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湖北省鄂东部分学校联考高二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湖北省鄂东部分学校联考高二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湖北省鄂东部分学校联考高二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湖北省鄂东部分学校联考高二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湖北省鄂东部分学校联考高二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2湖北省鄂东部分学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史记》是史传散文,《离骚》是抒情长诗,两者文体不同,形式各别。鲁迅先生能异中见同,一眼看出司马迁的《史记》就是一篇“无韵之《离骚》”。《史记》与《离骚》确实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首先,《史记》所表现的审美理想与《离骚》一脉相承。司马迁的审美观有着明显的尚奇倾向。尚奇的审美观,使他对历史上大量的奇人、奇事、奇功、奇计、奇言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从而影响到《史记》的取材和艺术风格。屈原的审美观也有着好奇的倾向。且不说他的穿戴与众不同,就是从《离骚》中所写的以鸷鸟自比,以精玉为粮,驱策龙凤,役使风云雷神等情节来看,已经够令人叹奇不止了。这些只是外在表现的不同,就精神实质而言,屈原与司马迁都称得上是悲剧诗人。他们的精神是相通的。屈原的《离骚》打上了艰巨斗争的烙印,显示出战国后期楚国历史上忠与奸、善与恶、美与丑相对抗、相斗争的深刻过程,因而富于悲剧的崇高美;司马迁的《史记》同样打上了艰巨斗争的烙印,显示了中国上下三千年间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相对抗、相迭代的深刻过程,因而也富于悲剧的崇高美。其次,《史记》深得《离骚》的情韵,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司马迁富于诗人气质,感情特别丰富。他说:“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意思是说:《离骚》是因情而生文的。他写历史,本不该夹带过多的主观感情,但由于受到《离强》的感染,他以诗人的气质写史,于是使史文多带诗的情韵。刘熙载说:“学《离骚》得其情者为太史公。”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史记》与《离骚》在情韵上的内在联系。再次,《史记》从《离骚》中吸取了讽兴当世的力量和反传统思想的精神。司马迁曾说:“作辞以讽谏,连类以争义,《离骚》有之。”这一看法,说明他很推崇屈原讽谏、争义的胆气。《史记》中有相当一部分当代史。司马迁以屈原为榜样,不怕触犯忌讳,大胆地讽兴当世。《史记》与《离骚》神合韵谐的情况,不是偶然的。司马迁所处的时代与屈原所处的时代虽然不同,但汉文化实际上是继承楚文化而来的。李长之先生曾把汉朝的建立说成是“楚文化的胜利”,李泽厚先生认为,对汉代文化艺术影响最大的是“屈骚传统”,这个见解十分深刻。(摘编自吴汝煜《“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试释》)材料二:屈原是中国最早、最伟大的诗人。他“衣被词人,非一代也”。一个人对后世文艺起了这么深远的影响,确乎罕见。所以如此,正由于屈原的作品集中代表了一种根底深沉的文化体系。这就是充满浪漫激情、保留着远古传统的南方神话——巫术的文化体系。儒家在北中国把远古传统和神话、巫术逐一理性化,把神人化,把奇异传说化为君臣父子的世间秩序。例如“黄帝四面”(四面脸)被解释为派四个大臣去“治四方”,黄帝活三百年说成是三百年的影响……如此等等。在被孔子删定的《诗经》中再也看不见这种“怪力乱神”的踪迹。然而,这种踪迹却非常活泼地保存在以屈原为代表的南国文化中。王夫之解释《九辩》时说:“辩,犹遍也。一阕谓之一遍。亦效夏启九辩之名,绍古体为新裁。可以被之管弦,其词激宕淋漓,异于风雅,盖楚声也。后世赋体之兴,皆祖于此。”这段话也很重要,它点明了好几个关键问题。第一,它指出楚辞是“绍古体”,并且“古”到夏初去了,足见源远流长,其来有自,确乎是远古社会的遗风延续和模拟。第二,它可以“被之管弦”,本是可歌可舞的。近人考证也都认为,像《九歌》等,很明显是一种有关巫术礼仪的祭神歌舞和音乐。所以它是集体的活动而非个人的创作。第三,“其词激宕淋漓,异于风雅”,亦即感情的抒发爽快淋漓,形象想象丰富奇异,还没受到严格束缚,尚未承受儒家实践理性的洗礼,从而不像所谓“诗教”之类有那么多的道德规范和理智约束。相反,原始的活力、狂放的意绪、无羁的想象在这里表现得更为自由和充分。第四,也是最重要的,它是汉代赋体文学的祖宗。其实,汉文化就是楚文化,楚汉不可分。尽管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方面,“汉承秦制”,刘汉王朝基本上是承袭了秦代体制。但是,在意识形态的某些方面,又特别是在文学艺术领域,汉却依然保持了它的南楚故地的乡土本色。汉起于楚地,刘邦、项羽的基本队伍和核心成员大都来自楚国地区。项羽被围,“四面皆楚歌”;刘邦衣锦还乡唱《大风》;西汉宫廷中始终是楚声作主导……都说明这一点。楚汉文化一脉相承,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其明显的继承性和连续性,而不同于先秦北国。楚汉浪漫主义是继先秦理性精神之后,并与它相辅相成的中国古代又一伟大艺术传统。它是主宰两汉艺术的美学思潮。不抓住这一关键,很难真正阐明两汉艺术的根本特征。(摘编自李泽厚《楚汉浪漫主义:屈骚传统》)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司马迁以《史记》记史,屈原以《离骚》抒情,两人虽然精神追求相左,但是在审美观上有着相同的尚奇倾向。B.因为受到了《离骚》抒情性的影响,所以《史记》从《离骚》中吸取了讽兴当世的力量和反传统思想的精神。C.儒家更强调理性和人伦秩序,较之以屈原为代表的南国文化,“怪力乱神”的踪迹在儒家文化中难以寻见。D.楚辞是一种有关巫术礼仪的祭神歌舞和音乐,其源远流长,风格自由狂放,是集体的活动而非个人的创作。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为了表现悲剧的崇高美,《离骚》《史记》的创作都侧重展现善与恶的对抗斗争。B.从《史记·酷吏列传》批评汉武帝对人民的高压政策可看出司马迁的讽谏精神。C.楚辞不像“诗教”之类有那么多道德规范和约束,故楚辞的道德教化作用比较微弱。D.楚汉浪漫主义和先秦理性精神作为两汉艺术根本特征主宰了两汉美学思潮。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班固认为,《离骚》“弘博深刻,为辞赋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容”。B.司马迁《报任安书》:“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C.朱熹:“《离骚》以灵修、美人目君,盖托为男女之辞而寓意于君,非以是直指而名之也。”D.屈原“变国风雅颂而为《离骚》”,司马迁“易编年而为传记”,均具有开创性。4.班级拟召开《屈原列传》学习讨论会,请你根据材料一,列出发言要点。5.钱钟书《管锥编》:“《史记》于怪事、轶闻,未能妄除净尽,如刘媪交龙、武安谢鬼。”请结合材料对这种现象进行分析。〖答案〗1.C2.B3.A4.①《屈原列传》写屈原以身殉国,显示出悲剧的崇高美;②司马迁借《屈原列传》寓己悲愤,带有诗的情韵,具有浓郁的抒情性;③《屈原列传》记录屈原忠君爱国事迹,表现出讽兴当世的力量和反传统的精神。5.①司马迁的审美观有着明显的尚奇倾向,《史记》在取材时喜欢保留怪事轶闻;②楚汉文化一脉相承,楚辞多有奇异的浪漫想象,《史记》继承了这种浪漫主义传统。由《屈原列传》可以看出《史记》的文化的烙印,体现出对楚文化的继承。〖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两人虽然精神追求相左”曲解文意,据材料一“这些只是外在表现的不同,就精神实质而言,屈原与司马迁都称得上是悲剧诗人。他们的精神是相通的”可知“他们的精神是相通的”;B.“因为受到了《离骚》抒情性的影响,所以《史记》从《离骚》中吸取了讽兴当世的力量和反传统思想的精神”强加因果,依据“《史记》深得《离骚》的情韵,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司马迁富于诗人气质,感情特别丰富。……他写历史,本不该夹带过多的主观感情,但由于受到《离骚》的感染,他以诗人的气质写史,于是使史文多带诗的情韵。……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史记》与《离骚》在情韵上的内在联系”“《史记》从《离骚》中吸取了讽兴当世的力量和反传统思想的精神。……司马迁以屈原为榜样,不怕触犯忌讳,大胆地讽兴当世”可知选项将原文的并列关系理解为因果关系;D.“楚辞是一种有关巫术礼仪的祭神歌舞和音乐……”张冠李戴,依据材料二“近人考证也都认为,像《九歌》等,很明显是一种有关巫术礼仪的祭神歌舞和音乐。所以它是集体的活动而非个人的创作”可知,“一种有关巫术礼仪的祭神歌舞和音乐”“集体的活动而非个人的创作”是《九歌》等作品而非全部楚辞。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为了表现悲剧的崇高美,《离骚》《史记》的创作都侧重展现善与恶的对抗斗争”逻辑混乱,依据原文“屈原的《离骚》打上了艰巨斗争的烙印,显示出战国后期楚国历史上忠与奸、善与恶、美与丑相对抗、相斗争的深刻过程,因而富于悲剧的崇高美;司马迁的《史记》同样打上了艰巨斗争的烙印,显示了中国上下三千年间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相对抗、相迭代的深刻过程,因而也富于悲剧的崇高美”可知选项误将“富于悲剧的崇高美”这一结果当作目的,“侧重”也于文无据;C.“故楚辞的道德教化作用比较微弱”推断错误,依据原文“第三,……亦即感情的抒发爽快淋漓,形象想象丰富奇异,还没受到严格束缚,尚未承受儒家实践理性的洗礼,从而不像所谓‘诗教’之类有那么多的道德规范和理智约束。相反,原始的活力、狂放的意绪、无羁的想象在这里表现得更为自由和充分”可知,选项曲解文意;D.“楚汉浪漫主义和先秦理性精神作为两汉艺术的根本特征主宰了两汉美学思潮”推理不当,依据原文“楚汉浪漫主义是继先秦理性精神之后,并与它相辅相成的中国古代又一伟大艺术传统。它是主宰两汉艺术的美学思潮。不抓住这一关键,很难真正阐明两汉艺术的根本特征”可知,“它”指的是“楚汉浪漫主义”,不包含“先秦理性精神”。故选B。【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是楚汉文化一脉相承,具有浪漫主义色彩。A.班固是东汉人,所以他所说“后世”包括汉朝,能说明汉对楚文化的继承;B.这是说《史记》的创作目标;C.阐述的是《离骚》对象征手法的运用;D.谈的是《离骚》和《史记》各自具有开创性,没有体现出继承性。故选A。【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①依据原文“屈原的《离骚》打上了艰巨斗争的烙印,显示出战国后期楚国历史上忠与奸、善与恶、美与丑相对抗、相斗争的深刻过程,因而富于悲剧的崇高美;司马迁的《史记》同样打上了艰巨斗争的烙印,显示了中国上下三千年间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相对抗、相迭代的深刻过程,因而也富于悲剧的崇高美”可知《屈原列传》写屈原以身殉国,显示出悲剧的崇高美,而《史记》继承了这一文化,也富于悲剧的崇高美;②依据原文“《史记》深得《离骚》的情韵,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司马迁富于诗人气质,感情特别丰富。……他写历史,本不该夹带过多的主观感情,但由于受到《离骚》的感染,他以诗人的气质写史,于是使史文多带诗的情韵。刘熙载说:‘学《离骚》得其情者为太史公。’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史记》与《离骚》在情韵上的内在联系”可知司马迁借《屈原列传》寓己悲愤,以诗人的气质写史,带有诗的情韵,具有浓郁的抒情性;③依据原文“《史记》从《离骚》中吸取了讽兴当世的力量和反传统思想的精神。……说明他很推崇屈原讽谏、争义的胆气。《史记》中有相当一部分当代史。司马迁以屈原为榜样,不怕触犯忌讳,大胆地讽兴当世”可知《屈原列传》记录屈原忠君爱国事迹,表现出讽兴当世的力量和反传统的精神。【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运用文中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史记》于怪事、轶闻,未能妄除净尽,如刘媪交龙、武安谢鬼”是说《史记》中有怪事、轶闻的记载。①依据原文“司马迁的审美观有着明显的尚奇倾向。尚奇的审美观,使他对历史上大量的奇人、奇事、奇功、奇计、奇言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从而影响到《史记》的取材和艺术风格”可知司马迁的审美观有着明显的尚奇倾向,《史记》在取材时喜欢保留怪事轶闻;②依据原文“所以如此,正由于屈原的作品集中代表了一种根底深沉的文化体系。这就是充满浪漫激情、保留着远古传统的南方神话——巫术的文化体系”“楚汉文化一脉相承,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其明显的继承性和连续性,而不同于先秦北国。楚汉浪漫主义是继先秦理性精神之后,并与它相辅相成的中国古代又一伟大艺术传统。它是主宰两汉艺术的美学思潮”可知楚汉文化一脉相承,楚辞多有奇异的浪漫想象,《史记》继承了这种浪漫主义传统。由《屈原列传》可以看出《史记》的文化的烙印,体现出对楚文化的继承。(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蜘蛛陈然我发现城市是由高度组成的。城市就是由高度组成的密林。它们笔直陡峭,像刀刃一样随时准备对我进行袭击。来到省城后的第二天,我就受到了这种袭击。包工头把我们带到了七楼,说,今天,你们就从这里干起,一直干到十二层,你们的任务就完成了。我很高兴,等包工头一走,就急不可耐地奔向阳台。我还从未站在城市的肩上看一个城市,以前总是在它脚下看。忽然我觉得有种尖锐的东西向我刺来,紧接着眼前一黑,如果不是我及时抓住了阳台的扶沿,恐怕就摔下去了。我摸摸额角,并不觉得哪里不舒服,但睁开眼再往下看,晕眩又出现了。它像是一只大鸟,在空中张开翅膀,只等我靠近过来,便会猛地飞出啄我的眼。以前在乡下,楼房最多不过三层,它袭击不了我。我甚至三楼都没有上过。而现在,我每天都在半空里,它随时可以狠狠啄我。一见它,我就恶心得要吐。那一刻,我恨不得揪住自己的脑袋往墙上猛撞。我几乎绝望了。试想,一个对高度如此排斥的人,怎么在城里奋斗呢?但我向别人隐瞒了实情。我努力不去看楼下,这使我的姿势有些僵硬,当僵硬的姿势快要被某种必要的动作折断的时候,为了解救自己的身体,我只好故意从梯架摔到了阳台上。这不要紧。我揉揉摔疼的地方又爬了上去。我不能就这么被打倒。如果它是一种病,那我就做一个带病做事的人好了。再说,难道我不会制服它,把它治好么?对,我就是要制服它。所以,当包工头问谁愿意去粉刷外墙时,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我想,如果我能做好这件事,其他就不在话下了。刚来省城时,我还纳闷,心想几十层高的楼房,那些玻璃是怎么装上去的,外墙是怎么粉刷的?后来我看到几个人在为一幢大楼洗玻璃,看到他们腰间系着粗壮的绳子,整个人悬在半空中,我紧张得呼吸不出来,心想要是绳子突然断了怎么办?如果要上厕所怎么办?包工头问我,你真的行吗?包工头的眼睛总是那么厉害,好像知道我隐藏了什么。但我还是坚决地点了点头说,行。从乡下出来时,我已经下了决心,一定要赚很多钱,将来不说做大城市的人,至少也要做个县城里的人。现在做城里人不难,我已经在为做一个城里人暗暗准备了,比如早上我不买肉包子,中午吃快餐,我也不要肥肉。我的身上绑着很多绳子,被放在屋顶的牵引机缓缓放了下去,从屋顶往下粉刷。那只停留在半空中的翅膀,忽地扇了过来,我完全被裹挟在翅膀的黑暗中。我闭着眼,奋力从那黑暗中挣脱出来,大口地呕吐着。包工头在上面喊,没事吧?我扶着墙,摆了摆手,朝上面大声喊道,没事!返回楼顶或地面时,我赶紧去洗澡。我的裤子已经湿了好几次。但我还是咬着牙对自己说,没事。有一次,还真有只鸟撞到了我身上。一只好像在城市里迷了路的小鸟。它先在我手上撞了一下,接着在我肩膀上撞了一下。我腾出手把它捉住,放在我口袋里。只有在口袋里,它才不会迷路。在高空看城市,觉得城市是漂浮的。风一吹来,整个城市都在晃动。下面的人如果不把脸扬起来,是看不到我的存在的。有一次,我仿佛听到楼下有个小女孩在说,爸爸你看,上面那个人多像一只蜘蛛啊。爸爸为女儿的比喻能力而高兴,说,对,他就是一只蜘蛛。这天,我大概停留在一幢大楼的十五层的地方,天色将晚,我正准备收工,忽然发现牵引机没了动静,紧接着楼下一片寂静。酒店里的灯光没有了,商场里的音响也没有了,像是一艘大船驶到了没有水的地方。没有了灯光和音响的映衬,城市的一切显得是那么粗糙和丑陋。很多人在叫,我也喊了起来。可我的声音没有人听到。这时,那只已经被我打败的鸟重新从什么地方扑了出来,它重新把我裹挟到它黑暗的翅膀里面。第二天,我终于被人记起。包工头在下面气急败坏地喊我的名字:你还活着吗?我被缓缓放下来了。盘根错节的绳子像一张网,结结实实地把我套住了。有人把绳子砍断。有人喊我的名字可我没有反应。过了好半天,我才动了一下,又动了一下,然后真的像一只蜘蛛那样慢慢爬了出来。此后,我就像蜘蛛一样在大街上爬着。(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中的“我”为了实现理想隐瞒自身状况高空作业,不断迫使自己挑战极限,最终不幸成为了理想的奴隶。B.小说运用大量心理独白揭示“我”隐秘的内心想法,使读者能够更直接地理解“我”的思想感情和精神世界。C.小说描写“我”高空作业时“身上绑着很多绳子”,形象地描绘出“我”饱受非人的束缚与压迫,也为下文蜘蛛的出现埋下伏笔。D.“我”是来自乡下的底层打工者,理想是成为城里人,最终却异化为蜘蛛,这个故事凸显出打工者在城市打拼的艰辛,以及城市艰难的生存环境。7.关于文中的“异化”情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因为意外在高楼滞留一夜后成为蜘蛛,突出了城市里人与人之间的漠不关心。B.“我”为了多赚钱不惜选择难以胜任的工作,这也预示着后来“我”会在工作中“异化”。C.小女孩的爸爸告诉她“我”就是一只蜘蛛,是因为“我”早就处于一种“异化”的生存状态。D.“我”最终变成蜘蛛,既在情理之中,又出人意料,表明了“我”的心酸与悲惨。8.本文的卡夫卡式结局富有隐喻效果,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9.有人评价本文“以意象为镜面,来映照人的内心世界”,请通过“鸟”这个意象加以赏析。〖答案〗6.C7.C8.①“盘根错节的绳子像一张网,结结实实地把我套住了”,形象地展现出“我”被发现时的窘境,传神地隐喻了“我”被理想的枷锁牢牢套住的现实;②结尾的两个“爬”字饱含辛酸,隐喻“我”逐渐地适应了作为一只城市蜘蛛的角色,习惯了这种异化的生存状态;③最终“我”异化为蜘蛛的结局,更隐喻了打工者在城市打拼之艰辛与悲惨,令人同情,而这作为小说的主旨,发人深省。9.①作者以暗喻描写了“我”站在高楼上向下看时的幻象:眩晕“像是一只大鸟,在空中张开翅膀,只等我靠近过来,便会猛地飞出啄我的眼”。一个“猛”字细腻传神地刻画了“我”对高空作业的恐惧。②作者写“我”第一次粉刷外墙时,“那只停留在半空中的翅膀,忽地扇了过来,我完全被裹挟在翅膀的黑暗中”。通过描写因恐惧而产生的幻象及呕吐、流汗等情形,深刻、具体地刻画出“我”在克服心理问题之时所经历的痛苦折磨,展现出“我”坚强的意志。③大鸟之于蜘蛛,正如恐惧之于“我”,可见恐高对“我”的巨大威胁,以至于此情此景之下“我”心神不定、摇摇欲坠,读者也不禁捏一把汗、心惊胆寒。〖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饱受非人的束缚与压迫”错误。粉刷外墙的工作本身就要求绑绳子,并不是“非人的”捆绑。小说描写“我”高空作业时“身上绑着很多绳子”,表明的是工作的艰辛,该选项过度解读。故选C。【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C.“因为‘我’早就处于一种‘异化’的生存状态”错误。根据原文“有一次,我仿佛听到楼下有个小女孩在说,爸爸你看,上面那个人多像一只蜘蛛啊。爸爸为女儿的比喻能力而高兴,说,对,他就是一只蜘蛛”,可知小女孩的爸爸告诉她“我”就是一只蜘蛛,是因为小女孩的比喻很形象很贴切。故选C。【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结尾艺术效果的能力。由前文“从乡下出来时,我已经下了决心,一定要赚很多钱,将来不说做大城市的人,至少也要做个县城里的人。现在做城里人不难,我已经在为做一个城里人暗暗准备了”可知,“我”为了实现理想隐瞒自身状况高空作业,被遗忘而被绳子捆绑并吊了一夜,“盘根错节的绳子,像一张网,结结实实地把我套住了”,形象地展现出“我”被发现时的窘境,其根源是“我”的理想,传神地隐喻了“我”是被自己理想的枷锁牢牢套住了;“真的像一只蜘蛛那样慢慢爬了出来”,“我就像蜘蛛一样在大街上爬着”,两个“爬”字饱含辛酸,“我”为了实现理想真的像一只蜘蛛了,隐喻“我”逐渐地适应了作为一只城市蜘蛛的角色,习惯了这种异化的生存状态;“此后,我就像蜘蛛一样在大街上爬着”,“我”的理想是成为城里人,最终却异化为蜘蛛,这一结局更隐喻了打工者在城市打拼之艰辛与悲惨,令人同情,引人思考,农民工想要提升层次是多么的不易,点明小说的主旨,发人深省。【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但睁开眼再往下看,晕眩又出现了。它像是一只大鸟,在空中张开翅膀,只等我靠近过来,便会猛地飞出啄我的眼……而现在,我每天都在半空里,它随时可以狠狠啄我。一见它,我就恶心得要吐”,作者以暗喻的手法描写了“我”站在高楼上向下看时的恐惧幻象:眩晕“像是一只大鸟”,“会猛的飞出啄我的眼”。“猛”字是“我”的内心想象,传神细腻地刻画了“我”对于高空作业的恐惧,暗示工作的危险性。作者写“我”第一次粉刷外墙时“那只停留在半空中的翅膀,忽地扇了过来,我完全被裹挟在翅膀的黑暗中,我闭着眼,奋力从那黑暗中挣脱出来,大口地呕吐着”。“完全被裹挟在翅膀的黑暗中”是因恐惧而产生的幻象,接着的呕吐、流汗等动作,深刻具体地刻画出“我”在克服心理问题之时所经历的痛苦折磨,虽然知道自己恐高,但还是在为实现理想全力坚持,展现出坚强的意志。大鸟就是恐惧的化身,而在工作中“我”异化成了蜘蛛,蜘蛛是绝对害怕大鸟的,一如“我”的恐高,喻示恐高对于“我”的巨大威胁,生动展示了高空中“我”心神不定、摇摇欲坠时内心的恐惧和绝望,令读者不禁为之捏一把汗、心惊胆寒。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未至彭城,病重而死。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尔。”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七十,合则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增亦人杰也哉!(节选自苏轼《范增论》有删改)材料二:高祖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羽既矫A杀B卿子冠军C义帝D必不能堪E非F羽弑帝G则H帝杀羽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赐骸骨”是古代大臣请求辞职归家的婉词,与致仕、致事、致政、休致等词义相近。B.“所立”是名词性短语,与“燕王吾所立”(《五代史伶官传序》)的“所立”结构不同。C.“绝”指断绝,与“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的“绝”词义不同。D.“人杰”与现在所说的“人杰地灵”含义相同,材料二中具体是指张良、萧何、韩信。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邦善于采纳意见,他使用陈平之策致范增与项羽产生矛盾,范增大怒选择离开项羽,在路上病亡。B.苏轼将范增的命运与义帝的存亡联系起来,认为项羽怀疑范增与此相关,而与陈平的计策没有必然的联系。C.文中提到范增曾与项羽共事,是平级关系,后来却成了君臣关系。苏轼从这个角度分析认为范增见识浅陋。D.材料二中刘邦认为相比于项羽,他虽然自身才能有限,但他善于重用人才,因此项羽最终被他取代。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尔。(2)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14.请结合材料一分析苏轼认为范增是人杰的三个依据。〖答案〗10.CEG11.B12.C13.(1)范增离去是好事,若不离去,项羽一定会杀他。只是遗憾他没有早早离开而已。(2)(义帝)在众多人中识别出有才华的卿子冠军,并且提拔他做上将军,如果不是贤明之君能做到这些吗?14.①智谋角度:审时度势,能提预测性意见,如鸿门宴建议杀刘邦。②忠义角度:恪守君臣之分,忠于义帝,如劝项梁拥立义帝。(或:苏轼认为义帝是贤主,范增劝项梁拥立义帝,是忠臣。)③史实角度:范增离开项羽的历史结果。(或:项羽的失败与范增的离开有紧密关系。)〖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项羽既然假托君王之命杀死了卿子冠军,义帝必然不能容忍。因此,不是项羽谋杀义帝,就是义帝杀了项羽。“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主谓宾齐全,“羽”是主语,“杀”是谓语,“卿子冠军”是宾语,前后断开,即C处。“义帝必不能堪”,主谓结构,“义帝”是主语,“必不能堪”是谓语,其后断开,即E处。“非羽弑帝”,“帝”作“弑”宾语,其后断开,即G处。故在CEG三处断开。【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以及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B.“结构不同”错误。结构相同,都是所字结构,表名词性。句意:而杀死他所拥立之人。/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C.正确。断绝。/横渡。句意:不断绝运粮食的道路。/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能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D.正确。句意: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人物俊杰,地方灵秀。故选B。【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范增见识浅陋”错误。原文为“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陋指的是范增弄不清去、留的分寸,想依靠项羽而成就功名。故选C。【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善”,好;“独”,唯独,只是;“恨”,遗憾。(2)“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省略句,省略主语“义帝”,状语后置句,应为“于稠人之中识卿子冠军”;“稠”,多,密;“擢”,提拔。【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信息的能力。由“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可知,智谋角度:审时度势,能提预测性意见,如鸿门宴建议杀刘邦。由“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可知,忠义角度恪守君臣之分,忠于义帝,如劝项梁拥立义帝。(或:苏轼认为义帝是贤主,范增劝项梁拥立义帝,是忠臣。)由“增不去,项羽不亡。增亦人杰也哉!”可知,史实角度:范增离开项羽的历史结果。(或:项羽的失败与范增的离开有紧密关系。)参考译文:材料一:刘邦采用了陈平的计策,离间疏远楚国君臣。项羽怀疑范增和汉国私下勾结,渐渐剥夺他的权力。范增大怒,说:“天下大事已经大致确定了,君王自己处理吧。希望能让我告老还乡。”回乡时,还没到彭城,就因疾病而死。苏子说:“范增离去是好事,若不离去,项羽一定会杀他。只是遗憾他没有早早离开而已。”既如此,那么范增应当在什么时候离开呢?当初范增劝项羽杀沛公,项羽不听;终因此而失去天下;应当在此时离去吗?回答说:“不。范增想要杀死沛公,是做臣子的职责。项羽不杀刘邦,还显得有君王的度量。范增怎能在此时离去呢?范增离去,应当在项羽杀卿子冠军的时候。”项羽杀卿子冠军,就是谋杀义帝的先兆。他杀义帝,就是怀疑范增的根本,难道还要等到陈平出反间之计吗?物品必定先腐烂了,然后才能生蛆虫;人必定先有了怀疑之心,然后谗言才得以听入。陈平虽说智慧过人,又怎么能够离间没有疑的君主呢?我曾经评论义帝,称他是天下的贤君。仅仅是(义帝)派遣沛公入关而不派遣项羽,在众多人中识别出有才华的卿子冠军,并且提拔他做上将军,这两件事情,如果不是贤明之君能做到这些吗?项羽既然假托君王之命杀死了卿子冠军,义帝必然不能容忍。因此,不是项羽谋杀义帝,就是义帝杀了项羽,这用不着智者指点就可知道了。范增当初劝项梁拥立义帝,诸侯因此而服从。中途谋杀义帝,必不是范增的主意。其实岂但不是他的主意,他必然力争而却没有被接受。不采用他的忠告而杀死他所拥立之人,项羽怀疑范增,一定是从这时就开始了。在项羽杀卿子冠军之时,项羽和范增并肩侍奉义帝,还没有确定君臣之身份。如果替范增考虑,有能力诛杀项羽就杀了他,不能杀他就离开他,岂不是毅然决然的男子汉吗?范增年龄已经七十岁,意见相合就留下来,意见不合就离开他,不在这个时候弄清去、留的分寸,却想依靠项羽而成就功名,浅陋啊!即使这样,范增还是被汉高祖所畏惧;范增不离去,项羽就不会灭亡。唉,范增也是人中的豪杰呀!材料二:汉高祖刘邦说:“在大帐内出谋划策,在千里以外决一胜负,我不如张良。平定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饷,不断绝运粮食的道路,我不如萧何。联合众多的士兵,只要打仗一定胜利,只要攻城一定取得(胜利),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我能够任用他们,这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有一位范增而不任用他,这就是他被我取代的原因呀。”(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鹧鸪天贺铸重过阊门①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②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晞③。旧栖新垅④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备注〗①阊门:苏州城西门,此处代指苏州。②梧桐半死:一说此桐为连理枝,其中一枝已亡,一枝犹在,斫以制琴,声音为天下之至悲,这里用来比拟丧偶之痛。③此二句取典于汉乐府丧歌《薤露》:“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薤,植物名。④垅:坟墓。15.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鹧鸪天》一词,“同来何事不同归”劈头一问,看似无理,却极有情,道出了词人失去妻子后强烈的悲苦之情。B.《鹧鸪天》下片,运用对比手法,“露初晞”与“新垅”形成鲜明对比,更让词人产生“物是人非”的悲叹。C.苏轼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利用这两组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真实而深刻地表达了对亡妻的思念。D.苏轼以“尘满面,鬓如霜”寥寥数字,生动传神地刻画了词人的外部形象,在悼亡之中还带有岁月沧桑的慨叹。16.两首词中画横线的句子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典范。请在两句中任选其一进行赏析。〖答案〗15.B16.示例一:“原上草,露初晞”,是对亡妻坟前景物的描写,通过比、兴、用典的手法,表达了词人对亡妻生命短暂的哀叹,也表达出对亡妻的思念。示例二:“明月夜,短松冈”,是对亡妻坟前景象的描写,词人推己至人,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露初晞’与‘新垅’形成鲜明对比”错误。应是“旧栖”“新垅”形成对比,用旧居和新坟对比,更显物是人非之感。故选B。【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炼句的能力。“原上草,露初晞”,是对亡妻坟前景物的描写,写到亡妻坟上草上的露珠刚刚晒干。运用汉乐府丧歌《薤露》:“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的典故,同时又运用了比的手法,用原草之露初晞暗指夫人的新殁。原草晞露又是荒郊坟场应有的景象,是为兴,引出下文“旧栖新垅两依依”。所以这一处景物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亡妻生命短暂的哀叹,也表达出对妻子的思念。“明月夜,短松冈”,是作者从梦境回到了现实,意思是料想你年年都为我柔肠寸断,在那凄冷的月明之夜,在那荒寂的短松冈上。作者推己至人,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谓用心良苦。在这里作者设想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深沉的悼念之情。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表现屈原自动地远离污浊,像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境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023年9月,第19届亚运会将在杭州举行。你可以用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中“____________”一句来夸赞杭州富庶的历史,还可以用其中的“____________”一句来概括西湖的湖山之美。(3)古诗文中,“美人”既是美好的形象,又是寄寓美好理想表达个人情感的重要载体,频频出现在文人笔端,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2)钱塘自古繁华重湖叠巘清嘉(3)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文字是世界古文字中至今唯一不间断地使用和发展的文字,汉字的艺术魅力,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在科技①的今天,更应守正创新,对书法文化资源进行多学科的交叉研究,系统梳理和探寻书法资源的当代价值。我们不仅要在学术领域取得有深度的研究成果,更要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出让群众②的书法通识类读物,并要注重新媒体的运用推广,让优秀的书法文化资源在当代多元立体化地展现与传播。一些书法文化资源丰厚的省份,可以③,利用好相关资源,推出特色文旅项目,在提升文旅经济效益的同时,进一步彰显地域厚重的历史文化形象。书法文创不应只局限于传统的文房四宝相关产业,应结合新形式和数字化思维,推出承载着中华文明符号的文化产品不断问世,通过继承、升华、转化,精心提炼书法文化的经典元素,赐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传播载体,进一步增强书法文化的影响力,让中国书法充分展现中国符号,传播中华文明,彰显中国精神。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文中加点字词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20.文中第三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并进行修改,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①日新月异②喜闻乐见③因地制宜19.“至今唯一不间断”强调了在世界古文字中,只有中国文字是一直到今天仍然使用和发展的文字,而且从古代到今天,中国文字的使用和发展从未中断。20.①“推出承载着中华文明符号的文化产品不断问世”应改为“推出承载着中华文明符号的文化产品”或“让承载着中华文明符号的文化产品不断问世”;②“继承、升华、转化”应改为“继承、转化、升华”;③“赐予”应改为“赋予”④“传播中华文明,彰显中国精神”应改为“彰显中国精神,传播中华文明”〖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处,此处修饰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极快的特点,可用“日新月异”。日新月异:指发展、进步极快,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②处,根据空前“群众”和空后“书法通识类读物”可知,此空是说应该推出让群众乐意看的书法通识类读物,所以可以填“喜闻乐见”。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③处,根据空后句“利用好相关资源,推出特色文旅项目”可知,此空是说各地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利用好相关资源,所以可填“因地制宜”。因地制宜:指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采取行之适当的措施。【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分析字词表达效果的能力。“至今”意思是一直到现在;“唯一”意思是只有一个,独一无二;“不间断”意思是一直没有中断,连续的发生。这三个词语连用说明中国文字是世界古文字中一直到现在仅有的一个没有中断使用和发展的文字,强调了中国文字历史悠久,使用时间之长,价值之高,为后文说明“汉字的艺术魅力,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做了强有力的铺垫,增强了表达效果。【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第三段四处语病如下:一、“推出承载着中华文明符号的文化产品不断问世”“推出……”和“让……不断问世”杂糅,应改为“推出承载着中华文明符号的文化产品”或“让承载着中华文明符号的文化产品不断问世”;二、“继承、升华、转化”语序不当,应改为“继承、转化、升华”;三、“赐予”与“新的时代内涵和传播载体”搭配不当,应把“赐予”改为“赋予”;四、“传播中华文明,彰显中国精神”语序不当,应改为“彰显中国精神,传播中华文明”。(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一说到挫折教育,有些人总是认为,挫折教育就是让孩子经历更多的挫折和苦难,这样他们的承受能力就会提高,抗挫折能力也会随着提高;还有人认为,挫折教育就是不夸奖孩子,即便他们取得了成就,也要对他们作出严厉的评价,提出更高的要求。殊不知,这样的“挫折教育”,反而让孩子的内心更加脆弱,丧失信心。在面对挫折和困难的时候,不仅没有抵抗能力,反而更容易逃避和失控。真正的挫折教育,是鼓励,是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心态,是让孩子从困难和挫折中,锻炼出积极乐观的品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_____________。在生活、工作上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若是我们消极逃避,或是垂头丧气、一蹶不振,那么孩子必然也不会坚强。相反的,_____________,想办法解决,孩子自然也会从我们身上学到坚强的品质。当我们遇到挫折的时候,不妨将自己的故事讲给孩子听,与孩子一起讨论自己的失败,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会遭遇失败。遭遇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被失败打败!让孩子见证我们的反败为胜,_____________。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2.请使用包含并列关系的复句简述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答案〗21.(1)父母的言传身教很重要(2)若是我们积极面对(3)这才是一场生动的“挫折教育”22.挫折教育,不是通过孩子的更多挫折、苦难经历和对他们的严厉评价、更高要求来实现的,而是鼓励孩子,帮助他们建立良好心态,锻炼出积极乐观的品质。〖解析〗【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情境补写的能力。(1)从后文“若是我们消极逃避……那么孩子必然也不会坚强……孩子自然也会从我们身上学到坚强的品质”足见,该空要填写的是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教育,故可填写“父母的言传身教很重要”等。(2)根据“相反的”可知,是与“消极逃避,或是垂头丧气、一蹶不振”相反,相对的当然是“积极面对”,故可填写“若是我们积极面对”。(3)由于整个文段讨论的是“挫折教育”,从第一段“真正的挫折教育,是鼓励,是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心态”可知,该空前文的“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会遭遇失败。遭遇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被失败打败”正是帮孩子建立良好心态的方法,故而让孩子见证“反败为胜”才是更为生动、真实的“挫折教育”,故可填写“这才是一场生动的‘挫折教育’”。【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及选用句式的能力。第一段可分为两层,第一层是介绍人们心中对挫折教育的误解,“有些人总是认为,挫折教育就是让孩子经历更多的挫折和苦难”“还有人认为,挫折教育就是不夸奖孩子……要对他们作出严厉的评价,提出更高的要求”,但实际上“反而让孩子的内心更加脆弱,丧失信心……更容易逃避和失控”;可将之概括为,“挫折教育不是让孩子经历更多挫折、苦难和对他们严厉批评、提出更高要求能达到的”。第二层是厘清真正的挫折教育内涵,即“是鼓励,是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心态,是让孩子从困难和挫折中,锻炼出积极乐观的品质”,可概括为“挫折教育是要鼓励孩子,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心态,锻炼出积极乐观的品质”。要求用“并列关系”的句子,此处应采用“不是……而是”句式,将两个压缩后的语句整合成流畅通顺的句子。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材料一:楠木,木质坚硬,木材名贵,生长缓慢,成为栋梁材要上百年。材料二:上世纪民国时期去趟欧洲,坐轮船得花一个月的时间。在途中可以阅读,写家书,思乡……精神生活丰富多彩。材料三:高铁,速度至少达到250公里/小时,为人们的出行带来便捷。可是,一些发达国家的老百姓拒绝高铁,生活节奏不紧不慢,依然惬意自适。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这是一道由多则材料构成的作文题。首先要总括材料,提取出材料蕴含的核心信息。材料1、2、3则分别从楠木的生长、坐轮船到欧洲旅游及部分发达国家百姓拒绝高铁追求惬意三个角度,意在表明楠木只有缓慢生长(上百年)方可成为名贵栋梁、缓慢旅行(坐船)方可获得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没有高铁生活一样快乐(没见得有多难受),从而阐述对“慢”的理解。由此可以总结出材料的核心话题就是“快与慢”,是一种隐含的关系型作文。但是,从三则材料的核心观点来看,材料其实更侧重于支持“慢”:欲速则不达,“慢”才能有时间慢慢积累,打好基础;“快节奏”虽然给生活带来了一些方便,却也使人们错过了很多美好的东西,而放慢生活的节奏,学会欣赏身边的“美景”,可以让我们更懂得放松身心,淡泊名利和物欲,追求心灵的宁静和诗意的生活。写作时,最好要围绕其关系展开,要分析何时应该快,何时应该慢,而不能割裂两者的关系,片面、武断地否定“快”或者“慢”。当然,两者都有所涉及,不代表就是平分笔墨,要对材料倾向的“慢”有所侧重。写作时,可以想一想,在“快”中我们失掉了什么,在“慢”中我们又获得了什么?行文思路,可由材料确立观点:“欲速则不达,让生活慢下来”,然后从“慢是对工作的认真耐心”“慢是一个一个脚印的踏实”“慢是水滴石穿的坚韧”几个方面来论述“慢”的意义,最后收束全文。湖北省鄂东部分学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史记》是史传散文,《离骚》是抒情长诗,两者文体不同,形式各别。鲁迅先生能异中见同,一眼看出司马迁的《史记》就是一篇“无韵之《离骚》”。《史记》与《离骚》确实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首先,《史记》所表现的审美理想与《离骚》一脉相承。司马迁的审美观有着明显的尚奇倾向。尚奇的审美观,使他对历史上大量的奇人、奇事、奇功、奇计、奇言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从而影响到《史记》的取材和艺术风格。屈原的审美观也有着好奇的倾向。且不说他的穿戴与众不同,就是从《离骚》中所写的以鸷鸟自比,以精玉为粮,驱策龙凤,役使风云雷神等情节来看,已经够令人叹奇不止了。这些只是外在表现的不同,就精神实质而言,屈原与司马迁都称得上是悲剧诗人。他们的精神是相通的。屈原的《离骚》打上了艰巨斗争的烙印,显示出战国后期楚国历史上忠与奸、善与恶、美与丑相对抗、相斗争的深刻过程,因而富于悲剧的崇高美;司马迁的《史记》同样打上了艰巨斗争的烙印,显示了中国上下三千年间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相对抗、相迭代的深刻过程,因而也富于悲剧的崇高美。其次,《史记》深得《离骚》的情韵,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司马迁富于诗人气质,感情特别丰富。他说:“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意思是说:《离骚》是因情而生文的。他写历史,本不该夹带过多的主观感情,但由于受到《离强》的感染,他以诗人的气质写史,于是使史文多带诗的情韵。刘熙载说:“学《离骚》得其情者为太史公。”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史记》与《离骚》在情韵上的内在联系。再次,《史记》从《离骚》中吸取了讽兴当世的力量和反传统思想的精神。司马迁曾说:“作辞以讽谏,连类以争义,《离骚》有之。”这一看法,说明他很推崇屈原讽谏、争义的胆气。《史记》中有相当一部分当代史。司马迁以屈原为榜样,不怕触犯忌讳,大胆地讽兴当世。《史记》与《离骚》神合韵谐的情况,不是偶然的。司马迁所处的时代与屈原所处的时代虽然不同,但汉文化实际上是继承楚文化而来的。李长之先生曾把汉朝的建立说成是“楚文化的胜利”,李泽厚先生认为,对汉代文化艺术影响最大的是“屈骚传统”,这个见解十分深刻。(摘编自吴汝煜《“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试释》)材料二:屈原是中国最早、最伟大的诗人。他“衣被词人,非一代也”。一个人对后世文艺起了这么深远的影响,确乎罕见。所以如此,正由于屈原的作品集中代表了一种根底深沉的文化体系。这就是充满浪漫激情、保留着远古传统的南方神话——巫术的文化体系。儒家在北中国把远古传统和神话、巫术逐一理性化,把神人化,把奇异传说化为君臣父子的世间秩序。例如“黄帝四面”(四面脸)被解释为派四个大臣去“治四方”,黄帝活三百年说成是三百年的影响……如此等等。在被孔子删定的《诗经》中再也看不见这种“怪力乱神”的踪迹。然而,这种踪迹却非常活泼地保存在以屈原为代表的南国文化中。王夫之解释《九辩》时说:“辩,犹遍也。一阕谓之一遍。亦效夏启九辩之名,绍古体为新裁。可以被之管弦,其词激宕淋漓,异于风雅,盖楚声也。后世赋体之兴,皆祖于此。”这段话也很重要,它点明了好几个关键问题。第一,它指出楚辞是“绍古体”,并且“古”到夏初去了,足见源远流长,其来有自,确乎是远古社会的遗风延续和模拟。第二,它可以“被之管弦”,本是可歌可舞的。近人考证也都认为,像《九歌》等,很明显是一种有关巫术礼仪的祭神歌舞和音乐。所以它是集体的活动而非个人的创作。第三,“其词激宕淋漓,异于风雅”,亦即感情的抒发爽快淋漓,形象想象丰富奇异,还没受到严格束缚,尚未承受儒家实践理性的洗礼,从而不像所谓“诗教”之类有那么多的道德规范和理智约束。相反,原始的活力、狂放的意绪、无羁的想象在这里表现得更为自由和充分。第四,也是最重要的,它是汉代赋体文学的祖宗。其实,汉文化就是楚文化,楚汉不可分。尽管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方面,“汉承秦制”,刘汉王朝基本上是承袭了秦代体制。但是,在意识形态的某些方面,又特别是在文学艺术领域,汉却依然保持了它的南楚故地的乡土本色。汉起于楚地,刘邦、项羽的基本队伍和核心成员大都来自楚国地区。项羽被围,“四面皆楚歌”;刘邦衣锦还乡唱《大风》;西汉宫廷中始终是楚声作主导……都说明这一点。楚汉文化一脉相承,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其明显的继承性和连续性,而不同于先秦北国。楚汉浪漫主义是继先秦理性精神之后,并与它相辅相成的中国古代又一伟大艺术传统。它是主宰两汉艺术的美学思潮。不抓住这一关键,很难真正阐明两汉艺术的根本特征。(摘编自李泽厚《楚汉浪漫主义:屈骚传统》)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司马迁以《史记》记史,屈原以《离骚》抒情,两人虽然精神追求相左,但是在审美观上有着相同的尚奇倾向。B.因为受到了《离骚》抒情性的影响,所以《史记》从《离骚》中吸取了讽兴当世的力量和反传统思想的精神。C.儒家更强调理性和人伦秩序,较之以屈原为代表的南国文化,“怪力乱神”的踪迹在儒家文化中难以寻见。D.楚辞是一种有关巫术礼仪的祭神歌舞和音乐,其源远流长,风格自由狂放,是集体的活动而非个人的创作。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为了表现悲剧的崇高美,《离骚》《史记》的创作都侧重展现善与恶的对抗斗争。B.从《史记·酷吏列传》批评汉武帝对人民的高压政策可看出司马迁的讽谏精神。C.楚辞不像“诗教”之类有那么多道德规范和约束,故楚辞的道德教化作用比较微弱。D.楚汉浪漫主义和先秦理性精神作为两汉艺术根本特征主宰了两汉美学思潮。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班固认为,《离骚》“弘博深刻,为辞赋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容”。B.司马迁《报任安书》:“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C.朱熹:“《离骚》以灵修、美人目君,盖托为男女之辞而寓意于君,非以是直指而名之也。”D.屈原“变国风雅颂而为《离骚》”,司马迁“易编年而为传记”,均具有开创性。4.班级拟召开《屈原列传》学习讨论会,请你根据材料一,列出发言要点。5.钱钟书《管锥编》:“《史记》于怪事、轶闻,未能妄除净尽,如刘媪交龙、武安谢鬼。”请结合材料对这种现象进行分析。〖答案〗1.C2.B3.A4.①《屈原列传》写屈原以身殉国,显示出悲剧的崇高美;②司马迁借《屈原列传》寓己悲愤,带有诗的情韵,具有浓郁的抒情性;③《屈原列传》记录屈原忠君爱国事迹,表现出讽兴当世的力量和反传统的精神。5.①司马迁的审美观有着明显的尚奇倾向,《史记》在取材时喜欢保留怪事轶闻;②楚汉文化一脉相承,楚辞多有奇异的浪漫想象,《史记》继承了这种浪漫主义传统。由《屈原列传》可以看出《史记》的文化的烙印,体现出对楚文化的继承。〖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两人虽然精神追求相左”曲解文意,据材料一“这些只是外在表现的不同,就精神实质而言,屈原与司马迁都称得上是悲剧诗人。他们的精神是相通的”可知“他们的精神是相通的”;B.“因为受到了《离骚》抒情性的影响,所以《史记》从《离骚》中吸取了讽兴当世的力量和反传统思想的精神”强加因果,依据“《史记》深得《离骚》的情韵,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司马迁富于诗人气质,感情特别丰富。……他写历史,本不该夹带过多的主观感情,但由于受到《离骚》的感染,他以诗人的气质写史,于是使史文多带诗的情韵。……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史记》与《离骚》在情韵上的内在联系”“《史记》从《离骚》中吸取了讽兴当世的力量和反传统思想的精神。……司马迁以屈原为榜样,不怕触犯忌讳,大胆地讽兴当世”可知选项将原文的并列关系理解为因果关系;D.“楚辞是一种有关巫术礼仪的祭神歌舞和音乐……”张冠李戴,依据材料二“近人考证也都认为,像《九歌》等,很明显是一种有关巫术礼仪的祭神歌舞和音乐。所以它是集体的活动而非个人的创作”可知,“一种有关巫术礼仪的祭神歌舞和音乐”“集体的活动而非个人的创作”是《九歌》等作品而非全部楚辞。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为了表现悲剧的崇高美,《离骚》《史记》的创作都侧重展现善与恶的对抗斗争”逻辑混乱,依据原文“屈原的《离骚》打上了艰巨斗争的烙印,显示出战国后期楚国历史上忠与奸、善与恶、美与丑相对抗、相斗争的深刻过程,因而富于悲剧的崇高美;司马迁的《史记》同样打上了艰巨斗争的烙印,显示了中国上下三千年间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相对抗、相迭代的深刻过程,因而也富于悲剧的崇高美”可知选项误将“富于悲剧的崇高美”这一结果当作目的,“侧重”也于文无据;C.“故楚辞的道德教化作用比较微弱”推断错误,依据原文“第三,……亦即感情的抒发爽快淋漓,形象想象丰富奇异,还没受到严格束缚,尚未承受儒家实践理性的洗礼,从而不像所谓‘诗教’之类有那么多的道德规范和理智约束。相反,原始的活力、狂放的意绪、无羁的想象在这里表现得更为自由和充分”可知,选项曲解文意;D.“楚汉浪漫主义和先秦理性精神作为两汉艺术的根本特征主宰了两汉美学思潮”推理不当,依据原文“楚汉浪漫主义是继先秦理性精神之后,并与它相辅相成的中国古代又一伟大艺术传统。它是主宰两汉艺术的美学思潮。不抓住这一关键,很难真正阐明两汉艺术的根本特征”可知,“它”指的是“楚汉浪漫主义”,不包含“先秦理性精神”。故选B。【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是楚汉文化一脉相承,具有浪漫主义色彩。A.班固是东汉人,所以他所说“后世”包括汉朝,能说明汉对楚文化的继承;B.这是说《史记》的创作目标;C.阐述的是《离骚》对象征手法的运用;D.谈的是《离骚》和《史记》各自具有开创性,没有体现出继承性。故选A。【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①依据原文“屈原的《离骚》打上了艰巨斗争的烙印,显示出战国后期楚国历史上忠与奸、善与恶、美与丑相对抗、相斗争的深刻过程,因而富于悲剧的崇高美;司马迁的《史记》同样打上了艰巨斗争的烙印,显示了中国上下三千年间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相对抗、相迭代的深刻过程,因而也富于悲剧的崇高美”可知《屈原列传》写屈原以身殉国,显示出悲剧的崇高美,而《史记》继承了这一文化,也富于悲剧的崇高美;②依据原文“《史记》深得《离骚》的情韵,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司马迁富于诗人气质,感情特别丰富。……他写历史,本不该夹带过多的主观感情,但由于受到《离骚》的感染,他以诗人的气质写史,于是使史文多带诗的情韵。刘熙载说:‘学《离骚》得其情者为太史公。’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史记》与《离骚》在情韵上的内在联系”可知司马迁借《屈原列传》寓己悲愤,以诗人的气质写史,带有诗的情韵,具有浓郁的抒情性;③依据原文“《史记》从《离骚》中吸取了讽兴当世的力量和反传统思想的精神。……说明他很推崇屈原讽谏、争义的胆气。《史记》中有相当一部分当代史。司马迁以屈原为榜样,不怕触犯忌讳,大胆地讽兴当世”可知《屈原列传》记录屈原忠君爱国事迹,表现出讽兴当世的力量和反传统的精神。【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运用文中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史记》于怪事、轶闻,未能妄除净尽,如刘媪交龙、武安谢鬼”是说《史记》中有怪事、轶闻的记载。①依据原文“司马迁的审美观有着明显的尚奇倾向。尚奇的审美观,使他对历史上大量的奇人、奇事、奇功、奇计、奇言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从而影响到《史记》的取材和艺术风格”可知司马迁的审美观有着明显的尚奇倾向,《史记》在取材时喜欢保留怪事轶闻;②依据原文“所以如此,正由于屈原的作品集中代表了一种根底深沉的文化体系。这就是充满浪漫激情、保留着远古传统的南方神话——巫术的文化体系”“楚汉文化一脉相承,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其明显的继承性和连续性,而不同于先秦北国。楚汉浪漫主义是继先秦理性精神之后,并与它相辅相成的中国古代又一伟大艺术传统。它是主宰两汉艺术的美学思潮”可知楚汉文化一脉相承,楚辞多有奇异的浪漫想象,《史记》继承了这种浪漫主义传统。由《屈原列传》可以看出《史记》的文化的烙印,体现出对楚文化的继承。(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蜘蛛陈然我发现城市是由高度组成的。城市就是由高度组成的密林。它们笔直陡峭,像刀刃一样随时准备对我进行袭击。来到省城后的第二天,我就受到了这种袭击。包工头把我们带到了七楼,说,今天,你们就从这里干起,一直干到十二层,你们的任务就完成了。我很高兴,等包工头一走,就急不可耐地奔向阳台。我还从未站在城市的肩上看一个城市,以前总是在它脚下看。忽然我觉得有种尖锐的东西向我刺来,紧接着眼前一黑,如果不是我及时抓住了阳台的扶沿,恐怕就摔下去了。我摸摸额角,并不觉得哪里不舒服,但睁开眼再往下看,晕眩又出现了。它像是一只大鸟,在空中张开翅膀,只等我靠近过来,便会猛地飞出啄我的眼。以前在乡下,楼房最多不过三层,它袭击不了我。我甚至三楼都没有上过。而现在,我每天都在半空里,它随时可以狠狠啄我。一见它,我就恶心得要吐。那一刻,我恨不得揪住自己的脑袋往墙上猛撞。我几乎绝望了。试想,一个对高度如此排斥的人,怎么在城里奋斗呢?但我向别人隐瞒了实情。我努力不去看楼下,这使我的姿势有些僵硬,当僵硬的姿势快要被某种必要的动作折断的时候,为了解救自己的身体,我只好故意从梯架摔到了阳台上。这不要紧。我揉揉摔疼的地方又爬了上去。我不能就这么被打倒。如果它是一种病,那我就做一个带病做事的人好了。再说,难道我不会制服它,把它治好么?对,我就是要制服它。所以,当包工头问谁愿意去粉刷外墙时,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我想,如果我能做好这件事,其他就不在话下了。刚来省城时,我还纳闷,心想几十层高的楼房,那些玻璃是怎么装上去的,外墙是怎么粉刷的?后来我看到几个人在为一幢大楼洗玻璃,看到他们腰间系着粗壮的绳子,整个人悬在半空中,我紧张得呼吸不出来,心想要是绳子突然断了怎么办?如果要上厕所怎么办?包工头问我,你真的行吗?包工头的眼睛总是那么厉害,好像知道我隐藏了什么。但我还是坚决地点了点头说,行。从乡下出来时,我已经下了决心,一定要赚很多钱,将来不说做大城市的人,至少也要做个县城里的人。现在做城里人不难,我已经在为做一个城里人暗暗准备了,比如早上我不买肉包子,中午吃快餐,我也不要肥肉。我的身上绑着很多绳子,被放在屋顶的牵引机缓缓放了下去,从屋顶往下粉刷。那只停留在半空中的翅膀,忽地扇了过来,我完全被裹挟在翅膀的黑暗中。我闭着眼,奋力从那黑暗中挣脱出来,大口地呕吐着。包工头在上面喊,没事吧?我扶着墙,摆了摆手,朝上面大声喊道,没事!返回楼顶或地面时,我赶紧去洗澡。我的裤子已经湿了好几次。但我还是咬着牙对自己说,没事。有一次,还真有只鸟撞到了我身上。一只好像在城市里迷了路的小鸟。它先在我手上撞了一下,接着在我肩膀上撞了一下。我腾出手把它捉住,放在我口袋里。只有在口袋里,它才不会迷路。在高空看城市,觉得城市是漂浮的。风一吹来,整个城市都在晃动。下面的人如果不把脸扬起来,是看不到我的存在的。有一次,我仿佛听到楼下有个小女孩在说,爸爸你看,上面那个人多像一只蜘蛛啊。爸爸为女儿的比喻能力而高兴,说,对,他就是一只蜘蛛。这天,我大概停留在一幢大楼的十五层的地方,天色将晚,我正准备收工,忽然发现牵引机没了动静,紧接着楼下一片寂静。酒店里的灯光没有了,商场里的音响也没有了,像是一艘大船驶到了没有水的地方。没有了灯光和音响的映衬,城市的一切显得是那么粗糙和丑陋。很多人在叫,我也喊了起来。可我的声音没有人听到。这时,那只已经被我打败的鸟重新从什么地方扑了出来,它重新把我裹挟到它黑暗的翅膀里面。第二天,我终于被人记起。包工头在下面气急败坏地喊我的名字:你还活着吗?我被缓缓放下来了。盘根错节的绳子像一张网,结结实实地把我套住了。有人把绳子砍断。有人喊我的名字可我没有反应。过了好半天,我才动了一下,又动了一下,然后真的像一只蜘蛛那样慢慢爬了出来。此后,我就像蜘蛛一样在大街上爬着。(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中的“我”为了实现理想隐瞒自身状况高空作业,不断迫使自己挑战极限,最终不幸成为了理想的奴隶。B.小说运用大量心理独白揭示“我”隐秘的内心想法,使读者能够更直接地理解“我”的思想感情和精神世界。C.小说描写“我”高空作业时“身上绑着很多绳子”,形象地描绘出“我”饱受非人的束缚与压迫,也为下文蜘蛛的出现埋下伏笔。D.“我”是来自乡下的底层打工者,理想是成为城里人,最终却异化为蜘蛛,这个故事凸显出打工者在城市打拼的艰辛,以及城市艰难的生存环境。7.关于文中的“异化”情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因为意外在高楼滞留一夜后成为蜘蛛,突出了城市里人与人之间的漠不关心。B.“我”为了多赚钱不惜选择难以胜任的工作,这也预示着后来“我”会在工作中“异化”。C.小女孩的爸爸告诉她“我”就是一只蜘蛛,是因为“我”早就处于一种“异化”的生存状态。D.“我”最终变成蜘蛛,既在情理之中,又出人意料,表明了“我”的心酸与悲惨。8.本文的卡夫卡式结局富有隐喻效果,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9.有人评价本文“以意象为镜面,来映照人的内心世界”,请通过“鸟”这个意象加以赏析。〖答案〗6.C7.C8.①“盘根错节的绳子像一张网,结结实实地把我套住了”,形象地展现出“我”被发现时的窘境,传神地隐喻了“我”被理想的枷锁牢牢套住的现实;②结尾的两个“爬”字饱含辛酸,隐喻“我”逐渐地适应了作为一只城市蜘蛛的角色,习惯了这种异化的生存状态;③最终“我”异化为蜘蛛的结局,更隐喻了打工者在城市打拼之艰辛与悲惨,令人同情,而这作为小说的主旨,发人深省。9.①作者以暗喻描写了“我”站在高楼上向下看时的幻象:眩晕“像是一只大鸟,在空中张开翅膀,只等我靠近过来,便会猛地飞出啄我的眼”。一个“猛”字细腻传神地刻画了“我”对高空作业的恐惧。②作者写“我”第一次粉刷外墙时,“那只停留在半空中的翅膀,忽地扇了过来,我完全被裹挟在翅膀的黑暗中”。通过描写因恐惧而产生的幻象及呕吐、流汗等情形,深刻、具体地刻画出“我”在克服心理问题之时所经历的痛苦折磨,展现出“我”坚强的意志。③大鸟之于蜘蛛,正如恐惧之于“我”,可见恐高对“我”的巨大威胁,以至于此情此景之下“我”心神不定、摇摇欲坠,读者也不禁捏一把汗、心惊胆寒。〖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饱受非人的束缚与压迫”错误。粉刷外墙的工作本身就要求绑绳子,并不是“非人的”捆绑。小说描写“我”高空作业时“身上绑着很多绳子”,表明的是工作的艰辛,该选项过度解读。故选C。【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C.“因为‘我’早就处于一种‘异化’的生存状态”错误。根据原文“有一次,我仿佛听到楼下有个小女孩在说,爸爸你看,上面那个人多像一只蜘蛛啊。爸爸为女儿的比喻能力而高兴,说,对,他就是一只蜘蛛”,可知小女孩的爸爸告诉她“我”就是一只蜘蛛,是因为小女孩的比喻很形象很贴切。故选C。【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结尾艺术效果的能力。由前文“从乡下出来时,我已经下了决心,一定要赚很多钱,将来不说做大城市的人,至少也要做个县城里的人。现在做城里人不难,我已经在为做一个城里人暗暗准备了”可知,“我”为了实现理想隐瞒自身状况高空作业,被遗忘而被绳子捆绑并吊了一夜,“盘根错节的绳子,像一张网,结结实实地把我套住了”,形象地展现出“我”被发现时的窘境,其根源是“我”的理想,传神地隐喻了“我”是被自己理想的枷锁牢牢套住了;“真的像一只蜘蛛那样慢慢爬了出来”,“我就像蜘蛛一样在大街上爬着”,两个“爬”字饱含辛酸,“我”为了实现理想真的像一只蜘蛛了,隐喻“我”逐渐地适应了作为一只城市蜘蛛的角色,习惯了这种异化的生存状态;“此后,我就像蜘蛛一样在大街上爬着”,“我”的理想是成为城里人,最终却异化为蜘蛛,这一结局更隐喻了打工者在城市打拼之艰辛与悲惨,令人同情,引人思考,农民工想要提升层次是多么的不易,点明小说的主旨,发人深省。【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但睁开眼再往下看,晕眩又出现了。它像是一只大鸟,在空中张开翅膀,只等我靠近过来,便会猛地飞出啄我的眼……而现在,我每天都在半空里,它随时可以狠狠啄我。一见它,我就恶心得要吐”,作者以暗喻的手法描写了“我”站在高楼上向下看时的恐惧幻象:眩晕“像是一只大鸟”,“会猛的飞出啄我的眼”。“猛”字是“我”的内心想象,传神细腻地刻画了“我”对于高空作业的恐惧,暗示工作的危险性。作者写“我”第一次粉刷外墙时“那只停留在半空中的翅膀,忽地扇了过来,我完全被裹挟在翅膀的黑暗中,我闭着眼,奋力从那黑暗中挣脱出来,大口地呕吐着”。“完全被裹挟在翅膀的黑暗中”是因恐惧而产生的幻象,接着的呕吐、流汗等动作,深刻具体地刻画出“我”在克服心理问题之时所经历的痛苦折磨,虽然知道自己恐高,但还是在为实现理想全力坚持,展现出坚强的意志。大鸟就是恐惧的化身,而在工作中“我”异化成了蜘蛛,蜘蛛是绝对害怕大鸟的,一如“我”的恐高,喻示恐高对于“我”的巨大威胁,生动展示了高空中“我”心神不定、摇摇欲坠时内心的恐惧和绝望,令读者不禁为之捏一把汗、心惊胆寒。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未至彭城,病重而死。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尔。”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七十,合则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