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之文言文分析概括评价主观题与专练_第1页
古文之文言文分析概括评价主观题与专练_第2页
古文之文言文分析概括评价主观题与专练_第3页
古文之文言文分析概括评价主观题与专练_第4页
古文之文言文分析概括评价主观题与专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中考古文之文言文分析概括评价主观题与专练考点:1.《曾国藩家书》——书信“说话”的内容及写作目的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与《孟子·尽心上》——孟子的思想主张3.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方山子传(节选)》——比较在逆境时自我排遣的方式:方法性内容概括4.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与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画线句子营造的氛围与描写内容5.张岱《湖心亭看雪》与沈复《浮生六记》——人物性格6.《元史·许衡传》——方法性内容概括【考点研究】一、主观概括评价题的命题角度序号类型1概括主要内容,提炼作者观点2概括人物形象(性格)特征3探寻事件原因(一)概括主要内容,提炼作者观点考点解读作答要求概括答案来源原文筛选概括出具体事例解题关键确定区域——划分层次答题重点对事的表述①必须是“事”的表述,所谓事,要包含人、时、地、原因、经过、结果等要素。根据问题确定答案形式。记叙类散文,可采用“任职地点+方法+结果”的表述形式。②注意关键词语转译的准确性。(二)概括人物形象(性格)特征考点解读作答要求概括答案来源原文筛选概括解题关键审明题意——分辨事件——辨明情感答题重点据事求理①吃透要求,全面概括。②积累用词,抠文提炼。③多点概括,避免重合。(三)探寻事件原因考点解读作答要求简要说明答案来源原文概括理解分析解题关键厘清因果答题重点据文究因①理清角度,概括原因。。②分清层次,准确转译。③因果验证,调整表述。二、文意理解(一)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是指通过比较阅读,抓住重点句段,进行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两文的共同特点,解释一般规律。【注意】从表象入手,要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剖析材料,理清各自表达的深层意义,揭示个性特征。(二)鉴赏分析类。这类题目要求说出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不同。这就要求考生首先要读懂两篇文章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找出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异同之处。解答此类题目时,要着重从文章本身出发去思考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三)议论评价型。解答此类题时,要把握正确的方向,不能违背正确的价值观;并且考生在做答时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能对自己的观点进行简要地阐述。(四)启示感悟型。此类题目的解答,要求考生既要发掘出文章所蕴含的意义,又要结合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实际来谈。答题要求:①紧扣问题,寻找依据;尊重原文,深入发掘。②依据原文,了解情感;熟悉作者的情感态度,解剖分析。③注意答题层次。启示感悟类题目,往往设计问题时都有“你得到什么启示”“你是如何看的”“谈谈你的看法”等等,因此在解答时,先回答“我得到什么启示”“我认为……”等,再按顺序写出自己的几点感受或理由。(五)建议献策型。此类题目要求考生仔细阅读文段内容,从文段内容出发,再联系生活实际来谈。(六)形象分析型。从正面和侧面描写入手,从人物的外貌、神态(表情)、语言、心理、行为、动作等方面入手,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对两文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行整体对比分析,再得出两篇文章中人物形象的异同点。三、主观题答题步骤第一步审准题干——明确概括要求,找准阅读区间第二步定向精读——辨清文句意义,去除芜杂信息第三步规范表述——编排有序,控制字数。四、概括人物在某一方面的优点序号类别特征1对现实和自己的态度特征诚实、谦逊……2意志特征勇敢、果断……3情绪的感性特征热情、开朗……4情绪的理智特征思维敏捷、深刻、逻辑性强……人物与事件序号人物与事件常见概括词1为人国君勤恳治国以民为本体恤民情关心百姓疾苦体恤下属有仁爱之心勇于反省(悔过)知错就改善于纳谏善于听取正确建议(虚怀若谷)知人善任有识人之明一视同仁大公无私无偏袒之心公正严明以身作则2为人臣者敢于劝谏善于劝谏善于辞令克己奉公奉公守法廉洁奉公为官清廉无私奉献严于律己刚正不阿光明磊落执法如山忍辱负重深明大义顾全大局热爱国家忠心耿耿忠贞不渝赤胆忠心维护国家和个人的尊严不卑不亢贫贱不移威武不屈浩然正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殚精竭虑呕心沥血视死如归舍生取义3侦破案件善于思考思虑周全小心谨慎善于观察明察秋毫细致入微意志坚强顽强不屈百折不挠坚持不懈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刨根究底诚实守信言行一致有自知之明心地善良朴素憨厚为人正直正直无私拾金不昧乐于助人舍己救人为他人着想心胸开阔豁达大度襟怀坦荡宽容待人乐观积极不计前嫌虚怀若谷谦虚谨慎不拘小节豪放洒脱潇洒奔放善解人意温柔体贴慈祥仁爱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勤勉好学孜孜不倦勤奋刻苦不耻下问虚心好学正气凛然视死如归精明强干足智多谋大智若愚睿智聪明有真才实学胆大心细心灵手巧心思缜密思虑周全顾全大局做事讲究方法与策略冷静沉着从容淡定胸有成竹落落大方果断决断毫不犹豫当机立断义无反顾志向远大胸有大志不畏艰难无所畏惧刚愎自用夜郎自大自命不凡骄傲自满自以为是孤芳自赏目空一切目中无人斤斤计较桀骜不驯心浮气躁性情浮躁口是心非心口不一外强中干色厉内荏阿谀奉承口蜜腹剑妄自菲薄自信不足优柔寡断犹豫不决老奸巨滑刁滑奸诈虚伪狡猾自私任性贪婪奸诈贪得无厌愚蠢无知笨拙愚钝五、写作目的1.主题义——写作目的2.信件的写作目的——处世之道(戒除傲气自满),希望勉励(一)《曾国藩家书》——书信“说话”的内容及写作目的文本三房十四叔,非不勤读,只为傲气太胜,自满自足,遂不能有所成。京城之中,亦多有自满之人。识者见之,发一冷笑而已。又有当名士者,鄙科名为粪土,或好作诗古文,或好讲考据,或好谈理学,嚣嚣①然自以为压倒一切矣。自识者观之,彼其所造,曾无几何,亦足发一冷笑而已。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诸弟平日皆恂恂②退让,第累年小试不售③,恐因愤激之久,致生骄惰之气,故特作书戒之。务望细思吾言而深省焉!幸甚幸甚!国藩手草。(选自《曾国藩家书》)【注]①嚣嚣:喧哗,吵闹。这里指沸沸扬扬。②恂恂:恭谨温顺的样子。③不售:不中。问题所谓“见字如面”,就是“读这封信的内容就像是我当面跟你说话一样”。这封书信“说话”的内容及写作目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答案阐述戒除傲气自满之气的道理(或:告诫诸弟为人处世的道理),表达自己对诸弟的殷切希望。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三房十四叔,非不勤读,只为傲气太胜,自满自足,遂不能有所成”,先列举三房十四叔因傲气太盛,自满自足所以没有成就的反面事例,强调“傲气太盛,自满自足”的危害;进而列举了京城中“自满之人”与“名士者”的反面事例;进而强调“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阐述戒除傲气自满之气的道理亦是告诫诸弟为人处世的道理;“诸弟平日皆恂恂退让,第累年小试不售,恐因愤激之久,致生骄惰之气,故特作书戒之。务望细思吾言而深省焉”,接下来结合弟弟们的实际情况来予以劝解,希望他们仔细思考自己说的话并深刻反省,表达自己对诸弟的殷切希望。译文三房十四叔不是不勤读,只因傲气太盛,自满自足,便不能有所成就。京城之中,也有不少自满的人,有见识的人看见他们,不过冷笑一声罢了。又有当名士的,把科名看得和粪土一样,有的人喜欢作点古诗,有的人搞点考据,有的人好讲理学,沸沸扬扬自以为压倒一切。有学识的人见了,认为他们的成就也没有多少,也只好冷笑一声罢了。所以我们用功,去掉傲气,力戒自满,不为别人所冷笑,才有进步。弟弟们平时都谨慎退让,但多年小考没有中,恐怕是因为愤激已久,以致产生骄惰的习气,所以特别写信告诫。希望你们一定要仔细思考我说的话并深刻反省自己呀!非常希望,非常希望!曾国藩所写。六、人才观与为政观1.居安思危——苦难能增长人的才干2.仁政思想(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与《孟子·尽心上》——孟子的思想主张文本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孟子曰:“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①,闻文王作兴②,曰:‘盍③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天下有善养老,则仁人以为已归矣。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鸡,二母彘④,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所谓西伯善养老者,制其田里,教之树畜,导其妻子,使养其老。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饱。不暖不饱,谓之冻馁⑤。文王之民/无冻馁之老者/此之谓也。”(选自《孟子·尽心上》,有删改)【注释】①滨:水边。②作兴:兴起。③盍:何不,表疑问。④彘(zhì):猪。⑤馁:饥饿。问题结合【甲】【乙】两文,谈谈孟子的思想主张。答案孟子在【甲】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说明了苦难能增长人的才干;运用道理阐述了人和国家都要学会居安思危;【乙】文中运用文王爱护人民,人民拥护文王的例子,阐述了要行仁政的思想。解析【甲】文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阐述了人和国家都要学会居安思危。从【乙】文中“所谓西伯善养老者,制其田里,教之树言,导其妻子,使养其老。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饱。不暖不饱,谓之冻馁”可知,文王爱护人民,人民才会拥护文王,从中可以看出孟子主张以民为本,实行仁政。译文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加以任用的,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那样的途径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译文乙孟子说:“伯夷躲避商纣王,居住在北海边上,听说周文王兴起,说:‘何不归附西伯呢?我听说他善于奉养老人。’太公躲避商纣王,住在东海边上,听说周文王兴起,说:‘何不归附西伯呢?我听说他善于奉养老人。’天下有善于奉养老人的,仁人便把他作为自己的归宿。五亩的住宅,在墙下种上桑树,妇女靠它养蚕,老年人就能穿上丝绵做成的衣服了。五只母鸡,两头母猪,不错过繁殖期,老年人就能吃上肉了。百亩农田,男人去耕种,八口人的家庭就能吃饱了。所说的西伯善于奉养老人,就是他制定了土地制度,教育百姓种植桑田,畜养牲畜,引导百姓的妻子儿女奉养老人。五十岁的人,没有丝绵穿就不觉得暖和;七十岁的人,没有肉吃就不觉得饱。穿不暖,吃不饱,就叫挨冻受饿。周文王的百姓没有挨冻受饿的老人,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考题对接】一、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方山子传(节选)》——比较在逆境时自我排遣的方式:方法性内容概括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甲】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乙】方山子传(节选)苏轼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④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⑤,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注]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④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⑤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1.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说说苏轼和方山子在逆境时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

一、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方山子传(节选)》【答案】1.甲苏轼寻友赏景。乙方山子隐居山林。【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根据甲文中的“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可知,苏轼自我排遣的方式是寻友一起赏景。根据乙文中的“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可知,方山子自我排遣的方式是隐居山林。【译文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看见月光照入堂屋的门户,(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我)于是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清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淡泊闲静的人罢了。【译文乙】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二、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与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画线句子营造的氛围与描写内容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①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②。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③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也。(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有删改)注释:①曩(nǎng):从前。②雊(gòu):野鸡鸣叫。③天机:天性。1.同样是写景,两篇文章作用与韵味却有所不同,甲文中的画线句子渲染了

,乙文中的画线句子描绘了

。二、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与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答案】1.清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闹气氛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解析】阅读【甲】文可知,“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写出了清晨薄雾将要消散时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的情景,突出了大自然的生机和活力。阅读【乙】文可知,“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是用想像中的大好春光召唤对方:白鲦轻快地在水中游动,白鸥展开那矫健的翅膀掠空飞翔,野雉在麦陇中鸣叫,草木染绿了春山,露水滋润了堤岸。作者用简短的语句凝练地描绘出了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色,希望裴迪来年春天能够前来与他共赏。【译文甲】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译文乙】夜色中登上华子冈,见辋水泛起涟漪,水波或上或下,水中的月影也随同上下。那寒山中远远的灯火,火光忽明忽暗在林外看得很清楚。深巷中狗叫,叫声像豹叫一样。村子里传来舂米声,又与稀疏的钟声相互交错。这时,我独坐在那里,跟来的僮仆已入睡,多想从前你我于搀着手吟诵诗歌,在狭窄的小路上漫步,临近那清澈流水的情景。等到了春天,草木蔓延生长,春天的山景更可观赏,轻捷的鲦鱼跃出水面,白色的鸥鸟张开翅膀,晨露打湿了青草地,麦田里雉鸟在清晨鸣叫,这些景色离现在不远了,(您)能和我一起游玩吗?如果你天性不是与众不同的话,难道我能把邀请你当作闲事吗?而这当中有很深的旨趣啊!三、张岱《湖心亭看雪》与沈复《浮生六记》——人物性格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乙】舟子曰:“登高忘携酒榼①矣。”鸿干曰:“我等之游,欲觅偕隐地耳,非专为登高也。”舟子曰:“离此南行二三里,我有表戚范姓居是村,盍②往一游?”余喜。于是舟子导往。村在两山夹道中。园依山而无石,老树多极纡回盘郁之势,亭榭窗栏尽从朴素,竹篱茆③舍,不愧隐者之居。园左有山/山峰直竖/上加大石。旁一青石加榻,鸿干卧其上:“此处仰观峰岭,俯视园亭,既旷且幽,可以开樽④矣。”因拉舟子同饮,或歌或啸,大畅胸怀。(选自沈复《浮生六记》卷四,有删改)【注】①酒榼:可带的贮酒器。②盍:同“何”,为什么。③茆:同“茅”,茅草。④樽:古代的盛酒器具,下方多有圈足,上有镂空,中间可点火对器中的酒加热。1.【甲】【乙】两文在内容和写法上均有所不同,【甲】文用

的手法写景,出语自然,明白如话,不夸张,不藻饰,景中隐含着淡淡的

之思;【乙】文偏重

的表达方式,直述其事,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2.结合画线句说说两篇文章各自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性格特点?

三、张岱《湖心亭看雪》与沈复《浮生六记》【答案】1.白描;故园;记叙。【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及写法。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结合题目的提示,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甲文“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写景,不加雕饰,简短几笔勾勒出西湖雪景图,这是运用了绘画中的白描手法来写景的;结合“崇祯五年十二月”的前朝纪年方式和“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可知,表达了作者的故园之思。乙文“余喜。于是舟子导往。村在两山央道中”记叙了游玩之事,这是运用记叙的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2.从“独往湖心亭看雪”可以看出张岱特立独行(独立不羁)。从“因拉舟子同饮,或歌或啸,大畅胸怀”可以看出作者率性豪放(亲和直率)。【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把握。甲文根据“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往”一词可以看出作者独自一人前去西湖赏雪。甲文根据“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可知,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冷寂,作者偏偏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再如“独往湖心亭看雪”“舟中人两三粒”,看似矛盾,实则展示了作者傲岸自持的高洁情怀和文人雅士式的独立不羁性格。乙文根据“园依山而无石,老树多极纡回盘郁之势,亭榭窗栏尽从朴素,竹篱茆舍,不愧隐者之居。园左有山,山峰直竖,上加大石”分析,作者着大量笔墨描写村中景物,可以看出他对景色的喜爱,对自然的热爱;根据“因拉舟子同饮,或歌或啸,大畅胸怀”可知,作者亲和直率。【参考译文】【甲】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乙】船夫(看见我们)说:“登山忘记把贮酒器带上了。”鸿干回道:“我们此次出游,想要寻觅归隐栖居之地,不是专门登高的。”船夫说:“经过此地向南行走三里,我有姓范的表亲就住在这个村里,为什么不前往一游?”我大喜。于是船夫便带我们前往。村子在两山之间的夹道中。园林依山但是却没有石头,老树大多呈现盘曲纡回的样子,亭台窗榭栏杆一派素朴,竹篱笆和茅草搭的房子,不愧是归隐的人的居住之地。园子左边有山,山峰挺直,顶上叠加巨石。山旁有一块床榻形状的大青石,鸿干躺在上面说:“此地仰视可以看见峰岭,俯视可以欣赏园林亭台,既高旷又幽静,可以一醉方休了。”于是就邀上船夫与我们共饮,(三人)有时唱歌有时长啸,畅饮开怀。四、《元史·许衡传》——方法性内容概括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元史许衡传许衡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曰:“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久之,师谓其父母曰:“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如是者凡①更三师。稍长,嗜学如饥渴,然遭世乱,且贫无书。尝从日者②人家见《书》疏义,因请寓宿,手抄归,夜思昼诵。家贫则食糠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许衡尝署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人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帝欲相之,以疾辞。卒后,四方学士无贵贱少长,皆哭于门,有数千里来聚哭墓下者。(《元史·列传第四十五》有删节)【注释】①凡:总共。②日者:以后占候卜筮为业的人。1.生前,帝欲相之;死后,贵贱少长皆哭之。世人为何如此敬重许衡?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由。

四、《元史·许衡传》【答案】1.世人之所以如此敬重许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