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讲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秦汉_第1页
专题讲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秦汉_第2页
专题讲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秦汉_第3页
专题讲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秦汉_第4页
专题讲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秦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秦汉二轮通史复习·时空定位·阶段特征文化焚书坑儒思想时空坐标政治经济前221年西汉东汉秦朝前207前202年25年9年220年魏建立造纸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黄老之学重农抑商盐铁官营丝绸之路田庄经济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推恩令/内外朝制/刺史制/察举制豪强兴起汉赋/《史记》阶段特征: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与巩固时期,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秦汉时空定位·阶段特征阶段特征: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与巩固时期,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秦朝“大一统”的实现,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到西汉时得以巩固以农业为主导的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秦朝统一度量衡、货币,两汉的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经济发展;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沟通了中西方的贸易往来。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政策加强了思想控制;西汉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科技文化迅速发展,尤其是造纸术的发明;文学、艺术各放异彩;佛教的传入与传播。政治:经济:思想:秦汉经济文化政治大一统:六王毕,四海一。巩固统一:征百越,统一岭南;击匈奴,筑长城。开创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朝议制度,秦律细密严苛等。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土地私有制(自耕农和地主土地所有制)进一步确立;统一货币(半两钱)、度量衡、车轨;修驰道,开灵渠。思想:焚书坑儒;重用法家思想;文字:“书同文字”,小篆官方文字;后期隶书;秦印雍容大度精致不苟知识定位·关键词秦经济文化政治汉承秦制。中外朝制。郡国并行制;推恩令;刺史制。察举制。东汉尚书台取代三公;外戚宦官专权;豪强地主;州郡县三级制民族关系:河西四郡、西域都护府、东南西南少数民族有效治理汉初“休养生息”;耦犁法,二牛抬杠,犁壁、耧车等精耕细作。修白渠等,坎儿井,治理黄河。杜诗水排;“素纱襌衣”,成熟青瓷,煤燃料冶铁。重农抑商,盐铁官营;长安九“市”。丝绸之路。土地兼并,田庄经济。汉初黄老之学,无为而治;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春秋决狱”。东汉蔡伦;汉赋、乐府诗;史学、天文、数学、医学、农学成就。知识定位·关键词两汉问题探究·角度探究主题一秦汉大一统的建立与巩固思考:秦在平定六国基础上,对周边地区实施有效政治控制的意义?提示:不仅扩大了统一帝国规模,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思考:相比于秦朝疆域开拓,西汉疆域有怎样显著变化,意义如何?提示:在加强西南和东南沿海管理的同时开拓西北疆域,促进对西域的管理和开发。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与加强。角度1秦汉的统一与边疆开拓问题探究·角度史论拓展汉武帝积极巩固、开拓边疆①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打败匈奴,夺取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地区。②在河西走廊设敦煌等四郡。(汉宣帝时匈奴势力被逐出西域,设“西域都护府”,“汉之号令班西域矣”。)③加强了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角度1秦汉的统一与边疆开拓问题探究·角度史论拓展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角度2汉武帝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问题探究·角度秦创新性制度基础清单1.皇帝制度:由来、特点及影响。2.三公九卿制:职能、影响。3.郡县制:全面实施背景、主要职能及意义。汉制度创新基础清单1.中朝(内朝)制:特点、影响。2.推恩令:含义、目的、影响。3.刺史制:特点、演变。4.察举、征辟制:内涵、影响;5.(东汉后期)九品中正制:推行朝代、影响6.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目的、影响何谓周秦之变?“周秦之变”指的是秦朝与西周相比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结构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转型。这次社会变迁牵涉广泛,不仅涉及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剧变,而且还包括国家政策、社会结构乃至意识形态方面的转型。传统认为,这次社会转型实际上一直到汉武帝时期才算完成。探究主题二秦汉制度创新(“周秦之变“与“汉承秦制”)问题探究·角度探究主题二秦汉制度创新(“周秦之变“与“汉承秦制”)【典例1】(2019全国Ⅱ卷,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D)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史论要点(“家国情怀”)认识秦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意义(1)“百代皆行秦政事”,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了此后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国家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2)秦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度量衡,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3)中央集权体制下,发挥了能“集中力量办大事”优势。秦修筑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和灵渠等古代工程,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统一。角度1

“周秦之变”——第二次社会转型问题探究·角度探究主题二秦汉制度创新(“周秦之变“与“汉承秦制”)[学术前沿]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封邦建国,下同)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随着世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王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刘建军编著《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1)权力由分散到集中:由商周天子权力尚未高度集中到秦朝专制独裁的“皇帝制”(2)地方权力由独立到集权:由独立性较强的分封诸侯国到集权于中央的郡县。(3)政治制度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由商周时期的世袭贵族到秦朝皇帝任免官员,从而形成官僚政治。(4)权力执掌由贵族到官僚:国家权力由商周时期的世袭贵族把持到秦朝由皇帝任命角度1

“周秦之变”——第二次社会转型问题探究·角度秦创新性制度基础清单1.皇帝制度:由来、特点及影响。2.三公九卿制:职能、影响。3.郡县制:全面实施背景、主要职能及意义。汉制度创新基础清单1.中朝(内朝)制:特点、影响。2.推恩令:含义、目的、影响。3.刺史制:特点、演变。4.察举、征辟制:内涵、影响;5.(东汉后期)九品中正制:推行朝代、影响6.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目的、影响何谓汉承秦制?两汉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史称“汉承秦制”。汉朝在废除苛法的前提下进行革新,在监察、选官、税收等方面有所发展,使得两汉社会的制度比秦朝更加完备。两汉政治经济制度特点:汉承秦制,又有所损益。体现在政治制度上最大的不同是——分封同姓王和异姓王。探究主题二秦汉制度创新(“周秦之变“与“汉承秦制”)问题探究·角度探究主题二秦汉制度创新(“周秦之变“与“汉承秦制”)【典例2】(2016·全国Ⅲ卷,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汉承秦制的表现①承袭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创立“中外朝”制度,限制相权。②承袭秦朝的监察制,后发展为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的监督。③承袭秦朝的郡县制,采用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后通过“推恩令”,削弱和限制王国的活动。④承袭秦朝的田租、户赋徭役、兵役,创新发展为西汉的编户制度,加强对百姓的管理。⑤以察举制为主要选用官吏的途径。B角度2

“汉承秦制”与汉代的国家治理问题探究·角度探究主题二秦汉制度创新(“周秦之变“与“汉承秦制”)【典例3】(2019·全国Ⅰ卷,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建立大一统的主要措施:①削弱诸侯势力:颁布“推恩令”。②打击地方豪侠:一方面采取强制迁徙的措施,同时起用“酷吏”镇压豪强、游侠。③刺史监察地方:将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称为州。每州设刺史一人,监察若干郡国。④加强中央军力:汉武帝先设置中垒、屯骑等八校尉,皆为常备兵。后增设期门军、羽林军,从而建立一支人数可观的中央常备部队。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思想统一等。C角度2

“汉承秦制”与汉代的国家治理问题探究·角度探究主题二秦汉制度创新(“周秦之变“与“汉承秦制”)【典例4】汉初,东方各地特别是楚、齐、赵等地的文化传统仍有很大势力,东西方各地文化习俗的差异和冲突明显。为此汉朝在东部分封诸侯王,从俗而治;在西部沿用郡县制。这表明郡国并行制()A.带有浓厚的家天下意识B.易留下地方割据的隐患C.有利于边患问题的解决D.有利于新生政权的巩固(1)从必要性看:①汉初,高帝刚刚平定天下,兄弟少,儿子们年幼。②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③承袭了西楚郡国并行制。④楚汉战争之际,因适应战争形势,刘邦被迫分封韩信、英布、彭越等为王。(2)从作用看:①王国之封有利于调动各地的积极性,贯彻“无为而治”和“休养生息”。②有利于各国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充分开发各地的资源。③王国实力的增强,成为汉室最为重要的枝辅力量,为拱卫皇室起着无可替代的支柱作用。D易错易误汉初郡国并行制实施的合理性问题探究·角度秦汉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为核心特征的制度的创设,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1)政治上,形成比较完备的中央官制,围绕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地方上围绕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后世封建政权一般都是在此基础上有所损益,发展完善。(2)民族关系上,不断优化和强化边疆经略与治理,加强与少数民族的交流和融合,促进少数民族和边疆的发展,巩固和扩大疆土等。(3)经济上,重农抑商、统一铸币权、盐铁官营、控制山川林泽,巩固发展封建经济。(4)文化上,从文字统一到汉武帝文化思想统一等。史论小结对秦汉制度创设的认识探究主题二秦汉制度创新(“周秦之变“与“汉承秦制”)问题探究·角度探究主题三秦汉时期的经济秦汉经济基础清单1.土地制度:形式、影响、发展。2.重农抑商:原因、内涵、影响。3.盐铁官营:内涵、目的、影响。4.丝绸之路:条件、路线、意义。原因:东汉豪强地主势力进一步扩展,这为地主田庄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作用:田庄既有作为割据势力的政治支柱和经济基础的一面,也有适合生产力发展,促进社会经济进步的一面。概念:田庄是汉代社会地主阶级经营地产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它以大土地所有制为基础,以劳役地租或实物地租为剥削形态,有着严密的生产管理体系,是能够自给自足进行生产、生活的经济实体。作用理解关键词东汉在豪强地主支持下建立;土地兼并;规模大面积广;依附农民;腐败和灾荒战乱;局部地区的生产发展;商人、地主、官僚一体身份;东汉经济发展的关键等角度1汉代田庄经济问题探究·角度探究主题三秦汉时期的经济角度2汉代的主要经济政策【典例1】(2020·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2)先秦至西汉前期,山东东部地区得“鱼盐之利”,总体上是商业活跃的地方。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这是由于西汉政府()A.重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

B.强化了经济控制C.开通了丝路贸易

D.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1)休养生息:为了恢复发展社会经济,限制土地兼并,对于辛勤耕作的农民减免赋税,实行以农为先、与民休息的政策,促进了汉初社会经济的发展。(2)重农抑商:重农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但政治上将商人打入贱民行列,经济上重征商人“租税以困辱之”,阻碍了商业的繁荣。(3)盐铁官营:汉武帝时,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打击工商业者,实行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并设置行政机构具体管理。B问题探究·角度知识拓展汉初“休养生息”

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政治上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法,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例】汉文帝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实行“三十税一”,下令开放原来归属国家的山林川泽,准许私人开采矿产,利用和开发渔盐资源。还下诏命列侯到自己的封国去生活,以减轻吏卒供给输送的劳苦。这些做法()A.有利于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B.促进了汉初经济的恢复发展C.造成了各诸侯国势力的膨胀D.改变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B探究主题三秦汉时期的经济角度2汉代的主要经济政策问题探究·角度(1)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2)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3)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4)颁布算缗、告缗令,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史论要点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政策第(2)(3)政策是汉武帝采取的两项重要的新经济政策,使得社会经济发展运行的轨道发生了根本性转向,由先前“无为而治”政策下社会经济的自由发展,转向了社会经济受王朝政权垄断经营和干预操控的轨道,由先前基本的自由放任经济,转向了国家财政经济和政治经济。这两项政策也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探究主题三秦汉时期的经济问题探究·角度突破思维定势不是整个汉朝都严格执行汉武帝政策汉文帝准许私人利用和开发渔盐资源,“开关梁,驰山泽之禁”,实行“惠商”政策,出现“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汉惠帝“复驰商贾之律”,鼓励盐铁民间生产;东汉和帝“罢盐铁之禁,纵民煮铁,入税县官如故事”,终东汉之世,一直允许私人生产和销售盐铁。【例】西汉惠帝“复弛商贾之律”,鼓励盐铁民间生产。东汉和帝下诏“罢盐铁之禁,纵民煮铸,入税县官如故事”,终东汉之世,一直允许私人生产和销售盐铁。这反映出汉代()A.逐步放弃抑商政策B.通过行政手段促进工商业发展C.盐铁自由经营形成D.工商业者地位得到根本性转变B探究主题三秦汉时期的经济问题探究·角度探究主题四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汉代儒学成为正统基础清单1.董仲舒“新儒学”:内涵、目的、影响。2.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目的、内涵、影响。3.太学兴起及科举制的文化影响。特点: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儒学独尊,思想专制;宣扬“天人感应”,带有神学倾向主张:①“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②“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加强君权的需要)。③“仁政”:限田、薄敛、省赋役(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④“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问题探究·角度探究主题四汉代儒学成为正统典例.(2019·新课标全国II)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王国势力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现实统治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推恩令”已经削弱了王国势力“焚书坑儒”早已打破百家争鸣局面兼采众家之长都是为了适应现实统治需要C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角度1儒学成为正统的原因及影响问题探究·角度探究主题四汉代儒学成为正统背景:①汉武帝时期,“无为”思想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②土地兼并、边境不宁、王国问题困扰西汉统治,西汉需要一种新的统治思想。③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改造影响:

积极:①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②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③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④限制君主的权力,使君主实行“仁政”。⑤兴办学校,有利于教育的发展。消极:①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②新儒学带有封建神学色彩,造成封建迷信思想泛滥角度1儒学成为正统的原因及影响问题探究·角度探究主题四汉代儒学成为正统(1)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最终目的,完全沦为官方的统治哲学。(2)核心是天人感应,在此基础上以阴阳灾异解说时事政治。(3)强调王权的合理合法性,君权神授。(4)以神权限制王权。汉代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与先秦儒学相比,汉代儒学的“发展”主要体现为由“民本”发展为“君本”。李克建在《西汉儒学改造对中华传统民族观的影响》一文中指出:从武帝时期开始,中华大地……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渐染儒风,最终都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正是在儒学的传播过程中,儒家传统的“大一统”民族观日渐在人们头脑中生根,并逐渐发展成为各族人民普遍接受和认可的政治理念,它不仅直接推动着汉民族这个民族实体向前发展,而且也直接推动着中国古代各民族朝着中华民族这个民族实体向前发展。角度2与先秦儒学相比,董仲舒新儒学呈现出的特点问题探究·角度突破思维定势汉代儒学成为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太学兴盛,但并不意味着儒生在政府高官中一定占很大比例。【例】有学者指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政府高官中儒士出身者所占比重并不太高,直到东汉时期这一比例仍旧很低,不仅如此,两汉时期抱怨儒生过于迂腐,难以胜任公务的言论也不绝于耳。这些现象反映出(

)A.汉代中央没有真正掌握选官权B.儒生参政被谨慎对待C.儒家崇尚空谈,不被社会尊重D.独尊儒术遭遇极大阻力B探究主题四汉代儒学成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