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 阴阳学说课件_第1页
中医基础理论 阴阳学说课件_第2页
中医基础理论 阴阳学说课件_第3页
中医基础理论 阴阳学说课件_第4页
中医基础理论 阴阳学说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章阴阳五行

第一节阴阳学说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

主要内容

阴阳的概念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阴阳的含义阴阳的特性事物、现象阴阳属性的划分阴阳的基本概念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阴阳的含义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最初的涵义,是指日光的向背。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动静等。把自然界所有事物和现象,都划分为阴阳两方面。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天地:宇宙和自然界道:道理或规律;纲纪:法度万物:众多的事物;父母:代表根源生杀:指生长、发展、衰亡、毁灭神明:物质世界的无穷变化阴阳规律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固有规律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阴阳的特性

普遍性阴阳的属性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各种事物或现象之中,代表着相互对立而又联系的两个方面。阴阳的属性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现象的发生、发展、运动、变化过程中。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关联性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或者同一统一体中相互关联的两部分,才能分属阴阳。前提属于同一范畴、同一层次。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相对性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不变的,而是相对的、可变的。体现在以下三方面:阴阳的无限可分阴阳互藏阴阳属性互相转化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事物、现象阴阳属性的划分

凡是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有形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于阴;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兴奋的都属于阳。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事物、现象阴阳属性归纳表属性空间时间季节温度湿度重量性状亮度运动状态阳天上外左昼春夏温热干燥轻清明亮动上升兴奋亢进阴地下内右夜秋冬凉寒湿润重浊晦暗静下降抑制衰退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阴阳互藏交感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消长平衡阴阳相互转化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阴阳交感与互藏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即不断地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阴阳交感是万物化生和变化的根本条件。阴阳交感是生命活动产生的基本条件。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阴阳二气在运动中达到和谐状态时就会发生交感作用,从而产生万物。即阴阳和谐是发生交感作用的条件。阴阳二气的运动是阴阳交感得以实现的基础;阴阳交感是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的一个过程,是阴阳在运动中的一种最佳状态。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宇宙中的任何事物都含有阴与阳两种属性不同的成分,属阳的事物含有阴性成分,属阴的事物也寓有属阳的成分。

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涵有另一方,即阴中藏阳,阳中藏阴。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阴阳对立制约阴阳对立,即阴阳相反。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相反相成的阴阳两个方面。阴阳制约,即阴阳相互抑制、相互约束。

《类经附翼·医易》“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相反:阴阳的属性完全相反,故构成对立的关系。例:上与下、天与地、动与静、出与入、升与降、昼与夜、明与暗、水与火、寒与热等等,皆为属性相反的矛盾双方制约:阴阳双方相互抵制、相互压制、相互克制

或相互牵掣。例:水与火的相互制约,寒与热的相互制约;兴奋与抑制的相互制约,如同力学中的作用与反作用,电学中的正电与负电一样。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正常的阴阳对立制约如:春夏秋冬的气候变化异常的阴阳对立制约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亢盛,则过度制约另一方而致其不足,称为“制约太过”。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虚弱,无力抑制另一方而致其相对偏盛,称为“制约不及”。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统一(动态平衡)正是由于阴阳的相互制约,才使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双方之间取得统一,取得相对的协调平衡——阴平阳秘

动态平衡:平衡的取得是阴阳双方斗争的结果,是一种相互制约状态下的平衡,而不是静止状态下的平衡。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注意:阴阳之间的制约和斗争,应当是“势均力敌”的。双方势均力敌,斗争的结果才能统一。取得相对平衡——自然界正常变化、人体健康不病.阴阳斗争某一方过亢或衰弱,斗争的结果出现胜负而失调,平衡被破坏——自然灾害、人体发生疾病。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阴阳互根互用

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表现为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如:明与暗、上与下。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在相互依存的基础上,某些范畴的阴阳关系还体现为相互资生、促进的过程。如:气与血、兴奋与抑制、组织与功能。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正常的阴阳互根互用如:春夏秋冬的气候变化异常的阴阳互根互用阴和阳之间的互根关系遭到破坏,就会导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甚则“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阴阳之间的互资互用关系失常,就会出现“阳损及阴”或“阴损及阳”的病理变化。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阴阳消长平衡

阴阳消长,是指阴和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处于静止的和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阴阳消长是阴阳运动变化的基本形式。具体表现为二类八种。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由阴阳对立制约关系导致的阴阳消长变化主要表现为:此消彼长,此长彼消。

阴消阳长阳长阴消阳消阴长阴长阳消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消长”的表现阴阳的消长主要出现在阴阳双方的对立制约过程中。※此长彼消:阳长阴消、阴长阳消。由冬至春至夏,气候由凉转热——阳制约阴,阳长阴消以四时气候变化而言由夏至秋至冬,气候由热转凉——阴制约阳,阴长阳消由于这种阴阳消长的变迁,万物才有生长收藏的变化。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由阴阳互根互用关系导致的阴阳消长变化主要表现为:此长彼亦长、此消彼亦消。

阴消阳亦消阳消阴亦消阴长阳亦长阳长阴亦长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阴阳平衡,阴阳双方在彼此消长的运动过程中保持着动态平衡。阴阳的消长是绝对的,阴阳的平衡是相对的。事物就是在绝对的消长、相对的平衡之中生化不息,发生发展的。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转化,指阴阳矛盾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阴阳相互转化的条件。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灵枢·论疾诊尺》

“故寒甚则热,热盛则寒。”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以人体疾病而言外部因素失治——治疗延误疾病向相(转化的误治——治疗错误反方面条件)其他因素转化●“转化”的表现重阳必阴,热极生寒例:季节的转换、高热至极的阳性病证转化为四肢厥冷的阴性病证。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阴阳转化的形式渐变突变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阴阳转化则是在量变基础上的质变。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诊断指导疾病的防治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根据其所在部位、功能特点划分阴阳:部位的阴阳(内外、上下、前后)体内属阴,体表属阳;肢体外侧属阳,肢体内侧属阴;脐以上属阳,脐以下属阴;背后属阳,胸腹属阴。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脏腑的阴阳六腑属阳,五脏属阴;五脏分阴阳:心、肺属阳,肝、脾、肾属阴;每个脏腑又可分阴阳。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气血津液精的阴阳

无形之气属阳,有形之血、津、液、精属阴;津液分阴阳:津属阳,液属阴。经络的阴阳属五脏络六腑的经脉属阴经,属六腑络五脏的经脉属阳经。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人体组织结构的阴阳属性归类表属性人体部位组织结构阳表上背四肢外侧皮毛六腑气手足三阳经阴里下腹四肢内侧筋骨五脏血手足三阴经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协调关系的结果。体现在机体的防御功能方面

《素问·阴阳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素问·生气通天论》:“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体现在脏腑功能活动方面

《素问·生气通天论》:“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阴阳相对平衡的生理意义《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疾病的发生,是阴阳失去相对平衡的结果。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就是邪正斗争的过程,邪正相搏,导致了阴阳失调而发生疾病。阴阳失调的主要表现形式阴阳偏胜、阴阳偏衰和阴阳互损。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用阴阳对立制约关系来说明阴阳偏盛包括阴偏盛和阳偏盛。属于阴阳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

阳胜,是指阳邪侵犯人体,“邪并于阳”而使机体阳气亢盛所致的一类病证。临床表现:高热、面赤、脉数阳制约阴,阳气亢盛时,必然消耗和制约人体的阴气,致使津液减少,出现脏腑、组织、器官失于滋润而干燥的表现,即“阳胜则阴病”。临床表现:口干唇燥、舌红少津热证、阳证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阴胜则阳病,阴胜则寒阴胜,是指阴邪侵犯人体,“邪并于阴”而使机体阴气亢盛所致的一类病证。临床表现:面白形寒、脘腹冷痛、脉沉紧阴制约阳,阴气亢盛时,必然损耗和制约人体的阳气,导致阳气虚衰,即“阴胜则阳病”。临床表现:肢冷、蜷卧、脉微细欲绝寒证阴证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素问·通评虚实论》云:“邪气盛则实”。阴阳偏盛所形成的病证是实证,阳偏盛导致实热证,阴偏盛导致实寒证。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为阳偏盛,属阳证、实热证阴胜则阳病,阴胜则寒为阴偏盛,属阴证、实寒证。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用阴阳对立制约关系来说明阴阳偏衰包括阴虚和阳虚。属于阴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根据阴阳对立制约原理,阴或阳任何一方的不足,无力制约对方,必然导致另一方的相对偏盛。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阳虚则寒阳虚泛指人体阳气虚衰。阳虚不能制阴,则阴气相对偏盛而出现寒象,即“阳虚则寒”。临床表现:面色苍白、畏寒肢冷、脉微

虚寒证、阴证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阴虚则热阴虚泛指人体阴气虚衰。阴虚不能制阳,则阳气相对偏盛而出现热象,即“阴虚则热”。临床表现:潮热、五心烦热、口干舌燥、脉细数

虚热证、阳证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用阴阳互根互用关系来说明阴阳互损包括阳损及阴和阴损及阳。指阴阳偏衰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阴阳互损情况。阴阳互损的最终结果是阴阳两虚。

阴阳两虚,不是阴阳双方处于低水平的平衡状态,存在着偏于阳虚或偏于阴虚的不同。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阳损及阴阳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阳虚不能生阴,继而出现阴虚的现象。

阴损及阳阴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阴虚不能生阳,继而出现阳虚的现象。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阴阳亡失

亡阴:阴气大量脱失阴气亡失→阳气随亡→阴阳离决亡阳:阳气大量脱失阳气亡失→阴气随亡→阴阳离决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指导疾病的诊断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分析四诊资料概括疾病证候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分析四诊资料色泽分阴阳色泽鲜明,属阳;色泽晦暗,属阴声息分阴阳语声高亢宏亮,多言躁动,属阳语声低微无力,少言沉静,属阴呼吸声粗,属阳呼吸微弱,属阴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脉象分阴阳部位:寸为阳,尺为阴至数:数为阳,迟为阴形态:浮大洪滑为阳沉小细涩为阴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概括疾病证候八纲辨证表证、热证、实证属阳里证、寒证、虚证属阴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指导疾病的防治

《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指导养生“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确定治疗原则调整阴阳,是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归纳药物的性能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确定治疗原则主要表现在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阴阳互损的治疗原则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阴阳偏盛形成的是实证;阴阳偏盛,即阴或阳的过盛有余,为有余病证。总的治疗原则

“实则泻之”“损其有余”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阳偏盛(实热证)宜用寒凉药以制其阳,即“热者寒之”。阴偏盛(实寒证)宜用温热药以制其阴,即“寒者热之”。阳盛或阴盛,对另一方克制太过,出现阴虚或阳虚的症状,治疗要兼顾不足,于“实则泻之”之中,配以滋阴或助阳药。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阴阳偏衰形成的是虚证;阴阳偏衰,即阴或阳的虚损不足。总的治疗原则

“虚则补之”“补其不足”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阴偏虚(虚热证)宜用滋阴壮水之法,以抑制阳亢火盛,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阳病治阴”。阳偏虚(虚寒证)宜用扶阳益火之法,以消退阴盛,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病治阳”。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阴阳偏衰的治疗方法张景岳根据阴阳互根原理在《景岳全书·新方八阵》中提出:“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阴中求阳:补阳药中,加入少许补阴药以生阳。阳中求阴:补阴药中,加入少许补阳药以生阴。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阴阳互损的治疗原则阴阳互损导致阴阳两虚。总的治疗原则:阴阳双补阳损及阴,导致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治宜补阳为主,兼以补阴。阴损及阳,导致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治宜补阴为主,兼以补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