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讲编户齐民与治世济民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件高三历史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_第1页
第12讲编户齐民与治世济民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件高三历史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_第2页
第12讲编户齐民与治世济民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件高三历史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_第3页
第12讲编户齐民与治世济民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件高三历史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_第4页
第12讲编户齐民与治世济民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件高三历史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典古典课程标准

复习方略1.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2.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的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

户籍制度基层组织社会治理救济与优抚目的征发赋役征发赋役维护稳定自我管理相互监督保证生活维护统治秦分类登记乡里制度什伍制度汉编户齐民常平仓制度;鸠杖隋唐大索貌阅,越来越严乡-里-坊/村邻保制度常平仓、义仓;专门救济机构宋主客户制度保甲制宗族救助元诸色户计明黄册,越来越松里甲制十家牌法法律规定优抚老人;慈善组织兴起清里甲制→保甲制古典古典

户籍制度基层组织社会治理救济与优抚目的征发赋役征发赋役,维护稳定自我管理,相互监督保证生活,维护统治秦分类登记乡里制度什伍制度汉编户齐民常平仓制度;鸠杖隋唐大索貌阅,越来越严乡-里-坊/村邻保制度常平仓、义仓;专门救济机构宋主客户制度保甲制宗族救助元诸色户计明黄册,越来越松里甲制十家牌法法律规定优抚老人;慈善组织兴起清里甲制→保甲制特点等级性地域性世袭性国家干预增强,自治功能减弱基层治理与宗族管理紧密结合深受儒家伦理观念的影响历史久远,源远流长政府主导,民间配合专门机构、法律保障受儒家仁政思想影响古典一、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史料一:左侧为里耶秦简户籍簿释文:“东成户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东成,为里名。户人,指户主。士五,是身份称谓,指无爵或免爵者。女子,即女性。大、小,为课役身份的标志,登记于户籍,作为征发赋役的依据。夫、沙、泽若、伤,均为人名。)材料二: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后,更加强了户口调查登记制度,地方官员每年都要将载有人口数字的“计籍”送中央汇总。秦代的户口、土地的调查登记,是首先让本人或户主申报,申报之后,也还有官府审验等程序。秦代的户口调查登记已经包括了职业、居所、爵位、年龄(或身高)、财产等项内容。

——摘编自陈锋《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人口税演进》问题:(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户籍登记的内容。(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秦朝户籍制度的特点。(3)比较以上两则史料,说明其史料价值。内容:姓名、住址、身份、地位、性别、年龄。特点:内容全面细致,指导思想明确;地方官办理,中央审核;

涉及范围广,包括全国男女。史料价值:史料一是出土竹简,由当时官吏记载,为一手史料,史料价值高;史料二是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为二手史料,史料价值较高。特点:依据财产、职业、地域进行户籍划分;户籍种类繁多。原因:土地兼并严重,租佃关系发展;

经济发展,社会分工细化;

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治。一、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材料三:宋政府对户籍制度进行了改革,将客户与主户(有田地、家产并承担国家赋税的有产户)均列为国家的编户齐民,给予独立的户籍。宋代在主户和客户外还设置了特殊户籍。宋真宗年间将坊郭户作为正式户种,包括商贾、手工业者和城内其他的居民家庭,开创了封建城市人口管理的新方式。此外,户籍中还有兵籍。宋代规定:“凡天下兵籍,武官选授……悉归枢密院。”——摘编自姜婷婷《宋代户籍制度探析》问题:(1)根据材料三,指出宋代户籍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进行户籍制度改革的原因。一、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材料四:明初,战乱、灾荒和繁赋重役是促使明代流民问题日益严重的重要诱因。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朝统治者“诏天下府、州、县编赋役黄册”,推行户籍黄册制度。由各户真实详细填写人丁和田产状况,经里、县、府、布政司,自下而上层层造册,最后报送户部。因为册子以黄纸作为封面,所以被称为“黄册”。明朝统治者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户籍的管控,还在刑律中明确规定“若官吏里甲通同人户隐瞒作弊,及将原报在官田地,不行明白推行过割,一概影射减除余粮者,一体处死。隐瞒人户,家长处死,人口迁发化外。”凭借刑罚巨大的威慑力,户籍黄册制度得以有效地推行。

——节选自《明代户籍法律制度与社会流动》问题:(1)根据材料四,概括明朝户籍黄册制度形成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户籍黄册制度推行的影响。特点:自下而上,层层造册;制定法律以保证户籍制的推行。影响:有利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有利于政府征调赋役;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封建政权的巩固;

对人口流动的严格控制,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一、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特点:等级性、地域性、世袭性演变原因:(1)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2)统治者的改革。(3)农民的反抗斗争。(4)商品经济的发展。(5)土地兼并和租佃关系的演变。(6)财政危机。(7)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作用①便于政府赋役征派,保证财政收入稳定;②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封建政权的巩固;③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④对人口流动的严格控制,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二、中国古代的基层社会治理材料一:秦汉时期,乡、里管理体制由乡里自治体制、治安管理体制、行政管理体制构成。这三者相辅相成,有效地构筑了国家在乡、里统治的基础。乡里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十里一亭,十亭一乡,乡则以人口的增减而变更……乡里治安由亭长、游徼负责,其治安职责有三:一是追捕盗贼,维护治安;二是协助都试;三是调解诉讼。亭作为一个地方行政机构……这个时期,乡、里的社会职能更加完善,举凡国家的赋税、徭役、兵役及地方教化、狱讼、治安、乡里选举等,无不由其承担。

——摘编自《中国乡里制度》问题:(1)根据史料一,概括秦汉时期乡里制度的特点。

(2)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汉时期乡里制度的作用。特点:是最基层的行政管理制度;由乡里自治体制、治安管理体制、行政管理体制构成;随人口的增减而变更;承担国家的赋役及维护地方秩序等社会职能。作用:加强了对广大人民的控制;有利于封建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维护了地方统治秩序,加强了中央集权;对后世基层组织的建设起到借鉴作用。二、中国古代的基层社会治理材料二:唐宋之际,乡村自治组织进一步发展,中央政府愈来愈多地借助他们来稳固统治。唐宋推行的科举考试制造了一个拥有特权却居于乡间的士绅阶层。宋代以后……随着识字率的激增和文化的相对普及,中央的秩序、教化逐步延伸到基层。吕大钧首创“吕氏乡约”,后由王守仁发扬光大;朱熹等理学家则开始将宗族制度庶民化。迨至明后期,里甲制度崩坏,就由乡约、约、保甲承担了村落治安职能。清代的里甲、保甲、乡地、宗族、包税人则承担催征赋税的职能,基层自治功能被明清时期勃兴的宗族等各种社会组织分担。——摘编自蒋楠《历史视野下的中国乡村治理》等问题: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至明清时期乡村治理的特点,并分析成因。二、中国古代的基层社会治理特点:由官方主导向官绅结合发展;是官方机构的有益补充;中央权力逐步延伸到乡村;乡村自治组织逐步发展;乡规民约进一步发展;儒家伦理(理学)不断渗入乡村治理;基层治理与宗族管理紧密结合。原因:加强中央集权,稳固统治的需要;国家赋税制度的调整;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科举制的推行,促使士绅阶层兴起;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儒学思想和宗族观念的影响;行政管理面临人口增长的压力。三、中国古代的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问题:根据选必一教材第101-102页,梳理中国古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的具体举措有哪些?并概括其特点。举措:储粮赈灾、优抚弱势群体、宗族互助、兴办慈善机构特点:历史久远,源远流长;政府主导,民间配合;

设专门机构管理;制定法律保障;受儒家仁政思想影响三、中国古代的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材料一:汉代,统治者强调以孝道治理天下。《王杖诏书令》中规定:70岁以上的老人,朝廷赐给手杖。凭此杖,老人可享受600石俸禄的官吏待遇。——摘编自刘松林《古代的养老制度》材料二:明初朝廷令各地有司优抚高年平民,八十岁以上月给米五斗、酒三斗、肉五斤。——《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难以落实。古代的生产力还达不到能普遍予以救助的水平,而各级封建政府的阶级属性也决定了其不可能对剥削对象予以全力的救助。这种救济也没有形成普遍化和经常化的机制,往往表现为统治者个人恩赐性的“仁政”,时有时无,覆盖面和力度都很有限,并不可能真正解决无助群体和贫苦农民的温饱问题。问题:古代政府这些规定是否可以得到有效落实?说明理由。古典1.(2020•天津)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对乡村的其他事务并不过多干涉,乡村基本实行自治,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可以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是()A.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B.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认同C.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备D.乡村社会脱离政府的管控B解析:结合材料“乡村基本实行自治”“自律社会”等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社会基层治理主要依靠社会基层单位的宗法教化,B项正确;乡村的自治、自律体现的是中国古代基层社会的基本状态,而不能等同于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A项错误;自律、自治依靠的是乡约民俗,而不是法律条款,C项错误;官府对乡村事务干涉较少不能等同于乡村社会脱离官府的管控,D项错误。2.(2018·课标全国Ⅱ)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富商大贾操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