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2湖北省部分普通高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韵”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其概念史的演变就是一部美学范畴史。《说文解字》讲:“韵,和也。”“韵”本义为节奏和谐的意思,最早始于语言和音乐,指声韵、音韵,其后用于书画领域,至宋代推广到一切艺术领域,并成为艺术作品的重要审美标准。“韵”的美学最早出现在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藻和乐论书论画论中。比如《世说新语》里的“风韵”“神韵”之说,谢赫“六法”中的“气韵生动”。至宋代,尚意书风兴起,人们愈发追求美感的含蓄性,而意和韵多有相同性,于是便把“韵”的概念引入诗书画领域,“韵”也成为时人的主要审美趣味,进而在宋代美学中占据了突出的地位。在宋代,“韵”不仅是艺术品评中一个重要概念,如神韵、气韵、雅韵、韵味等;亦作为一个独立的审美概念而存在,是对主体良好审美体验的褒赞和形容。宋人谈文论艺莫不以“韵”为标准。苏轼以“韵”品评诗文,表现为对作品和创作者人格的双向关注。黄庭坚视“韵”为一种逸出常规之外、满溢生机的创造精神。其弟子范温在《潜溪诗眼》中肯定“韵”乃“和”之美,认为“韵”是在受制于“技术”与“法度”的基础上,艺术家对作品表现得张弛有度、驾轻就熟的状态,其特点是含蓄内敛、“有余意”。其实宋人论韵,其美学内涵不止于“余意”,而是一种不同于前代之“韵”的新兴审美理想,具有“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形而下美学内涵。它圆融不同风格之美,并非浅显直白,而是平中见奇,体现着宋人的生命精神。(摘编自沈佳钰、刘毅青《宋韵:宋代美学的文化肌理与现代意义》)材料二:“宋韵”是两宋文化的核心与精华,宋韵文化汇聚了两宋时期独特的文化风尚和精神气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跨越时空的当代价值和博大深远的世界意义。近年来,从审美范畴到历史文明视域,虽然学界对“宋韵文化”展开了广泛探讨,但对其确切内涵和深层意蕴仍需要继续深入研究。宋韵文化的解释路径需要综合两宋文化美学、精神价值和物质形态的三重维度,统括提挈“宋韵文化”的本质。从美学维度理解宋韵文化。复古与创新、优雅与世俗,宋代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审美。宋人的审美风尚既是艺术的生活化,也是生活的艺术化;既追求生活情趣,亦追求艺术境界。宋代美学广泛存在于宋人的社会生活、诗词书画、话本戏曲,建筑园林等各种形态的意象思想之中。宋文化就是在市民趣味的不断提升、士大夫对“游于艺”的热衷追求中,带动了宋代的审美塑造,将中华传统文化推向高峰。宋人的审美心态由外显而趋向内敛,尚精雅、平淡,在动进与退隐之间,虚空与万境之际达到审美自由,随物赋形,超越具体物象,获得更高层面上的审美意义,这成为宋人的审美理想。从价值维度理解宋韵文化。张节末提出,在“韵”前面加上“宋”作历史界域,“韵”概念便不再是孤立的艺术审美经验与评鉴,“宋韵”获得宏观的、历史的品格。这种品格正是精神价值的彰显。宋代士人群体形成了一个文化价值共同体。钱穆所讲的“士大夫的自觉精神”正是那辈读书人渐渐自己从内心深处涌现出一种感觉,感觉他们应该起来担负着天下的重任”。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与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宋代士人所认同。宋代外患频仍,士人群体的政治使命感和忧患意识愈发强烈,在风雷激荡的政治社会变革中,爱国精神在这个时代更加凸显。从物质维度理解宋韵文化。文化的精神内核都有其物质的外在表现形态,人们总是通过物质的形式更深入了解人类精神文明的实质。宋韵文化赓续传承,创新发展﹐呈现出经济、制度、科技、文学、书法、绘画、陶瓷,建筑等多种形态。在瓷器艺术上,宋瓷是我国陶瓷史上的杰出瑰宝。景德镇的白瓷莹润如脂,色质如玉;龙泉青瓷的梅子青是青瓷釉色之美的极致。在科学技术上,宋代的科技在很多方面已经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了当时许多发达的科学技术。先进的航海技术和造船业、罗盘针的发明和应用、“火枪”“突火枪”和火炮的发明等彪炳史册。以“郁郁乎文哉”著称的宋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的变革时代,被学界普遍认为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最发达的时期。因此,对宋韵文化的再认识需要把握两层关系。一是历史与当代的关系。虽然两宋时期的文化高峰与宋朝积贫积弱的现状形成了不和谐的张力,但宋代所展现的爱国主义精神、改革变法精神、科技创新精神等都对当代产生了重要影响。二是局部与全局的关系。从全时空的视野对宋韵文化进行诠释,不是仅限于两宋的时空视域,而是从整个中国的历史进程、世界文明的交流来理解。因此,在共同体的视域下,宋韵文化中亦蕴含对于理解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论价值。(摘编自刘雁翎《宋的文化再认识》)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宋韵”是中国古典美学研究的重要概念,对其概念演变的研究贯穿了整部美学范畴史。B.宋代“意”“韵”概念合二为一,“韵”成为宋人的主要审美趣味,占据了宋代美学的突出地位。C.“韵”概念一直是孤立的艺术审美经验与评鉴,直到张节末提出“宋韵”概念才有所改观。D.宋代特殊的外部环境促成了士人突出的爱国精神,这一精神也是宋韵文化的重要内涵。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关注到了诗文作品和创作者人格两个维度,超越了黄庭坚和范温等人对诗文的单向度理解。B.在宋代,“韵”是对主体良好审美体验的褒扬,能用“韵”来评价的作品都是具有创造精神的佳作。C.宋代的多项科学技术在当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奠定了宋韵文化赓续传承、创新发展的基础。D.只有把握好历史与当代、局部与全局这两层关系,才能更深入地认识、更好地传承宋韵文化。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材料二“从美学维度理解宋韵文化”内涵的一项是()A.宋代的哲学富有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赋予了宋代美学至纯至雅的独特风貌,成就了中国传统审美的文化之源。B.宋代山水画善用水墨,擅长留白,让画面保持一种清明和空灵,几条疏枝便可成画,多一枝为多,少一枝为少。C.宋代的书法讲求一个“意”字,读者可以在宋人的书法里看到书写之人或激动、或悲伤、或自由、或潇洒的感情。D.宋代的插花不仅讲究色调,还讲究品性,向往隐居的人喜欢菊花,爱国人士选择梅花,从商之人倾向牡丹。4.材料二为什么强调要对宋韵文化再认识?请简要分析。5.2023年6月2日,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时指出:“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请简要分析材料是如何体现这一观点的。〖答案〗1.D2.D3.A4.①宋韵文化有丰富的内涵和意蕴,但当下对宋韵文化的研究不足,需要从多重维度再认识;②宋韵文化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研究宋韵文化能提高国人的审美水平,具有当代价值;③宋韵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理论价值。5.①宋韵始于最初的“韵”,在继承过程中不断地丰富、深化,并逐渐推广到一切艺术领域,成为重要的审美概念;②当下的学者们继续对宋韵文化展开广泛探讨,深入挖掘其内涵和意蕴,开掘宋韵文化的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使宋韵文化由一种艺术审美经验推广到文化的、生命价值的高度。〖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对其概念演变的研究贯穿了整部美学范畴史”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可知,应该是对“韵”概念演变的研究贯穿了整部美学范畴。B.“宋代‘意’‘韵’概念合二为一”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可知,是宋代将“韵”的概念引入诗书画领域,并没有将“意”“韵”概念不二为一。C.“直到张节末提出‘宋韵’概念才有所改观”说法错误,张节末是对“家蒲”进行评价,并没有提出“宋韵”概念。故选D。【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超越了黄庭坚和范温等人对诗文的单向度理解”说法错误,原文中三个人的观点是并列关系,并没有进行比较。B.“能用‘韵’来评价的作品都是具有创造精神的佳作”错误,表述过于绝对。C.“奠定了宋韵文化赓续传承、创新发展的基础”说法错误。宋韵文化赓续传承、创新发展,呈现出多种形态,科技只是其中之一。故选D。【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强调的是宋代哲学对宋代美学的意义。B、C、D三项分别从山水画、书法、插花的角度说明宋韵文化的美学维度。故选A。【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①由“宋韵’是两宋文化的核心与精华,宋韵文化汇聚了两宋时期独特的文化风尚和精神气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跨越时空的当代价值和博大深远的世界意义”“近年来,从审美范畴到历史文明视域,虽然学界对‘宋韵文化’展开了广泛探讨,但对其确切内涵和深层意蕴仍需要继续深入研究”“宋韵文化的解释路径需要综合两宋文化美学、精神价值和物质形态的三重维度”可知,宋韵文化有丰富的内涵和意蕴,但当下对宋韵文化的研究不足,需要从多重维度再认识。②由“宋人的审美风尚既是艺术的生活化,也是生活的艺术化,既追求生活情趣,亦追求艺术境界”可知,宋韵文化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研究宋韵文化能提高国人的审美水平,具有当代价值。③由“从全时空的视野对宋韵文化进行诠释,不是仅限于两宋的时空域,而是从整个中国的历史进程、世界文明的交流来理解。因此,在共同体的视域下,宋韵文化中亦蕴含对于理解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论价值”可知,宋韵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理论价值。【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①由“‘韵’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其概念史的演变就是一部美学范畴史……‘韵’本义为节奏和谐的意思,最早始于语言和音乐,指声韵、音韵,其后用于书画领域,至宋代推广到一切艺术领域,并成为艺术作品的重要审美标准”可知,宋韵始于最初的“韵”,在继承过程中不断地丰富、深化,并逐渐推广到一切艺术领域,成为重要的审美概念。②由“宋韵’是两宋文化的核心与精华,宋韵文化汇聚了两宋时期独特的文化风尚和精神气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跨越时空的当代价值和博大深远的世界意义”“对宋韵文化的再认识需要把握两层关系。一是历史与当代的关系……二是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因此,在共同体的视域下,宋韵文化中亦蕴含对于理解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论价值”可知,当下的学者们继续对宋韵文化展开广泛探讨、深入挖掘其内涵和意蕴、开掘宋韵文化的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使宋韵文化由一种艺术审美经验推广到文化的、生命价值的高度。(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岁寒三友(节选)汪曾祺这三个人是:王瘦吾、陶虎臣、靳彝甫。王瘦吾原先开绒线店,陶虎臣开炮仗店,靳彝甫是个画画的。他们是从小一块长大的。这是三个说上不上,说下不下的人。既不是缙绅先生,也不是引车卖浆者流。他们的日子时好时坏。好的时候桌上有两个菜,一荤一素,还能烫二两酒:坏的时候,喝粥,甚至断炊。三个人的名声倒都是好的。靳彝甫和陶虎臣住在一条巷子里,相隔只有七八家。谁家的火灭了,孩子拿了一块劈柴,就能从另一家引了火来。他家很好认,门口钉着一块铁皮的牌子,红地黑字:“靳彝甫画寓”。这城里画画的,有三种人。一种是画家。这种人大都有田有地,不愁衣食,作画只是自己消遣,或作为应酬的工具。他们的画是不卖钱的。求画的人只是送几件很高雅的礼物。或一坛绍兴花雕,或火腿、鲥鱼、白沙枇杷,或一套讲究的宜兴紫砂茶具,或两大盆正在茁箭子的建兰。他们的画,多半是大写意,或半工半写。工笔画他们是不耐烦画的,也不会。一种是画匠。他们所画的,是神像。画得最多的是“家神菩萨。”这“家神菩萨”是一个大家族:头一层是南海观音的一伙,第二层是玉电大帝和他的朝臣,第三层是关帝老爷和周仓、关平,最下一层是财神爷。他们也在玻璃的反面用油漆画福禄寿三星,作插屏,他们是在制造一种商品,不是作画。而且是流水作业,描花纹的是一个人,“开脸”的是一个人,着色的是另一个人。他们的作坊,叫做“画匠店”。靳彝甫两者都不是。也可以说是介乎两者之间的那么一种人比较贴切些,应该称之为“画师”,不过本地无此说法,只是说“画画的”。他是靠卖画吃饭的,但不像画匠店那样在门口设摊或批发给卖门神“欢乐”的纸店,他是等人登门求画的(所以挂“画寓”的招牌)。他的画按尺论价,大青大绿另加,可以点题。来求画的,多半是茶馆酒肆、茶叶店、参行、钱庄的老板或管事。也有那些闲钱不多,送不起重礼,攀不上高门第的画家,又不甘于家里只有四堵素壁的中等人家。他们往往喜欢看着他画,靳彝甫也就欣然对客挥毫。主客双方,都很满意。他的画署名(画匠的作品是从不署名的),但都不题上款,因为不好称呼,深了不是,浅了不是,题了人家也未必高兴,所以只是简单地写四个字:“彝甫新铭”。若是佛像,则题“靳铭沫手敬绘”。靳家三代都是画画的。家里积存的画稿很多。因为要投合不同的兴趣,山水、人物、翎毛、花卉,什么都画。工笔、写意、浅绛、重彩不拘。他家家传会写真,都能画行乐图(生活像)和喜神图(遗像)。中国的画像是有诀窍的。画师家都藏有一套历代相传的“百脸图”。把人的头面五官加以分析,定出一百种类型。画时端详着对象,确定属于哪一类,然后在此基础上加减,画出来总是有几分像的。靳彝甫多年不画喜神了。因为画这种像,经常是在死人刚刚断气时,被请了去,在床前对着勾描。他不愿看死人。因此,除了至亲好友,这种活计,一概不应。有来求的,就说不会。行乐图,自从有了照相馆之后,也很少有人来要画了。靳彝甫自己喜欢画的,是青绿山水和工笔人物。青绿山水、工笔人物,一年能收几件呢?因此,除了每年端午,他画几十张各式各样的钟馗,挂在巷口如意楼酒馆标价出售,能够有较多的收入,其余的时候,全家都是半饥半饱。虽然是半饥半饱,他可是活得有滋有味。他的画室里挂着一块小匾,上书“四时佳兴”。画室前有一个很小的天井。靠墙种了几竿玉屏箫竹。石条上摆着茶花、月季。一个很大的钧窑平盘里养着一块玲珑剔透的上水石,蒙了半寸厚的绿苔,长着虎耳草和铁线草。冬天,他总要养几头单瓣的水仙。不到三寸长的碧绿的叶子,开着白玉一样的繁花。春天,放风筝。他会那样耐烦地用一个称金子用的小戳子约着蜈蚣风筝两边脚上的鸡毛(鸡毛分量稍差,蜈蚣上天就会打滚)。夏天,用莲子种出荷花。不大的荷叶,直径三寸的花,下面养了一二分长的小鱼。秋天,养蟋蟀。他家藏有一本托名贾似道撰写的《秋虫谱》。养蟋蟀的泥罐还是他祖父留下来的旧物。每天晚上,他点一个灯笼,到阴城去掏蟋蟀。财神庙的那个侉子,常常一边喝酒、吃狗肉,一边看这位大胆的画师的灯笼走走,停停,忽上,忽下。他有一盒爱若性命的东西,是三块田黄石章。这三块田黄都不大,可是跟三块鸡油一样!一块是方的,一块略长,还有一块不成形,数这块不成形的值钱,它有文三桥①刻的边款(篆文不知叫一个什么无知的人磨去了)。文三桥呀,可着全中国,你能找出几块?有一次,邻居家失火,他什么也没拿,只抢了这三块图章往外走,吃不饱的时候,只要把这三块图章拿出来看看,他就觉得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可抱怨的了(有删改)〖备注〗①文三桥:文彭,明代大书画家文征明长子,号三桥。工书画,善诗文,尤精篆刻。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介绍“画家”与“画匠”,主要是为了引出对“画师”靳彝甫的介绍,并与之形成对比,突显后者的形象。B.“他们往往喜欢看着他画,靳彝甫也就欣然对客挥毫”这句话从侧面描写了靳彝甫绘画技艺的高超及其自信。C.靳彝甫画“青绿山水和工笔人物”,作者很欣赏这一人物,由此可窥见作者对青绿山水和工笔人物的爱好。D.“文三桥呀,可着全中国,你能找出几块”中“可着”为“尽着”之意,适当运用方言可使作品有特殊韵味。7.关于文中靳彝甫生活“四时佳兴”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半饥半饱”承上,“有滋有味”启下,下文即通过记叙、描写生动展示了其生活趣味。B.“春天,放风筝”,“秋天,养蟋蟀”语言极其简洁,却给读者留下了更大的想象空间。C.种荷花、养小鱼,从中或许能看出《爱莲说》《小石潭记》对旧时文人画士的深远影响。D.灯笼无法走走停停,若改为“看这位大胆的画师提着灯笼走走,停停……”就更合情理。8.小说中主人公靳彝甫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试加以分析。9.汪曾祺先生曾指出:“散文化是世界小说的一种趋势。”这一说法也适用于本文。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篇小说的“散文化”特征。〖答案〗6.C7.D8.(1)从家传和擅长的画作来看,靳彝甫画技高超。(2)靳彝甫靠卖画吃饭,生活窘迫而拮据。(2)从天井布置清雅怡人、兴趣爱好多种多样看出他热爱生活,情趣高雅。9.(1)淡化情节,没有特别设计情节和冲突,做到形散而神聚。小说以叙述的口吻叙写一个文人画家的故事,主要写主人公靳彝甫作为文人画家的生活,写他的情趣爱好、生活习惯,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也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而人物形象和作者的欣赏品味却能跃然纸上。(2)人物形象主体鲜明,不做刻意设计,呈现出独特的抒情气质。主人公靳彝甫热爱生活,情趣高雅,爱若性命的东西,是三块田黄石章,有独特的文人气质。他承受着生活的窘迫,却依然诗意的生活。(3)语言上,语言有诗化倾向,不渲染,简洁、质朴、洁净,又不失典雅。〖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C.“可窥见作者对青绿山水和工笔人物的爱好”错误,靳彝甫是作者笔下的画家形象,作者欣赏这一人物,不一定体现作者对青绿山水和工笔人物的爱好。故选C。【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的能力。D.“若改为‘看这位大胆的画师提着灯笼走走,停停……’就更合情理”错误,“灯笼走走,停停,忽上,忽下”是由灯笼形象窥见人物形象,正是作者匠心所在,不能改。故选D。【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从文中来看,靳彝甫是一个画者,是一个文人,是一个文人。结合“靳家三代都是画画的。家里积存的画稿很多”“靳彝甫自己喜欢画的,是青绿山水和工笔人物”“他们往往喜欢看着他画,靳彝甫也就欣然对客挥毫。主客双方,都很满意”“他家家传会写真,都能画行乐图(生活像)和喜神图(遗像)”可知,从家传和家里积存的画稿以及擅长的画作来看,靳彝甫画技高超。结合“他是靠卖画吃饭的”“除了每年端午……其余的时候,全家都是半饥半饱”可知,靳彝甫靠卖画吃饭,生活是窘迫而拮据的。从画者文人的角度来看,他居住的环境是“他的画室里挂着一块小匾,上书'四时佳兴’,画室前有一个很小的天井。靠墙种了几竿玉屏萧竹。石条上摆着茶花、月季。一个很大的钧窑平盘里养着一块玲珑剔透的上水石,蒙了半寸厚的绿苔,长着虎耳草和铁线草”,他的生活习惯是“冬天,他总要养几头单瓣的水仙,不到三寸长的碧绿的叶子,开着白玉一样的繁花。春天,放风筝,他会那样耐烦地用一个称金子用的小戥子约着蜈蚣风筝两边脚上的鸡毛(鸡毛分量稍差,蜈蚣上天就会打滚)。夏天,用莲子种出荷花。不大的荷叶,直径三寸的花,下面养了一二分长的小鱼。秋天,养蟋蟀,每天晚上,点一个灯笼,到阴城去掏蟋蟀”,这些内容表现出他对生活的热爱以及情趣的高雅。【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作品的体裁特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故事情节上,淡化情节,没有特别设计情节和冲突,做到形散而神聚。“靳彝甫画寓”介绍靳彝甫家牌子,“靳彝甫两者都不是。也可以说是介乎两者之间的那么一种人比较贴切些,应该称之为‘画师’,不过本地无此说法,只是说‘画画的’”介绍他文人画家的身份,“他家家传会写真,都能画行乐图(生活像)和喜神图(遗像)”“靳彝甫自己喜欢画的,是青绿山水和工笔人物”介绍他的画作特点,“他的画室里挂着一块小匾,上书“四时佳兴。画室前有一个很小的天井”“他有一盒爱若性命的东西,是三块田黄石章”介绍他的情趣爱好、生活习惯。小说以叙述的口吻叙写一个文人画家的故事,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也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人物塑造上,人物形象主体鲜明,不做刻意设计,呈现出独特的抒情气质。从天井布置清雅怡人、兴趣爱好多种多样看出他热爱生活,情趣高雅;“有一盒爱若性命的东西,是三块田黄石章”爱若性命的东西,是三块田黄石章。可见他有独特的文人气质,人物性格上不做刻意设计,呈现日常生活的自然情态,展示生活的本色。语言上,语言有诗化倾向,不渲染,简洁、质朴、洁净,又不失典雅。“好的时候桌上有两个菜,一荤一素,还能烫二两酒:坏的时候,喝粥,甚至断炊”不渲染,少修辞,语言质朴自然,描述色调平淡;“春天,放风筝”,“秋天,养蟋蟀”语言极其简洁,却给读者留下了更大的想象空间;“靠墙种了几竿玉屏箫竹。石条上摆着茶花、月季。一个很大的钧窑平盘里养着一块玲珑剔透的上水石,蒙了半寸厚的绿苔,长着虎耳草和铁线草”描写平淡质朴,不事雕琢,让叙述者的情致,自然地融贯、浸润在色调平淡的描述中。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吴人伐州来,楚薳越帅师及诸侯之师奔命救州来。吴人御诸钟离。子瑕卒,楚师熸。吴公子光曰:“诸侯从于楚者众,而皆小国也,畏楚而不获已,是以来。吾闻之曰:‘作事成克其爱,虽小,必济。’胡、沈之君幼而狂,陈大夫啮壮而顽,顿与许、蔡疾楚政。楚令尹死;其师熸。帅贱、多宠,政令不壹。七国同役而不同心,帅贱而不能整,无大威命,楚可败也。若分师先以犯胡、沈与陈,必先奔。三国败,诸侯之师乃摇心矣。诸侯乖乱,楚必大奔。请先者去备薄威,后者敦陈整旅。”吴子从之。戊辰晦,战于鸡父。吴子以罪人三千先犯胡、沈与陈,三国争之。吴为三军以系于后:中军从王,光帅右,掩馀帅左。吴之罪人或奔或止,三国乱。吴师击之,三国败,获胡、沈之君及陈大夫。舍胡、沈之囚使奔许与蔡、顿,曰:“吾君死矣!”师噪而从之,三国奔,楚师大奔。书曰:“胡子髡、沈子逞灭,获陈夏啮。”君臣之辞也。不言战,楚未陈也。(节选自《左传·昭公二十三年》)材料二:五鸡①将吴人以围州来为长壑而汜之以败楚师是鸡父之汜。(节选自清华简②《系年》)材料三:大抵自《春秋》以前,《尚书》之世,其作者述事如此。今取其正经雅言,理有难晓,诸子异说,义或可凭,参而会之,以相研核。如异于此,则无论焉。夫远古之书,与近古之史,非唯繁约不类,固亦向背皆殊。何者?近古之史也,言唯详备,事罕甄择,使夫学者睹一邦之政,则善恶相参;观一主之才,而贤愚殆半。至于远古则不然。夫其所录也,略举纲维,务存褒讳,寻其终始,隐没者多。尝试言之,向使汉、魏、晋、宋之君生于上代,尧、舜、禹、汤之主出于中叶,俾史官易地而书,各叙时事,校其得失,固未可量。若乃轮扁称其糟粕,孔氏述其传疑,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节选自《史通·疑古》)〖备注〗①五鸡:伍员之弟。②清华简: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五鸡将A吴人以围B州来C为长壑D而汜之E以败F楚师G是鸡父之汜。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克;指胜过;与《<论语>十二章》“克己复礼为仁”中的“克”意思不相同。B.疾,指憎恨;与《齐桓晋文之事》“天下之欲疾其君者”中的“疾”意思相同。C.奔,指逃散,与上文“楚薳越帅师及诸侯之师奔命救州来”中的“奔”意思相同。D.凭,指凭据,与《项脊轩志》“或凭几学书”中的“凭”意思不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吴国攻打楚国,楚国联合诸侯前往救援,结果楚将阵亡,楚军溃败;面对暂时有利的局面,吴国君臣积极商讨对策,继续追击。B.吴国公子光认为,诸侯国小力微,甘心追随楚国,但联盟内部有矛盾,楚国朝堂权力分散,政令紊乱,两国交战,吴国有胜算。C.在鸡父大战中,吴国军队防守严密,行动谨慎,先击破胡、沈、陈三个诸侯国,再打败许、蔡、顿三个诸侯国,最终大败楚国。D.近古的史书记言详备,记事不加甄别,学者要辨清善恶贤愚;远古的史书记事简要文笔隐晦,句含褒贬,学者要领会其中的含意。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七国同役而不同心,帅贱而不能整,无大威命,楚可败也。(2)夫远古之书,与近古之史,非唯繁约不类,固亦向背皆殊。14.从材料三看,我们应该怎样阅读史书?请简要分析。〖答案〗10.CEG11.C12.B13.(1)七国同时出兵而不同心,统帅地位低而不能整肃号令,没有高的威信,楚国是可以打败的。(2)远古的史书与近古的史书,不仅仅是繁简不同,它们本来就是不一样的。14.以质疑求实的态度,用参会研核的方法,探求历史真相。〖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五鸡率领吴人来围攻州来,挖了长沟用大水淹楚军,因此打败了楚军,这就是说的鸡父之汜。“将吴人”和“围州来”均为动宾关系,不可断开,宾语“州来”即C处应断开。“为长壑”动作行为,句中作“汜”的方式状语,由表修饰关系的“而”连接,中间不停顿,在宾语“之”即E处应断开。“败楚师”是动宾关系,之间不断开,“是”是代词,作后面句子主语,领起判断,宾语“楚师”和主语“是”之间即G处应断开。故选CEG。【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胜过。/约束。句意:干事威势胜过感情。/约束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B.正确。均为“憎恨”。句意:顿国与许国、蔡国憎恨楚政。/天下憎恨自己君王的人。C.错误。逃散。/奔赴。句意:楚军一定大量逃散。/楚薳越率领军队及诸侯的军队奉楚平王命率师奔赴救援州来。D.正确。凭据。/靠着,引申为伏、伏身。句意:意思有的可依凭。/有时伏在桌旁学写字。故选C。【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甘心追随楚国”错误。由原文“诸侯从于楚者众,而皆小国也,畏楚而不获已,是以来”可知,诸侯是畏惧楚国而不能自作主张,因此前来,并不是甘心追随。选项曲解文意。故选B。【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同役”,一同出兵;“贱”,地位低;“整”,整肃号令;“威命”,威信。(2)“约”,与“繁”相对,简;“类”,同、相同;“固”,本来;“殊”,不同。【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由“今取其正经雅言,理有难晓,诸子异说,义或可凭,参而会之,以相研核。如异于此,则无论焉”可知,读书应当探究而领会其中思想和道理,互相研究考核,简单说就是用参会研核的方法。由“夫其所录也,略举纲维,务存褒讳,寻其终始,隐没者多。尝试言之,向使汉、魏、晋、宋之君生于上代,尧、舜、禹、汤之主出于中叶,俾史官易地而书,各叙时事,校其得失,固未可量”“若乃轮扁称其糟粕,孔氏述其传疑,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可推知,要讲客观,有质疑求实的态度,探求历史真相。参考译文:材料一:吴人攻打州来,楚薳越率领军队及诸侯的军队奉楚平王命率师奔赴救援州来。吴人在钟离这个地方抵御他们。子瑕去世,楚师士气低落。吴公子光曰:“诸侯跟从楚国的人有很多,但都是小的国家,畏惧楚国而不能自作主张,因此前来。我听说有句话说:‘干事威势胜过感情,即使弱小,必定成功。’胡、沈之君王年幼而狂躁,陈大夫啮正当壮年很顽固,顿国与许国、蔡国憎恨楚政。楚国令尹死;其师士气低落。将帅地位低、多受宠爱,政令不专一。七国同时出兵而不同心,统帅地位低而不能整肃号令,没有高的威信,楚国是可以打败的。如果分兵先来攻打胡国、沈国与陈国,三国一定先奔逃。三国被打败,诸侯的军队一定军心动摇。诸侯混乱。楚军一定大量逃散。请先行部队放松警备、减少威势,使军容不整肃,后续部队加强兵力整顿军威。”吴子听从他的意见。戊辰月末这天,在鸡父交战。吴子率领三千罪人率先攻打胡国、沈国与陈国,三国争抢着俘获他们。吴国组成三军跟在囚犯后面:吴王率领中军,公子光率领右军,吴王寿梦之子掩馀率领左军。吴国的囚犯们有的奔逃有的站着不动,三国混乱。吴国军队攻击三国,三国失败,抓获胡国、沈国的君王及陈国大夫。释放胡国、沈国之囚徒使他们奔逃到许国与蔡国、顿国,说:“我们国君死了!”率领军队大声鼓噪着跟从他们,三国奔逃,楚国军队大量逃散。《春秋》记载说:“胡子髡、沈子逞灭,获陈夏啮。”这是对君臣使用不同的措辞。没记载战争,是因为楚国没有列阵。(节选自《左传·昭公二十三年》)材料二:五鸡率领吴人来围攻州来,挖了长沟用大水淹楚军,因此打败了楚军,这就是说的鸡父之汜。 (节选自清华简② 《系年》)材料三:大概从《春秋》以前,《尚书》之世,其作者述事都像这样。今选取其儒家经典、《诗经》之言,道理有难以明晓的,诸子异说,意思有的可依凭,探究而领会它,以之互相研究考核。如果和此不同,就不用说了。远古的史书与近古的史书,不仅仅是繁简不同,它们本来就是不一样的。为什么呢?近古的史书也,言论周详完备,事很少甄别选择,使那学习的人看到一国之政,则善恶相检验;观一国之主的才能,而贤能愚劣几乎各占一半。至于远古就不这样。他们所记录的,简要叙述制定法度,致力于存扬善隐恶之事,追寻它们的始终,消失了的很多。尝试言之,假使让汉、魏、晋、宋之君生于上代,尧、舜、禹、汤之主出于中叶,使史官互换所处的地位而书,各自叙写时事,校对其得失,本来就不可估量。至于叫扁的斫匠称桓公所读的书都是古人的糟粕,孔子转述其中有疑问不能解决的部分,不任意揣测,强做解释,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不如没有《尚书》”。 (节选自《史通·疑古》)(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赋雪吴融一夜阴风度,平明颢气交。未知融结判,唯见混茫包。路莫藏行迹,林难出树梢。气应封兽穴,险必堕禽巢。影密灯回照,声繁竹送敲。玩宜苏让点,餐称蜜匀抄。结冻防鱼跃,黏沙费马跑。炉寒资爇①荻,屋暖赖编茅。远不分山叠,低宜失地坳。阑干高百尺,新霁若为抛。〖备注〗①爇:烧。15.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夜”“平明”两句以时间的推进描述一夜寒风之后、清晨洁白明亮的景象。B.“未知”“唯见”两句指出诗人在白茫茫的天地中无法得知雪的“融结”程度。C.“气应”“险必”两句表现诗人目睹积雪封住兽穴并使鸟巢坠毁时的忧虑之情。D.本诗对仗工整,作者通过远望、仰望、近观等多视角呈现的方式来铺陈雪景。16.《赋雪》一诗为雪而赋,诗歌正文无一“雪”字,却句句在写“雪”,请以“结冻防鱼跃”到“低宜失地坳”六句为例分析。〖答案〗15.C16.“结冻”两句,通过写水结冰使鱼不能跃出水面,沙黏腻马不能自在奔跑,衬托雪很大。“炉寒”两句,写炉寒需要烧火来取暖,“屋暖”全靠编织的茅席遮挡。以环境寒冷衬托雪很大。“远不分”两句,写远处看不清连绵的山峦,近处也看不见低洼之处。以看不到周围的景物,衬托雪之大。〖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目睹”错误。“应”,应该;“必”,一定。二字表明积雪封住兽穴并使鸟巢坠毁应是作者的猜测或想象。故选C。【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景物形象、分析表现手法的能力。“结冻”,写雪使水结冰;“黏沙”,写雪使沙黏腻。两句以鱼不能跃出水面,马不能自在奔跑衬托雪很大。可见其无一“雪”字,却句句在写“雪”。“炉寒”,借助烧火取暖,“屋暖”,依赖编织的茅席遮挡。通过描写居住环境的寒冷侧面突出雪之大。可见其无一“雪”字,却句句在写雪。“不分山叠”“宜失地坳”,写远远望去分辨不清重重叠叠的山峦,近处也看不见低洼之处。由远及近,写雪后什么也看不到,以此突出雪之大。可见其无一“雪”字,却句句在写雪。(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离骚》中表达自己虽爱好修洁严以律己,但早晨被诟骂晚上被免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2)《蜀道难》中以行人过岭时呼吸紧张,抚膺长叹等细节表现出山势高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3)《登快阁》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写诗人登快阁亭时所览,也是诗人胸襟怀抱的写照。〖答案〗(1)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鞿”,统编课本上字形为左“革”右“几”)謇朝谇而夕替(2)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3)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宝玉又笑道:“姐姐知道体谅我就好了。”又道:“姐姐怎么不看戏去?”宝钗道:“我怕热,看了两出,热的很。要走,客又不散。我少不得推身上不好,就来了。”宝玉听说,自己由不得脸上没意思,只得又搭讪笑道:“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宝钗听说,不由的大怒,待要怎样,又不好怎样。回思了一回,脸红起来,便冷笑了两声,说道:“我倒像杨妃,只是没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作得杨国忠的!”二人正说着,可巧小丫头靛儿因不见了扇子,和宝钗笑道:“必是宝姑娘藏了我的。好姑娘,赏我罢。”宝钗指他道:“你要仔细!我和你顽过,你再疑我。和你素日嬉皮笑脸的那些姑娘们跟前,你该问他们去。”说的个靛儿跑了。宝玉自知又把话说造次了,当着许多人,更比才在林黛玉跟前更不好意思,便急回身又同别人搭讪去了。18.有人认为加点字赘余,你认为呢?请简要分析。19.语义双关指利用词语或句子的两种有联系的意义构成双关,达到一箭双雕、婉转含蓄的效果。请分析画横线句的双关语义。〖答案〗18.不赘余。“少不得”是免不了、不可避免的意思;表现了宝钗当时“要走,客又不散”的尴尬处境或表现宝钗的无奈、为难;表现了宝钗的行事稳重、心思缜密、举止娴雅。19.①表面训斥靛儿,告诉她自己不是那种“和你素日嬉皮笑脸的那些姑娘们”;②实则告诉宝玉,自己不是那种他可以随便开玩笑的人。〖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及效果的能力。“少不得”是免不了、不可避免的意思。结合“我怕热,看了两出,热的很。要走,客又不散”可见,宝钗当时很热,面对自己要走,客又不散的尴尬处境,她很是无奈、为难。为了摆脱尴尬处境,她免不了以身上不好为借口而离开,表现了宝钗的行事稳重、心思缜密、举止娴雅的性格特点。故此处“少不得”的使用并不赘余,使宝钗的人物形象更加生动突出。【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的能力。①宝玉一句“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宝钗听了“不由得大怒”。但是宝钗毕竟是从小被训练成淑女模样的人,即便心中大怒,这时当着贾母和众人的面,“待要怎样,又不好怎样”,只得冷笑两声。而这时靛儿找宝钗要扇子,宝钗表面训斥靛儿,告诉她自己不是那种“和你素日嬉皮笑脸的那些姑娘们”,让靛儿去找其他人,这是划线句子最表面浅显的意思。②宝钗之所以大怒是因为她觉得宝玉奚落自己像杨贵妃一样身肥体胖。也因为杨贵妃祸国殃民,宝钗不喜他人拿自己与其比较。因此她借助对靛儿的训斥含蓄地告诉宝玉,自己不是那种他可以随便开玩笑的人,此为划线句的深层意味。此处画横线的句子起到了一箭双雕、婉转含蓄的表达效果。(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这是我方的观点,理由如下:第一,从本体论上看,过程指事情进行或事物发展所经过的程序,它包括起因、经过和结果,也就是说,②,难道我们能见小忘大,以偏舍全吗?祥林嫂置身封闭保守的鲁镇,饱经磨难和压迫,虽“捐门槛”来救赎自己而不得,最终惨死于祝福之夜,如果我们读这篇小说只关注祥林嫂“死”的结果而漠视事件发展过程,那就“竹篮打水一场空”,什么深意也读不到了。第二,从逻辑上看,凡事有过程才会有结果,天道酬勤,做好过程,结果必然不会令人失望。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用了19年,班固写《汉书》花了20余年时间,曹雪芹著述《红楼梦》耗费毕生精力……如此等等,十年辛苦不寻常,字字读来皆是血,坐不得冷板凳,下不了真功夫,③,只会“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第三,从时空上看,结果往往只在一瞬间,而过程则往往需要广漠空间的漫长磨砺和数日经年的辗转腾挪,我们怎可因为一时的结果而否定甚至漠视广大时空的奋斗过程呢?陈胜、吴广虽然失败了,但他们揭竿而起的一生不精彩吗?李杜一生才华横溢,满腔抱负,最终却困顿飘零,我们难道会因为他们结局不佳就不记得他们一生的孜孜以求吗?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1.请指出一辩第二个理由的逻辑谬误。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20.①过程比结果更重要;②结果只是过程的一部分;③一味追求最后的结果。21.强加因果一一做好过程未必会取得不令人失望的结果;以偏概全——天道酬勤,这只是做好过程的表现之一,做到“勤”不等同于做好过程。22.而过程则往往需要数日经年的漫长磨砺和广漠空间的辗转腾挪,我们怎可因为一时的结果而漠视甚至否定广大时空的奋斗过程呢?〖解析〗【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后文三点理由可知,都是在论述过程比结果重要性,所以我方的观点是“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此处要填的内容是我方的观点,所以应该填写“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第二空,根据上文“过程指事情进行或事物发展所经过的程序,它包括起因、经过和结果”可知,结果是过程的一部分,再结合下句“难道我们能见小忘大,以偏舍全吗”可知,“小”“偏”指“结果”,“大”“全”指过程,所以此处内容还是在说“结果是过程的一部分”,应填写“结果只是过程的一部分”。第三空,根据上文列举的例子可知,都是经过了漫长的过程才有了辉煌的成就,可见如果没有过程,坐不得冷板凳,下不了真功夫,只追求结果,就会“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所以此处应该填写“一味追求最后的结果”。【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逻辑推理的能力。“天道酬勤,做好过程,结果必然不会令人失望”强加因果,做好过程未必会取得不令人失望的结果;“天道酬勤”的意思是:上天会酬报勤奋的人,付出的努力一定会有所回报。“天道酬勤”这只是做好过程的表现之一,做好过程、付出努力除了勤奋,还需要智慧等其他的因素,做到“勤”不等同于做好过程,以偏概全。【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语病有:一是搭配不当,“广漠空间的漫长磨砺和数日经年的辗转腾挪”搭配不当,应改为“数日经年的漫长磨砺和广漠空间的辗转腾挪”;二是语序不当,“否定甚至漠视”语序不当,“否定”比“漠视”程度深,所以“漠视”在前,“否定”在后。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诗人西川说过:大家蜂拥而上的时候,你没有跟着上,这时候你才知道你是谁,你才开始认识你自己。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引用诗人西川的话,当很多人一拥而上,一轰而上的时候,一个人如果能够保持自己的观点,坚持自己的看法,拥有自己的思想,这个时候的他,就能够认清自己,明白自己的想法,坚持自己的追求,保持独立的人格,坚守独立的精神。综上,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需要自己做出决定,自我的认知与判断必不可少,但我们也总被舆论及他人带着主观色彩的言论带动着,在别人的节奏是失去了自我。一个人的生活不应总被他人定义,甚至到了无法做自己的地步,迷失自我,留下空虚。材料意在告诉我们,在众人都人云亦云时,不要随声附和;在众人都随波逐流时,不要亦步亦趋。这时候,如果能够保持自己独立的思想和精神,苏世独立,会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自我。独立清醒,是一个人最好的状态,有助于我们深思熟虑,做出理智的正确的决择。写作时,在开头可以引用孟子的名言“心之官则思,思则得知,不思则不得也”,再简单概述西川的话,得出观点,清醒自己的头脑,保持独立思考,人生才会有意义。主体部分可以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先论述盲目追随大众的危害,会削弱自我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使个人价值观失衡和倒错,对社会多样性和创新的产生消极影响。再论述保持独立清醒对个人、社会都有积极意义,有利于人们正确的认识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把握人生的方向。在论证过程中,可以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可以引用张桂梅、钟芳蓉、袁隆平、杨宁、陈果等具有独立之美事例,让文章更有说服力。立意:1.学会独立思考,不做盲从者。2.保持独立有助于认识自我。3.遗世独立,保持清醒。4.保持独立思考,方能察而不乱。
湖北省部分普通高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韵”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其概念史的演变就是一部美学范畴史。《说文解字》讲:“韵,和也。”“韵”本义为节奏和谐的意思,最早始于语言和音乐,指声韵、音韵,其后用于书画领域,至宋代推广到一切艺术领域,并成为艺术作品的重要审美标准。“韵”的美学最早出现在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藻和乐论书论画论中。比如《世说新语》里的“风韵”“神韵”之说,谢赫“六法”中的“气韵生动”。至宋代,尚意书风兴起,人们愈发追求美感的含蓄性,而意和韵多有相同性,于是便把“韵”的概念引入诗书画领域,“韵”也成为时人的主要审美趣味,进而在宋代美学中占据了突出的地位。在宋代,“韵”不仅是艺术品评中一个重要概念,如神韵、气韵、雅韵、韵味等;亦作为一个独立的审美概念而存在,是对主体良好审美体验的褒赞和形容。宋人谈文论艺莫不以“韵”为标准。苏轼以“韵”品评诗文,表现为对作品和创作者人格的双向关注。黄庭坚视“韵”为一种逸出常规之外、满溢生机的创造精神。其弟子范温在《潜溪诗眼》中肯定“韵”乃“和”之美,认为“韵”是在受制于“技术”与“法度”的基础上,艺术家对作品表现得张弛有度、驾轻就熟的状态,其特点是含蓄内敛、“有余意”。其实宋人论韵,其美学内涵不止于“余意”,而是一种不同于前代之“韵”的新兴审美理想,具有“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形而下美学内涵。它圆融不同风格之美,并非浅显直白,而是平中见奇,体现着宋人的生命精神。(摘编自沈佳钰、刘毅青《宋韵:宋代美学的文化肌理与现代意义》)材料二:“宋韵”是两宋文化的核心与精华,宋韵文化汇聚了两宋时期独特的文化风尚和精神气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跨越时空的当代价值和博大深远的世界意义。近年来,从审美范畴到历史文明视域,虽然学界对“宋韵文化”展开了广泛探讨,但对其确切内涵和深层意蕴仍需要继续深入研究。宋韵文化的解释路径需要综合两宋文化美学、精神价值和物质形态的三重维度,统括提挈“宋韵文化”的本质。从美学维度理解宋韵文化。复古与创新、优雅与世俗,宋代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审美。宋人的审美风尚既是艺术的生活化,也是生活的艺术化;既追求生活情趣,亦追求艺术境界。宋代美学广泛存在于宋人的社会生活、诗词书画、话本戏曲,建筑园林等各种形态的意象思想之中。宋文化就是在市民趣味的不断提升、士大夫对“游于艺”的热衷追求中,带动了宋代的审美塑造,将中华传统文化推向高峰。宋人的审美心态由外显而趋向内敛,尚精雅、平淡,在动进与退隐之间,虚空与万境之际达到审美自由,随物赋形,超越具体物象,获得更高层面上的审美意义,这成为宋人的审美理想。从价值维度理解宋韵文化。张节末提出,在“韵”前面加上“宋”作历史界域,“韵”概念便不再是孤立的艺术审美经验与评鉴,“宋韵”获得宏观的、历史的品格。这种品格正是精神价值的彰显。宋代士人群体形成了一个文化价值共同体。钱穆所讲的“士大夫的自觉精神”正是那辈读书人渐渐自己从内心深处涌现出一种感觉,感觉他们应该起来担负着天下的重任”。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与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宋代士人所认同。宋代外患频仍,士人群体的政治使命感和忧患意识愈发强烈,在风雷激荡的政治社会变革中,爱国精神在这个时代更加凸显。从物质维度理解宋韵文化。文化的精神内核都有其物质的外在表现形态,人们总是通过物质的形式更深入了解人类精神文明的实质。宋韵文化赓续传承,创新发展﹐呈现出经济、制度、科技、文学、书法、绘画、陶瓷,建筑等多种形态。在瓷器艺术上,宋瓷是我国陶瓷史上的杰出瑰宝。景德镇的白瓷莹润如脂,色质如玉;龙泉青瓷的梅子青是青瓷釉色之美的极致。在科学技术上,宋代的科技在很多方面已经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了当时许多发达的科学技术。先进的航海技术和造船业、罗盘针的发明和应用、“火枪”“突火枪”和火炮的发明等彪炳史册。以“郁郁乎文哉”著称的宋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的变革时代,被学界普遍认为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最发达的时期。因此,对宋韵文化的再认识需要把握两层关系。一是历史与当代的关系。虽然两宋时期的文化高峰与宋朝积贫积弱的现状形成了不和谐的张力,但宋代所展现的爱国主义精神、改革变法精神、科技创新精神等都对当代产生了重要影响。二是局部与全局的关系。从全时空的视野对宋韵文化进行诠释,不是仅限于两宋的时空视域,而是从整个中国的历史进程、世界文明的交流来理解。因此,在共同体的视域下,宋韵文化中亦蕴含对于理解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论价值。(摘编自刘雁翎《宋的文化再认识》)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宋韵”是中国古典美学研究的重要概念,对其概念演变的研究贯穿了整部美学范畴史。B.宋代“意”“韵”概念合二为一,“韵”成为宋人的主要审美趣味,占据了宋代美学的突出地位。C.“韵”概念一直是孤立的艺术审美经验与评鉴,直到张节末提出“宋韵”概念才有所改观。D.宋代特殊的外部环境促成了士人突出的爱国精神,这一精神也是宋韵文化的重要内涵。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关注到了诗文作品和创作者人格两个维度,超越了黄庭坚和范温等人对诗文的单向度理解。B.在宋代,“韵”是对主体良好审美体验的褒扬,能用“韵”来评价的作品都是具有创造精神的佳作。C.宋代的多项科学技术在当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奠定了宋韵文化赓续传承、创新发展的基础。D.只有把握好历史与当代、局部与全局这两层关系,才能更深入地认识、更好地传承宋韵文化。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材料二“从美学维度理解宋韵文化”内涵的一项是()A.宋代的哲学富有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赋予了宋代美学至纯至雅的独特风貌,成就了中国传统审美的文化之源。B.宋代山水画善用水墨,擅长留白,让画面保持一种清明和空灵,几条疏枝便可成画,多一枝为多,少一枝为少。C.宋代的书法讲求一个“意”字,读者可以在宋人的书法里看到书写之人或激动、或悲伤、或自由、或潇洒的感情。D.宋代的插花不仅讲究色调,还讲究品性,向往隐居的人喜欢菊花,爱国人士选择梅花,从商之人倾向牡丹。4.材料二为什么强调要对宋韵文化再认识?请简要分析。5.2023年6月2日,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时指出:“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请简要分析材料是如何体现这一观点的。〖答案〗1.D2.D3.A4.①宋韵文化有丰富的内涵和意蕴,但当下对宋韵文化的研究不足,需要从多重维度再认识;②宋韵文化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研究宋韵文化能提高国人的审美水平,具有当代价值;③宋韵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理论价值。5.①宋韵始于最初的“韵”,在继承过程中不断地丰富、深化,并逐渐推广到一切艺术领域,成为重要的审美概念;②当下的学者们继续对宋韵文化展开广泛探讨,深入挖掘其内涵和意蕴,开掘宋韵文化的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使宋韵文化由一种艺术审美经验推广到文化的、生命价值的高度。〖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对其概念演变的研究贯穿了整部美学范畴史”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可知,应该是对“韵”概念演变的研究贯穿了整部美学范畴。B.“宋代‘意’‘韵’概念合二为一”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可知,是宋代将“韵”的概念引入诗书画领域,并没有将“意”“韵”概念不二为一。C.“直到张节末提出‘宋韵’概念才有所改观”说法错误,张节末是对“家蒲”进行评价,并没有提出“宋韵”概念。故选D。【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超越了黄庭坚和范温等人对诗文的单向度理解”说法错误,原文中三个人的观点是并列关系,并没有进行比较。B.“能用‘韵’来评价的作品都是具有创造精神的佳作”错误,表述过于绝对。C.“奠定了宋韵文化赓续传承、创新发展的基础”说法错误。宋韵文化赓续传承、创新发展,呈现出多种形态,科技只是其中之一。故选D。【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强调的是宋代哲学对宋代美学的意义。B、C、D三项分别从山水画、书法、插花的角度说明宋韵文化的美学维度。故选A。【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①由“宋韵’是两宋文化的核心与精华,宋韵文化汇聚了两宋时期独特的文化风尚和精神气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跨越时空的当代价值和博大深远的世界意义”“近年来,从审美范畴到历史文明视域,虽然学界对‘宋韵文化’展开了广泛探讨,但对其确切内涵和深层意蕴仍需要继续深入研究”“宋韵文化的解释路径需要综合两宋文化美学、精神价值和物质形态的三重维度”可知,宋韵文化有丰富的内涵和意蕴,但当下对宋韵文化的研究不足,需要从多重维度再认识。②由“宋人的审美风尚既是艺术的生活化,也是生活的艺术化,既追求生活情趣,亦追求艺术境界”可知,宋韵文化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研究宋韵文化能提高国人的审美水平,具有当代价值。③由“从全时空的视野对宋韵文化进行诠释,不是仅限于两宋的时空域,而是从整个中国的历史进程、世界文明的交流来理解。因此,在共同体的视域下,宋韵文化中亦蕴含对于理解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论价值”可知,宋韵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理论价值。【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①由“‘韵’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其概念史的演变就是一部美学范畴史……‘韵’本义为节奏和谐的意思,最早始于语言和音乐,指声韵、音韵,其后用于书画领域,至宋代推广到一切艺术领域,并成为艺术作品的重要审美标准”可知,宋韵始于最初的“韵”,在继承过程中不断地丰富、深化,并逐渐推广到一切艺术领域,成为重要的审美概念。②由“宋韵’是两宋文化的核心与精华,宋韵文化汇聚了两宋时期独特的文化风尚和精神气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跨越时空的当代价值和博大深远的世界意义”“对宋韵文化的再认识需要把握两层关系。一是历史与当代的关系……二是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因此,在共同体的视域下,宋韵文化中亦蕴含对于理解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论价值”可知,当下的学者们继续对宋韵文化展开广泛探讨、深入挖掘其内涵和意蕴、开掘宋韵文化的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使宋韵文化由一种艺术审美经验推广到文化的、生命价值的高度。(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岁寒三友(节选)汪曾祺这三个人是:王瘦吾、陶虎臣、靳彝甫。王瘦吾原先开绒线店,陶虎臣开炮仗店,靳彝甫是个画画的。他们是从小一块长大的。这是三个说上不上,说下不下的人。既不是缙绅先生,也不是引车卖浆者流。他们的日子时好时坏。好的时候桌上有两个菜,一荤一素,还能烫二两酒:坏的时候,喝粥,甚至断炊。三个人的名声倒都是好的。靳彝甫和陶虎臣住在一条巷子里,相隔只有七八家。谁家的火灭了,孩子拿了一块劈柴,就能从另一家引了火来。他家很好认,门口钉着一块铁皮的牌子,红地黑字:“靳彝甫画寓”。这城里画画的,有三种人。一种是画家。这种人大都有田有地,不愁衣食,作画只是自己消遣,或作为应酬的工具。他们的画是不卖钱的。求画的人只是送几件很高雅的礼物。或一坛绍兴花雕,或火腿、鲥鱼、白沙枇杷,或一套讲究的宜兴紫砂茶具,或两大盆正在茁箭子的建兰。他们的画,多半是大写意,或半工半写。工笔画他们是不耐烦画的,也不会。一种是画匠。他们所画的,是神像。画得最多的是“家神菩萨。”这“家神菩萨”是一个大家族:头一层是南海观音的一伙,第二层是玉电大帝和他的朝臣,第三层是关帝老爷和周仓、关平,最下一层是财神爷。他们也在玻璃的反面用油漆画福禄寿三星,作插屏,他们是在制造一种商品,不是作画。而且是流水作业,描花纹的是一个人,“开脸”的是一个人,着色的是另一个人。他们的作坊,叫做“画匠店”。靳彝甫两者都不是。也可以说是介乎两者之间的那么一种人比较贴切些,应该称之为“画师”,不过本地无此说法,只是说“画画的”。他是靠卖画吃饭的,但不像画匠店那样在门口设摊或批发给卖门神“欢乐”的纸店,他是等人登门求画的(所以挂“画寓”的招牌)。他的画按尺论价,大青大绿另加,可以点题。来求画的,多半是茶馆酒肆、茶叶店、参行、钱庄的老板或管事。也有那些闲钱不多,送不起重礼,攀不上高门第的画家,又不甘于家里只有四堵素壁的中等人家。他们往往喜欢看着他画,靳彝甫也就欣然对客挥毫。主客双方,都很满意。他的画署名(画匠的作品是从不署名的),但都不题上款,因为不好称呼,深了不是,浅了不是,题了人家也未必高兴,所以只是简单地写四个字:“彝甫新铭”。若是佛像,则题“靳铭沫手敬绘”。靳家三代都是画画的。家里积存的画稿很多。因为要投合不同的兴趣,山水、人物、翎毛、花卉,什么都画。工笔、写意、浅绛、重彩不拘。他家家传会写真,都能画行乐图(生活像)和喜神图(遗像)。中国的画像是有诀窍的。画师家都藏有一套历代相传的“百脸图”。把人的头面五官加以分析,定出一百种类型。画时端详着对象,确定属于哪一类,然后在此基础上加减,画出来总是有几分像的。靳彝甫多年不画喜神了。因为画这种像,经常是在死人刚刚断气时,被请了去,在床前对着勾描。他不愿看死人。因此,除了至亲好友,这种活计,一概不应。有来求的,就说不会。行乐图,自从有了照相馆之后,也很少有人来要画了。靳彝甫自己喜欢画的,是青绿山水和工笔人物。青绿山水、工笔人物,一年能收几件呢?因此,除了每年端午,他画几十张各式各样的钟馗,挂在巷口如意楼酒馆标价出售,能够有较多的收入,其余的时候,全家都是半饥半饱。虽然是半饥半饱,他可是活得有滋有味。他的画室里挂着一块小匾,上书“四时佳兴”。画室前有一个很小的天井。靠墙种了几竿玉屏箫竹。石条上摆着茶花、月季。一个很大的钧窑平盘里养着一块玲珑剔透的上水石,蒙了半寸厚的绿苔,长着虎耳草和铁线草。冬天,他总要养几头单瓣的水仙。不到三寸长的碧绿的叶子,开着白玉一样的繁花。春天,放风筝。他会那样耐烦地用一个称金子用的小戳子约着蜈蚣风筝两边脚上的鸡毛(鸡毛分量稍差,蜈蚣上天就会打滚)。夏天,用莲子种出荷花。不大的荷叶,直径三寸的花,下面养了一二分长的小鱼。秋天,养蟋蟀。他家藏有一本托名贾似道撰写的《秋虫谱》。养蟋蟀的泥罐还是他祖父留下来的旧物。每天晚上,他点一个灯笼,到阴城去掏蟋蟀。财神庙的那个侉子,常常一边喝酒、吃狗肉,一边看这位大胆的画师的灯笼走走,停停,忽上,忽下。他有一盒爱若性命的东西,是三块田黄石章。这三块田黄都不大,可是跟三块鸡油一样!一块是方的,一块略长,还有一块不成形,数这块不成形的值钱,它有文三桥①刻的边款(篆文不知叫一个什么无知的人磨去了)。文三桥呀,可着全中国,你能找出几块?有一次,邻居家失火,他什么也没拿,只抢了这三块图章往外走,吃不饱的时候,只要把这三块图章拿出来看看,他就觉得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可抱怨的了(有删改)〖备注〗①文三桥:文彭,明代大书画家文征明长子,号三桥。工书画,善诗文,尤精篆刻。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介绍“画家”与“画匠”,主要是为了引出对“画师”靳彝甫的介绍,并与之形成对比,突显后者的形象。B.“他们往往喜欢看着他画,靳彝甫也就欣然对客挥毫”这句话从侧面描写了靳彝甫绘画技艺的高超及其自信。C.靳彝甫画“青绿山水和工笔人物”,作者很欣赏这一人物,由此可窥见作者对青绿山水和工笔人物的爱好。D.“文三桥呀,可着全中国,你能找出几块”中“可着”为“尽着”之意,适当运用方言可使作品有特殊韵味。7.关于文中靳彝甫生活“四时佳兴”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半饥半饱”承上,“有滋有味”启下,下文即通过记叙、描写生动展示了其生活趣味。B.“春天,放风筝”,“秋天,养蟋蟀”语言极其简洁,却给读者留下了更大的想象空间。C.种荷花、养小鱼,从中或许能看出《爱莲说》《小石潭记》对旧时文人画士的深远影响。D.灯笼无法走走停停,若改为“看这位大胆的画师提着灯笼走走,停停……”就更合情理。8.小说中主人公靳彝甫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试加以分析。9.汪曾祺先生曾指出:“散文化是世界小说的一种趋势。”这一说法也适用于本文。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篇小说的“散文化”特征。〖答案〗6.C7.D8.(1)从家传和擅长的画作来看,靳彝甫画技高超。(2)靳彝甫靠卖画吃饭,生活窘迫而拮据。(2)从天井布置清雅怡人、兴趣爱好多种多样看出他热爱生活,情趣高雅。9.(1)淡化情节,没有特别设计情节和冲突,做到形散而神聚。小说以叙述的口吻叙写一个文人画家的故事,主要写主人公靳彝甫作为文人画家的生活,写他的情趣爱好、生活习惯,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也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而人物形象和作者的欣赏品味却能跃然纸上。(2)人物形象主体鲜明,不做刻意设计,呈现出独特的抒情气质。主人公靳彝甫热爱生活,情趣高雅,爱若性命的东西,是三块田黄石章,有独特的文人气质。他承受着生活的窘迫,却依然诗意的生活。(3)语言上,语言有诗化倾向,不渲染,简洁、质朴、洁净,又不失典雅。〖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C.“可窥见作者对青绿山水和工笔人物的爱好”错误,靳彝甫是作者笔下的画家形象,作者欣赏这一人物,不一定体现作者对青绿山水和工笔人物的爱好。故选C。【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的能力。D.“若改为‘看这位大胆的画师提着灯笼走走,停停……’就更合情理”错误,“灯笼走走,停停,忽上,忽下”是由灯笼形象窥见人物形象,正是作者匠心所在,不能改。故选D。【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从文中来看,靳彝甫是一个画者,是一个文人,是一个文人。结合“靳家三代都是画画的。家里积存的画稿很多”“靳彝甫自己喜欢画的,是青绿山水和工笔人物”“他们往往喜欢看着他画,靳彝甫也就欣然对客挥毫。主客双方,都很满意”“他家家传会写真,都能画行乐图(生活像)和喜神图(遗像)”可知,从家传和家里积存的画稿以及擅长的画作来看,靳彝甫画技高超。结合“他是靠卖画吃饭的”“除了每年端午……其余的时候,全家都是半饥半饱”可知,靳彝甫靠卖画吃饭,生活是窘迫而拮据的。从画者文人的角度来看,他居住的环境是“他的画室里挂着一块小匾,上书'四时佳兴’,画室前有一个很小的天井。靠墙种了几竿玉屏萧竹。石条上摆着茶花、月季。一个很大的钧窑平盘里养着一块玲珑剔透的上水石,蒙了半寸厚的绿苔,长着虎耳草和铁线草”,他的生活习惯是“冬天,他总要养几头单瓣的水仙,不到三寸长的碧绿的叶子,开着白玉一样的繁花。春天,放风筝,他会那样耐烦地用一个称金子用的小戥子约着蜈蚣风筝两边脚上的鸡毛(鸡毛分量稍差,蜈蚣上天就会打滚)。夏天,用莲子种出荷花。不大的荷叶,直径三寸的花,下面养了一二分长的小鱼。秋天,养蟋蟀,每天晚上,点一个灯笼,到阴城去掏蟋蟀”,这些内容表现出他对生活的热爱以及情趣的高雅。【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作品的体裁特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故事情节上,淡化情节,没有特别设计情节和冲突,做到形散而神聚。“靳彝甫画寓”介绍靳彝甫家牌子,“靳彝甫两者都不是。也可以说是介乎两者之间的那么一种人比较贴切些,应该称之为‘画师’,不过本地无此说法,只是说‘画画的’”介绍他文人画家的身份,“他家家传会写真,都能画行乐图(生活像)和喜神图(遗像)”“靳彝甫自己喜欢画的,是青绿山水和工笔人物”介绍他的画作特点,“他的画室里挂着一块小匾,上书“四时佳兴。画室前有一个很小的天井”“他有一盒爱若性命的东西,是三块田黄石章”介绍他的情趣爱好、生活习惯。小说以叙述的口吻叙写一个文人画家的故事,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也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人物塑造上,人物形象主体鲜明,不做刻意设计,呈现出独特的抒情气质。从天井布置清雅怡人、兴趣爱好多种多样看出他热爱生活,情趣高雅;“有一盒爱若性命的东西,是三块田黄石章”爱若性命的东西,是三块田黄石章。可见他有独特的文人气质,人物性格上不做刻意设计,呈现日常生活的自然情态,展示生活的本色。语言上,语言有诗化倾向,不渲染,简洁、质朴、洁净,又不失典雅。“好的时候桌上有两个菜,一荤一素,还能烫二两酒:坏的时候,喝粥,甚至断炊”不渲染,少修辞,语言质朴自然,描述色调平淡;“春天,放风筝”,“秋天,养蟋蟀”语言极其简洁,却给读者留下了更大的想象空间;“靠墙种了几竿玉屏箫竹。石条上摆着茶花、月季。一个很大的钧窑平盘里养着一块玲珑剔透的上水石,蒙了半寸厚的绿苔,长着虎耳草和铁线草”描写平淡质朴,不事雕琢,让叙述者的情致,自然地融贯、浸润在色调平淡的描述中。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吴人伐州来,楚薳越帅师及诸侯之师奔命救州来。吴人御诸钟离。子瑕卒,楚师熸。吴公子光曰:“诸侯从于楚者众,而皆小国也,畏楚而不获已,是以来。吾闻之曰:‘作事成克其爱,虽小,必济。’胡、沈之君幼而狂,陈大夫啮壮而顽,顿与许、蔡疾楚政。楚令尹死;其师熸。帅贱、多宠,政令不壹。七国同役而不同心,帅贱而不能整,无大威命,楚可败也。若分师先以犯胡、沈与陈,必先奔。三国败,诸侯之师乃摇心矣。诸侯乖乱,楚必大奔。请先者去备薄威,后者敦陈整旅。”吴子从之。戊辰晦,战于鸡父。吴子以罪人三千先犯胡、沈与陈,三国争之。吴为三军以系于后:中军从王,光帅右,掩馀帅左。吴之罪人或奔或止,三国乱。吴师击之,三国败,获胡、沈之君及陈大夫。舍胡、沈之囚使奔许与蔡、顿,曰:“吾君死矣!”师噪而从之,三国奔,楚师大奔。书曰:“胡子髡、沈子逞灭,获陈夏啮。”君臣之辞也。不言战,楚未陈也。(节选自《左传·昭公二十三年》)材料二:五鸡①将吴人以围州来为长壑而汜之以败楚师是鸡父之汜。(节选自清华简②《系年》)材料三:大抵自《春秋》以前,《尚书》之世,其作者述事如此。今取其正经雅言,理有难晓,诸子异说,义或可凭,参而会之,以相研核。如异于此,则无论焉。夫远古之书,与近古之史,非唯繁约不类,固亦向背皆殊。何者?近古之史也,言唯详备,事罕甄择,使夫学者睹一邦之政,则善恶相参;观一主之才,而贤愚殆半。至于远古则不然。夫其所录也,略举纲维,务存褒讳,寻其终始,隐没者多。尝试言之,向使汉、魏、晋、宋之君生于上代,尧、舜、禹、汤之主出于中叶,俾史官易地而书,各叙时事,校其得失,固未可量。若乃轮扁称其糟粕,孔氏述其传疑,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节选自《史通·疑古》)〖备注〗①五鸡:伍员之弟。②清华简: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五鸡将A吴人以围B州来C为长壑D而汜之E以败F楚师G是鸡父之汜。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克;指胜过;与《<论语>十二章》“克己复礼为仁”中的“克”意思不相同。B.疾,指憎恨;与《齐桓晋文之事》“天下之欲疾其君者”中的“疾”意思相同。C.奔,指逃散,与上文“楚薳越帅师及诸侯之师奔命救州来”中的“奔”意思相同。D.凭,指凭据,与《项脊轩志》“或凭几学书”中的“凭”意思不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吴国攻打楚国,楚国联合诸侯前往救援,结果楚将阵亡,楚军溃败;面对暂时有利的局面,吴国君臣积极商讨对策,继续追击。B.吴国公子光认为,诸侯国小力微,甘心追随楚国,但联盟内部有矛盾,楚国朝堂权力分散,政令紊乱,两国交战,吴国有胜算。C.在鸡父大战中,吴国军队防守严密,行动谨慎,先击破胡、沈、陈三个诸侯国,再打败许、蔡、顿三个诸侯国,最终大败楚国。D.近古的史书记言详备,记事不加甄别,学者要辨清善恶贤愚;远古的史书记事简要文笔隐晦,句含褒贬,学者要领会其中的含意。13.把材料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广东省阳江市(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人教版期中考试(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2024年有机硅、有机硅橡胶项目资金申请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年抗肝片吸虫病药项目投资申请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年多导生理记录仪(8导以上)投资申请报告
- 2024-2025学年重庆市涪陵五中高三上学期开学考政治试题及答案
- 上海市市辖区(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人教版摸底考试(上学期)试卷及答案
- 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
- 电气火灾监控系统技术规格书
- 亚麻籽油膳食补充剂市场发展预测和趋势分析
- 去除体毛用蜡条产业运行及前景预测报告
- 高考英语高频词汇汇总
- 浙江省金华市2022-2023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中科学试卷
- 六年级语文下册《记一次体育比赛》教案设计
- 文档系统需求方案(完整版)资料
- 贵州省高中信息技术会考复习
- 建筑陶瓷制造行业技术趋势分析
- 政府采购基础知识培训(最终稿)
- 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制度
- 药品微生物检验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被执行人财产线索提供书(模板)
- 《审计原理与实务(第七版)》课后参考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