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2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即可。第Ⅰ卷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表是已发掘的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墓地不同性别墓葬出土工具统计及其性别属性判断。据此可知,新石器时代()工具类别数量性别男性墓(29座)女性墓(40座)纺轮117女石斧30男石锛60男石凿140男石刀40男A.男耕女织的家庭生产方式出现 B.社会贫富分化的现象日益明显C.男子在社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 D.农业已成为当时主要经济部门〖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墓地不同性别墓葬出土工具统计及其性别属性”可知,在男性墓中,用于社会生产的石斧、石锛、石凿、石刀大量出现,而女性墓中却没有发现,说明这些生产工具是男性所特有,男子在社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C项正确;男耕女织的家庭生产方式出现是在春秋时期,排除A项;社会贫富分化的现象日益明显,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农业已成为当时主要经济部门,在材料中无法判断,排除D项。故选C项。2.据记载:西周伐纣成功后,将“殷民六族”分赐予鲁公,使其“用即命于周”。给予康叔(卫国)以“殷民七族”和其他权力,以便执行王室任命的职务。以上记载说明了()A.加强了商朝遗民的力量 B.鲁国卫国处于王畿地区C.利于文化共同体的发展 D.诸王权力义务的不对等〖答案〗C〖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说明了”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西周”可知,时空范围为西周中国。西周建立之后,将殷商遗民分赐给王族管辖,这有助于推动商周文化的融合,利于文化共同体的发展,C项正确;西周王族管辖殷商遗民,有助于防范殷商遗民的反抗,并不能加强商朝遗民力量,排除A项;鲁国卫国属于诸侯国,而非王畿地区,排除B项;材料并未对诸侯的权利义务进行对比,无法得出不对等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3.战国时期,新政府的产生方式有两种途径:一是公室衰微,卿大夫由执政而篡夺,成为新的国家与政府,另一种是公室振作,引用非贵族的士人,消灭公族,成为新的君主集权政府。新的政府()A.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B.建立了地主阶级专政C.废除了传统的政治制度 D.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卿大夫由执政而篡夺”等信息可知,第一类是卿大夫取代诸侯,成为新的国家与政府,如田氏篡权和三家分晋等,根据材料中“成为新的君主集权政府”可知第二类是走向集权统一政府,如秦变法成功等,两种情况都体现了由分封体制向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转变,都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A项正确;材料中卿大夫篡夺执政权,并非建立地主阶级专政,排除B项;新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仍保留原来的政治制度,如三家分晋之后,韩赵魏三国并非完全废除了传统的政治制度,排除C项;实现国家大一统的是秦朝,战国时期并未实现,排除D项。故选A项。4.秦王嬴政每征服一国,就把诸侯后代、原国内的贵族和豪门大户迁往他处,或迁往秦统治中心,或迁往边远地区。嬴政统一全国后,又“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由此可见,嬴政的大规模移民政策()A.旨在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B.有利于贵族等级制的重构C.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基础 D.为推行郡县制创造了条件〖答案〗D〖解析〗通过材料,嬴政将六国旧贵族和豪强迁往他处,结合所学可知这会削弱六国旧地的传统势力,为全面推行郡县制和加强中央集权创造了有利条件,D项正确;嬴政迁徙旧贵族和豪强,主要出于加强政治统治需要,材料无法判断出嬴政的大规模移民政策旨在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贵族等级制无关,材料主要体现了政的大规模移民政策为推行郡县制创造了条件,排除B项;地方割据的基础主要是封建自然经济,移民政策无法消除封建自然经济,排除C项。故选D项。5.《史记》中有世家30篇,以《孔子世家》为界,之前的17篇世家,都是诸侯、贵族家族的编年体历史记录,并非单独的人物传记;之后12篇记叙的是秦末汉初的王公贵胄,但对他们的子孙后代只是附带提及。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传统贵族政治走向衰落 B.司马迁的个人好恶C.宗法分封制度完全瓦解 D.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由材料可知,《史记》中《孔子世家》之前的世家没有单独的人物传记,可见在当时司马迁的笔下,以贵族为撰写对象的世家已经不受重视;《孔子世家》之后的12篇记叙的是秦末汉初的王公贵胄对他们的子孙后代只是附带提及,说明之后对世家更加不重视,根据唯物史观的“一定社会的文化是对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司马迁笔下对世家撰写没有过于突出甚至简单提及,折射出传统贵族政治走向衰落,A项正确;B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据材料无法得出司马迁憎恨世家,排除B项;宗法分封制的瓦解与司马迁笔下对世家不重视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D项符合当时的时空史实,但是儒学成为正统与《史记》中司马迁笔下对世家的不重视不相关,排除D项。故选A项。6.下图所示为纵38厘米、横44厘米的凤阙画像砖(东汉)。成书于东汉的《白虎通义》认为:“阙者,所以释门,别尊卑也。”阙是宅院的脸面,彰显主人的社会地位和富有程度。此类画像砖的历史研究价值是()A.反映豪门贵族的生活 B.考察坞堡的军事功能C.证明礼乐制度的重建 D.揭示农民的劳役负担〖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阙者,所以释门,别尊卑也”、“阙是宅院的脸面,彰显主人的社会地位和富有程度”可知阙是家族经济水平和社会地位的象征之一,这类画像砖对于研究豪门贵族生活具有重要价值,A项正确;题干呈现的是东汉凤阙画像砖,结合图片可知,一定层度上反映坞堡的军事功能,但根据材料“阙者,所以释门,别尊卑也”可知,凤阙画像砖的主要功能是反映豪门贵族的生活,排除B项;仅凭画像砖等实物史料不足以证明汉代礼乐制度的重建,排除C项;画像砖的制作属于豪强家族内部事务,无法用于说明农民的劳役负担状况,排除D项。故选A项。7.下表所示是某学者对三国时期书法的描述。据此能够得出的正确结论是,三国时期的书法()(1)从有关制度来说,三国所制定的许多制度,是后来书法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2)从字体演变来说,楷、行的发展,三国是中间时代。(3)从书法家的状况看,三国时代的许多书法家实际上成长于汉末,而三国时代成长起来的书法家,有许多进入了西晋。A.深受战乱环境影响 B.承载着文化传播使命C.具有承前启后特征 D.兼收并蓄且影响深远〖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三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三国所制定的许多制度,是后来书法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从字体演变来说,楷、行的发展,三国是中间时代”“三国时代的许多书法家实际上成长于汉末,而三国时代成长起来的书法家,有许多进入了西晋”可知,三国时期的书法既继承了前代的书法成就,也对后世书法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体现了三国时期的书法具有承前启后特征,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三国时期的书法具有承前启后特征,未体现战乱环境影响,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三国时期的书法具有承前启后特征,B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三国时期的书法具有承前启后特征,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8.唐太宗去世后,吐蕃、突厥、奚、契丹等少数民族的骑兵不断袭扰边境地区。数以万计的敌军行踪不定,中央政府难以准确预判各边镇实际布防所需兵力,且由中央政府统一调配的后勤体系也难以应对突发的战事。这有助于解释,唐代前中期()A.中央集权体制的破坏 B.疆域不断缩小的困局C.民族交融强化的趋势 D.地方武将权力的扩张〖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吐蕃、突厥、奚、契丹等少数民族的骑兵不断袭扰边境地区。数以万计的敌军行踪不定,中央政府难以准确预判各边镇实际布防所需兵力,且由中央政府统一调配的后勤体系也难以应对突发的战事”并结合所学可知,为应对边疆形势,开元年间,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因此材料中的现象可以解释唐代前中期地方武将权力的扩张,D项正确;唐朝前中期基本处于盛世时期,中央集权体制尚能维系,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前中期疆域处于扩张时期,排除B项;少数民族袭扰边境,中央政府加强布防,与民族交融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9.唐代沿用了西周所确立的“六礼”制度(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并成为婚姻关系缔结所必须经过的程序,将不符合法律规定强行娶妻,以及女方在婚约等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辄悔不嫁的行为,都按犯罪行为进行惩罚。这一制度()A.确保了家庭生活的和谐有序 B.体现了唐律礼法结合的特点C.一定程度提升了妇女的地位 D.体现国家对弱势群体的优抚〖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唐代沿用了西周所确立的‘六礼’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的律法中继承了西周礼制的内容,体现出礼法结合的特点,B项正确;确保了家庭生活的和谐有序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看不出妇女地位的提升,排除C项;材料中的规定是对所有人,并没有针对弱势群体,排除D项。故选B项。10.辽国建立后,以汉人参与礼制建构,制定了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等。相比于汉唐以来礼乐式微之势,辽礼更具完整性、礼仪性,可谓中原礼乐之重建。由此可知()A.辽国重视塑造正统地位 B.儒家文化主流地位确立C.民族文化融合程度加深 D.少数民族普遍接受礼乐〖答案〗C〖解析〗根据题材料“以汉人参与礼制建构……辽礼更具完整性、礼仪性,可谓中原礼乐之重建”可知,辽国借鉴了汉人的礼乐制度且更具完整性和礼仪性,这说明此时民族文化融合程度加深,C项正确;材料无法看出辽国重视塑造正统地位,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儒家文化主流地位确立,排除B项;“普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11.宋代是中国第一个留下丰富皇帝肖像画的朝代,而且宋人特别强调肖像的真实性,于是几乎所有皇帝都有自己的“证件照”。这些御容画像被供奉于各地御容殿中,“如朕亲临”,供百姓瞻睹天颜。这些御容画像()A.兼具政治和情感的功能 B.意在展现皇帝风姿神采C.营造了神秘抽象的帝威 D.凸显了艺术世俗化趋势〖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御容画像被供奉于各地御容殿中,‘如朕亲临’,供百姓瞻睹天颜”可知,宋代皇帝画像被供奉于各地御容殿中,供百姓瞻睹天颜,体现了其彰显皇帝威仪的政治目的,以及在情感上得到百姓拥护的目的,A项正确;展现皇帝风姿神采是一方面,更深层次的是政治目的,排除B项;宋人特别强调肖像的真实性,而非神秘抽象性,排除C项;皇帝画像具有宫廷画的特征,不能体现世俗化,排除D项。故选A项。12.某学者认为: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极其讲究“名分”的社会。所谓“名分”,实质上就是一种合法性,“名不正则言不顺”。君主(国家元首)不希望宰相(政府首脑)拥有客观化、制度化的地位和权力,这一企图在唐代已有端倪,而到明代被彻底实现。该学者借此强调()A.儒学提供了专制的思想武器B.内阁制借鉴了三省制的经验C.明代皇权达到封建社会顶峰D.官僚政治的合法性来自皇权〖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极其讲究‘名分’的社会。所谓‘名分’,实质上就是一种合法性,‘名不正则言不顺’。”结合所学,强调“名分”属于儒家思想,封建社会时期君主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往往采取重用亲信、内侍机构,牵制宰相,而亲信、内侍机构的权力仅来自皇帝的授予,不是制度赋予的,没有“名分”,不具有合法性,缺乏制度的保护,更容易被皇帝掌控,唐朝时在三省长官之外,唐太宗时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来分割相权,明朝设内阁,内阁始终不是国家正式机构,虽然实际权力可能有时候很大,但是名不正言不顺,内阁及其首辅在越权时始终会有所顾忌,所以该学者借此强调的是儒学提供了专制的思想武器,A项正确;三省制是国家正式的机构,三省长官有客观化、制度化的地位和权力,而内阁不是国家正式机构,排除B项;清代军机处的设立标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排除C项;虽然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官僚政治是指官员由皇帝任命,官职不世袭,只是皇帝派往各地临时管理的奴才,但是官僚政治的合法性更多来自于制度本身的赋予,排除D项。故选A项。13.明代对外贸易特点在于“有贡就有市”。《明会典》中作为“正贡”的贡品记载,仅日本就有20种;而《皇明永乐志》的物品清单显示,日本一国的物品达248种之多。据此可推知,明代()A.官方严格奉行海禁政策 B.朝贡体制促进民间贸易C.朝贡贸易阻碍经济发展 D.朝贡贸易体系受到冲击〖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官府控制下的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中,朝贡贸易即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有重要地位。这种朝贡贸易,往往“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与此相关联,明代对外贸易的特点在于“有贡就有市”,也即承认与明朝的宗藩关系,与明朝开展朝贡贸易的国家,与明朝的民间贸易也相对繁荣,反映朝贡体制促进民间贸易,B项正确;材料主要讲朝贡贸易与民间贸易的关系,不涉及海禁政策,排除A项;“有贡就有市”意即朝贡贸易促进民间贸易,不能体现阻碍经济发展和朝贡贸易体系受到冲击,排除C项、D项。故选B项。14.1662年,清廷遣使会见郑成功之子郑经,郑经希望“效朝鲜例,不削发,称臣纳贡”,被康熙帝拒绝;1667年,郑经又向清廷提出“先王在日,亦只差‘剃发’二字,若照朝鲜事例,则可”,康熙帝回复“朝鲜系从来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最终谈判破裂。这表明康熙帝()A.力主以武力手段收回台湾 B.反对国家分裂和维护统一的决心C.对满族风俗保护高度重视 D.旨在逐步取消地方土司世袭制度〖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朝鲜系从来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可知,郑经希望效仿朝鲜,将台湾分裂出去,被康熙拒绝,说明康熙反对国家分裂和维护统一的决心,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描述武力收回台湾的信息,排除A项;对满族风俗重视只是表面现象,而非本质,排除C项;土司制度主要在西南地区推行,排除D项。故选B项。15.面对日本倭寇和东渐的西方势力,明、清政府严格限制私人海上贸易,并在沿岸设立哨所,加强防卫,依靠远离海洋来坚守疆土,抵御外敌。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这反映明清时期()A.朝廷海洋意识不足 B.民间贸易已被禁绝C.有效抵制列强侵犯 D.政府缺乏守疆意识〖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面对日本倭寇和西方势力,明清两朝不主动加强海防,而是依靠远离海洋来坚守疆土,抵御外敌,设立水师战船也只是为了捕盗缉奸,由此可见传统的陆地主导意识和闭关锁国政策使明清两朝海防意识不足,A项正确;民间贸易已被禁绝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这种措施不能有效抵制列强侵犯,排除C项;明清两朝缺乏海防意识,不是守疆意识,排除D项。故选A项。16.我国古代对外来农作物的命名不断发生变化,秦汉至唐宋的外来农作物名称是胡萝卜、胡荽(香菜)、胡椒,唐宋至明清的名称是蕃薯、蕃茄、蕃豆(花生),清朝以后是洋葱、洋白菜。这种命名的演变反映了()A.贸易体系逐步调整 B.天下观念不断改变C.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D.朝贡关系强弱变化〖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唐宋、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我国外来农作物的命名上由多用“胡”到多用“番”再到多用“洋”,反映了我国对其他民族态度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基于贸易体系的转变,即由朝贡贸易到近代化的商品贸易的变化,A项正确;清以后外来农作物多用“洋”,实际上反映了我国传统“华夷”念和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关系被打破,而不是改变或者强弱,排除B、D项;自然经济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排除C项。故选A项。Ⅱ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东汉时期,士大夫以经术起家,凭借特有的文化权力日益“士族化”,依靠“累世经学”以达到“累世公卿”的目的。士人在政治上得势后,便转而扩张家族的土地与财富,使得家族与政治结合,逐步构成了门阀的基础。曹魏时期的世家大族式家族组织具有血缘家族的一般性质和功能,又有明显的政治、军事色彩,随着九品中正制的出现,其政治色彩日渐突出。以士大夫官僚为核心,形成家族式政治集团,随之发展成门阀士族。在两晋的门阀专政下,士庶之分如天地之隔,连士族中的卑门和高门在权力上也有着天差地别,朝廷的要职多由高门门阀出身的人担任,并由以王、桓、谢等大姓为代表的北方士族垄断政权,封锢山泽,依官品占田。——摘编自徐国富《浅述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材料二唐晚期及以后的家族组织逐渐褪却政治色彩.恢复了本来面貌。除供子弟读书科考外,不再追求整个家族的政治利益,基本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单位。通过严密的家族组织系统和家族法规,履行着对外保护、赈济互助、开办书院等职能;通过宗谱义庄等凝聚宗族,化解社会矛盾;通过族学强化家族能力,促进家族长久繁荣。宋以后同居共财的大家庭其成员必是同一个祖宗的子孙,为笼络族人不离散,聚族而居,并通过祭祀共同的祖先,增强血缘向心力。在聚居下的兄弟分家现象尤为普遍,别立户籍,平均每户5口左右,由父母与未婚子女组成核心小家庭。——摘编自邢铁《唐宋时期家族组织的变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时期门阀士族的特点,并分析其兴盛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时期家族组织的变化,并说明其影响。〖答案〗(1)特点:政治上按门第高低享有特权,把控朝政;经济上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社会生活中等级色彩明显,不与庶族通婚;文化上以儒学传家,崇尚清谈。(任答两点即可)原因:儒学处于独尊地位,士大夫享有文化特权;土地兼并的加剧;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九品中正制提供了政治保障;分裂、动荡的社会环境,中央集权遭到削弱;皇权的相对衰弱。(任答三点即可)(2)变化:政治色彩淡化,血缘关系的重要性增强;不以谋求政治地位为目标;族权与政权分离;主要功能是敬宗睦族;家族规模和结构更加紧凑。(任答两点即可)影响:世家大族对政治的影响力削弱,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赈济等社会保障职能助推了基层治理;增强了理学在基层社会的影响力;推动了书院教育的发展;有利于增强家族凝聚力。(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小问1】特点:根据材料“在两晋的门阀专政下,士庶之分如天地之隔,连士族中的卑门和高门在权力上也有着天差地别”可分析出政治上按门第高低享有特权,把控朝政;根据材料“士人在政治上得势后,便转而扩张家族的土地与财富”可分析出经济上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根据材料“以士大夫官僚为核心,形成家族式政治集团,随之发展成门阀士族”可分析出社会生活中等级色彩明显,不与庶族通婚;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文化上以儒学传家,崇尚清谈。(任答两点即可)原因:根据材料“士大夫以经术起家”可分析出儒学处于独尊地位,士大夫享有文化特权;根据材料“转而扩张家族的土地”可分析出土地兼并的加剧;根据材料“家族与政治结合,逐步构成了门阀的基础”可分析出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根据材料“九品中正制的出现”可分析出九品中正制提供了政治保障;结合魏晋时期的史实可分析出分裂、动荡的社会环境,中央集权遭到削弱;结合所学可分析得出皇权的相对衰弱。(任答三点即可)【小问2】变化:根据材料“唐晚期及以后的家族组织逐渐褪却政治色彩,恢复了本来面貌”可分析出政治色彩淡化,血缘关系的重要性增强;根据材料“不再追求整个家族的政治利益,基本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单位”可分析出不以谋求政治地位为目标;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族权与政权分离;根据材料“通过祭祀共同的祖先,增强血缘向心力”可分析出主要功能是敬宗睦族;根据材料“兄弟分家现象尤为普遍,别立户籍,平均每户5口左右,由父母与未婚子女组成核心小家庭”可分析出家族规模和结构更加紧凑。(任答两点即可)影响:根据材料“家族组织逐渐褪却政治色彩”可分析出世家大族对政治的影响力削弱,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根据材料“赈济互助”可分析出赈济等社会保障职能助推了基层治理;根据材料“严密的家族组织系统和家族法规”可分析出增强了理学在基层社会的影响力;根据材料“开办书院”可分析出推动了书院教育的发展;根据材料“为笼络族人不离散,聚族而居,并通过祭祀共同的祖先,增强血缘向心力”可分析出有利于增强家族凝聚力。(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过去,顾颉刚主张“一体”,费孝通主张“多元”。现在,经过历史的沉淀,时势的变迁,费孝通把“多元”与“一体”整合为“多元一体”。他对中华民族的格局总结了五大特点,即一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存在着一个凝聚的核心;二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占全国面积一半以上,有很大一部分人从事牧业;三是从语言上说,除个别民族外,其他少数民族可以说都有自己的语言;四是导致民族融合的具体条件是复杂的;五是组成中华民族的成员是众多的,所以说它是个多元的结构。他在“瞻望前途”的结语中预言“中华民族将是一个百花争艳的大园圃”。——徐杰舜李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定位研究》根据材料,围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任一特点自拟论题,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予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答案〗示例:论题: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存在着一个凝聚的核心。论述:各民族间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强化了“华夏一体”局面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客观上促进了以华夏族为核心的民族交融。秦汉大一统局面的开创与巩固,促进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形成。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顺应了民族交融的趋势,增强了北方少数民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清代改土归流的实行,对西藏等边疆地区的治理,扩大了中原文化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也促进了边疆地区的民族认同,从而奠定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总之,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不断增强,进而形成了我国以汉(华夏)族为主体的多元一体格局。〖解析〗示例:论题:据材料“他对中华民族格局总结了五大特点,即一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存在着一个凝聚的核心……”可拟论题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存在着一个凝聚的核心。论述: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各民族间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强化了“华夏一体”局面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客观上促进了以华夏族为核心的民族交融;秦汉大一统局面的开创与巩固,促进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形成;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顺应了民族交融的趋势,增强了北方少数民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清代改土归流的实行,对西藏等边疆地区的治理,扩大了中原文化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也促进了边疆地区的民族认同,从而奠定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等方面表述。19.“食为政首,粮安天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北方宜旱,南方宜稻,这是农作物对南北方环境选择的结果,跨越环境界限,将另一地区的作物引入,则与人类活动直接相关。冬小麦为北方旱地作物,推动其大规模向南方扩展的动力是人口。《鸡肋编》记载:“建炎之后,江、浙、湖、湘、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绍兴初,麦一斛至万二千钱,农获其利,倍于种稻。而佃户输租,只有秋课(稻),而种麦之利,独归客户。于是竞种春稼,极目不减淮北。”可见,两宋之际,南方水田农业区稻麦两熟制曾出现了一个极为兴盛的局面。——摘自吴存浩《中国农业史》等材料二清朝前期人口与耕地面积统计表清代皇帝纪年年份人口(亿)耕地(亿亩)人均耕地(亩)世祖顺治七年16501.00~1.506.004.00~6.00高宗乾隆十五年17502.00~2.509.003.60~4.500宣宗道光三十年18504.1012.102.95——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治平之久,天地不能不生人,而天地之所以养人者,原不过此数也;治平之久,君、相亦不能使人不生”,“一人之居以供十人已不足,何况供百人乎?一人之食以供十人已不足,何况供百人乎,此吾所以为治平之民虑也。”——摘编自[清]洪亮吉《卷施阁文甲集》卷一《意言·治平篇》(1)根据材料一,指出两宋之际稻麦两熟制在南方“极为兴盛”的原因。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对当时农业生产格局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指出清朝前期存在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带来的影响。〖答案〗(1)原因:中原人口的南渡;丰厚利润的诱使;赋役政策的推动。(答出2点即可)影响:打破北方粟麦和南方稻作农业区分布格局;提高了粮食产品,使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答出2点即可)(2)问题:人口迅速增长导致人地关系紧张影响:①积极方面:为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提供了劳动力;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成长;促进了人口迁移与流动,有利于边疆地区土地资源的进一步开发;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答出2点即可)②消极方面:土地等资源开发过度,影响人与自然和谐;劳动力供给相对过剩,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生存资源分配比例增大,社会整体生活质量下降。(答出2点即可)〖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建炎之后,江、浙、湖、湘、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可知中原人口的南渡;根据材料“麦一斛至万二千钱,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可知丰厚利润的诱使;根据材料“种麦之利,独归客户”可知赋役政策的推动。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两宋之际,南方水田农业区稻麦两熟制曾出现了一个极为兴盛的局面”从粮食作物分布、粮食产量等角度分析可知打破北方粟麦和南方稻作农业区分布格局;提高了粮食产品,使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小问2】本题是特点、影响类材料分析题。第一小问问题,根据材料人均耕地由“4.00-6.00”变为“2.95”可知人口迅速增长导致人地关系紧张。第二小问影响,一分为二、辩证地看待清朝前期人口增长问题,①积极方面:结合农业社会人口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可知为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提供了劳动力;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成长;促进了人口迁移与流动,有利于边疆地区土地资源的进一步开发;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②消极方面:根据材料“一人之食以供十人已不足,何况供百人乎,此吾所以为治平之民虑也”并结合清朝中后期存在的社会问题可知土地等资源开发过度,影响人与自然的和谐;劳动力供给相对过剩,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生存资源分配比例增大,社会整体生活质量下降。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明清之际的士人在面对这样一个现实的时候是如此感知和行动的:“对正统观念较强的士大夫来说,他们认为当时的天下是乱哄哄的。”所以希冀恢复儒家的礼治来重建四民社会的秩序,并对抗当时亦十分流行的佛道礼义。江浙地区的士人们还编撰和刊行行为仪则的小册子,多以“戒”或“约”为名,其中以刘宗周的《人谱》最具影响力。这股风气的涟漪投放到日常生活中,便是具有公开性质的日谱的大量出现,而此种修身日记的内容则体现着道德的判断标准由内转向外,由虚转向实。——摘编自程曼《“风”过而“心”动:清代政治压力引起的文化反应》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士人主张重建四民社会的背景。〖答案〗背景: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文化的繁荣;社会风俗的巨变;王阳明心学的鼓动;清代的文化专制政策。(答出四点即可)〖解析〗据材料中“明清之际”可结合明末清初的社会特征分析,从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分析,可知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文化的繁荣;社会风俗的巨变;王阳明心学的鼓动;清代的文化专制政策。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即可。第Ⅰ卷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表是已发掘的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墓地不同性别墓葬出土工具统计及其性别属性判断。据此可知,新石器时代()工具类别数量性别男性墓(29座)女性墓(40座)纺轮117女石斧30男石锛60男石凿140男石刀40男A.男耕女织的家庭生产方式出现 B.社会贫富分化的现象日益明显C.男子在社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 D.农业已成为当时主要经济部门〖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墓地不同性别墓葬出土工具统计及其性别属性”可知,在男性墓中,用于社会生产的石斧、石锛、石凿、石刀大量出现,而女性墓中却没有发现,说明这些生产工具是男性所特有,男子在社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C项正确;男耕女织的家庭生产方式出现是在春秋时期,排除A项;社会贫富分化的现象日益明显,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农业已成为当时主要经济部门,在材料中无法判断,排除D项。故选C项。2.据记载:西周伐纣成功后,将“殷民六族”分赐予鲁公,使其“用即命于周”。给予康叔(卫国)以“殷民七族”和其他权力,以便执行王室任命的职务。以上记载说明了()A.加强了商朝遗民的力量 B.鲁国卫国处于王畿地区C.利于文化共同体的发展 D.诸王权力义务的不对等〖答案〗C〖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说明了”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西周”可知,时空范围为西周中国。西周建立之后,将殷商遗民分赐给王族管辖,这有助于推动商周文化的融合,利于文化共同体的发展,C项正确;西周王族管辖殷商遗民,有助于防范殷商遗民的反抗,并不能加强商朝遗民力量,排除A项;鲁国卫国属于诸侯国,而非王畿地区,排除B项;材料并未对诸侯的权利义务进行对比,无法得出不对等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3.战国时期,新政府的产生方式有两种途径:一是公室衰微,卿大夫由执政而篡夺,成为新的国家与政府,另一种是公室振作,引用非贵族的士人,消灭公族,成为新的君主集权政府。新的政府()A.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B.建立了地主阶级专政C.废除了传统的政治制度 D.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卿大夫由执政而篡夺”等信息可知,第一类是卿大夫取代诸侯,成为新的国家与政府,如田氏篡权和三家分晋等,根据材料中“成为新的君主集权政府”可知第二类是走向集权统一政府,如秦变法成功等,两种情况都体现了由分封体制向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转变,都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A项正确;材料中卿大夫篡夺执政权,并非建立地主阶级专政,排除B项;新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仍保留原来的政治制度,如三家分晋之后,韩赵魏三国并非完全废除了传统的政治制度,排除C项;实现国家大一统的是秦朝,战国时期并未实现,排除D项。故选A项。4.秦王嬴政每征服一国,就把诸侯后代、原国内的贵族和豪门大户迁往他处,或迁往秦统治中心,或迁往边远地区。嬴政统一全国后,又“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由此可见,嬴政的大规模移民政策()A.旨在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B.有利于贵族等级制的重构C.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基础 D.为推行郡县制创造了条件〖答案〗D〖解析〗通过材料,嬴政将六国旧贵族和豪强迁往他处,结合所学可知这会削弱六国旧地的传统势力,为全面推行郡县制和加强中央集权创造了有利条件,D项正确;嬴政迁徙旧贵族和豪强,主要出于加强政治统治需要,材料无法判断出嬴政的大规模移民政策旨在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贵族等级制无关,材料主要体现了政的大规模移民政策为推行郡县制创造了条件,排除B项;地方割据的基础主要是封建自然经济,移民政策无法消除封建自然经济,排除C项。故选D项。5.《史记》中有世家30篇,以《孔子世家》为界,之前的17篇世家,都是诸侯、贵族家族的编年体历史记录,并非单独的人物传记;之后12篇记叙的是秦末汉初的王公贵胄,但对他们的子孙后代只是附带提及。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传统贵族政治走向衰落 B.司马迁的个人好恶C.宗法分封制度完全瓦解 D.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由材料可知,《史记》中《孔子世家》之前的世家没有单独的人物传记,可见在当时司马迁的笔下,以贵族为撰写对象的世家已经不受重视;《孔子世家》之后的12篇记叙的是秦末汉初的王公贵胄对他们的子孙后代只是附带提及,说明之后对世家更加不重视,根据唯物史观的“一定社会的文化是对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司马迁笔下对世家撰写没有过于突出甚至简单提及,折射出传统贵族政治走向衰落,A项正确;B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据材料无法得出司马迁憎恨世家,排除B项;宗法分封制的瓦解与司马迁笔下对世家不重视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D项符合当时的时空史实,但是儒学成为正统与《史记》中司马迁笔下对世家的不重视不相关,排除D项。故选A项。6.下图所示为纵38厘米、横44厘米的凤阙画像砖(东汉)。成书于东汉的《白虎通义》认为:“阙者,所以释门,别尊卑也。”阙是宅院的脸面,彰显主人的社会地位和富有程度。此类画像砖的历史研究价值是()A.反映豪门贵族的生活 B.考察坞堡的军事功能C.证明礼乐制度的重建 D.揭示农民的劳役负担〖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阙者,所以释门,别尊卑也”、“阙是宅院的脸面,彰显主人的社会地位和富有程度”可知阙是家族经济水平和社会地位的象征之一,这类画像砖对于研究豪门贵族生活具有重要价值,A项正确;题干呈现的是东汉凤阙画像砖,结合图片可知,一定层度上反映坞堡的军事功能,但根据材料“阙者,所以释门,别尊卑也”可知,凤阙画像砖的主要功能是反映豪门贵族的生活,排除B项;仅凭画像砖等实物史料不足以证明汉代礼乐制度的重建,排除C项;画像砖的制作属于豪强家族内部事务,无法用于说明农民的劳役负担状况,排除D项。故选A项。7.下表所示是某学者对三国时期书法的描述。据此能够得出的正确结论是,三国时期的书法()(1)从有关制度来说,三国所制定的许多制度,是后来书法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2)从字体演变来说,楷、行的发展,三国是中间时代。(3)从书法家的状况看,三国时代的许多书法家实际上成长于汉末,而三国时代成长起来的书法家,有许多进入了西晋。A.深受战乱环境影响 B.承载着文化传播使命C.具有承前启后特征 D.兼收并蓄且影响深远〖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三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三国所制定的许多制度,是后来书法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从字体演变来说,楷、行的发展,三国是中间时代”“三国时代的许多书法家实际上成长于汉末,而三国时代成长起来的书法家,有许多进入了西晋”可知,三国时期的书法既继承了前代的书法成就,也对后世书法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体现了三国时期的书法具有承前启后特征,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三国时期的书法具有承前启后特征,未体现战乱环境影响,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三国时期的书法具有承前启后特征,B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三国时期的书法具有承前启后特征,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8.唐太宗去世后,吐蕃、突厥、奚、契丹等少数民族的骑兵不断袭扰边境地区。数以万计的敌军行踪不定,中央政府难以准确预判各边镇实际布防所需兵力,且由中央政府统一调配的后勤体系也难以应对突发的战事。这有助于解释,唐代前中期()A.中央集权体制的破坏 B.疆域不断缩小的困局C.民族交融强化的趋势 D.地方武将权力的扩张〖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吐蕃、突厥、奚、契丹等少数民族的骑兵不断袭扰边境地区。数以万计的敌军行踪不定,中央政府难以准确预判各边镇实际布防所需兵力,且由中央政府统一调配的后勤体系也难以应对突发的战事”并结合所学可知,为应对边疆形势,开元年间,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因此材料中的现象可以解释唐代前中期地方武将权力的扩张,D项正确;唐朝前中期基本处于盛世时期,中央集权体制尚能维系,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前中期疆域处于扩张时期,排除B项;少数民族袭扰边境,中央政府加强布防,与民族交融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9.唐代沿用了西周所确立的“六礼”制度(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并成为婚姻关系缔结所必须经过的程序,将不符合法律规定强行娶妻,以及女方在婚约等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辄悔不嫁的行为,都按犯罪行为进行惩罚。这一制度()A.确保了家庭生活的和谐有序 B.体现了唐律礼法结合的特点C.一定程度提升了妇女的地位 D.体现国家对弱势群体的优抚〖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唐代沿用了西周所确立的‘六礼’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的律法中继承了西周礼制的内容,体现出礼法结合的特点,B项正确;确保了家庭生活的和谐有序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看不出妇女地位的提升,排除C项;材料中的规定是对所有人,并没有针对弱势群体,排除D项。故选B项。10.辽国建立后,以汉人参与礼制建构,制定了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等。相比于汉唐以来礼乐式微之势,辽礼更具完整性、礼仪性,可谓中原礼乐之重建。由此可知()A.辽国重视塑造正统地位 B.儒家文化主流地位确立C.民族文化融合程度加深 D.少数民族普遍接受礼乐〖答案〗C〖解析〗根据题材料“以汉人参与礼制建构……辽礼更具完整性、礼仪性,可谓中原礼乐之重建”可知,辽国借鉴了汉人的礼乐制度且更具完整性和礼仪性,这说明此时民族文化融合程度加深,C项正确;材料无法看出辽国重视塑造正统地位,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儒家文化主流地位确立,排除B项;“普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11.宋代是中国第一个留下丰富皇帝肖像画的朝代,而且宋人特别强调肖像的真实性,于是几乎所有皇帝都有自己的“证件照”。这些御容画像被供奉于各地御容殿中,“如朕亲临”,供百姓瞻睹天颜。这些御容画像()A.兼具政治和情感的功能 B.意在展现皇帝风姿神采C.营造了神秘抽象的帝威 D.凸显了艺术世俗化趋势〖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御容画像被供奉于各地御容殿中,‘如朕亲临’,供百姓瞻睹天颜”可知,宋代皇帝画像被供奉于各地御容殿中,供百姓瞻睹天颜,体现了其彰显皇帝威仪的政治目的,以及在情感上得到百姓拥护的目的,A项正确;展现皇帝风姿神采是一方面,更深层次的是政治目的,排除B项;宋人特别强调肖像的真实性,而非神秘抽象性,排除C项;皇帝画像具有宫廷画的特征,不能体现世俗化,排除D项。故选A项。12.某学者认为: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极其讲究“名分”的社会。所谓“名分”,实质上就是一种合法性,“名不正则言不顺”。君主(国家元首)不希望宰相(政府首脑)拥有客观化、制度化的地位和权力,这一企图在唐代已有端倪,而到明代被彻底实现。该学者借此强调()A.儒学提供了专制的思想武器B.内阁制借鉴了三省制的经验C.明代皇权达到封建社会顶峰D.官僚政治的合法性来自皇权〖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极其讲究‘名分’的社会。所谓‘名分’,实质上就是一种合法性,‘名不正则言不顺’。”结合所学,强调“名分”属于儒家思想,封建社会时期君主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往往采取重用亲信、内侍机构,牵制宰相,而亲信、内侍机构的权力仅来自皇帝的授予,不是制度赋予的,没有“名分”,不具有合法性,缺乏制度的保护,更容易被皇帝掌控,唐朝时在三省长官之外,唐太宗时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来分割相权,明朝设内阁,内阁始终不是国家正式机构,虽然实际权力可能有时候很大,但是名不正言不顺,内阁及其首辅在越权时始终会有所顾忌,所以该学者借此强调的是儒学提供了专制的思想武器,A项正确;三省制是国家正式的机构,三省长官有客观化、制度化的地位和权力,而内阁不是国家正式机构,排除B项;清代军机处的设立标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排除C项;虽然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官僚政治是指官员由皇帝任命,官职不世袭,只是皇帝派往各地临时管理的奴才,但是官僚政治的合法性更多来自于制度本身的赋予,排除D项。故选A项。13.明代对外贸易特点在于“有贡就有市”。《明会典》中作为“正贡”的贡品记载,仅日本就有20种;而《皇明永乐志》的物品清单显示,日本一国的物品达248种之多。据此可推知,明代()A.官方严格奉行海禁政策 B.朝贡体制促进民间贸易C.朝贡贸易阻碍经济发展 D.朝贡贸易体系受到冲击〖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官府控制下的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中,朝贡贸易即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有重要地位。这种朝贡贸易,往往“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与此相关联,明代对外贸易的特点在于“有贡就有市”,也即承认与明朝的宗藩关系,与明朝开展朝贡贸易的国家,与明朝的民间贸易也相对繁荣,反映朝贡体制促进民间贸易,B项正确;材料主要讲朝贡贸易与民间贸易的关系,不涉及海禁政策,排除A项;“有贡就有市”意即朝贡贸易促进民间贸易,不能体现阻碍经济发展和朝贡贸易体系受到冲击,排除C项、D项。故选B项。14.1662年,清廷遣使会见郑成功之子郑经,郑经希望“效朝鲜例,不削发,称臣纳贡”,被康熙帝拒绝;1667年,郑经又向清廷提出“先王在日,亦只差‘剃发’二字,若照朝鲜事例,则可”,康熙帝回复“朝鲜系从来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最终谈判破裂。这表明康熙帝()A.力主以武力手段收回台湾 B.反对国家分裂和维护统一的决心C.对满族风俗保护高度重视 D.旨在逐步取消地方土司世袭制度〖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朝鲜系从来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可知,郑经希望效仿朝鲜,将台湾分裂出去,被康熙拒绝,说明康熙反对国家分裂和维护统一的决心,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描述武力收回台湾的信息,排除A项;对满族风俗重视只是表面现象,而非本质,排除C项;土司制度主要在西南地区推行,排除D项。故选B项。15.面对日本倭寇和东渐的西方势力,明、清政府严格限制私人海上贸易,并在沿岸设立哨所,加强防卫,依靠远离海洋来坚守疆土,抵御外敌。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这反映明清时期()A.朝廷海洋意识不足 B.民间贸易已被禁绝C.有效抵制列强侵犯 D.政府缺乏守疆意识〖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面对日本倭寇和西方势力,明清两朝不主动加强海防,而是依靠远离海洋来坚守疆土,抵御外敌,设立水师战船也只是为了捕盗缉奸,由此可见传统的陆地主导意识和闭关锁国政策使明清两朝海防意识不足,A项正确;民间贸易已被禁绝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这种措施不能有效抵制列强侵犯,排除C项;明清两朝缺乏海防意识,不是守疆意识,排除D项。故选A项。16.我国古代对外来农作物的命名不断发生变化,秦汉至唐宋的外来农作物名称是胡萝卜、胡荽(香菜)、胡椒,唐宋至明清的名称是蕃薯、蕃茄、蕃豆(花生),清朝以后是洋葱、洋白菜。这种命名的演变反映了()A.贸易体系逐步调整 B.天下观念不断改变C.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D.朝贡关系强弱变化〖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唐宋、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我国外来农作物的命名上由多用“胡”到多用“番”再到多用“洋”,反映了我国对其他民族态度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基于贸易体系的转变,即由朝贡贸易到近代化的商品贸易的变化,A项正确;清以后外来农作物多用“洋”,实际上反映了我国传统“华夷”念和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关系被打破,而不是改变或者强弱,排除B、D项;自然经济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排除C项。故选A项。Ⅱ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东汉时期,士大夫以经术起家,凭借特有的文化权力日益“士族化”,依靠“累世经学”以达到“累世公卿”的目的。士人在政治上得势后,便转而扩张家族的土地与财富,使得家族与政治结合,逐步构成了门阀的基础。曹魏时期的世家大族式家族组织具有血缘家族的一般性质和功能,又有明显的政治、军事色彩,随着九品中正制的出现,其政治色彩日渐突出。以士大夫官僚为核心,形成家族式政治集团,随之发展成门阀士族。在两晋的门阀专政下,士庶之分如天地之隔,连士族中的卑门和高门在权力上也有着天差地别,朝廷的要职多由高门门阀出身的人担任,并由以王、桓、谢等大姓为代表的北方士族垄断政权,封锢山泽,依官品占田。——摘编自徐国富《浅述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材料二唐晚期及以后的家族组织逐渐褪却政治色彩.恢复了本来面貌。除供子弟读书科考外,不再追求整个家族的政治利益,基本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单位。通过严密的家族组织系统和家族法规,履行着对外保护、赈济互助、开办书院等职能;通过宗谱义庄等凝聚宗族,化解社会矛盾;通过族学强化家族能力,促进家族长久繁荣。宋以后同居共财的大家庭其成员必是同一个祖宗的子孙,为笼络族人不离散,聚族而居,并通过祭祀共同的祖先,增强血缘向心力。在聚居下的兄弟分家现象尤为普遍,别立户籍,平均每户5口左右,由父母与未婚子女组成核心小家庭。——摘编自邢铁《唐宋时期家族组织的变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时期门阀士族的特点,并分析其兴盛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时期家族组织的变化,并说明其影响。〖答案〗(1)特点:政治上按门第高低享有特权,把控朝政;经济上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社会生活中等级色彩明显,不与庶族通婚;文化上以儒学传家,崇尚清谈。(任答两点即可)原因:儒学处于独尊地位,士大夫享有文化特权;土地兼并的加剧;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九品中正制提供了政治保障;分裂、动荡的社会环境,中央集权遭到削弱;皇权的相对衰弱。(任答三点即可)(2)变化:政治色彩淡化,血缘关系的重要性增强;不以谋求政治地位为目标;族权与政权分离;主要功能是敬宗睦族;家族规模和结构更加紧凑。(任答两点即可)影响:世家大族对政治的影响力削弱,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赈济等社会保障职能助推了基层治理;增强了理学在基层社会的影响力;推动了书院教育的发展;有利于增强家族凝聚力。(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小问1】特点:根据材料“在两晋的门阀专政下,士庶之分如天地之隔,连士族中的卑门和高门在权力上也有着天差地别”可分析出政治上按门第高低享有特权,把控朝政;根据材料“士人在政治上得势后,便转而扩张家族的土地与财富”可分析出经济上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根据材料“以士大夫官僚为核心,形成家族式政治集团,随之发展成门阀士族”可分析出社会生活中等级色彩明显,不与庶族通婚;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文化上以儒学传家,崇尚清谈。(任答两点即可)原因:根据材料“士大夫以经术起家”可分析出儒学处于独尊地位,士大夫享有文化特权;根据材料“转而扩张家族的土地”可分析出土地兼并的加剧;根据材料“家族与政治结合,逐步构成了门阀的基础”可分析出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根据材料“九品中正制的出现”可分析出九品中正制提供了政治保障;结合魏晋时期的史实可分析出分裂、动荡的社会环境,中央集权遭到削弱;结合所学可分析得出皇权的相对衰弱。(任答三点即可)【小问2】变化:根据材料“唐晚期及以后的家族组织逐渐褪却政治色彩,恢复了本来面貌”可分析出政治色彩淡化,血缘关系的重要性增强;根据材料“不再追求整个家族的政治利益,基本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单位”可分析出不以谋求政治地位为目标;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族权与政权分离;根据材料“通过祭祀共同的祖先,增强血缘向心力”可分析出主要功能是敬宗睦族;根据材料“兄弟分家现象尤为普遍,别立户籍,平均每户5口左右,由父母与未婚子女组成核心小家庭”可分析出家族规模和结构更加紧凑。(任答两点即可)影响:根据材料“家族组织逐渐褪却政治色彩”可分析出世家大族对政治的影响力削弱,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根据材料“赈济互助”可分析出赈济等社会保障职能助推了基层治理;根据材料“严密的家族组织系统和家族法规”可分析出增强了理学在基层社会的影响力;根据材料“开办书院”可分析出推动了书院教育的发展;根据材料“为笼络族人不离散,聚族而居,并通过祭祀共同的祖先,增强血缘向心力”可分析出有利于增强家族凝聚力。(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过去,顾颉刚主张“一体”,费孝通主张“多元”。现在,经过历史的沉淀,时势的变迁,费孝通把“多元”与“一体”整合为“多元一体”。他对中华民族的格局总结了五大特点,即一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存在着一个凝聚的核心;二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占全国面积一半以上,有很大一部分人从事牧业;三是从语言上说,除个别民族外,其他少数民族可以说都有自己的语言;四是导致民族融合的具体条件是复杂的;五是组成中华民族的成员是众多的,所以说它是个多元的结构。他在“瞻望前途”的结语中预言“中华民族将是一个百花争艳的大园圃”。——徐杰舜李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定位研究》根据材料,围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任一特点自拟论题,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予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答案〗示例:论题: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存在着一个凝聚的核心。论述:各民族间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强化了“华夏一体”局面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客观上促进了以华夏族为核心的民族交融。秦汉大一统局面的开创与巩固,促进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形成。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顺应了民族交融的趋势,增强了北方少数民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清代改土归流的实行,对西藏等边疆地区的治理,扩大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税务师在税收宣传教育中作用的研究
- 赣州2024年小学5年级英语第六单元真题试卷
- 强化使命担当发挥统领作用推进以审判为中心刑事诉讼制度改革
- 安全员A证证考试题库及解析
- 预制菜包装、标识通则(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 2024-2025学年甘肃省兰州某中学高三(上)诊断数学试卷(含答案)
- 番禺区三室一厅房屋租赁合同(34篇)
- 工伤风险免责协议书(公司社保)(3篇)
-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5篇
- 幼师的工作总结(3篇)
- 道闸系统施工方案
- 常微分方程与动力系统
- 2023年电子油门踏板行业洞察报告及未来五至十年预测分析报告
- 国有企业资金管理制度培训规范
- 2024年智能物流技术行业培训资料全面解析
- 电子商务平台2024年电子商务平台选择与搭建指南
- 精神障碍患者的社交技巧训练
- 2024年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50音图-な行课件【知识精讲精研】高中日语新编日语第一册
- 电子商务与新零售
- 青岛版科学(2017)六三制六年级上册实验报告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