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综合测试题 人民版必修2_第1页
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综合测试题 人民版必修2_第2页
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综合测试题 人民版必修2_第3页
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综合测试题 人民版必修2_第4页
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综合测试题 人民版必修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成才之路】-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综合测试题人民版必修2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读《1952~1956年中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统计表》项目时间粮食棉花钢煤原油1952年1.63亿吨130.4万吨135万吨6.6亿吨44万吨1956年1.92亿吨144.5万吨447万吨11.0亿吨116万吨下列说法与图表所反映出的信息不符合的是()A.工、农业生产均衡发展B.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突出成就C.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D.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成绩显著【答案】A【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时间“1952年、1956年”,这时中国正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表格中工农业产品产量都在上升,说明B、C两项正确;钢、煤、原油的产量比粮食、棉花的产量上升比例明显要大得多,说明A项错误,D项正确。故只有A项符合题意。2.中共“八大”分析了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这个主要矛盾突出反映了我国()A.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尖锐B.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尖锐C.社会生产力非常落后D.经济体制非常陈旧【答案】C【解析】三大改造结束后,主要矛盾的实质就是落后的生产力同先进的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3.1956年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有()①生产资料所有制②阶级结构③主要矛盾④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③④【答案】A【解析】1956年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社会主义公有制占支配地位;剥削阶级不复存在,被改造成了社会主义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以及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也因此发生了变化,对此中共八大有明确的叙述。4.流行语常常代表社会发展的潮流,下列流行语体现了中国20世纪50年代特征的是()A.超英赶美 B.效率就是生命C.摸着石头过河 D.造反有理【答案】A【解析】“超英赶美”是20世纪50年代“大跃进”时期的流行语,“效率就是生命”“摸着石头过河”是改革开放时期的流行语,“造反有理”是“文革”时期的流行语。故本题选A。5.下图为“大跃进”时期的一幅漫画,这幅漫画反映当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A.浮夸风 B.高指标C.瞎指挥 D.不尊重客观规律【答案】D[解析]“大跃进”是在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的情况下,轰轰烈烈开展的,这也是其主要失误之处,故选D。6.1958年一些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听后,“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这一顺口溜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农村的生产关系中已经出现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B.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C.这是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D.经济建设的速度超越了客观规律【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人民公社化的弊端,其实质是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所以选A项。7.“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共同的惨重教训是()A.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B.不能“以阶级斗争为纲”C.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D.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答案】A【解析】采用排除法,B项是指“文化大革命”,D项是指人民公社化运动,C项三者都符合,但不是其发生的根源。8.1960年11月14日,中共中央要求各地大规模动员群众,采集和制造代食品。这主要是为了()A.引导群众发挥主观能动性 B.克服困难以渡过经济难关C.调动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 D.丰富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答案】B【解析】“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生产力的极大破坏,从而使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的背景不符。9.下列趋势图,最能显示“文革”期间工农业产值变化的是()【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图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文革”期间周恩来、邓小平的整顿措施使国民经济有所复苏。10.下列对我国1956~1966年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最恰当的评价是()A.我国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B.我国依据阶级斗争这一主要矛盾制定方针政策C.我国政治上以阶级斗争为纲,经济上实行了冒进政策D.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遭受重大挫折,但也取得了很大成就【答案】D【解析】考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十年的总体特征。注意时间限定“1956~1966年”,A、B、C三项都是指这段时间曾一度出现的现象,但不代表全部。这段时间虽然出现过挫折,但也取得了很大成就。11.在中国,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有的春联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来描绘时代背景以抒发美好愿望。下列春联可能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是()A.“共产党恩泽天下,新中国情满未来”B.“总路线鼓舞人心,大跃进快马加鞭”C.“十载寒风浸岁月百春凋谢,一朝风雨洗家乡万木争荣”D.“五谷丰登将再现,六畜兴旺定有时”【答案】C【解析】“十载寒风浸岁月百春凋谢”是指十年“文革”对国家和人民带来的严重影响;“一朝风雨洗家乡万木峥嵘”是指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因此答案选C。12.《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在这里“消失”的原因应是()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端 B.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农村土地所有制的实现【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集体农业的……消失,这得益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13.1953年开始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是()A.为了调整生产关系以发展生产力B.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C.性质相反的两种经济政策D.为纠正经济建设中“左”的错误【答案】A【解析】B项和D项是指家庭承包责任制;C项是不正确的,二者性质是相同的,都是社会主义公有制;A项表述是二者的共同目的和实质,生产关系的调整都是为了发展生产力。14.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改革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借鉴意义主要表现在()A.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B.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答案】B【解析】A项不符合史实,C项在当时还未提出,D项不符合题意;农村改革主要是扩大了农民的自主权,这给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提供的借鉴意义是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15.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经济领域出现的社会现象不可能包括()A.父子兄妹在耕作生产责任田 B.深圳利用外资进行经济建设C.秦皇岛拥有大量海内外客商 D.浦东新区出现许多跨国公司【答案】D【解析】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开始于1990年4月,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符合题干中“20世纪80年代”的时间条件。16.1978~1992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情况:项目1992年比1978年增长比1949年增长国民生产总值24000亿元7.18倍国民收入17400亿元5.78倍48.5倍以上数据变化最能说明我国()A.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B.国民经济高度繁荣C.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D.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发展迅速【答案】D【解析】A项中的“实现”,B项中“高度繁荣”不符合史实;C项中“市场经济体制”未反映,由“1978”提示可推断出我国经济发展增长有赖于改革开放的进行。17.下图是上海飞乐音响公司发行的股票。作为史科,该股票可以直接用于研究()A.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C.国有企业改革的实施 D.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影响【答案】C【解析】回答本题可从股票上的时间来判断分析,1984年创立反映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实施。A项社会主义改造时间是在1953~1956年,B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推广是在1981年,D项“南方谈话”是在1992年,时间上都不符合,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18.上海市的高冉同学在一本书上了解到1984年党中央开放了14个沿海城市,而他的家、叔叔的家、姑姑的家、爷爷奶奶的家均在上海以南的开放城市中。那么,他们的家可能在以下哪些城市中()①湛江②北海③宁波④广州⑤武汉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C.①②④ D.①②③【答案】A【解析】武汉不属于14个沿海开放城市,排除⑤即可。19.20世纪80年代前期,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说:“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总之,三十几年的经验是,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上述材料反映的实质是()A.由于“人家封锁”给中国带来了困难B.我们曾长期实行“闭关自守”C.“人家”和我们都错了D.必须坚持长期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答案】D【解析】由题干材料含义看:闭关自守是行不通的,要想发展必须实行对外开放政策。A、B两项未能反映材料的实质含义,C项结论不符合题意。答案为D。20.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再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这一时期“好路”的“路标”是()A.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B.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答案】C【解析】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提出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本质区别的思想。中共十四大根据邓小平的这一理论,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所以本题答案是C项。21.下表反映了1978~198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造成表中我国所有制变化的主要原因有()经济成分1978年1987年全民所有制企业77.6%59.7%集体经济22.4%34.6%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三资”企业和其他非公有制经济几乎为05.6%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经济体制改革②逐步扩大对外开放,外资企业落户中国③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确立A.①② B.③④C.①②③ D.①②④【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③属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确立是在21世纪初,故④与题干所给时间不符,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答案选A。22.不同历史时期形成不同的历史话语。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曾出现了如下政治词汇,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一五”计划②“大跃进”③以阶级斗争为纲④股份制改革A.①③②④ B.④①②③C.①②③④ D.④③①②【答案】C【解析】“一五”计划是1953~1957年;“大跃进”是1958年开始的;以阶级斗争为纲是“文革”时期的;股份制改革是改革开放后实行的。23.“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以上言论是对1992年的评价,主要依据的是()A.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B.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地位C.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D.形成了立体全面的开放格局【答案】C【解析】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1992年”等信息不符。24.年底,全国注册登记的私营企业为242.53万户,资本金24756.22亿元;个体工商户2850.53万户,资本金3782.35万亿元。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以上,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占15%左右,就业人员比重达18.7%。关于目前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错误的是()A.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B.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非公有制经济成分所占比重日益增加C.非公有制经济体实力的增强,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显示出强大的经济活力D.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改变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答案】D【解析】我国的经济模式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非公有制经济为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的发展不会改变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25.20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共产党认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水火不容,1982年的中共“十二大”提出“计划为主,市场为辅”,1987年的中共“十三大”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说明中国共产党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①摸着石头过河②不是一帆风顺③找到了正确的道路A.①②正确,③不正确 B.①③正确,②不正确C.①②③都正确 D.①②③都不正确【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逐步找到了经济建设的正确道路,正确处理了市场经济和计划的关系。第Ⅱ卷(非选择题5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1分,27题14分,28题12分,29题13分,共50分)26.解决好“三农”问题,是中国经济长久稳定发展的保障。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关注“三农”,这是中央从年以来连续第六年将中央“一号文件”的落脚点锁定于“三农”领域,也是中国建国以来决策层对“三农”问题的最长关注周期。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下图是农民申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情形。材料二1978年12月,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农民摁血手印,写下保证书:“我分田到户、每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孩子养活到18岁。”材料三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的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据《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整理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试分析这一历史事件发生的意义。(3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小岗村的农民要实行“分田到户”的原因。(4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农村土地改革的新发展。(2分)(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依据。(2分)【答案】(1)历史事件:1953年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意义:使我国农业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2)原因:解决温饱问题;原来的人民公社体制经营管理高度集中,分配上搞平均主义,农民经营没有自主权,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十分缓慢。(3)承包经营权可以流转;可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4)生产关系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关注农民利益。27.下列两幅表格反映了不同时期我国的工农业生产状况。据表格和所学知识回答。表一:1957年工农业产品总量品种1957年产量比1949年增加比历史最高年份增加粮1.95亿吨19%30%棉164万吨26%935%钢535万吨296%580%煤1.3亿吨96%210%表二:1956~1966年工农业生产总量品种1956年1965年农业总产值610亿元590亿元粮食3.85亿吨3.89亿吨棉花144.5万吨209.8万吨工业总产值642亿元1402亿元钢447万吨881万吨(1)表一说明了什么?分析其原因。(6分)(2)表二说明了什么?分析其原因。(6分)(3)综上,你有何认识?(2分)【答案】(1)表一:1957年较1949年工农业有大幅度增长,特别是工业增长更快。原因是1953年公布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解放了生产力;“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优先发展了重工业。(2)表二:全面建设时期我国工业产值成倍增长,但农业产值有所下降。原因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失调;农业上的“大跃进”及人民公社化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遭到巨大破坏。(3)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制定经济政策,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28.改革开放实现了中国国民经济的腾飞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奏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序曲。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歌以言志,歌以抒情《在希望的田野上》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粱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春天的故事》迅速唱遍大江南北: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材料二图片诉说历史,图片见证历史材料三数据反映变化,数据体现发展数据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年均9%的增长速度,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奇迹。年,我国的GDP世界位次由第十位上升到第三位,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从1978年的1.8%上升到年的7.3%数据二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78年实际增长6.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3倍请回答:(1)材料一中《在希望的田野上》人们的“希望”源于什么?《春天的故事》中1992年“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是指什么?其有何影响?(4分)(2)材料二中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说明了什么?(3分)(3)根据材料三中的数据,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3分)(4)综合以上材料,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2分)【答案】(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2)我国人民的生活由温饱到逐步实现小康;我国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