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4T-水地冬小麦隐性灾害监测及防控技术规程编制说明_第1页
DB14T-水地冬小麦隐性灾害监测及防控技术规程编制说明_第2页
DB14T-水地冬小麦隐性灾害监测及防控技术规程编制说明_第3页
DB14T-水地冬小麦隐性灾害监测及防控技术规程编制说明_第4页
DB14T-水地冬小麦隐性灾害监测及防控技术规程编制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西省地方标准《水地冬小麦隐性灾害监测及防控技术规程》编制说明编制单位:山西农业大学二〇二四年一月山西省地方标准《水地冬小麦隐性灾害监测及防控技术规程》编制说明一、工作简况1、任务来源根据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2022年度省级地方标准复审结论公告”(2022年第20号)的文件要求,《水地冬小麦隐性灾害监测及防控技术规程》DB14/T873-2014)被列入山西省地方标准修订计划,本标准由山西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XS/TC19)归口。2、起草单位和主要起草人起草单位:山西农业大学协作单位:山西新翔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主要起草人信息姓名性别职务/职称工作单位任务分工党建友男研究员/副所长山西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总负责起草裴雪霞女副研究员山西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调研修订尚保华男助理研究员山西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试验调研张晶女副研究员山西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征求意见曹勇男副研究员山西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意见汇总王丽男助理研究员山西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试验数据张兰生男研究员/副主任尧都区农业农村局示范验证梁志刚男研究员/站长襄汾县农业农村局示范验证李学峰男农艺师/总经理山西新翔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示范验证二、修订标准的必要性和意义小麦是我省第二大粮食作物和口粮作物,目前种植面积在810万亩左右。其中水地冬小麦种植面积500万亩左右,产量占全省总产2/3以上。水地冬小麦单产高低直接决定我省夏粮单产和总产。我省冬小麦生育期长,生育期自然灾害多,其中隐性灾害包括:阶段性干旱、低温冻害、低温冷害和干热风。阶段性干旱是影响冬小麦高产稳产的第一因素;其次是低温冷害,造成主茎和大蘖幼穗冻死而减产;第三是低温冻害,造成死叶死苗,影响壮苗群体和产量;第四是干热风,使灌浆受阻,千粒重降低而减产。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省冬小麦生育期隐性灾害发生频率增加,灾害损失率也增加,造成单产波动。因此,针对隐性灾害发生现状,在“山西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项目“冬小麦-夏玉米水肥一体化高产栽培技术”和山西农业大学产业引领工程项目“小麦防灾减灾高产稳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等共同支助下,开展相关试验研究,建立示范田验证,确定了我省隐性灾害监测规范和分级指标,准确评估隐性灾害对水地小麦生产的危害,将预防措施与补救相结合,形成了隐性灾害防控技术规程,降低灾害损失,确保高产稳产。随着本标准的实施,因农业生产条件变化和科技进步等,使得一些指标和内容需要修订完善,以提升监测划分隐性灾害准确度,制定符合当前生产预防和补救措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三、主要修订工作过程1、成立标准修订工作组标准获准修订立项后,根据修标任务书内容,制定了修标实施方案,进行分工落实。由党建友研究员任修订工作组组长,负责组织和实施标准调研、起草、征求意见、意见汇总、修改、送审等工作;裴雪霞、王丽负责调研和相关标准资料的收集;张晶、曹勇负责征求意见及意见汇总等工作;其他工作组成员参与了本标准相关试验和验证工作。2、调研考察研究并了解国家、行业和各省相关地方标准制定情况,对我省品种抗逆性、隐性灾害发生情况和栽培技术发展等情况进行充分调研,查阅国内相关小麦隐性灾害发生、危害和预防补救技术等相关文献专著,查阅了相关“小麦灾害监测及防控技术规程”;总结分析了修订组开展的隐性灾害预防补救及调查相关试验和研究结果,确保本标准修订的可行性与科学性。3、收集资料标准修订工作组成立后,组织修订组成员对课题组开展的关于水地冬小麦隐性灾害相关试验数据、研究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并查阅相关国内外研究文献、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各省地方标准等进行对比汇总,与近年来示范验证结果对比,将其借鉴到本标准修订稿中。4、修订文本、形成报批稿根据GB/T1.1-2020中标准编制的要求,在调研考察和收集资料基础上,由《水地冬小麦隐性灾害监测及防控技术规程》第一起草人执笔修订,并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讨论,对标准内容和技术指标修订和补充完善,形成征求意见稿,向临汾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心、山西农业大学棉花研究所等6个单位等发出征求意见函和征求意见表,标准修订组根据征求到的意见进行修订了形成送审稿。2024年1月20日,山西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对本标准修订送审稿和编制说明进行技术审查,提出修改意见,并对其中部分术语进行规范,修订工作组根据专家意见认真修改后形成报批稿。四、制修订标准的原则和依据,与现行法律、法规、标准的关系1、合法性本标准制定、相关条款和技术内容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等现行法律、法规及标准等协调一致,是适应当前现代农业发展,稳产保供,冬小麦生产防灾减灾所需要的。2、安全性本标准内容仅涉及规范冬小麦隐性灾害监控调查和预防技术措施,是在农业部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黄淮海小麦苗情诊断关键指标与方法”、“山西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项目“冬小麦-夏玉米水肥一体化高产栽培技术”和山西农业大学产业引领工程项目“小麦防灾减灾高产稳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等课题研究基础上,结合查阅近年来冬小麦隐性灾害发生、预防补救技术等相关文献资料,通过调查、研究、试验形成本标准相关内容,经过多年田间验证和反复修正,并经专家评审会议修订,最终确定本标准。技术内容合理有效,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科学性。3、适应性和协调性本标准条款来自生产实践调查研究、相关试验结论,并经过多年田间验证、技术人员实践应用和反复修正,文本文字简介规范,描述具体详尽,操作性强,适用于农业技术人员、种植专业合作社技术人员和种粮大户等实际应用和指导普通农民生产。4、先进性本标准中的技术指标是山西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小麦玉米有机旱作栽培课题组,针对我省隐性灾害种类、品种特性和肥水管理技术,以及冬小麦隐性灾害调查不规范,评价评估不准确,造成补救措施不及时、不到位等灾害损失大、单产波动的现状,开展了调查规范、监测规范、科学分级、预防补救,尤其是在肥水补救上增加了滴灌、微喷灌水肥一体化措施,可实现快速、节水节肥、增产高效的效果。经多年多点示范推广,有效确保了水地冬小麦隐性灾害监测的准确性、预防补救措施的针对性,降低了灾害损失率,确保了冬小麦高产稳产,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最终形成了“水地冬小麦隐性灾害监测及防控技术规程”。5、与现行法律、法规、标准的关系本标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等现行法律、法规及标准等协调一致,无冲突。五、主要条款的说明,主要技术指标、参数、试验验证的分析、综合论述本标准起草组以“合法性、安全性、适应性、协调性和先进性”为修订原则,以文本结构更加合理、表述更加准确、技术指标更加科学为修订目标,从11个方面进行了修订,其中:1、涉及结构性调整的主要有4项:(1)增加了术语和定义“五点取样法”,对五点法进行定义和规范。(2)增加了“冻害、冷害调查规范”和“干热风应对时间”,与阶段性干旱相对应,更科学合理。(3)增加了隐性灾害应对措施原则。(4)删除了表4“干热风分级”,分级指标参见QX/T82-2019小麦干热风灾害等级,与行标评价指标一致,文本更简洁。2、涉及表述与编辑性修改的主要有3项:(1)更改了3.1术语和定义中“隐性灾害”表述,增加“短时间内受害症状不明显或无明显症状”,更全面,逻辑性更强。(2)将“隐性灾害预防与补救”更改为“应对措施”,更为合理。(3)将“预防”、“补救”分类表述,更加条理清晰。3、涉及到的技术指标主要有4项:(1)将隐性灾害分类标准部分指标,参考或参见相关行业标准。修订原因:这样与相关行业标准对应,更加科学,突出一致性。(2)冻害和冷害调查规范(见第4章)修订原因:这次修订详细总结和分析制定前及实施过程中冻害、冷害调查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及对调查准确性影响因素,增加调查规范,极大地提高了调查结果的准确度,以更加精准评估隐性灾害损失,采取更有效的补救措施。调查规范借鉴了土壤取样法中的五点法,简单准确易于掌握。经过冻害、冷害发生后在临汾市尧都区、襄汾县和闻喜县调查验证,准确性提高,操作更加规范。(3)增加镇压与控旺防冻措施(见第5章)修订原因:镇压是一项优良的提墒保墒和控旺防冻管理措施。尤其是在阶段性干旱发生初期,通过镇压既可压实土壤减少水分蒸发,也可促进下层水分向上层移动,促进小麦生长。镇压试验表明,镇压96小时后0~40cm土壤含水量比不镇压提高了0.65~1.48%。同时镇压还可有效抑制小麦冬前和早春地上部分生长,促进根系下扎,具有很好控旺转壮效果。如2022年我省冬小麦播种后,气温持续偏高,造成部分早播和播量大地块旺长严重,冬前株高已达35~40cm,通过镇压有效控制了旺长,株高降低,2022年11月28日大幅降温后,未镇压麦田冻害十分严重,冻害程度达到3~4级,而镇压麦田冻害在2~3级,有效预防了冬季冻害。经临汾市尧都区和翼城县进行镇压提墒抗旱和控旺防冻示范,效果得到验证,得到大面积推广。(4)应对措施中增加了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滴灌、喷灌等措施(见第5章)修订原因:在冻害预防与补救措施中增加了“芸苔素等植物生长调节剂”。芸苔素内酯被称为第六大类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提高作物抗逆性、促进作物生长、改善作物品质和提高结实率等作用。本标准修订组也对冬小麦低温来临前、冻害发生后和后期干热风预防补救效果进行了试验示范,喷施芸苔素内酯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均取得良好的防冻、冻害恢复快,并促进了干物质积累运输。其中叶面肥中磷酸二氢钾效果较好,植物生长调节剂中芸苔素内酯效果好而稳定。同时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方式在生产中应用面积逐渐扩大,在应对灾害中表现出节水和应对迅速等优点。经在山西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韩村试验基地、临汾市翼城县进行示范验证,并被确定为防冻补救促弱转壮典型案例。六、重大意见分歧的处理依据和结果针对山西省农业标准化委员会评审专家提出意见和向应用单位征求意见,本标准修订组对收集到的意见进行了分类、归纳,针对每一条意见都进行了分析对比,与提出意见单位、个人沟通,无重大意见分析,最终采纳或协商后采纳修改建议,具体征求意见汇总处理见附表。七、采标情况,是否合规应用或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以及与国内外同类标准对比情况因农业具有较强的区域性,本标准未引用国外标准、国外先进标准。与本标准《水地冬小麦隐性灾害监测及防控技术规程》相关有行业标准NY/T2283-2012《冬小麦灾害田间调查及分级技术规范》、河北省地方标准DB13/T5300-2020《冬小麦干热风灾害综合防御技术规程》、河南省地方标准DB41/T1027-2015《冬小麦干热风灾害防控技术规程》、北京市地方标准DB11/T1308-2023《农作物气象灾害等级冬小麦》。本标准严格遵循行业标准冬小麦灾害监测及防控技术规范,对灾害调查、分级、预防和补救措施等方面的相关规定、借鉴了其它省市的一些经验,与现行的国标、行标及其它省市的地方标准相比较,本标准突出了以下内容。1.对隐性灾害的调查时间和调查规范等进行了科学规范,避免了时间过早或过晚,造成灾害评估误差。2.预防补救措施中除肥水管理措施和喷施叶面肥、植物生长调节剂外,增加了镇压提墒和控旺防冻等管理,体现了预防补救措施的综合运用。八、作为推荐性或强制性标准的建议及其理由建议将《水地冬小麦隐性灾害监测及防控技术规程》作为推荐性地方标准发布实施,以便规范隐性灾害监测调查及防控补救。九、实施标准的措施建议1、建立示范区在山西省临汾市和运城市各建立2个水地冬小麦隐性灾害监测点,建立2个预防和补救措示范田,供有关农技人员、种植合作社、种粮大户观摩和麦农观摩交流学习。2、报纸、媒体、网站宣传本标准发布实施后,首先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以公文形式在其网站、媒体等进行公布宣传。通过山西农民报、临汾日报、农业主流网站等进行推广宣传。3、开展技术培训,召开现场会等本标准颁布实施后,在我省小麦主产市县农业技术部门对农业农村局技术骨干、示范户、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等对本标准制定的技术规程进行培训,并在示范区召开现场观摩会,加速本标准实施。附件1:《水地冬小麦隐性灾害监测及防控技术规程》征求意见汇总处理表起草单位:山西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承办人:党建友联系电话写时间:2024年1月10日序号标准章条编号意见内容提出单位(或个人)处理意见(采纳或不采纳)意见处理说明(不采纳的理由)13.1应修改小麦隐性灾害的定义山西农业大学棉花研究所采纳24.1.1应改为每7天调查一次山西农业大学棉花研究所、襄汾县赵康尧禾粮食专业合作社采纳34.1.2土壤含水量测定应增加土壤水分测定仪测定方法襄汾县赵康尧禾粮食专业合作社、临汾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心采纳44.2.2应增加冻害调查规范临汾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心、临汾市尧都区为民惠众种植专业合作社采纳54.3.2应增加冷害调查规范临汾市尧都区为民惠众种植专业合作社采纳65.1应增加节水灌溉方式,不能浇水时应进行镇压襄汾县赵康尧禾粮食专业合作社采纳75.2冬前冻害预防措施应还有控旺防冻的措施山西农业大学棉花研究所、临汾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心采纳85.3冷害补救措施可以推荐叶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