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部资料免费交流内部资料免费交流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1.凡尔赛体系凡尔赛体系由一系列战胜国与战败国的和约组成。(1)1919年6月28日签订的《协约及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条约》,包括440条条款和一项议定书,第一部分为《国际联盟盟约》;第二部分是对德和约,主要内容包括:①关于战争责任。和约第231条规定,德国及其各盟国应当承担战争罪责。②重划德国疆界。西部:莫列斯纳、欧本和马尔梅迪划归比利时;阿尔萨斯—洛林重归法国;萨尔煤矿由法国开采,行政由国际联盟代管15年,期满后通过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1935年公民投票以压倒多数决定归属德国);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南部:德国承认奥地利独立,德奥永远不得合并。德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在协约国规定的疆界内独立,将古尔琴地区划归该国。东部:德国承认波兰独立。波兰从德国得到西普鲁士和波兹南的绝大部分、东普鲁士的一部分和中西里西亚的小块领土,以及穿过西普鲁士的以波兰居民为主的波莫热,即所谓“波兰走廊”的狭窄出海口,但泽市(居民主要是德意志人)为国联保护下的自由市,进入波兰的关税体系并由波兰管理其对外关系。默麦尔地区暂由协约国占领(后合并于立陶宛)。北部:在德国和丹麦之间的石勒苏益格地区实行公民投票以决定其归属(1920年投票结果,其北部重归丹麦,南部仍属德国)。《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疆界的划定,使德国在欧洲大陆丧失了13.5%的领土和10%的人口。③瓜分德国的殖民地。剥夺德国在非洲和太平洋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主要战胜国英国(包括其自治领)、法国、比利时和日本以“委任统治”形式予以瓜分。和会不顾中国的反对和抗议,公然把德国在山东的一切非法权益和胶州湾租借地全部移交给日本,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义愤并引发了五四运动。在全国人民反帝爱国高潮的推动下。中国代表拒绝在条约上签字。④限制德国军备。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其中军官不得超过4000人;解散总参谋部;禁止生产和输入重型武器;废除普遍义务兵役制。海军限定为小型战列舰和轻巡洋舰各6艘,驱逐舰和鱼雷艇各12艘,不得拥有主力舰和潜艇;海军兵员不得超过1.5万人,其中军官不得超过1500人;销毁德国港口以外的德国军舰。德国不得拥有陆海军航空兵力。⑤赔款和经济条款。规定由赔偿委员会于1921年5月1日前确定赔款总额;在此之前德国应偿付与200亿金马克价值相等之物,并承担占领军的一切费用。德国关税不得高于他国,战胜国对德国输出货物不受限制;德境内几条主要河流为国际河流,基尔运河对外国军舰与商船开放。(2)1919年9月10日,协约国与奥地利签订《圣日耳曼条约》。此条约确认奥匈帝国解体,匈牙利与奥地利分立;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1929年以前称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独立;禁止德奥合并;将一些土地割让给意大利、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加里西亚暂由协约国管理(后合并于波兰);阜姆为自由港;废除强迫普及征兵制,陆军不得超过3万人;海军只保留3艘巡逻舰,禁止拥有潜艇和空军。赔款总额由赔款委员会决定;财政由协约国加以监督。(3)1919年11月27日,协约国与保加利亚签订《纳伊条约》。条约规定保加利亚承认南斯拉夫独立,将一些土地划给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和希腊;废除义务兵役制;陆军限额为2万人,不得拥有海、空军;赔款22.5亿金法郎。(4)1920年6月4日,协约国与匈牙利签订《特里亚农条约》。条约重申对奥条约的主要条款,并将一些领土划归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和捷克斯洛伐克;废除强迫普及兵役制;限制保留陆军3.5万人、巡逻艇3艘;赔款22亿金法郎。匈牙利的国土只剩下原来的28.6%,人口为原来的36.3%。(5)1920年8月10日,协约国与土耳其苏丹政府签订《色佛尔条约》。条约规定土耳其的欧洲领土仅保留伊斯坦布尔及附近地区,亚洲领土仅保留安纳托利亚高原地区;东色雷斯和伊兹密尔地区割让给希腊;汉志和亚美尼亚独立;土耳其的阿拉伯地区由英、法委任统治;海峡地区为非军事区,由国际共管,无论平时或战时均对一切国家的军舰、商船及军用、民用飞机开放。条约恢复了列强在土耳其的领事裁判权和监督其财政与关税权,并限制其军事力量。该条约使土耳其丧失了独立地位。该条约从未生效。(6)1923年7月24日,协约国与凯末尔政府签订《洛桑条约》。条约规定将小亚细亚全部领土和东色雷斯归还土耳其;承认土耳其领土完整和国家独立;废除领事裁判权;取消赔款,财政不受外国监督和关税自主;维持海峡地区非军事化和国际共管;保留对其他地区的委任统治安排;会后协约国军队撤出伊斯坦布尔。《洛桑条约》取代《色佛尔条约》,使土耳其基本获得了民族独立。国际联盟是凡尔赛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凡尔赛体系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列强经过近5年的时间,终于在欧洲、近东和非洲建立了战后资本主义的新秩序。2.华盛顿体系华盛顿体系由华盛顿会议上达成的一系列条约组成。(1)1921年12月13日,美、英、日、法签订《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即《四国条约》。规定:相互尊重、彼此协商解决四国在该地区的争端,废止英日同盟。(2)1922年2月6日,美、英、法、意、日五国签订《美英法意日五国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即《五国海军条约》。条约规定:美、英、日、法、意五国的主力舰总吨位的比例为5:5:3:1.75:1.75;对航空母舰的总吨位也进行了限制;美国和英国不得在菲律宾、关岛、中国香港及太平洋东经110°以东的岛屿修建海军基地和新的要塞,日本则主要承诺不在台湾设防。(3)1922年2月4日,中日签订《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及《附约》。规定:日本同意将德国旧租借地归还中国,但保留了日本在山东的诸多特殊权益。(4)1922年2月6日,与会九国美国、英国、日本、中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葡萄牙签订《九国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即《九国公约》。它的中心内容是尊重中国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完整,坚持中国的门户开放与各国的商业机会均等,其核心是列强确认并同意把“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它们共同侵略中国的基本原则;对中国提出的收回关税主权、取消治外法权等要求并未应允。华盛顿会议签订的各项条约修改和补充了《凡尔赛条的》中的一些条款,解决了巴黎和会上没有解决的一些问题,通过战胜国之间的暂时协调,在远东和亚太地区形成了列强新的国际关系结构,被称为“华盛顿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全球范围内基本完成了对战后列强关系的调整和对世界秩序的重新安排。(二)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1.苏维埃俄语Совет的音译,意为“会议”或“代表会议”。俄国1905年革命时首创“工人代表苏维埃”,成为领导革命斗争的组织形式。1917年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与临时政府形成“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布尔什维克掌握苏维埃领导权后,发动十月革命,推翻临时政府,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苏维埃政权,简称“苏维埃俄国”(苏俄)。在苏联国家体制中,最高苏维埃是国家立法机构。2.苏俄国内战争1918-1920年,苏维埃俄国与外国武装干涉者和国内白卫军武装进行的战争。1918年春夏,英、法、美、日等协约国军队先后在苏俄北部和远东港口登陆,并从南部进入高加索地区。协约国军队的干涉策动了苏俄国内反苏维埃政权的各种力量,他们组织白卫军,成立地方割据“政府”,并用武力向苏维埃政权发起进攻,由此开始了历时三年的国内战争。1918年夏,捷克军团的叛乱是国内战争爆发的标志。各地白卫军势力蜂起,一度占据四分之三国土。苏维埃政府领导刚组建的红军,与外国干涉者和白卫军进行殊死战斗。1918年下半年,红军粉碎了捷克军团,击退了入侵的协约国武装和白卫军在东、南、北三个方向发起的进攻,并利用1918年11月德国革命后的时机,废除《布列斯特和约》,收复了部分被割占的领土。1919年,红军与白军在东线和南线进行了两次具有决战意义的大规模较量。1919年春,东线红军挫败白军的攻势,并转入反攻。7月下旬,红军解放乌拉尔,然后向西伯利亚推进,白军主力高尔察克部队被击溃。同时,尤登尼奇在爱沙尼亚方向对彼得格勒的进攻也被粉碎。1919年夏,南线白军主力邓尼金的进攻一度逼近图拉,威胁莫斯科。为了扭转危局,红军集中力量加强南线,于10月下旬发动反攻,击溃邓尼金部队。同时,尤登尼奇对彼得格勒的第二次进攻也被粉碎,高尔察克残部被全歼,其本人被抓获处决。1920年3月,南线白军总部诺沃罗西斯克被红军攻占,邓尼金逃亡国外。1920年4月下旬,西线波兰军队向乌克兰发起进攻,一度占领基辅。弗兰格尔军队也从南方向乌克兰出击。红军首先向西线调集重兵,并从5月底发动反攻。7月下旬,红军越过波兰边界,锋芒直指华沙。由于战线拖长,后援不继,致使红军受挫。双方在里加举行和谈,10月12日就停战及和约达成协议(波苏和约于1921年3月18日正式签订,双方划定了边界,根据这一条约,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划归波兰)。西线停战后,红军主力转向南线,击溃弗兰格尔部队,11月17日,溃退到克里米亚半岛的白军残部被歼灭。与此同时,红军还分兵进入高加索地区,在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先后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国内战争以苏维埃政权的胜利而结束。3.战时共产主义亦称“军事共产主义”。苏俄政府在1918-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实施的经济体制和政策。其主要内容有:农村实行余粮收集制,国家所需的粮食数额就是征集的“余粮”额,农民应无条件完成所摊派的征粮额,摊派比例按阶级原则确定,禁止私人买卖粮食。城市实行工业国有化,并建立集中统一的总局管理体制,企业没有自主权,由总局按国家指令领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流通和分配领域实行国家垄断和非市场化,私人商业和自由贸易被禁止,城乡经济关系和个人消费趋向实物化。推行普遍劳动义务制,并按军事体制管理劳动者。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适应战争条件的特殊经济体制,但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曾经错误地将其看作向共产主义直接过渡的捷径。国内战争结束后,1921年初爆发的经济政治危机迫使苏俄政府转向新经济政策。4.新经济政策苏俄政府于1921年起实施的经济政策,为区别于此前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定名。1921年3月举行的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根据列宁的报告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标志着新经济政策的开始。其主要内容有:在农业领域,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在工业领域,采取租让、出租等方式,把外国资本和私人资本重新引入国有企业,并允许私人经营小型企业,国家除直接管理一批重要的大型企业,其他中小企业管理权限下放;在流通领域,恢复市场交易和商品货币交换。以建立工农经济联盟为目标、重视并利用市场机制的新经济政策的推行,是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列宁逝世后,斯大林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逐步缩小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范围,到1929年,随着农业集体化高潮的到来,新经济政策亦告终止。5.社会主义工业化苏联通过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实现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型。1925年,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确定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要求经过三个五年计划实现工业化目标。1927年,联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会确定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28年开始实施,并于1932年提前完成。在此期间,城乡非公有制经济成分被改造成适应计划经济要求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第二个五年计划在1933-1937年实施,基本实现了预定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目标,一些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赶上了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计划经济体制确立的同时,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行列。1938年开始的第三个五年计划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并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提高了国防建设比重,加快发展东部地区,为后来转入战时经济轨道奠定了基础。6.农业集体化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苏联将个体小农经济改造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运动。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将农业集体化列为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1929年11月,根据斯大林指示,联共(布)中央全会又通过“全盘集体化”决议,运动被推向高潮。为了完成运动指标,各地都出现了强制农民加入集体农庄的现象,受到农民的抵制,农业生产因此受到严重影响。但集体化进程继续推进,到1932年底,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播种面积已占全国播种面积的80%,预定的集体化目标基本实现。到1936年,几乎所有农户都加入了集体农庄。在这个过程中,小农经济中的“富农”阶层被彻底消灭。农业集体化运动是运用“阶级斗争”方式进行的生产关系的变革,它为计划经济体制提供了稳定的来自农业的资源(粮食、原料和资金),满足了高速工业化的需要。但它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违背了农业现代化的经济规律,致使苏联的农业发展长期滞后。(三)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甘地在20世纪20-40年代领导印度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运动。印度民众在甘地的倡导和领导下,以和平方式抵制英印当局的机关、法庭、学校,并采取总罢业、抵制英货、抗税等非暴力手段进行反对殖民统治的斗争。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主要有4次运动高潮,分别是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文明不服从运动、个人文明不服从运动、退出印度运动。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极大地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二战后印度独立创造了条件。(四)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1.德国吞并奥地利奥地利是以德意志民族为主体的国家,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两国都有合并的意图。但是《凡尔赛条约》规定,德国和奥地利永远不能合并。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不断扩军备战,改变《凡尔赛条约》、将奥地利吞并,是其外交政策的目标之一。1936年3月,德国公然违反《凡尔赛条约》和《洛迦诺公约》,重新占领莱茵非军事区,没有受到英、法干涉,这对希特勒是一个鼓舞;1935年10月,意大利发动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得到法、英的纵容,而且意大利也由于陷入侵埃战争,遂放弃了与德国争夺奥地利。在此形势下,德国迫使奥地利签订了德奥协定,使德国基本控制了奥地利的内政和外交。1937年11月,希特勒决定动手修改《凡尔赛条约》,几乎与此同时,英国枢密大臣哈里法克斯在伯希特斯加登拜会希特勒,明确表示“凡尔赛强制条约的错误必须加以纠正”,欧洲秩序的变更问题,亦即但泽、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问题,迟早定会发生,英国所关心的只是“这些变更必须通过和平演变来实现”。希特勒了解到了英、法的底线,知道它们对德国吞并奥地利不会进行干涉,便放手大胆去干了。1938年3月12日,希特勒兵不血刃,占领了奥地利并将其吞并。接下来,希特勒便准备对捷克斯洛伐克下手了。2.《雅尔塔密约》《雅尔塔密约》又称《雅尔塔协定》,全称《苏美英三国关于日本的协定》,是在雅尔塔会议期间的1945年2月11日,美苏首先达成,英国随后支持的关于苏联参加对日作战条件的秘密协定。根据该协定,苏联要在德国投降及欧战结束后2个月或3个月内参加作战,其条件是:(1)外蒙古(今蒙古共和国)现状须予维持;(2)库页岛南部及邻近一切岛屿须交还苏联;大连商港须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苏联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须予以恢复;苏中共同经营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但苏联的优先权益须予以保证,中国可保持在“满洲”的全部主权;(3)千岛群岛须交予苏联。该协定完全是背着当时作为四大盟国之一的中国签订的,是大国强权政治的集中表现,也是美苏划分势力范围的产物。1945年8月14日,当时中国的国民党政府与当时的苏联政府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前者基本上接受了《雅尔塔密约》中有关中国的规定。3.国际格局与国际秩序国际格局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在国际关系中起到举足轻重作用的主要行为体,如国家或国家集团,所形成的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相对稳定的结构状态和局面。各主要行为体之间力量对比的变化是国际格局演变的基础和推动力量,而国际格局的演变,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重大的具有全局性的国际事件,是推动国际格局从量变到质变的决定性因素。国际格局的重要性就在于它影响并制约一定历史时期内的国际秩序。国际秩序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国际社会主要战略力量之间围绕某种目标、依据一定规则相互作用运行的机制,是指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和行为规范。特定的国际秩序总是与特定的国际格局相对应,并受到国际格局的影响与制约。当国际格局变化时,国际秩序也会发生变化,并影响国家关系的变化。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一)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1.冷战冷战(ColdWar)是二战后美国政论家赫伯特·斯沃普在为参议员巴鲁克起草的演讲稿中首次使用的。最初的意思是,两国或两个国家集团之间采用除了使用武力之外的一切手段进行斗争。1947年,沃尔特·李普曼将自己撰写的一系列政论文章集结出版,取书名为《冷战》,冷战一词由此开始流行。2.“战略防御计划”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在其第一任期内(1981-1984),以重新谋求对苏军事优势为出发点,提出并着手实施“战略防御计划”(StrategicDefenseInitiative,简写为SDI),亦称“星球大战计划”(StarWarsProgram)。该计划是要运用高科技手段,在美国上空建立一种反弹道导弹的核战略防御体系,在敌方的导弹起飞、进入太空和重新进入大气层袭击目标的不同阶段,利用太空和地面武器进行层层拦截,以保证美国在核攻击时处于安全状态。该计划是将过去利用核报复来进行威慑发展为以核防御来进行威慑,是后来美国建立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先声。(二)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融为一体的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和资本主义制度。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主要包括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的企业等。但是,从一般垄断资本主义转化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部分质变。它以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巨大力量,对整个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宏观干预和调节。2.种族隔离制度资本主义国家对白人和有色人种、欧洲人和非欧洲人等种族集团强制实行的分离。又译为种族分隔、种族分离。种族隔离大体可分为两种:(1)人身隔离或制度隔离。在社会生活各领域,通过建立各个种族集团的平行机关或有色人种的专门部门所实行的分离。如禁止有色人种和白色人种同读一个学校,同住一个房间,同上一个教堂,同葬一个墓地等。(2)地域隔离。对一定的种族集团在指定地域内实行的分离。如建立印第安人保留地、黑人区、犹太区等。两种隔离一般被结合并用。1973年11月3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禁止并惩治种族隔离罪行国际公约》宣布:种族隔离违反国际法原则,特别是违反《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对国际和平和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是危害人类的罪行。凡是有种族隔离行为的组织、机构或个人即为犯罪。缔约国承担义务,禁止、预防并惩治犯有这种罪行的人。3.如何理解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两个“决不会”社会革命发生的终极原因不是在人们的头脑中,而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冲突中。因此,当一种生产关系和以它为基础的社会形态还能够容纳生产力的发展时,这个社会形态是决不会灭亡的;当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与现有生产关系发生冲突,要求用新的生产关系取代它时,是决不会有新的生产关系产生出来的。这两个“决不会”表明,社会革命是不能人为地制造出来的,生产关系是不能主观随意地改变的。《序言》中两个“决不会”的论断强调了社会革命的客观根源在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冲实,指出了革命发生的客观必然性。如果没有这样的客观根源,革命就不会发生,更不会取得胜利。因此,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忘初心,不断努力,积极发展生产力,创造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条件。(三)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苏联模式“苏联模式”是苏联共产党采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在斯大林时期形成。这一模式的基本特点是政治上高度集权、经济上严密的计划经济。这一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诸多问题。苏联领导集团曾对其进行过不同程度的改革,但都没有真正突破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而且在改革中出现了重大偏差,最终导致苏联解体。(四)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1.第三世界“第三世界”(TheThirdWorld)的概念,大约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泛指不属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的经济不发达的亚非拉和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该词于60年代以后被广泛使用。1973年9月,不结盟国家在阿尔及尔通过的《政治宣言》中正式使用了“第三世界”这个概念。第三世界的崛起发端于万隆会议。一般认为,万隆会议和“万隆精神”是第三世界形成的起点,标志着亚非国家开始作为一支崭新的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的舞台。不结盟运动是第三世界发展的里程碑,其主要诉求是反对参加大国军事集团和与大国结盟,不允许在本国建立大国军事基地,要求尊重各国主权、共同参与解决国际政治经济的重大问题等。1964年出现的77国集团,以维护发展中国家经济权益,变革以控制和掠夺为核心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公平合理、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为斗争目标,20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高潮,是第三世界力量的发展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的重要而鲜明的标志。其行动主要体现为推动南北对话和加强南南合作,重点是南南合作,以南南合作推进南北对话的发展。近年来“第三世界”一词已不太常用,更常用的是发展中国家。2.南北对话“南北对话”是指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围绕改革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加强南北双方的经济合作等问题所进行的国际性的经济会议和谈判。因发展中国家多在南半球,习惯上被称为“南方”,发达国家多在北半球,习惯上被称为“北方”,故名“南北对话”。南北对话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酝酿于60年代初。为改革国际经济旧秩序,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通过不结盟国家会议、77国集团、石油输出国组织以及其他一些原料生产国组织积极展开活动,终于在1964年推动了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的举行,揭开了南北会谈的序幕。1974年,联大特别会议通过《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宣言》和《行动纲领》,标志着南北关系问题被正式提上国际议事日程,受到各国的广泛重视,对话的范围深入原料、贸易、发展、技术转让、国际货币金融等各个领域,并取得了一些成果。1993年10月,各国议会联盟在加拿大首都渥太华召开南北对话促进世界繁荣大会,会后发表的《最后文件》,呼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反对贸易保护主义,要求发达国家取消所有最穷国家的政府债务,敦促发达国家及国际金融机构向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并提供技术。在推进南北对话过程中,原欧洲共同体国家对非洲、加勒比海沿岸、太平洋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实施国际贸易中的“非互惠”原则,即单方面对后者的优惠原则,是南北关系中的积极因素。但总的来说,南北对话进展不大。3.南南合作“南南合作”是发展中国家间的经济技术合作,是促进发展的国际多边合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绝大部分处于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南部分,于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这些国家之间为发展民族经济,开展专门的经济合作,就被称为“南南合作”,如中国与拉丁美洲的合作、中国与非洲的合作、非洲各国之间的合作等。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确定了南南合作磋商原则,促进了原料生产国和输出国组织的建立,提出了在发展中国家间实施资金和技术合作,因此被认为是南南合作的开端。1978年9月18日,138个联合国会员国在阿根廷通过的布宜诺斯艾利斯行动计划。该计划为南南合作建立了一个框架,包括尊重主权、不干涉内政和各国平等权利。1982年,首届南南合作会议在印度新德里召开,1983年和1986年先后在北京和吉隆坡召开南南合作会议,这三次会议是南南合作的重要里程碑。南南合作的实质,是面对不平等的南北经济关系,实行联合自强,共同发展。南南合作的主要内容包括推动发展中国家间的技术合作和经济合作,并致力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能源与环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2030年中国多氯联苯行业经营效益及投资前景研究研究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危化品运输行业发展趋势与前景预测分析研究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光探测器行业发展形势及应用前景预测研究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丙基西萝芙木碱行业市场运营模式及未来发展动向预测研究报告
- 篮球团购 课程设计
- 特许经营经销合同书新
- 酒店康乐中心承包合同(3篇)
- 济南大学《无机材料科学基础》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济南大学《工程地质》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济南大学《表现技法》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中国风书香校园宣传主题班会PPT
- 我们都是少先队员课件教学
- 平衡和协调能力的评定课件
- 自学考试学生报名登记表-自考招生登记表
- 学校班级图书箱管理制度
- 写给老婆最催泪挽回感情的信范文(5篇)
- 疟疾病例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及疟疾暴发疫情报告表
- IATF16949 年度内审审核方案
- 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等职业学校校本教材)
- 2022年广州中考物理真题及答案
-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案-第三单元第8课《安全记心上》第一课时说课 部编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