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份】新教材2019-2020学年人教版地理必修第2册课时作业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3/13/06/wKhkGWb0VzuAT8MVAAH6YU7p25A169.jpg)
![【14份】新教材2019-2020学年人教版地理必修第2册课时作业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3/13/06/wKhkGWb0VzuAT8MVAAH6YU7p25A1692.jpg)
![【14份】新教材2019-2020学年人教版地理必修第2册课时作业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3/13/06/wKhkGWb0VzuAT8MVAAH6YU7p25A1693.jpg)
![【14份】新教材2019-2020学年人教版地理必修第2册课时作业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3/13/06/wKhkGWb0VzuAT8MVAAH6YU7p25A1694.jpg)
![【14份】新教材2019-2020学年人教版地理必修第2册课时作业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3/13/06/wKhkGWb0VzuAT8MVAAH6YU7p25A169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0年2月【14份】新教材2019-2020学年人教版地理必修第2册课时作业
:人教版地理必修第2册课时作业第1章第1节人口分布
:人教版地理必修第2册课时作业第1章第2节人口迁移
:人教版地理必修第2册课时作业第1章第3节人口容量
:人教版地理必修第2册课时作业第2章第1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人教版地理必修第2册课时作业第2章第2节城镇化
:人教版地理必修第2册课时作业第2章第3节地域文化与城乡量观
:人教版地理必修第2册课时作业第3章第1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人教版地理必修第2册课时作业第3章第2节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人教版地理必修第2册课时作业第3章第3节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人教版地理必修第2册课时作业第4章第1节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人教版地理必修第2册课时作业第4章第2节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人教版地理必修第2册课时作业第5章第1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人教版地理必修第2册课时作业第5章第2节走向人地协调一可持续发展
:人教版地理必修第2册课时作业第5章第3节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
刷习题巩固提升@检测学习效果,体验成功快乐
1.下图示意某国部分地区的地形(a)和人口密度(b)。读图分析导致L地人口稀少的主要
自然因素是()
A.地形B.纬度位置
C.洋流D.距海远近
详细分析:对比两幅图可以看出,L地地势较高,人口分布稀少,说明地形是影响L地
人口稀少的主要自然因素。
答案:A
2018年2月28日河南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和省统计局联合发布的统计显示,2017年年
末河南省总人口10852.85万人,常住人口9559.13万人,是名副其实的全国第一人口大省。
结合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完成2〜3题。
2.河南省面积并不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区,但却成为我国人口最多的省份,其主要的
原因是()
A.历史悠久,自然条件优越
B.工业、商业贸易繁荣
C.地处经济发达地区
D.矿产资源丰富,开发利用充分
3.影响图中甲地区人口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
A.地形B.气候
C.水资源D.矿产资源
详细分析:第2题,河南省地处中原地区,开发历史悠久,自然条件优越,人口稠密。
第3题,图中的甲地为我国的青藏高原,海拔高,其人口的分布主要受地形的影响。
答案:2.A3.A
下表反映的是各大洲的人口自然密度数值。分析表格,结合世界人口分布状况,完成4〜
5题。
大洲甲乙非洲北美洲丙丁
人口自然密度(人/平方千米)69822514243.4
4.甲、乙、丙、丁四洲中代表亚洲的是()
A.甲B.乙C.丙D.丁
5.丁大洲的人口自然密度最小,主要是因为()
A.干旱面积较大,人口稀少
B.开发历史较晚,人口稀少
C.经济落后,人口大量外迁
D.气候湿热,不利于人口居住
详细分析: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是亚洲,但人口密度最大的是欧洲;人口最少的大洲
是大洋洲,其人口密度也最小。结合表中数据可知甲为亚洲,乙为欧洲,丙为南美洲,丁为
大洋洲。大洋洲中澳大利亚大陆面积广大,但因干旱面积较大,多数地区不适宜人类居住,
因此人口稀少。
答案:4.A5.A
假设某地域内每个居民的重量都相等,则在该地域全部空间平面上力矩达到平衡的点就
是人口重心。每当人口分布状况发生变化,人口重心就会有相应的移动。从一个时期人口分
布重心的转移轨迹中,可以看出全地域人口分布变化的总趋势。下图为我国人口(汉族、少
数民族)重心迁移示意图。读图,回答6〜7题。
°----------------------O----------0
114°①33.5°
113°33.0°、①
112°32.5°__0
111°32.0°
110°31.5°
109°31.0°Od----------..--幺-①-…七
108°30.5°
107°30.0°
106°o.......<r29.5°
105°29.0°
1964198219902000(年)1964198219902000(年)
甲乙
6.下列关于我国民族人口重心迁移趋势的判断,合理的是()
A.①表示少数民族人口重心迁移,②表示汉族人口重心迁移
B.相对于少数民族,汉族人口重心向南迁移趋势明显
C.20世纪80年代少数民族人口重心向西迁移趋势明显
D.人口重心的迁移与经济重心的迁移没有必然联系
7.我国少数民族人口重心大致位于()
A.四川盆地B.青藏高原
C.江南丘陵D.东北平原
详细分析:①是汉族,②是少数民族,所以20世纪80年代后少数民族向东北方向移
动;东经106°〜107°,北纬31°附近,应在我国四川盆地。
答案:6.B7,A
8.阅读材料和图,完成下列各题。
为了揭示世界人口分布的状况,著名学者邦奇等创建了人类大陆图。在地图上取消陆地
和海洋,仅画出人类密集地区,面积较大的人类密集区称人类大陆。世界上共有四个人类大
陆:东亚和东南亚、南亚、欧洲、北美东部。下图为世界人类大陆的一部分。
(1)写出图中人类大陆的名称:A,B。
(2)分析图中B、C两个人类大陆形成的共同原因。
(3)目前,A区域有大量人口迁入的原因是什么?
(4)D处被A、B、C三个人类大陆包围;但其只形成一个孤岛而没有形成人类大陆,试
分析其原因。
详细分析:第(1)题,结合世界海陆分布轮廓可知A为欧洲,B为南亚,C为东亚和东
南亚。第(2)题,B、C两个人类大陆地处中低纬度,自然条件较为优越,农业发达,人类在
此聚居历史悠久。第(3)题,A区地处欧洲,经济发达,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多;而欧洲人口自
然增长率低,人口老龄化严重;因此,劳动力短缺,需大量人口迁入。第(4)题,D地处亚欧
大陆中部,距海远,降水少,沙漠广布,自然条件恶劣,只有在水源条件较好的地区人口稠
密。
答案:⑴欧洲南亚
(2)地处中低纬度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优越,人类在此聚居历史悠久。
(3)欧洲经济发达,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劳动力缺乏,就业机会多,生活条件优越,吸
引国际移民。
(4)D地处亚欧大陆中部,距海远,降水少,沙漠广布,环境承载力低,只能在有高山冰
川融水的地方发展绿洲农业,形成了一个人口稠密的孤岛。
刷习题巩固提升@检测学习效果,体验成功快乐
下图示意美国、俄罗斯、阿联酋、英国四个国家接纳外国移民状况。据此完成1〜3题。
口移民人口占
世界总移民
人口比重
□移民人口占
本国人口比重
1.目前影响国际移民规模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B.交通
C.矿产D.气候
2.乙国最可能是()
A.俄罗斯B.美国
C.英国D.阿联酋
3.从民俗宗教考虑,丁国适宜接纳()
A.法国移民B.印度移民
C.埃及移民D.巴西移民
详细分析:第1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特点为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
国家,影响移民规模的主要因素是经济,A正确。第2题,目前,影响人口迂移的主要因素
是经济,从图中看乙国移民人口占世界移民人口比重最高,为经济最发达的美国,B正确。
第3题,丁国移民人口占本国人口比重最大,为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与埃及同属于阿拉伯国
家,两国语言、宗教、风俗较一致,适宜接纳埃及移民,C正确。
答案:l.A2.B3.C
2017年2月3日,360大数据中心发布了春节“空城指数”。其中东莞有近七成(69.26%)
的人返乡离开,当选春节期间最“空”的城市。在春节十大空城排行中,广东有四个城市进
入前五。据此完成4〜5题。
4.春节期间影响东莞等城市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是()
A.自然生态环境因素B.经济因素
C.政治因素D.社会文化因素
5.东莞、深圳等城市吸引外地人口迁入的主要因素,影响最弱的是()
A.丰富的就业机会B.水平较高的薪资
C.优美的自然环境D.便利的公共设施
详细分析:第4题,深圳是人口迁入率较高的地区,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外出打工
的人返乡过年,从而导致人口迁移,产生空城,因此影响因素属于社会文化因素,故答案选
D项。第5题,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因素、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
生态环境变化、个人动机和需求等。深圳、东莞等地区经济发达,具有丰富的就业机会、收
入高、而且基础设施完善,能够享受便利的公共设施,从而导致人口大量迁入。人口迁入受
优美的自然环境影响较小,故答案选C项。
答案:4.D5,C
2018年3月,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几乎同时推出了以落户优惠为主导的人才政策,其
意图显然在于吸引各类优秀人才,目前在这些城市之间正进行着一场空前的“抢人大战”。
下图为“抢人大战引发的人口迁移示意图”。据此完成6〜7题。
中小城市一线城市
/生活成本低\7发达的经济条件\
物质回报实惠优质的公共服务
\安稳的生活/\广阔的发展空间;
\发展空间小/\超高的房价/
6.下列选项中,属于中小城市人口迁入一线城市推力的是()
A.生活成本低B.发展空间小
C.安稳的生活D.物质回报实惠
7.“抢人大战”引发的人口迁移,对迁入地造成的影响是()
A.缓解人地矛盾B.合理利用剩余劳动力
C.保护生态环境D.促进经济发展
详细分析:第6题,中小城市中生活成本低、物质回报实惠、安稳的生活属于人口迂入
一线城市的阻力,发展空间小属于推力;一线城市广阔的发展空间属于拉力,吸引了中小城
市人口迁入一线城市。据此分析选B。第7题,“抢人大战”引发大量人口迁移,北上广深
等一线城市“抢人”的主体应属于技术人才,这些人才的迁入会促进迁入地的科技实力增
强,经济发展速度加快,D正确。“抢人大战”引发的人口迁移,对迁入地而言,劳动力增
多,会导致工作压力加大,难以合理利用剩余劳动力,加剧迁入地的人地矛盾,但人口的迁
出会缓解迁出地的人地矛盾。由于人口的大量迁入可能会破坏生态环境。据此分析选D。
答案:6.B7.D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我国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有关专家在第14届世界生产力大会上表示,
我国正面临着全球最大的、最迅速的人口迁移运动。我国广大农村人口缺乏充分的公共服务
与保障;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在未来20年将外出务工、经商,农民的有序流动和合法权
益的保护亟待加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流失,使农村老龄化程度超过城市,引发老人
照料和子女教育等社会问题,2000万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堪忧。
材料二我国人口的文化、教育、科技素质亟待提高,难以适应激烈的综合国力的竞争,
特别是女性儿童的辍学问题已经成为国民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解决出生人口素质问题已迫
在眉睫,每年我国有80万〜120万缺陷人口出生,全国累计的残障人口已超过6000万,相
当于法国的人口。
(1)关于我国未来20年的人口迁移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由国家组织的人口流动数量大量增加
B.人口流动主要是自发性的
C.流动数量有逐年减少的趋势
D.人口流动方向错综复杂,没有明显的主流方向
(2)由于大量农村人口中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失,农村出现了“留守家
庭”“”等现象;我国针对人口素质问题提出的基本政策是、
,其中重点应提高农村人口群体素质。
(3)归纳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及人口迁移可能引发的人口问题。
详细分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我国人口流动规模在增大,数量在增加,主要是以农
民工流动为主,主要是自发性的,流动有明显的方向性,即由农村向城市流动。第(2)题,根
据农村人口增长特点可知,人口政策应坚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第(3)题,材
料所反映的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因素。人口迁移影响不同地区人口结构,如性别
结构、民族结构、职业构成等。
答案:(I)B
(2)留守儿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女性
(3)人口迁移是为了寻求更好的经济待遇,改善个人及家庭生活。人口迁移可能会出现农
村人口老龄化、人口性别比例失调、人口素质降低等问题。
刷习题巩固提升检测学习效果,体验成功快乐
1.针对人口的合理容量的要求,发达国家应()
①超出本国范围索取资源,发展生产
②建立公平的秩序,使人人有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权利
③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
④加快人口的增长,保持发展中国家的增长速度
A.①②B.②③
C.③④D.@@
详细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处于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
完成工业化较早,已经对全球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针对人口合理容量的要求,发达国家
应建立公平的秩序,使人人有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权利;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
答案:B
读“木桶效应图”,据此回答2〜3题。
2.根据“木桶效应”原理,如果各块木板代表不同的资源种类,那么图中决定环境人
口容量的资源是()
A.森林资源B.矿产资源
C.土地资源D.水资源
3.下列能增加人口合理容量的有效措施有()
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②提高人们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③加大对外开放力度④
实行计划生育
A.①②B.
C.②④D.③④
详细分析:第2题,根据上面的信息可知:环境人口容量的多少是由最稀缺资源所决定
的,由题中图可以看出最短木板是森林资源。A正确。第3题,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大对
外开放力度,可增加人口合理容量,①③正确。提高人们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会降低人
口合理容量。实行计划生育对人口合理容量没有影响。B正确。
答案:2.A3.B
中国新闻网报道,如果我国生育率保持在20世纪70年代初的水平,现有总人口将超过
17亿,我国人均土地、水、森林、能源等资源都要比现在的人均拥有量降低20%以上。据
此完成4〜5题。
4.目前我国的总人口并未达到17亿的主要原因是()
A.计划生育政策B.资源不足
C.环境质量差D.经济落后
5.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是()
A.开放程度B.资源状况
C.消费水平D.科技水平
详细分析:第4题,由材料可知,如果我国生育率保持在20世纪70年代初的水平,现
有总人口将超过17亿,但是由于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使得目前总人口并未达到17亿,
故选A。第5题,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包括资源状况、地区开放程度、消费水平及科技
水平等,其中资源状况为首要因素,故选B。
答案:4.A5.B
A.甲处B.乙处
C.丙处D.丁处
7.乙点之后曲线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最可能的原因是()
A.灾害频发B.科技进步
C.劳动力增加D.消费水平改变
详细分析:第6题,人口合理容量是指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且能够促进社会、经
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人口规模。由图可知环境曲线与人口曲线相交于丁处,是环境能够承
载的最大人口数即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应当小于环境人口容量,丙处环境曲线与人
口曲线的垂直方向差距最大即资源丰富,环境适宜,人口数量合理,故答案C正确。第7题,
乙点之后环境曲线的斜率增大即灾害减少,故A错误;此阶段由人口曲线看出人口增长缓
慢,劳动力增长不明显,不可能因为劳动力增加使资源快速增多,故C错误;消费水平与人
口容量呈负相关,D错误;而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获取资源的种类和数量会大大增加,故
答案B正确。
答案:6.C7.B
8.读我国两地区的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可能人口密度估算的部分数据表,完成下列各
题。
最大可能人口密
地区年生物量(万吨)可承载人口(万)
度(人/平方千米)
长江中下游地区8860022000395
青海、西藏她区1000010004
(1)比较表中两地区土地生产潜力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2)提高青海、西藏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可采取哪些合理措施?
详细分析:第(1)题,从表中年生物量和可承载人口可知,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土地生产潜
力大于青海、西藏地区,原因可以从地形、土壤、热量、水分等方面分析。第(2)题,提高青
海、西藏地区环境人口容量可采取的措施可以从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角度考虑。
答案:(1)长江中下游地区土地生产潜力大;青海、西藏地区土地生产潜力小。原因:长
江中下游地区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水热条件好;青海、西藏地区地势高,气温低,热量不
足,土壤贫瘠。
(2)发展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大教育投资力度,提高劳动力素质;发展交通,提高
对外开放程度;因地制宜,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充分开发太阳能、地热等能源,满足生产生
活需要。
刷习题巩固提升③-------------------------------------------------------检测学习效果,体验成功快乐
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据此完成1〜2题。
1.城市土地利用的一般模式是,自中心城区到远郊区依次为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工
业用地和农业用地。影响这种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
①土地价格②发展历史③交通条件④生活习惯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2.目前,一般城市选择在远郊建造公租房、经济适用房,影响这一决策的主导因素是
()
A.土地价格B.地租支付能力
C.交通条件D.土地利用效率
详细分析:第1题,影响城市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是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和交通便捷程
度。第2题,公租房、经济适用房的区位选择,其主导因素在于土地价格低廉,所以一般选
择在远郊建造。
答案:LB2.A
下图为某城市地租等值线与功能区结构分布图,等值线数值由中心向四周减小。据此完
成3〜4题。
3.图中代表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的字母依次是()
A.A、B、CB.B、C、A
C.A、C、BD.C、A、B
4.M处地租等值线明显向外凸出,最可能的原因是()
A.交通干线经过B.人口稠密
C.距离市中心近D.地形平缓
详细分析:第3题,根据地租等值线数值由中心向四周减小判断A位于市中心,地租
最高且面积最大,为商业区,B位于郊区,地租最低且面积最大,为工业区,同理判断C为
住宅区,故C选项正确。第4题,M处地租等值线明显向外凸出说明地价比两侧高,距离
市中心较远的地区,交通便利处,地价较高,故A选项正确。
答案:3.C4,A
下图示意我国西南地区某城市功能区规划。读图,完成5〜6题。
图例
N河流
O丘陵山地
一公路
,甲
UHI川乙
勿丙
文物古迹用地
三文教科研用地
口预府用地
5.甲、乙、丙表示的城市功能区分别是()
A.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
B.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
C.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
D.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
6.影响未来城市形态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①矿产②气候③地形④交通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详细分析:第5题,图中甲位于市中心,占地面积小,为商业区;乙位于河流下游,位
于城郊,是工业区;丙占地面积最大,为住宅区,C正确。第6题,从图中看该地以丘陵、
山地为主,城区主要沿河分布,可知影响未来城市形态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和交通,B正
确;图中没有矿产资源信息;同一地区气候差异较小,对城市形态变化影响较小。
答案:5.C6.B
下图为某城市主要功能分区示意图,且功能区分布合理。读图,回答下题。
▲铁矿
S钢铁厂
「公路
个铁路
个河流
7.图示城市功能区中,最可能为住宅区的是()
A.aB.b
C.cD.d
详细分析:根据城市功能分区的规律,a、b、c、d应分别是:工业区、卫生防护带、商
业区和住宅区。
答案:D
8.城市是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影响最深刻的地方,优越的地理环境更有利于城市的发
展。读“我国某城市规划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例
春中心商务区
时文化教才中心
额重工业区
EHH3轻工业区
皿住宅区
铁路
=公路
左J河流
、200,等诲线/m
QQ森林公园
(1)根据图示信息,比较A、B、C三地地租高低,并说明地租最高处的判断依据。
(2)请在A、B、C、D四地中,选择高级住宅区的最佳建造位置,并简析理由。
(3)下表为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搜集的该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水量的百分比变化
情况。分析该城市水量百分比变化的原因。
年份(年)降水量(%)蒸发量(%)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1960100401248
2012100274132
详细分析:第(1)题,A地位于市中心,交通通达度好,人流、物流最多,地租最高。地
租由高到低A>B>C。第(2)题,D地靠近文化区,人口素质较高。地势较高,临近森林,环
境优美。根据风频图,D处在上风地带,空气质量好。处在河流上流,水质较好。交通比较
便利。所以高级住宅区的最佳建造位置是D处。A处人流量大,杂乱。B处靠近铁路,噪音
太大。C处距城市太远,且位于下风向,河流下游,环境质量差。第(3)题,根据表格比较,
随着城市的发展建设,建筑物增加,越来越多的地表硬化,导致地表水和雨水下渗减少,地
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量增大。城市建设破坏地表植被,植被减少,蓄水量减少,导致蒸发
量减少。
答案:(1)A>B>C。判断依据:A地位于市中心,交通通达度好,地租最高。
(2)D地。理由:①靠近文化区;②地势较高;③邻近森林公园,处在城市盛行风的上风
地带,环境优美:④处在河流上游,水质较好;⑤交通比较便利。
(3)城市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地表被硬化、被建筑物覆盖;地表径流量增大,地表水和雨
水下渗减少(使地下径流减少);植被减少,蓄水量减少,导致蒸发量减少。
刷习题巩固提升©------------------------------------------------------检流学习效果,体验成功快乐
下图中四条折线示意中国、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及其变化趋势。
据此完成1〜2题。
100
城
市
75
人
口
比50
重
%(25
)
°1950197520002025
年份
1.图中代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折线是()
A.甲B.乙
C.丙D.T
2.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带来的主要影响有()
①促进区域经济发展②二、三产业产值比重上升③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改善④城市
中心区人口不断减少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③④
详细分析:第1题,根据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较低,目前城市化速
度快,判断丁代表中国城市化进程,故D选项正确。第2题,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可
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二、三产业产值比重上升,城市中心区人口不断增加,城市环境
趋于恶化,故A选项正确。
答案:1.D2.A
下图示意我国某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三个阶段。读图,回答3〜4题。
inm
a河流一公路一铁路(D)商业用地。生活用地。生产用地
3.图中直接表现出来的城市化的主要标志是()
A.城市人口数量增大
B.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C.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变大
D.城市交通网日益完善
4.从H阶段到HI阶段,该城市生产企业大部分由城区迁移到郊区,原因有()
①城区用地紧张,地价上涨②城区交通拥堵③城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④郊区基础
设施日益完善
A.①②B.①@③
C.①②④D.③④
详细分析:第3题,图中通过卫星城数量的增多,城市用地面积的扩大来体现城市化进
程。B正确。第4题,生产企业大量迁移到郊区,主要是保护城市环境和降低生产成本。城
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为了保护城市环境,企业需要搬迁;城区用地紧张,地价上涨,而郊
区地价低,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城区交通拥堵,郊区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促进生产企业向
郊区迁移。D正确。
答案:3.B4.D
下图为北京城市空间扩张的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1951年1991年2000年
图例如城区一-城区规划范围
5.图中反映出北京地区城市化的标志为()
A.城市人口数量增加B.城市用地面积增加
C.城市人口比重增加D.城市道路密度增加
6.北京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是()
A.城市绿化面积缩小B.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C.文物古迹普遍受到破坏D.城市交通拥堵严重
详细分析:第5题,由题中图可以看出,图中反映出北京地区城市化的标志为城市用地
面积在急剧扩大,B正确。第6题,城市化过程中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城市环境质量下降、
交通拥堵、住房困难、失业率上升、社会治安混乱等。北京城市化出现的主要问题是城市车
辆日益增多,导致城市交通拥堵严重,D正确。
答案:5.B6.D
7.下图为我国某地城市化规划图。为避免城市规模的盲目扩大,按照规划,该城市2050
年城市化水平计划控制在()
详细分析:城市人口=中心城区人口+郊区人口,城市化水平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
重衡量。结合图中信息可知,该城市2050年乡村人口比重为20%左右,所以城市化水平在
80%左右。
答案:D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图1和图2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
材料二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城市的迅速发展会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并
对自然环境各要素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工业废渣中的有害物质会对土地质量产生不良影
响。
⑴材料一中A〜E反映的是过程。该过程最重要的标志是
o图[中的变化过程与图2中的曲线对应,符
合____________________国家城市人口变化特点。
(2)图1中E〜F反映了现象。
(3)指出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快容易出现的问题:、
(4)材料二中大城市的发展对自然环境其他要素的不良影响还表现在:
①对生物:;
②对气温:;
③对降水:;
④对地下水:o
详细分析:第(1)(2)题,图中A〜E反映了城市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因此可判断为城市
化过程;图中A〜F城市人口的比重到了一定阶段后又下降,与图2中的①曲线相对应,说
明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与发达国家相对应。第(3)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快会产生一系列社
会环境问题。第(4)题,大城市的发展能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气温升高、酸雨增多、地下水
污染等问题。
答案:(1)城市化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上升①发达
(2)逆城市化
(3)环境恶化交通拥挤住房紧张
(4)城市建筑面积扩大减少了生物多样性城市废热多,出现“热岛”现象烟尘排放
数量多,城市多雨雾天气(或城市多酸雨)减少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或造成对地下水过量
开采和污染)
刷习题巩固提升检测学习效果,体验成功快乐
安徽省南部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热,地形以山地为主,对外交通不便,耕地
稀少,当地传统的菜肴、民居、戏曲、农业生产等明显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据此回答I〜
2题。
1.安徽省南部传统特色菜的选料较多采用()
①海鲜②牛羊肉③山货④腌腊制品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2.下列叙述与安徽省南部地域文化特征相符的是()
A.敬奉妈祖,盛行妈祖文化
B.农业以种植茶、竹等为特色
C.评剧、秦腔为传统地方戏曲
D.泥草房和吊脚楼是传统民居
详细分析:第1题,安徽省南部以山地丘陵为主,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当地没
有紧靠海洋,所以海鲜产品较少。当地山货较多,另外根据气候特点可知腌腊制品较多。第
2题,闽台地区敬奉妈祖,盛行妈祖文化。评剧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秦腔流行于我国西北
地区。吊脚楼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
答案:l.D2.B
城市富有特色,就会拥有点石成金的赘誉,提升城市的品位和影响力,增强凝聚力和向
心力,创造出城市良好的商务环境和经济秩序,使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种资源加速良性循
环,从而对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产生强大的推动力。据此回答3〜4题。
3.下列关于世界上著名历史文化名城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纽约是在维护和保存古迹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②巴黎的城市建筑一直秉承着法兰
西文化的传统③罗马代表了现代文明的崛起④曼谷体现着印支文化与南洋风情的结合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4.中华民族雍容恢弘、宽博兼容的文化特色熔铸出风格多样的城市典范,下列描述正
确的是()
A.西安的古朴B.桂林的灵秀
C.苏杭的神秘D.拉萨的奇逸
详细分析:第3题,罗马是在维护和保存古迹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纽约代表了现代文
明的崛起。第4题,西安的风格是古朴,苏杭的风格是灵秀,桂林的风格是奇逸,拉萨的风
格是神秘。
答案:3.C4.A
5.下列不属于城乡特色景观的是()
详细分析:城乡特色景观是不同的自然背景及长期以来人类活动留下的景观;深圳拓荒
牛反映深圳从小渔村到大城市的沧桑巨变,所以是城乡特色景观;A、B是历史建筑,也是
城乡特色景观;而武汉归元寺500罗汉像只是文物。
答案:5.D
下图为我国各地的传统民居景观。读图,回答6〜7题。
①云南傣家竹楼②山东威海海草房
③广东开平碉楼④福建客家土楼
6.有关图中建筑特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A.①一光照充足,利于采光通风
B.②一雨热同期,防潮耐腐排水
C.③一人口密集,便于生活居住
D.④一长幼有序,体现传统文化
7.上述民居建筑风格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的开放性特点的是()
A.①B.②
C.③D.@
详细分析:第6题,①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房顶有坡度,易于排水,这里热
量光照充足,不用考虑采光的问题,A错。②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夏季潮湿多
雨,屋顶为尖顶,有利于防潮排水,B对。③位于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从图
上可以看到是多层建筑,当时主要用于防匪、防涝及居住,不只是为了便于生活居住,C错。
④是客家人在不断迁徙过程中创造的,主要为了抵御外敌和防范当地人欺生,也体现了一种
和谐的文化,D错。第7题,从图片上看,开平碉楼造型别致,明显是中西合璧的民居,碉
楼顶部及四角的圆顶风格,是拜占庭式建筑风格,其他还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风格。
其他都是中国式的建筑风格,故C对。
答案:6.B7.C
8.客家人原是居住在中原的汉人,后几经战乱,辗转南迁,在闽粤交界一带定居。他
们利用当地的土、卵石、木材等建造了奇特的土楼。外型呈圆形,高达5〜6层,墙体很厚,
内部房间同样大小,不分男女老幼,聚集而居。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材料表明等因素也可以影响村落的形态特征。
(2)土楼的建筑材料主要受因素影响,建筑方式又与有关。
(3)试分析说明该种建筑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形成的?具有什么突出的功能?体现了客
家人的什么特点?
详细分析:本题以客家人的特色建筑——土楼为考查的切入点,考查影响特色建筑的因
素和保护措施。材料中土楼的出现及形态受当时战乱不断的时代背景影响较大。而土楼的建
筑材料受自然环境的制约,建筑方式与建筑技术水平有关。
答案:(1)风俗习惯或文化背景
(2)自然环境建筑技术水平
(3)客家人由于数代人不断外迁,形成家族内部极强的凝聚力,也只有家庭内部紧密团结
才能在新的居住地生存。圆形土楼的防卫性极强,主要起安全、防卫的作用。其居住方式
体现了家庭内部的平等和团结。
刷习题巩固提升©检测学习效果,体验成功快乐
下图示意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读图,完成1〜2题。
I.下列各区农业与地形因素关系最密切的是()
①横断山区的立体农业②海南岛种植天然橡胶③江南丘陵种植茶树④吐鲁番种
植葡萄⑤上海郊区发展园艺业⑥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
A.①③B.③④
C.①⑥D.②⑤
2.关于该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未表示出的因素有水源、科技等
B.政策的导向是农业市场地域范围扩展的主要因素
C.促使农业向区域专业化方向发展的原因是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D.一般情况下,图中各区位因素是不变的
详细分析:第1题,①⑥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地形,②④是气候,③是土壤,⑤是市场。
第2题,交通运输的发展是农业市场地域范围扩展的主要因素,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还
应包括水源、技术等,而农业区域专业化的发展是多种经济技术发展的结果。
答案:1.C2.A
近年来,多肉植物凭借其种类繁多、色彩丰富、形态奇特、憨厚可爱的特点,受到我国
消费者的青睐,销量节节攀升,进口量加大。据此回答3〜4题。
3.影响多肉植物规模化生产的主要因素是()
A.技术B.气温
C.市场D.土壤
4.我国洛阳街头摊贩售卖多肉植物,主要得益于()
A.科技的发展,洛阳水热条件的改良
B.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和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C.政府的支持与引导
D.市场需求的扩大
详细分析:第3题,材料表明,多肉植物因其自身特点受到众多消费者青睐,销量攀升,
可知影响其规模化生产的主要原因是市场需求量大。故C正确。第4题,根据材料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信用卡外出借款合同范例
- 2025年度生态环保产业招投标服务合同
- 2025年度农业机械化服务承包农民土地合作协议
- 2025年度宠物寄养服务合同协议书
- 2025年度房地产加盟合同范本及开发运营规范
- 2025年金属制包装用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工程投标申请书
- 2025年度电商供应链金融合作合同范本
- 困难申请补助申请书
- 2025年度工程机械设备买卖与知识产权保护合同
- GB/T 44570-2024塑料制品聚碳酸酯板材
- 金蛇纳瑞2025年公司年会通知模板
- 《记念刘和珍君》课件
- 中小型无人驾驶航空器垂直起降场技术要求
- 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直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10人高频难、易错点500题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禁止送礼的协议书
- 2024从洞见到生意:阿里健康特色人群消费趋势报告-阿里健康x一财商学院
- 《2023-2024中国区块链发展年度报告》
- 人教版2024年新教材七年级上册英语starter unit 1 -unit7重点短语句型清单
- 排水管网更新改造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
- LY/T 3370-2024草原术语及分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