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马说》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1页
第23课《马说》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2页
第23课《马说》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3页
第23课《马说》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说》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马说》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也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引发学生的思考:当代千里马是否也要依赖于伯乐?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积累重要文言词语。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4.理解文章中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所抒发的情感。重点、难点:(一)重点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体会__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二)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__表达的情感。2、体会__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2、诵读品味法。3、创造性学习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世界上到底是先有伯乐,还是先有千里马?有的说先有伯乐,有的说先有千里马,不管你的观点是怎样的,都要有充分的理由让别人信服你。下面我们看唐朝韩愈,他是怎样论述自己观点的?(板书:马说韩愈)二、板书课题并释题说是古代一种议论体裁,在某种程度上与现代杂文或杂感相似。可以记事,也可以发表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其主要特点是一事一议,要求作者写出对社会生活中某个问题的深刻见解或对某种现象的看法。“说”是古代的一种托物寓意的议论体裁。“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题。”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三、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韩愈,南阳(现在河南南阳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父母早亡,由嫂抚养。卒谥“文”,又世称韩文公。韩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诗人,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列“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文集》。韩愈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四、正音正字祇(zhǐ)骈(pián)尽粟一石(dàn)食(sì)马者其真无马邪(yé)(教师可带领同学多读几遍,结合课文内容讲清意思,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其中的多音字)五、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最好能集体朗读,让更多的同学得到训练。要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重音,读得要响亮、流畅、沉稳。朗读提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六、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翻译课文,并整理归纳下列文言现象。文言现象:1、特殊句式2、通假字3、古今异义4、词类活用5、一词多义通假字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同“饲”,sì喂。不能尽其材“材”同“才”,cái才能。其真无马邪“邪”同“耶”,yé表示疑问,相当于“吗”。才美不外见“见”同“现”,xiàn表现,显现。词类活用虽有千里之能“千里”,名词活用为动词,日行千里。“骈”“尽”古今异义然后故虽称等安策道通临是或一词多义“食”“以”“虽”“其”“而”“之”“策”虚词而之其以也特殊句式倒装句:①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即“千里马”。②副语前置:“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即“欲与常马等且不可得”。介宾短语的用法:①策之<不以其道>②骈死<于槽枥之间>③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省略句:①(人)策之不以其道②(人)食之不能尽其材七、探究分析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分析下列问题。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展示,老师纠正补充。(让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第二问的句子,通过反复利朗读引发对句子的理解及对作者的情感的把握。)1、千里马有哪些特征?明确: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2、千里马有怎样的遭遇?明确: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故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3、“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明确:(1)千里马——人才(2)伯乐——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统治者。(3)食马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无知、浅薄、愚妄的统治者。4、本文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1)对被埋没人才的同情和惋惜。(2)对埋没人才现象的愤慨和批判。(3)自身的怀才遇之情。八、归纳寓意托物寓意。文章以托物寓意的写法,借助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摧残和埋没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九、拓展延伸、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成为“千里马”的看法。学生甲:要成为“千里马”,首先需要自己有真本领,而且还需要大胆地把自己的才华展露出来。否则,“才美不外见”,就可能被埋没,“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学生乙:要成为“千里马”,除了有真本领外,还需要在必要时学会毛遂自荐,正所谓“酒香也怕巷子深”,只有让自己的“才美外见”,这样才有可能被伯乐发现而成为真正的“千里马”。学生丙:要成为“千里马”,必须要有好伯乐。所谓的好伯乐,是指有眼光,能够任人唯贤、任人唯才,能赏识人学生丁:要成为“千里马”,其成长、生活的环境很重要。只有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给“千里马”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千里马”才能更好地成长和被发现。十、课堂小结本文虽短,结构却十分精巧,作者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是如此密切,而伯乐却不常有,千里马被终身埋没的命运也就不可避免了,接下去,自然就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现的原因,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最后又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十一、课堂练习1、选出注音有误的项()A.骈死于槽枥之间(bìng)B.才没不外见(xiàn)C.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sì)D.其真无马邪(yé)2、“食”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一食或尽粟一石B.其能千里而食也C.食之不能尽其材D.谨食之,时而献焉3、解释“其”在各句中的不同含义。1)安求其能千里也2)其真无马邪3)其真不知马也4、不含有通假字的一句是()A.才没不外见B.食之不能尽其材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D.其真无马邪5、本文运用的写法.“千里马”比喻____________,“伯乐”比喻_________,食马者比喻_________。文章尖锐地讽了___________,抒发了___________的愤慨之情。十二、作业:收集含“马”的成语10个。收集文学作品中的名马的名字,至少3个。愿同学们成为千里马!板书:马说韩愈千里马——有才能的人伯乐——识得人才的人食马者——埋没、扼杀人才的人托物寓意《马说》课后反思本课的教学,我让学生先反复朗读,读出情味,整理归纳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引导学生思考伯乐、食马者、千里马的寓意,理解本文托物寓意的方法,最后拓展教育学生学会把握机会,并为此做好充分的人生储备。可以说本课“读”是一个亮点,让学生多次朗读课文,由初步感知课文引到感受体会文中作者的情感,到整体感知课文,但本节课的“小组合作学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