示“最高树”出现的必备条件是该峰丛洼地(①生物多样性高 ②地形相对封闭③太阳辐射强 ④相对高差大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该洼地很深,因此冬季时不易受到冬季风影响,且洼地地形相对封闭,不易散热,阻挡冬季的冷空气,使得该峰丛洼地冬季气温较高,发育了雨林,才能较好地生长雨林,②正确;只有洼地相对高差大,光在林中垂直衰减,植被为了获得更多光照,不断向上生长,才能够出现“最高树”;生物多样性高一般需要满足跨纬度较大及垂直差异明显等条件,从图中可看出,洼地崖壁上植被稀少,说明生物多样性并不丰富,且丰富与“最高树”设问不相符。故选D。地形相对封闭才能较好地阻挡冬季的冷空气,冬季气温较高只有洼地相对高差大,使得洼地内,只有太阳高度较高时,才能接受到太阳辐射,洼地内太阳辐射较弱,而植被为了获得更多光照,不断向上生长,才能够出现“最高树”)

【能力素养】高大树木“向阳而生“,高大与光热充足有关。综合思维2024 新课标6.最能增加该地冰面矿物质的是(

)A.冰蚀洼地冻融C.大气粉尘沉降B.冰川两侧河流沉积D.冰面砾石物理风化7.“冰川老鼠”在暖季滚动使其(

)A.排出水分C.躲避阳光B.获得养分D.保持热量8.暖季“冰川老鼠”内部比周边大气()A.平均温度高B.氧气含量高C.水汽含量低D.气压波动大6.C7.B8.A2024

年甲卷关注身边的生活现象,提升地理实践力地理知识无处不在,要学会用地理眼光看身边的地理事物,让地理走进你的生活,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新一轮高考特别注重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高考试题命制特别注重情境的设置,许多高考试题的情境都源于身边的生活案例,平时注意联系学科原理分析身边的生活现象,在解答高考试题的情境时,就能够灵活迁移所学知识原理,对试题创设的情境材料和设问,做出合理的分析解释和论证探究。新高考地理试题特点与命题趋势第二部

分1、新旧高考选科的变化新旧高考的最大区别在于考试科目的设置和计分方式。新高考取消了“文理分科”,实行“3+1+2”模式,即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必考,再从物理、历史中选择1门科目和从地理、化学、生物中选择2门科目作为选考。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必考,再从物理、历史中选择1门科目作为必考,其余4门科目作为选考,赋分分值均为100分。这种变化要求复读生不仅要复习原有的知识体系,还要适应新的选科和计分方式。2、新旧高考试卷题型的变化在2025年会使用新高考试卷,试卷题型和出题方式上也会有所改变。2024年前的高考备考一直以来学习研究的都是旧高考试卷的题型,2025年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新高考试卷的出题规律,以及刷更多新高考选题,这样才能提高成绩。选择题15-16个,综合题3个。2

0

2

5

化2

0

2

5

化3、新旧高考赋分制的变化新高考实施后,选考科目均实行赋分制,不再是考多少分就是多少分,而是会根据各选科的分数排名按照比例划分等级,最后再根据等级重新赋分。提高选考科目未换算前的成绩,以在赋分制下获得更好的成绩。4、新高考制度对复读生的录取机制的影响。在过去,复读生通常可以通过提高分数来增加自己的录取机会。但在新高考制度下,高校录取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特长,这使得复读生需要在其他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如参加各种竞赛、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来展示自己的特长和综合能力,从而增加自己的录取机会。面对新的高考形式和录取机制,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调整心态,以更加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新高考的挑战。1.解决不同科目考试难度不均的问题:由于不同科目试卷的难度可能存在差异,如果直接以原始分数计算总分,可能会导致选择较难科目的学生吃亏。例如,历史科目的试题难度可能大于化学,选择历史的学生在原始分数上可能会吃亏。通过等级赋分,可以确保同一学科的学生进行比较,从而避免因科目难度不同造成的不公平。2.提高成绩的可比性和公平性:赋分制度通过将学生的成绩按照预设的比例划分等级,并在等级下进行相应的转换,使得不同科目的成绩可以在同一标准下进行比较。这样做不仅提高了成绩的可比性,也确保了高考的科学性和公平性。3.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因为它允许学生在选择科目时更多地考虑自己的兴趣和优势,而不是仅仅为了追求高分而选择难度较低的科目。总体来说,新高考的赋分制度通过科学合理的评分机制,旨在确保高考的公平性和学生的选择自由度。新高考采用赋分制度的原因?高考命题要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查和引导。要优化情境设计,增强试题开放性、灵活性,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引导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加强考教衔接,促进素质教育发展。一、新高考试题的特点高考怎么考?立意:中心问题(主题)多个主题多个问题情境:新情境(图文表),提供有效信息设问:围绕主题有梯度、多角度设问答案:依据信息、迁移知识、重视思维和推理基于问题,调动知识,理清思路,依据信息,运用知识,推理分析地球运动的意义(时差、昼夜长短、太阳高度、影子长短和方向)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的实际应用(变式训练)天气系统与气候(要素、因素、类型、

特点、变化)全球变暖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内力作用与五种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水循环与水平衡、陆地水体相互转换与补给类型植物(植被与环境植被演替)与土壤(土壤的组成、形成过程)海水性质及海水的运动、海气相互作用(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带)人口、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地域文化、城乡景观、城市化)区位因素和区位选择(农业、工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选必二)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选必三)二、地理新高考的主要考点三、地理新高考试题的命题趋势1.试题注重情境的创设,体现了时代性、学科性、实践性相统一。引导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和原理解释地理问题,体现“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学科理念。如湖南省永顺县双凤村土家族村寨的传统民居的考查。2.试题注重以社会现实为背景,凸显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素材大多来源于生产、生活或国家发展战略,既聚焦地方,也关注全球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如2024年甲卷中阿拉斯加“冰川老鼠”的相关问题。3.试题以题组的形式出现,各小题之间的难度呈递增趋势,题干或答案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如广西喀斯特洼地中的“望天树”4.注重地理核心素养和主干知识的考察。死记硬背“答题模板”不能应对灵活的材料,需要具备解决问题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语言组织能力。5.题目灵活,注重能力,稳中求新。体现平稳过度,难度逐步提升,适应新高考。如新课标37题“泥炭湿地”的形成与变化。命

律①

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

考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②

突出地理特征、地理过程和地理联系的考查③

以人地关系为引领,关注中国传统文化、

时代发展、体美劳④

以课标为基础,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生态环境典型案例⑤

跳出教材,设计真实情境

(生活实践情境、学习探索情境)⑥

图像数量减少,文字情境增多,

阅读能力要求增强⑦

不回避核心知识,注重综合能力的考查⑧

题目设计体现探究性学习、主题式项目学习⑨

设问规避模板,突破常规,考查思维的应变、创新与深度⑩

考查综合思维、创新思维,关注过程性知识的考查。综合性、实践性增强2025年高考一轮备考建议第三部

分一轮:复习关注“基础扎实”,立足课本,夯实地理基础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原理、规律,基本技能和基本思维方法,领悟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的适用条件与规范表述;内容上覆盖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学法上讲练结合,衔接高考思路和深、广、难度,拓展教学资源等,教学资源可以来自生活、大政方略、科学资料等。二轮:确定专题,突出主干知识。复习关注“融会贯通”。对主干知识构建横向、纵向联系,形成具有逻辑关系的知识体系,并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地理问题。做好与一轮的衔接过渡,但相对一轮,教师活动要“少”一些,学生活动“多”一些,尤其重视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网络,提升思维能力,练习题以专题式真题为主。三轮:学科内综合与答题方法技巧。重点是对学科知识的运用和思维建立、理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与落实,用真题强化学生的答题技巧与答题规范。新高三课堂教学的建议1.用学科核心素养引领高三备考。针对学生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及时补差补漏;扎实基础知识。2.以专题模块形式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进行专题整合复习;3.把新高考试题适时贯穿在备考复习之中,适应新高考;4.与时俱进,及时调整备考策略,认真研究新高考的新变化。争取本学期末完成一轮复习!我

划“三轮复习计划和任务”第一轮:重抓基础落实。扎实基础,全面落实知识;第二轮:重抓能力培养。注重解题思路和思维方法指导,躬身入局解读情境,提高解题能力和得分率;第三轮:抓语言表达的规范化训练。特别是文科科目,要学会用精准的学科术语描述、阐释、论证、表达地理问题,学以致用。重构知识体系,核心考点精细化——自然地理重视原理和规律的分析整合构建单元知识体系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形成原理及变式训练大气水平运动(风)地球上的大气锋面、气压、锋面气旋判读及影响各大洲突出的气候特征及原因分析气温、降水的分布规律、气候特征及成因天气系统气压带风带与气候气候世界气候中国气候类型、分布规律、判读、影响三个力的特征、关系及风向、风力的判读构建单元知识体系地球上的水海-气相互作用水循环:类型、主要环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陆地水体:类型、河流的补给类型、水文特征、水系特征、开发利用海水的性质 海水的温度、盐度与密度海水的运动潮汐、波浪、洋流及其影响水热交换与水热平衡海气异常现象: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构建单元知识体系沿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小于内陆地区海气相互作用水热交换水热平衡海洋对大气的调节作用形式水循环影响因素纬度、洋流温度越高,水热交换越活跃形式方式大气环流、大洋环流低纬度地区获得的净辐射多于高纬度地区,热量从低纬度向高纬度输送原因表现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洋比热容>陆地)气温变化的滞后效益北半球最低温:陆地1月,海洋2月北半球最高温:陆地7月,海洋8月温差变化海--气相互作用总结褶皱断层地质构造六大板块板块间的关系板块理论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相撞 海沟、岛弧和海岸山脉或褶皱山系分离 大西洋、裂谷或大洋中脊(海岭)背斜 未侵蚀时为山岭 背斜谷向斜 未侵蚀时为凹陷 向斜山地垒 常形成断块山火山活动地堑 常形成狭长谷地中心式喷发 火山地貌裂隙式喷发 玄武岩高原(台地)熔岩通道火山口 火山口湖火山锥内力作用内

系外力作用物理风化风化作用化学风化生物风化热膨胀、冻融作用根劈作用、腐蚀改变化学成分风化壳风力作用风力侵蚀风力堆积吹蚀磨蚀风蚀地貌雅丹地貌、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风积地貌沙丘黄土地貌流水作用流水侵蚀下切侵蚀侧向侵蚀溯源侵蚀V型谷、河流阶地河曲地貌、牛轭湖加深河床或沟谷使得河床展宽流水堆积使得河流长度增加 瀑布、河流袭夺冲(洪)积扇、河漫滩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外

建组成表现自然环境各要素(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生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统一整体,形成整体性。与人类活动自然环境内在联系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演替尊重自然,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综合利用,合理开发,防止单打一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牵一发而动全身整

建形成地带性分异规律位置

气候(热量、水分)

土壤、生物

自然带地方性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干湿度地带性:南北延伸、东西更替垂直地带性:水平延伸、垂直更替形成:受地方性地形、气候、物质组成、海陆等因素影响表现:有序性、重复性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自然要素呈带状分布自然要素呈块状分布主要陆地自然带森林带:分布于湿润和半湿润地区,降水量大于450mm草原带:分布于半湿润、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在250~450毫米/年荒漠带:分布于干旱地区,降水量小于250毫米/年差

建区位因素和区位选择——人文地理的核心,重在解题思路和语言描述1.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2.自然因素:地形(类型、起伏、土质、地质、海拔),气候(气温、降水、光热、气象灾害),水文(水源、水系、洪涝、河湖、水能)。3.社会经济:资源能源(丰歉程度、分布状况、组合状况),市场(距市场远近、发育程度高低),交通(海陆空交通状况),劳动力(数量、素质、价格),其他因素(政治、军事、宗教、科技等)。经济基础(产业结构、发展程度),4.环境因素:遵循尽可能减少对区域环境的负面影响的原则。1.农业区位因素分析1.自然因素地形:平原或三角洲,地势低平或地形平坦开阔数量:地广人稀土地广阔,土地租金低气候:气温、降水,雨热同期、光热水组合好,日照充足、昼夜温差水源:临近水源(河流或冰川融水区),水源充足,灌溉便利土壤:是×土(壤),土层深厚或土壤较肥沃自然对农业的不利的区位因素洪涝、干旱、台风、春季低温、寒潮等气象灾害;热量、光照、水源土壤肥力等不足,酸碱度偏高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该地区人口稠密或工矿业发达或城市较多,市场广阔(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交通:临近河或湖,水陆(海陆)交通便利或河流交汇处,内河航运发达(对商品农业影响大)政策:国家政策的支持(扶持、鼓励或引导)科技:主要通过影响其他因素而影响农业区位。科技水平高或科技发达劳动力:数量、素质,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工资低工业基础:工业发达,工业基础雄厚城市的发展:城郊农业的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地价递减状况。经济因素:原料、动力、市场、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工业基础、交通、资金、科技水平、科技人员、经济腹地的发达程度和范围大小、地理区位条件等。社会因素:政策、历史背景、个人喜好、工业惯性、城市化水平、生产力水平等环境因素:风向、河流流向和流量的大小、工业区和居民区的关系等。2、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答题模板原料:有丰富的铁矿、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燃料(动力):有丰富的煤、石油、水能等能源交通运输:便利的水陆交通市场需求:市场需求量大科学技术:结合材料答技术先进或落后劳动力:劳动力资源丰富或廉价工业基础:历史悠久,基础设施完善,经验丰富等靠近较大城市,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3、交通的区位选择1.交通线的区位因素社会经济因素:资源、人口、城市集中、工农业发达,经过的居民点多,稳定客货源交通需求量大——决定性自然因素:地形,地质、气候、水文,影响施工难度、工程量大小、投资多少——限制性技术因素:先进的修桥、筑路技术,克服自然障碍,提供技术保障——保障性2.交通点的区位因素——港口陆域条件:地形平台开阔,利于港口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布局水域条件:港阔水深,有避风港湾城市依托:提供人财物的支持政策支持等交通区位的选择思路分析首先,考虑社会经济因素(人口、城市、资源对运输量需求的影响),决定是否修建交通线;其次,考虑技术因素,技术是修建交通线的保障;第三,线路具体选择时要考虑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文、地质条件).原则:尽量选择自然条件相对较好、修建难度小、成本低、占用耕地少的线路。有利影响:缓解交通压力,加强两地联系,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缩短出行时间,提高效率,建设中增加就业机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不利影响:占地多,投资大,建设中破坏沿线生态环境。自然气候地形河流社会经济自然资源科技、旅游等交通运输

—水陆运交通便利政治、宗教等

—行政中心大城市的优势:人口多、规模大、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资金雄厚,人才集中、技术先进等;小城市:地价、劳动力廉价,基础设施差、缺水资金、技术、人才等4.城市区位因素5.商业中心的区位因素:商品种类多、品质好(周围或附近地区工农业发达,商品生产能力强),市场广阔(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市场需求量大,购买能力强),交通便利(是何种交通中心或交通枢纽)。变式:市场竞争力取决于产品的品质、市场距离远近、交通三要素。服务业的区位选择:传统服务业:市场、交通、地价、工资等。现代服务业(网上购物):市场、消费偏好、信息网络等物流业的区位:位置、地价、空间大小商业中心:规模大、等级高、占地大、商品种类多、服务范围大商业网点:小型便利店,小商品、生活日用品等,规模小、数量多农业的劳动对象是动植物,因此自然条件尤其气候(光照、热量、水分、昼夜温差)的影响较突出。工业的成本高、污染重,故经济因素、劳力和技术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影响更明显。城市是人类的居住地,并逐渐形成和演化,所以适合生活、生产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不断变化是其特征。交通线的建设目的性强,并要安全(避开自然障碍)、省工(路线短)、高效(客货流量大),所以社会经济因素对线路选择的决定性更突出,同时直接受自然条件中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的影响,技术的保障作用也很明显。服务业主要面向消费者,受市场和交通的影响最大农业区位因素分析:自然因素(光热水土地)、社会经济因素农业生产类型农业区位与粮食安全中国农业农业可持续发展传统农业:种植业、畜牧业、园艺业等区位分析新型农业:大棚农业、光伏羊、渔(盐)光互补不同地区区位条件(优缺点)、特色农业、农作物世界农业地域类型商品谷物农业、水稻种植业、乳畜业、混合农业等因地制宜,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耕地资源与国家安全我国耕地资源与粮食现状:整体质量欠佳、人均不足保证粮食安全措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必修和选择性必修内容的整合工业生产的概念和目的(低成本、高利润)工业区位工业区位与产业转型工业联系与工业地域产业转移工业区位因素(全面性)工业区位选择(主导性)工业联系方式(生产、空间、信息)工业地域类型(传统工业、新兴工业)工业集聚与分散工业集聚(类型、利和弊)工业分散(形式、意义)一般规律、主要原因(转出区、转入区)对区域的影响(转出区、转入区)产业转型产业升级传统工业的兴衰、转型发展(资源枯竭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措施(休斯敦为例)必修和选择性必修内容的整合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河流社会经济因素:资源、交通、政治、科技、军事等城市功能区城市与大都市辐射功能城市化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行政区、高新产业园区含义、标志、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差异城市化问题:城市内涝、热岛效应、交通污染等措施:合理规划、建设卫星城、海绵城市、立体交通等大都市的辐射功能区位优势:位置优越、规模庞大、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发展历程:早期集聚(引导企业、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的集聚),后期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必修和选择性必修内容的整合城市区位因素躬身入局,备战高考用学科核心素养引领高考复习广泛涉猎高考真题,深入解读剖析高考真题的标准答案在哪里?自2020年高考开始,高考结束后不再发放标准答案,网上各种答案大多源于老师个人的观点,缺少权威性,老师们一定要认真学习研究当年官方发布的《高考试题分析。》1.双凤村传统民居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A.沿等高线分布C.围绕公共建筑分布B.沿溪流分布D.沿公路分布【解析】1.由左图可知,双凤村传统民居的空间大多沿溪流分布,B正确;由左图可知,传统民居的分布穿越了3条等高线,并未平行于等高线分布,A错误;公共建筑物分布在河流的下游,仅有零星几户靠近分布,C错误;公路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后期修建的,传统民居修建时间更早,不可能沿公路分布,D错误。故选B。2024 新课标【能力素养】区域认知,依据图例,获取解读信息,联系原理,看图分析。1.看图说话,突出对区域认知能力的考查。2.双凤村传统民居的转角设计主要是为了B.便于就地取材A.适应潮湿环境C.充分利用空间D.追求视觉美观【解析】2.由图可知,湖南永顺县地处山区,平地面积狭小,建筑空间有限,双凤村传统民居的转角设计主要是为了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充分利用空间,C正确;采用吊脚设计,通风良好,能够适应潮湿的地理环境,A错误;当地多竹木分布,建筑的主体采用竹木结构,便于就地取材,B错误;传统民居的设计之初是为了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并非追求视觉美观,D错误。故选C。【能力素养】区域认知,注意设问的指向性,联系原理,看图分析。2.结合区域认知,注意设问的指向性。3.摆手堂(含土王祠)、风雨桥为双凤村村民进行公共活动和交流提供场所,这体现了乡村公共空间的( )①均衡性 ②经济性 ③公益性 ④文化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3.摆手堂(含土王祠)、风雨桥为双凤村村民进行公共活动和交流提供场所,这体现了乡村公共空间的公益性和文化性,③④正确;风雨桥和摆手堂主要是村民活动的场所,不以经济活动为主,没有体现乡村公共空间的经济性,②错误;摆手堂和风雨桥集中分布在溪流的下游,无法体现均衡性,①错误。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能力素养】区域认知,注意解读设问的指向性,联系原理分析作答。2.结合区域认知,注意设问的指向性。10.图b中曲线Ⅱ和Ⅲ没有明显变化,表明(A.降雨最大C.土壤水分饱和B.地表产流多D.雨水下渗多曲线Ⅱ和Ⅲ为测量60厘米和100厘米的土壤体积含水率,Ⅱ和Ⅲ在降雨后没有明显变化,说明裸地下渗量小,地下径流少,地表产流多对土壤深处的土壤含水率影响不大【解析】10.从图b(裸地)中可以看出,I曲线变化明显,Ⅱ和Ⅲ在降雨后没有明显变化,说明裸地下渗量小,地下径流少,地表产流多,对土壤深处的土壤含水率影响不大,B正确,CD错误;图b中曲线I、Ⅱ和Ⅲ是同时进行人工降雨实验,降水量一致,A错误。故选B。)

【能力素养】迁移城市道路硬化引发“城市内涝”与“雨水花园”的作用3.解读情境,回归原理,考查灵活迁移能力。11.相对于裸地,坡地上覆盖石子有利于增加①地表径流 ②地下径流 ③土壤水分

④蒸发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坡地上覆盖石子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降低水流速度,下渗增加,因此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加。坡地上覆盖石子可遮挡阳光直射到土壤表面,降低土壤温度,从而减慢水分蒸发的速度。【解析】11.相对于裸地,坡地上覆盖石子降水后下渗增加,因此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加,土壤水分增加,②③正确,①错误;与裸地相比,在坡地上覆盖石子使得土壤上有覆盖物,可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④错误,综上所述,C项的②③正确,故选C。【能力素养】地表覆盖物的功能意义减少蒸发和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和地下径流,考查人类对水循环各个环节的影响,突出地理实践力,学以致用3.解读情境,回归原理,考查灵活迁移能力。2024 甲卷我国的三江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沼泽地广布,由于小麦种植需要的是较为干旱的土壤,因此该农场要开垦沼泽地种植小麦,首先需要的是降低地下水位,将沼泽地土壤水分减少【答案】4、B【答案】5、D我国三江平原地区,纬度较高,气温较低,因此其水温也较低,尤其是地下水温水一般在5°-6°左右,直接引入稻田对水稻根系刺激很大,不利于水稻生长,所以需要提高水温,将地下水露天存蓄正好可以提高水温,然后引入稻田,减少对水稻根系的刺激。3.结合区域认知,解读情境信息。(2023甲卷)下图显示地中海北岸某地水系分布,①②③④为湖泊,其中①②③分别与入湖河流构成独立水系。研究者在野外考察中发现,①②③南侧高地上均存在谷地,谷底卵石堆积,研究表明该地曾发生过水系重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推测①②③的湖泊类型、湖水主要输出方式分别为( )A.淡水湖、下渗C.咸水湖,下渗B.淡水湖、蒸发D.咸水湖、蒸发7.判断①②③南侧谷地是()A.狭长湖盆C.古冰川槽谷B.断流河道D.泥石流通道8.据水系变化推测,MN一线( )A.南部抬升,北部沉降B.南部沉降,北部拾升C.褶皱隆起 D.褶皱凹陷【答案】6.D 7.B 8.A4.看图说话,结合图文、图例信息作答。.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22山东)古雅斯河发源于澳大利亚大分水岭西侧,构造运动导致其水系发生了演变(左图)。乔治湖水位波动大,有时连年干涸,湖底覆盖着不同类型的沉积物(右图)。(1)指出与古河道形成有关的主要内力、外力作用。(1)板块运动;断层;流水侵蚀;流水沉积。(4分)(2)结合内外力作用情况,说明左图中水系的演化过程。(2)板块挤压碰撞,形成大分水岭,山脉西部发育多条支流;地势东高西低,支流向西汇集;地壳抬升,形成科拉林地垒,大分水岭以西支流被阻断;被阻断支流汇集成乔治湖,原有古河道和科拉林地垒成为雅斯河上游地区。高考真题的传承性和延续性(2024·安徽)如图为我国某地面观测站(47°06'N,87°58'E),海拔561m)某月1日前后连续4天太阳辐射、地面反射太阳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的通量逐小时观测结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图中甲、乙、丙三条曲线依次表示( )A.地面长波辐射、地面反射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B.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反射太阳辐射C.大气逆辐射、地面反射太阳辐射、地面长波辐射D.大气逆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地面反射太阳辐射【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阅读图文材料可知,该地面观测站所示经纬度显示为我国新疆地区,图中显示太阳辐射在四天中白天出现,夜晚几乎为0,而地面反射太阳辐射需要太阳辐射,夜晚也不会出现,因此图中丙为地面反射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是大气通过吸收地面辐射增温后辐射的,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射向宇宙空间的地面辐射,推测大气逆辐射小于地面长波辐射,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大于乙,因此甲为地面长波辐射,乙为大气逆辐射,B正确。答案选择B。

2024高考真题(2024·安徽·高考真题)如图为我国某地面观测站(47°06'N,87°58'E),海拔561m)某月1日前后连续4天太阳辐射、地面反射太阳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的通量逐小时观测结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观测期间该地(

)①第1天晴朗无云②第2天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量最大③第3天比第4天大气透明度低A.①② B.②③ C.①④④可能经历了降水过程D.③④正确的有③和④,答案选择D。第1天太阳辐射不稳定,有云层出现第2天太阳辐射最弱,地面吸收太阳辐射量小第3天太阳辐射弱,说明第3天云层较厚,大气削弱作用强,大气透明度低第4天太阳辐射强烈,说明云层薄,大气透明度高2024高考真题3.该时段可能为()A.4月1日前后B.6月1日前后C.10月1日前后D.11月1日前后(2024·安徽·高考真题)如图为我国某地面观测站(47°06'N,87°58'E),海拔561m)某月1日前后连续4天太阳辐射、地面反射太阳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的通量逐小时观测结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解析:四天内可能经历降雨过程,该区域为我国新疆地区,降水集中在夏季,主要是5月气温回升快,冰雪融化,蒸发量大,阴雨天气较多,因此可能出现在6月1日前后,故B正确;4月气温尚未回升,阴雨天气可能性较小,故A错误;冬半年新疆地区气温低,且太阳辐射弱,故CD错误。故选B。2024高考真题(2024·湖南·高考真题)2019年9月17—18日西藏林芝地区出现了两次强降雨。研究表明,深入谷地的季风为该地降雨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山谷风影响了降雨的时空变化,使降雨呈现明显的时段特征。如图示意两次强降雨时距地面10米处的风向与风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第一次和第二次强降雨可能出现的时段分别为( )A.17日00:00—01:00

18日12:00—13:00B.17日07:00—08:00

18日12:00—13:00C.17日22:00—23:00

18日01:00—02:00D.17日13:00—14:00

18日00:00—01:002.两次强降雨时谷地风速差异显著,主要原因是( )A.地形阻挡C.气温变化B.东南风影响D.摩擦力作用2024高考真题【答案】1.D 2.B【解读】直接看图说话,注意图例中海拔高度和风向风速的不同。(2024·浙江·高考真题)2023年某日,一场源自地中海的风暴席卷黑海北岸,给甲地带来强降水。下图为该日某时刻的天气形势图。完成4.该日甲地出现强降水,主要因为甲地( )A.大气受热上升强B.位于高压脊附近C.位于气旋中心D.位于锋线前方5.未来两日,甲地风向变化最大可能是(

)A.东北→西南C.西南→东南D解读情境,注意图例信息,联系学科原理甲低压系统AB.东北→西北D.东南→西北在寒冷地区的高(台)地上,流水少量汇于局部洼地,同时带来氮磷等营养元素供洼地内湿(水)生植物生长。这些洼地中植物死亡残体分解缓慢且不彻底,以泥炭形式积累,形成典型泥炭湿地(图a),当泥炭堆积高于周围区域时,水流方向发生变化,湿地水中氮磷等营养元素缺(1)分析寒冷的气候在泥炭湿地乏,只能生长藓类等耐贫营养生物,积累成过湿的垫状泥炭藓层,形成雨养型泥炭湿地(图b)。泥炭、湿地的形成:泥炭多,水分多寒冷的气候(气温低)生长缓慢分解缓慢,积累多蒸发弱水分积累多冻土水分下渗减少、积累多发育中的作用。气候寒冷,蒸发量少,形成冻土层,减少水分下渗,有利于水分积累;寒冷的气候抑制死亡植物的分解,有利于泥炭积累。5.分解设问,联系原理,归纳提升。在寒冷地区的高(台)地上,流水少量汇于局部洼地,同时带来氮磷等营养元素供洼地内湿(水)生植物生长。这些洼地中炭湿地(图a),当泥炭堆积高于周围区域时,水流方向发生变化,湿地水中氮磷等营养元素缺乏,只能生长藓类等耐贫营养生物,积累成过湿的垫状泥炭藓层,形成雨养型泥炭湿地(图b)。(2)简述典型泥炭湿地和雨养型泥炭湿地水流方向与生物量的差异。典型泥炭湿地:水流由四周向中部汇集,生物量较大。雨养型泥炭湿地:水流由中部向四周散开,生物量较小。生物量较大植物死亡残体分解缓慢且不彻底,以泥炭形式积累,形成典型泥生物量较小(3)指出雨养型泥炭湿地发育的地形条件。参考答案总体以台地或洼地为主,;中部地势略高于四周,起伏小。在寒冷地区的高(台)地上,流水少量汇于局部洼地,同时带来氮磷等营养元素供洼地内湿(水)生植物生长。这些洼地中植物死亡残体分解缓慢且不彻底,以泥炭形式积累,形成典型泥炭湿地(图a),当泥炭堆积高于周围区域时,水流方向发生变化,湿地水中氮磷等营养元素缺乏,只能生长藓类等耐贫营养生物,积累成过湿的垫状泥炭藓层,形成雨养型泥炭湿地(图b)。中间高于四周地貌地形地势总体平坦标准答案:高(台)地中的局部洼地。在寒冷地区的高(台)地上,流水少量汇于局部洼地,同时带来氮磷等营养元素供洼地内湿生长。这些洼地中植物死亡残体分解缓慢且不彻底,以泥炭形式积累,(水)生植物 形成典型泥炭湿地(图a),当泥炭堆积高于周围区域时,水流方向发生变化,湿地水中氮磷等营养元素缺乏,只能生长藓类等耐贫营养生物,积累成过湿的垫状泥炭藓层,形成雨养型泥炭湿地(图b)。(4)说明雨养型泥炭湿地发育过程中,水中营养元素逐步减少的原因。标准答案:(水流由中部向四周流动,)缺少周边汇水带来的营养元素;湿地水中的部分营养元素被植物吸收,植物死亡后被固定于泥炭中;部分营养元素随流水流出湿地。水流向四周流失

本地营养物质流失 四周营养物质无法流入数量少下渗损失(4)缺少周边汇水带来的营养元素;湿地水中的部分营养元素被植物吸收,植物死亡后被固定于泥炭中;部分营养元素随流水流出湿地。(5)蒸发少,相对于蒸发,降水较多(降水频次高);垫状泥炭藓层持水能力强。在寒冷地区的高(台)地上,流水少量汇于局部洼地,同时带来氮磷等营养元素供洼地内湿长。这些洼地中植物死亡残体分解缓慢且不彻底,以泥炭形式积累,形成典型泥炭湿地(图a),当泥炭堆积高于周围区域时,水流方向发生变化,湿地水中氮磷等营养元素缺乏,只能生长藓类等耐贫营养生物,积累成过湿的垫状泥炭藓层,形成雨养型泥炭湿地(图b)。气温低,地表水分蒸发弱;藓类能够拦截雨水,涵养水源;下部泥炭层较厚,持水能力强;冻土广布,蓄水量大;“水分多”(5)分析垫状泥炭藓层高于周边地面但仍能处于过湿状态的原因。来水多>去水少径流、蒸发、下渗、植被、下垫面...气温低植被(涵养水源)(水)生植物生

冻土涵养水源【标准答案】蒸发少,相对于蒸发,降水较多(降水频次高);垫状泥炭藓层持水能力强。(2022乙卷)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影响海岸线位置的因素,既有全球尺度因素,如海平面升降,又有区域尺度因素,如泥沙沉积、地壳运动、人类活动等导致的陆面升降。最新研究表明,冰盖消融形成的消融区内,冰盖重力导致的岩层形变缓慢恢复,持续影响着该范围的海岸线位置。距今约1.8万年,北美冰盖开始消融,形成广大消融区。图7显示甲(位于太平洋北岸阿拉斯加的基岩海岸区)、乙(位于墨西哥湾密西西比河的河口三角洲)两站监测的海平面的相对变化。海平面的相对变化是陆面和海平面共同变化的结果。(1)分别指出冰盖消融导致的海平面、消融区陆面的垂直变化,并说明两者共同导致的海岸线水平变化方向。(6分)(2)根据地理位置,分析甲站陆面垂直变化的原因。(6分)(3)说明导致乙站所在区域海岸线变化的主要人为影响方式。(6分)(4)分析甲站区域与乙站区域海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