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医师大型设备上岗证考试重点考点总结_第1页
LA医师大型设备上岗证考试重点考点总结_第2页
LA医师大型设备上岗证考试重点考点总结_第3页
LA医师大型设备上岗证考试重点考点总结_第4页
LA医师大型设备上岗证考试重点考点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LA医师大型设备上岗证考试重点考点总结

LA医师大型设备上岗证考试重点考点总结

第一篇总论

1.放射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地位:45%的恶性肿瘤可以治愈,其

中手术治愈22%,放射治疗治愈18%,

化学药物治疗治愈5%。一些国家的恶性肿瘤诊断后,治疗的5年

生存率为50%。50%的放射治疗为根治性放射治疗。

2.放射肿瘤科及放射肿瘤医师:放射肿瘤科是一个临床学科,和

肿瘤内科、肿瘤外科并列。

3.放射敏感性与放射治愈性:放射敏感性的四个主要因素是肿瘤

细胞的固有敏感性,是否乏氧细胞,乏氧

克隆细胞所占的比例,肿瘤放射损伤的修复。放射治愈性是指治愈

了原发及区域内转移的肿瘴。中等敏感的肿瘤放疗效果好。

4.正常组织的耐受剂量肾脏20,肝脏25,肺脏30,脊髓45,小肠、

角膜、脑干50,皮肤55,骨、大脑6

0Gye

5.分割照射的基础是正常组织的修复,肿瘤细胞的再氧和,肿瘤细胞

的再增殖。超分割的目的是保护正常

组织,加速超分割和后程加速超分割的目的是克服肿瘤细胞的再增

殖。

6.亚临床病灶的定义:一般的临床检查方法不能发现,肉眼也不能

看到,显微镜下也是阴性的病灶,常常位

于肿瘤主体的周围或远隔部位,有时是多发病灶。鳞癌的亚临床

病灶的照射剂量为50GY。

7.局部控制对远处转移影像的认识:放射治疗是一个局部或区域

治疗手段提高放射治疗的疗效只能是提

高局部或区域控制率。局部控制率越高,远处转移率越低。

8.现代近距离治疗的特点a后装;b、单一高活度的放射源,源

运动由微机控制的步进马达驱动;c、放

射源微型化;d、剂量分布由计算机进行计算

9.现代近距离放射治疗常用的放射源:永久性插植的源包括碘-12

5和铝-103,腔内和管内照射主要用

钻-60,而钺-192由于能量低,便于防护,所以更常用,毡-137已

少用,因为它活度低,体积大。

10.近距离治疗剂量率的划分:低剂量率(2〜4GY/H),中剂量率

(4~12GY/H),高剂量率(>12GY/H),

使用高剂量率近距离治疗肿瘤时,总剂量低于低剂量率近距离治疗。

11.近距离治疗的适应症:主要用于外照射后复发或残存的病变,或

者是小病变,且没有淋巴结转移,或淋

巴结转移已经控制,无远地转移。内容包括:腔内或管内照射,组织间

照射,术中照射,模照射。禁忌症:靶体积过大(易发生坏死),肿瘤侵

犯骨饴愈机会小,且容易造成骨坏死)肿瘤界限不清,肿瘤体积无法确定。

12.综合治疗:术前放疗----使肿瘤缩小,减少播散,但缺乏病理指

导,延迟手术,用于头颈部癌,肺尖癌等;

术中放疗一一靶区清楚,很好的保护正常组织,但只能照射一次,

不符合分次照射原则,用于胃癌;术前后放射治疗用于头颈部癌,软组织

肉瘤。

13.部分术后放疗间隔:肾母细胞瘤术后不要超过10天放疗,最好

48小时内,一些良性病如疤痕疙瘩要

求手术后拆线当天起放疗,预防骨关节创伤或手术后的异位骨化

应在术后1~2天开始,最迟不超过4天。

14.电离辐射诱发的肿瘤,最常见的是发生于结缔组织的肉瘤,

上皮型癌肿中则以乳腺癌和肺癌常见。15.电离辐射诱发的恶性肿瘤

(radiation-inducedcarcinogenesisRIC)之一电

离辐射诱发的肉瘤(radiation-inducedsarcomaRIS)的

诊断标准:1.RIS所发生曾接受照射的区域,在照射前组织病理学和/或临

床影像学均无已存在肉瘤的证据,以尽可能排除与放射治疗无关诱因

所导致的自发性肉瘤;2.RIS有组织病理学的证实,明确为与原治疗

肿瘤不同的病理诊断,组织形态学的描述不能RIS的鉴别;3.曾接受照

射,RIS发生于5%等剂量线范围内;4.一般有相对为长的潜伏期Q0~

20年),但亦接受<2年的短暂潜伏期。

第二篇放射物理学

第一章照射剂量学

1.照射野:由准直器确定的射线束的边界,并垂直于射线束中心

轴的射线束平面。有两种定义方法:一

是几何学照射野,即放射源的前表面经准直器在模体表面的投影;

二是物理学照射野,即以射线束中心轴剂量为100%,照射野两边50%

等剂量线之间的距离。

2.源皮距(SSD):从放射源前表面沿射线束中心轴到受照物体表面

的距离。

3.源轴距(SAD):从放射源前表面沿射线束中心轴到等中心的距

离。

4.参考点:模体中沿射线束中心轴深度剂量为100%的位置。对于

低于400KV的X线来说,该点定义为模

体表面。射线质:用于表示射线束在水模中穿射本领的术语,该

质是带电和非带电粒子能量的函数。

5.百分深度剂量(percentagedepthdosePDD):水模体中

射线束中心轴某一深度的吸收剂量与

参考深度的吸收剂量的比值。影响因素包括:射线能量,照射野,

源皮距和深度。各个放疗中心应根据机型的不同具体测量和建立不同

射线束的百分深度剂量数据。

6.组织空气比(tissueairratioTAR):水模体射线束中心轴某一深

度的吸收剂量,与空气中距离放射源相

同距离处,在一刚好建立电子平衡的模体材料中吸收剂量的比值。

若深度正好位于参考深度d0处,其组织空气比通常取名为反向散射因

子或峰值散射因子。影响因素包括:射线能量,照射野,深度。

7.组织模体比(tissuephantomratioTPR):水模中射线束中

心轴某一深度的吸收剂量,与距放射源

相同距离的同一位置,校准深度处吸收剂量的比值。校准深度的选

择低于1OMV的X线为5cm,10〜25MV的X线为7cm。影响因素

同TAR。

8.组织最大比(tissuemaximumratioTMR):水模中射线束中

心轴某一深度的吸收剂量,与距放射源

相同距离的同一位置,参考深度处吸收剂量的比值。影响因素同

TARO

9.散射空气比(scatterairratioSAR):水模中某一深度

的散射线剂量,与空间同一点空气吸收剂

量的比值,等于某一点某一放射野的组织空气比减去零野的组织空

气比,若该点为最大剂量点,则这时称散射最大剂量比(scatterm

aximunratioSMR)e

10.X线百分深度剂量的影响因素:1.能量和深度:对于中低能X线

来说,随着深度增加,百分深度剂量减

小,下降速率较快;对于高能X线来说,由于剂量建成效应,百分深

度剂量先增大后减小,减小的速率较慢;2.照射野:由于照射野中某一点

的吸收剂量包有效原辐射(放射源原射线和经准直器产生的散射线)和

有效原辐射在模体中产生的散射线,而高能X射线散射方向更多的是沿

其入射方向向前散射,中低能X线旁向散射多见,所以,中低能X射线

的百分深度剂量随照射野的变化比高能X线显著;3.源皮距:由于平

方反比定律即近源处剂量减少的速率大于远源处的影响,所以百分深度

剂量随源皮距的增加而增加。

11.等效方野:如果两个野的面积周长比相等,则两野等效,适用

条件为:长方形照射野的边长不超过2

0cm,面积周长比不大于4,经计算,c=2ab/(a+b)。等效方

野代表不同照射野下,散射线的贡献量相等。

12.照射野的平坦度与对称性:照射野的平坦度定义为标准源皮距

条件或等中心条件下,模体中10cm深

度处,照射野80%宽度内,最大或最小剂量与中心轴剂量的偏差值,

应好于±3%,照射野对称性的定义为与平坦度同样条件下,中心轴对

称任一两点的剂量差与中心轴剂量的比值,应好于±3%o

13.半影:照射野边缘80%与20%等剂量曲线之间的宽度,表示

物理半影的大小。半影分为几何半影、穿

射半影和散射半影。几何半影是由射源的大小、源到准直器的距

离和源皮距形成的,穿射半影受准直器漏射线影响,散射半影是准直器

和模体内的散射线形成的

14.等剂量曲线与能量的关系:低能射线的等剂量曲线深度浅,较为

弯曲,边缘中断,低值等剂量曲线向外膨

胀,有较大的半影区;高能射线的等剂量曲线深度较深,较为平直,

边缘连续,半影区小。

15.楔形角:模体内特定深度,楔形照射野等剂量曲线与1/2照射

野宽的交点连线和射线束中心轴垂直线

的夹角。目前特定深度的选择尚有争议,普遍的做法是选择模体中

10cm处。

16.楔形因子:模体内射线束中心轴某一深度d处楔形照射野和开

放照射野分别照射时吸收剂量的比值。

楔形板多为不锈钢或铅材料制成,楔形板对X射线有〃硬化”作

用,低能射线更明显,对高能射线影响小。楔形板分为物理楔形板和虚

拟楔形板,物理楔形板的角度有15,30,45,60四种。

17.高能电子束百分深度剂量分布的特点:1.组成:剂量建成区、高

剂量坪区、剂量跌落区和X射线污染区;

2.剂量建成效应不明显,表面剂量高,多在75%~80%以上,并随

剂量增加而增加,百分深度剂量很快达到最大点,由于电子容易散射的

缘故;3.剂量跌落用剂量梯度G度量,一般在2~2.5之间。

18.有效治疗深度(Rt):皮下至85%最大剂量点处的深度。

19.高能电子束百分深度剂量的主要影响因素:1.能量,随着射线

能量的增加,表面剂量增加,高剂量坪区

变宽,剂量梯度变小,X线污染增加。电子束的临床剂量学优点

逐渐消失;2.照射野,照射野较小时,百分深度剂量随深度增加迅速减小,

照射野较大时,百分深度剂量不再随设野的变化而变化,一般条件下,当照

射野的直径大于电子束射程的1/2时,百分深度剂量随照射野增大变

化极微,低能时,由于射程较短,照射野对百分深度剂量的影响较小,高能

时,影响较大;3.源皮距,固定源皮距照射。

20.电子束等剂量曲线分布的特点随深度增加,低值等剂量曲线向

外侧扩张,高值等剂量曲线向内侧收缩,

并随着能量的变高而更明显,野越大,曲线越平直。

21.选择电子束照射野的一般办法:表面位置的照射野应按照靶区的

最大横径而适当扩大,根据L90/L50>

0.85的规定,所选择电子束设野应至少等于或大于靶区横径的

1.18倍,即射野大小应比计划靶区横径大20%。并在此基础上,根据靶

区最深部分的宽度的情况射野再放0.5〜1.0cm。

22.电子束挡铅厚度的确定:最低挡铅厚度(mm)应是电子束能量

(Mev)数值的二分之一,同时从安全考虑,

可将挡铅厚度再增加1mm。内挡铅一般选用低原子序数材料,如

有机玻璃等。

23钻60的半衰期为5.26年,半值厚12mm,钺192的半衰期

为73.83天,半值厚3mm,钺源能谱

复杂,Y射线平均能量为350kev,由于钺源丫射线能量范围使其在

水中指数衰减率恰好被散射线建成所补偿,在距离5cm范围内,剂量率

与距离的平方的乘积近似不变,不遵循平方反比定律。

第二章近距离剂量学基础

1.宫颈癌时AB点的定义:A点即阴道穹隆垂直向上两公分,与子

宫中轴线外两公分交叉处,解剖学上相当

于子宫动脉和输尿管交叉处,自A点水平向外延伸3共分处为B点,

相当于闭孔淋巴结节区。这个定义为曼彻斯特系统提出。

2.妇瘤腔内照射的剂量学系统:包括巴黎系统,斯德哥尔摩系统,

曼彻斯特系统。ICRU38号报告补充定

义:直肠剂量参考点(R)为阴道容器轴线与阴道后壁交点后0.5c

m处;膀胱剂量参考点(BL)为仰位投影片造影剂积聚的最低点。

3.巴黎系统的布源规则:要求植入的放射源无论是钺丝还是等距封

装在塑管中的串源均呈直线型彳皮此相

互平行,各线源等分中心位于同一平面,各源相互等间距,排布呈正

方形或等边三角形,源的线性活度均匀且等值,线源与过中心点的平

面垂直。剂量基准点的定义:正三角形各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或正方

形对角线的交点,改点时源(针管)之间剂量最低的位置。活性长度

AL>靶区长度L。

4.布进源剂量学系统(巴黎系统的扩展)的布源规则:各驻留位照

射时间不再相等,而是中间偏低,外周

加长;活性长度不仅没有必要超出靶区长度,甚至较靶区长度更短;

参考剂量与基准剂量的关系仍然维持RD=O.85BD的关系。

5.ICRU58号报告:针对组织间插值治疗中吸收剂量的体积参数的

表述作出了明确的建议。

6.管内照射参考点的设置:管腔治疗的剂量参考点大多相对治疗

管设置,且距离固定,例如食管癌、气管

肿瘤参考点设在距源轴10mm处,直肠、阴道癌治疗参考点定在

粘膜下,即施源器表面外5mm。较粗的柱状施源器有利于消弱靶区的

梯度变化。

7.近距离放疗临床剂量学步骤:靶区定位及重建方法,剂量参考点

的设置,剂量分布优化。

8.模照射包括模具或敷贴器治疗,即将放射源置于按病种需要制

成的模具(一般用牙模塑胶)或敷贴器内

进行治疗,多用于表浅病变或容易接近的腔内(如硬腭)。

第三章治疗计划的设计与执行

1.临床剂量学原则:1.肿瘤剂量要求准确;I工治疗的肿瘤区域内,剂量

分布要均匀,剂量变化梯度不能超过

±5%,即要达到290%的剂量分布;HI.设野设计应尽量提高治疗区

域内剂量,降低照射区正常组织的受量范围;IV.保护肿瘤周围重要器官

免受照射,至少不能使他们接受超过其允许耐受量的范围。临床剂量学

四原则是评价治疗方案优劣的方法。

2.靶区和照射区的区别:靶区是肿瘤分布的实际情况,治疗计划必

须使绝大部分靶区位于90%等剂量曲线

之内,照射区为50%等剂量曲线包括的区域。

3.肿瘤区(GTV):肿瘤临床灶,为一般的诊断手段能够诊断出的可

见的具有一定形状和大小的恶性病变的

范围包括转移淋巴结及其他转移病变。

4.临床靶区(CTV):包括肿瘤临床灶,亚临床灶以及肿瘤可能侵犯

的范围。

5.内靶区(internaltagetv。1umeITV):由于本身、照射中

器官的移动扩大的范围。系几何定义的

范围。

6.计划靶区(PTV):由于日常摆位,治疗中靶位置和靶体积变化等因

素引起了扩大照射的组织范围,以确

保临床靶区得到规定的治疗剂量。

7.治疗区:90%等剂量曲线所包括的范围。

8.照射区:50%等剂量曲线所包括的范围,越小越好,正常组织剂

量的大小。

9.冷剂量区:内靶区内接受的剂量低于临床靶区规定的处方剂量的

允许水平的剂量范围,即在内靶区内剂

量低于临床靶区处方剂量的下限-5%的范围。冷剂量区与热剂量

区的定义均是相对于临床靶区而言。

10.剂量热点指内靶区外大于规定的靶剂量的剂量区的范围。一般

大于等于2CM2才考虑。

11.靶剂量:所谓靶剂量就是为使肿瘤得到控制或者治愈的肿瘤致

死剂量。对较均质分布的肿瘤来说,当剂

量分布不均匀性较小时,治疗效果或放射效应主要由平均剂量决定,

当剂量分布不均匀性较大E寸,治疗效果由靶区最小剂量决定。

12.危及器官:是指可能卷入射野内的组织或器官。它们的放射敏感

性(耐受剂量)将显著影响治疗方案的

设计或靶区处方剂量的大小。

13.体位固定:三精是指高精度的肿瘤定位,高精度的治疗计划设计,

高精度的治疗。目前体位固定技术主

要有三种:高分子低温水解塑料热压成形技术,真空袋成形技术,

液体混合发泡成形技术。

14.设定计划时确定计划靶区的依据为总的不确定度,包括1.因影

像设备的限制,临床靶区范围不能准确确

定或周围亚临床病变范围不能准确判断,造成靶区确定的不确定

度2因器官或组织运动造成靶区相对内外标记点的位置偏差;3.体位固

定器的偏差;4.摆位偏差。计划靶区比临床靶区周边扩大的范围为:

K*总不确定度,K=0.4~0.8,当正常组织对射线比较敏感是,K取小一

些,当正常组织对射线较抗拒时,K取大些,有时甚至取1。一般颅内

肿瘤,扩大3.6mm。

15.模拟CT在做定位和模拟时都是在实际患者的治疗部位上进行,

而CT模拟只在做CT扫描时才有实际患

者,其后的模拟和验证都是通过DRR在计算机中进行虚体的透视和

照像,其功能基本与模拟定位机相同。模拟CT机的前途决定于它的

CT图像的质量的提高和扫描时间的缩短,CT模拟机的前途取决于D

RR的图像质量。

16.体外照射技术包括:固定源皮距照射,等中心照射,旋转照射。X

线照射:单野照射时应使病变放在最大

剂量点之后,能量高,病变浅时,应使用组织替代物;共面照射包括交

角照射,两野对穿,三野照射,四野照射,旋转照射,其中,从剂量增益

的角度看,上述共面射野中对穿野最劣;交角照射的楔形角A与两射野

中心轴的交角B的关系为A=90-B/2;非共面照射,射野对穿技术最

好不要用于根治性放疗。17.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当一个计划OAR

的DVH曲线总是低于另一个的DVH时,前者计划应该优于后

者;当两个计划OAR的DVH曲线有交叉时,如果OAR是串行

组织,则高剂量区体积越小的计划越优越,如果OAR是并行组织,则主

要与DVH曲线下面的面积有关。剂量体积直方图应当与相应计划的

等剂量曲线分布图结合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18.托架至皮肤的最佳距离与射野半径之比为4.对钻60来说,全挡

铅需LML约6.1cm,对6MVX线来

说,全挡铅约需LML8cm。

19.提高放射治疗增益比是肿瘤放射治疗的根本目标。肿瘤控制概

率TCP:达到95%的肿瘤控制概率所需

要的剂量,定义为肿瘤致死剂量TCD95。正常组织并发症概率NT

CP:是表达正常组织放射并发症的概率随剂量的变化,TD5/5,TD5

0/5。20.两野中心轴相互垂直但并不相交的射野称正交野。

第四章调强适形放射治疗

1.调强适形放射治疗定义:在照射方向上,照射野的形状必须与靶

区一致,要使靶区内及表面的剂量处处

相等,必须要求每一个射野内诸点的输出剂量率能按照要求的方

式进行调整。

2.靶区适合度描述适形放射治疗的剂量分布与靶区形状适合情况,

定义为处方剂量面所包括的体积与计

划靶区或靶区体积之比,亦称为靶体积比。

3.调强的实现方式:调节各射野到达P点剂量率的大小;调整各射

野照射P点的时间。

4.调强适形放射治疗的实现方式:分为六大类十种方法:L二维物

理补偿器;2.多叶准直器,包括静态

mlc,动态mlc,旋转调强IMRT;3.断层治疗,包括步进和螺旋;4.

电磁扫描;5.棋盘准直器;6.其它,包括独立准直器和移动条。其中,物

理补偿器具有安全、可靠、易于验证的优点,虽然占据较多的模室加工

和治疗摆位的时间,但仍是目前用的最为广泛的调强器。MLC动静

态技术的主要优点是,它可适用于任何射线种类和任何射线能量的调

强,但是治疗时间较长。电磁扫描调强技术是目前实现调强治疗的最

好方法。

5.质量保证QA与质量控制QC:措施包括体位的精确固定和内靶区、

临床靶区的精确确定。内靶区是给

予靶区规定剂量照射的最大边界。调强放疗中的另一个极其重要

的QA(QC)项目是如何实时监测动态照射野的射野形状和射野中各点

的剂量。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射野影像系统(EPID),目前主要用于射野

形状和位置的验证,用于射野内诸点剂量的监测正在研究发展之中。目

前作调强输出和验证方法有:1.确认和监测经调强器后的到达患者皮

肤前的二维或一维强度分布,这种监测还包括MLC的位置和MLC运

动的可靠性2在模体内进行进行治疗前的模拟测量和验证,确认后才

转到实际患者的治疗;

3.用活体剂量测量技术,将测量元件放在射野入射或出射端患者皮

肤表面上,或放入患者体内的管腔内,进行照射中的剂量测量;4.可能是,

使用射野影响系统提供一组动态的或累积的信号,进行动态监测;

5.可能是,设计出一种剂量模拟器,将它搜集到得信号输入计算机,

进行患者体内剂量分布的重建。

6.图像引导放疗的实现方式:1.在线校位,是指在每个分次治疗的

过程中,当患者摆位完成后,采集患者2D

或3D图像,通过与参考图像比较确定摆位误差,实时校正2自适应

放疗,根据治疗过程中的反馈信息,对治疗方案做相应调整的治疗技术;

3屏气和呼吸门控技术;4.四维放射治疗,采用4D影响所用的相同的

呼吸监测装置监测患者呼吸,当呼吸进行到某个呼吸时相时,治疗机即

调用该时相的射野参数实施照射;5.实时跟踪治疗,即实时调整射线

束或调整患者身体,以保证射线束与运动靶区相对不变空间位置。7.

调强适形放疗,周围正常组织的剂量可降低,肿瘤的照射剂量不变。

第五章X射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1.伽马刀源到焦点的距离为39.5cm焦点处射野大小为4、8、

14、18mm,而X射线SRT等中心处的

射里予大可达至U40~50mme

2.直线加速器射野的半影(80%〜20%)约6~8mm,当添加科

瑞特XST・SYS系统准直器后,变成三级准

直器,可将半影降到3mm以下,三级准直器下端离等中心越近越好,

对头部X射线SRT系统,此距离一般取25〜30cm,对于胸腹部SRT系

统,此距离一般取30~35cm之间。

3.X射线立体定向放疗的剂量分布特点:1.小野集束照射,剂量分布

集中;2.小野集束照射,靶区周边剂量

梯度变化较大;3.靶区内及靶区附近的剂量分布不均匀;4.靶周边

的正常组织剂量很小。X射线立体定向治疗靶点位置精度,总的精确

度是定位精确度和摆位精确度的累积效果,其中,人头模治疗误差主

要来自定位阶段。伽马刀机械焦点精度(±0.3mm)高于加速器机械

等中心精度(±1mm),但是由于CT定位的不确定度占重要地位,所以

治疗时两者精度相近。

4.X射线立体定向放疗的质量保证包括:CT(MRI)线性;立体定向定

位框架;三维坐标重建的精度;立体定

向摆位框架;直线加速器的等中心精度或伽马刀装置的焦点精度;

激光定位灯;数学计算模型;小野剂量分布的测量。常规治疗用的加速

器用于X线立体定向放疗与伽马刀立体定向治疗的重要区别在于,加速

器需要每周检查激光定位灯与加速器等中心的符合度。

5.X射线立体定向治疗的基本特征是旋转集束,即圆形小野。

第六章放射治疗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1.1CRU第24号报告总结了以往的分析和研究后指出:已有的证

据证明,对一些类型的肿瘤,原发灶的根

治剂量的精确性应好于±5%。

2侪!]量响应梯度的定义:肿瘤的局部控制率从50%增加到75%时,

所需要的剂量增加的百分数;正常组

织放射反应几率由25%增至50%时所需要剂量增加的百分数。

剂量响应梯度越大的肿瘤,对剂量精确性要求较低,剂量响应梯度小的

肿瘤对剂量精确性要求高;正常组织的耐受量的可允许变化范围比较小,

即对剂量精确性要求高。

第三篇临床放射生物学

第一章概述

L临床放射生物学在放射治疗中的作用:1.为放射治疗提供理论基

础;

2.治疗策略的实证研究;

3.个体化

放射治疗方案的研究和设计。

第二章电离辐射对生物体的作用

1.电离辐射的时间标尺:物理阶段,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的主要

区别在于单个能量包的大小,而不是射

线所含的总能量;化学阶段,该阶段的重要特点是清除反应之间

的竞争;生物阶段,放射线早期反应时由于干细胞的杀灭,引起的干细胞

的丢失所致。

2.X射线对哺乳动物细胞DNA的损伤,约三分之二是有氢氧自由基

所致。辐射损伤可以通过防护剂或增

敏剂等化学途径来修饰,而直接作用是不能被修饰的。

3.相对生物效应:以250KVX射线为参照,产生相等生物效应所

需的X射线剂量与被测试射线的剂量

之比。4.1_£丁与口8£得关系在1^丁为1001<601^仲子能量均

值)时,RBE最大,LET继续增高,RBE反而下降,这与高LET射线存在超

杀效应有关。5.常规射线(低LET射线)时,氧增强比约2.5〜3;治疗比

二正常组织的耐受量/肿瘤组织致死量。治疗增益因子(TGF)=肿瘤组织

的RBE/正常组织的RBE。

第三章电离辐射的细胞效应

1.辐射诱导的DNA损伤的几种主要形式:单链,双链断裂。其中双

链断裂被认为是电离辐射在染色体上所

致的最关键损伤,双链断裂大约是单链断裂的0.04倍,与照射剂

量呈线性关系,表明是由电离辐射的单击所致。

2.增殖性细胞死亡:细胞死亡可发生在照射后的第一次或以后的几

次分裂。是辐射所致细胞死亡的主要形

式。细胞死亡时放射线对细胞的遗传物质和DNA造成不可修复的

损伤所致。

3.凋亡作为辐射所引起的细胞死亡形式,是高度细胞类型依赖性的。

细胞死亡与肿瘤细胞在繁殖完整性的

丢失在概念上存在根本意义的不同,放射可治愈性结局的主要依

据后者。

4.鉴别细胞存活的唯一标准是,受照射后细胞是否保留无限增殖

的能力,即是否具有再繁殖完整性。在离

体细胞培养实验体系中,细胞群受照射后,一个存活的细胞可以分裂

繁殖成一个细胞群体(>50个细胞),称为克隆,这种具有生成克隆能力

的原始存活细胞,称为克隆源性细胞。这个定义是相对于那些处于增殖

状态的细胞而言,对于那些不再增殖的已分化的细胞,如神经细胞、肌

肉细胞、分泌细胞,只要丧失其特殊功能便是死亡。

5.细胞存活曲线:A,指数存活曲线,适用于致密电离辐射如中子、

阿发粒子,只有一个参数D0,为斜率

的倒数,通常称为平均致死剂量,它的定义是,平均每靶击中一

次所给予的剂量。也就是使63%细胞死亡所需的剂量。代表细胞的放

射敏感性。

6.细胞存活曲线:B.非指数存活曲线:1.多靶单击模型,Dq(准阈

剂量)表示肩宽的大小,即细胞的亚致

死性损伤的修复能力,D0同上,N值,代表存活曲线肩区宽度大

小的另一参数,反应细胞内所含的放射敏感区域(即靶数);2.线性

二次模型,所推导的细胞存活曲线是连续弯曲的,如果当细胞杀灭至7

个以上的数量级时,与实险数据不甚符合,但是,在第一个数量级或临

床放疗所用的日常剂量范围线性二次公式可以很好的与实验数据符合,

有a和B两个参数。

7.细胞周期时相和放射敏感性的关系:1.有丝分裂期细胞或接近

有丝分裂期的细胞是放射最敏感的细

胞2晚S期细胞通常具有较大的放射耐受性;3.若G1期相对较

长,G1早期细胞表现相对辐射耐受,其后渐敏感,G1末期相对更敏感;

4.G2期细胞通常较敏感,其敏感性与M期的细胞相似。

第四章肿瘤的放射生物学概念

1.肿瘤细胞的动力学层次:第一层次,活跃分裂的细胞,所占比率

叫生长比率;第二层次,静止细胞;第三

层次,分化的终末细胞,不再具有分裂的能力;第四层次,已死亡及

正在死亡的细胞。

2.肿瘤的生长速度:基本概念:肿瘤体积倍增时间,是描述肿瘤生

长速度的重要参数,由下面三个主要因

素所决定:细胞周期时间,生长比,细胞丢失率;潜在倍增时间,是描

述肿瘤生长速度的理论参数,主要决定因素是细胞周期时间和生长比。

肿瘤的指数性生长和非指数性生长,一般来说,如果允许细胞增殖,且

没有细胞丢失,则细胞数量的增加将是指数性的,如果细胞周期时间的延

长、生长比率的下降以及细胞丢失率的增高都会导致肿瘤的非指数性

的增长。

3.从在体实验肿瘤的放射生物学研究中得到的一些结论:1.肿瘤

体积效应,大肿瘤比小肿瘤难治愈,主

要由于大肿瘤所需要杀灭的克隆源细胞增多,而且大肿瘤的克隆源

细胞对治疗的敏感性更小;2.再群体化的加速;3.瘤床效应,接受照射

后复发的肿瘤较没接收照射复发的肿瘤生长速度慢;4.乏氧和再氧合。

4.肿瘤放射敏感性从高到低,依次为菜花外生型、结节外生型、

溃疡型、浸润型和龟裂型。

第五章正常组织及器官的放射反应

1.早反应组织与晚反应组织:早反应组织的a/p值较大,而晚反应

组织较小;早反应组织对治疗总时间

较敏感,因此在保护晚反应组织的同时,尽量缩短总疗程;晚反应组

织对单次剂量敏感,因此要控制单次剂量,保护正常组织。

2.早反应组织有:小肠,皮肤(基底细胞),黏膜,骨髓,精原细胞;

晚反应组织有:脑脊液,肺,肝,肾,骨,皮

肤(真皮细胞),脉管组织。

3.早期放射反应的发生机制:早期反应是由等级制约系统产生,发

生时间取决于分化了的功能细胞的寿

命,反应的严重程度反映了死亡与存活干细胞再生率之间的平衡。

如果治疗结束时存活干细胞数低于组织有效恢复所需的水平很[J早期反

应可以作为慢性损伤保持下去,也被称为后果性晚期并发症。

4.晚期放射反应的发生机制:经典概念认为晚期反应是指实质细

胞耗竭后无力再生而最终导致的纤维

化;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引入,认为:受照射后,由细胞因子

和生长因子所介导的各种细胞群之间的相互作用,最终导致了晚期放

射损伤形成。认为没有潜伏期,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的识别是一个即

刻事件,同时也是双向的,提示某些细胞因子结合物的抑制或扩增最

终将决定临床事件的过程。5.正常组织和器官的放射损伤:消化道粘

膜:超过40GY,出现急性粘膜炎,表现为腹泻和胃炎反应大

小与照射野有关,单次剂量超过2.5GY,出现晚期纤维化,表现为

腹绞痛,脂肪消化不良,腹泻与便秘交替,反应大小与照射体积有关。

人小肠的晚期反应通常在放疗后的12〜24个月出现。

6.涎腺:治疗一周后(累积剂量10~15GY),出现分泌功能下降,

总剂量超过40,唾液产生已经停止,超

过60将不能恢复。

7.皮肤:早期反应(干性或湿性脱皮)和晚期损伤(纤维化)之间

是不平行的(特别是分次量有改变时),

因早晚反应组织的发生机制是不同的,晚期反应源于真皮。

8.膀胱:急性期发生在开始分次照射的4~6周,特征是粘膜充血、

水肿,此后可出现上皮剥脱和溃疡形

成;慢性发展过程大约从6周到两年,表现为血管缺血及渐进性

粘膜崩解(从表层脱皮到溃疡甚至屡管形成);晚期反应发生在照射后

的十年,表现为纤维化和膀胱容量下降。放疗与化疗联合应用可加速膀

胱损伤的出现,但不加速晚期效应的出现。

9.肝脏和甲状腺一样,在受照射的初期,是非常耐受的,因为失去

增殖能力的细胞可以继续存在,并在很

长时间内发挥功能。

10.睾丸:0.08GY的照射就可造成暂时性的精子数量下降,

0.2GY的照射可引起持续几个月的精子

数量明显减少,0.5GY的照射使精子数下降到2%以下,2GY照射

可发生持续1〜2年精子缺乏,6GY照射会发生永久性精子缺乏。睾

丸照射会引起不育,但不影响第二性征或性欲。

11.脊髓:阈值剂量为4周44GY,脊髓病的晚期类型包括2个主要

并发症,第一个发生于放疗后的6~18个

月,主要是脱髓鞘和白质坏死,第二个发生于1~4年,主要是血管

病变。

12肺:急性放射性M炎(2~6个月),放射性肺纤维化(发展缓慢,时

间跨度为数月至数年)。总剂量大于40GY

的分次照射,有10%的病人将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肺部症状。单次剂

量大于6GY是可以导致肺部病变,8GY的发生率为10%。

13.肾:肾和肺一样,临床耐受性取决于照射体积的大小。放射性

肾病通常表现为蛋白尿、高血压及贫血。

双肾耐受剂量为五周23GY.

14.骨:儿童霍奇金淋巴瘤治疗剂量限制在20GY以下。

15.角膜、晶体:角膜的耐受剂量较高,常规分割可达50GY,不

注意保护会出现角膜上皮角化、角膜炎,

甚至溃疡穿孔,晶体的耐受剂量低,一般5〜1OGY就会出现放射性

白内障,当晶体无法保护时,以保护角膜为主,一旦出现白内障,可手

术摘除。

16.再次照射正常组织的耐受性影响因素:增殖性再生的发生时间,

和组织恢复程度以及组织再生过程完成

以后仍存在的正常组织残留损伤的程度。

第六章分次放射治疗的生物学基础

1.分次放射治疗的生物学因素:4R:细胞放射损伤的修复(repair

ofradiationdamage),周期内细胞

的再分布(redistributionwithinthece11cycle),氧效

应及乏氧细胞的再氧合(oxygeneffectandreoxyfenation),

再群体化(repopulation).

2.亚致死性损伤修复(「epairofsublethaldamage):低LET射

线照射后有亚致死性损伤修复,高LET射

线没有;处于慢性乏氧环境的细胞比氧合状态好的细胞对亚致死

性损伤的修复能力差;未增殖的细胞没有亚致死性损伤修复。对于非常

规分割,两次照射时间应大于6小时。

3.潜在致死性损伤修复(repairofpotentiallethaldamage):

高LET射线没有潜在致死性损伤修

复,照射后6小时或更长时间细胞没有分裂则会发生潜在致死性

损伤的修复。临床上,某些放射耐受的肿瘤可与它们的潜在致死性损伤

修复能力有关。一般认为PLD是乏氧细胞特有的一种修复,低温

(20~29℃)可促进PLD。

4.再群体化:头颈部的肿瘤在疗程后期(4周左右)出现加速再群

体化。

5.超分割放射治疗(hyperfractionation):总疗程时间不

变,总剂量不变,每次剂量变小。主要目

的是保护正常组织。

6.加速分割(acceleratedtreament):总疗程变为一半,总剂

量不变,每次剂量不变,每天照两次。主要

目的是克服肿瘤的增殖,提高局控率,但对生存率无明显优点。

7.大分割:又叫低分割,周剂量等于常规照射周剂量,但是每次剂量

加大,次数减少,适用于亚致死性损伤

修复能力强的肿瘤如黑色素瘤。

8.加速超分割放射治疗合并nicotinamideandcarbogen:

加速以克服肿瘤增殖,超分割以保护正

常组织,吸入carbogen以克服慢性乏氧,给予nicotina

mide以克服急性乏氧。

9.连续加速超分割放射治疗(continuoushyperfractionat

edradiationtherapy):同加速超分

割,只是改为一天照三次,这样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治疗。特点:

局控是好的,因为总时间缩短;急性反应明显,但峰在治疗完成以后;

大部分晚期反应时可以接受的,因每次剂量小;脊髓是例外,在50GY

出现严重的放射性脊髓病,因为6小时间隔时间对脊髓而言太短。

1(1剂量率效应:急速照射:剂量率在2GY/min以上的照射,慢速

照射是指剂量率低于2*10-3GY/min,

迁延性照射介于急速和慢速之间。

1L剂量率效应的机制:临床外照射常用的剂量率为1~5GY/min,

在LDR治疗时,由于总疗程时间的关

系,亚致死性损伤是最重要的因素;再氧合在LDR比HDR更有效,

特别是对于那些只进行近距离放疗的病人,因为LDR乏氧细胞所受到

损伤大于分次HDR治疗。

12.剂量率效应的临床意义剂量率效应在近距离放疗中的影响比外

照射更明显。近距离照射低中高剂量率

区段的划分应主要依据生物效应的特征,而不是物理剂量值。晚

反应组织对剂量率变化较早反应组织更敏感,缩短治疗时间,必将加

重晚期反应的程度。

13.生物剂量:是指对生物体辐射反应程度的测量。放射治疗中生

物剂量等效换算模型:立方根规则和名义

标准剂量都是经验性公式,而LQ模型是理论性公式。名义标准剂

fi(nominalstandarddose,NSD):第一次将时间、剂量、分割

各不相同的治疗方法以NSD处理后,可比较疗效和放射损伤率,即在

总剂量不变,增加次数和延长总疗程时间均可降低放射效应,导致治疗失

败。部分耐受量(partialtolerance,PT):解决了因各种原因造成

疗程间歇后的耐受量相加问题。时间剂量分割(time-dose-frac

tion,TDF)o累积放射效应(cumulativeradiationef

fectCRE):主要考虑了剂量当量的问题,缩野来减少亚临床区或正常

组织剂量,平行对穿野照射时应尽量双野同天照射,减少正常组织损伤。

NSD、TDF和CRE得主要缺陷在于:对早或晚反应组织未加区别;对

早反应组织和肿瘤组织在照射过程中的再增殖因素估计过低,对晚反

应组织估计过高。

14.线性二次模型:E=aD+[3D2临床上应用LQ等效公式的基本

条件:1.组织的等效曲线是相应靶细胞

相应存活率的表达2放射损伤可分成两个主要类型(能修复及不能

修复),而分割照射的保护作用主要来自能修复的损伤;3.分次照射的间

隔时间必须保证可修复损伤的完全修复;4.每次照射所产生的生物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