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专版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过关检测A卷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广西专版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过关检测A卷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2页
广西专版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过关检测A卷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3页
广西专版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过关检测A卷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4页
广西专版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过关检测A卷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PAGE1第三单元过关检测(A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十八世纪德国学者莱辛的《拉奥孔》是近代诗画理论文献中第一部重要著作。从前人们信任诗画同质,直到莱辛才提出丰富的例证,用动人的雄辩,说明诗画并不同质。据传闻,希腊人为了夺回海伦,举兵围攻特洛伊城,十年不下。最终他们佯逃,留着一匹腹内埋伏精兵的大木马在城外,特洛伊人望见木马,把它移到城内。典祭官拉奥孔当时极力劝阻,说留下木马是希腊人的阴谋。他这番忠告激怒了偏心于希腊人的天神。当拉奥孔典祭时,河里就爬出两条大蛇,把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一齐绞死了。雕塑《拉奥孔》这是罗马诗人维吉尔《伊尼特》其次卷里最出名的一段。十六世纪在罗马发觉的拉奥孔雕像似以这段史诗为蓝本。莱辛拿这段诗和雕像互较,发觉几个重要的异点。因为要说明这些异点,他才提出诗画异质说。据史诗,拉奥孔在被捆时放声号叫;在雕像中他的面孔只表现一种稍微的叹息,具有希腊艺术所特有的安静与肃穆。为什么雕像的作者不表现诗人所描写的号啕呢?希腊人在诗中并不怕表现苦痛,而在造型艺术中却恒久避开痛感所产生的面孔筋肉挛曲的丑状。在表现痛感之中,他们仍求形象的完备。其次,据史诗,那两条长蛇绕腰三圈,绕颈两圈,而在雕像中它们仅围着两腿。因为作者要从全身筋肉上表现出拉奥孔的苦痛,假如依史诗,筋肉方面所表现的苦痛就看不见了。同理,雕像的作者让拉奥孔父子赤裸着身体,虽然在史诗中拉奥孔穿着典祭官的衣服。莱辛推原这不同的理由,作这样一个结论:“图画和诗所用的仿照媒介或符号完全不同,图画用存于空间的形色,诗用存于时间的声音。……全体或部分在空间中相并立的事物叫作‘物体’,物体和它们的看得见的属性是图画的特殊题材。全体或部分在时间上相承续的事物叫作‘动作’,动作是诗的特殊题材。”换句话说,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于叙述动作。静物各部分在空间中并存,这种静物不宜于诗,因为诗的媒介是在时间上相承续的语言。比如说一张桌子,画家只需用寥寥数笔,使人一眼看到就明白它是桌子。假如用语言来描写,你须从某一点说起,说它有多长多宽等等,说了一大篇,读者还不肯定立刻就明白它是桌子。诗只宜叙述动作,因为动作在时间上先后相承续,而诗所用的语言声音也是如此。这种动作不宜于画,因为一幅画仅能表现时间上的某一点,而动作却是一条绵延的直线。比如说,“我弯下腰,拾一块石头打狗,狗见着就跑了”,用语言来叙述这事,多么简洁,但是假如把这简洁的故事画出来,画十幅、二十幅,也不肯定使观者一目了然。但是谈到这里,我们不免有疑问:画肯定不能叙述动作,而诗肯定不能描写静物吗?莱辛也谈到这个问题,他说:“图画也可以仿照动作,但是只能间接地用物体仿照动作。……诗也能描绘物体,但是也只能间接地用动作描绘物体。”换句话说,图画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静,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诗描写静物时,亦必化静为动,以时间上的承续示意空间中的绵延。(摘编自朱光潜《诗论》,有改动)材料二《拉奥孔》所讲绘画或造型艺术和诗歌或文字艺术在功能上的区分,已成老生常谈了。它的主要论点——绘画宜于表现“物体”或形态,而诗歌宜于表现“动作”或情事,中国古人也浮泛地讲过。晋代陆机分划“丹青”和“雅颂”的界限,说:“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擅长画。”这里的“物”是“事”的同义字。邵雍有两首诗说得具体些:“史笔善记事,画笔善状物。状物与记事,二者各得一。”“画笔善状物,长于运丹青。丹青入巧思,万物无遁形。诗画善状物,长于运丹诚。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遁情。”但是,莱辛的争论透彻深细得多,他不仅把“事”“情”和“物”“形”分开,还进一步把两者各和时间与空间结合;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雕塑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所画出、塑出的不行能超过一刹那内的物态和景象,绘画更是这一刹那内景物的一面观。我联想起唐代的传闻:“客有以《按乐图》示王维,维曰:‘此《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客未然,引工按曲,乃信。”宋代沈括《梦溪笔谈》批驳了这个无稽之谈:“此新奇者为之。凡画奏乐,止能画一声。”“止能画一声”五字也帮助我们了解一首唐诗。徐凝《观钓台画图》:“一水寂寥青霭合,两崖崔崒白云残。画人心到啼猿破,欲作三声出树难。”画家挖空心思,终画不出“三声”连续的猿啼,因为他“止能画一声”。徐凝很可以写“欲作悲鸣出树难”,那不过说图画只能绘形而不能“绘声”。他写“三声”,寓意精微,就是莱辛所谓绘画只表达空间里的平列,不表达时间上的后继,所以画家画“一水”加“两崖”的排列易,画“一”而“两”、“两”而“三”的连续“三声”难。(摘编自钱锺书《读‹拉奥孔›》)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莱辛是历史上质疑“诗画同质”观念的第一人,他的《拉奥孔》在近代诗画理论中产生了广泛影响。B.雕塑《拉奥孔》既呈现了拉奥孔被缠绞的表情,又不让这表情表现为丑态,体现了希腊艺术安静与肃穆的一面。C.雕塑《拉奥孔》与史诗记载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三处:一是拉奥孔的表情,二是大蛇缠身的部位,三是人物穿衣与否。D.莱辛的《拉奥孔》认为,由于诗和画拥有不同的媒介和符号,所以形成了各擅胜场的题材范围。答案:A解析:A项,“莱辛是历史上质疑‘诗画同质’观念的第一人”错误。依据材料一第1段“从前人们信任诗画同质,直到莱辛才提出丰富的例证,用动人的雄辩,说明诗画并不同质”可知,莱辛“丰富的例证”和“动人的雄辩”的出现,打破了从前人们“诗画同质”的观点,但不能证明莱辛是“历史上质疑‘诗画同质’观念的第一人”。2.依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由于诗歌是时间的艺术,在描述一件事情时,即使是高超的绘画也不如诗歌来得生动和明白。B.绘画只能是对所画对象某一瞬间的定格,因此后人依据画作是推想不出所画对象动作的过程的。C.“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两山排闼送青来”等诗句,化静为动,以动作来描绘景致。D.沈括质疑了唐代传闻,从这个例子可推断,后人关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其实没有道理。答案:C解析:A项,“在描述一件事情时,即使是高超的绘画也不如诗歌来得生动和明白”说法肯定,于文无据。B项,“因此后人依据画作是推想不出所画对象动作的过程的”说法错误,依据材料一最终一段“图画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静,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可知,画不出动作的过程,并不能说明“推想不出”。D项,沈括质疑唐代传闻,是为了证明“凡画奏乐,止能画一声”,与人们对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评价无关。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莱辛“诗画异质”观点的一项是()(3分)A.诗以空灵,才为妙诗,可以入画之诗尚是眼中金屑也。B.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C.诗和画的圆满结合,就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也就是所谓的“艺术意境”。D.图画可以画爱神向一个人张弓瞄准,而诗歌则能写一个人怎样被爱神之箭射中。答案:D解析:A项,评判的是好诗的标准。B项,强调的是“异迹而同趣”,说明的是文与画的联系。C项,强调的是诗与画的结合。D项,能支持莱辛的观点,图画画出的是一瞬间的场面,诗歌描绘的是动作的过程。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参考答案:(1)材料一的论证思路:首先提出莱辛的观点“诗画异质”,接着叙述“特洛伊木马”的故事,引出诗画异质说的背景。然后结合雕塑《拉奥孔》与史诗记载的不同,探讨诗画并不同质的缘由,最终补充说明诗画虽不同质但可以互补。(2)材料二的论证思路:首先提出我国古代也有绘画和诗歌不同质的类似观点,接着论述莱辛的争论不仅把“事”“情”和“物”“形”分开,还把两者各和时间与空间结合,最终引用中国古代绘画的例子证明绘画只表达空间里的平列,不表达时间上的后继。5.嵇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两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参考答案:①嵇康诗中的“目送归鸿”描写的是人的神态,“手挥五弦”描写的是人的动作。顾恺之认为“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即绘画可以呈现“手挥五弦”的动作,而很难表现“目送归鸿”的状态。②绘画往往用来表现“物体”或形态,而诗歌则用来表现“动作”或情事。“目送归鸿”不是简洁的某一时间点的人的状态,它还包含着人的情感,绘画作品可以传递直观的状态,但表达出细腻的情感绝非易事,这是顾恺之说“目送归鸿难”的缘由。(二)现代文阅读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穿燕尾服的巴基先生[匈牙利]米克沙特关于阿尔弗勒德平原的“土财主”,有很多事情是值得描述的。他们的收入不算多,但他们拥有的财产倒不亚于摩洛哥王子呢。讲到巴基先生,故事有一大堆呢!的确,事情真是稀奇怪异:这些身穿大棉袄、其貌不扬的人物,遇到他们兴奋的时候也会闲情逸致地叼着烟斗,坐上四轮马车,招摇过市呢!不过,他们很少闹出这种排场。巴基先生总是坐一般的农夫马车来佩斯。在车上,他的午饭是面包夹腊肉,他兴趣盎然地用他那把弗赫堡小刀切肉片;他要是想把味道调得好一些,就把腊肉放在火上烤,让油渐渐地滴在面包片上面。这样可口的饭菜,连国王也没有吃过呢!然而,有谁认为阿尔弗勒德的富农是吝啬鬼,他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他们也是很会装阔气的,只不过表现不一样罢了。在酒店里,碰巧他的兴头上来了,四个吉卜赛人为他拉一段悲伤的小提琴曲调时,他就叫卖着叮嘱堂倌:“去给这些吉卜赛人抬四桶酒来。”“我们用什么东西侍候你呢,巴基先生?”“给我抬半桶黑咖啡来好了。”遵照巴基先生叮嘱,堂倌在露天用一口大锅煮咖啡。整个酒店的人都劳碌地围着他转。他知道,人们正在干一件大蠢事。但正是在这个节骨眼上表现出他的豪爽。只要是巴基先生的叮嘱,即便是一件蠢事,也大可不必去计较。他之所以叫巴基先生,是因为他有大笔财产,至于他的话对与不对,都是无所谓的。这位阿尔弗勒德的农夫头子对于能挤进本地上层人物的圈子,感到特别得意。但是,要想得到更高的地位,就先要获得好的名声。巴基先生常常交好运,缘由是他常跟老爷式的人物打交道;他家里的用人可算得上名贵人物,他们谈吐文静,又有健全的头脑。——因此,他的用人无论跟谁打交道,都不会给主子出丑的。这件事情发生在巴勒时代①。当时,有位新州长到诺格拉蒂州上任,他确定庆祝一番:实行一次午宴,宴请全州的达官要人。从哪儿知道什么人是州里最尊贵的人物呢?再没有比查地产登记簿更清晰的了。这是一部真正宏大的“科学著作”啊!谁要是从头到尾将它通读一遍,那么,在他面前不会有什么事情是“模糊不清”的了。州长秘书就是依据土地登记簿开列出应邀客人的名单。巴基先生当然在被邀请之列,几乎还是属于最前面的名次呢!请帖发出去了。宏大的日子最终来临。州府大厦重新装饰过,面貌一新,这项工程是在州长亲自指导下进行的啊!他打算把这次宴会办得豪华而又丰富多彩,使它成为空前绝后的大事务。他叮嘱仆役们,说:“只有穿燕尾服的客人,才允许进去参与这次在阿尔弗勒德地区实行的极为盛大的宴会。”呵!几乎全部的客人都穿着燕尾服来了。唯独巴基先生穿着农夫的节日服装;是的,为了打算参与这次宴会,这套服装经过了一番洗刷。他的裤兜里特地放了一条粉红色的、有些油污的手帕,稍稍露在兜口外面,这够庄重的啦!“你到这儿来干吗?你是谁?”等候在门口的管家向他大声地问道。“我吗?我就是巴基呀!”他说,英武地挺直胸脯,外套前襟上有笔直的三排纯银纽扣。“巴基!现在不许到州长那儿去。他正在里面宴请客人。”“我就是来参与午宴的呀!”管家睁大了眼睛。“这完全是不行能的!”他说道。巴基先生从口袋里拿出请帖,管家把眼睛瞪得大大的,惊异地凝视着,但是,他还是这样说:“这不顶事。只让穿燕尾服的人进去。这是吩咐。这里是沙龙,只有穿礼服的人才配进去。”巴基先生生气地转身走了,他视察了管家的神色,立即赶到一家裁缝铺去,人们依据规格给他穿上燕尾服。现在,在圣悌斯地方的人们,还常常谈起巴基先生生平第一次,也是最终一次穿燕尾服时可笑的模样哪!巴基先生在宴会上有意找碴儿,出气。当客人围着大桌子坐好,仆役们首先端上汤时,巴基先生皱着眉头,呆板地瞧着那只盛汤的大盆,有意把匙子弄得叮当响以引起大家的留意,然后低下头,撩起他那套新买的燕尾服的右襟,浸到菜汤里去。“你干吗?巴基先生!我的天,你究竟要干吗?!”四周的客人目瞪口呆,过了好一会儿才诘问他,他们还以为他疯了呢!“哦!我请我的燕尾服喝汤哪!”巴基先生谦逊、安详地说,“因为我发觉,不是请我,是请它来参与宴会的。”州长立刻理解了这件事情的原委。从今以后,他也很乐意款待身穿农夫棉大褂的巴基先生了。注①匈牙利1848年革命失败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实行残酷的黑暗统治,当时负责具体执行政策的是内政部长巴勒·山陀尔。因此,人们习惯称1849—1867年为巴勒时代。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富人巴基先生不是一个特殊讲究排场的人,他在马车上吃着简洁的食物,却兴趣盎然。B.小说写不管巴基先生的话对不对,众人都照办,反映出当时的人对金钱的崇拜和屈从。C.除了巴基先生,几乎全部的客人都穿着燕尾服,这是因为巴基先生觉得穿燕尾服可笑。D.结尾写州长知道原委后,很乐意款待没有穿燕尾服的巴基先生,可见巴基先生的影响力。答案:C解析:C项,“这是因为巴基先生觉得穿燕尾服可笑”依据不足,原文后面写巴基先生穿着燕尾服可笑的模样,这是后话,与前文巴基先生不穿燕尾服缺乏必定的关联。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中叙述巴基先生在酒店里“叫卖着叮嘱”堂倌给为他拉小提琴曲的吉卜赛人抬上四桶酒,意在表现他为人豪爽、慷慨大方的性格特点。B.“因此,他的用人无论跟谁打交道,都不会给主子出丑的”这一句看似闲笔,实则是作者的专心之笔,与下文州府管家阻挠巴基入场形成显明对比。C.小说以《穿燕尾服的巴基先生》为题,起到突出主要人物、点明叙事线索、揭示形象性格、示意主题意蕴的作用;“燕尾服”成为阶级身份的象征。D.小说采纳第三人称叙事,详写巴基先生应新州长之邀参与午宴的始末,由此可以窥见19世纪中叶匈牙利社会的趋炎附势、追名逐利之风。答案:A解析:A项,“意在表现他为人豪爽、慷慨大方的性格特点”这一分析不正确。从原文语境看,巴基先生在酒店里的这番行为,只是为了“装阔气”,炫耀其富农的身份,博取好名声。8.管家与巴基先生的对话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两个方面进行分析。(4分)参考答案:①(从故事情节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巴基先生的自以为是,管家的照章办事、坚守原则,将小说情节逐步推向高潮,为引出下文巴基先生换穿燕尾服和请燕尾服喝汤的情节作了充分的铺垫。②(从人物形象看)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从巴基先生与管家对话时的言辞与神态等细微环节描写,可以进一步看出巴基先生固执自傲、自以为是的特性特点。9.米克沙特的小说具有寓褒贬于幽默诙谐之中的风格。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6分)参考答案:①于细微环节特写中见幽默诙谐。文中写巴基先生稍稍露在兜口外的“有些油污”的粉红手帕的装饰细微环节的勾画,以及在筵席上有意做出滑稽动作而引人注目的行为,都为作品增加了耐人玩味的谐趣。②以叙述者争论介入见幽默诙谐。文中对州长选定州里最尊贵人物的依据标准作了简洁的争论,充溢调侃、嘲讽的意味;还有对阿尔弗勒德平原“土财主”财产数量与行事做派的点评,满含揶揄之意。③在遣词造句中见幽默诙谐。文中运用夸张、大词小用等手法,彰显幽默诙谐之意。如“这样可口的饭菜,连国王也没有吃过呢”“这是一部真正宏大的‘科学著作’啊”“使它成为空前绝后的大事务”等等,都极尽嘲讽之意。解析:题干明示米克沙特小说具有“寓褒贬于幽默诙谐之中”的风格,要求结合作品具体分析。解答此题,需明确文本通过哪些艺术表现手法建构这种幽默风格,再立足文本列举相关语句加以具体阐释。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廖刚字用中,南剑州顺昌人。宣和初,自漳州司录除国子录,擢监察御史。时蔡京当国,刚论奏无所避。丁父忧,服阕,除工部员外郎,以母疾辞。绍兴元年,盗起旁郡,官吏悉逃去,顺昌民以刚为命。刚谕从盗者使反业,既而他盗入顺昌,部使者檄刚抚定。刚遣长子迟谕贼,贼知刚父子有信义,亦散去。寻召为吏部员外郎,言:“古者天子必有亲兵自将,所以备不虞而强主威。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居则以为卫,动则以为中军,此强干弱枝之道。”又言:“国家艰难已极,今方图新,若会稽诚非久驻之地。请经营建康,亲拥六师往为固守计,以杜金人窥伺之意。”丁母忧,服阕,复拜给事中。刚言:“国不行一日无兵,兵不行一日无食。今诸将之兵备江、淮,不知几万,初无储蓄,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若屯田。”因献三说,将校有能射耕当加优赏每耕田一顷与转一资百姓愿耕假以粮种复以租赋。上令都督府措置。时徽宗已崩,上遇朔望犹率群臣遥拜渊圣①,刚言:“礼有隆杀,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望勉抑圣心,但岁时行家人礼于内庭。”从之。郑亿年与秦桧有连而得美官,刚显疏其恶,桧衔之。金人叛盟,刚乞起旧相之有德望者,处以近藩,桧闻之曰:“是欲置我何地耶?”改工部尚书,而以王次翁为中丞。初,边报至,从官会都堂,刚谓亿年曰:“公以百口保金人,今已背约,有何面目尚在朝廷乎?”亿年奉祠去。明年致仕。以绍兴十三年卒。(选自《宋史·廖刚传》,有删改)注①渊圣:即宋钦宗赵桓。其弟宋高宗赵构即位后,遥尊赵桓为“孝慈渊圣皇帝”,宋人因以“渊圣皇帝”或“渊圣”称钦宗。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将校有能/射耕当加优赏/每耕田一顷/与转一资/百姓愿耕/假以粮种/复以租赋B.将校有能射耕/当加优赏/每耕田/一顷与转一资/百姓愿耕假/以粮种复以租赋C.将校有能射耕/当加优赏/每耕田一顷/与转一资/百姓愿耕/假以粮种/复以租赋D.将校有能/射耕当加优赏/每耕田/一顷与转一资/百姓愿耕假/以粮种复以租赋答案:C解析:“射耕”是动词,作谓语,与“能”不能断开,解除A、D两项;“一顷”作“耕田”的后置定语,中间不能断开,解除B项。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宣和、绍兴,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多选用祥瑞的字眼,首创于汉武帝。B.服阕,按古代丧礼制度,父母去世须穿丧服守丧三年,刚穿上丧服起先守丧被称为服阕。C.朔望,古代把每月的初一叫朔,每月十五叫望,古人常在这两天向尊者行朝谒之礼。D.致仕,古代指官员交还官职退休,一般致仕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又称致事等。答案:B解析:B项,“刚穿上丧服起先守丧被称为服阕”错误,守丧期满除去丧服称为“服阕”。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廖刚正直不阿,不畏权贵。他任监察御史时正值蔡京掌权,论奏并不避忌;后来因郑亿年之事又得罪权臣秦桧。B.廖刚仁厚爱民,颇有信义。邻郡出现盗贼,官吏都逃走,百姓都听命于廖刚;盗贼知道廖刚父子有信义,也听从他们的规劝散去。C.廖刚深思熟虑,胸有大略。他认为皇帝应当选择建立自己的亲兵,并提示皇帝会稽非久驻之地,应当建设好建康,以防后患。D.廖刚坚持原则,敢于直谏。高宗带领群臣遥拜钦宗,廖刚劝谏说不但要向兄长行君礼,更要行兄长之礼、家人之礼才合礼仪。答案:D解析:D项,“廖刚劝谏说不但要向兄长行君礼,更要行兄长之礼、家人之礼才合礼仪”理解错误,原文“礼有隆杀,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望勉抑圣心,但岁时行家人礼于内庭”意思是,礼有厚薄,哥哥为君就用君礼对待他,自己为君用兄长之礼对待他就可以了。希望您抑制内心的感情,只逢年过节在内庭行家人之礼就可以了。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刚谕从盗者使反业,既而他盗入顺昌,部使者檄刚抚定。(2)郑亿年与秦桧有连而得美官,刚显疏其恶,桧衔之。参考答案:(1)廖刚告知跟随盗贼的人回来就业,接着其他盗贼进入顺昌,部使者用檄文征召廖刚安抚平定。(2)郑亿年因与秦桧有关系而得到位高禄厚之官,廖刚公开上奏章揭发郑亿年的恶行,秦桧忌恨廖刚。解析:(1)“谕”,告知;“檄”,用檄文征召;“抚定”,安抚平定。(2)“连”,关系;“显”,公开;“疏”,上奏章揭发;“衔”,忌恨。14.从全文来看,廖刚在对抗金人方面提出了哪些建议?请简要说明。(3分)参考答案:①劝谏高宗应当重点建设好建康。②劝谏高宗屯田积粮。③恳求起用德高望重的旧相,支配到接近的边防去守备。解析:依据“请经营建康,亲拥六师往为固守计,以杜金人窥伺之意”“今诸将之兵备江、淮,不知几万,初无储蓄,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若屯田”“金人叛盟,刚乞起旧相之有德望者,处以近藩”概括。参考译文廖刚字用中,是南剑州顺昌人。宣和初年,从漳州司录被任命为国子录,提升为监察御史。当时蔡京掌权,廖刚论奏无所顾忌。父亲去世服丧,服丧期满,授工部员外郞,因母亲有病推辞不受。绍兴元年,邻郡出现了盗贼,官吏全都逃走,顺昌人都听廖刚的吩咐。廖刚告知跟随盗贼的人回来就业,接着其他盗贼进入顺昌,部使者用檄文征召廖刚安抚平定。廖刚派长子廖迟规劝盗贼,盗贼知道廖刚父子有信义,也都散去。不久被召入任吏部员外郞,进谏说:“古代天子肯定有亲兵自己率领,用来防备意外并加强君主的威势。希望考查旧制,选择精锐为亲兵,平常作为防卫,行动时作为中军,这是强干弱枝之法。”又进谏说:“国家已特别艰难,现在刚要图谋革新,像会稽这样的地方的确不是可以许久停留的。请重点建设建康(南京),亲率六军前往作为固守的计策,以杜绝金人有攻占的想法。”母亲去世服丧,服丧期满,又被任命为给事中。廖刚进谏说:“国家不能一天没有军队,军队不能一天没有粮食。现在众将的军队防守江、淮,不知几万人,起先没有储蓄,每天等待东南运来的粮饷开饭,浙民已经贫乏,想除去这个忧患,不如屯田。”于是献上三条建议,将校有能射猎耕种的,应当赐予优厚的奖赏,每耕田一顷,给他升一级武阶;百姓情愿耕种的,借给他们粮种,用租赋偿还。皇上吩咐都督府支配这件事。当时徽宗已经去世,皇上遇到初一、十五还率领群臣遥拜宋钦宗,廖刚进谏说:“礼有厚薄,哥哥为君就用君礼对待他,自己为君用兄长之礼对待他就可以了。希望您抑制内心的感情,只逢年过节在内庭行家人之礼就可以了。”皇上听从了他的提议。郑亿年因与秦桧有关系而得到位高禄厚之官,廖刚公开上奏章揭发郑亿年的恶行,秦桧忌恨廖刚。金人背叛盟约,廖刚恳求起用德高望重的旧相,支配到接近边防去守备,秦桧知道后说:“这是想把我放到什么地方呢?”改授工部尚书,而以王次翁为中丞。当时,边疆地区向朝廷汇报状况的文书到时,属官聚集在都堂,廖刚对郑亿年说:“你(当时)用百口保证金人(不侵扰我们),现在金人已经背叛盟约,你还有什么面目待在朝廷呢?”郑亿年为奉祠官而离朝。廖刚其次年退休。绍兴十三年去世。(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岭南江行①柳宗元瘴江南去入云烟,望尽黄茆②是海边。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射工巧伺游人影,飓母偏惊旅客船。从今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注①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柳宗元赴任柳州刺史的旅途之中,当时诗人被贬柳州,溯湘江进入岭南,接着乘船经灵渠入岭南水系到达柳州刺史任所。②黄茆:黄茅。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由近及远,写始终隐入茫茫云烟南流的江水、遍地的黄茅,凸显了环境的荒芜。B.雨过天晴,山腰间大象出没,阳光灼热,潭水里水蛭出现,美妙的景致让诗人心生欢乐。C.“射工巧伺游人影”一句,运用象征手法,含蓄地写出当时诗人所处的政治环境的险恶。D.“飓母偏惊旅客船”一句,既着意表现了行船环境的险恶惊心,也有一语双关之意。答案:B解析:B项,“美妙的景致让诗人心生欢乐”理解错误,象迹、蛟涎等奇崛险怪的物象折射出诗人谪守之地荒芜落后的自然环境,从更深一层的角度思索,诗人是用象征手法含蓄地抒写了自己被贬后政治境况的险恶。16.诗的尾联抒写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析。(6分)参考答案:抒写了诗人对将来的忧虑和不甘流年空逝,想有所作为、主动向上的情怀。“忧来非一事”说明将来忧虑多多,表达了对将来的忧虑之情,“岂容”反问中说明诗人不愿坐待时间的消逝,要在柳州刺史任内为治理地方有所建树。解析:本诗的尾联“从今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的意思是:今后我忧虑的事啊,岂止是一桩一件?尽管头发花白,年老力衰,也不能坐待时日,虚度华年。从思想感情上看,诗人虽然再遭贬官,但他仍有欲趁暮年有所奋勉的豁达。(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劝学》列举了“登高而招”“假舟楫”等极有劝服力的比方后,有力地小结道:“,。”

(2)《高校之道》中“,”写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

(3)《<老子>四章》中指出做事情坚持如一,就不会失败的句子是“,”。

答案:(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2)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3)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百年孤独》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命运像画卷一样呈现在读者面前,是20世纪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在写《百年孤独》之前,马尔克斯始终是拉丁美洲一个不温不火的作家。这部作品一经问世,①()。一时间,马尔克斯名声大噪,成了世界级的作家。关于《百年孤独》,有一个逸事。一个记者问起某作家对这本书的看法,这位作家说他从来没有读过,也不知道好看在哪里。这很有意思。现实生活中,②(),却不敢说出来。很多初读《百年孤独》的人,可能都会有一种感觉:乱。这种“乱”的来源,可能是源于七代男人共享两个名字,可能是源于魔幻现实主义写法,也可能是源于那种强硬的马尔克斯的叙事风格。但你不得不承认的是:这种乱的感觉,也源于一种被震慑,像是整个南美洲大陆的掠影,带着烈阳、暴雨和极度难忍的痛楚扑面而来。还没有打算好承受这种痛楚的人,往往会本能地选择闪避。18.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3分)A.排比比方B.比方 对偶C.排比 借代D.借代 反复答案:A解析:通读语段可知,“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命运像画卷一样呈现在读者面前”等内容,运用了比方的修辞手法。“可能是源于七代男人……叙事风格”等内容,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文段没有运用对偶、借代、反复的修辞手法。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这种“乱”的来源,可能是源于七代男人共享两个名字,可能是源于魔幻现实主义写法,也可能是源于马尔克斯的那种强硬的叙事风格。B.这种“乱”的来源,可能是由于七代男人共享两个名字,可能是由于魔幻现实主义写法,也可能是由于那种强硬的马尔克斯的叙事风格。C.这种“乱”的来源,可能是七代男人共享两个名字,可能是魔幻现实主义写法,也可能是那种强硬的马尔克斯的叙事风格。D.这种“乱”,可能是源于七代男人共享两个名字,可能是源于魔幻现实主义写法,也可能是源于马尔克斯的那种强硬的叙事风格。答案:D解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存在两种语病:一是“来源……是源于……”句式杂糅,可删除“的来源”;二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