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件高二历史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件高二历史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件高二历史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件高二历史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件高二历史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程标准学科素养1.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2.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

1.把握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变革进程,概括出该制度变革的基本内容,培育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2.进一步探讨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提高对不同选官制度的比较、概括能力,以及辩证客观地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培育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3.结合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引导学生对政治制度的演进趋势作出正确的历史解释,并形成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培育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学习任务一:古代中国选官和管理制度内容梳理1.官员选拔制度。(1)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一)古代中国官员选拔制度注意:世官制≠世卿世禄制世官制即贵族世代为官的制度,就其所任而言,世官制并不等于世职,并不局限于某家族担任某一固定官职。世卿世禄制是爵位和禄田的世袭制度,父死子继,世代相袭。材料1:李悝相魏文侯时说:“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刘向《说苑》材料2:秦时商鞅变法明确规定:“宗族非有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史记·商君列传》客卿制(荐举)功劳制(军功爵制)(2)秦汉时期的选官制度。①秦统一后,官员选拔主要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制度,即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材料2:故腾为是而修法律令、田令及为闲私方而下之,令吏明布,令吏民皆明智之,毋巨於罪。——睡虎地秦简《语书》②汉代察举制。先考察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材料3:东汉后期,随着政治的腐败,察举不实的现象渐趋严重。……大族出身的官吏们为了维持本家族的利益,“朋党结私,背实趋华”。士人为了做官,也投靠依托权门。——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1: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后汉书·百官志注》(1)积极:注重品行才学,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2)局限:①容易任人唯亲,滋生腐败;②选官权被世家大族操纵;③后期难以选拔到真正的人才。(3)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材料:按九品之制,初因后汉建安中,天下兴兵,衣冠士族,多离于本土,欲征源流,遽难委悉。魏氏革命,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各以本处人任诸府公卿及台省部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区别所管人物,定为九品。——杜佑《通典》2、隋唐至清朝:科举制(1)背景: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他们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积极要求参政。为适应这一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隋唐统治者将科举制作为官员选拔的新制度。(2)特点:分科考试选拔人才。(3)内容:分为制举和常举。制举是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常举每年举行,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等几十种,其中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社会重视。考试合格,还需吏部选拔后方可正式任官。材料:随着门阀士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隋唐时期,……崛起的庶族地主阶级强烈要求加入政权,分享政治权力,唐代统治者也在治国方针上确立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的原则。从南北朝时代考试取士措施中发展起来的科举制便在这样的氛围中确立。——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材料:明经科主要考帖经,旨在检测应试者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进士科主要考经史和时务策,后改以诗赋为主,较能体现应试者的文才学识。当时的高官多出身于进士科,非进士出身者,即便位极人臣,也难享时人美誉。——王家范《大学中国史》(4)两宋:进一步发展完善①“取士不问家世”,严查荐举,严管官僚世家子弟的考试。②严格考试制度,“锁院”“糊名”“誊录”等,保障考试的公平性。③考试程序和内容有了明显的变革。南北分卷制度、殿试制度、以经义取代诗赋,注重真才实学。材料1:北宋“取士不问家世”原则的确立,堪称我国封建选士制度史上的一大变革。至此,魏晋隋唐“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的时代始告终结。——张邦炜《论北宋“取士不问家世”》材料2:锁院就是在贡举考官被任命之后,立即被送入贡院或其他考试场所,在与外界隔绝的状态下,拟题、引试、考校试卷、确定等第,放榜之后,才能解禁出院,以防止请托之弊。此制自太宗淳化三年创立之后,一直沿用。——张希清《中国科举制度通史·宋代卷上》(5)元朝。①部分保留了蒙古传统方式。②恢复科举制:1313年颁科举诏,宣布次年开考,恢复了科举制,但仍然时断时续。元朝科举录取人数不多,科举出身者在官员队伍中的人数比例也不高。材料1:元对汉族制度的模仿是不彻底的,比如说开科举,……元朝一直不断拖延,议而不行。……(忽必烈)觉得儒生没什么太大用处,所以一直没有搞科举。——党宝海《征服与磨合:元》材料3:从1206年铁木真建立大蒙古国开始,整个元代存在的年间,其中开科取士不过断断续续的47年,共16次,自延幼二年至元代灭亡,共取进士1135人,……科举入仕者只占元代官员比例的1/22。——庞飞《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与审美风尚的变迁》(2)明清时期。材料:“科举考试必须按照宋儒的传注,写作教条的、死板的八股文,以功名利禄来僵化人们的思想。注重的是背诵千篇一律的高头讲章,写作与国计民生毫无关系的八股文,那些举人、进士,大多并无真才实学。这种使人别无选择的愚民政策,是另一种形式的文化专制。”——樊树志:《国史十六讲》,第266页。(二)古代中国官员考核制度(1)秦汉官员的考核办法主要是上计制。每年岁末,各县、侯国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情况汇集到郡国,再由郡国汇总,制成计簿,上报中央,称为“上计”。御史参与审核计簿,防止造假。上计考核的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材料:汉武帝将京畿以外地区分为十三州部,设刺史,秩六百石。职责是定期巡视所部郡国,以六条监察地方郡守、尉、诸侯相等二千石官和强宗豪右,六条以外不问。六条包括:强宗豪右田宅逾越制度,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二千石不奉诏书,不遵守典制,以权谋私,侵渔百姓,聚敛为奸;二千石不恤疑案,教唆杀人……二千石包庇罪犯,勾结豪强,收受贿赂,损害国家法令。——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知识手册》(2)魏晋南北朝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战乱频仍,虽然曹魏、西晋、北朝制定了相应的考核法规,但大都流于形式。(3)隋唐官员考核归属尚书省吏部。隋朝九品以上官员每年要考核,地方官每年要派员向中央报告,或由皇帝遣使到州县巡行考察。(4)唐朝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考核官员,分为九等,依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升降。(5)宋朝也制定了严格的标准考核官员。

宋代考核称为“磨勘”,由审官院考核京官,考课院考核地方官。南宋在御史台设考课司,共掌考核,标准:“四善四最”。(6)明清材料:(明洪武十八年,朱元璋下诏)令称职者升,平常者复职,不称职者降,贪污者付法司罪之,阘茸(品格低下)者免为民。——《明史·选举制》(三)中国古代的官员监察制度1、秦汉建立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2、汉代的地方监察制度。材料:刺史级别不高,官秩(级别)不过六百石,约等于中下等县令。但他位卑权重,可代表中央,监察二千石的地方高官、豪强势力,甚至诸侯王。——樊树志《国史概要》4、隋唐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其长官为御史大夫。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委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监察系统。5、宋朝承唐制设御史台,地方划分路作为监察区。宋朝监察制度的重要变化是台谏合一,御史拥有了谏官的议事权,谏官拥有了御史的监察权。6、元朝:中央设有御史台,地方设有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元代肃政廉访司的前身是设置于至元五年的提刑按察司,至元二十八年(1291),元廷改提刑按察司为肃政廉访司,“每道仍设官八员,除二使留司以总制一道,余六人分临所部,如民事、钱谷、官吏奸弊,一切委之。俟岁终,省台遣官考其功效”。7、明清:监察机构主要有都察院和六科,合称“科道”。①明朝:都察院监察御史不仅负责纠察内外百官,还代皇帝巡按各省。六科给事中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稽查六部百司之事。②清朝:将六科并入都察院,停止了派御史巡按各省的做法,但都察院作为皇帝“耳目风纪之司”监察百官的职能没有改变。标志着监案制度的职能和权力的重心已完全放到了对臣下的监督、控制上来。【易错辨析】监察制度和谏议制度的区别(1)从对象上看:前者是君对臣、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后者是臣对君的监督。(2)从所处的地位上看:前者的机构、制度越来越完善,地位越来越重要;后者的作用越来越小,直至这一制度被取消。(3)出现这种区别的关键在于中国封建社会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其他机构和制度都是为加强皇权服务的。学习任务二:探究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特点探究点一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材料一太古至春秋,君所任者,与共开国之人及其子孙也。……大夫以上皆世族,不在选举也。——[清]俞正燮《癸巳类稿》材料二汉武帝即位后的第一年,就诏令中央和地方的主要行政长官向朝廷举荐道德学问优异又有议政能力的人。材料三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摘编自吕思勉《中国制度史》[问题1]指出上述三则材料所体现的选官制度的名称及各自选官的主要依据。【答案】名称: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主要依据:血缘、德才、考试成绩。[问题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制度推行的积极意义。【答案】积极意义: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限制了徇私舞弊,相对公平公正;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形成社会重学风气。朝代制度途径标准西周世官制世袭(世卿世禄)血缘春秋战国荐举功劳制举荐、通过战争获得军功才能、军功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向官员学习律令而为官明习法律两汉察举制先考察后推举,分常科和特科孝廉、茂才等魏晋九品中正制中正定品,吏部授官家世、道德、才能隋唐科举制分科考试,分为制举和常举才学两宋科举制“取士不问家世”才学元蒙古传统和科举制世袭、军功、科举比例小血缘、军功、才学明清科举制从学校参加科举,分三级考试才学小结: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学习任务三:知识总结与训练1.秦朝实行年终考课制度,县一级的主要考课内容是户口垦田、钱谷出入、盗贼多少、严课农桑等;郡一级的主要考课内容为是否有侵扰百姓、接受贿赂、杀赏聚敛无度等现象。该制度旨在 ()A.削弱地方权力 B.规范官吏行政C.优化官僚体系 D.强化封建等级【答案】B2.汉代察举制最初规定各郡国岁举二人。东汉和帝时改为以人口为标准,郡国人口满二十万则每年举孝廉一人,满四十万则每年举孝廉两人,以此推之;后又规定少数民族杂居的边郡地区,人口满十万则每年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则每两年举孝廉一人。上述做法 ()A.保证了选官的公平公正B.有利于缩小各地区经济文化差距C.促进了民族交融D.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政权稳定【答案】D3.曹魏时期,曹丕命陈群选拔“德充才盛”“有识鉴”之人担任中正,按照家世、道德和才能三条标准,选拔“俊秀之士”,一时间“儒雅并进”。由此可知 ()A.古代选官制度的标准不断变化B.古代选官制度有利于中央集权C.当时的选官制度为历朝所沿用D.当时的选官制度注重德才并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