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语文备考之考场中苏辙文言文汇编_第1页
2022年高考语文备考之考场中苏辙文言文汇编_第2页
2022年高考语文备考之考场中苏辙文言文汇编_第3页
2022年高考语文备考之考场中苏辙文言文汇编_第4页
2022年高考语文备考之考场中苏辙文言文汇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场中苏辙文言文汇编

一、个人小传与人物评论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苏辙,字子由,年十九,与兄轼同餐进士科,又同策制举。仁宗春秋高,撇虑

或倦于勤,因极言得失。而于禁廷之事,尤为切至。策入,辙自谓必见釉。考官司马

光第以三等①,范镇难之。考官胡宿以为不逊,请黜之。仁宗曰:“以直言召人,而

以直言弃之,天下其谓我何?”宰相不得已,置之下等,授商州军事推官。三年,辙

为大名推官。逾年,丁父忧。服除,神宗立已二年,辙上书言事,召对延和殿。

②王安石以执政与陈升之领三司条例,命辙为之属。安石出《青苗书》使辙熟议,

辙尽言其弊。会河北转运判官王广廉奏乞度僧牒数千为本钱.于陕西漕司私行青苗法,

春散秋敛,与王安石意合,于是青苗法遂行。安石因遣八使之四方,访求遗利。中外

知其必迎合生事,皆莫敢言。辙以书抵安石,力陈其不可。安石怒.将加以罪。陈升

之止之,以为河南推官。

③宣仁后临朝,用司马光、吕公著,欲革弊事。光以安石私设《诗》、《书新义》

考试天下士,欲改科举,别为新格。辙言:“进士来年秋试,日月无几,而议不时决。

诗赋虽小技,比次声律,用功不浅。至于治经,诵读讲解,尤不轻易。要之,来年皆

未可施行。乞来年科场,一切如旧,惟经义兼取注疏及诸家论议,或出己见,不专用

王氏学。仍罢律义,令举人知有定论,一意为学,以待选试,然后徐议元佑五年以后

科举格式,未为晚也。“光皆不能从。

④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人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

处殆与兄轼相迫。所著《诗传》、《春秋传》、《古史》、《老子解》、《栾城文集》

并行于世。

[注]①制举考试的合格者分为五等,因一、二等为虚设,三等为最高。

1.写出卜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辙自谓必见黜(2)安石出《青苗书》使辙熟议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是

(1)范镇难之()

A.责问B.感到为难C.怨恨D.担心

(2)命辙为之属(________)

A.写文章B.嘱托C.属下D.连缀

3.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中外知其必迎合生事,皆莫敢言。辙以书抵安石,力陈其不可。安石怒,将加以罪。

4.第④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

5.第①②段画浪线的两句刻画人物鲜明生动,分析作者这样写的妙处。

6.结合第③段苏辙谏言内容,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光皆不能从”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卜居赋(并引)

昔予先君,以布衣学四方,尝过洛阳,爱其山川,慨然有卜居①意,而贫不能遂。

予年将五十,与兄子瞻皆仕于朝,裒⑦橐中之余,将以成就先志,而获罪于时,相继

出走。予初守临汝,不数月而南迁,道出颍川,顾犹有后忧,乃留一子居,焉,曰:“姑

糊口于是。”既而自筠迁雷,自雷迁循,凡七年而归。颍川之西三十里,有田二顷,

而僦庐以居。西望故乡,犹数千里,势不能返,则又日:“姑寓于此。”居五年,筑

室于城之西,稍益买田,几倍其故,曰:“可以止矣。”盖卜居于此,初非吾意也。

昔先君相彭、眉之间为归全之计,指其庚壬③曰:“此而兄弟之居也。"今子瞻不幸

已藏于郑山矣!予年七十有三,异日当追蹈前约。然则颍川亦非予居也。

昔贡少翁为御史大夫,年八十一,家在琅哪,有一子,年十二,自忧不得归葬。

元帝哀之,许以王命,办护其丧。谯允南年七十二终洛阳,家在巴西,遗令其子轻棺

以归。今于废弃久矣,少翁之宠,非所敢望,而允南旧事,庶几可得。然平昔好道今

三十余年矣老死所未能免而道术之余此心了然或未随物沦散。然则卜居之地,惟所遇

可也,作《卜居赋》以示知者。

吾将卜居,居于何所?西望吾乡,山谷重阻。兄弟沦丧,顾有诸子。吾将归居,

归于谁处?寄箝颍川,筑室耕田。食粟饮水,若将终焉。念我先君,昔有遗言:父子

相从,归安老泉。阅岁四十,松竹森然。诸子送我,历井扪天。汝不忘我,我不忘先。

庶几百年,归扫故阡。我师孔公,师其致一。亦入瞿昙④、老聃之室。此心皎然,与

物皆寂。身则有尽,惟心不没。所遇而安,孰非吾宅?西从吾父,东从吾子。四方上

下,安有常处?老聃有言:“夫惟不居,是以不去。”

(选自苏辙《栾城集》)

(注释)①卜居:选择地方居住。②裒(pdu):积攒,积聚。③庚壬:西北方

向。④瞿昙(qutan):释迦牟尼的姓,即佛家的代称。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而自筠迁雷迁:调任

B.兄弟沦丧,顾有诸子顾:回顾

C.历井扪天扪:触摸

D.我师孔公师:以……为师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乃留一子居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而贫不能遂缴立远视,而望幸焉

C.作《卜居赋》以示知者不赂者以赂者丧

D.姑糊口于是赵尝五战于秦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赋前引文详细说明了作者选择颍川而居的经过和原因。其中有仕途坎坷的回忆,

对未能生归故里的遗憾和死后归葬的祈愿。文笔体现了苏辙平和淡泊的风格。

B.这篇短赋,仅一百六十余字,但文短旨深,言简意丰,表明作者兼受儒释道三家

的影响,抒发入世与出世,留与归的思想矛盾。

C.作者其兄子瞻因为笃信道家,已经归隐潜裁在郑山一带,无迹可寻的事实,更显

出苏辙的孤独漂泊之感。

D.文章末尾引用老子名言,语意双关,含蓄蕴藉,耐人回味。表层意思说明自己无

法回到故居,所以寓此不去;深层意义却隐含仕途屡遭贬谪,难以建立功业的惆怅和

伤感。

10.用“/”给文中画直线的部分断句。

然平昔好道今三十余年矣老死所未能免而道术之余此心了然或未随物沦散。

11.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筑室于城之西,稍益买田,几倍其故,曰:“可以止矣。”

②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颍滨遗老姓苏氏,名辙,字子由。年十九举进士,瞿褐。二十三举直言,仁宗亲策之

王廷。时上春秋高,始倦于勤。辙因所问,极言得失。策入,辙自谓必见黜。然考官

司马君实第以三等,范景仁难之。蔡君谟曰:“吾三司使也。司会之言,吾愧之而不

敢怨。”惟胡武平以为不逊,力谓黜之。上不许,曰:“以直言召人,而以直弃之,

天下谓我何?”宰相不得已,置之下第,除商州军事推官。

是时先君被命修《礼书》,而兄子瞻出签书凤翔判官,傍无侍子,辙乃奏乞养亲。三

年,子瞻解还,敏始求为大名推官。逾年,先君捐馆舍。及除丧,珅宗嗣位既三年矣,

求治甚急。辙以书言事,即日召对延和殿。时王介甫新得幸,以执政领三司条例。上

以辙沟之属,不敢辞。

六年春,诏除尚书右丞,辙上言:“臣幼与兄轼同受业先臣,薄佑早孤。凡臣之宦学,

皆兄所成就。今臣蒙恩与闻国政,而兄适亦召还,本除吏部尚书,复幺臣故,改翰

林承旨。臣之私意,尤不遑安,况兄轼文学政事,皆出臣上。臣不敢远慕古人举不避

亲,只乞送臣新命,得与兄同备从官,竭力图报,亦未必无补也。”不听。

逾年迁门下侍郎。时吕微仲与刘莘老为左右相。微仲直而喳,莘老曲意事之,事皆决

于微仲。惟进退士大夫,莘老阴窃其栖,微仲不悟也。辙居其间,迹危甚。莘老昔为

中司,台中旧僚,多为之用,前后非意见攻。宣仁后觉之,莘老以罪去。

杜门复理旧学,于是《诗》《春秋传》《老子解》《古史》四书皆成。尝抚卷而叹,

自谓得圣贤之遗意。缮书而藏之,顾谓诸子:“今世已矣,后有达者,必有取焉耳。”

家本眉山,贫不能归,先君之葬在眉山之东,昔尝约衬于其瘦,虽远不忍负也,以是

累诸子矣。予居颍州六年,岁在丙戌,秋九月,阅箧中旧书,得平生所为,惜其久而

忘之也,乃作《颍滨遗老传》,凡万余言。已而自笑曰:“此世间得失耳,也足以语

达人哉!”

(节选自苏辙《颍滨遗老传》)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十九举进士,卷褐释:脱下

B.只乞遑臣新命寝:停止

C.微仲直而瞳暗:不出声

D.莘老阴窃其栖柄:权力

1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仁宗亲策之王廷徘徊壬斗牛之间

B.上以辙为之属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C.复幺臣故,改翰林承旨秦亦不哒城予赵

D.且足以语达人哉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1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辙因所问,极言得失。策入,辙自谓必见舞。(4分)

(2)缮书而藏之,顾谓诸子:“今世已矣,后有达者,必有取焉耳。”(4分)

15.从哪些方面表现了苏辙的“孝悌”品德的?请简要概括。(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伯父墓表

苏辙

公讳涣,始字公群,晚字文父。少颖悟,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天圣元年,始

就乡试,明年登科,为凤翔宝鸡主簿。未几,移凤州司法。王蒙正为凤州,以章献太

后姻家,怙势骄横。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

蒙正尝荐公于朝,复以书抵要官,论公可用。公喻郡邸吏,屏其奏而藏其私书。未几,

蒙正败,士以此多公。

以太夫人忧去官。起为开封士曹。雍丘民有狱死者,县畏罪,以疾告。府遣吏治

之,阅数人不能究。及公往,遂直其冤。夏人犯边,府当市民马以益驹士,尹以诿公,

马尽得而民不扰。通判闷州。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吏民畏而安之。闷人鲜于优

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件以获仕进。其始为吏,公复以循吏许之,佚仕至

谏议大夫,号为名臣。

选知祥符。乡书手张宗久为奸利,畏公,托疾满百日去,而引其子为代。公日:

“书手法用三等人,汝等第二,不可。”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

已而中贵人至府,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复一中贵人至曰:“必于法

外与之。”公谓尹李绚曰:“一匹夫能乱法如此,府亦不可为矣,公何不以县不可故

争之?”绚愧公言,明日入言之。上称善,命内侍省推之。盖宗以赂请于温成之旅,

不复穷治,杖矫命者,逐之,一府皆震。包孝肃公拯见公,叹曰:“君以一县令能此,

贤于言事官远矣!”摧提点利州路刑狱,公至逾年,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一道

震恐,遂以无事。

公没二十七年,不危状公遗事,以授辙日:“先君既没,惟小子仅存,不时记录,

久益散灭,则不孝大矣。“辙幼侍伯父,闻其言曰:“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

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情容。故当是时,不闻有过行。

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辙惧子弟之日怠也,故记其所闻以警,焉。

(选自《苏辙集》,有删节)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据法不奉诏据:根据

B.公复以循吏许之许:答应

C.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益:增加

D.知公之贤,屈意礼之礼:以礼相待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公喻郡邸吏,屏其奏而藏其私书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B,士以此多公U事秦之心礼天下之

奇才

C.必于法外与之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D.久益散灭,则不孝大矣于其身,则耻师焉

1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间人鲜于件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件以获仕进

B.闽人鲜于件/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件以获仕进

C.闽人鲜于件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件/以获仕进

D.阖人鲜干侏/少而好学驾行/公礼力甚厚/以备乡举/侨以获仕战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涣去世二十七年后,他儿子苏不危记叙了父亲遗事,交给苏辙;苏辙又补充了

他所听到的伯父言谈,写成这篇墓表。

B.祥符县张宗长期作奸营私,因畏惧苏涣,称病辞职,让儿子来接替自己。苏涣认

为他儿子不合书手的要求,对他儿子杖责。

C.雍丘县有百姓死在狱中,县官报告说是因病而死。开封府多次派人处理而没能查

明真相,苏涣去后,便洗雪了冤情。

D.苏涣担任凤州司法时,知州王蒙正很赏识他,曾经把他推荐给朝廷,又给要官写

信,认为他可以担当大任。

2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

(2)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

(3)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

为兄轼下狱上书宋•苏辙

臣闻困急而呼天,疾痛而呼父母者,人之至情也。臣虽草芥之微,而有危迫之恳,惟

天地父母哀而怜之!

臣早失怙恃,惟兄轼一人,相须为命。今者窃闻其得罪逮捕赴狱,举家惊号,忧在不

测。臣窃思念,轼居家在官,无大过恶。惟是赋性愚直,好谈古今得失,前后上章论

事,其言不一。陛下圣德广大,不加谴责。轼狂狷寡虑,窃恃天地包含之恩,不自抑

畏。顷年,通判杭州及知密州日,每遇物托兴,作为歌诗,语或轻发。向者曾经臣寮

缴进,陛下置而不问。轼感荷恩贷,自此深自悔咎,不敢复有所为。但其旧诗已自传

播。臣诚哀轼愚于自信,不知文字轻易,迹涉不逊,虽改过自新,而已陷于刑辟,不

可救止。

轼之将就逮也,使谓臣曰:“轼早衰多病,必死于牢狱。死固分也,然所恨者,少抱

有为之志,而遇不世出之主,虽龈酷于当年,终欲效尺寸于晚节。今遇此祸,虽欲改

过自新,洗心以事明主,其道无由。况立朝最孤,左右亲近,必无为言者。惟兄弟之

亲,试求哀于陛下而己。”臣窃哀其志,不胜手足之情,故为冒死一言。

昔汉淳于公得罪,其女子堤萦,请没为官婢,以赎其父。汉文因之,遂罢肉刑。今臣

蛟蚁之诚,虽万万不及堤萦,而陛下聪明仁圣,过于汉文远甚。更欲乞纳在身官,以

赎兄轼,非敢望未减其菲,但得免下狱死为幸。兄轼所犯,若显有文字,必不敢拒抗

不承,以重得罪。若蒙陛下哀怜,赦其万死,使得出于牢狱,则死而复生,宜何以报!

臣愿与兄轼洗心改过,粉骨报效。惟陛下所使,死而后己。

臣不胜孤危迫切、无所告诉,归诚陛下;惟宽其狂妄,特许所乞,臣无任祈天请命激

切陨越之至。

2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此深自悔咎遭殃B.臣早失怙

恃父母的代称

C.而已陷于刑辟刑法、刑律D.惟宽其狂

妄宽容

2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臣闻困急而呼天弃甲曳兵而走

B.左右亲近,必无为言者陈胜者,阳城人也

C.汉文因之,遂罢肉刑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D.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请没为官婢,以赎其父

23.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以呼天抢地的语气陈述人命关天的危迫,继而动之以手足之情,晓之以

如焚之忧,感人至深。

B.第三段中苏轼的一段话,一谓苏轼少有大志,乂遇杰出明主,深欲报效朝廷;一

谓平素在朝势力孤危,一旦身陷囹圄,除兄弟外无人搭救。

C.苏轼性格愚直狂狷,恃才傲物,又爱纵谈古今,舞文弄墨,所以上章论事,观点

不一致,最终获罪下狱,不可救药。

D.苏辙想捐出自己的官职为苏轼赎罪,不敢存非分之想,只希望能救兄长出狱,使

兄长不至于死在狱中。

24.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轼狂狷寡虑,窃恃天地包含之恩,不自抑畏。(3分)

(2)虽欲改过自新,洗心以事明主,其道无由。(3分)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糅使之然也。(4分)(《劝学》)

阅读苏辙《贾诩》(节选),完成各题。

曹公入荆州,降刘琮,欲顺江东下,以取孙氏。贾诩言于公曰:“公昔破袁氏,

今收汉南,威名远闻,兵势盛矣!若因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江东可以不

劳众而定也。”公不用其计,以兵入吴境,遂败于赤壁。方是时,孙氏之据江东已三

世矣。国险而民附,贤才为用,诸葛孔明以为可与为援而不可图。而曹公以刘琮待之,

欲一举而下之,难哉!使公诚用诩言,端坐荆州,使辩士持尺书结好于吴,吴知公无

并吞之心,虽未即降,而其不以干戈相向者可必也。方是时,刘玄德方以穷客借兵于

吴。吴既修好于公,其势必不助刘,而玄德因可蹙矣。惜乎谋之不善,荆州既不能守,

而王卜、刘皆奋。

其后公既降张鲁,下汉中,刘晔劝公乘胜取蜀,日:“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

得蜀日浅,Q人未附也。今举汉中,初人震骇,因其震而压之,无不克也。若少缓之,

诸葛亮善治国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宛三军而为将,蜀人既定,冯隆守要,不可犯也。”

公不从而反,天下皆惜晔计之不用。

春秋之际,楚子重伐郑。晋栾武子救之,遇于绕角。楚师还,晋师遂侵蔡。楚人

以申息之师救蔡。晋群帅皆欲战,智庄子、范文子、韩献子谓武子日:“吾来救郑楚

师不战吾遂至于此既迁戮矣戮而不已又怒楚师战必不克虽克不令若不能克为辱已甚

不如还也。”遂全师而归。夫兵久于外,犯于一胜而轻与敌遇,我怠被奋,败常十九。

古之习于兵者,盖知之矣。

用兵之难,盖有怵于外而动者矣。力之所及,而义不可,君子不为也;义之所可,

而力不及,君子不强也。魏文帝始受汉禅.欲用兵吴、蜀,以问贾诩。诩日:“吴、

蜀虽羲尔小国,依阻山水。刘备有雄才,诸葛亮善治国,孙权识虚实,陆逊见兵势。

据险守要,皆难卒谋也。用兵之道,先胜后战,量敌论将,故举无遗策。臣窃料群臣,

无权、备对,虽以天威临之,未见万全之势也。”帝不能用,遂兴江陵之役,士卒多

死。是时帝始受禅,欲以武功夸示四方,贪得幸胜,未暇虑兵败势屈之辱也。魏多谋

臣,盖必有知之者矣,然皆莫敢言。诩能言之,可谓不怵于外矣。

(节选自《栾城后集卷九》)

25.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玄德因可蹙矣蹙:窘迫

B.有度而迟迟:迟钝

C.犯于一胜而轻与敌遇犯:贪图

D.皆难卒谋也卒:终于

26.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若因旧楚之饶因其震而压之

B.以兵入吴境以问贾诩

C.虽未即降虽以天威临之

D.刘玄德方以穷客借兵于吴古之习于兵者

27.请用“/”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28.根据文意,以下人物中不属于“不怵于外”的一个是

A.贾诩B.刘晔C.栾武子D.魏文帝

29.请简述贾诩两次向君主进言的内容,并概括贾诩的用兵之道。

30.《论语•述而》中有:“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

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读了《贾诩》(节选),

你认为贾诩是一个可以和孔子“行三军”的人吗?请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贾诩

苏辙

曹公入荆州,降刘琮,欲顺江东下,以取孙氏。贾诩言于公曰:“公昔破袁氏,

今收汉南,威名远闻,兵势盛矣!若因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江东可以不

劳众而定也。”公不用其计,以兵入吴境,遂败于赤壁。方是时,孙氏之据江东已三

世矣。国险而民附,贤才为用,诸葛孔明以为可与为援而不可图。而曹公以刘琮待之,

欲一举而下之,难哉!使公诚用诩言,端坐荆州,使辩士持尺书结好于吴,吴知公无

并吞之心,虽未即降,而其不以干戈相向者可必也。方是时,刘玄德方以穷客借兵于

吴。吴既修好于公,其势必不助刘,而玄德因可蹙矣。惜乎谋之不善,荆州既不能守,

而羽、、刘皆奋。

其后公既降张鲁,下汉中,刘晔劝公乘胜取蜀,曰:“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

得蜀日浅,蜀人未附也。今举汉中,蜀人襄骇,因其震而压之,无不克也。若少缓之,

诸葛亮善治国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人既定,冯陵守要,不可犯也。”

公不从而反,天下皆惜晔计之不用。

春秋之际,楚子重伐郑。晋栾武子救之,遇于绕角。楚师还,晋师遂侵蔡。楚人

以申思之师救蔡。晋群师皆欲战,智庄子、范文子、韩献子谓武子日:“吾来救郑楚

师不战吾遂至于此既置戮矣戮而不已又怒楚师战必不克虽克不令若不能克为辱已甚

不如还也。”遂全师而但。夫兵久于外,狙于一胜而轻与敌遇,我怠被奋,败常十九。

古之习于兵者,盖知之矣。

用兵之难,盖有怵于外而动者矣。力之所及,而义不可,君子不为也;义之所可,

而力不及,君子不强也。魏文帝始受汉禅,欲用兵吴、蜀,以问贾诩。诩日:“吴、

蜀虽羲尔小国,依阻山水。刘备有雄才,诸葛亮善治国,孙权识虚实,陆逊见兵势。

据险守要,皆难卒谋也。用兵之道,先胜后战,量敌论将,故举无遗策。臣窃料群臣,

无权、备对,虽以天威临之,未见万全之势也。”帝不能用,遂兴江陵之役,士卒多

死。是时帝始受禅,欲以武功夸示四方,贪得幸胜,未暇虑兵败势屈之辱也。魏多谋

臣,盖必有知之者矣,然皆英敢言。诩能言之,可谓不怵于外矣。

(节选自《栾城后集卷九》)

3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玄德因可蹙矣蹙:窘迫

B.有度而迟迟:迟钝

c.和于一胜而轻与敌遇a:贪图

D.皆难卒谋也卒:终于

3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若因旧楚之饶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B.以兵入吴境木欣欣以向荣

C.虽未即降虽然,犹有未树也

D.刘玄德方以穷客借兵于吴遂见用于小邑

33.请用“/”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34.根据文意,以下人物中不属于“不怵于外”的一个是

A.贾诩B.刘晔C.栾武子D.魏文帝

35.请简述贾诩两次向君主进言的内容,并概括贾诩的用兵之道。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德传

①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州。

秦中多名山,德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

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惟山之深者

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既数

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

“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毓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

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教步,则止而坐,逡巡将耳而去。试之前后如一。”

②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州宋孝孙谓之曰:“吾

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安道适知秦

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③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恭,有所艮。幕与艮交于的

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

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

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选自《栾城集》,有删改)

36.本文和《黄州快哉亭记》的作者为同一人,他是宋代的,是唐宋八大

家之一。

37.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吐利胀懑,无所不至利:通“痢”,腹泻

B.逡巡弭耳而去弭:低垂

C.德自分死矣自分:自己料想

D.世之君子皆有所顾顾:拜访

38.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表明孟德“生存艰难”和“无所畏惧”的一组是()

A.既为兵,不获如志惟山之深者往焉

B.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须臾奋跃,如将搏焉

C.一日十病十愈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

D.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39.东坡在读到弟弟的这篇文章之后,在他的《书《孟德传)后》中有这么一个句子“子

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你读完《孟德传》后,你认为孟德有什么让你感

到与众不同的地方呢?(用自己的语言回答,不可抄原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唐太宗论

苏辙

唐太宗之贤,自西汉以来,一人而巳。任贤使能,将相其非其人,恭俭节用,天

下几至刑措。自三代以下,未见其比也。然传子至孙遭武氏之乱子孙为投不绝如线后

世推原其故而不得以吾观之惜乎其未闻大道也哉!

贞观之间,天下既平,征伐四夷,灭突厥,夷高昌,残吐谷浑,兵出四克,务胜

而不知止。最后亲征高丽,大臣力争不从,仅而克之,其贤于隋氏者,幸一胜耳。而

帝安为之,原其意,亦欲夸当世、高后世耳。太子承乾既立十余年,复宠魏王泰,使

兄弟相倾。承乾既废,晋王,嫡子欲立泰,而使异日传位晋王,疑不能决,至引佩刀

自刺,大臣救之而止。父子之间,以爱故轻予夺,至于如此。

帝尝得秘诚,言唐后必中微,有女武代王。以问李淳风,欲求而杀之。淳风日:

“其兆既已成,在宫中矣。

天之所命,不可去也。徒使疑似之戮,淫及无辛,且自今已往四十年,其人已老,

老则仁。虽受终易姓,必不能绝李氏,若杀之复生壮者,多杀而逞,则子孙无遗类矣。”

帝用其言而止。然犹以疑似杀李君羡。夫大命之不可易,惟修德或能已之,而帝欲以

杀人弭之,难哉!

帝之老也,将择大臣以辅少主。李起于布衣,忠力劲果,有节侠之气,尝事李

密,友单雄信。密败,不忍以其地求利。密死,不废旧君之礼°雄信将投,以股内啖

之,使与俱死。帝以是为可用,疾革,谓高宗:“尔于无恩,今以事出之,我死,

即授以仆射。”高宗从之。及废皇后,立武昭仪,召与长孙无忌、褚遂良计之,

称疾不至。帝曰;“皇后无子,罪其大于绝嗣,将废之。”遂良等不可。他日见,

帝曰:“将立昭仪,而顾命大臣皆以为不可,今止矣。”曰:“此陛下家事,不须

问外人。”由此废立之议遂定。,匹夫之侠也,以死徇人不以为难,至于礼义之重,

社稷所由安危,不知也。而帝以为可以属幼孤,寄天下,过矣!且使信贤,托国

于父,竭忠力以报其子,可矣。何至父逐之,子复之,而后可哉!挟数以待臣下,于

义既已薄矣。凡此皆不知道之过也。苟不知道,则凡所施于世,必有逆天理,失人心,

而不自知者。故楚昭王惟知大道.虽失国而必复。太宗惟不知道,虽天下既安且治,

而几至于绝灭。

(有删改)

4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然传子/至孙遭武氏之乱/子孙为戮不绝如线/后世推/原其故而不得/以吾观/之惜

乎其未闻大道也哉

B.然传子至孙/遭武氏之乱子孙/为戮不绝如线/后世推原/其故而不得/以吾观之惜乎

/其未闻大道也哉

C.然传子/至孙遭武氏之乱/子孙为戮/不绝如线/后世推原其故/而不得以吾观之/惜

乎其未闻/大道也哉

D.然传子至孙/遭武氏之乱/子孙为戮/不绝如线/后世推原其故而不得/以吾观之惜乎

其未闻大道也哉

4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代”,在文中指夏、商周三个朝代。

B.“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称,用年号

纪年是从秦始皇开始的。

C.“布衣”,布制的衣服,指衣着俭朴;借指平民,布衣为古代庶人之服,故名。

D.“昭仪”,中国古代后宫嫔御的一种。始置于西汉元帝时期,位同丞相,爵比诸

侯,北魏亦沿用。自魏晋至明均曾设置,但地位已经下降。

4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唐太宗能“任贤使能”“恭俭节用”,是夏、商、周三代以来难得的贤

君。

B.作者认为唐太宗亲征高丽就是想要在当世被人夸耀,并且提高刍己在后世的影响。

C.作者认为唐太宗不注意修养德行,却听信李淳风的话杀了李君羡,是难以改变“女

武代王”的天命的。

D.作者认为李虽能尽忠效力,却是一个“匹夫之侠”,唐太宗却认为可以把少主

及天下托付给他,这实为唐太宗的过失。

4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任贤使能,将相莫非其人,恭俭节用,天下几至刑措。

(2)苟不知道,则凡所施于世,必有逆天理,失人心,而不自知者。

二、政论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枢密韩太尉书

宋-苏辙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

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

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

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

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年十有九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

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

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

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

子宫阙之壮,与仓康、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

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