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高中语文必修上_第1页
《师说》高中语文必修上_第2页
《师说》高中语文必修上_第3页
《师说》高中语文必修上_第4页
《师说》高中语文必修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文化史上第一篇论述教师的不朽名作。韩愈通过翻译课文,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等;了解本文的议论结构,学习借鉴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正确认识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职能、作用以及择师标准等方面的观点,进一步树立尊师重道的思想,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学习目标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祖籍河北昌黎,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少小孤苦,由兄嫂抚养长大,25岁中进士,29岁后才登上仕途,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病逝,享年57,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追封昌黎伯,从祀孔庙。韩愈是唐代很有影响的教育家:先后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凡经他教授指点过的学生,皆自称“韩门弟子”。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三岁识文,日诵千言;七岁诸子,天赋超凡;十九入京,恃才放旷;初试落榜,经年流离;四次科考,得中十三;三番殿试,未谋一官;谏迎佛骨,遂有被贬;性情狷介,仕途辛酸;五七而卒,文坛领先。生平际遇上兵部李侍郎书:薄命不幸,动遭馋谤,进寸退尺,卒无所成。韩卢绝配:人求言实,火求心虚;欲成大器,必先退之。谏迎佛骨:陕西法门寺佛塔藏佛指骨舍利,三十年开塔取出供世人参观瞻仰。元和十四年,唐宪宗遣中使杜英琦携宫人三十,持香花迎佛骨宫内供养三日,韩愈上表反对,列历朝佞佛帝王“运祚不长”,“事佛求福,乃更得祸”,宪宗大怒,欲处之极刑,裴度、崔群说情,被贬潮州刺史。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韩愈的作品非常丰富,现存诗文700余篇,其中散文近400篇。其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门人李汉曾编其遗文为《韩愈集》四十卷,今有《韩昌黎集》传世。体裁主要作品杂文《进学解》《杂说》《获麟解》《师说》序文《送李愿归盘谷序》《送孟东野序》传记文《毛颖传》《张中丞传后叙》《柳子厚墓志铭》诗歌《答张十一功曹》《左迁蓝关示侄孙湘》《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题驿梁》文学成就指唐代中期韩愈、柳宗元和宋朝时欧阳修等人发起的一场以提倡古文、反对骈风为宗旨的文体和语言革新运动。因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他们提出“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道合一”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故称作“古文”,反对魏晋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古文",是对骈文而言的,指的是先秦和汉朝的散文(特点是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文以明道。古文运动韩愈倡言师道,触犯流俗,胆识过人!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是针对受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而写的。门第观念源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士族子弟凭尊贵的门第可做官,因而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唐代,士大夫阶层普遍存在“耻学于师”的心理。韩愈在写该文时,正担任国子监四门博士,官职卑微,而当时跟他学习的八百名学生,大多是文武官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弟。韩愈亲见士大夫子弟耻于向官阶不高的老师学习,对封建阶级上层“士大夫之族”的恶劣风气深恶痛绝,于是借赠送李蟠文章,写了《师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人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解说关于“从师学习”的道理。韩愈《马说》,周敦颐的《爱莲说》,柳宗元《捕蛇者说》文题解读“说”,古义为陈述、解说,是古代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文章辨析序》:“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类似于现代的杂文(“一事一感,一事一议”)。“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自由灵活,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可先叙后议,或夹叙夹议。此类文体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生字正音句读(dòu)或不焉(fǒu)无长(zhǎng)无少近谀(yú)郯(tán)欤(yú)苌(cháng)弘老聃(dān)蟠(pán)经传(zhuàn)贻(yí)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介词,向。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表目的,来赠送遵从,践行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普遍,全面表被动,被时俗,风气拘束,限制文言梳理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全面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之道,写了这篇《师说》赠送给他。作者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行古道”的学习态度和行为,正是对士大夫“耻学于师”的有力批评。既针砭时弊,又通过李蟠来倡导了从师风尚。结尾虽简,却有力照应了开头。结尾:说明写作缘由,紧扣文题和主旨。文本分析固定句式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名词作动词,学习古义:跟从今义:连词,因此就古之(的)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代词,代知识和道理)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指示代词,那些)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代词,代老师);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结构主次,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意)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状语后置判断句判断句、反问句古代: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古义:用来......的,凭(它)来......的今义:连词,表示因果关系通“授,教授名词,困惑名词作动词,有了困惑。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依靠他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除疑惑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的,谁能没有困惑?如果有了困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它们作为疑惑,最后(就)不能解决。生在我前面,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以他为老师)跟随他学习;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比我早,我(也以他为老师)跟随他学习。我学习的是道,哪管他是生在我前面还是生在我后面呢?因此,无论地位尊贵还是卑贱,无论年长年幼,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文言梳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文本分析第一段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羞耻形容词作名词,大的方面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通“否”宾语前置句形容词作名词,愚人形容词作名词,圣人状语后置句名词作动词,不如,低于古义:一般人今义:大家,许多人嗟乎!师道之(主谓间取独)不传也/久矣!欲/人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意)无惑也/难矣!古之(的)圣人,其(代词,代圣人)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代词,代众人)/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转折连词,却)/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意)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副词,表推测,大概)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顺承连词,然后)教之(代词,代子);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指示代词,那些)童子之(的)师,授之书/而(并列连词)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代词,代曰师曰弟子云者)。问之(代词,代士大夫之族),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名词作动词,从师省略句,省略宾语“之”唉!尊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能成为圣人,愚人成为愚人,原因大概出于此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对于他自己,却以从师学习为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的老师,教给他书本的文字、学习句读,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道解答疑惑的。不明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人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看不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不以拜人为师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谁说谁是谁的老师、谁是谁的学生之类的话,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别人。问他们(原因),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者为师,就感到十分羞耻;以地位高的人为师就觉得是近乎谄媚。”唉!(古代那种)跟随老师学习的风尚不可恢复,从此就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等人,君子们看不起,但现在他们的见识反而比不上(他们),真是令人奇怪啊!对象从师态度结果对比方法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圣益圣纵向对比,突出强调造成圣愚的原因是从师与否,使论证更具说服力。今之众人耻学于师愚益愚于其子择师而教之自身对比,尖锐讽刺了士大夫在从师问题上学小遗大。于其身耻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有智横向对比,尖锐讽刺了士大夫之流虚荣自误、迂腐可笑的思想行为。士大夫之族耻师智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论证从师学习的重要性,通过对比论证,针对“士大夫之族”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学于师的不良行为,批判了当下师道失传、轻视师道的坏风气。文本分析第二段固定的老师名词意动用法:向…学习,以…为师徒:同类的人形容词作名词,才德优秀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名词作动词,超过状语后置句于:表比较懂得道理专门研究这样不一定文言梳理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才德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超过学生,领会道理有早有晚,学术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内容具体句子可论证观点论证方法论述孔子从师的行为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1.学者必有师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举例论证论述孔子从师的言论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引用论证分论点:圣人无常师。文本分析第三段文本结构文章主旨

《师说》是一篇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卓越见解的论说文。在本篇议论文中,作者运用流利畅达的笔触,通过反复论辩,申明了为师的性质与作用;从师的重要意义与正确途径,批评了当时普遍存在的不重师道的不良习俗;表明任何人都可以做自己的老师,不应该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不肯虚心学习,从而推动了乐于从师、善于学习的社会风气。1.下定义文章开头即断言:“古之学者必有师”,并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定义了老师的职责。论证方法艺术特色2.对比论证第二段中对“耻学于师”,文章连续用了三组对比。(1)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相比,阐明耻学于师违背圣人之道,其后果只能是更加愚昧。(2)同一个人既明于择师教子的必要,却又不明于自己从师的必要,把这两种完全矛盾的做法加以对比,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揭示那些人不通道理。(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的对比,进一步道出士大夫的错误心理,发人深省地指出两种人的地位与智能的反差,更令人幡然醒悟。通过正反的对比,造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效果,从而揭示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