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2山西省临汾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随着考古发现不断取得新收获,关于华夏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有了越来越丰富的实证。特别是陶寺遗址、石峁遗址等大遗址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更加充分的考古实证。这里主要就陶寺遗址的文化意义及其与华夏文明的形成谈几点意见。②马克思认为,随着劳动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开始分化,劳动分工出现,形成了不同的阶级;其上层建筑即是进行社会管理的国家。阶级及其国家的出现就是文明形态形成的标志。从考古学的角度来看,人们普遍采用的标志是城市、文字、大型礼仪中心及青铜器的出现。尽管格林·丹尼尔在其《最初的文明》中强调,在前三项中,只要出现了其中的两项即可视为一种文明的形成。相对于姜寨遗址、良渚遗址、红山遗址的文化,陶寺遗址的文化稍晚,大约距今4500年到3900年。如果从文明形成的角度来看,陶寺遗址所存留的文化信息十分重要。这是一处大型都邑聚落遗址。显然在这一时期,阶级分化十分明显。其中有进行社会管理的机构——宫殿,可以证明这是一处典型的具有国家形态的遗存。此外,陶寺遗址的观象台在世界上有极大影响,它是世界上最早的观象台,由夯土柱组成,从观测点通过土柱狭缝观测塔尔山日出方位,可确定季节、节气,安排农耕。在这一时期,除了有对社会事务进行管理、组织的人群外,还有掌握祭祀的上层人群。这些人并不从事具体的体力劳动,而主要承担维护社会秩序、建立信仰的有关精神世界的工作。而另外一些人则从事诸如耕种、制陶等劳动生产。从考古发现来看,以宫殿为代表的政权组织对周边地区的统领也能够得到证明,最早的“国”的形态已经体现得非常典型。阶级与国家的出现,当然证明这一时期陶寺已经进入了文明时代。③一种文明形态的基本品格与其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条件这些客观因素密不可分。特定的自然条件影响并决定了特定文明孳生、形成、发展的基本形态、特点与规律。陶寺地处黄土高原之太行、吕梁两山之间、汾河河畔。在汾河河谷,有广阔的平原地区,其周边及其核心地带有大量的高山、丘陵、平原。这一地貌恰恰为不同气候与自然变化期间人们的生存提供了绝好的条件。在洪水泛滥时,人们可以就近迁徙至相对高的地区,而不需要远涉他乡。这种状况,保证了文明能够持续生长。事实上,由于这一带比较早地进入农耕时代,又与游牧文化相互交融,游牧文化相对更强劲,而农耕文化相对更先进。二者在错综复杂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博弈,不断融合,呈现出农、牧互补的状态。中国现代考古学家苏秉琦认为,“大约在距今4500年左右,最先进的历史舞台转移到了晋南。在中原、北方、河套地区文化及东方、东南方古文化的交会撞击之下,晋南兴起了陶寺文化。它不仅达到了比红山文化后期社会更高一阶段的‘方国’时代,而且确立了在当时诸方国的中心地位。它相当于古史上的尧舜时代,亦即先秦史籍中出现得最早的‘中国’,奠定了华夏的根基”。陶寺时期,正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活跃的时期,其中的彩陶具有代表性。在陶寺遗址中,我们发现了彩陶龙盘,其中的“龙”正是红山文化的重要元素。陶器中的三足袋器是河曲地区的文化元素,其中的扁壶则被认为是具有大汶口文化特征的元素。这种现象说明在陶寺遗址所体现出的文化特征,具有典型的开放性与包容性。④既然周边地区与以陶寺为中心的晋南地区有非常重要的联系,就说明这一地区具有连通四方、向周边扩张和拓展的通道,成为一个具有典型性的枢纽地带,这当然符合其地理环境条件。以陶寺为代表的农耕地区,具有相对的封闭性,使得这一地区原生文化能够得到呵护。但是,这一地区也具有相对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性首先体现在自然环境中。从考古学角度来看,以陶寺为中心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特别是庙底沟二期的文化存在着由中心向四周开展的现象。一般认为,山西晋南地区的枣园遗址、西阴遗址中发现的彩陶玫瑰花图案、双唇小口尖底瓶陶器等为庙底沟文化的原生文化。这些文化因素在晋南一带生成,并表现出积极地向四周拓展的态势。不仅遍布以晋、陕、豫为中心的中原地区,而且波及北至大漠燕山、长城内外;南到南越秦岭淮河、长江流域;东达沂蒙山区、渤海沿岸,西及祁连山、甘青之地的广大地域……这其中,陶寺地区是中心地带。⑤根据考古发现,在陶寺已经确立了“中”“和”等十分重要的理念。这一时期,价值体系的初步形成也为人文教化、稳定社会、充实精神世界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基本奠定了华夏民族的价值认知体系。这主要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自我的关系几个方面。远古时期,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处于较低水平。但是,以陶寺为中心的华夏民族已经能够有积极的态度来构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尧高度重视天文学的研究来看,就是要积极地把握自然运行的规律,从而在适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为人的生产生活创造更为积极的条件。传说中的炎帝为了能够找到解民病苦的草药,不顾生死尝试各种野草,直至因食百足虫而中毒身亡。他把自己的生命贡献给了他人,献给了社会。大禹在治水过程中,常年劳作在工地,三过家门而不入。在这些传说中,强调的均是个人对他人及社会的责任,突出个人对社会的奉献、牺牲。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社会是整体,个人是整体中的一分子。每一个人都要为社会承担责任,才能够保证社会的完善、进步。个人的存在价值如何体现,人怎样才能得到幸福?这也是由不同的价值观决定的。如唐尧最大的愿望是为民服务,而不是享受民力。在位70年,以仁爱治国、生活俭朴、天下大治深受民众爱戴。所谓“顺天之意,知民所急”,因而“其仁如天,其知如神”“九族既睦,协和万邦”。这些体现在个人人格方面的品质也成为华夏民族价值观中的重要内容。(摘编自杜学文《陶寺文化与华夏文明的形成》)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陶寺遗址、石峁遗址同属华夏大地,它们可作为考古实证来证明华夏文明之进程。B.关于人类文明形态形成的标志,目前考古学界有普通的共识,以格林·丹尼尔的观点为准。C.以陶寺为代表的农耕地区具有相对的封闭性和开放性,这和其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关。D.以陶寺为中心的华夏民族积极构建人与自然的关系,如尧重视天文学研究以把握自然运行规律。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陶寺遗址考古证明,当时社会出现了从事体力劳动,但也同时承担维护社会秩序、建立信仰等工作的“上层人群”。B.陶寺遗址考古证明,在经过长期的发展之后,陶寺文化融合了良渚文化、红山文化等类型的文化中的龙崇拜元素。C.陶寺遗址考古证明,以陶寺为中心的晋南地区的文化因素,在晋南一带生成,并表现出积极地向四周拓展的态势。D.炎帝为了找到解民病苦的草药不顾生死尝试各种野草的传说,说明以陶寺为中心的华夏民族积极地把握人定胜天的规律。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第②段核心观点的一项是()A.考古发现,陶寺中型墓主大多是年轻女性,其随葬品以日用品和装饰品为主。B.考古研究表明,距今约六七千年,陶寺一带的文化呈现出向各地移动的现象。C.考古发现,陶寺遗存扁壶上有非常成熟能够解读的朱书文字“尧”与“文”。D.考古学家李伯谦认为,陶寺是进入“王国阶段”中原地区第一个出现王国。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两幅图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A.陶寺遗址中的东南角门位于下层贵族居住区的东面偏南,是城址的中心控制点。B.宫城位于陶寺遗址平面图中部偏西南,其距离南河的距离要大于其距离大南沟的距离。C.陶寺遗址中的古观象台由13根夯土柱组成,通过观测可确定季节、节气,安排农耕。D.陶寺遗址,是一处大型都邑聚落遗址,陶寺遗址的仓储区位于宫城外东南方。5.作者主要围绕“陶寺文化与华夏文明的形成”这一论题从多方面展开阐述。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这些方面。〖答案〗1.B2.C3.D4.A5.①目前的考古发现足以证明,陶寺遗址是华夏文明形成的典型实证。②陶寺文化非常典型地体现出华夏文明开放性与包容性的基本特质。③陶寺是连通四方以及向周边扩张与拓展的具有典型性的枢纽地带。④陶寺文化确立了华夏文明中人与自然等关系的价值体系基本形态。〖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B.“目前考古学界有普通的共识,以格林·丹尼尔的观点为准”错误。“考古学界有普通的共识”偷换概念,原文的表述是“从考古学的角度来看”;二是“以格林·丹尼尔的观点为准”曲解文意,原文的表述是“人们普遍采用的标志是城市、文字,大型礼仪中心及青铜器的出现。尽管格林·丹尼尔在其《最初的文明》中强调,在这三项中,只要出现了其中的两项即可视为一种文明的形成”。故选B。【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出现了从事体力劳动,但也同时承担维护社会秩序、建立信仰等工作的‘上层人群’”错误。原文的表述是这一时期,除了有对社会事务进行管理、组织的人群外,还有掌握祭祀的上层人群。这些人并不从市具体的体力劳动,而主要承担维护社会秩序、建立信仰的有关精神世界的工作”。B.“融合了良渚文化、红山文化等类型文化中的龙崇拜元素”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在陶寺遗址中,我们发现了彩陶龙盘。其中的‘龙’正是红山文化的重要元素”,其中没有涉及良渚文化。D.“说明以陶寺为中心的华夏民族积极地把握人定胜天的规律”错误。原文中“炎帝为了找到解民病苦的草药,不顾生死尝试各种野草"的传说,首先是为了证明“以陶寺为中心的华夏民族已经能够有积极的态度来构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其次说明的是炎帝能够“把自己的生命贡献给了他人,献给了社会”“强调的均是个人对他人及社会的责任,突出个人对社会的奉献、牺牲”;再次,“人定胜天”并非规律,亦有多种解读。故选C。【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第二段的核心观点是阶级与国家的出现,证明这一时期陶寺已经进入了文明时代。A.介绍了陶寺遗址中的中型墓主大多是年轻女性,其随葬品以日用品和装饰品为主这一考古发现,既不能说明阶级的出现,也不能说明国家的出现,不能证明陶寺进入文明时代。B.介绍考古研究成果——距今约六七千年,陶寺一带的文化呈现出向各地移动的现象,说明陶寺文明此时已经存在,这与核心观点无关。C.说明陶寺遗存扁壶上有非常成熟能够解读的朱书文字“尧”与“文”,虽然从考古学的角度来看,人们普遍把城市、文字、大型礼仪中心及青铜器的的现作为文明形态形成的标志,但不能作为论据证明第二段中所采用的马克思关于进入了文明时代的标志——阶级和国家出现的论断。D.说明陶寺是进入“王国阶段”中原地区第一个出现的王国,证明阶级及国家的出现,是最切题的论据。故选D。【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图表的能力。A.“是城址的中心控制点”错误。东南角门位于下层贵族居住区的东面偏南,它不是城址的中心控制点,陶寺遗址中城址的中心控制点位于中梁沟的南面。故选A。【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根据原文“从考古发现来看,以宫殿为代表的政权组织对周边地区的统领也能够得到证明,最早的“国”的形态已经体现得非常典型。阶级与国家的出现,当然证明这一时期陶寺已经进入了文明时代”,可知从考古发现来看,陶寺遗址证明了阶级与国家的出现,证明了华夏文明形成。根据原文“在陶寺遗址中,我们发现了彩陶龙盘,其中的‘龙’正是红山文化的重要元素。陶器中的三足袋器是河曲地区的文化元素,其中的扁壶则被认为是具有大汶口文化特征的元素。这种现象说明在陶寺遗址所体现出的文化特征,具有典型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可知彩陶龙盘融合了红山文化、河曲地区的文化元素、大汶口文化特征的元素,陶寺遗址所体现出的文化特征,具有典型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与华夏文明的基本特质一致。根据原文“既然周边地区与以陶寺为中心的晋南地区有非常重要的联系,就说明这一地区具有连通四方、向周边扩张和拓展的通道,成为一个具有典型性的枢纽地带”“陶寺地区是中心地带”,可知陶寺地区处于中心地带,连通四方并向周边扩张和拓展,是具有典型性的枢纽地带。根据原文“根据考古发现,在陶寺已经确立了‘中’‘和’等十分重要的理念。这一时期,价值体系的初步形成也为人文教化、稳定社会、充实精神世界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基本奠定了华夏民族的价值认知体系”“以陶寺为中心的华夏民族已经能够有积极的态度来构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可知陶寺文化的价值体系的初步形成,基本奠定了华夏民族的价值认知体系,确立了华夏文明中人与自然等关系的价值体系基本形态。(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盼归杨龙美阿婆依着墙坐在门口,她迎着冬阳,眯着眼,越过一大片空旷的田地,看着前方不远处的省道。那里,总有三三两两疾驰的汽车,像低飞的大雁,从阿婆的眼前掠过。阿婆在等她唯一的孙子。自从十年前她的儿子和儿媳双双车祸去世后,和她相依为命的就只有这个孙子了。孙子李善在离家百十公里外的省城工作,他很孝顺,基本上每周都会回来看看阿婆,给阿婆买些日常之需,如果偶尔有事不能回来,也会第一时间打电话告知阿婆一声,以免阿婆担心。李善很努力地工作,他想在省城买一套房子,然后把阿婆接到身边,为她养老送终。阿婆70多岁了,不过目前身体还很硬朗,除了能照顾自己的日常起居外,还在自家屋前屋后种些瓜果蔬菜什么的。她是给孙子种的。她说,自家种的菜吃了放心。她经常叮嘱孙子不要总在外面吃饭,有时间自己下班回家做点可口的。李善言听计从,把阿婆每次给他准备的各色蔬菜瓜果——归置到冰箱里,然后搭配一些肉类,很耐心,且极其享受地做给自己吃,就像是阿婆做给他吃一样。有时,他也会把同事们喊到自己的出租屋里来,给他们做些美味的家乡菜。他跟着阿婆,学到了一手好厨艺呢。快过年了,阿婆已经备好了所有年货,特别是孙子喜欢吃的羊肉、猪排、香肠、猪肚、肉圆、年糕、老酵馒头、包子等等等等。阿婆年前特意把自家养的一只羊杀了,又腌好,风干了,春节时配上晒干的鲨鱼肉,小火慢慢煨出浓香的汤汁,是孙子最爱的一道菜。今天,阳光特别好,温暖得如同孙子年轻、帅气又充满喜庆的脸。阿婆每每想起孙子英俊的脸庞,总会忍不住嘴角上扬,露出抑制不住的喜色来。阿婆今天不用忙了,她坐在门口等孙子,只要一看到孙子的车子,她就开始给他做好吃的。孙子一周前在电话里说,就在今天回来,但是,上午还是下午还没定,不过出发前会打电话告诉阿婆。已经是中午了,阿婆没有等到孙子。她叹了口气,缓缓站起身,回屋,给自己热了一碗剩粥,匆匆吃完后,又坐到了门口。不过这回,阿婆的面前放着一个蛇皮袋子和一个淘米篮子。袋子里装着花生。阿婆一边剥花生,一边不时抬头继续看着田地那一边的省道。不知为什么,阿婆的心里有点慌,她必须找点事情做做,这样能分散一点注意力。两个小时过去了,袋子里的花生剥好一大半了,但是,阿婆仍然没有看到有孙子的车子拐进来,也没有接到过孙子的电话。下午两点多了,阳光还是暖洋洋的,不过阿婆却觉得有点冷了,身子也有点麻木了。她直了直腰,缓缓站起身,心里掠过几重焦虑与不安。唉,善子是怎么回事呢?以前从来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阿婆忍不住拨了孙子的电话,电话关机。阿婆越来越焦虑,开始反反复复地拨打电话。那边,一直关机。突然,阿婆看见,前面的路口拐进来三辆车子,车子徐徐开近,然后停在阿婆家院子前面。几个年轻人陆陆续续从车子里下来,又分别从后备箱里取出大大小小的包裹。他们提着包裹,一边往阿婆家里放,一边大声喊着奶奶。走在最前面的辛柏抓住阿婆的手,笑眯眯地说:“奶奶,我们都是李善的好朋友,好同事,李善被单位派出国了,走得急,没有来得及告知您一声,所以拜托我们过来看看您。”阿婆的脸上显出一丝疑惑与落寞,但随即紧皱的眉头舒展开来。她赶忙把孩子们让进屋,开始给他们倒水,拿糕点、水果。两位女孩看了看屋子,开始收拾起来,两位小伙子也开始劈起柴来。他们说,农村的土灶煮饭、炒菜都香着呢。辛柏则坐在阿婆身边,和阿婆拉起家常来。他告诉阿婆,自己的家在东北,过年期间没买到票回不了家了,其实,他的票就在他的行李箱中呢,他撒娇似的对阿婆说:“奶奶,等会儿,他们几个都要赶回县城的家,但是,我可以留下来吗?我跟您一起过年好不好?您不收留我,我就得一个人过年了。”然后,辛柏做出可怜巴巴的祥子,把头埋进阿婆的怀里。两行热泪悄悄从辛柏的眼里流出来,其他几人也都红了眼,赶忙掩饰着,假装嘻嘻哈哈打闹起来。阿婆极其温柔地抚摸着辛柏的头,又拍拍他的后背,一个劲地说:“好,好,我巴不得呢。善子不回家过年,你们都是我的孙子孙女,都留下来才好呢。”几个人附和着,说以后会经常来看阿婆。晚上六点,阿婆给孩子们做了好几个硬菜,妥妥的年夜饭一样的丰盛。孩子们一个个吃得嘴上冒油,直叫吃撑了。饭后,其他几个人与阿婆说了一会话后,准备回家了。阿婆早就挑拣好了家里最新鲜的各色蔬菜,还有自家做的包子、馒头等,一袋又一袋,执意塞进他们的后备箱。辛柏搂着阿婆,跟他们一一告别,然后麻利地收拾起桌子上的碗筷,已然自家人一般。阿婆看着忙碌着的辛柏,觉得他的背影和善子的简直一模一样。阿婆不知道,他的孙子李善在昨天下午下班的路上,因为下河救人,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他的这几位好友私下决定,以后代替李善孝敬阿婆。每年过年,他们会轮流来陪阿婆。如果阿婆以后不能自理了,就把她老人家接到身边轮流照顾,为阿婆养老送终。冬天刺骨的寒冷,一点点侵蚀着人们的身心。但是,在岁月的深处,总有一束潜在的光亮,催发一种持久的、焕发生机的暖。(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阿婆提前备好了李善喜欢吃的年货,还计划着做他最爱的一道菜,小说将这些娓娓道来,表现她对孙儿的疼爱。B.小说中阿婆听完李善的好友说明来意,“脸上显出一丝疑惑与落寞”,说明了她对孙儿发生意外已经察知。C.善意的谎言往往体现着爱与友善,如李善好友谎称他“被单位派出国”了、辛柏说自己没买到票过年回不了家。D.李善几位好友的“私下决定”是他们珍惜友谊的体现,而这种义举与李善的见义勇为凸显了小说结尾的“暖”。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描绘了阿婆倚墙而坐盼孙归的情景,“空旷的田地”和“不远处的省道”为故事提供了具体的环境。B.小说中阿婆给自己热了碗剩粥当午饭,却做了好几个硬菜热情招待孙子的同事,在鲜明的对比中其形象更丰满。C.小说语言总体上平实、质朴、简洁,结尾的抒情性议论却显得庄重,意味深长,令人沉思,有“卒章显志”之效。D.小说叙述父母双亡的李善因救人而牺牲,导致年迈的阿婆老无所依的故事,以小见大,突出了养老的难题。8.小说直至最后才交代阿婆的孙儿李善不能回来的真实原因,但前文已有多处细节予以暗示,请找出这些相关细节。9.小说通过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两个角度讲述李善的故事,揭示其形象特征。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答案〗6.B7.D8.①李善以前偶尔有事不能回来,也会第一时间打电话告知阿婆一声,以免阿婆担心,但是这次都到中午了,阿婆也没有接到孙子的电话。②下午两点多阳光暖洋洋,阿婆觉得有点冷,心里掠过几重焦虑与不安,想到以前从来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③阿婆拨打孙子的电话,电话关机,反反复复地拨打电话,一直关机。9.①孝顺。通过全知视角,叙述李善每周都会回来看看阿婆,给阿婆买些日常之需,很努力地工作,想在省城买一套房子,把阿婆接到身边,为她养老送终。②细心体贴。阿婆想善儿以前偶尔有事不能回来,总是第一时间打电话告知一声,以免“我”担心,通过阿婆的有限视角,表现李善的细心体贴。③见义勇为。通过全知视角,叙述李善下河救人,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说明了她对孙儿发生意外已经察知”错误。根据“但随即紧皱的眉头舒展开来。她赶忙把孩子们让进屋,开始给他们倒水,拿糕点、水果”可知,阿婆只是对李善不能回来过年疑惑与落寞,并不是她对孙儿发生意外已经察知。故选B。【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D.“突出了养老的难题”错误,文章结尾写几位好友私下决定为阿婆养老送终,突出的是老无所依,而不是“养老的难题”。故选D。【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①李善“基本上每周都会回来看看阿婆,给阿婆买些日常之需,如果偶尔有事不能回来,也会第一时间打电话告知阿婆一声,以免阿婆担心”,但是这次都到中午了,阿婆“仍然没有看到有孙子的车子拐进来,也没有接到过孙子的电话”,暗示阿婆的孙儿李善不能回来了。②“下午两点多了,阳光还是暖洋洋的,不过阿婆却觉得有点冷了,身子也有点麻木了”,阿婆心里掠过几重焦虑与不安,想“善子是怎么回事呢?以前从来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暗示阿婆的孙儿李善不能回来了。③“阿婆忍不住拨了孙子的电话,电话关机。阿婆越来越焦虑,开始反反复复地拨打电话。那边,一直关机”,电话关机,反反复复地拨打电话,一直关机,暗示阿婆的孙儿李善不能回来了。【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和人物叙述视角的能力。①孝顺。“孙子李善在离家百十公里外的省城工作,他很孝顺,基本上每周都会回来看看阿婆,给阿婆买些日常之需,……李善很努力地工作,他想在省城买一套房子,然后把阿婆接到身边,为她养老送终”,通过全知视角,叙述李善每周都会回来看看阿婆,还想在省城买一套房子,把阿婆接到身边,为她养老送终。②细心体贴。“如果偶尔有事不能回来,也会第一时间打电话告知阿婆一声,以免阿婆担心”“唉,善子是怎么回事呢?以前从来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阿婆想善儿以前偶尔有事不能回来,总是第一时间打电话告知一声,通过阿婆的有限视角,表现李善的细心体贴。③见义勇为。“阿婆不知道,他的孙子李善在昨天下午下班的路上,因为下河救人,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通过全知视角,叙述李善在下班的路上下河救人,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子墨子自鲁即齐,过故人,谓子墨子曰:“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已。”子墨子曰:“今有人于此,有子十人,一人耕而九人处,则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何故?则食者众而耕者寡也。今天下莫为义,则子如劝我者也,何故止我?”子墨子谓二三子曰:“为义而不能,必无排其道。譬若匠人之斫而不能,无排其绳。”子墨子曰:“今瞽曰:‘钜①者白也,黔者墨也。’虽明目者无以易之兼白黑使瞽者取焉不能知也。故我曰普不知白黑者,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今天下之君子之名仁也,虽禹、汤无以易之。兼仁与不仁,而使天下之君子取焉,不能知也。故我曰:天下之君子不知仁者,非以其名也,亦以其取也。”子墨子曰:“世俗之君子,视义士不若负粟者。今有人于此,负粟息于路侧,欲起而不能,君子见之,无长少贵贱,必起之。何故也?曰:义也。今为义之君子,奉承先王之道以语之,纵不说而行,又从而非毁之。则是世俗之君子之视义士也,不若视负粟者也。”(节选自《墨子·贵义》)材料二: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于举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则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若伯夷者,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昭乎日月不足为明,崒②乎泰山不足为高,巍乎天地不足为容也。(节选自《昌黎先生集·伯夷颂》)〖备注〗①钜:银子。②崒(zú):高,险峻。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虽明A目者无以B易之C兼白黑D使瞽者E取焉F不能G知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代词,这,与“无伤也,是乃仁术也”(《齐桓晋文之事》)中的“是”,意思相同。B.过,探望、拜访,与“贫无所苦,清净过日而已”(《与妻书》)中的“过”,意思不相同。C.适,符合,与“安适如常”“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冬之望日前后”中的“适”意思均不同。D.非,非难,与“是非得失”“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非秦者去”的“非”意思均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墨子通过假设予人冠履断其手足而人不取、予人天下杀掉其身而人不取,却为一句话而厮杀,得出“万事莫贵于义”的结论。B.面对好友关于“为义”的劝告,墨子以十子九辍一耕,耕者“益急”为喻,论证了更应该努力去“为义”的重要性。C.墨子认为世俗的君子看待行义之士还不如看待一个背粟的人,是因为现在行义的君子,只会奉承先王学说来训诫世俗的君子。D.韩愈对伯夷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他认为像伯夷这样的人是志行高洁,不随波逐流的人,他们穷尽天地、经历万世也不回头。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已。(2)昭乎日月不足为明,崒乎泰山不足为高,巍乎天地不足为容也。14.材料一、材料二行文的侧重点不相同。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答案〗10.CDF11.D12.C13.(1)现在天下没有人行义,你何必苦了自己而行义?你不如就此停止。(2)(与他比较),即使光明的日月也不算明亮,险峻的泰山也不算高拔,宽广的天地也不算能包容。14.材料一:侧重于通过对话来阐述义的重要性和行义的必要性。材料二侧重于描述不顾世俗看法,坚持道义的豪杰之士的高贵品质。〖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即使眼睛明亮的人也不能改变它。将白色和黑色并(在一起),让盲人选择,(他)不能知道。“明目者无以易之”,是一个独立的主谓句,所以在C处断开。“兼白黑”和“使瞽者取焉”相对独立,中间应断开,所以在DF处断开。故选CDF【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是:均为代词,这。句意:这就是把正义看得比生命更为珍贵啊!/没有关系!这也是仁术。B.正确。过:探望、拜访。/过:度过。句意:拜访老朋友。/贫困不要紧,清静些过日子罢了。C.正确。适:符合。/适:舒适。/适:享受。/适:恰逢,正赶上。句意:符合道义罢了。/安静而舒适,像往常一样。/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正赶上冬月望日前后。D.错误。非:非难,批评。/非:错误。/非:不是。/非:不是。句意:家人都批评他。/正确与错误,得到的与失去的。/君子的资质与一般人没有什么区别。/不是秦国的人离开,故选D。【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因为现在行义的君子,只会奉承先王学说来训诫世俗的君子”错误。从原文“今为义之君子,奉承先王之道以语之,纵不说而行,又从而非毁之”可知,原文要表达的意思是:现在行义的君子,承受先王的学说来告诉世俗的君子,世俗的君子,即使不高兴去实行也罢,却又加以非难,诋毁。故选C。【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莫”,没有;“独”,何必;“已”,停止。(2)“昭”,明亮,光明;“乎”,形容词尾,可不译;“不足”,不值得,算不上。【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从材料一的标题“贵义”可知,选文围绕着“贵义”这一中心来展开论述;材料二是《伯夷论》的开头部分,重在描述那些坚持道义,特立独行的豪杰之士的品质,并以伯夷为例进行阐述。参考译文:材料一:墨子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珍贵的了。(如果)现在对别人说:‘送给你帽子和鞋子,但要砍断你的手和脚,你愿愿意做(这件事)吗?这人肯定不愿意。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帽子和鞋子比不上手足珍贵。又说:‘给你天下,然后把你杀死,你愿意做(这件事)吗?’肯定不愿意。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天下比不上生命珍贵。(可是)为了争论一句话而互相残杀,这就是把正义看得比生命更为珍贵啊!所以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珍贵的。”墨子从鲁国到齐国,探望老朋友。朋友对墨子说:“现在天下没有谁做义事,只有你自己辛苦做义事,你不如停止了吧。”墨子说:“现在这里有一个人,他有十个儿子,其中只有一个耕种,九个闲着,那么耕种那一个就不能不更加努力干。为什么呢?因为吃饭的人多而耕种的人少。现在天下没有谁做义事,那么你就应该勉励我,为什么阻止我呢?”墨子对几个弟子说:“行义而不能实现时,一定不可放弃原则。好像木匠削木材虽未能削好,也不可放弃墨线一样。”墨子说:“如今盲人说:‘银子是白的,黔是黑的。’即使眼睛明亮的人也不能改变它。将白色和黑色并(在一起),让盲人选择,(他)不能知道。所以我说盲人不知道白色和黑色,不是因为他不知道白色和黑色的名字,是因为他无法选择。现在天下的君子的名字是仁,即使大禹、成汤也无法改变它。将仁和不仁的事物并(在一起),让天下的君子选择,(他们)不能够了解了。所以我说天下的君子不知道仁,不是因为他不知道仁,而是因为他无法选择。”墨子说:“世俗的君子,看待行义之人还不如一个背粟的人。现在这里有一个人背着粟,在路边休息,想站起来却起不来。君子见了,不管他是少、长、贵、贱,一定帮助他站起来。为什么呢?说:这是义。现在行义的君子,承受先王的学说来告诉世俗的君子,世俗的君子,即使不喜欢不实行行义之士的言论也罢,却又加以非议、诋毁。这就是世俗的君子看待行义之士,还不如一个背粟的人了。”材料二:读书人立身行事独特,符合道义罢了,不顾虑别人的赞誉或批评,都是豪杰之士,是坚定地相信道义并且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人。家人都批评他,仍竭力而行不迷惑的人很少;至于一国一州的人都批评他,仍竭力而行不迷惑的,大概天下只有一人罢了;如果到了全世界的人都批评他,仍竭力而行不迷惑的,那么千百年来只有一人罢了。像伯夷这样的人,是穷尽天地、穷尽万世也不顾虑(别人看法)的人。(与他比较),即使光明的自月也不算明亮,险峻的泰山也不算高拔,宽广的天地也不算能包容。(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与崔策登西山(节选)柳宗元西岑极远目,毫末皆可了。重叠九疑高,微茫洞庭小。迥穷两仪①际,高出万象表。驰景②泛颓波,遥风递寒筱。谪居安所习,稍厌从纷扰。蹇连困颠踣,愚蒙怯幽眇。偶兹遁山水,得以观鱼鸟。吾子幸淹留③,缓我愁肠绕。〖备注〗①两仪:太极生两仪,两仪就是阴阳,这里指天地。②驰景:日光。③淹留:长期逗留。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写站在西岭上放眼远望,一丝一毫尽收眼底,既照应标题,又总写所见景色。B.“重叠”描绘九疑山的峰峦叠嶂,“微茫”突出洞庭湖的迷漫模糊,意境深远,引人遐思。C.“泛”写水面泛出波光,“递”写远风为绿竹递来凉意,用词生动,凸显诗人恬淡闲适的心境。D.作为一首五言古诗,本诗语言朴素自然,风格简古,蕴含着诗人独特的生命体验。16.本诗与《小石潭记》写于同一时期,试简要分析本诗所包含的复杂情感。〖答案〗15.C16.①对西山美景的沉醉和赞美之情。诗人登山揽胜,九疑叠嶂高峻,洞庭微波浩茫,天高地迥,寓情于壮丽的自然山水。
②贬谪幽居的痛苦和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遭贬谪后无事可做,处境艰难,心情困苦,像深处困境的行人害怕跌倒,像愚蒙之人畏惧深妙精微之文,诗人厌倦了官场的纷扰,也厌倦了生活的困苦和颠沛。
③对友人崔策的深切感激之情。诗人十分庆幸崔策能陪他一起游览山水,欣赏鱼鸟,这些都缓解了他的忧愁和苦闷。〖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恬淡闲适的心境”错误。诗中所用的意象“颓波”“寒筱”,本句的情感基调为寥落冷峻,可见诗人心境并非是恬淡闲适的。故选C。【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诗人登山揽胜,“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秋晨清露白鹤,一连串明静、清丽而活泼的意象,描绘了一幅雄阔壮丽的自然山水图。“重叠九疑高,微茫洞庭小。迥穷两仪际,高出万象表”,站在西岭上放眼远望,宇宙间一丝一毫眼底尽收。重重叠叠的山峰,九疑最高,隐约迷茫的洞庭啊显得微渺。放眼眺望辽阔的天地间,这里高出宇宙间一切物象的外表。诗人寄情于壮阔的景色,表达了对西山美景的沉醉和赞美。“谪居安所习,稍厌从纷扰。蹇连困颠踣,愚蒙怯幽眇”,诗人在贬谪期间纷扰平庸的生活使他内心十分痛苦,日子过得胆颤心惊。诗人把自己比作满肚子苦水的奴隶,面对愚昧,害怕再受困扰,再次扑倒。诗人厌倦了官场的纷扰,也厌倦了生活的困苦和颠沛。面对朝廷的疏远,期盼愈觉渺茫,心中充满了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偶兹遁山水,得以观鱼鸟。吾子幸淹留,缓我愁肠绕”,与崔策同行,徜徉在青山绿水之间,看水底鱼儿游天上鸟儿飞,舒缓了诗人心中的愁结肠回,表达了对友人崔策的深切感激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古诗文中常以侧面烘托的手法描写音乐,如《琵琶行》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又如《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孔子与弟子交谈时循循善诱,《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因志趣与另外三人不同而有顾虑,孔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导他积极表达。(3)叠词常可增强诗文的音韵美和意境美,使语言更加生动和富有感染力。如“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答案〗(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2)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3)又岂在朝朝暮暮银汉迢迢暗度(寻寻觅觅/冷冷清清)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这实在是叫作‘天有不测风云’,她的男人是坚实人,谁知道年纪青青,就会断送在伤寒上?本来已经好了的,吃了一碗冷饭,复发了。幸亏有儿子;她又能做,打柴摘茶养蚕都来得,本来还可以守着,谁知道那孩子又会给狼衔去的呢?现在她只剩了一个光身了。大伯来收屋,又赶她。她真是①了,只好来求老主人。好在她现在已经再没有什么牵挂,太太家里又凑巧要换人,所以我就领她来。”…………这故事倒颇有效,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②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如将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的“陪出”“停”“拥抱”三个词改为“流出”“挂”“笼罩”,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答案〗18.①走投无路②一扫而空19.①“陪出”“停”两词形象地表现了女人们并不真正关心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她们赶来听祥林嫂讲故事大多出于猎奇心理;“流出”“挂”只是叙写流泪的一般情况。②“拥抱”,意为搂抱,表示亲爱,运用拟人手法,赋予鲁镇祝福时的独特氛围以生命,好像对鲁镇的人们充满爱意,有嘲讽意味;“笼罩”仅表现广泛覆盖的样子。〖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熟语)的能力。①处,根据文意,此时的祥林嫂无夫无子,无房无地,“只剩了一个光身”,没有一点生活依靠,所以此处可填“走投无路”。走投无路:指无路可走,比喻处境极端困难,找不到出路。②处,根据文意,此处语境描述作者自己和鲁镇的人们一样,在祝福的鞭炮声中,将一切“疑虑”彻底消除,所以此处可填“一扫而空”。一扫而空:指一下子便扫除干净,比喻彻底清除。【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题干指向“陪出”“停”“拥抱”三个动词及其修改前后表达效果的比较,答题时可从词语的选用和修辞的使用角度进行分析。结合“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直到她说到呜咽”“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可知女人们并不是因祥林嫂悲惨的遭遇而流泪,“陪出”“停”把眼泪程序化,说明女人们赶来听祥林嫂讲故事大多出于猎奇心理,并不真正关心祥林嫂的悲惨遭遇,突出人们对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漠不关心。而“流出”“挂”只是叙写流泪的一般情况,显然无此效果。“拥抱”,赋予“爆竹声”以人的动作,运用拟人手法,“爆竹声”是鲁镇人们祝福的声音,使用“拥抱”一词,赋予鲁镇祝福以生命,好像对鲁镇的人们充满爱意,有嘲讽意味。“笼罩”仅表现广泛覆盖的样子,只体现客观事实,没有明显的感情色彩。(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A,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季节。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B,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一提到雨,也就必然地要想到雪。“a”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b”,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c”,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d”,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C,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20.下列句子中的“特”和文中加点的“特”,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车站特设母婴候车室。 B.他是个能力特强的人。C.小王是个特立独行的人。 D.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21.下列诗句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一项是()①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②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③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④柴门村犬吠,风雪夜归人A.a③,b①,c④,d② B.a①,b③,c④,d②C.a③,b②,c①,d④ D.a④,b①,c③,d②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答案〗20.B21.A22.A.又爱(喜欢)上了秋天B.(不时)也会下着微雨C.而作这几句诗的诗人〖解析〗【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的能力。文中的“特”,副词,特别。A.副词,特地。B.副词,特别。C.副词,单独。D.副词,只,仅,不过。故选B。【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a处,根据“江南日暮”这一关键词的限定可知体现的是日暮的情景,故③契合;b处,根据“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这一句可知诗句要体现“雪”“梅”“月”“酒”这四者,故①契合;c处,根据“江南雪夜,更深人静”的限定可知要体现“雪夜”和“人”的情景,故④契合;d处,根据“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的〖提示〗,可知此处描述的是昨夜的情景,故②契合。故选A。【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A处,根据后文“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季节”,可知横线处应引出作者对于秋天的态度,所以此处可填“又爱(喜欢)上了秋天”。B处,根据后文“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可知横线处应填体现下雨情景的句子,所以此处可填“(不时)也会下着微雨”。C处,根据前文“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和后文“也许不尽是江南人”,可知横线处应填引出这几句诗的诗人的情况的句子,所以此处可填“而作这几句诗的诗人”。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匠人轮扁为齐桓公讲述他对于读书的看法,轮扁说:“我是从我的职业角度来观察读书的。做车轮时,速度慢了,车轮就太宽松不坚固;动作快了,车轮就粗糙而且不合规格。只有不快不慢,才能心手相应,制作出质量最好的车轮。这里面有规律,但我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不能明白地告诉我的儿子,我儿子也不能从我的言语中得到做轮子的经验和方法,所以我已七十岁了,还在独自做车轮。您现在所读的是记载圣人言论的书,古人和他们所不能言传的东西都一起死去了,如果不靠自己领悟,您读的书不过就是古人留下的糟粕罢了!”读书不唯书,在生活中,不论做什么事都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要靠自己从实践中摸索出规律。对此,你有什么感想?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和认识。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山西省临汾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随着考古发现不断取得新收获,关于华夏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有了越来越丰富的实证。特别是陶寺遗址、石峁遗址等大遗址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更加充分的考古实证。这里主要就陶寺遗址的文化意义及其与华夏文明的形成谈几点意见。②马克思认为,随着劳动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开始分化,劳动分工出现,形成了不同的阶级;其上层建筑即是进行社会管理的国家。阶级及其国家的出现就是文明形态形成的标志。从考古学的角度来看,人们普遍采用的标志是城市、文字、大型礼仪中心及青铜器的出现。尽管格林·丹尼尔在其《最初的文明》中强调,在前三项中,只要出现了其中的两项即可视为一种文明的形成。相对于姜寨遗址、良渚遗址、红山遗址的文化,陶寺遗址的文化稍晚,大约距今4500年到3900年。如果从文明形成的角度来看,陶寺遗址所存留的文化信息十分重要。这是一处大型都邑聚落遗址。显然在这一时期,阶级分化十分明显。其中有进行社会管理的机构——宫殿,可以证明这是一处典型的具有国家形态的遗存。此外,陶寺遗址的观象台在世界上有极大影响,它是世界上最早的观象台,由夯土柱组成,从观测点通过土柱狭缝观测塔尔山日出方位,可确定季节、节气,安排农耕。在这一时期,除了有对社会事务进行管理、组织的人群外,还有掌握祭祀的上层人群。这些人并不从事具体的体力劳动,而主要承担维护社会秩序、建立信仰的有关精神世界的工作。而另外一些人则从事诸如耕种、制陶等劳动生产。从考古发现来看,以宫殿为代表的政权组织对周边地区的统领也能够得到证明,最早的“国”的形态已经体现得非常典型。阶级与国家的出现,当然证明这一时期陶寺已经进入了文明时代。③一种文明形态的基本品格与其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条件这些客观因素密不可分。特定的自然条件影响并决定了特定文明孳生、形成、发展的基本形态、特点与规律。陶寺地处黄土高原之太行、吕梁两山之间、汾河河畔。在汾河河谷,有广阔的平原地区,其周边及其核心地带有大量的高山、丘陵、平原。这一地貌恰恰为不同气候与自然变化期间人们的生存提供了绝好的条件。在洪水泛滥时,人们可以就近迁徙至相对高的地区,而不需要远涉他乡。这种状况,保证了文明能够持续生长。事实上,由于这一带比较早地进入农耕时代,又与游牧文化相互交融,游牧文化相对更强劲,而农耕文化相对更先进。二者在错综复杂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博弈,不断融合,呈现出农、牧互补的状态。中国现代考古学家苏秉琦认为,“大约在距今4500年左右,最先进的历史舞台转移到了晋南。在中原、北方、河套地区文化及东方、东南方古文化的交会撞击之下,晋南兴起了陶寺文化。它不仅达到了比红山文化后期社会更高一阶段的‘方国’时代,而且确立了在当时诸方国的中心地位。它相当于古史上的尧舜时代,亦即先秦史籍中出现得最早的‘中国’,奠定了华夏的根基”。陶寺时期,正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活跃的时期,其中的彩陶具有代表性。在陶寺遗址中,我们发现了彩陶龙盘,其中的“龙”正是红山文化的重要元素。陶器中的三足袋器是河曲地区的文化元素,其中的扁壶则被认为是具有大汶口文化特征的元素。这种现象说明在陶寺遗址所体现出的文化特征,具有典型的开放性与包容性。④既然周边地区与以陶寺为中心的晋南地区有非常重要的联系,就说明这一地区具有连通四方、向周边扩张和拓展的通道,成为一个具有典型性的枢纽地带,这当然符合其地理环境条件。以陶寺为代表的农耕地区,具有相对的封闭性,使得这一地区原生文化能够得到呵护。但是,这一地区也具有相对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性首先体现在自然环境中。从考古学角度来看,以陶寺为中心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特别是庙底沟二期的文化存在着由中心向四周开展的现象。一般认为,山西晋南地区的枣园遗址、西阴遗址中发现的彩陶玫瑰花图案、双唇小口尖底瓶陶器等为庙底沟文化的原生文化。这些文化因素在晋南一带生成,并表现出积极地向四周拓展的态势。不仅遍布以晋、陕、豫为中心的中原地区,而且波及北至大漠燕山、长城内外;南到南越秦岭淮河、长江流域;东达沂蒙山区、渤海沿岸,西及祁连山、甘青之地的广大地域……这其中,陶寺地区是中心地带。⑤根据考古发现,在陶寺已经确立了“中”“和”等十分重要的理念。这一时期,价值体系的初步形成也为人文教化、稳定社会、充实精神世界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基本奠定了华夏民族的价值认知体系。这主要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自我的关系几个方面。远古时期,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处于较低水平。但是,以陶寺为中心的华夏民族已经能够有积极的态度来构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尧高度重视天文学的研究来看,就是要积极地把握自然运行的规律,从而在适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为人的生产生活创造更为积极的条件。传说中的炎帝为了能够找到解民病苦的草药,不顾生死尝试各种野草,直至因食百足虫而中毒身亡。他把自己的生命贡献给了他人,献给了社会。大禹在治水过程中,常年劳作在工地,三过家门而不入。在这些传说中,强调的均是个人对他人及社会的责任,突出个人对社会的奉献、牺牲。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社会是整体,个人是整体中的一分子。每一个人都要为社会承担责任,才能够保证社会的完善、进步。个人的存在价值如何体现,人怎样才能得到幸福?这也是由不同的价值观决定的。如唐尧最大的愿望是为民服务,而不是享受民力。在位70年,以仁爱治国、生活俭朴、天下大治深受民众爱戴。所谓“顺天之意,知民所急”,因而“其仁如天,其知如神”“九族既睦,协和万邦”。这些体现在个人人格方面的品质也成为华夏民族价值观中的重要内容。(摘编自杜学文《陶寺文化与华夏文明的形成》)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陶寺遗址、石峁遗址同属华夏大地,它们可作为考古实证来证明华夏文明之进程。B.关于人类文明形态形成的标志,目前考古学界有普通的共识,以格林·丹尼尔的观点为准。C.以陶寺为代表的农耕地区具有相对的封闭性和开放性,这和其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关。D.以陶寺为中心的华夏民族积极构建人与自然的关系,如尧重视天文学研究以把握自然运行规律。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陶寺遗址考古证明,当时社会出现了从事体力劳动,但也同时承担维护社会秩序、建立信仰等工作的“上层人群”。B.陶寺遗址考古证明,在经过长期的发展之后,陶寺文化融合了良渚文化、红山文化等类型的文化中的龙崇拜元素。C.陶寺遗址考古证明,以陶寺为中心的晋南地区的文化因素,在晋南一带生成,并表现出积极地向四周拓展的态势。D.炎帝为了找到解民病苦的草药不顾生死尝试各种野草的传说,说明以陶寺为中心的华夏民族积极地把握人定胜天的规律。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第②段核心观点的一项是()A.考古发现,陶寺中型墓主大多是年轻女性,其随葬品以日用品和装饰品为主。B.考古研究表明,距今约六七千年,陶寺一带的文化呈现出向各地移动的现象。C.考古发现,陶寺遗存扁壶上有非常成熟能够解读的朱书文字“尧”与“文”。D.考古学家李伯谦认为,陶寺是进入“王国阶段”中原地区第一个出现王国。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两幅图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A.陶寺遗址中的东南角门位于下层贵族居住区的东面偏南,是城址的中心控制点。B.宫城位于陶寺遗址平面图中部偏西南,其距离南河的距离要大于其距离大南沟的距离。C.陶寺遗址中的古观象台由13根夯土柱组成,通过观测可确定季节、节气,安排农耕。D.陶寺遗址,是一处大型都邑聚落遗址,陶寺遗址的仓储区位于宫城外东南方。5.作者主要围绕“陶寺文化与华夏文明的形成”这一论题从多方面展开阐述。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这些方面。〖答案〗1.B2.C3.D4.A5.①目前的考古发现足以证明,陶寺遗址是华夏文明形成的典型实证。②陶寺文化非常典型地体现出华夏文明开放性与包容性的基本特质。③陶寺是连通四方以及向周边扩张与拓展的具有典型性的枢纽地带。④陶寺文化确立了华夏文明中人与自然等关系的价值体系基本形态。〖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B.“目前考古学界有普通的共识,以格林·丹尼尔的观点为准”错误。“考古学界有普通的共识”偷换概念,原文的表述是“从考古学的角度来看”;二是“以格林·丹尼尔的观点为准”曲解文意,原文的表述是“人们普遍采用的标志是城市、文字,大型礼仪中心及青铜器的出现。尽管格林·丹尼尔在其《最初的文明》中强调,在这三项中,只要出现了其中的两项即可视为一种文明的形成”。故选B。【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出现了从事体力劳动,但也同时承担维护社会秩序、建立信仰等工作的‘上层人群’”错误。原文的表述是这一时期,除了有对社会事务进行管理、组织的人群外,还有掌握祭祀的上层人群。这些人并不从市具体的体力劳动,而主要承担维护社会秩序、建立信仰的有关精神世界的工作”。B.“融合了良渚文化、红山文化等类型文化中的龙崇拜元素”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在陶寺遗址中,我们发现了彩陶龙盘。其中的‘龙’正是红山文化的重要元素”,其中没有涉及良渚文化。D.“说明以陶寺为中心的华夏民族积极地把握人定胜天的规律”错误。原文中“炎帝为了找到解民病苦的草药,不顾生死尝试各种野草"的传说,首先是为了证明“以陶寺为中心的华夏民族已经能够有积极的态度来构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其次说明的是炎帝能够“把自己的生命贡献给了他人,献给了社会”“强调的均是个人对他人及社会的责任,突出个人对社会的奉献、牺牲”;再次,“人定胜天”并非规律,亦有多种解读。故选C。【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第二段的核心观点是阶级与国家的出现,证明这一时期陶寺已经进入了文明时代。A.介绍了陶寺遗址中的中型墓主大多是年轻女性,其随葬品以日用品和装饰品为主这一考古发现,既不能说明阶级的出现,也不能说明国家的出现,不能证明陶寺进入文明时代。B.介绍考古研究成果——距今约六七千年,陶寺一带的文化呈现出向各地移动的现象,说明陶寺文明此时已经存在,这与核心观点无关。C.说明陶寺遗存扁壶上有非常成熟能够解读的朱书文字“尧”与“文”,虽然从考古学的角度来看,人们普遍把城市、文字、大型礼仪中心及青铜器的的现作为文明形态形成的标志,但不能作为论据证明第二段中所采用的马克思关于进入了文明时代的标志——阶级和国家出现的论断。D.说明陶寺是进入“王国阶段”中原地区第一个出现的王国,证明阶级及国家的出现,是最切题的论据。故选D。【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图表的能力。A.“是城址的中心控制点”错误。东南角门位于下层贵族居住区的东面偏南,它不是城址的中心控制点,陶寺遗址中城址的中心控制点位于中梁沟的南面。故选A。【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根据原文“从考古发现来看,以宫殿为代表的政权组织对周边地区的统领也能够得到证明,最早的“国”的形态已经体现得非常典型。阶级与国家的出现,当然证明这一时期陶寺已经进入了文明时代”,可知从考古发现来看,陶寺遗址证明了阶级与国家的出现,证明了华夏文明形成。根据原文“在陶寺遗址中,我们发现了彩陶龙盘,其中的‘龙’正是红山文化的重要元素。陶器中的三足袋器是河曲地区的文化元素,其中的扁壶则被认为是具有大汶口文化特征的元素。这种现象说明在陶寺遗址所体现出的文化特征,具有典型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可知彩陶龙盘融合了红山文化、河曲地区的文化元素、大汶口文化特征的元素,陶寺遗址所体现出的文化特征,具有典型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与华夏文明的基本特质一致。根据原文“既然周边地区与以陶寺为中心的晋南地区有非常重要的联系,就说明这一地区具有连通四方、向周边扩张和拓展的通道,成为一个具有典型性的枢纽地带”“陶寺地区是中心地带”,可知陶寺地区处于中心地带,连通四方并向周边扩张和拓展,是具有典型性的枢纽地带。根据原文“根据考古发现,在陶寺已经确立了‘中’‘和’等十分重要的理念。这一时期,价值体系的初步形成也为人文教化、稳定社会、充实精神世界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基本奠定了华夏民族的价值认知体系”“以陶寺为中心的华夏民族已经能够有积极的态度来构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可知陶寺文化的价值体系的初步形成,基本奠定了华夏民族的价值认知体系,确立了华夏文明中人与自然等关系的价值体系基本形态。(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盼归杨龙美阿婆依着墙坐在门口,她迎着冬阳,眯着眼,越过一大片空旷的田地,看着前方不远处的省道。那里,总有三三两两疾驰的汽车,像低飞的大雁,从阿婆的眼前掠过。阿婆在等她唯一的孙子。自从十年前她的儿子和儿媳双双车祸去世后,和她相依为命的就只有这个孙子了。孙子李善在离家百十公里外的省城工作,他很孝顺,基本上每周都会回来看看阿婆,给阿婆买些日常之需,如果偶尔有事不能回来,也会第一时间打电话告知阿婆一声,以免阿婆担心。李善很努力地工作,他想在省城买一套房子,然后把阿婆接到身边,为她养老送终。阿婆70多岁了,不过目前身体还很硬朗,除了能照顾自己的日常起居外,还在自家屋前屋后种些瓜果蔬菜什么的。她是给孙子种的。她说,自家种的菜吃了放心。她经常叮嘱孙子不要总在外面吃饭,有时间自己下班回家做点可口的。李善言听计从,把阿婆每次给他准备的各色蔬菜瓜果——归置到冰箱里,然后搭配一些肉类,很耐心,且极其享受地做给自己吃,就像是阿婆做给他吃一样。有时,他也会把同事们喊到自己的出租屋里来,给他们做些美味的家乡菜。他跟着阿婆,学到了一手好厨艺呢。快过年了,阿婆已经备好了所有年货,特别是孙子喜欢吃的羊肉、猪排、香肠、猪肚、肉圆、年糕、老酵馒头、包子等等等等。阿婆年前特意把自家养的一只羊杀了,又腌好,风干了,春节时配上晒干的鲨鱼肉,小火慢慢煨出浓香的汤汁,是孙子最爱的一道菜。今天,阳光特别好,温暖得如同孙子年轻、帅气又充满喜庆的脸。阿婆每每想起孙子英俊的脸庞,总会忍不住嘴角上扬,露出抑制不住的喜色来。阿婆今天不用忙了,她坐在门口等孙子,只要一看到孙子的车子,她就开始给他做好吃的。孙子一周前在电话里说,就在今天回来,但是,上午还是下午还没定,不过出发前会打电话告诉阿婆。已经是中午了,阿婆没有等到孙子。她叹了口气,缓缓站起身,回屋,给自己热了一碗剩粥,匆匆吃完后,又坐到了门口。不过这回,阿婆的面前放着一个蛇皮袋子和一个淘米篮子。袋子里装着花生。阿婆一边剥花生,一边不时抬头继续看着田地那一边的省道。不知为什么,阿婆的心里有点慌,她必须找点事情做做,这样能分散一点注意力。两个小时过去了,袋子里的花生剥好一大半了,但是,阿婆仍然没有看到有孙子的车子拐进来,也没有接到过孙子的电话。下午两点多了,阳光还是暖洋洋的,不过阿婆却觉得有点冷了,身子也有点麻木了。她直了直腰,缓缓站起身,心里掠过几重焦虑与不安。唉,善子是怎么回事呢?以前从来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阿婆忍不住拨了孙子的电话,电话关机。阿婆越来越焦虑,开始反反复复地拨打电话。那边,一直关机。突然,阿婆看见,前面的路口拐进来三辆车子,车子徐徐开近,然后停在阿婆家院子前面。几个年轻人陆陆续续从车子里下来,又分别从后备箱里取出大大小小的包裹。他们提着包裹,一边往阿婆家里放,一边大声喊着奶奶。走在最前面的辛柏抓住阿婆的手,笑眯眯地说:“奶奶,我们都是李善的好朋友,好同事,李善被单位派出国了,走得急,没有来得及告知您一声,所以拜托我们过来看看您。”阿婆的脸上显出一丝疑惑与落寞,但随即紧皱的眉头舒展开来。她赶忙把孩子们让进屋,开始给他们倒水,拿糕点、水果。两位女孩看了看屋子,开始收拾起来,两位小伙子也开始劈起柴来。他们说,农村的土灶煮饭、炒菜都香着呢。辛柏则坐在阿婆身边,和阿婆拉起家常来。他告诉阿婆,自己的家在东北,过年期间没买到票回不了家了,其实,他的票就在他的行李箱中呢,他撒娇似的对阿婆说:“奶奶,等会儿,他们几个都要赶回县城的家,但是,我可以留下来吗?我跟您一起过年好不好?您不收留我,我就得一个人过年了。”然后,辛柏做出可怜巴巴的祥子,把头埋进阿婆的怀里。两行热泪悄悄从辛柏的眼里流出来,其他几人也都红了眼,赶忙掩饰着,假装嘻嘻哈哈打闹起来。阿婆极其温柔地抚摸着辛柏的头,又拍拍他的后背,一个劲地说:“好,好,我巴不得呢。善子不回家过年,你们都是我的孙子孙女,都留下来才好呢。”几个人附和着,说以后会经常来看阿婆。晚上六点,阿婆给孩子们做了好几个硬菜,妥妥的年夜饭一样的丰盛。孩子们一个个吃得嘴上冒油,直叫吃撑了。饭后,其他几个人与阿婆说了一会话后,准备回家了。阿婆早就挑拣好了家里最新鲜的各色蔬菜,还有自家做的包子、馒头等,一袋又一袋,执意塞进他们的后备箱。辛柏搂着阿婆,跟他们一一告别,然后麻利地收拾起桌子上的碗筷,已然自家人一般。阿婆看着忙碌着的辛柏,觉得他的背影和善子的简直一模一样。阿婆不知道,他的孙子李善在昨天下午下班的路上,因为下河救人,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他的这几位好友私下决定,以后代替李善孝敬阿婆。每年过年,他们会轮流来陪阿婆。如果阿婆以后不能自理了,就把她老人家接到身边轮流照顾,为阿婆养老送终。冬天刺骨的寒冷,一点点侵蚀着人们的身心。但是,在岁月的深处,总有一束潜在的光亮,催发一种持久的、焕发生机的暖。(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阿婆提前备好了李善喜欢吃的年货,还计划着做他最爱的一道菜,小说将这些娓娓道来,表现她对孙儿的疼爱。B.小说中阿婆听完李善的好友说明来意,“脸上显出一丝疑惑与落寞”,说明了她对孙儿发生意外已经察知。C.善意的谎言往往体现着爱与友善,如李善好友谎称他“被单位派出国”了、辛柏说自己没买到票过年回不了家。D.李善几位好友的“私下决定”是他们珍惜友谊的体现,而这种义举与李善的见义勇为凸显了小说结尾的“暖”。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描绘了阿婆倚墙而坐盼孙归的情景,“空旷的田地”和“不远处的省道”为故事提供了具体的环境。B.小说中阿婆给自己热了碗剩粥当午饭,却做了好几个硬菜热情招待孙子的同事,在鲜明的对比中其形象更丰满。C.小说语言总体上平实、质朴、简洁,结尾的抒情性议论却显得庄重,意味深长,令人沉思,有“卒章显志”之效。D.小说叙述父母双亡的李善因救人而牺牲,导致年迈的阿婆老无所依的故事,以小见大,突出了养老的难题。8.小说直至最后才交代阿婆的孙儿李善不能回来的真实原因,但前文已有多处细节予以暗示,请找出这些相关细节。9.小说通过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两个角度讲述李善的故事,揭示其形象特征。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答案〗6.B7.D8.①李善以前偶尔有事不能回来,也会第一时间打电话告知阿婆一声,以免阿婆担心,但是这次都到中午了,阿婆也没有接到孙子的电话。②下午两点多阳光暖洋洋,阿婆觉得有点冷,心里掠过几重焦虑与不安,想到以前从来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③阿婆拨打孙子的电话,电话关机,反反复复地拨打电话,一直关机。9.①孝顺。通过全知视角,叙述李善每周都会回来看看阿婆,给阿婆买些日常之需,很努力地工作,想在省城买一套房子,把阿婆接到身边,为她养老送终。②细心体贴。阿婆想善儿以前偶尔有事不能回来,总是第一时间打电话告知一声,以免“我”担心,通过阿婆的有限视角,表现李善的细心体贴。③见义勇为。通过全知视角,叙述李善下河救人,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说明了她对孙儿发生意外已经察知”错误。根据“但随即紧皱的眉头舒展开来。她赶忙把孩子们让进屋,开始给他们倒水,拿糕点、水果”可知,阿婆只是对李善不能回来过年疑惑与落寞,并不是她对孙儿发生意外已经察知。故选B。【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D.“突出了养老的难题”错误,文章结尾写几位好友私下决定为阿婆养老送终,突出的是老无所依,而不是“养老的难题”。故选D。【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①李善“基本上每周都会回来看看阿婆,给阿婆买些日常之需,如果偶尔有事不能回来,也会第一时间打电话告知阿婆一声,以免阿婆担心”,但是这次都到中午了,阿婆“仍然没有看到有孙子的车子拐进来,也没有接到过孙子的电话”,暗示阿婆的孙儿李善不能回来了。②“下午两点多了,阳光还是暖洋洋的,不过阿婆却觉得有点冷了,身子也有点麻木了”,阿婆心里掠过几重焦虑与不安,想“善子是怎么回事呢?以前从来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暗示阿婆的孙儿李善不能回来了。③“阿婆忍不住拨了孙子的电话,电话关机。阿婆越来越焦虑,开始反反复复地拨打电话。那边,一直关机”,电话关机,反反复复地拨打电话,一直关机,暗示阿婆的孙儿李善不能回来了。【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和人物叙述视角的能力。①孝顺。“孙子李善在离家百十公里外的省城工作,他很孝顺,基本上每周都会回来看看阿婆,给阿婆买些日常之需,……李善很努力地工作,他想在省城买一套房子,然后把阿婆接到身边,为她养老送终”,通过全知视角,叙述李善每周都会回来看看阿婆,还想在省城买一套房子,把阿婆接到身边,为她养老送终。②细心体贴。“如果偶尔有事不能回来,也会第一时间打电话告知阿婆一声,以免阿婆担心”“唉,善子是怎么回事呢?以前从来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阿婆想善儿以前偶尔有事不能回来,总是第一时间打电话告知一声,通过阿婆的有限视角,表现李善的细心体贴。③见义勇为。“阿婆不知道,他的孙子李善在昨天下午下班的路上,因为下河救人,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通过全知视角,叙述李善在下班的路上下河救人,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子墨子自鲁即齐,过故人,谓子墨子曰:“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已。”子墨子曰:“今有人于此,有子十人,一人耕而九人处,则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何故?则食者众而耕者寡也。今天下莫为义,则子如劝我者也,何故止我?”子墨子谓二三子曰:“为义而不能,必无排其道。譬若匠人之斫而不能,无排其绳。”子墨子曰:“今瞽曰:‘钜①者白也,黔者墨也。’虽明目者无以易之兼白黑使瞽者取焉不能知也。故我曰普不知白黑者,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今天下之君子之名仁也,虽禹、汤无以易之。兼仁与不仁,而使天下之君子取焉,不能知也。故我曰:天下之君子不知仁者,非以其名也,亦以其取也。”子墨子曰:“世俗之君子,视义士不若负粟者。今有人于此,负粟息于路侧,欲起而不能,君子见之,无长少贵贱,必起之。何故也?曰:义也。今为义之君子,奉承先王之道以语之,纵不说而行,又从而非毁之。则是世俗之君子之视义士也,不若视负粟者也。”(节选自《墨子·贵义》)材料二: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于举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则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若伯夷者,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昭乎日月不足为明,崒②乎泰山不足为高,巍乎天地不足为容也。(节选自《昌黎先生集·伯夷颂》)〖备注〗①钜:银子。②崒(zú):高,险峻。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虽明A目者无以B易之C兼白黑D使瞽者E取焉F不能G知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代词,这,与“无伤也,是乃仁术也”(《齐桓晋文之事》)中的“是”,意思相同。B.过,探望、拜访,与“贫无所苦,清净过日而已”(《与妻书》)中的“过”,意思不相同。C.适,符合,与“安适如常”“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冬之望日前后”中的“适”意思均不同。D.非,非难,与“是非得失”“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非秦者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2030年中国民用航空运输行业前景调研展望及投资运作模式分析报告
- 2024年新酒店委托经营管理协议
- 2024至2030年中国溶氧分析仪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林业碳汇行业发展状况及投资规模分析报告
- 2024至2030年青芥辣罐头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智能硬件市场竞争趋势及投资经营模式分析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日化行业营销模式及投资盈利预测报告版
- 2024年钻石勘探服务专业协议模板
- 2024-2030年中国新风系统行业发展形势及投资模式分析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文化地产行业商业模式分析投资规划研究报告
- SHT 3425-2011 石油化工钢制管道用盲板
- 特种设备安全风险管控清单
- 广西检察院聘用制书记员考试真题库2023
-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我们的互联网时代》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 2024届高三英语一轮复习:读后续写练习写作讲义1素材
- 幼儿园优质公开课:小班数学《开心果园(5以内的点数)》课件
- 冬季劳动安全注意事项-02
- 危险废物贮存场所建设方案及要求
- 型钢桥梁拆除施工方案范本
- 指导青年教师记录表
- 08江山实习区域地质调查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