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隋唐时期三维坐标·阶段特征阶段特征: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继续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三维坐标·阶段特征阶段特征: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继续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走向成熟;由政权并立到走向大一统,民族融合;中央集权加强。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农耕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瓷器出口;商品经济繁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繁荣;重农抑商政策松动。文化政策宽松,出现了三教合流的趋势;科技领先世界,文化繁荣,形成中华文化圈。政治:经济:文化:经济文化政治知识定位·关键词隋的统一及制度创新;三省六部制;科举制;门阀士族的衰落;地方行政区划道州县三级制;唐中期节度使,“藩镇割据”曲辕犁;筒车;草市贸易发展,唐晚期夜市;柜坊和飞钱的问世;城市中坊市分开及时间限制;政府对市场交易的直接管理;商业都市:长安洛阳扬州益州“扬一益二”;京杭大运河;广州市舶使;制瓷南青北白,邢窑越窑,唐三彩等;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唐中期南方私营纺织业兴起三教合一,韩愈“道统论”;雕版印刷;唐末火药应用于军事;《千金方》;诗歌黄金时代;现存最早山水画展子虔《游春图》、阎立本、吴道子;书法艺术颜筋柳骨,张旭怀素等隋唐问题探究·角度探究主题一隋唐的大一统及制度创设提示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南到余杭,连接五大水系,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但其带来沉重的徭役造成社会矛盾激化。角度1.客观认识隋朝开凿大运河问题探究·角度探究主题一隋唐的大一统及制度创设1.科举制①隋朝建立后,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②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2.三省六部制①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三省制最早出现于魏晋南北朝,而不是隋唐。(2)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角度2.隋朝的制度创新角度延伸问题探究·角度探究主题一隋唐的大一统及制度创设角度2.唐代官僚体制的运转与创新【典例1】(2020·山东省等级考试,3)下表为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它反映了唐代()A.翰林学士逐渐控制了决策权B.文官地位日益提高C.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D.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三省六部制的特点(1)相权三分:互相制衡,又分工合作,提高行政效率。(2)职权分明(3)加强皇权(4)节制君权时期概况高祖、太宗时期设立文学馆、弘文馆等学士,备君主顾问高宗、武后时期学士开始参与决策事务玄宗时期开元初,设翰林待诏,后改为翰林学士,建立学士院,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D问题探究·角度探究主题一隋唐的大一统及制度创设角度2.唐代科举制的发展【典例2】(2019·江苏高考·3)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D拓展认识:选官制度的演变及认识标准、方式、趋势等(略)制度实质:保证和巩固统治者统治的重要举措,其核心是为统治者选拔维护统治的人才。主要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阶级关系的变动,需要不断调整以适应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要。要点提纲史实阐释积极影响社会整合功能打破了历史上世袭的传统模式,促进社会阶层转化,加速了社会流动,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推动儒学发展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繁衍巩固国家统一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对“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推动世界文明早在唐朝时其选才的方法就被东亚文化圈国家所采用,并成为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被西方国家所吸收,并改造成近现代文官考试制度消极影响重才轻品在选拔人才方面,过于侧重才学标准,忽视了品德的考查,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官本位思想直接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至今还有消极影响禁锢思想强化儒学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抑制了新知识新学科的渗透和发展;压抑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客观评价科举制的影响[拓展提升]一轮反刍问题探究·角度拓展认识:唐代真实的选官制度[学术前沿]在大业元年初立进士科时,并不是就突然加大了考试的重要性,做到一切以考试成绩决定去取。常科取士中考试与推荐所占比例的轻重消长是一渐进过程。——刘海峰《科举制的起源与进士科的起始》(1)选官方式多样。唐代举荐制度与宰相累出世家现象水乳交融,难分因果。(2)门荫取仕仍是主流。622~661年,通过科举进士及第的共290人,其中贞观年间年平均录取9人。(3)重视身份审查。修《氏族志》,不是293姓的人,难以参加乡贡,更难以被录取及第。(4)选拔仍重门第。“榜出,势门子弟交相酬酢,寒门俊造,十弃六七”的现象。【典例3】《唐书》记录了唐朝时科举考试成功的830人的身份:士族身份71%,平民身份15.9%,其他身份13.1%。由此可知,唐朝科举制()A.仅为选拔士族设立 B.平民身份不能为官C.考试成功难度极小 D.政府官员来源扩大D[练]唐代士族、寒族登科对比表科目
年代出身618至649650至683684至709710至732733至755756至779780至805806至826827至846847至873874至906合计进士
士族31434322337457213112870589
寒族25211971115211849132上表反映出()A.科举考试选拔程序不公B.世家大族仍有巨大优势C.社会阶层分化日益严重D.科举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拓展认识:唐代真实的选官制度B问题探究·角度探究主题二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提示:唐朝政权实行开明民族政策,建立完善的边疆治理体系,与周边少数民族或有效管辖或和睦相处,为祖国边疆开发作出积极贡献,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以继续发展。信息解读:①东突厥故地设单于都护府②灭西突厥设安西和北庭都护府③东北玄宗册封靺鞨首领。还设黑水都督府④和亲吐蕃,“合同一家”问题探究·角度探究主题二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拓展唐朝开放开明的民族政策。“朕于戎、狄所以能取古人所不能取,臣古人所不能臣,皆顺众人之所欲故也”……“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资治通鉴·唐纪十四》(1)处理方式:①设机构:一是直接派官吏管理;二是任命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为长官管理当地人民。②册封(因俗而治):册封是唐朝皇帝给少数民族首领加上某种名称或封号,目的在于加强对其民族的联系和管理。③和亲: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和亲,促进了汉藏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强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④会盟:唐蕃会盟,旨在约束双方行动,维护和好局面。(2)影响:唐朝民族关系的发展,大大加强了各族之间的联系和经济文化的交流(民族交融),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稳定与)开发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增强民族认同和凝聚力)。问题探究·角度探究主题三隋唐的更替及衰亡材料《资治通鉴》记载了隋炀帝为夸耀国家富强,举行盛大表演大会史料帝以诸蕃酋长毕集洛阳……于端门街盛陈百戏……终月而罢,所费巨万。自是岁以为常。……整饰店肆,檐宇如一,盛设帷帐,珍货充积,人物华盛,卖菜者亦藉以龙须席。胡客或过酒食店,悉令邀延就坐,醉饱而散,不取其直,绐(dài)(欺骗义)之曰:“中国丰饶,酒食例不取直!”胡客皆惊叹。其黠者颇觉之,见以缯(zēng)帛缠树,曰:“中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如以此物与之缠树何为?”市人惭不能答。思考:如何理解隋炀帝的盛大表演?与隋朝灭亡有何联系?提示:为显示国威,大搞面子工程,摆阔气。不爱惜民力,导致社会矛盾加剧。大兴土木,穷奢极欲,大运河三征高丽。问题探究·角度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与唐的灭亡材料大盗(安史之乱)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往往自择将吏……天子顾力不能制,则忍耻含垢,因而抚之,谓之姑息之政。由是号令自出,以相侵击……天子熟视不知所为,反为和解之,……,遂以亡灭!——《新唐书·兵志》思考:根据史料说明唐朝藩镇割据局面出现的原因有哪些。对唐朝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提示原因:藩镇势力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逐渐壮大;唐政府对藩镇势力采取了安抚、姑息、纵容的政策。影响:藩镇拥兵自重,形成割据,严重削弱唐朝中央集权和统治力量,最终导致了唐朝的灭亡。历史解释——唐的衰落(1)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导致安史之乱。(2)安史之乱后唐朝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政、朋党之争的混乱局面。(3)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终于引发了唐末农民战争。在农民战争打击下,唐朝名存实亡。探究主题三隋唐的更替及衰亡问题探究·角度探究主题三隋唐的更替及衰亡家国情怀——隋虽强盛但短命而亡,唐朝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辉煌盛世,在安史之乱和农民起义的打击下最终也走向衰亡:强盛政权存在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民心,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历史的发展不断印证这样的铁律。问题探究·角度史料实证两税法实行的背景及基本内容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户口本)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安史之乱),所在赋敛,迫趣(cù)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没有户口的流民),其土著百无四五。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资治通鉴》卷226探究主题四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提示:唐玄宗末年,户籍不实,租庸调制难以实施;安史之乱后,赋役缺乏统一管理,随意增科,名目繁多;赋役不均、赋役沉重,导致流民大量增加。内容:量出制入;税收公平;简化税制。认识:唐初后期征税的主要标准由人丁转为财产,反映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是我国赋税制度的重大改革和进步。问题探究·角度
政治:相权(剥夺---分散---消除);科举制完善,士族地主衰落,阶级阶层流动……经济:①生产技术(农具)②城市功能③经济政策(赋税;商品经济,重农抑商政策作用);赋税制度④货币(重量化---年号化,货币符号)思想文化:三教并行到儒学复兴(中唐时期韩愈李翱开理学先河);名家涌现,诗书画……史学争鸣唐代(中期)中国古代社会由前期向后期发生转折的关键时期【例】(2020·山东模考,1)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颁布诏令:“货物兼通,将以利用。……自今以后,所有庄宅以(及)马交易,并先用绢布绫罗丝绵等,其余市价至—千以上,亦令钱物兼用。违者科罪。”该诏令在当时()A.打破了原有交易规范B.抑制了土地兼并活动C.妨碍了商品经济发展D.顺应了经济发展趋势C问题探究·角度角度1
读“玄奘西行图”和“鉴真东渡图”——佛教东传的文化影响探究主题五魏晋至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信息解读:伴随佛教东传而来的异域文化及隋唐文化东传新罗、日本,都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图示事件体现了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对外开放双向交流的特点。探究:以佛教传入为例,说明唐朝中外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提示:佛教传入中国与儒学发生冲突,结果佛教逐渐本土化,儒学吸收佛教精神而有了新的发展。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长屋王(唐)问题探究·角度探究主题五魏晋至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隋唐时期,佛教出现了不同宗派,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中国化。到宋明时期,佛教由盛转衰,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外来佛教融合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摘编自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典例】(2019·新课标Ⅲ卷·2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银川2024年07版小学4年级上册英语第3单元测验卷
- 福州2024年10版小学英语第4单元测验卷
- 股骨颈骨折护理常规
- 2023年葡萄汁提取物化妆品投资申请报告
- 2024年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REMFC)发电装置项目资金申请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模拟深海环境金属材料腐蚀-磨损耦合损伤评价方法
- 2021-2022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中考试好题汇编:氧气(原卷版+解析)
- 美丽天津景点导游词(16篇)
- 诫子书读后感15篇
- 24.6 实数与向量相乘(第2课时)同步练习
- 2024年全国初中数学竞赛试题及答案
- 安防监控系统技术标投标书范本-图文
- 仓库卫生和清洁要求
- 《咖啡培训课程》课件
- 《吸入性气体中毒》课件
- 肿瘤健康预防知识讲座
- 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 小学生航海知识讲座
- 心电监护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 甲鱼宣传方案策划
- 慢病管理及远程医疗的应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