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农村金融概述第一章农村金融概述/第一章农村金融概述第一章农村金融概述农村金融即农村货币资金的融通,也就是如何运用信用手段筹集、分配和管理农村货币资金的活动,它是农村资金运动、信用活动和货币流通三者的统一。本章从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国外农村金融等三方面展开,从而对农村金融的基本情况形成系统、全面的认识。第一节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一、农村金融的概念农村金融是农村范畴金融活动的总称,具体包括农村货币资金的融通、农村信用关系、农村金融机构、农村金融市场、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等。农村金融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农村金融是指农业信贷,即以农业为服务对象、以金融机构存贷款为主要手段所提供的筹融资服务活动。早期的农村金融主要是指农业信贷。广义的农村金融是服务于农村的各种金融活动的总称,业务上不仅包括信贷,还包括保险、证券、租赁、信托等;在行业上不仅包括农业,也包括农村的非农产业。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是指广义的农村金融,农村金融机构快速发展,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不断创新,农村融资方式和融资渠道不断拓展,竞争机制也被逐步引入农村金融市场。二、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关系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同时也是金融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农村金融属于农村经济范畴,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金融发展如何,取决于农村经济状况。农村金融发展的快慢,可以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也可以影响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产业、行业等结构,最终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农村金融亦属于金融范畴,是整个金融体系中的构成单元。金融是经济的核心,是经济发展的助动器,也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农村金融当然也不例外。农村金融包含一系列内涵丰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与整体金融保持一致。农村金融系统运动既是金融系统运动的一部分,又是农村经济系统的一部分;既具有金融的一般特征,又具有与农村经济需求相一致的独特形态。(一)农村金融的地位农村金融是农村金融活动、农村金融机构和农村资金需求者的有机结合。农村金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居中介地位,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网络中的枢纽组织,农村金融在农村经济结构中起到导向作用。1、农村金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居中介地位农村金融机构和组织通过各类金融服务,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货币资金的再分配,充当农村经济运行中的信用和支付中介,通过重新分配社会闲置货币资金从而实现对生产资料的再分配,同时,影响农村各类经济主体的消费行为,实现消费资料的再分配。农村金融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中介,加速了农村经济发展。2、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网络中的枢纽组织农村各行各业各个经济主体,在农村内部以及城乡之间,形成巨大的经济网络。农村经济主体之间的资金往来都需要通过金融机制完成,社会闲置资金通过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进入农村金融领域,再通过贷款等金融活动流向资金需求者。农村金融在农村经济网络中的枢纽地位,既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也有利于政府对农村经济的宏观调控。(二)农村金融的职能作用农村金融的作用是与它的职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职能发挥的效果就是它的作用。农村金融的职能是通过信用手段筹集、调节、分配货币资金,从而调节货币流通和实现货币资金的再分配。因而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融通农村资金,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除了自筹资金外,更多的需要借助金融机构实现资金的筹集和分配。随着农村金融机构的不断完善、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不断创新,农村资金需求者获取资金的渠道多样化,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2、调节农村货币资金,稳定农村经济发展农村金融机构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农村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同时又可以利用各种金融活动和金融手段对农村经济主体产生影响。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性金融手段调控农村金融市场,适时调控农村货币供应的数量、结构和利率,从而调节农村经济发展的规模、结构和速度,稳定农村经济发展。3、管理农村货币资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村金融机构和组织具有专业的资金管理能力,能够合理有效地管理农村区域的资金流,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金融机构可以实现资金的跨区域、跨行业的流动,保证资金短缺地区的资金流入和资金富余地区的资金流出。金融机构和市场的介入,也可以实现资金在不同时点的调节,能够保证农村货币资金的充分有效使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三、农村金融理论流派农村金融理论是以现代金融基本理论为框架,结合农业的特点及国情而衍生的金融理论体系。受现代金融发展理论的影响在发展中国家的农村金融领域,有三种不同的理论流派,即农业补贴论、农村金融市场理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论。农业信贷补贴论理论认为,农村居民没有储蓄能力,农村面临的是资金不足问题。由于农业的产业特性(收入的不确定性、投资的长期性、低收益性等),商业银行出于利润动机不可能为农村提供所需资金。因此,政府需要从外部注入低息的政策性资金,并建立非营利性的专门金融机构进行资金分配。20世纪80年代,农村金融市场论逐渐取代了农业信贷补贴论。该理论认为,农村金融资金的缺乏,并不是因为农民没有储蓄能力,而是由于农村金融体系中不合理的金融安排(如政府管制、利率控制等),抑制了其发展。指出要发挥金融市场作用,减少政府干预,实现利率市场化,实现农村储蓄和资金供求的平衡;取消专项特定目标贷款制度,适当发展非正规金融市场等。20世纪90年代又出现了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该理论认为,市场机制并不是万能的,对于稳定金融市场来说,合理的政府干预也是必要的。对于农村金融市场来说,因为存在不完全信息,放款一方(金融机构)对于借款人的情况不能充分掌握,如果完全依靠市场机制可能无法培育出农村社会所需要的金融机构。为此,有必要采用诸如政府适当介入金融市场以及借款人的组织化等非市场措施。第二节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发展一、计划经济制度下的农村金融改革在计划经济制度下,与中央高度集权的经济管理体制相适应,我国的农村金融发展经历了以下两个阶段:1、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为主体的农村金融兴起时期(1949年-1957年)。这一阶段主要的改革措施包括:第一,在农村广泛试办农村信用合作社。到1957年底,全国80%的乡都设立了农村信用合作社,共有农村信用合作社88368个。而在1949年底,全国仅有800多家农村信用合作社。尽管这一时期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规模小,管理也不够完善,但其合作性质还是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总体上发展比较健康。第二,1951年成立农业合作银行,其负责办理农业、林业、水利等方面的投资拨款业务,并领导农村信用合作社。但1952年农业合作银行就被撤销,由中国人民银行农村金融管理局负责领导和管理农村金融上作。第三,1955年正式成立中国农业银行,其主要任务是指导农村信用合作社、广泛动员农村资金、合理使用国家农业贷款、辅助农业生产发展、促进对小农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但由于县以下的基层农业银行与人民银行之间职责划分不清,1957年国务院又决定撤销中国农业银行,并入中国人民银行管理。这一阶段的银行撤并带有很强的随意性,比较注重政治因素,而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对金融组织的要求则经常被忽略。2、农村金融发展停滞的时期(1958年-1978年)。这一阶段主要的改革措施包括:第一,1958年农村信用合作社被下放给人民公社管理,1959年进一步下放给生产大队管理,在“极左”路线的影响下,合作制被严重扭曲。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财务管理和业务经营主要受生产大队领导,盈亏由生产大队核算,丧失了独立自主经营的地位。第二,1962年恢复了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独立地位,业务上受中国人民银行领导,并在1963年重建了中国农业银行,统一管理支农资金及农业贷款,并统一领导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工作。第三,1965年中国农业银行第三次被撤销,1966年农村信用合作社再次下放给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管理。由于正常的信用关系被破坏,资金被大量挪用,存款也迅速减少。这一时期农村金融制度模式的典型特点是:①农村金融市场上的金融工具种类单一,仅有存款和贷款两种金融上具。除了银行信贷市场以外,严格意义上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根本不存在。②利率管制严格,利率不能根据农村经济金融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调整。③农村金融机构组织制度一元化。从组织制度看,表面上是国家银行(时而是人民银行,时而是农业银行)与农村信用合作社同时共存的二元格局,但是在高度集权经济体制的环境中,农村信用社已经由创办时的合作金融性质蜕变为国家金融性质,成为地地道道的国家银行的附属物。所以组织制度实际上是一元特征。二、改革开放以后的农村金融改革1978年开始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经历了四个阶段复杂的政策演变,但始终保持着自上而下、政府主导、强制性、渐进式的改革路径,农村经济主体信贷需求难的核心问题始终无法得到根本上的解决。十七届三中全会重新部署农村改革发展大计,明确提出“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着眼于为农村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把制度建设作为推及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抓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建设已经破题。改革之路布满荆棘、充斥着争议。农村金融能否通过机制改革实现商业性的可持续,国有商业银行撤出农村金融市场后留下的真空谁来填补,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如何承载国家的惠农财政政策,走向市场化的农村信用社能否回归合作本质,顽强生存的民间金融何时能够浮出水面,一系列棘手的问题始终困扰着农村金融改革的进展。2006年底,银监会出台政策,首次放宽农村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开放农村金融市场,此举被誉为新一轮以增量为突破口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正式破冰的标志。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一)1978年—1993年:重建农村金融体系1978年,中国的改革之路自下而上从农民分田到户开始;与其同步的农村金融改革选择了自上而下的道路,从恢复中国农业银行起步。1978年之前,中国没有单独为农村真正服务的金融组织,下放给人民公社管理的农村信用社等金融部门,只作为储蓄动员的机器存在。随着包产到户的实施,2亿多农户从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的体制下逐步解放出来,重新成为农村经济主体,农村金融的交易对象一下子由原来的2.6万个人民公社突然变成了2亿多个农户,原有的城乡合一、动员储蓄的金融机制无法适应这种变化,重新构建单独的农村金融机构成为必须。于是,以恢复农业银行为标志的第一次中国农村金融改革轰轰烈烈地拉开帷幕。1979年2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恢复农业银行的通知》,祖籍广东开平、届时64岁的经济专家方皋出任总行行长。脱离了人民公社时期政社合一体制的农村信用社找到了新的婆家,成为农业银行的基层机构,走上了“官办”的道路,这与改革的初衷并不一致。1984年8月,国务院转批《中国农业银行关于改革信用社管理体制的报告》,提出把农村信用社真正办成群众性的合作金融组织,恢复“三性”,即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经营上的灵活性。事与愿违。实行经营责任制后,农信社的实力得到明显增强,存贷业务占当时农村金融市场的六成以上。但由于其“官办二银行”的行政色彩日趋浓厚,恢复“三性”成为一纸空文。1984年农信社的存贷比例为0.41,到了1996年下降为0.22,农信社从农村“抽血”的局面已经初步形成。正规金融提供的金融服务远远不能满足农村融资的需求,非正规的民间借贷找到了生存的空间。当时的中央政府对其采取支持的态度。1981年5月,国务院转批《中国农业银行关于村借贷问题的报告》,肯定了民间借贷的作用。1984年,河北康宝县芦家营乡正式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合作基金会。由此开始,农村合作基金会呈星火燎原之势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其操作上的违规和监管上的缺失,为上世纪90年代末的农村金融风波埋下了隐患。总之,这一阶段的主要改革措施是恢复和成立新的金融机构,一是在1979年恢复中国农业银行,并改变了传统的运作目标,明确提出大力支持农村商品经济,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二是随着人民公社体制的瓦解,农村信用合作社也重新恢复了名义上的合作金融组织地位,农村信用合作社虽不是农业银行的基层机构,但它接受中国农业银行的管理;三是放开了对民间信用的管制,允许民间自由借贷,允许成立民间合作金融组织,同时允许成立的还有一些农业企业的财务公司,企业集资异常活跃;四是允许多种融资方式并存,包括存款、贷款、债券、股票、基金、票据贴现、信托、租赁等多种信用手段。(二)农村金融体系框架的构筑阶段(1994年-1996年)这一阶段的改革进一步明确了改革的目标和思路,提出了要建立和完善以合作金融为基础,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系。更具体地说,这一农村金融体系包括以工商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商业性金融机构(中国农业银行),主要为农户服务的合作金融机构(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支持整个农业开发和农业技术进步、保证国家农副产品收购以及体现并实施其它国家政策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这一框架设计通常称为“三驾马车”。1994年成立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试图通过该银行的建立将政策性金融业务从中国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业务中剥离出来;同时,加快了中国农业银行商业化的步伐,包括全面推行经营目标责任制,对信贷资金进行规模经营,集中管理贷款的审批权限,等等;另外,继续强调农村信用社商业化改革。根据1993年《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计划在1994年基本完成县联社的组建工作,1995年大量组建农村信用合作银行。不过,实际进度大大落后于这一阶段所设计的目标。另外一个重要的政策变化就是规定农村信用合作社不再受中国农业银行管理,农村信用社的业务管理改由县联社负责,对农村信用社的金融监督管理职责由中国人民银行直接承担。在中国农村金融第二轮改革中,“三驾马车”的政策设计意图曾给改革的实践者和农民带来无限美好的期望。1994年4月,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成立,承担从农业银行剥离出来的政策性金融业务,由此被赋予了政策性农村金融的使命。中国农业银行则开始向国有商业银行转型。这一轮改革的核心是要把农村信用社从越走越远的“官办”路上拉回来,重新赋予“民办合作金融”的性质。1996年8月,《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要求,农信社与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由中国人民银行监管,逐步改为“由农民入股、有社会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服务的合作性金融组织”。至此,农村金融“三驾马车”的基本框架已经构建。按照改革的设计意图,中国农业银行发放商业性贷款,农业发展银行发放政策性贷款,农村信用社则按照合作制原则发放小额农户贷款,形成商业金融、政策金融、合作金融三位一体、分工合作、符合农村融资需求的金融体系。但是,实际运行的结果却与政策意愿大相径庭,我们没有看到“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的昌盛,反而陷入了农村资金供求矛盾日益恶化的窘境。“三驾马车”偏离农村。上世纪90年代后期,国有商业银行在逐利动机下纷纷逃离农村,中国农业银行也开始“洗脚上田”,逐渐撤并基层分支机构,悄悄地退出农村信贷市场。邮政储蓄是唯一遍及中国县乡的金融机构,他们为农民提供存款、汇兑等基本金融服务,但长期以来“只存不贷”,被称作从农村吸虹资金回流城市的主渠道。于是,农村信用社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甚至被赋予支农的政策性职能,农村金融业呈现出“一农支三农”的难堪局面。(三)农村信用社主体地位的形成及其农村金融改革的逐步深化阶段(1997—2004)在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和1997年开始的通货紧缩后,在强调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同时,对金融风险的控制也开始受到重视,客观上强化了农村信用合作社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垄断。在这一阶段的改革中,一是开始在国有专业银行中推行贷款责任制;二是收缩国有专业银行战线,1997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确定了“各国有商业银行收缩县(及以下)机构,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基本策略,包括中国农业银行在内的国有商业银行开始日渐收缩县及县以下机构;三是打击各种非正规金融活动,对民间金融行为进行压抑,1999年在全国范围内撤消农村信用合作基金会,并对其进行清算;四是将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确定到对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改革上,且进入2003年以来这一政策趋势日益明显且力度不断加大,主要包括放宽对农村信用合作社贷款利率浮动范围的限制,加大国家财政投入以解决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不良资产问题,推动并深化信用合作社改革试点工作等等。正规农村金融“三驾马车”的改革设计走到了尽头,农村信用社成为唯一还坚守农村信贷市场的正规金融机构,自然而然第三轮改革的重点落在了农信社身上。2003年11月底,国务院批准了8省(市)(浙江、山东、江西、贵州、古林、重庆、陕西和江苏)农村信用社改革实施方案,这标志着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2004年8月国务院又批准了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占、辽宁、黑龙江、上海、安徽、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21个省(区、市)作为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试点地区。这轮农信社的改革,国家希望重点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以法人为单位,改革信用社产权制度,明晰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二是改革信用社管理体制,将信用社的管理交由地方政府负责,成立农村信用社省(市)级联社。2003年3月,中国银监会成立,农信社的监管职能转入银监会。农信社的新一轮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逐步形成了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县级农信社统一法人、县乡两级法人等多种产权制度。2004年,全国农村信用社在整体亏损10年后,首次实现盈利。2005年,时任广东省金融办主任的罗继东,领命组建广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罗继东认为,农村金融改革不能退回到合作制,只能走股份制的道路;并提出“一行两制”的模式,即省内发达地区合并组建省级农村银行,欠发达地区保留农信社的独立法人地位。这个改革思路尚未完全得到落实。(四)农村金融改革持续加快深化阶段(2005年至今)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课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而发展农村经济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农村金融作为农村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资本要素配置制度,其作用越来越明显,农村金融改革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国家频繁出台农村金融的重大政策。2007年1月19日至20日第三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决定从多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农村的金融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第一,加快建立健全适应“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第二,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其他金融组织的作用;第三,推进农村金融组织创新,适度调整和放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准入政策,降低准入门槛,鼓励和支持发展适合农村需求特点的多种所有制金融组织,积极培育多种形式的小额信贷组织;第四,加强和改进监管,防范风险隐患;第五,大力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积极发展农业保险;第六,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政策支持。第三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指明了农村金融改革的方向,为我国农村金融改革搭建了一个整体框架,国家将在信贷、建立农村保险市场、大宗农产品期货市场三个方向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在坚持农业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农村金融支柱和骨干作用的同时,大力培育以县级法人为单位的农信社联社。与此同时,大力发展乡镇银行、专业贷款组织、信用合作组织,构建多层次的金融服务机构。2008年4月,中国第一个官方性质的格莱珉模式小额信贷项目试点在海南省琼中县悄然上路。这个专门为农村贫困妇女提供小额贷款的项目,完全移植了孟加拉国乡村银行的成功理念。乡村银行的创办者、被誉为“穷人的银行家”的尤努斯教授凭此获得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这个消息大大促动了中国高层,开放农村金融市场的改革新政由此酝酿。2006年12月,银监会发布《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的若干意见》,首次允许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到农村地区新设银行,并提出要在农村增设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三类金融机构。开放农村金融市场的政策意图十分明显,被金融业界称作第四轮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破冰之举。2007年3月1日,中国第一批四家农村新型金融机构挂牌成立,他们是吉林省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精彩大全
- 医疗合作项目合同管理准则
- 高层住宅外墙清洗项目招投标
- 网络营销企业薪酬管理
- 居民区通风设备安装合同
- 天津市养老社区物业医疗服务规范
- 纺织服装弱电施工合同
-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卷(解析版)
- 罗定职业技术学院《田径AⅡ》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酒店工程塔吊施工协议
- 复盘全球种业巨头成长路径看种业未来
- 吊装作业施工方案(模板)
- 钢中夹杂物控制原理
- 代扣服务协议
- DG∕TJ 08-2255-2018 节段预制拼装预应力混凝土桥梁设计标准
- 办公室租赁合同(英文)_范本范文
- 开姆洛克指南
- 2国家电网公司营配贯通营销数据采录工具业务模型说明书
- 中心试验室标准化管理办法
- 管桩水平承载力计算
- 煤矿运输专业危险源识别、风险评价表(一)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