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础》复习资料_第1页
《教育学基础》复习资料_第2页
《教育学基础》复习资料_第3页
《教育学基础》复习资料_第4页
《教育学基础》复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学基础》复习资料

第一章

1.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教育三种基本要素——“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

屋|: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三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系统。没有教育者

教育活动就不能展开,学习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失去对象,没有教育影响,教

育活动成了无米之炊,再好的教育意图也无法实现。因此教育是三要素的有机结合

3.教育形态

(―)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根据教育系统自身形式化的程度)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根据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

(三)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根据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

教育的起源:(主要观点、代表人物)

(-)教育的神话起源说(所有的宗教的观点)

教育是由神创造的。

(二)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

法:利托尔诺英:沛西•能

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为指导。

“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

“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根本错误: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从而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养育行为之间质的

差别,把教育的起源问题生物学化。

(三)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美:孟禄

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中儿童对成人行为的“无意识模仿”。

评价:离生物起源说不远,这种无意识模仿是本能的,而不是文化的和社会的。但进步的是,认为这

种本能是人类的类本能,而不是动物的类本能。

(四)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社会起源说)

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

4.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

(一)农业社会的教育

1.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2.教育阶段性的出现和强化3.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工业社会的教育

gg:1.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2.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3.

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4.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生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

用越来越大。

(三)信息社会的教育

国:1.学校将发生•系列变革2.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3.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

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4.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5.《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萌芽时期)

夸美纽斯|最著名的《大教学论》提出了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提出了系统的教育目的论、方法论、教育原则体系、课程与教学论、德育论以及一些学科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得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

学》被公认为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6.教育学的发展(19世纪末以来)

(-)实验教育学(四)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文化教育学(五)批判教育学

(三)实用主义教育学

7.当代教育学的状况

(■)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

(二)教育学得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呈现多样化

(三)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

(四)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五)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8.教育学的价值

一、超越日常教育经验

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三、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第二章

1.教育功能的类型

(-)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个体功能即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是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决定的。

社会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衍生功能,也称教育的工具功能。

(-)从作用的方向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正向教育功能是指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负向教育功能是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三)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显性功能是依照教育目的、任务和价值,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符合的结果。

隐性功能是非预期的且具有较大隐藏性的功能。

(四)多维度的复合分类

2.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正向功能

(-)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1.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

2.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

3.教育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

(二)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1.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

2.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

3.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3.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正向功能

(一)教育对人口的正向功能

(二)教育对文化的正向功能

1.教育的文化保存功能3.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

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4.教育的文化创造功能

(三)教育对经济的正向功能

1.教育通过劳动力的生产促进经济的发展

2.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

(四)教育对政治的正向功能

1.教育通过培养合格的公民和政治人才为政治服务

2.教育通过思想传播、制造舆论为统治阶级服务

3.教育是促进社会民主化的重要力量

第三章

1.教育目的即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

2.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第一,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第二,教育目的具有社会性和时代

性。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联系和区别:从二者的联系看,它们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

性,都含有“为谁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各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

则。从二者的区别来看,一方面教育方针所含的内容比教育目的更多些。教育目的一般只包含“为谁培养

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教育方针除此之外,还含有“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

本原则。另一方面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而教育方针则在“办什么样的教

育”,“怎样办教育”方面显得更为突出。

3.教育目的的功能指教育目的对实际教育活动所具有的作用。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其层次

的多样性,使它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睡:(--)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二)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三)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

4.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中的基本价值取向(人物,观点,评价)

(-)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指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

□主要观点:

1.重视人的价值、个性的发展及其需要的满足视为教育价值的所在

2.主张应根据人的本性发展和自我完善这种“天然的需要”来选择确立教育目的,按照人的本性和发

展的需要来规定教育目的。

□在对待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人本位的价值取向虽都重视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但在其态度上,具有

对立与非对立之分,具有激进与非激进之别。

□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奇、康德、马斯洛、、、

(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指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

□主要观点:

社会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培养的效果,只能以其社会功能好坏

来加以衡量。

□代表人物:纳托普、凯兴斯泰纳、孔德、涂尔干、、、

□社会学派(涂尔干):

□个人与社会并不完全对立,社会是目的,个人是手段。

□民族主义/国家主义(凯兴斯泰纳):

□国家利益无条件高于一切,一切教育的目的是教育有用的国家公民。

5.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即对教育目的的价值性进行选择时所具有的倾向性,是教育理论中最为复杂、最为重要

的领域。

6.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社会主义——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三)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四)为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7.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与含义

基本思想|: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的。

瑟:(1)指人的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2)指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

(3)指人自身的全面发展

(4)指人的自由发展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对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意义:

一是为我们科学地认识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新的方法论指导

二是马克思主义所指出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为社会主义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第四章

1.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晅:客观性、规范性、历史性、强制性。

2.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

(1)简单的古代学制(古代学校教育机构)

(2)比较完善的现代学制(现代学校教育机构系统)

(3)以现代学校教育机构为主体的、包括幼儿教育机构系统、校外儿童教育机构系统和成人教育机构系统

在内的现代教育制度

(4)发展方向一终身教育制度

3.终身教育人们在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

4.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

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5.现代学制主要有三种类型:①双轨学制英国②单轨学制美国③分支型学制前苏联

由纵向学校系统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就是双轨制。

由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就是单轨制。。

介于以纵向学校系统占绝对优势与横向学校阶段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两极之间的学制是中间型,叫分

支型学制。

6.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

(一)从学校系统分析,双轨学制在向分支型学制和单轨学制方向发展

(-)从学校阶段来看,每个阶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职业教育在当代有两个突出踵:一是文化科学技术基础越来越高;二是职业教育的层次、类型的多样

化。

7.1904年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亦称“癸卯学制”,这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这个学制的

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8.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适度发展学前教育(三)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

(二)完全普及义务教育(特点P114)(四)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第五章

1.教师职业对社会发展的作用:首先,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其次,教师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再次,教师是人才生产的主要承担者,担负着培养一代新

人的重任,在学生发展中起着引导作用。

2.五国教师从业标准比较表:P122

3.教师职业的基本特征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

•是需要专门技术和特殊智力;二是提供专门的社会服务;三是拥有专业自主权或控制权

(2)教师职业是以教书育人为职责的创造性职业

教书育人反映了教师职业的本质。但在现实中,只重“教书”,忽视“育人”。

4.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职业不断成熟、逐渐达到专业标准,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

具体内容:(1)教育知谡技能的体系化,形成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

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

(2)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教师教育专业化。

(3)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

(4)形成社会公认的教师专业团体。

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

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

具体内容:

(1)专业理想的建立。(3)专业能力的发展。

(2)专业知识的拓展。(4)专业自我的形成。

5.叶澜从“自我更新”取向角度对教师专业发展阶段进行深入研究,把它分为“非关注”阶段、“虚拟关

注”阶段、“生存关注”阶段、“任务关注”阶段、“自我更新关注”阶段五个阶段。

6.教师专业性发展的途径:师范教育;新教师的入职辅导;在职培训;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自我教育。

7.现代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包括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合理的专业知识、复合型的专业能力、崇高的专业

道德、强健的身体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

现代教师的职业角色:学习者和学者、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心灵的培育者、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

管理者、学生学习的榜样、学生的朋友。

8.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1)顺序性和阶段性(4)个别差异性

(2)稳定性和可变性(5)整体性

(3)不均衡性

中小学生发展的时代特点

(1)生理成熟期提前(4)自我意识增强,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

(2)学习目的多元化、实用化(5)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增多

(3)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和务实的人生观

9.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

度等。

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

(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二)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三)师生关系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和校园文化

师生关系的类型

(1)以年轻一代成长为目标的社会关系

(2)以直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关系

(3)以维持和发展教育关系为目的的心理关系

理想师生关系的特征

1.尊师爱生,相互配合;

2.民主平等,和谐亲密;

3.共享共创,教学相长

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对教师来说)

1.了解和研究学生;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第六章

1.课程的含义

(-)课程即教学科目(斯宾塞)(三)课程既文化再生产(鲍尔斯和金蒂斯)

(二)课程即学习经验(杜威)(四)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弗雷尔)

课程的定义:课程是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

全部内容及其实施过程的总和。

2.课程理论流派(主要观点、代表人物)

(-)经验主义课程论

(杜威)认为: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课程不足取的,应代之应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的课程。此外,课程的

组织心理学化。

(-)学科主义课程论

1、要素主义(巴格莱)

强调课程的内容应该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课程应给学生提供分化的,有组织的经验之最有

效能和最有效率的方法就是学科课程。

2、永恒主义(赫钦斯)

课程应以永恒学科组成,他推移出我们人性的共同要素,使人与人联系起来,对于任何进一步的研

究首要的。首先是古典书籍。

(三)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布拉梅尔德)

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而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

(四)存在主义课程论(奈勒)

课程最终要由学生需要来决定。

奈勒认为,把教材看作是用来作为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手段;是学生成为教材的主宰。

(五)后现代主义课程论(多尔)

在多尔看来,泰勒的课程模式就是现代主义封闭课程体系的产物和典型。

多尔在分析和批判泰勒模式的基础上把他设想的后现代课程标准概括为“4R”,即丰富性、循环性、关

联性和严密性。

3.课程目标的特征:

整体性;阶段性;持续性;层次性;递进性;时间性

确定课程目标的方法

1、筛选法(美国加州大学)

预定若干课程目标,涉及课程的各个方面;书面征求有关方面人员的意见;

汇总:依次选出若干最重要的课程目标;据统计结果,确定名次靠前的若干项课程目标。

2、参照法

参考过去的课程目标和其他国家的课程目标。

课程标准是各学科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发挥着教学工作的“组织者”作用,可以确保不同的教师有效地、

连贯地、目标一致地开展教学工作。

课程标准的结构:说明部分和本文部分。

4.课程类型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区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