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环境标准第二节国际环境管理系列标准(ISO14000)第三节环境监测第四节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第五章环境管理的技术基础
第一节环境标准一、基本概念二、环境标准体系
第一节环境标准一、基本概念
(一)环境标准的定义
环境标准是有关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的各种标准的总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标准管理办法》中对环境标准的定义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社会物质财富和维持生态平衡,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对污染源的监测方法以及其它需要所制定的标准称为环境标准。环境标准是从保护人群健康、促进生态良性循环出发,为获得最佳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制定的,经有关部门批准,赋予法律效力的技术准则。
第一节环境标准一、基本概念
(二)环境标准的意义和作用
1.环境标准是制定环境保护规划、计划的依据。
为实现保护人群健康、保持资源价值、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的目标,就需要使环境质量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使环境质量及污染物排放达到一定的标准。有了环境质量标准及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家和地方政府及企业就可以根据这些标准来制定污染控制规划、计划,便于将环境保护纳入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中。
国家环保机构主要任务是抓环境保护规划、方针、政策、法规、监督和指导等项的重大工作,环境标准是进行这些工作的技术基础。
第一节环境标准一、基本概念
(二)环境标准的意义和作用
2.环境标准是国家环境法律、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统计,世界上制定环境标准的87个国家中,有一半以上的国家环境标准是法制性标准。同样,我国环境标准具有法规约束性,它是为控制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而制定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和《噪声污染防治法》等法规中都规定了实施环境标准的条款。可以说,正因为有了各类环境标准,才使其法律、法规和政策得以具体落实和执行,离开了环境标准,环境管理将寸步难行。
第一节环境标准一、基本概念
(二)环境标准的意义和作用
3.环境标准是科学管理环境的技术基础
环境的科学管理包括环境立法、环境政策、环境规划、环境评价和环境监测等方面。环境标准是环境立法、执法的尺度;是环境政策、环境规划所确定的环境质量目标的体现;是环境影响评价的依据;是监测、检查环境质量和污染源排放污染物是否符合要求的标尺。为此,环境标准是科学管理环境的技术基础,是评判环境质量优劣的依据。如果没有切合实际的环境标准,就很难评定环境管理的实效性。
第一节环境标准二、环境标准体系
(一)环境质量标准
1.国家环境质量标准
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由国家制定,是国家环境保护政策目标的体现,是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执行的标准。按环境要素或污染因素分成大气环境质量标准、水环境质量标准、环境噪声质量标准、土壤质量标准、生物环境质量标准以及振动、电磁辐射、放射性辐射等方面的质量标准。
2.地方环境质量标准
在执行国家级环境质量标准不能改善区域环境质量时,则可以根据地方的环境特征、水文气象条件、经济技术水平、工业布局以及政治、社会要求等方面的因素,由地方环保机构经有关领导部门批准而制定的地方标准。
第一节环境标准二、环境标准体系
(二)污染物排放标准
1.国家排放标准
是国家对不同行业或公用设备(如各类汽车、锅炉等)制订的通用排放标准。各地区原则上都应执行这一标准。国家级的排放标准也不能一刀切,而应按行业、产品品种、工艺水平和重点排污设备制定排放标准。
2.地方排放标准
由于当地的环境条件等因素,当执行国家级排放标准还不能实现地方环境质量时而制定的地方控制污染源的标准。地方排放标准一般是针对重点城市、主要水系(河段)和特定地区制定的。
第一节环境标准二、环境标准体系
(三)基础标准与方法标准
1.基础标准
基础标准是在环境保护工作范围内,对有指导意义的符号、指南、原则等所做的规定。它是制定其他环保标准的技术基础。基础标准的内容有:名词术语、符号代号、标记方法、标准编排方法等。2.方法标准
方法标准是在环境保护工作范围内,以抽样、分析、试验等方法为对象而制定的标准。它是制定、执行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基础。方法标准的内容有:分析方法、取样技术、标准制定程序、模拟公式、操作规程、工艺规程、设计规程和施工规程等。
第二节国际环境管理系列标准(ISO14000)一、ISO组织及TC207简介二、ISO14000系列标准概述三、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简介四、ISO14000系列标准的制定与实施进展情况五、环境审计简介一、ISO组织及TC207简介
ISO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国际科技组织,属于非政府性机构,成立于1947年2月。ISO是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简称。其任务是制定各行业的国际标准,协调世界范围内的标准化工作。ISO下设若干个管理技术委员会议(TC),TC207就是ISO为制定环境管理国际标准,于1993年6月成立的一个庞大的技术机构――环境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ISO/TC207),开始制定环境管理领域的国际标准,即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并于1996年首批颁布了与环境管理体系及其审核有关的5个标准。
第二节国际环境管理系列标准(ISO14000)一、ISO组织及TC207简介
(一)TC207的成立过程
1991年7月。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成立了“环境战略咨询组”SAGE,该咨询组经过一年多的工作,于1992年针对ISO提出了一个建议,制定一
套环境管理标准,以加强组织获得和衡量改善环境的能力。此外,环境战略咨询组SAGE就环境管理标准化问题提出了三条原则性建议:①制定标准的基本方法应与ISO9000系列标准相似。②标准应简单、普遍适用,环境绩效应是可验证的。③应避免形成贸易壁垒。同时并建议成立专门的技术委员会。根据SAGE的建议,ISO于1992年10月作出决定,设立环境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ISO/TC207)。随后于1993年6月正式成立,并着手ISO14000系列标准的起草工作。TC207的成立,意味着将标准化手段纳入环境管理。
第二节国际环境管理系列标准(ISO14000)一、ISO组织及TC207简介
(二)ISO/TC207的任务和业务范围ISO/TC207的主要任务是根据ISO的宗旨,研讨涉及环境管理方面的问题;协调世界范围内环境管理标准化方面的工作,共同制定国际标准;交流环境管理信息,并与其它国际组织合作,有效开展环境管理系统的标准化工作。ISO/TC207的业务范围是环境管理的标准化。
第二节国际环境管理系列标准(ISO14000)一、ISO组织及TC207简介
(三)
ISO/TC207制定标准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ISO/TC207规定了起草与制定ISO14000系列的指导思想:
1.ISO14000系列不增加贸易壁垒,无论是对环境状况好的地区还是环境状况差的地区。2.ISO14000系列标准可用于对内审核及对外认证、注册等。3.ISO14000系列标准必须应回避对改善环境无帮助的任何行政干预。
第二节国际环境管理系列标准(ISO14000)一、ISO组织及TC207简介
(三)
ISO/TC207制定标准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TC207依据上述指导思想对ISO14000系列标准的制定规定了下列原则:
1.ISO14000系列标准应具有真实性和无欺骗性。2.产品和服务的影响评价方法和信息应有意义、准确、可检验。3.评价方法、试验方法不能采用非标准方法,而必须采用国际标准、地区标准、国家标准或技术上能保证再现性的试验方法。4.应具有公开性和透明度,但不应损害商业机密信息。5.具有非歧视性,不产生贸易壁垒。6.能进行特殊的、有效的信息传递和教育培训。
第二节国际环境管理系列标准(ISO14000)二、ISO14000系列标准概述
(一)
ISO14000系列标准构成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中央秘书处给ISO14000系列标准预留了100个标准号,编号为ISO14001—ISO14100。其内容见下表。
第二节国际环境管理系列标准(ISO14000)分技术委员会标准号标准内容SC114001—14009环境管理体系标准EMSSC214010—14019环境审核标准EASC314020—14029环境标志标准ELSC414030—14039环境行为评价标准EPESC514040—14049生命周期评估标准LCASC614050—14059术语与意义WG114060产品标准中环境指标EPAS14061—14100备用ISO14000标准二、ISO14000系列标准概述
(一)ISO14000系列标准构成
TC207作为这个系列标准的研制机构,它的6个分技术委员会分别承担了六大方面标准的研制任务。这六个方面的标准又分别构成ISO14000标准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又由若干标准构成更小的系统。ISO14000系列标准中各标准间的关系如下:
第二节国际环境管理系列标准(ISO14000)ISO14000系列标准二、ISO14000系列标准概述
(二)ISO14000系列标准的特点ISO14000系列标准的特点如下:
1.这套标准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产物,以消费行为为根本动力,而不是以政府行为为动力,突破了环境管理的单一模式。2.ISO14000系列标准的所有标准认证与实施不是强制而是自愿的。不带有任何行政干预。当ISO14000系列标准转为国家标准时,仍确定为推荐性标准,坚持自愿性原则不变。
3.ISO14000系列标准要求建立的环境管理体系只有一种模式。这种模式“适用于任何类型和规模的组织,并适用于各种地理、文化和社会条件”,既可用于内部审核或对外的认证、注册,也可用于自我管理。
第二节国际环境管理系列标准(ISO14000)二、ISO14000系列标准概述
(二)ISO14000系列标准的特点4.持续改进是ISO14000系列标准的灵魂。通过坚持不懈的改进,实现自己的环境方针和承诺,最终达到改善环境绩效的目的。也就是说,改进是无止境的。5.ISO14000系列标准的灵活性表现在ISO14000标准不强求编写手册,除了要求组织对遵守环境法规,坚持污染预防和持续改进做出承诺外,再无硬性规定。6.ISO14000系列标准的主导思想是预防为主。其生命周期评价则将预防思想由制造过程扩展到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环境行为评价通过连续的、动态的监测数据,既可对某一时的环境行为进行评价,而且还能对发展趋势进行评价和预测。
第二节国际环境管理系列标准(ISO14000)二、ISO14000系列标准概述
(三)推行ISO14000系列标准的意义和作用1.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2.有利于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3.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知名度4.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与能耗5.有助于推行清洁生产,实现污染预防6.有利于降低环境事故风险
第二节国际环境管理系列标准(ISO14000)三、
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简介
(一)
ISO14001是ISO14000系列的主体标准
ISO/TC207于1996年9月1日和10月1日先后颁布了5个属于环境管理体系(EMS)和环境审核(EA)方面的标准,这5个标准已等同转化为中国的国家标准。它们分别是:GB/T24001—1996即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GB/T24004—1996即ISO14004环境管理体系—原则体系和支持技术指南。于1996年9月1日正式颁布。GB/T24010—1996即ISO14010环境审核指南通用原则;GB/T24011—1996即ISO14011环境审核指南审核程序、环境管理体系审核;GB/T24012—1996即ISO14012环境审核指南、环境审核员要求,于1996年10月1日正式颁布。
在颁布的上述五个标准中,ISO14001是ISO/TC207成立后最先着手制定的标准。通常称为ISO14000系列标准的龙头或主体标准。它是ISO14000系列标准中唯一的规范标准,是唯一可供认证的标准。它规定了对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
第二节国际环境管理系列标准(ISO14000)三、
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简介
(二)
ISO14000标准与ISO14004标准的关系
与GB/T24001—ISO14001同时制定的另一个有关环境管理体系的标准是GB/T24004—ISO14004标准,该标准与ISO14001是姊妹标准,都是关于环境管理体系的标准。ISO14001标准是规范性要求。其内容全面系统地规定了进行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的依据,是环境管理体系必须做到的要求。而ISO14004标准是关于环境管理体系的指南性标准,它为建立、实施改进环境管理体系做出更为详细说明,并提供了具体的方法和步骤。该标准提供帮助的内容涵盖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所有要素,具有更强的操作性,侧重解决如何做的问题。它的内容不能作为审核依据,但能有助于组织建立环境体系,以满足认证的要求。
第二节国际环境管理系列标准(ISO14000)四、
ISO14000系列标准的制定与实施的进展情况
(一)
ISO14000系列标准制定的最新进展
目前,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已颁布的ISO14000系列标准有6个方面26个标准。
(二)ISO14000系列标准的实施情况
在1996年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了ISO14000系列的五个的当年,全球就有1491家企业和组织通过了ISO14001认证,到目前为止,全球通过ISO14001认证的组织已达数十万。获得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组织数量,欧洲占第一位。虽然中国通过认证的组织数量不少,但如果按照认证数占本国企业总数的比例排序,则中国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实施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第二节国际环境管理系列标准(ISO14000)五、环境审计简介
所谓环境审计是对特定项目的环境保护情况,包括组织机构、管理、生产及环保设施运转与排污等情况进行系统的、有文字记录的、定期的客观的评定。
环境审计可按不同的方法分类。按审计的范围可分地区(城市)一级的环境审计,工厂、工艺特定污染物的环境审计;按审计的目标可分为提高环境管理效率、有效控制污染、提高环保资金使用效率、减少事故等环境审计;按审计的目的可分审查环境法规执行、废物减量化、实施清洁生产等。
在所有类型的环境审计中,企业环境审计是最基本的,其中企业清洁生产审计应用较广泛。清洁生产审计的核心内容是生产过程评估、污染物预防机会识别和清洁生产方案实施。
第二节国际环境管理系列标准(ISO14000)
第三节环境监测一、环境监测的意义和任务二、环境监测的分类三、环境监测的程序与方法四、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五、环境监测制度
第三节环境监测一、环境监测的意义和任务
环境监测是获取环境信息、了解环境变化、评价环境质量、掌握污染物排放情况、衡量环境保护活动成果的基本途径;是执行环境法律、标准、计划、排污收费和进行环境监督管理的重要技术手段和依据;是开展环境科学技术研究、加强环境管理、搞好环境保护的基础性工作。环境监测的任务是:
1.评价环境质量,预测、预报环境质量发展趋势。2.加强污染源监测,揭示污染危害,探明污染程度和趋势,进行环境监控管理。3.积累各类环境数据,掌握环境容量,为实现环境污染总量控制及实施目标管理提供依据。4.及时分析处理监测数据和资料,建立监测数据及污染源分类技术档案,为制定及执行环保法规、标准及环境污染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第三节环境监测二、环境监测的分类
(一)按监测目的分类
1.监视性监测
是指对指定的有关项目进行长期的长时间的监测,以确定环境质量及污染源状况,评价控制实施的效果,判断环境标准实施的情况和改善环境的进展。它在环境监测工作中,量最大面最广。
监视性监测包括对污染源的监测(污染物浓度、排放总量;污染趋势等)和环境质量监测(所在地区的空气、水质、噪声、固体废物等监测)。
第三节环境监测二、环境监测的分类
(一)按监测目的分类
2.污染事故性监测(特例监测或应急监测)
事故性监测指发生事故性污染时确定污染程度和范围,以便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和消除危害。根据特定的目的可分为如下四种:
(1)污染事故监测:在发生污染事故时进行应急监测,以确定污染物扩散方向、速度和危及范围,为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2)仲裁监测:针对污染事故纠纷、环境执法过程中所产生的矛盾进行监测。仲裁监测应由国家指定的具有权威的部门进行,以提供具有法律责任的数据(公证数据),供执法部门、司法部门裁决。
(3)考核验证监测:包括人员考核、方法验证和污染治理项目竣工时的验收监测。
(4)咨询服务监测:为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生产单位所提供的服务性监测。
第三节环境监测二、环境监测的分类
(一)按监测目的分类
3.研究性监测
它是研究污染物自污染源排出后,其迁移、转化的规律、以及污染物对人体及物体的危害性质和影响程度。对企业来说,研究性监测的任务是探索污染物迁移、扩散影响的范围,研究企业特有污染物的监测方法,寻求企业排污与生产的内在关系,研究提高企业环境监测技术连续、自动化的水平。研究性监测周期长、监测范围广。
第三节环境监测二、环境监测的分类
(二)按测定的介质对象分类
为了便于开展工作,环境监测又可分为水质污染监测、大气污染监测、土壤污染监测、生物污染监测、固体污染监测及能量污染监测等。
(三)按污染因素的性质分类
分为化学毒物监测、卫生(包括病原体、病毒、寄生虫及霉菌素等污染)监测、热污染源监测、噪声和振动污染监测、光污染监测、电磁辐射污染监测、放射性污染监测和富营养化监测等。
第三节环境监测三、环境监测的程序与方法
(一)环境监测程序
环境监测的程序首先是现场调查与资料收集,主要调查收集区域内各种污染源分布及排放情况。然后确定监测项目、监测布点及采样时间和方法,最后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将结果上报。
(二)环境监测方法
根据环境监测的对象和目的不同,环境监测的方法多种多样。从技术的角度看,有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从先进程度看,有人工的,有自动化。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遥感技术,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应用,环境监测的方法在日新月异的发展和更新。
第三节环境监测四、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
(一)质量保证的意义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是环境监测中十分重要的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是一种保证监测数据准确可靠的方法,是科学管理实验室和监测系统的有效措施,能使环境监测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之上,为环境管理、环境研究、环境治理以及环保执法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第三节环境监测四、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
(二)质量保证的内容1.采样的质量控制
(1)审查采样的设置和采样时段选择的合理性和代表性。
(2)采样器、流速和定时器是否经过校准,运转是否正常。
(3)吸附剂是否有效,数量是否符合要求。
(4)采样器具的材质是否符合要求。
(5)采样器放置的位置和高度是否符合采样要求,是否避开污染源的影响。
(6)采样管和滤膜的安装是否正确。
2.样品运输和贮存中的质量保证
采样管和滤膜在采样前,要从实验室运往监测点,采集的样品需送回实验室分析。
第三节环境监测四、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
(二)质量保证的内容
3.实验室的质量控制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是整个监测过程的全面质量管理,从大的方面可分为采样系统和测定系统两部分。
(1)实验室内质量控制
实验室内质量控制是实验室分析人员对分析质量进行自我控制的过程。
(2)实验室间质量控制
实验室间质量控制的目的,是检查各实验室当使用同一种分析方法时,是否存在系统误差,找出误差来源,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提高监测水平。
第三节环境监测四、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
(二)质量保证的内容
4.报告数据的质量控制
(1)数据报告前,应对采样、分析测定、分析结果的计算环节涉及的数据逐一核实,确认无误后上报。
(2)超出分析方法灵敏度以外的数据不能上报。
(3)对于“未检出”和检出限以下的数据,取0至检出限之间的中间值较为合适。当测定的各浓度值有25%以上低于最小检出量时,则不能采用此法。
(4)测定中出现极值,在没有充分的理由说明问题时,数据不能随意舍去,但在报告时要加以说明。
(5)将整理好的各类数据经反复核准无误后,上交有关环境管理机构。
第三节环境监测五、环境监测制度
环境监测制度、是指环境监测工作的制度化、法定化,是通过立法形式形成的有关环境监测工作的一套规则。
(一)环境监测机构
我国环境监测机构主要有如下四种类型:
1.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设置的环境监测管理机构。2.全国环境保护系统设置的四级环境监测站,即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省级环境监测中心站、各省辖市设置的市环境监测站、县级环境监测站。3.各部门的专业环境监测机构,包括卫生、林业、农业、水利、海洋、地质等部门设置的环境监站。4.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的监测站。
第三节环境监测五、环境监测制度
(二)环境监测站的管理
目前,我国对环境监测的管理已初步实现制度化,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监测质量的保证管理。监测质量保证,是各级环境监测站的重要技术基础和管理工作。2.环境监测报告的管理。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是《环境保护法》规定的、让广大群众了解环境状况的一项重要措施。
3.监测对象的管理。为了保证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环境保护法规和《工业污染源监测管理办法(暂行)》、《汽车排气污染监督管理办法》等行政规章对监测对象及其所在单位提出了一系列要求。一、环境管理信息概述二、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评价三、环境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与评价
第四节环境管理信息系统
第四节环境管理信息系统一、环境管理信息概述
(一)环境信息
环境信息是信息中的一类。环境信息是一组表示数量、行动、状态和目标的可以鉴别的符号。其符号可以是字母、数字、图像、声音、色彩等,可以按其使用目的组织数据库结构,因此,环境信息是环境系统存在的标志,是环境系统受人类活动、外来干扰的一种反馈或是环境系统内部因素突变的外部显示,是获得对环境问题和现象认识的明显信号,从而使人们了解到环境和系统受到哪些因素的作用,这种作用的时空分布和系统受作用后所处的状态等等。
需要注意,环境信息和环境数据是有区别的。环境数据是原始资料,而环境信息则是经过组织加工、处理过的数据,对环境决策和行为是有价值的。
第四节环境管理信息系统一、环境管理信息概述
(一)环境信息的基本特征
1.社会性
环境信息的社会性主要表现在他的产生、传递、存储、使用以及服务对象方面。
2.区域性(地区性)
区域性指在不同地区,由于其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经济结构不同和自然条件差异,环境信息具有明显的区别。
3.综合多样性
环境信息的综合性表现在产生环境信息的载体存在于多种环境要素或环境介质之中,在下雨等条件下转化为酸雨,从而可以污染地表水,污染并腐蚀土壤,破坏其团粒结构,渗入地下,污染地下水,毁坏农作物。
第四节环境管理信息系统一、环境管理信息概述
(一)环境信息的基本特征
4.随机性
由于自然和人为社会因素以及某些特定环境条件的随机作用,某些环境信息发生的种类、数量、流动过程和时空分布状态呈现明显的随机性。
5.连续性
由于进入环境的污染物使环境质量变异或对环境造成的损坏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连续过程;也由于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累积作用,环境信息具有连续性。
第四节环境管理信息系统一、环境管理信息概述
(一)环境信息的基本特征6.环境信息的微观存在和宏观处理
环境质量的变异通常都是一个连续的渐变和积累过程。当这种渐变逐渐积累,并发展到一定限度时产生出人们能够直接或间接感知出来的宏观环境信息,这种情况可以称为环境信息的宏观表现。
第四节环境管理信息系统二、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评价
环境管理信息简称EMIS。是一种通过计算机等先进技术实现环境管理的计算机模拟系统。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过程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一)系统可行性研究
可行性研究阶段的任务是确定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目标和总体要求,其目标是为整个工作过程提供一套必须遵循的衡量标准。进行系统可行性研究要制定出几套设计方案,进行费用—效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吉林师范大学《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健身房员工休息室管理办法
- 农产品跨境电商运营方案
- 吉林师范大学《点集拓扑与泛函分析》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投资入股协议合同范本投资协议合同范本参考3
- 2024平面模特委托合同书范本
- 2024融资租赁合同相关内容介绍
- 2024微信公众平台建设合同范本
- 养老院清洁服务协议
- 2024标准版银行借款合同样本
- 《反间防谍教育》课件
- 2020年03月护理查房-镇痛分娩
- 预应力管桩施工常见质量问题及处理
- 船舶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
- 透水砖铺贴方案
- 医学影像学中的物理原理和影像技术的教学设计方案
- 货款转让协议范本向第三方转让货款协议
- 小批试产控制程序
- 国际象棋入门与战术讲解
- 基于机器学习的网络流量异常检测技术研究
- 苏教小学美术四上《第12课老房子》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