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2湖北省部分普通高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家国天下是中华文化无论走向何方都割舍不了的道德前提和伦理情结。它指涉三种伦理实体:家是本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是最小的共同体;天下是普遍而抽象的伦理实体,是最大的共同体;国作为现实的伦理实体,既是家的扩展,又关联着天下之想象。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它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无论是作为家人、国人还是作为天下人,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中华文化中各种共同体的道德前提离不开家国天下的伦理情结。以此观家、观国、观天下,就是用一种关联性思维把个体与整体相贯通的家国天下的伦理观。用这种伦理观看待家国天下,则一切共同体都是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延展看,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明体系的一部分,内蕴着一种走向世界的伦理情结,并由此预设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精神轨迹。共同体的想象是中华文化礼治德治之本和文明教化之根。它从历史深处走来,构成了中华文化将个人命运与共同体整体命运相融贯的伦理型文化特质。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之中。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节选自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材料二: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老子》说:“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认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普”。《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他的意思是,处理不同的事,要有不同的胸怀,处理到天下事,要有天下胸怀。《礼记》引录孔子的话——“天下为公”。“公”可以理解为公正、公平、合理,强调人与人之间、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相处,要友爱,要互利,要公平。宋代大儒张载则提出“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太平是天下公平基础上的提升。太平有两义:一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这中间含有生态平衡之义;二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由于“太平”概念视界阔大,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主要指国与国之间的友好相处,这种友好相处就是没有战争。张载提出的“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最重要意义不在于提出了“太平”的理念,而在于这一理念认为,这种太平不能只是一时的,而应是“万世”的。换句话说,张载要的是永久的太平。这万世的太平、永久的太平如何来?张载提出“开”这一重要理念。既然是“开”就不能靠等,靠恩赐,事实是太平等不来,也没有谁能恩赐。“开”,就是开拓、开发、开创。它需要最大的努力、最高的智慧,必要时也会有最大的牺牲。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这一精神在范仲淹的名文《岳阳楼记》里得到彰显。在同一个时期,张载倡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曾让张载师事之的范仲淹则高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然而,在今天,时代不同了。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节选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材料三:家族观念基于血缘的原初信赖关系,安土重迁的中国农耕文明进一步充实了家族的机能。人伦情感亦因血缘而来,在情感依托的层面上,家的意义超越任何经济的“成本—收益”分析。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正如搬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到陌生人社会是不合理的,反过来将陌生人社会的规则搬用到家庭也是不合理的。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在现代化生产和协作上依照公共理性、法制精神;在家庭与私人领域,弘扬孝悌之道,忠恕相待,爱敬相与。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障,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历史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中庸》的“修齐治平”深入到一代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内化为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神。在今天,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节选自金香花《“家国天下”观念的历史形成及其现代意义》)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国”是将“家”和“天下”串联起来的现实的伦理实体,它使得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依存。B.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变化,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C.“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尽管境界不凡,但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愿望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D.中华文化的礼治德治和文明教化植根于历史悠久的共同体想象,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成为中国人价值观中的伦理自觉。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是孔子“天下为公”思想的发展提升,“开”字体现了一种积极入世、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B.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强调了中国古代谈及“天下”时总是将它和“公”“太平”相联系的观点。C.基于中国国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完全沿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或照搬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都是有局限的。D.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造就了中国人共同的爱国情怀、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3.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三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A.“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B.“大河无水小河干。”C.“治大国若烹小鲜。” D.“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4.试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论证思路。5.我们今天应当如何践行“家国天下”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D2.B3.C4.①先指明“天下情怀”在古代呈现“天下为公”和“天下太平”两种理念形态。
②然后阐发“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核心,并指出其现实意义,提出时代要求。5.①继承并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价值观念,积极投身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实践;
②厚植家国情怀,追求“天下为公”“天下太平”,抓住机遇,努力创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③将传统的家庭伦理原则和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爱国爱家,勇于担当。〖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国’是将‘家’和‘天下’串联起来的现实的伦理实体”错误。结合材料一,将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并相互依存的是“家国天下”,不只是“国”,选项缩小了范围。B.“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错误。结合材料三分析可知,原文只是说“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文中并没有要求“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选项于文无据。C.“这些愿望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错误。结合材料二第3段分析可知,作者只是说他们愿望“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但这些愿望并非空想,不可践行,选项太过绝对。故选D。【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强调了中国古代谈及‘天下’时总是将它和‘公’‘太平’相联系的观点”错误。材料二使用引用,侧重强调证明的是将“天下”和“公”联系在一起,尚未谈及“太平”。故选B。【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三的观点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C.“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是治理大国就像烹调美味的小菜一样,分析的是如何治理国家的道理,故不能证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的观点。故选C。【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思路的能力。由“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可知,材料二的第一自然段首先点明陈述对象,那就是“天下情怀”;接着指出“天下情怀”在古代呈现“天下为公”和“天下太平”两种理念形态,分别运用引证法和例证法加以分析论证。然后第三自然段“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阐发“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核心,又使用了范仲淹和张载的例子佐证。最后通过“在今天,时代不同了……”和前古代例子做对比,指出其现实意义,提出时代要求,完成论证。【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谈到要践行“家国天下”观,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怎么做,首先材料一第三自然段提到“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由这段文字可知,我们要有公天下的世界意识,树立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并要付诸行动。第二点关注材料二的第三段内容,文章强调“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然后明确“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化为现实”,所以我们举国上下要抓住机遇,努力创造,都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第三点关注材料三的第一、二段内容,指出有“在现代化生产和协作上依照公共理性、法制精神;在家庭与私人领域,弘扬孝悌之道,忠恕相待,爱敬相与。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神”,“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所以我们要将传统的家庭伦理原则和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爱国爱家,勇于担当。(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麦穗的故事常辰哲初夏的乡村,只见一片片黄金色的麦浪。村子东头的一户人家人头攒动。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一个男孩就在同村人的叫好声中出生了。孩子的奶奶从地里往回跑。听着大家的贺喜,老太太望着地里丰收的麦子,给孙子起了个响亮的名字——麦穗。麦穗和地里的麦子一样,茁壮成长。一晃,麦穗18岁了。村里同龄的男孩子都已经外出打工了,有的人盖了房子,娶了媳妇。麦穗的娘却一次次婉拒上门提亲的媒人,坚持让麦穗念完高中。“当兵去,出门长长见识!”有一天,麦穗的娘望着一身虎气的儿子,想把他送到部队。麦穗听后,直接去人武部报了名。人武部政委看着麦穗,很高兴,拍着他的肩膀说:“好小子,叫麦穗!部队需要你这样的好小伙。”麦穗听了,憨憨地笑了。麦穗戴着红花,踏上西去的火车,成了一名西藏士兵。雪域高原的广阔和神秘,是他闻所未闻的。这里没有家乡常见的麦子,农田里生长的是一种叫作青稞的作物,麦穗感到很新奇。麦穗所在的汽车连在山脚下,营区外是一片戈壁滩,只有一条公路通往最近的县城。当兵的第一年,麦穗刻苦训练,进步明显。在夜里,他经常梦见家乡的麦子。麦穗和副连长谈心次数最多,有时会说起自己的梦。副连长是陕西人,个子不高,说话也少。每天都可以看见他在检查营房、车场;晚上熄灯后,他认真地查铺,还在营区来回转。第二年春天,副连长找到麦穗说:“考军校去。”麦穗不懂,副连长又说,“那里有另一片天地,可以实现很多梦想,军校也需要你这样的好小伙。”麦穗听后,又想到人武部政委的话,开心地笑了。营长得知连队有战士报考军校,高兴地说:“好好学,加把劲,咱们营有好多年都‘剃光头’了。”连队车场后面有一座单独的小房,为了方便麦穗复习文化课,连里让他单独搬进去住,连里的战士经常给他送来好吃的。在复习文化课的日子里,麦穗为了磨炼自己的意志,开始了长跑。在高原上练长跑是需要勇气的。他敲开连部的门,把这个想法告诉了连里的干部。过了一会儿,副连长开口说:“去吧,注意安全。”于是,每天熄灯前这段时间,麦穗就自己在营区前的戈壁滩跑步,那真是寂寞的长跑。跑步时,麦穗想了很多,想起了娘,想起了地里的麦子,也想到自己的梦——麦穗低下头,一块块麦田整整齐齐,像士兵站成的方阵。戈壁滩多风,麦穗顶着风跑,有时边唱歌边跑。在风中,他对着旷野大声地唱,有时会唱到自己泪流满面。麦穗原以为不会有人听见,有一次一回头,吓了一跳。原来,副连长一动不动地站在身后看着他跑步,在风中站成了一个“沙人”。副连长也是汽车连走出来的兵。当年,他考上了军校,四年后又回到戈壁滩的汽车连。麦穗渐渐从副连长身上看到了一种戈壁滩的精神。每天长跑后,麦穗就回到小房,看书到深夜。又是一年麦收时节。雪域高原冰消雪融,道路解冻。汽车连又全连出动,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全连将在野外穿梭,他们要赶在大雪封山前,给在一线哨所坚守的官兵送去亟需的生活物资。麦穗因为要参加全军统一考试,没有随连队一起出发,而是作为留守人员看守营房。空荡荡的营区十分安静,麦穗继续坚持长跑,更加用功地准备考试。不久,成绩公布了,麦穗如愿考上军校。从干部科领到通知书以后,麦穗给在外执行任务的连队写了一封信。又过了一个月,麦穗却没有收到回音。开学的日子一天天临近,麦穗准备去报到了。在车站准备登上火车前,连队的回信才被车站主任急匆匆地交到他手里。信是副连长写的,上面写道:连队得知麦穗的喜讯都很高兴,全连加了餐。营长还说,咱们营终于不再是“光头”了。看到这儿,麦穗哭了。他紧握着信,心想:一定要学成归来。火车飞驰,穿过一片片希望的田野。麦穗知道,此时的娘一定在田野中劳作。在火车上,麦穗睡着梦见了麦子,梦里的麦子谦逊地低下头,站得整整齐齐,像一个个当兵的好小伙子。火车奔向远方,麦穗还在甜甜地做着梦,梦中的麦子依然金黄。(选自《人民陆军》长城文艺版2018年1月26日,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写了一个憨厚乡村男孩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军人的过程,塑造了一个坚韧、进取、富有责任感的军人形象,同时也热情讴歌了边疆战士。B.小说中多处自然环境描写,有乡村的麦浪,也有雪域高原的青稞和戈壁滩的风沙,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C.小说中交代副连长军校毕业、重返汽车连的经历,并着力刻画他工作认真、关心士兵的形象,以个体展现群体,展现了边疆战士的戈壁滩精神。D.复习时,麦穗为磨炼自己的意志开始长跑,有时边唱歌边跑,因生活艰苦、单调寂寞,他边唱边流泪,但始终坚持不放弃,最终顺利考上军校。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题目“麦穗的故事”,既概括了小说主要内容,交代小说的主人公——麦穗,又与文中多处关于麦子的梦相呼应。意蕴丰富,暗示小说主题。B.人武部政委初见麦穗就赞他是“好小伙”,副连长鼓励他去考军校时也赞麦穗为“好小伙”,前后呼应,侧面衬托出麦穗的虎气勃勃和优秀。C.将要去军校报到的麦穗,在登火车前才收到外出执行任务的连队回信,是因为连队工作繁重,没有时间回信,为下文麦穗决心学成归来埋下伏笔。D.小说结尾处写麦穗梦见麦子,展现出麦穗不忘初心、奉献边防精神,也表现出他思念亲人、怀恋故乡的人性温柔,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8.小说在叙事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9.请结合小说的内容和生活实际,探究促使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因素。〖答案〗6.D7.C8.①采用顺叙,按照“麦穗”成长的时间顺序自然展开,展现了主人公由一个普通的乡村娃成长为一个优秀边疆战士的过程。②采用第三人称,以旁观者身份来讲述“麦穗”的故事,自由灵活,客观冷静;③“麦子”作为线索贯穿全文,结构严谨,且使人物形象更饱满;④采用片断组合手法(或蒙太奇手法),将出生起名、人武部报名、长跑唱歌哭泣、梦境等情景相结合,叙事简洁明快,集中紧凑。9.①青年的成长需要主观努力。主人公麦穗最后成为一个成熟的军人,有他本人积极上进、刻苦努力、勇敢执着这些内在原因。②青年的成长也离不开良好的成长环境。麦穗母亲坚持让麦穗读完高中,并建议他参军,都为麦穗的成长奠定基础;人武部政委的夸赞、副连长的关怀、营长的激励等都在麦穗的成长过程中作用重大。〖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因生活艰苦、单调寂寞,他边唱边流泪”概括不全。麦穗长跑时边唱歌边流泪,不仅因为生活艰苦、单调寂寞,更因为思念家乡与追梦路上的不易。选项列举的原因不够全面,也不是主要原因。故选D。【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在登火车前才收到外出执行任务的连队回信,是因为连队工作繁重,没有时间回信”错误。结合“汽车连又全连出动,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全连将在野外穿梭,他们要赶在大雪封山前,给在一线哨所坚守的官兵送去亟需的生活物资”分析,连队回信晚,并不是因为工作繁忙,而是因为在野外穿梭,路途遥远。故选C。【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从叙事人称上来看,小说的主人公是麦穗,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来展开叙述。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讲述了麦穗的出生、读书、当兵、考军校、长跑的故事。这样叙述,不受时空限制,能按时间顺序,将麦穗的故事讲述得条理清晰;也能自由地描写麦穗的心理活动和其他人物的言行,能灵活地叙写故事,将情节交代清楚,显得客观冷静。从叙事顺序上来看,小说采用顺叙,按照时间顺序,从麦穗“在同村人的叫好声中出生了”写到麦穗18岁参军,再写到麦穗报考军校、“在高原上练长跑”,最后到“麦穗如愿考上军校”,时间线非常完整。小说以“麦子梦”为线索,麦穗在军营里“经常梦见家乡的麦子”,副连长告诉麦穗“可以实现很多梦想”,麦穗为磨炼意志练习长跑时“也想到自己的梦”,在去军校的火车上,麦穗“睡着梦见了麦子”,“火车奔向远方,麦穗还在甜甜地做着梦”。“麦子梦”将全文的情节串联起来,虚实结合,结构严谨,清晰地展现了主人公由一个普通的山村娃成长为一个优秀戍边战士的过程。从叙事结构上来看,小说采用了蒙太奇手法,选择了有关麦穗的几个重要情景片段进行叙写:一是选择了麦穗出生和起名的情景,在“一片片黄金色的麦浪”的“初夏的乡村”,麦穗“在同村人的叫好声中出生了”“老太太望着地里丰收的麦子,给孙子起了个响亮的名字——麦穗”。二是选择了麦穗去报名参军的情景,“直接去人武部报了名”“憨憨地笑了”。三是选取了麦穗练习长跑的情景,“在营区前的戈壁滩跑步,那真是寂寞的长跑”“有时边唱歌边跑”“对着旷野大声地唱,有时会唱到自己泪流满面”。四是选择了麦穗的梦境“梦见家乡的麦子”“睡着梦见了麦子”“梦中的麦子依然金黄”。将这些情景描写与叙事相结合,叙事简洁明快,集中紧凑。【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结合“当兵的第一年,麦穗刻苦训练,进步明显”“在复习文化课的日子里,麦穗为了磨炼自己的意志,开始了长跑”“每天长跑后,麦穗就回到小房,看书到深夜”“麦穗继续坚持长跑,更加用功地准备考试”“他紧握着信,心想:一定要学成归来”等分析,小说通过记叙麦穗一个憨厚的乡村男孩,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现代军人的过程,表达了对坚守理想、不忘初心与重视亲情、奉献边防的家国情怀的赞美和歌颂。青年的成长需要主观努力。青年的成长也离不开良好的成长环境。结合“麦穗的娘却一次次婉拒上门提亲的媒人,坚持让麦穗念完高中”“麦穗的娘望着一身虎气的儿子,想把他送到部队”分析,麦穗母亲坚持让麦穗读完高中,并建议他参军,都为麦穗的成长奠定基础。结合“人武部政委看着麦穗,很高兴,拍着他的肩膀说:‘好小子,叫麦穗!部队需要你这样的好小伙’”“麦穗和副连长谈心次数最多,有时会说起自己的梦”“第二年春天,副连长找到麦穗说:‘考军校去’……又想到人武部政委的话,开心地笑了”“营长得知连队有战士报考军校,高兴地说:……了”“原来,副连长一动不动地站在身后看着他跑步,在风中站成了一个‘沙人’”“麦穗渐渐从副连长身上看到了一种戈壁滩的精神”等分析,人武部政委鼓励麦穗说“部队需要你这样的好小伙”,副连长鼓励他考军校说“那里有另一片天地,可以实现很多梦想”。麦穗对副连长表示钦佩,因为副连长当年“考上了军校,四年后又回到戈壁滩的汽车连”;麦穗考上军校,接到部队的信后“心想:一定要学成归来”,可见麦穗是决定要像副连长一样,毕业后回到部队的。人武部政委、副连长、营长的夸赞、关怀、激励等都在麦穗的成长过程中作用重大。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①,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路请出,孔子止之。子张、子石请行,孔子弗许。子贡请行,孔子许之。遂行,至齐,说田常曰:“君之伐鲁过矣。夫鲁,难伐之国。其城薄以卑②,其池狭以泄,其君愚而不仁,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战。君不如伐吴。夫吴,城高以厚,池广以深,甲坚以新,士选以饱,重器精兵尽在其中,又使明大夫守之,此易伐也。”田常忿然作色曰:“子之所难,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难。而以教常,何也?”子贡曰:“臣闻之,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今君忧在内。吾闻君三封而三不成者,大臣有不听者也。今君破鲁以广齐,战胜以骄主,破国以尊臣,而君之功不与③焉,则交日疏于主。是君上骄主心,下恣群臣,求以成大事,难矣。夫上骄则恣,臣骄则争,是君上与主有郤,下与大臣交争也。如此,则君之立于齐危矣。故日不如伐吴。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田常曰:“善。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子贡曰:“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删改)〖备注〗①高、国、鲍、晏: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齐国握有实权的卿大夫。②卑:矮小。③不与,不在其中。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君按兵A无伐B臣请往C使吴D王E令之救鲁F而伐齐G君H因以兵迎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弟子”指门徒、徒弟;接受他人教导并帮助传播和实行的人。“门弟子”指孔子门下的学生。B.“甲兵”本来指铠甲和兵器,后来也泛指装备、军事。文中“甲兵之事”意为“准备作战武器”。C.“二三子”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诸位”“你们”。文中是孔子对自己门徒的称呼。D.“大夫”,古代官名。先秦诸侯中,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明大夫”指贤明的大夫。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田常想要作乱,但忌惮高、国、鲍、晏等握有实权的卿大夫,就想带兵去讨伐鲁国,名为伐鲁,实为取得军队的控制权。B.当鲁国即将遭受齐国进攻之时,孔子的三言两语,就突出了他关心鲁国,号召、激励弟子为国排忧解难的动人形象。C.子贡的说辞,指陈利害,纵横捭阖,道理奇特而切中要害,充分体现了子贡口齿伶俐、巧于辞令、胸有韬略和极能游说的特点。D.田常之所以改变主意,同意攻打吴国,是因为赞同子贡所言:吴国比鲁国强大,攻打强大的国家,他自己才会真正受益。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君之伐鲁过矣。(2)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14.阅读全文,说说子贡劝说田常不要攻打鲁国的理由有哪些。〖答案〗10.BEG11.B12.A13.(1)您讨伐鲁国是错误的。
(2)虽然如此,可是我的军队已经开赴鲁国了,现在离开鲁国(或从鲁国撤兵)而到吴国(或进兵吴国),大臣们怀疑我,怎么办?14.①鲁国的国君愚昧而不仁慈,大臣们虚伪而无用,鲁国的军民又都讨厌战争。
②忧患在国内的,要去攻打强大的国家;忧患在国外的,要去攻打弱小的国家。
③田常要攻占鲁国来扩充齐国的疆域,若是打胜了,田常的国君就更骄纵;占领了鲁国土地,田常国家的大臣就会更尊贵,而田常的功劳都不在其中。〖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为:您按兵不动不要进攻,请让我为您出使去见吴王,让他出兵援助鲁国而攻打齐国,您就趁机出兵迎击它。“臣”作主语,主语前断句,所以B处断句;“吴王”作“使”的宾语,宾语后断句;“君”作主语,主语前断句,所以G处断句。故选BEG。【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文中‘甲兵之事’意为‘准备作战武器’”错误。原文“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战”的意思是“它的士兵百姓又厌恶打仗的事,这样的国家不可以和它交战”,可知“甲兵之事”在文中指“打仗的事”。故选B。【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A.“就想带兵去讨伐鲁国,名为伐鲁,实为取得军队的控制权”错误,原文“故移其兵欲以伐鲁”的意思是“所以想转移他们的军队去攻打鲁国”,可知是想转移高、国、鲍、晏等握有实权的卿大夫的军队去攻打鲁国,并非亲自带兵,选项曲解了“移”的词义;目的是转移视线,以削弱大臣势力,不是想取得军队的控制权。故选A。【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伐”,讨伐;“过”,错误。(2)“加”,开赴;“去”,撤军;“之”,进兵。【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原文说“其君恶而不仁,大臣伤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由此可知,鲁国的国君愚昧而不仁慈,大臣们虚伪而无用,鲁国的士兵百姓又厌恶打仗的事。原文说“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由此可知,忧患在国内的,要去攻打强大的国家;忧患在国外的,要去攻打弱小的国家。原文说“今君破鲁以广齐,战胜以骄主。破国以尊臣,而君之功不与焉,则交日疏于主”,由此可知,田常要攻占鲁国来扩充齐国的疆域,若是打胜了,田常的国君就更骄纵,占领了鲁国土地,田常国家的大臣就会更尊贵,而田常的功劳都不在其中。参考译文:田常想要在齐国叛乱,却害怕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的势力,所以想转移他们的军队去攻打鲁国。孔子听说这件事,对门下弟子们说:“鲁国,是祖宗坟墓所在的地方,是我们出生的国家,我们的祖国危险到这种地步,诸位为什么不挺身而出呢?”子路请求前去,孔子制止了他。子张、子石请求前去救鲁,孔子也不答应。子贡请求前去救鲁,孔子答应他。子贡就出发了,来到齐国,游说田常说:“您攻打鲁国是错误的。鲁国,是难攻打的国家,它的城墙单薄而矮小,它的护城河狭窄而水浅,它的国君愚昧而不仁慈,大臣们虚伪而用,它的士兵百姓又厌恶打仗的事,这样的国家不可以和它交战。您不如去攻打吴国。吴国,它的城墙高大而厚实,护城河宽阔而水深,铠甲坚固而崭新,士卒精良而精神饱满,可贵的人才、精锐的部队都在那里,又派英明的大臣守卫着它,这样的国家是容易攻打的。”田常顿时愤怒了,脸色一变说:“你认为难,人家认为容易;你认为容易的,人家认为是难的。用这些话来指教我,你是什么用心?”子贡说:“我听说,忧患在国内的,要去攻打强大的国家;忧患在国外的,要去攻打弱小的国家。如今,您的忧患在国内。我听说您多次被授予封号而多次未能封成,是因为朝中大臣的有反对你的呀。现在,你要攻占鲁国来扩充齐国的疆域,若是打胜了,你的国君就更骄纵,占领了鲁国土地,你国的大臣就会更尊贵,而您的功劳都不在其中,这样,您和国君的关系会一天天地疏远。这样,对上,您使国君产生骄纵的心理,对下使大臣们放纵无羁,想要因此成就大业,太困难啦。国君骄纵就要无所顾忌,大臣骄纵就要争权夺利,这样,对上您与国君感情上产生裂痕,对下您和大臣们相互争夺。像这样,那您在齐国的处境就危险了。所以说不如攻打吴国。假如攻打吴国不能取得胜利,百姓死在国外,大臣率兵作战朝廷势力空虚,这样,在上没有强臣对抗,在下没有百姓的非难,孤立国君专制齐国的只有您了。”田常说:“好。虽然如此,可是我的军队已经开赴鲁国了,现在从鲁国撤军转而进兵吴国。大臣们怀疑我,怎么办?”子贡说:“您按兵不动不要进攻,请让我为您出使去见吴王,让他出兵援助鲁国而攻打齐国,您就趁机出兵迎击它。”田常采纳了子贡的意见,就派他南下去见吴王。子贡一挺身而出,就使鲁国得以保全,使齐国产生内乱,使吴国被打败,使晋国强大越国称霸。(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放言五首(其三)①白居易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②,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备注〗①放言五首:公元810年,白居易好友元稹得罪权贵被贬,写了五首《放言》。五年后,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元稹闻讯写下了《闻乐天授江州司马》。白居易也写下五首《放言》诗来奉和。②周武王死,子成玉立,成王年幼,周公摄政。管、蔡、霍三叔,阴谋陷害,造作流言,说周公要篡位。周公恐惧,避居于东,不问政事。后事实证明,周公对成王一片忠心,说他要篡位的流言是假的。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设置悬念,郑重其事地说要赠人一个判断真假的方法,却不正面说明,吸引读者。B.颔联以“试玉”“辨材”为例,委婉地介绍方法,即经过时间的考验,事物的真伪终会呈现。C.颈联反面举例,直接说明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否则无法做出正确判断。D.尾联是全诗关键句,通过反问发人深思如果不用时间来考验,如何能辨别真伪呢?16.这是一首富含哲理的政治抒情诗,请结合诗句分析其中寄寓的情感。〖答案〗15.C16.①对朋友的劝慰之情,借“试玉”“辨材”来劝说朋友人才是要经受时间考验的;②对现实的不满之情,借“周公流言”“王莽谦恭”的典故表达对当局朝政的不满和对自身遭遇的忿忿不平;③对真理的坚定信念,诗人坚信随着时间的流逝,总有澄清事实、辨明真伪的一天,自己与友人的被贬之冤也会昭明。〖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项,“直接说明”表述错误,颈联反面举例,应该是“委婉表达”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否则无法做出正确判断。故选C。【16题详析】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人情感的能力。颔联“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意思是要知道事物的真伪优劣只有让时间去考验。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比较,事物的本来面目终会呈现出来的。借“试玉”“辨材”来劝说朋友人才,表达了对朋友的劝慰之情;然后掉转笔锋,再从反面说明:“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意思是周公在铺佐成王的时期,某些人曾经怀疑他有篡权的野心,但证明他对成王一片赤诚,他忠心耿耿是真,说他篡权则是假。王莽在汉时,假装谦恭,曾经迷惑了一些人。但证明他的“谦恭”是伪,代汉自立才是他的真面目。借“周公流言”“王莽谦恭”的典故表达对当局朝政的不满和对自身遭遇的忿忿不平;尾联“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意思是如果过早地下结论,不用时间来考验,就容易为一时表面现象所蒙蔽,不辨真伪,冤屈好人。表达了作者对真理的坚定信念,诗人坚信随着时间的流逝,总有澄清事实、辨明真伪的一天,自己与友人的被贬之冤也会昭明。(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引导曾皙不要有所顾虑,可以畅所欲言地说出自己的理想,因为每个人只是说说各自的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侍坐》中,孔子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子路的性格直率;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可以看出。(3)《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认为推广恩德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敬爱自家的老人从而推广到敬爱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家的小孩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小孩。〖答案〗(1)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已矣(2)如其礼乐以俟君子(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曹雪芹是伟大的文学家,更是高妙的语言大师,曹雪芹的巨作《红楼梦》不仅在文学界树立起一座历史丰碑,而且构建了一座修辞艺术的殿堂。在众多的修辞手法之中,谐音艺术贯穿全书,每每读之,令人①。《红楼梦》中的谐音广泛地运用在人名地名之中,其中,在人名上的运用更普遍。比如,贾府四姐妹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人名字合在一起谐音“原应叹息”,暗示四人命运遭际令人叹息。又如,娇杏谐音“侥幸”,她从甄家的丫鬟一跃成为贾雨村的正夫人,可见其“侥幸”;甄家千金甄英莲的名字也暗含谐音,谐音“真应怜”。谐音还是作者表达讽刺与批判的重要方式。比如,书中贾宝玉的父亲腐朽陈旧,表面上②,其实是彻头彻尾的伪君子,其名“贾政”谐音“假正”,正是作者对其辛辣的嘲讽。谐音艺术在《红楼梦》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咀嚼其中味道,每个谐音都③。如此成功的对谐音艺术的广泛使用古典小说中并不多见,这不仅展现出作者对整部书的良苦用心,更展现出作者在语言艺术技巧上的高妙之处。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0.近来,一些政务服务平台利用“谐音”取名走红,如重庆市政务服务平台取名“渝快办”,广东省政务服务平台取名为“粤省事”,请任选一例咀嚼其中含义及妙趣。〖答案〗18.①拍案叫绝(赞不绝口/叹为观止)②道貌岸然(装腔作势/装模作样)③妙趣横生(逸趣横生)19.改为:如此成功的对谐音艺术的广泛使用在古典小说中并不多见/古典小说中如此成功的对谐音艺术的广泛使用并不多见,这不仅展现出作者在语言艺术技巧上的高妙之处,更展现出作者对整部书的良苦用心。20.①广东省简称“粤”,“粤省事”有“省时省力”“越来越好”之意,生动形象地诠释了政务服务平台让大家轻松享受到各种政务服务的决心。②重庆市简称“渝”,“渝快办”有“愉快办理”“快速办理”之意,生动形象地诠释了重庆市政务服务平台的办事效率及为民服务的暖心态度。〖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能力。①处,语境是说谐音的使用效果让人赞叹,可填“拍案叫绝(赞不绝口/叹为观止)”。拍案叫绝:拍桌子叫好,形容非常赞赏。赞不绝口:赞美的话说个不停,形容对人或事物十分赞赏。叹为观止:赞美所见的事物好到极点。②处,语境是说贾政表里不一,故作姿态,可填“拍案叫绝(赞不绝口/叹为观止)”。道貌岸然:神态庄重严肃,装作一本正经的样子;现多讽刺假装正经、表里不一。装腔作势:故意装出一种腔调,做出一种姿势,用来比喻故意做作。装模作样:故意做作,故做姿态。③处,语境是说谐音艺术在《红楼梦》中的使用效果,可填“妙趣横生(逸趣横生)”。妙趣横生:形容语言、文章、美术品等洋溢着美妙的意趣。逸趣横生:指超逸不俗的情趣洋溢而出。【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子的语病有:①“古典小说中并不多见”成分残缺,缺介词,可改为“在古典小说中并不多见”,或将“如此成功的对谐音艺术的广泛使用古典小说中并不多见”改为“古典小说中如此成功的对谐音艺术的广泛使用并不多见”;②“不仅展现出作者对整部书的良苦用心,更展现出作者在语言艺术技巧上的高妙之处”语序不当,“不仅……而且”表述递进关系,谐音首先是语言艺术技巧,所以应改为“不仅展现出作者在语言艺术技巧上的高妙之处,更展现出作者对整部书的良苦用心”。【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广东省政务服务平台取名为“粤省事”,巧妙地利用了谐音艺术手法,广东省简称“粤”,而“粤”与“越”谐音,利用这一谐音,再结合“政务服务平台”的语言环境,“粤省事”就有了“省时省力”“越来越好”之意,表达了广东政务服务平台让大家办事轻松、方便,各种政务服务到家的题旨。重庆市政务服务平台取名“渝快办”,巧妙地利用了谐音艺术手法,重庆市简称“渝”,而“渝”与“愉”谐音,有愉快之意,利用这一谐音,“渝快办”就有了“愉快办理”“快速办理”之意,生动形象地诠释了重庆市政务服务平台的办事效率及为民服务的暖心态度。(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控制体重是一直以来的话题,说到控制体重,人们首先想到的方法可能是控制饮食。但实际上,往往有很多因素会导致不正常的饮食欲望。在此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情绪问题对于饮食欲望的影响,情绪问题常常是不正常饮食欲望产生的原因。因此,______①______,不要想着用食物来化解问题,而应该去寻求其他的应对策略,让进食不受情绪问题影响。很多人选择用过度节食的方式来控制体重,然而,______②______,会让人们对食物的渴望更加强烈。有研究表明,当过度节食的人______③______,反而会对这种食物产生极为强烈的渴望感,所以过度节食并不能很好地达到控制体重的效果。通过过度节食控制体重的方法似乎并不可取。控制体重是个缓慢的过程,饮食只是其中的一个影响因素,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结合适度的运动,切记不可急于求成。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2.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5个字。〖答案〗21.①当情绪遇到问题时;②这种方法往往适得其反;③控制摄入某种食物时22.第一段:不能因为情绪问题影响进食。第二段:通过过度节食控制体重不可取。第三段:控制体重不可急于求成。〖解析〗〖祥解〗【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处,横线前说的是情绪问题对饮食欲望的影响,横线后说的是不能只通过食物来化解问题,由此可知此处说的是情绪产生变化,所以可填“当情绪遇到问题时”之类的内容;第②处,文段首先点出过度节食是人们控制体重的方法,根据横线前的“然而”和横线后的“会让人们对食物的渴望更加强烈”可知,过度节食这种方法不仅不能抑制食欲,反而会产生相反的效果,故此处可填“这种方法往往适得其反”之类的内容;第③处,根据横线前的“过度节食的人”可知,此处应填与过度节食的人的做法有关的内容,根据横线后的“反而会对这种食物产生极为强烈的渴望感”可知,此处可填“控制摄入某种食物时”之类的内容。【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需要了解文段的大概意思,然后阅读每一段的内容,归纳出每段的中心意思即可。分析文段内容可知,第一段讲的是情绪对于饮食的影响;第二段讲的是很多人通过过度节食的方法来控制体重,但效果并不好;第三段讲的是控制体重不能急于求成。拟写〖答案〗时,注意题干要求“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来概括,注意字数限制。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中国的历史十分悠久,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书法、印章、京剧、武术、茶道、乐器、国画、对联,诗词歌赋、诸子百家、传统节日、民间习俗,地域文化、服饰文化、美食文化……这些文化需要我们传承和发扬。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你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观点,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答案〗略〖解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目。题目要求中“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你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观点,阐述你的看法”,也符合任务驱动型作文的要求,考生必须针对所给材料发表观点,就事论事,不可随意发挥,离题太远。材料一共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中国的历史十分悠久,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肯定了中华文化的价值和作用;第二层,“书法、印章、京剧、武术、茶道、乐器、国画、对联,诗词歌赋、诸子百家、传统节日、民间习俗,地域文化、服饰文化、美食文化……”,列举了中华文化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第三层,“这些文化需要我们传承和发扬”,介绍了命题者对传统文化的看法和观点。综合材料考生不难发现,这是一则和“中华传统文化”有关的材料作文,围绕“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写即可。湖北省部分普通高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家国天下是中华文化无论走向何方都割舍不了的道德前提和伦理情结。它指涉三种伦理实体:家是本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是最小的共同体;天下是普遍而抽象的伦理实体,是最大的共同体;国作为现实的伦理实体,既是家的扩展,又关联着天下之想象。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它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无论是作为家人、国人还是作为天下人,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中华文化中各种共同体的道德前提离不开家国天下的伦理情结。以此观家、观国、观天下,就是用一种关联性思维把个体与整体相贯通的家国天下的伦理观。用这种伦理观看待家国天下,则一切共同体都是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延展看,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明体系的一部分,内蕴着一种走向世界的伦理情结,并由此预设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精神轨迹。共同体的想象是中华文化礼治德治之本和文明教化之根。它从历史深处走来,构成了中华文化将个人命运与共同体整体命运相融贯的伦理型文化特质。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之中。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节选自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材料二: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老子》说:“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认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普”。《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他的意思是,处理不同的事,要有不同的胸怀,处理到天下事,要有天下胸怀。《礼记》引录孔子的话——“天下为公”。“公”可以理解为公正、公平、合理,强调人与人之间、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相处,要友爱,要互利,要公平。宋代大儒张载则提出“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太平是天下公平基础上的提升。太平有两义:一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这中间含有生态平衡之义;二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由于“太平”概念视界阔大,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主要指国与国之间的友好相处,这种友好相处就是没有战争。张载提出的“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最重要意义不在于提出了“太平”的理念,而在于这一理念认为,这种太平不能只是一时的,而应是“万世”的。换句话说,张载要的是永久的太平。这万世的太平、永久的太平如何来?张载提出“开”这一重要理念。既然是“开”就不能靠等,靠恩赐,事实是太平等不来,也没有谁能恩赐。“开”,就是开拓、开发、开创。它需要最大的努力、最高的智慧,必要时也会有最大的牺牲。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这一精神在范仲淹的名文《岳阳楼记》里得到彰显。在同一个时期,张载倡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曾让张载师事之的范仲淹则高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然而,在今天,时代不同了。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节选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材料三:家族观念基于血缘的原初信赖关系,安土重迁的中国农耕文明进一步充实了家族的机能。人伦情感亦因血缘而来,在情感依托的层面上,家的意义超越任何经济的“成本—收益”分析。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正如搬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到陌生人社会是不合理的,反过来将陌生人社会的规则搬用到家庭也是不合理的。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在现代化生产和协作上依照公共理性、法制精神;在家庭与私人领域,弘扬孝悌之道,忠恕相待,爱敬相与。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障,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历史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中庸》的“修齐治平”深入到一代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内化为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神。在今天,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节选自金香花《“家国天下”观念的历史形成及其现代意义》)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国”是将“家”和“天下”串联起来的现实的伦理实体,它使得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依存。B.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变化,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C.“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尽管境界不凡,但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愿望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D.中华文化的礼治德治和文明教化植根于历史悠久的共同体想象,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成为中国人价值观中的伦理自觉。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是孔子“天下为公”思想的发展提升,“开”字体现了一种积极入世、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B.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强调了中国古代谈及“天下”时总是将它和“公”“太平”相联系的观点。C.基于中国国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完全沿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或照搬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都是有局限的。D.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造就了中国人共同的爱国情怀、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3.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三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A.“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B.“大河无水小河干。”C.“治大国若烹小鲜。” D.“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4.试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论证思路。5.我们今天应当如何践行“家国天下”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D2.B3.C4.①先指明“天下情怀”在古代呈现“天下为公”和“天下太平”两种理念形态。
②然后阐发“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核心,并指出其现实意义,提出时代要求。5.①继承并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价值观念,积极投身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实践;
②厚植家国情怀,追求“天下为公”“天下太平”,抓住机遇,努力创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③将传统的家庭伦理原则和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爱国爱家,勇于担当。〖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国’是将‘家’和‘天下’串联起来的现实的伦理实体”错误。结合材料一,将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并相互依存的是“家国天下”,不只是“国”,选项缩小了范围。B.“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错误。结合材料三分析可知,原文只是说“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文中并没有要求“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选项于文无据。C.“这些愿望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错误。结合材料二第3段分析可知,作者只是说他们愿望“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但这些愿望并非空想,不可践行,选项太过绝对。故选D。【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强调了中国古代谈及‘天下’时总是将它和‘公’‘太平’相联系的观点”错误。材料二使用引用,侧重强调证明的是将“天下”和“公”联系在一起,尚未谈及“太平”。故选B。【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三的观点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C.“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是治理大国就像烹调美味的小菜一样,分析的是如何治理国家的道理,故不能证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的观点。故选C。【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思路的能力。由“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可知,材料二的第一自然段首先点明陈述对象,那就是“天下情怀”;接着指出“天下情怀”在古代呈现“天下为公”和“天下太平”两种理念形态,分别运用引证法和例证法加以分析论证。然后第三自然段“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阐发“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核心,又使用了范仲淹和张载的例子佐证。最后通过“在今天,时代不同了……”和前古代例子做对比,指出其现实意义,提出时代要求,完成论证。【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谈到要践行“家国天下”观,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怎么做,首先材料一第三自然段提到“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由这段文字可知,我们要有公天下的世界意识,树立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并要付诸行动。第二点关注材料二的第三段内容,文章强调“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然后明确“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化为现实”,所以我们举国上下要抓住机遇,努力创造,都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第三点关注材料三的第一、二段内容,指出有“在现代化生产和协作上依照公共理性、法制精神;在家庭与私人领域,弘扬孝悌之道,忠恕相待,爱敬相与。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神”,“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所以我们要将传统的家庭伦理原则和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爱国爱家,勇于担当。(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麦穗的故事常辰哲初夏的乡村,只见一片片黄金色的麦浪。村子东头的一户人家人头攒动。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一个男孩就在同村人的叫好声中出生了。孩子的奶奶从地里往回跑。听着大家的贺喜,老太太望着地里丰收的麦子,给孙子起了个响亮的名字——麦穗。麦穗和地里的麦子一样,茁壮成长。一晃,麦穗18岁了。村里同龄的男孩子都已经外出打工了,有的人盖了房子,娶了媳妇。麦穗的娘却一次次婉拒上门提亲的媒人,坚持让麦穗念完高中。“当兵去,出门长长见识!”有一天,麦穗的娘望着一身虎气的儿子,想把他送到部队。麦穗听后,直接去人武部报了名。人武部政委看着麦穗,很高兴,拍着他的肩膀说:“好小子,叫麦穗!部队需要你这样的好小伙。”麦穗听了,憨憨地笑了。麦穗戴着红花,踏上西去的火车,成了一名西藏士兵。雪域高原的广阔和神秘,是他闻所未闻的。这里没有家乡常见的麦子,农田里生长的是一种叫作青稞的作物,麦穗感到很新奇。麦穗所在的汽车连在山脚下,营区外是一片戈壁滩,只有一条公路通往最近的县城。当兵的第一年,麦穗刻苦训练,进步明显。在夜里,他经常梦见家乡的麦子。麦穗和副连长谈心次数最多,有时会说起自己的梦。副连长是陕西人,个子不高,说话也少。每天都可以看见他在检查营房、车场;晚上熄灯后,他认真地查铺,还在营区来回转。第二年春天,副连长找到麦穗说:“考军校去。”麦穗不懂,副连长又说,“那里有另一片天地,可以实现很多梦想,军校也需要你这样的好小伙。”麦穗听后,又想到人武部政委的话,开心地笑了。营长得知连队有战士报考军校,高兴地说:“好好学,加把劲,咱们营有好多年都‘剃光头’了。”连队车场后面有一座单独的小房,为了方便麦穗复习文化课,连里让他单独搬进去住,连里的战士经常给他送来好吃的。在复习文化课的日子里,麦穗为了磨炼自己的意志,开始了长跑。在高原上练长跑是需要勇气的。他敲开连部的门,把这个想法告诉了连里的干部。过了一会儿,副连长开口说:“去吧,注意安全。”于是,每天熄灯前这段时间,麦穗就自己在营区前的戈壁滩跑步,那真是寂寞的长跑。跑步时,麦穗想了很多,想起了娘,想起了地里的麦子,也想到自己的梦——麦穗低下头,一块块麦田整整齐齐,像士兵站成的方阵。戈壁滩多风,麦穗顶着风跑,有时边唱歌边跑。在风中,他对着旷野大声地唱,有时会唱到自己泪流满面。麦穗原以为不会有人听见,有一次一回头,吓了一跳。原来,副连长一动不动地站在身后看着他跑步,在风中站成了一个“沙人”。副连长也是汽车连走出来的兵。当年,他考上了军校,四年后又回到戈壁滩的汽车连。麦穗渐渐从副连长身上看到了一种戈壁滩的精神。每天长跑后,麦穗就回到小房,看书到深夜。又是一年麦收时节。雪域高原冰消雪融,道路解冻。汽车连又全连出动,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全连将在野外穿梭,他们要赶在大雪封山前,给在一线哨所坚守的官兵送去亟需的生活物资。麦穗因为要参加全军统一考试,没有随连队一起出发,而是作为留守人员看守营房。空荡荡的营区十分安静,麦穗继续坚持长跑,更加用功地准备考试。不久,成绩公布了,麦穗如愿考上军校。从干部科领到通知书以后,麦穗给在外执行任务的连队写了一封信。又过了一个月,麦穗却没有收到回音。开学的日子一天天临近,麦穗准备去报到了。在车站准备登上火车前,连队的回信才被车站主任急匆匆地交到他手里。信是副连长写的,上面写道:连队得知麦穗的喜讯都很高兴,全连加了餐。营长还说,咱们营终于不再是“光头”了。看到这儿,麦穗哭了。他紧握着信,心想:一定要学成归来。火车飞驰,穿过一片片希望的田野。麦穗知道,此时的娘一定在田野中劳作。在火车上,麦穗睡着梦见了麦子,梦里的麦子谦逊地低下头,站得整整齐齐,像一个个当兵的好小伙子。火车奔向远方,麦穗还在甜甜地做着梦,梦中的麦子依然金黄。(选自《人民陆军》长城文艺版2018年1月26日,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写了一个憨厚乡村男孩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军人的过程,塑造了一个坚韧、进取、富有责任感的军人形象,同时也热情讴歌了边疆战士。B.小说中多处自然环境描写,有乡村的麦浪,也有雪域高原的青稞和戈壁滩的风沙,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C.小说中交代副连长军校毕业、重返汽车连的经历,并着力刻画他工作认真、关心士兵的形象,以个体展现群体,展现了边疆战士的戈壁滩精神。D.复习时,麦穗为磨炼自己的意志开始长跑,有时边唱歌边跑,因生活艰苦、单调寂寞,他边唱边流泪,但始终坚持不放弃,最终顺利考上军校。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题目“麦穗的故事”,既概括了小说主要内容,交代小说的主人公——麦穗,又与文中多处关于麦子的梦相呼应。意蕴丰富,暗示小说主题。B.人武部政委初见麦穗就赞他是“好小伙”,副连长鼓励他去考军校时也赞麦穗为“好小伙”,前后呼应,侧面衬托出麦穗的虎气勃勃和优秀。C.将要去军校报到的麦穗,在登火车前才收到外出执行任务的连队回信,是因为连队工作繁重,没有时间回信,为下文麦穗决心学成归来埋下伏笔。D.小说结尾处写麦穗梦见麦子,展现出麦穗不忘初心、奉献边防精神,也表现出他思念亲人、怀恋故乡的人性温柔,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8.小说在叙事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9.请结合小说的内容和生活实际,探究促使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因素。〖答案〗6.D7.C8.①采用顺叙,按照“麦穗”成长的时间顺序自然展开,展现了主人公由一个普通的乡村娃成长为一个优秀边疆战士的过程。②采用第三人称,以旁观者身份来讲述“麦穗”的故事,自由灵活,客观冷静;③“麦子”作为线索贯穿全文,结构严谨,且使人物形象更饱满;④采用片断组合手法(或蒙太奇手法),将出生起名、人武部报名、长跑唱歌哭泣、梦境等情景相结合,叙事简洁明快,集中紧凑。9.①青年的成长需要主观努力。主人公麦穗最后成为一个成熟的军人,有他本人积极上进、刻苦努力、勇敢执着这些内在原因。②青年的成长也离不开良好的成长环境。麦穗母亲坚持让麦穗读完高中,并建议他参军,都为麦穗的成长奠定基础;人武部政委的夸赞、副连长的关怀、营长的激励等都在麦穗的成长过程中作用重大。〖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因生活艰苦、单调寂寞,他边唱边流泪”概括不全。麦穗长跑时边唱歌边流泪,不仅因为生活艰苦、单调寂寞,更因为思念家乡与追梦路上的不易。选项列举的原因不够全面,也不是主要原因。故选D。【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在登火车前才收到外出执行任务的连队回信,是因为连队工作繁重,没有时间回信”错误。结合“汽车连又全连出动,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全连将在野外穿梭,他们要赶在大雪封山前,给在一线哨所坚守的官兵送去亟需的生活物资”分析,连队回信晚,并不是因为工作繁忙,而是因为在野外穿梭,路途遥远。故选C。【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从叙事人称上来看,小说的主人公是麦穗,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来展开叙述。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讲述了麦穗的出生、读书、当兵、考军校、长跑的故事。这样叙述,不受时空限制,能按时间顺序,将麦穗的故事讲述得条理清晰;也能自由地描写麦穗的心理活动和其他人物的言行,能灵活地叙写故事,将情节交代清楚,显得客观冷静。从叙事顺序上来看,小说采用顺叙,按照时间顺序,从麦穗“在同村人的叫好声中出生了”写到麦穗18岁参军,再写到麦穗报考军校、“在高原上练长跑”,最后到“麦穗如愿考上军校”,时间线非常完整。小说以“麦子梦”为线索,麦穗在军营里“经常梦见家乡的麦子”,副连长告诉麦穗“可以实现很多梦想”,麦穗为磨炼意志练习长跑时“也想到自己的梦”,在去军校的火车上,麦穗“睡着梦见了麦子”,“火车奔向远方,麦穗还在甜甜地做着梦”。“麦子梦”将全文的情节串联起来,虚实结合,结构严谨,清晰地展现了主人公由一个普通的山村娃成长为一个优秀戍边战士的过程。从叙事结构上来看,小说采用了蒙太奇手法,选择了有关麦穗的几个重要情景片段进行叙写:一是选择了麦穗出生和起名的情景,在“一片片黄金色的麦浪”的“初夏的乡村”,麦穗“在同村人的叫好声中出生了”“老太太望着地里丰收的麦子,给孙子起了个响亮的名字——麦穗”。二是选择了麦穗去报名参军的情景,“直接去人武部报了名”“憨憨地笑了”。三是选取了麦穗练习长跑的情景,“在营区前的戈壁滩跑步,那真是寂寞的长跑”“有时边唱歌边跑”“对着旷野大声地唱,有时会唱到自己泪流满面”。四是选择了麦穗的梦境“梦见家乡的麦子”“睡着梦见了麦子”“梦中的麦子依然金黄”。将这些情景描写与叙事相结合,叙事简洁明快,集中紧凑。【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结合“当兵的第一年,麦穗刻苦训练,进步明显”“在复习文化课的日子里,麦穗为了磨炼自己的意志,开始了长跑”“每天长跑后,麦穗就回到小房,看书到深夜”“麦穗继续坚持长跑,更加用功地准备考试”“他紧握着信,心想:一定要学成归来”等分析,小说通过记叙麦穗一个憨厚的乡村男孩,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现代军人的过程,表达了对坚守理想、不忘初心与重视亲情、奉献边防的家国情怀的赞美和歌颂。青年的成长需要主观努力。青年的成长也离不开良好的成长环境。结合“麦穗的娘却一次次婉拒上门提亲的媒人,坚持让麦穗念完高中”“麦穗的娘望着一身虎气的儿子,想把他送到部队”分析,麦穗母亲坚持让麦穗读完高中,并建议他参军,都为麦穗的成长奠定基础。结合“人武部政委看着麦穗,很高兴,拍着他的肩膀说:‘好小子,叫麦穗!部队需要你这样的好小伙’”“麦穗和副连长谈心次数最多,有时会说起自己的梦”“第二年春天,副连长找到麦穗说:‘考军校去’……又想到人武部政委的话,开心地笑了”“营长得知连队有战士报考军校,高兴地说:……了”“原来,副连长一动不动地站在身后看着他跑步,在风中站成了一个‘沙人’”“麦穗渐渐从副连长身上看到了一种戈壁滩的精神”等分析,人武部政委鼓励麦穗说“部队需要你这样的好小伙”,副连长鼓励他考军校说“那里有另一片天地,可以实现很多梦想”。麦穗对副连长表示钦佩,因为副连长当年“考上了军校,四年后又回到戈壁滩的汽车连”;麦穗考上军校,接到部队的信后“心想:一定要学成归来”,可见麦穗是决定要像副连长一样,毕业后回到部队的。人武部政委、副连长、营长的夸赞、关怀、激励等都在麦穗的成长过程中作用重大。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①,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路请出,孔子止之。子张、子石请行,孔子弗许。子贡请行,孔子许之。遂行,至齐,说田常曰:“君之伐鲁过矣。夫鲁,难伐之国。其城薄以卑②,其池狭以泄,其君愚而不仁,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战。君不如伐吴。夫吴,城高以厚,池广以深,甲坚以新,士选以饱,重器精兵尽在其中,又使明大夫守之,此易伐也。”田常忿然作色曰:“子之所难,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难。而以教常,何也?”子贡曰:“臣闻之,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今君忧在内。吾闻君三封而三不成者,大臣有不听者也。今君破鲁以广齐,战胜以骄主,破国以尊臣,而君之功不与③焉,则交日疏于主。是君上骄主心,下恣群臣,求以成大事,难矣。夫上骄则恣,臣骄则争,是君上与主有郤,下与大臣交争也。如此,则君之立于齐危矣。故日不如伐吴。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田常曰:“善。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子贡曰:“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删改)〖备注〗①高、国、鲍、晏: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齐国握有实权的卿大夫。②卑:矮小。③不与,不在其中。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君按兵A无伐B臣请往C使吴D王E令之救鲁F而伐齐G君H因以兵迎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弟子”指门徒、徒弟;接受他人教导并帮助传播和实行的人。“门弟子”指孔子门下的学生。B.“甲兵”本来指铠甲和兵器,后来也泛指装备、军事。文中“甲兵之事”意为“准备作战武器”。C.“二三子”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诸位”“你们”。文中是孔子对自己门徒的称呼。D.“大夫”,古代官名。先秦诸侯中,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明大夫”指贤明的大夫。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田常想要作乱,但忌惮高、国、鲍、晏等握有实权的卿大夫,就想带兵去讨伐鲁国,名为伐鲁,实为取得军队的控制权。B.当鲁国即将遭受齐国进攻之时,孔子的三言两语,就突出了他关心鲁国,号召、激励弟子为国排忧解难的动人形象。C.子贡的说辞,指陈利害,纵横捭阖,道理奇特而切中要害,充分体现了子贡口齿伶俐、巧于辞令、胸有韬略和极能游说的特点。D.田常之所以改变主意,同意攻打吴国,是因为赞同子贡所言:吴国比鲁国强大,攻打强大的国家,他自己才会真正受益。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君之伐鲁过矣。(2)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14.阅读全文,说说子贡劝说田常不要攻打鲁国的理由有哪些。〖答案〗10.BEG11.B12.A13.(1)您讨伐鲁国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课堂教学实录
- 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完整教案及教学计划
- 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总复习之全册词语表
- DB11T 1064-2014 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地理空间数据获取与更新
- 阀门技术规格书
- 天津市滨海新区田家炳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物理试题(含答案)
- 医用去污剂产业深度调研及未来发展现状趋势
- 假体的安装调试行业经营分析报告
- 台钟产业运行及前景预测报告
- 基坑换填土压实施工记录
- 最新版个人征信报告(可编辑+带水印)
- 人卫版内科学下丘脑疾病
- 三年级上册美术课件第10课 美丽的路灯|沪教版
- 四年级上册美术课件-第10课 我的留言夹 丨赣美版 (14张PPT)
- 备用金使用表
- 圆二色谱原理
- 高压氧应急救援预案
- 《油气田开发方案设计》-1-5
-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质量控制标准
- 露天煤矿土方剥离施工安全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