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教学设计_第1页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_第2页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_第3页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_第4页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词语的品析,朗读的触摸感受,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中国工农红军战胜

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通过资料的适时呈现和学生的朗读想象,加深对诗歌的领悟,以期引领学生走进长征的

深度空间。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词语的品析,朗读的触摸感受,感受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

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推荐读物

《万水千山》、《长征》、《百年历史回眸》

四.教学过程:

一.回忆文本——知晓“长征难”

1.红军长征翻过一座座山,又涉过一条条水,表示山水很多,用什么词?(万水千山、

千山万水)

2.红军长征除了万水千山的障碍,天上每天有几十架敌机侦察轰炸,地下有几十万敌军围

追堵截,遇到了许许多多艰难险阻。表示艰难险阻很多,也可以用什么词?(千难万险)

要战胜这千难万险,红军该吃多少辛苦,又可以用什么词?(千辛万苦)

小结:要越过这万水千山,红军历尽千难万险。

3.这说明要进行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长征怎么样?用一个字概括。(描红:难)

4.但红军用自己的双腿走过来了,你们说远征难,红军怕不怕?(描红:不怕)响亮地回

答。诗中毛主席用一个词进一步写出了红军战士不怕难,把万水千山看得很平常?(描红:

等闲)

5.指导朗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6.这首诗要赞颂的就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雄气概,这两句是全诗

的总领句,再读一遍。

二.走进文本——展现“征难图”

1.让我们一起重温二万五千里漫漫征程。师范读。

二万五千里漫漫征程,诗人怎能一一记叙,他选取了红军战士走过的一条岭、两座山、两条

水,你们能找到吗?《七律长征》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雄壮图画,请

你各用一句话概括每幅画面的主要内容?翻越南五岭、疾跨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

定桥、喜踏岷山雪

2.自由默读全诗,思考:从哪些诗句、诗词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你是怎么想

的?可以在书上圈圈画画,把感受写在旁边。

3.交流:

三.融入文本一一感悟“远征难”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请学生板画。五岭的逶迤乌蒙的磅礴

2.五岭的逶迤一一诗人一直追溯到长征开始,那逶迤的五岭仿佛又在眼前。你们看(粉笔示

意图)五岭是五个山岭的合称,它绵延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五省,山势起伏、

蜿蜒,长达数千里。现在你能说吗?“五岭

3.乌蒙的磅礴一一红军大队人马翻过五岭又来到乌蒙山下,乌蒙山海拔二千三百多公尺,

有我们700多层教学楼那么高。那你能说乌蒙。(危峰兀立、高山峻岭)

4.这里用‘逶迤''磅礴'写出红军要翻过这样的高山峻岭会怎么样(难)

5.但是我们红军战士不怕,跟随着红旗翻过了五岭,又越过了乌蒙,征服了一座座大山,

在红军的眼里这山是大还是小,从哪里可能看出来?

6.指导朗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读时要突出五岭的绵延不绝、乌蒙的气

势磅礴,而“腾细浪”、“走泥丸”则要读得平淡,表现出红军的“不怕难”。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教师讲故事:

3.刚才你们听的时候心里怎么样?这时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什么?

4.学到这里你们有没有想到‘金沙水拍云崖暖'是什么意思?云崖暖:心里暖(读)

5.长征途中红军和敌人的斗争有智取,也有恶战。金沙江是智取,大渡河则是一场恶战。

6.大渡河是天险,敌人满以为能阻挡红军的脚步,但是天险也被红军逾越了那毛主席为什

么又说“大渡桥横铁索寒"?谁能有条理地说说:导语:红军来到大渡河上,眼前横着一座

铁索桥。桥上______桥下桥头红军。

7.指点:天险逾越了,但现在回想起那场面,还叫人胆战心惊。

8.指导读。

9.“暖”,写出了巧渡成功的愉快。“寒”,写出了强渡的惊心动魄,又进一步突出了“难”。

10.朗读。金沙水拍云崖暖(轻快一一红军的欢快心情),大渡河横铁索寒(低沉一一表达对

牺牲战士的沉痛缅怀之情。加重语气)

11.师:这么艰难的事红军战士还是平常地对待,一“寒”一“暖”,一“喜”一“悲”,

这正是--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更喜”喜什么?为什么“尽开颜”?

2.困难像雪球一样砸来,但红军战士依然以平常心来对待,你体会到了什么?

3.正是因为有这种大无畏的精神,红军战士克服了像雪球一样砸来的一个又一个困难。这

正是一一(生读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4.最后两行应读出欢欣鼓舞的语气,因为红军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翻过了终年积雪的岷山,

“更喜”二字既是红军现时心情的写照,也是红军对革命征途的展望。

5.同学们也带着这种豪迈回到《长征》这首诗中读一读吧!(生齐读)

四、走出文本——赞颂“红军情”

1.这是在红军登上了岷山之后,最后一座山,毛泽东写的。大家试着读。

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

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2.你们也带着这种豪迈回到《长征》这首诗中读一读吧!(生齐读《长征》。)

3.仅仅五十六个字就写出了红军不怕艰难险阻,豪迈乐观的精神,这样的好诗,你们愿意

记下来吗?可以边读边想像,自由背背吧!

4.七律诗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感,一般都能谱成曲,大家看《长征》MTV。

5.学完了,看完了,你最想对红军叔叔说些什么?

6.长征壮举让世人惊叹,长征精神永世流芳。多少文人墨客为长征谱写了一曲又一曲赞歌。

同学们:“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老师把毛泽东的这句词送给你们,希望你

们在今后学习中不惧挫折、勇往直前!

五、作业设计

1.完成小练笔。

2.自学《清平乐•六盘山》。

板书设计: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藐视困难积极乐观

三老山界

陆定一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了解文章所叙之事,揣摩词语的运用。

2、了解并学习文章安排材料的特点.

3、通过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2、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

教学难点:

1、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赏析背诵精彩的语段。

2、景物描写的内容、方法及作用的分析。

教法选用:阅读梳理与感悟反思相结合

学法指导:梳理信息,整合处理

一、预习交流:

(-)关于作者。

陆定一(1906—1996),江苏无锡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过《解放日报》

总编辑、宣传部部长、文化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务。1996年5月9日在北京逝世。

(-)关于背景。

1934年10月初,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中国工农红军突破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五次“围剿”,

北上抗日,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粉碎了反动派的围追堵截,长驱二

万余里,纵横11个省,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抗日根据地一一陕北,与陕北红军会合,

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又叫越城

岭。

(三)关于字词。

1、给加点字注音:

惊惺()欺侮()即()然入梦里()最立()

咀嚼()呜咽()澎湃()常他()级

()

2、多音字组词:

嚼:jido()jue()

咽:yan()yan()ye()

落:ia()lud()lao()

二、整体感知课文:

(-)速读课文,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老山界是长征中走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红军翻越老山界遇到了哪些难事?

r走路难(山路险峻,悬崖峭壁)

难睡觉难(路窄不平,寒气逼人)

事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处境难(敌人追击,设备笨重)

(三)本文以什么为顺序安排内容的?(提示:在文章里找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语)

(四)了解事情经过填表说明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段落时间变化地点转移记叙内容文章主旨

2-11节当天下午至天黑山沟一山脚同瑶民的攀谈表现红军不怕困

难、艰苦奋斗的

12-23节天黑后至黎明前山脚一山腰爬山的艰苦以及在

雷公岩前露宿坚强意志和革命

乐观主义精神。

24-31节次日黎明至下午两点多雷公岩一山。攀越雷公岩

32-33节登上山顶以后山顶一山下下山的情景

(五)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文章按时间顺序,分为三个部分来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一部分(1自然段):概括介绍老山界,点明它的地理位置和山高,摆出困难。

第二部分(2自然段到33段):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一层:(2—11)山脚访瑶家。

,1.在“之”字拐的路上;

2.山腰露宿;

第二层:(12—33)红军翻越老山界13.攀登雷公岩

4.继续登山,到达山顶;

、5.山顶所思。

第三部分(34):写作者的感受。

三'问题讨论:

(-)课文写红军翻越老山界,却用了不少笔墨写与瑶民大嫂的攀谈,作用是什么?

答:显示了红军是为人民谋福利的军队。说明红军不但是战斗队,也是宣传队和播种机。从

一个侧面丰富了课文的中心意思.

(二)文章中两处集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1、局部揣摩景物描写:

(1)分析第13段描写:

①“奇观”是指什么?

②你认为哪些字词用得好,请加以揣摩:

“奇观”本来是指自然界奇特罕见的景观或景象。“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火

把与星光连接,写山势之高;表现了老山界的险峻,“许多”一词,既说明山路的曲折和陡

峭,又说明有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在攀登。人、夜色、高山交织在一起,组成了瑰丽、壮观

的景象。“奇观”一词表现出这一景象的奇特罕见,表现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并颂扬了红军

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的精神。

(2)分析第23节景物描写:

①这部分哪些词语极富表现力?请找出来并加以分析。

②这部分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分别起什么作用?

③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缀”字传神而又具立体感,好像人工装点在上面似的,突出夜之深、景之美,表现了作

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感受自然景色的丰富情感。

用巨人矗立比喻眼前的山峰;用一口井比喻山谷,既突出了山势的险峻和连绵,又暗示

了红军的艰难处境。“矗立”,形象的说明困难像拦路虎阻挡在面前,但是直立、高耸的老

山界阻挡不了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也改变不了他们的长征必胜的信念。

“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

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像春蚕在咀嚼桑叶”时连续不断的细微声音,比喻战士们轻细的话语声,说明战士们

被冻醒次数之多;“野马奔驰”写半夜山风之大,又喻寒风刺骨;“山泉呜咽”用拟人化手

法喻山泉时断时续又暗指山势崎岖;“波涛澎湃”形容林木被风刮动的声音。人声和大自然

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烘托出夜色之深,夜景之美,透露出勃勃生机,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

神。

非常形象地写出山景之美,表现红军战士的乐观情怀。

(3)分析第32节景物描写的作用:

最后一次描写的景物是下山途中所见,景物的特点是什么?表达作者怎样的心情?

景色明朗清新,表达了克服困难后的愉快,表现战士们欢畅、轻松的心情,集中展现了

一种前景光明的意境。

四、问题探究:

(-)课文采取顺叙的好处是什么?

好处:1、使文章脉络清楚.

2、使文中的叙事和描写都合情合理

3、按时间顺序先设置悬念后作解释,产生扣人心弦的效果.

(-)文章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时遇到的困难,对于中心的表达有何作用?

(三)次日黎明攀越雷公岩时,作者记述了红军战士相互鼓励、相互帮助的场景。为什么要特

别强调“医务人员中的女同志们英勇得很”?

(四)作者在文中细致的描写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可是在最后一段,作者又说“老山界的

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突出长征路途的艰难,也更能突出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只要有这种豪

迈的精神,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五'品味语言:

(-)第24节“抢一碗饭就吃”句中,“抢”字用得合适吗?为什么?

(二)第29节“但是必须鼓着勇气前进”句中的“鼓”改为“凭”可以吗?

(三)第30节“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

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一句怎么理解?

六、总结全文:

1、主旨--本文具体的记叙了长征途中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克服困

难、英勇顽强的斗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写作特点--①采取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层次.

②以生动的描写具体而生动地表达中心

七、作业布置:

1、以“秋日的早晨”为题,写一段景物描写。

2、背诵并默写第23节。

《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唐代和宋代诗人写的两首描写春天的诗,内容和观察角度不同,但都能看

出作者用心发现的特点,与本组教材主题非常吻合。《草》是一首咏物诗,情景

交融,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宿新市徐公店》描绘的是诗人信

在新市徐公店所见到的生机勃勃的暮春景色。作者运用白描的手法,把景物与人

物融为一体,描绘了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极富生活情趣,作者的喜悦之情也尽

在对景物、人物的描写之中。

设计理念:读诗能使人灵秀。古诗语言凝练,对仗工整是语文教材中的瑰宝。古

诗教学中,应充分挖掘诗中美的因素,创造一切条件,引导学生“读”中“悟”,

“悟”中“读”,主动学习、品味古诗。

教学目标:1、会认7个字,会写9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

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会生字,通过多形式地反复吟读让学生学会入情入境地古诗朗读。

教学难点:通过反复吟读,理解诗意,领悟诗情,体会诗境。

课前准备:四季草图、显示诗意的课件、学生搜集有关春天的古诗

课时安排:一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我们刚刚学完《找春天》,我们发现了春天刚来到时的许多景物,如小草从地下

探出头来,稀稀疏疏;树木吐出点点嫩芽;小溪丁丁冬冬。今天我们又要觉悟一

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大家对春天有什么新的发现。

二、初读(两首)古诗,知晓大意

(一)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

1.自由朗读,圈画出不认识或容易读错的字。

2.小组内互读,帮助小伙伴识记生字。

3.师检测生字识记情况。

(二)试读古诗,初知诗意

1、《草》这首古诗讲的是什么事物?

2、你从哪看出来的?(题目、诗句)

三、品读诗句,理解诗意

(一)离离原上草

1、诗里写的是什么地方的草呀?(原野)

2、看课文插图,原野上的草长得怎样?(理解“离离”)

(二)一岁一枯荣

1、谁能用“岁”说个句子?“岁”是什么意思?(年)一年有几个季节?(四

个)

2、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

a.你看到了什么?

b.小草一年中,有两次明显的变化,你发现了吗?

c.出示生卡“枯”和“荣”,想想“枯”和“荣”分别是哪幅图描绘的景象,贴

在对应的图下。

[设计意图]图文结合,适时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化难为简帮助学生理解诗中

关键词语,更直观、更浅显易懂,在析画、赏画中,使诗意、画意相得益彰。

d.相机指导写字。

(三)野火烧不尽

1、“烧不尽”是什么意思?什么“烧不尽”呀?

2、实验:把事先准备好的一小块长有枯草的土皮拿出来,点烯完后,请学生拨

开泥土仔细观察,并问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巧妙运用一块草皮,创设有趣的实物情景,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

围。通过做实验和仔细观察,潜移默化教给孩子学习方法,轻松理解诗的涵义及

意境。

(四)春风吹又生

1.对呀,草根烧不尽。那么第二年春天,春风轻轻一吹,草原又会呈现怎样的景

象?

2、谁能把第四句诗在图上画出来?(出示野火烧光后的草原图)

四、再读古诗,领悟诗情

1.播放显示诗意的课件(原野上小草一大片,非常茂盛。冬天来了,一片枯黄。

野火熊熊,好像把草都烧光了,但是春天来了,小草又茂盛地长起来了。)

2.看完录像,谁能把全诗的意思说一说。

3.小朋友,大火烧得这么厉害,可是第二年春天,春风一吹,小草又齐刷刷地生

长出来了,你沉得小草怎样?(顽强)

[设计意图]通过对小草生命力的评价,和思想教育巧妙结合。

五、诵读古诗,引导积累

1.把全诗多读几遍,看谁能背下来。

2.多种形式地赛背:个别背、小组背、男女生赛背。

3.情景背诵:创设情境,师生共同扮演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弟弟

妹妹等角色表演背诵,适时发问,如:

a、怎么不写花,只写草呀?

b、这句我怎么听不懂呀?

[设计意图]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了情境表演背诵,既训练

了形义较难的字,又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有利于培养语感,积累语言。

4、“我知道”展示自己知道的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背诵其他相关春天的诗。

[设计意图]与课外知识相结合,丰富语言积累,课内课外相结合,形成“大语

文观”。

《枣核》

【教材分析】

《枣核》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爱国情怀”的第一课。全文以“枣核”为线索,

采用以小见大、以物传情的表现手法,讲述一位美籍华人要几颗故乡的枣核试种,以寄托思

乡之情的故事,反映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深厚民族意识和丰富民族情感的伟大民族。朴实的

叙事、真诚的独白、精巧的构思、简洁质朴富含抒情色彩的语言,使这篇叙事散文美不胜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家作品,感受海外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

2、学习朴实的语言饱含深情,了解巧设悬念、以小见大等写法的综合运用。

过程与方法:

1、抓住线索梳理内容,简要概括故事情节。

2、学习使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咬文嚼字,揣摩人物内心世界,品味简洁质朴却饱含深情的语

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游子的思乡情结,热爱祖国、热爱家乡。

【教学重点】

1、理解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2、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3、饱含深情的语言。

【教学用具】自制多媒体课件,歌曲《月之故乡》、《我的中国心》等。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欣赏歌曲《月之故乡》,思考:在月光如水的夜里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二、简介作者

萧乾(1910——1999),蒙古族,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本文选自《美国点滴》,是

作者1979年8月应邀参加大陆、台湾及中美作家之间的首次文学交流活动后创作的。它犹

如大西洋彼岸吹来的一缕春风,送来了一束有关美国现代化社会生活和海外华人心态的信

息,赢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三、学习目标:

1、学习设置悬念引人入胜的巧妙构思。

2、品味饱含深情的语言。

3、体会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四、感知课文

(一)问题导学:

听朗读,画出与“枣核”有关的句子,思考:

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2、围绕枣核,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主题?

(二)互动探究与交流展示:

五、研读课文

(-)问题导学:

1、本文⑤⑥段的内容似乎与“枣核”无关,作者为什么要安排这样的内容?

2、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位老人思念故乡呢?(读7-10小节)

3、有人说“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种枣人已是风烛残年,

到哪一

(二)互动探究与交流展示:

六、赏读课文

(一)问题导学:

体会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他衽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2、他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

3、你相。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

回来的。

(-)互动探究与交流展示:

七、课堂检测

1、摘抄游子思乡的千古名句

2、仿照下面的句子,另写两句富有意蕴的句子。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想起。

故乡的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乡的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练习册》P19页:10——14题。

八、拓展延伸

思乡爱国一直是人类众多美好情感之一。在这方面,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给我们保

留了众多优美的诗篇,我们在课外还读到哪些思乡爱国的诗句或作品?(《乡愁》)

九、课堂小结

同学们,走近萧乾,走近《枣核》,我们被深深感动着。虽然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几粒

小小的枣核,但它们却承载着华夏儿女用拳拳爱国心和浓浓思乡情酿制的仙露琼浆,枣核里

跳动的是一颗永远不变的''我的中国心(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让我们在熟悉的旋律

中用歌声向古今中外所有中华民族铁的脊梁致敬,同时为祖国美好的明天祈福。(全体师生

齐唱《我的中国心九)

附:板书设计

索枣核一一设置悬念

见枣核一一加深悬念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话枣核一一解开悬念

议枣核一一点明主题

最后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小说背景理解“最后一课”的含义。

2、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是怎样的人,从而感受法国人民

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

[教学重点]: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1、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线索。

2、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艺术形象。

[教学方法]:概括、讨论与点拨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投影出示:国、亡国奴的解释

同学们,当一个民族即将亡国时一,当这个民族的人民即将成为亡

国奴时,当他们学习自己国家语言的权利都被剥夺时,人们的心情将

会怎么样呢?日本占领了我国的东北三省后,为了奴役中国人民,日

本人在东北强制中国人学习日语,给中国人灌输自己是日本统治下的

满州人的思想,想从思想上彻底的奴役中国人,把中国人变为他们的

奴隶,现在回想这段历史,你有什么感想?(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

都会感到屈辱,痛苦,仇恨。)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家被占领,

将要失去自己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是什么样的感受。

二、了解作者及文体知识

1、投影出示作者及写背景。

2、投影出示:文的体裁为短篇小说,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

环境。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今天我们将主要由分析人物形象入

手,体会小说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检查预习,正音正字。

投影出示生字词

四、深入探讨

阅读课文,投影出示阅读要求。

1、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不同吗?(可从气氛、学生、

老师等角度归纳)

其一,过去开始上课的时侯,总是“一阵喧闹”的教室,现在“一

切偏安安静静的",其二,平时严厉的老师,今天却“很温和”。其

三,老师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的礼服。其四,后排还坐着

好些镇上的人,特别是郝叟老头还翻开了一本初级读本。教室里有一

种严肃的气氛。

2、在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对什么的思想感情都发生了根本的变

化?请大家结合课文具体内容从对学习,对老师、对祖国几个方面来

谈小弗郎士的变化。

A、小弗郎士本来是一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他总是想着逃

课,去找鸟窝,去溜冰,最讨厌课本,觉得它们很讨厌,带着又那么

沉重。而现在他觉得它们都是他的好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

B、以前他觉得韩麦尔先生是个很严厉的人,现在他称韩麦尔先

生为“可怜的人”,开始理解和同情韩麦尔先生,甚至敬仰先生的人

格,“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C、对于祖国,作为小学生的小弗郎士一开始并没有失去国土的

悲痛,没有爱国的意识,看到普鲁士兵在操练还觉得比学习有意思,

而在最后一堂课上他懂得侵略者的意义,懂得去仇恨普鲁士的侵略

者,说他们是“坏家伙”,成长为了一个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3、是什么让本来贪玩的小弗郎士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

是他的老师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教育了他,是亡国的惨痛巨烈

地震撼了

他,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感染了他,更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

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进了他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4看来韩麦尔先生对于小弗郎士的影响非常大。你认为韩麦尔先

生是一

个什么样的人呢?结合具体内容来谈。

学生谈时提醒:自己思考准备回答的同时注意倾听同学的发言,

进行反驳。

教师调控为三种理解。

a、学生发言,认为韩麦尔先生

①是一个可怜的人②是一个原先不大负责的人③是一个严厉的

人④是一个普通的人⑤是个温和而严肃的人⑥是一个有勇气的人⑦

是一忠心耿耿的人⑧是一个爱国的人⑨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

人……

b、教师调控,组织讨论三种“见解”。

①韩麦尔是一个普通的人②韩麦尔是一个“可怜”的人③韩麦尔

是一个爱国者。

①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普通的人:

镇上的一位普普通通的教师。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课堂

教学的管理水平不大高。有时还“玩忽职守”“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

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②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可怜”的人:

这是他给孩子们及镇上的人上的最后一次课,明天就要永远离开

这个地方。离开他工作40年的地方,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而且再

也不能教法语了,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教一节课又一节课,恨不得把全

部知识都教给我们。这个可怜的人异常的难受,他一动也不动地瞪着

眼看周围的东西。脸色惨白,话也说不下去。……

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换上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以表示对失去国土的敬意;

对自己从前的工作态度进行了反省,对阿尔萨斯人进行了直率的批

评;赞美法语,说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说明语言好比打开监狱

大门的钥匙;面对即将要丧失的祖国语言内心的极大悲痛,使出全身

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大字。这些都足以证明韩麦尔先生

对于祖国的热爱。

(在讨论中重点放在第③种“见解”。注意最后一部分,韩麦尔

先生的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

最后一部分,作者从人物描写的哪些方面来刻画韩麦尔先生?

语言:“我的朋友们啊"、“我一一我一一”;神态:“脸色

惨白”“呆在那里”;动作:转、拿、使、写、靠、做手势。写出了

他对侵略者的强烈的愤恨和丧失国土给他的沉重的打击,表明他具有

强烈的爱国情感。

(结合讨论,有感情的诵读韩麦尔先生的大段独白,诵读课文最

后一部分,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

课堂教学的高潮。)

6、最后一堂法语课上,无论是本来贪玩的小弗郎士还是原本普

通的韩麦尔先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者如此深入刻画韩麦尔先生

和小弗郎士的形象想要传达给读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作者借助于对最后一课的描述,深入的刻画了小弗郎士和韩麦尔

先生的形象,表达了法国人民对于祖国的热爱,对于侵略者的仇恨。

五、拓展延伸

1、同学们,从课文中我们知道给让小弗朗茨和韩麦尔带来痛苦

的是普鲁士。普法战争实质上是由法国发动的,其结果是法国战败,

普鲁士军队长驱而入,最后法国由侵略战变成了保卫战。说到底给小

弗朗茨和韩麦尔带来痛苦的是什么?出示投影。

2、战争只会给人民带来身体的摧残,给人民带来心灵的伤害,

使家园被毁,使国家贫穷,使人间变成地狱。我们热爱和平,反对战

争。因此我们更不能忽视潜在的危机。出示投影:日本小学生关于战

争的惊人预言。

3、投影:为了避免将来我们也成为亡国奴,现今我们该怎样做?

4、同学们我们是祖国的明天,我们是祖国的希望,振兴中华保

卫祖国的历史重担就落在我们肩上了。

最后一课

都德(法)

环境:(时代背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

敬仰

人物:小弗郎士wA韩麦尔先生

唤醒

贪玩、不爱学习、幼稚普通教师、不大负责

任的人

情节:变

VV

懂事、爱学习、爱祖国爱国志士

情感: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之十

教材分析:

本文记叙了春秋时期晏子出使楚

国,凭借自己的机智和辩才维护个人

和国家的尊严,不辱使命的故事。课

文通过三个小故事:进城门、见楚王、

赴酒席,展示了晏子的一身正气和过囹

人智慧,体现了晏子这位出色的政治

家、外交家的机智灵活的论辩、反击

技巧,和他处处以国家尊严为重的凛

然气节。

全文以事件的起因一一经过一一

结果为序,先交待了时代背景和事件

的起因,中间叙述了晏子与楚王三个回合的斗智过程,最后以一句话交待出斗智的结果。

结构精巧,紧凑完整,故事情节有起有落,矛盾冲突合情合理,且高潮迭起,扣人心弦。既干净

利落又风趣幽默,具有极强的故事性。

课文叙述语言简洁生动,通过对话展开情节,刻画人物。人物语言符合人物身份,描写楚王与晏

子的对话,双方辩词的锋芒,都表现得准确而生动,恰当地体现了人物的身份特征。文中楚王的话不

多,多为设问口气,但从''楚王见到了晏子,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这句话中的

“冷笑一声”和设问句“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就能体会出楚王的目空一切、傲慢无礼的神情。

还有从“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这句话中的“打发”一词,可以看出楚王对晏子的

不尊重,又一次让人体会到楚王的傲慢无礼。在安排酒席招待晏子时,当楚王得知堂下的囚犯是齐国

人时,他又借故侮辱齐国: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情?”再一次向

我们展示了一个目空一切、傲慢无礼的楚王形象。而全文重点抓住晏子对待楚王时动作、神态的描写,

如:严肃、拱了拱手、故意笑了笑、面不改色这些词语和语言的描写,如:“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

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钻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

的国家?”等语句,也让我们体会到了晏子的冷静、机智、灵活和能言善辩。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应该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

化行为。要达到上面的要求,教师就必须让学生充分地自己读书,读出声,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

读出神,读的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本课我准备通过小声自由朗读全文,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默读全文,画出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

子、怎样侮辱晏子?和晏子怎样反驳的相关语句,让学生深入探究课文;分角色朗读楚王与晏子的三

次对话,帮助学生准确体会楚王侮辱晏子时蛮横霸气、盛气凌人的神情,领略到晏子反驳时表现出的

沉着、睿智的论辩、反击技巧。从而降低学习难度,突破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并且正确书写本课的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表演课本剧。

3、了解故事内容,理解晏子反驳的话,体会他出使楚国时表现出的沉着睿智、机智灵活,以及

维护齐国尊严的凛然气节。

4、初步了解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认识简单的推理。

5、激发学生为维护国家尊严而挺身而出,据理力争的爱国情感和懂得尊重他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内容,理解晏子反驳的话,体会他的沉着睿智、机智灵活,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原然气

节。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认识简单的推理。

教学设计:

一、简介背景,揭题。

距今二千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群雄纷争的春秋战国时代,其中齐国和楚国是大国,

而齐国的强大离不开一个人,此人虽然身材矮小,但能言善辩,口才极好,被派到其它国家执行外交

任务,帮助齐国解决了许多外交上的争端,他就是晏子。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向大家介绍一下晏

子。揭示课题,理解“使”、“楚”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教师提出初读要求:

1)根据拼音,读准生字词的读音。

2)根据课文内容,想想课文讲了几件事,都是什么事?

3)将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交流以上问题。

1)学生提出自己拿不准的字音,全班交流。

2)课文讲了三件事,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每次都反驳了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学

生交流,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3)提出不懂的词和句,师生一起讨论交流。

三、深入探究课文,突破重难点。

1、默读课文,思考并勾画理解:

1)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

默读课文,画出有关的句子。可启发学生联系课文有关句子与背景,作深入地探讨。楚国国势强

盛,有吞并各国的野心。侮辱晏子,就是侮辱齐国,显示国威,就是要吓倒齐国,使齐国臣服。

2)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

从第三、四、五自然段中画出晏子言行的句子,可引导学生把楚王三次对晏子的侮辱连起来,做

比较、分析,梳理出楚王策略和情绪的变化。第一次,就晏子身材矮小发难,这是抓住晏子体形弱点

进行侮辱,楚王心中很得意。第二次,楚王以貌取人,加大侮辱的程度,辱骂晏子无能,侮辱点由外

而内,由晏子个人延伸到齐国,楚王心中已经恼怒。第三次,在前两次失败后为挽回面子所作的更重

的辱骂,采取迂回战术,不再直接对晏子,而是虚拟捉盗贼事件侮辱齐国人的人品,楚王心中既得意

又狂傲。

3)晏子是怎样反驳的?

晏子第一次对楚王侮辱的反驳:不是直白地表示不钻洞,而是用无漏可击的推理判断让对方服输。

“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

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先肯定两点:一是“这是狗洞”,二是“访问‘狗国'才从狗洞

进去”。进而依两个肯定的判断让楚王去推理,使楚王不得不大开城门迎接晏子。第二、三次反驳可

由学生独立地领悟。要鼓励学生有创意地理解,以发展思维的独创性。比如阅读晏子第二次反驳,可

能有的学生会领悟到,晏子反驳不仅有力,而且很艺术。楚王说齐国没有人,是指没有人才。晏子以

故意没听懂以及夸张和取笑的方法反驳楚王。当楚王更明确侮辱晏子和齐国时,晏子装作为难,提出

撒谎和说实话的请求,然后用贬低自己为''最不中用”的人,鞭挞楚国为坡下等国家。这中间有装傻、

自贬、取笑、卖弄,在嘻笑之间一步一步地把楚王引到尴尬的地步。第三次反驳更为艺术,采取将计

就计的办法,不揭露楚王的栽赃,而是以橘生淮南淮北结不同果实为例,说出一个结论:水土不同,

结果不同。再用这个事实去评价盗贼这件事,这是守中有攻:楚国是生养盗贼的国家。

2、小组讨论交流,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记下来,待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3、全班交流。(指定一个小组回答,其他小组作补充。)

4、楚王听了晏子的话是怎样做的?为什么“只好”这样做?

楚王在才智过人的晏子面前弄巧成拙处于被动尴尬的境地,对晏子毫无办法,不敢不尊敬晏子了。

5、为什么楚王不敢不尊敬晏子了?

楚王领教了晏子的聪明才智,不敢再生侮辱、取笑宴子的念头了。

6、小结:楚王仗势欺人,想显示一下自己国家的威风,侮辱晏子,实质是侮辱与楚国平等的齐

国,晏子每次都能因势利导,逼楚王于被动地位,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5、进一步理解晏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这种精神在今天有什么重要意义,给予我们每个人

怎样的启迪。

6、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可以边讲课文,边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也可以学完三个小故事后,采用

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有感情朗读课文。

四、表演《晏子使楚》的故事。

学生分组表演,教师引导学生评价,可从语言、神态、动作等几方面评价。

作业设计:

必做题:

1、生字组词

2、把晏子使楚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选做题:

小组合作表演课本剧。

实践创新作业:

收集晏子的故事。

板书设计:

晏子使楚

楚王钻狗洞下等人押强盗晏子

(失败)(胜利)

狗国下等国生盗之国

《背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习抓住人物特征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2、品味朴实的饱含感情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理清文章脉络。

2、引导学生研讨品读关键语句的含意和表达作用、体会朴实语言所饱含的丰富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文章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品味朴实的饱含感情的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蕴含的父子深情。

【学情分析】

现在的孩子被认为是“抱大的一代”,他们生活在父母的怀抱中,虽享受幸福,却往往

体会不到幸福。因此学习本文可以引导学生体会父母的关爱,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教学设想】

1、朱自清的《背影》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一篇叙事散文,其语言质朴,饱

含真情。主要围绕特定环境中“背影”的描写,来表现父亲的爱子之心和作者的念父之情。

教学适合采用自主参与活动的教学方式,实施探究性学习,掌握自主式学习的方法。教师首

先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通过阅读感悟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在教学中,以‘'情"为

切入口,采用朗读法,在诵读中体味出文章所蕴含的父子深情一一父亲爱儿子,儿子理解怀

念父亲。

2、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圈点批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

式,让学生动脑动手。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效率,采用多媒体课件。

3、在学生感悟文章真情的基础上,品味生活,感悟亲情,培养学生发扬中华民族传统

美德,珍爱亲情,用感恩的心对待关爱自己的人。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含动画歌曲《背影》、电视散文《背影》、歌曲《父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欣赏动画歌曲《背影》,感受父子深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快速朗读课文,划出文中与“背影”相关的语句,思考:

(-)问题导学

1、全文共写到父亲几次背影?各在什么情景下出现的?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表达了什么中心?

3、哪一次“背影”写得最具体、最感人?

(二)互动探窕

以学生独立思考为主,第1题的后一问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讨论。

(三)交流展示

以小组抢答的形式进行,对表现积极的小组给予鼓励。

三、再读课文,重点研讨

重点赏读第六段,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挚感情。

(一)问题导学

1、请用波浪线划出具体描写“背影”的语句,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父亲背影

的?

2、请用着重点标出父亲过铁道买桔子的动词,以“我认为一一用的好,因为-----”的

句式品味作者用词的妙处。

3、请用横线划出父亲所说的话,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挚感情。

(二)互动探究

这一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小组间可以相互讨论、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三)交流展示

选取四个小组展示,其他小组评价。

展示方法:“我是组的,我们组为大家展示的内容是:。请大家

点评

四、三读课文,感受深情

这是一段感人至深的文字,谁能有感情的给我们读一遍?学生配乐朗读并评点。

五、达标检测

小组抢答完成练习。

六、拓展延伸,真情告白

在你的人生经历中,你的父母肯定也给予了你许许多多的关爱,想一想,你有过哪些被

父母感动的记忆?

附:板书设计

背影

朱自清

惦记背影(思念父亲)

描写背影(望父买橘)口父子情深

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甜甜的泥土》教案

教学目标:

1.分析课文细腻的人物描写笔法,学习描述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情感。

2.探讨主题,认识生活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复杂性。

教学重、难点:

文章细腻的描写笔法;文章主旨的探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妈妈的吻》,激情导入

是啊,妈妈的吻,甜蜜的吻。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

唤就是妈妈。妈妈的爱可以让广博的大地变成甜的。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今天就让我们

一起走进台湾作家黄飞的《甜甜的泥土》去瞧个明白。

二、出示教学目标

1.分析课文细腻的人物描写笔法,学习描述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情感。

2.探讨主题,认识生活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复杂性。

三、走进文本,整体感知

1.我们先熟悉一下课文,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注意一下这几个词的读

音。

晕眩yunxuan愠色yun呆滞zhi

吮着shun涮净shuan愣怔lengzheng

2.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学生:一个离异家庭的孩子渴望得到母爱的故事。

(送奶糖、传奶糖、分奶糖、吃奶糖、埋奶糖、挖奶糖、融奶糖)

在学生概括故事内容时梳理一下人物关系:爸爸、后妈、亲妈。

过渡:他的爸爸、后妈对他好吗?亲妈呢?

既然他的亲妈是这么爱他,文章又是这么把这份深情表现出来的呢?

四、走进文本,品味真情

(一)、请跳读课文,从文中找出表现这份深情的语句,细细得品味、体会(边读边画,

作好批注、点评)

示例:

1.“她倚着学校门口的一棵树,一动不动,宛如一座雪雕。”

赏析:“倚着”这一动作中表明她站在那里的时间已很久。“一动不动,宛如雪雕”

这个比喻说明她专心致志等候着放学后儿子的出现,表现了她对儿子的至爱亲情。(动作、

比喻)

2.她黯淡的眼神里,射出热切的光。

赏析:黯淡,指离异后不能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不能看到儿子、照顾儿子给她带来的创

伤。热切,因为即将见到儿子的兴奋、激动之情。(神态)

3.她一阵晕眩,……跌跌撞撞地扑过去,双手紧抓铁栏杆使劲地摇着。

赏析:写出了一个母亲在见不到儿子后心灵上所受到的严重打击,她那似乎发疯地使劲

地摇铁栏杆的行为与先前“一动不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动作)

4.眼光呆滞一与先前的“热切的光”形成鲜明对比。(神态)

5.掏出一包裹得很紧的、还带着体温的糖:“大伯,麻烦……给孩子。”(动作、语

言)

这不是一包普通的糖,而是一包蕴含着崇高母爱的糖。

(二)、小亮的亲妈妈是这样的爱他,但他现在的生活好吗?

(要求:联系文本具体内容进行判断)

1.连那只张了嘴的破鞋都……(艰苦生活)

2.第20节,后妈一嘀咕,爸爸就打他。

3.第22节,“他照例先把全家的便盆倒掉、涮净,再淘米、添水、捅火、坐锅”

六件家务活,照理该由大人承担,现在却要一个8岁的孩子来承担,可想其生活的艰难。

“照例”:天天如此。

4.然后才背上书包拿块冷馍悄悄溜出门。

为何不回家?妈妈为什么在校门口见不到他?老师为什么要悄悄背过了身?原来中午

是啃一块冷馍啊!8岁的孩子,吃不到热饭,却啃一块冷馍,这时多么凄凉啊!

五、主题探讨,认识生活

同学们,小亮的生活是如此的艰辛、凄凉,可有人却说他是幸福的,你觉得呢?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明确:

1.离异家庭给孩子带来了巨大的伤害(生活上,乃至身心上),这时不幸的;

2.他还有许多关心他的人,妈妈、传达室老人,老师,同学……

文章的结尾是诗意的。正是妈妈的爱,所以泥土才变成了甜的嘛。妈妈的奶糖,妈妈的

爱呀。爱可以创造奇迹。

六、走进生活,收获真情

1.母爱是伟大的,崇高的母爱又是琐碎的,平凡的,正是如此,却让我们视之为天经

地义,模糊了母爱,忽视了母爱。现在就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感受一下母

爱。

2.请大家写一个生活片段,运用一些人物描写方法,把对母亲的深情细腻地表达出来。

(提醒:人物描写的方法,对比,画眼法……)

学生展示、师生互评

七、作业(《懂你》音乐响起)

发挥想像,续个结尾,细腻地描绘改变后的人物的命运。

八、小结:同学们,一年一年风霜遮盖了笑颜,春去秋来你的爱已无声。让我们回去真

诚的向妈妈说一声:妈妈,我其实一直都懂你,懂你为我的忙碌,懂你为我的付出,懂你的

叮咛,懂你为我所做的一切……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领略我国江南园林建筑的风貌。

2,理解课文的总分结构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3,运用多媒体手段使学生对苏州园林的美有直观感受,激发学生欣赏

并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二、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文体(多媒体展示苏州园林风光)

本文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不是介绍苏州某处园林的特色,而是

就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来说的。文章不仅准确地把握了苏州园林的特点,而且文

字生动、优美,从写作构思到语言运用都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自由朗读课文,明确阅读要求

1、正字正音

2、解释词语

标本、因地制宜

3、探求作者思路:怎样向读者介绍苏州园林总体特征?

(三)引导讨论、分析

1、这篇课文中被说明的对象一一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什么呢?

2、讨论:作者怎样抓住中心安排全文的结构?

第1段:结合“标本”(文中指为人们愿意观摩取法的样本)“鉴赏”(指

对艺术品感受、理解、欣赏、评判)理解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建筑中的地位和作

用,同时也为苏州园林的艺术美、图画美埋下伏笔。这是全文总起,确立本文说

明的对象一一苏州园林。

3、第2段从哪几个角度说明苏州园林总体特征?

共同点具体体现在四个“讲究”上,高度概括了苏州园林总的设计原则,又

从大处体现了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4、课文第3、4、5、6段与第2段是什么关系?

5、课文第7、8、9段说明的内容是什么?与中心有何关系?

园林每个角落,这是细部介绍,“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

图画”的特征。

6、末段结尾有何特点?

(四)课文核心部分结构提纲

1、(投影显示)

布局

大部讲究配合

3—6段映衬

总说(图画美)一一分说层次

2段3—9段每个角落

细部讲究门窗雕镂

7—9段色彩淡雅

(五)讨论本文说明的顺序:

从全文看:整体一一局部

从部分看:主---次大----小

(六)为了能说明事物特征,给读者具体形象的感受,作者必定要选用恰当的

说明方法,试找出课文中使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七)布置作业

1、继续找出课文中的说明方法并略作分析。

2、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一、二、三”。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设计理念:①将语文课程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起来,学生通过品读《苏州园林》,接触园林建筑知识,

开阔眼界,培养对园林文化审美情趣。②引导学生走进社会,走向生活,能对身边的园林文化做出简单的

评价,在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③发挥现代教育媒体和网络技术的优势,把与教材有关的内容进行系统化

处理,为学生提供拓展性学习素材,激发学生探究园林文化兴趣,使他们主动学习,深入探究。④读写结

合,以读带写,以文本阅读为支撑,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方式,以口头表达与写作训练为落脚点,全面

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习目标:①以苏州园林为标本,领略中国的园林文化,学会欣赏园林之美。②熟读课文,揣摩作者思路,

体会作者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写法。③使学生在比较阅读中学

会利用首括段、首括句有条理地结构文章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学生课前利用网络及书刊浏览苏州园林的有关资料。

教师查找有关苏州园林的图片、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